天上乘“红颜”急奔三、两日,终到璧江,下马后,拿出那副画,望画道:“朱姑娘,到了。”
红颜骏马顷刻消失,朱姑娘出来,伸了伸懒腰,四顾一番,此时五月黄昏,正见 璧江好景!一鉴碧波,送风习习,江山重叠,水天一色。九嵩山倒影璧江,如一副画轴展开铺向天际。九嵩山下,千树垂绿鬓,万花照红颜,远波粼粼,郁郁依依青青;璧江水上,彩霞挂流虹,碧川望河汉,长烟沉沉,悠悠浩浩远远。远天高山长流水,共彰九牧好河山!
辛夷道:“还真是璧江呢。”忙抱出天相,让他也观望欣赏一番,而后玉手一挥,一排竹筏落在璧江上,率先跃上,与天相并排坐于前端,道:“顺流而下,足够时间给你讲了。”
天上跃上,立于竹筏后端,望着渐渐后退的一座大城,问:“那就是良穆都嘛?”
“就算没看到城名,难道还没看到城门上呈现一个‘山’字吗?”说到这,辛夷叹了一声:“其实,前人真的很团结,不然也不可能取得上古之战的胜利,就拿伊水、璧江来说吧。伊水、璧江本不存在,是良穆都的先贤用山峦之力在九嵩山修筑了河道,才使九嵩山的千万条涓流汇集而来。前天我已说过,伊水过原睦邑、荆木邦,璧江过永牧州、雨幕府,加上良穆都本身,两条河流的确滋养了半个九牧。可做这事的先贤没有以此居功,眼下的良穆都却自称‘旧时二水发源地,从来山峦地相都’,真是不肖子孙。”
“前半句倒好理解,可这后半句?”
“说的是地相道,俗称‘山峦之力’。你可理解成境界更高的土之力。”
“你已几番提起土之力,那是什么?”
“九牧共有九种道法,土之力便是其中之一。要说这九种道法的来历,我先问你,这两天没有发现什么不同寻常的地方吗?”
“在来璧江的路上,我也经过几个城镇,可它们彼此间的距离都在百里以上。”
“和你看到的一样,九牧九城都下辖十几个郡。每一城所辖的十几郡之所以都分得很开,是因为早先时人们的食物主要是野果和野兽,若离得太近,就不能养活城民了,则容易发生冲突,就和许多年前一样。许多年前,正是因为争夺匮乏的食物,九牧大地上的人们,开始了互相征伐,而且这种征伐的脚步看不出休止的迹象,最终使无数魔煞、凶兽问世。那时,九牧的人兽不通道法,几年时间,九牧就改天换日,人兽成为阶下囚,被魔煞和凶兽任意欺凌。暗无天日的生活持续了几百年,在此期间,魔煞、凶兽中出现了一个实力高绝的大魔王,他施行唯我独尊的策略,要将人变作魔煞,兽变作凶兽。”
“那后来如何?”
“九牧九大家族听过吗?”
“没有。”
“当时的人与兽没人敢于反抗,也没有资本反抗,就这样准备接受将成为魔煞、凶兽的事实。可还是有极少的人不愿向大魔王屈服,具体来说是九个人,‘乱历’三十三年,来自天南地北的九个人一起去了九嵩山,用自己的死发出了反抗的呼声。他们死得悲壮,死得惨烈,死得毫无价值,可正是这心甘情愿的死,唤醒了沉睡中的天地之道。那一夜,九嵩山上日月同天,三种植物应气而生,化身成人,便是后人称之为三贤的松、竹、梅。三贤历经多年,教会世人与天地共鸣,使得九个人的后代各自领悟了一种道法,极沐寒的寒氏一族领悟了召唤道,冰目原的冷氏一族领悟了咒语道,海慕滨海氏一族是契约道,永牧州雍氏一族是阵法道,荆木邦荆氏一族是金之力,原睦邑的原氏一族是木之力,雨幕府郁氏一族是水之力,驻暮城祝氏一族是火之力,良穆都梁氏一族是土之力。这便是九牧的九大家族和九种道法。”
“听说圣兽个个修为不凡,他们的道法是什么呢?”
“也可以认为是九牧九道。”辛夷再接前言道:“时间来到三十二年前,九牧迎来了与大魔王的生死之战。当年大决战,去者共有人七十二,圣兽三十六,可归来者十仅存一。牺牲的修道者,用自己的血肉之躯,为九牧带来了清平。可正是因此,使人们认为,修道是一条不归之路,从那以后,世人惧怕修道,无人愿修道。有传唱歌谣为证:
“修道好,要修道,连篇累牍载丰功,罄竹难书青史名。追功名,立功名,一家老小浑不顾,走他不归路。
“追功名,热血尽,热血尽,意不尽:昨晚幽魂渡黄泉,夜半音容越阴山,九夏芙蓉托遗孤,三春杨柳拄佝偻。
“立功名,尸骨寒,尸骨寒,心挂牵:明朝此身膏荒野,他年坟前逐流萤,累累黄土长寸草,苍苍松柏奉椿萱。
“永世负恩情,换得大功名 。莫说万古传,且看三两年,伟烈丰功谁问津?落一个,断碣残碑枕清霜,大好河山付燕莺!”
天上道:“只有忘忧,才能安乐。当年悲壮 ,人们不愿回首,修道路远不归,人们不愿再涉足,也在情理之中。可是否清平不是是否修道决定,而是修道之心。只有不忘忧,才懂得珍惜,摒弃九牧九道绝非上策,想来三贤不会。”
“嗯。从前人们不通道法,还不是互相征伐了几百年之久?如今九牧天地之道苏醒,就算好人不去修道,可恶人不一定。三贤自然不会也不能让九牧九道就此失传。”
“三贤是用什么方法改变那样的现状?”
“三贤在听说了传唱歌谣后,找来圣兽和九大家族,与他们约定了两件事。一是‘欲要修道,先修其身,以正其心’,最好的方法是‘以才修身’,比如读书明理、学习琴棋书画,以养宽而栗、柔而立、愿而共、治而敬、扰而毅、直而温、简而廉、刚而实、强而义九种品性。二是‘凡生灵皆平等,不可互相而食’。这个提出的前提是,九牧一直传言吃了圣兽的肉,可以百毒不侵,喝了圣兽的血,可以提高修为。而且,世人都知道,这是得到验证了的。”
天上问:“世人都知?”
“且不说最早时候人们捕食异兽以此延年益寿的事,就说当时。大决战前,圣兽白额虎大人为了增加此去胜算,悄将自己的血肉分给前去决战的众人,未战先死。”
天上点了点头,道:“虽然三贤没有明说,但其意是希望人们修道,同时以这两件事来避免重蹈从前部落之间和人与异兽之间战乱的覆辙。眼下看来,三贤当年的决定,真有先见之明。”
辛夷深深望向九嵩山上的天穹缺口方向,心道:“父亲他们不愿九道失传,或许是早就知道会有天之殇。”想罢,收回目光,接着道:“可是,当时的人们并不能理解三贤的决定,就在那不久后,你可知道,大街小巷上,男女老幼都在说些什么?”
“难道还会是厌道、弃道的事?”
“不,人们都在夸赞三贤,赞曰:‘仁者不逐其名,仁贵焉;明者不恋其位,明弃焉;勇者不争其锋,勇敛焉。 ’”
“仁者不逐其名,仁贵焉;明者不恋其位,明弃焉;勇者不争其锋,勇敛焉。”天上用心重复一遍,凝眉道:“这三句话看似夸赞,可似乎其中另有深意 。”
“我也是从两位恩人那里得知的。当时的人们厌倦修道,自然对三贤的决定有所抗拒,更有甚者,觉得他们是为了自己创造的东西不失传,才强行让世人修道。但在上古之战中,三贤毕竟居功至伟,人们不愿意与三贤闹得太僵,因此才有这句传遍九牧的夸赞,三贤之名也正是因此而来。但其实这夸赞,正是委婉的告诫三贤要不逐其名、不恋其位、不争其锋。正是这三贤之名,让本就心灰意冷的三贤隐退,随后,圣兽也都重归山林。”
天上问:“那这之后的事呢?”
“三贤、圣兽不问世事后,九牧将那年记为贤历元年。接下来的数年,九牧修道者寥寥无几,既有修道天赋本就难得,也有《修道好》以及九牧承平的原因。虽然万民安居乐业,九牧有了繁荣之象 ,但九牧九道面临失传的危机。贤历七年,真人为免这样的事情发生,在荆木邦成立了荆棘门,不久后,海慕滨的林川门、永牧州的四玄门也相继成立,早在大决战前就已成立的北地冰雪门却分为傲雪门和凌霜门,至此,九牧上共有了五个门派,那些有修道天赋也愿意修道却苦于修道无门的人,终于有了师承之处,于是,他们都涌去了这五门之中。虽然每年的人数不多,但积水成渊,过了两三年,五门渐渐兴旺。但这引发了另一个矛盾——
“另外四大家族认为,拥有修道天赋的人本就稀少,五门的存在将使得有修道天赋且愿意修道的人都涌去这五个门派,造成其他地方修道者少之又少,他们不愿眼看着己城的修道者流失,他城的实力坐大,于是在贤历十一年,九大家族在永牧州聚齐,最终采取了冰雪门的办法,九牧仍称九牧,可实际分为两方势力,一方是有门派的五城,极沐寒、冰目原、永牧州、荆木邦、海慕滨,一方是还未设有门派的四城,良穆都、原睦邑、雨幕府、驻暮城,两方势力各自培养弟子,每过三年,在十月下旬,于清风山举行秋之大比,两方弟子互相切磋道艺,这便是‘四五之分’。”
天上道:“这样一来,九牧九道便可薪火相传。”
“贤历十七年,‘四城’在经历了两次秋之大比的失败后,又有异议。他们说,‘五门’毕竟有五城,而且凌霜门、傲雪门由来已久,四玄门有四位门主,海慕滨有大贤者夫妇坐镇,荆棘门有荆棘真人坐镇,‘四城’却只有四城,且都名不见经传,这样下去,九牧迟早成为‘五牧’,为免发生许多年前九牧九城互相蚕食、进而引发整个九牧动荡的悲剧,最终决定,‘五门’的每一个门派最多有七个入室弟子,‘四城’的每个城最多有九个嫡传弟子,对于非入室或者嫡传的弟子,只能修行基础功法,这样下来,五门、四城的实力才能互相制衡,这便是‘七九之约’。
“这样的勾心斗角,终于让荆棘真人难以忍受,真人说‘九牧本是一体,‘四五之分’已是自毁城墙,门派的初衷本就是为了传道,虽然不是强求人人都要修道,但至少是人人都可修道 ,‘七九之约’不是与此背道而驰嘛?’于是将荆棘门搬出了荆木邦,以让这样的争斗停止,可事与愿违,‘五门’、‘四城’仍在,只是势力稍微发生了变化,荆木邦、原睦邑、良穆都、雨幕府组成了新的‘四城’,‘五门’成了搬出荆木邦的荆棘门、海慕滨的林川门、永牧州的四玄门、驻暮城的火焰门以及北地的冰雪门。”
“荆木邦与驻暮城互换了势力归属?”天上取出地图看了看,道:“这样一来,良穆都、原睦邑、荆木邦、雨幕府这四城,从地势来说,的确更利于互通有无。”
“驻暮城孤悬于九嵩山以东,对‘四城’来说,的确可有可无。‘四城’已取地利,‘五门’便取人和,五门虽远,可关系更为亲近。”
天上想起当日寒泉冽说的话,心道:“难怪北地弟子能去荆棘门探讨道义。”暗暗点头后,问:“是不是因为凌霜门、傲雪门对外称冰雪门,所以二门的入室弟子总共不能超过七个?”
辛夷拨弄着竹筏下的江水,耸了耸肩:“反正眼下的接过就是这样。”说罢,久久望向天上的背影,静静等待。
天上察觉出不对,回头问:“怎么了?”
“你说怎么了?我说了这么久,你呢?该你说了,你是来自哪一城呢?修行的又是哪一道?”
天上道:“我并不是九牧之人。”
一听此言,辛夷猛地起身:“你不是九牧之人?”将天上细细观望一番,而后缓缓坐下。
“你不相信?”
“我相信。刚才我所说大多都是两位恩人说的,可我的亲人也曾给我说过一件事。”
“什么事?”
“这个我也不知道怎么说,等我们到了南方的一个地方,我再告诉你。”
天上点头:“好。”
“天上大哥。”辛夷忽然用很……大概是尊敬的语气喊了一声。
“怎么了?”
“如果欠人恩情,不能回还,该怎么办 ?”
“你说的是你和你那两位恩人的事吗?”
辛夷迟疑了一下,才道:“嗯。”
天上知她重重心事,显然并非因此一件,但不论如何,都不影响他的答案,“人们帮助别人,不一定是为了让别人帮助自己。”
“那是为了什么?”
天上仰头望向晴霄星海,道:“是为了别人也去帮助别人。”
辛夷抱紧天相,陷入沉思。此时入夜,大好江风,催送扁舟凌波去……
红颜骏马顷刻消失,朱姑娘出来,伸了伸懒腰,四顾一番,此时五月黄昏,正见 璧江好景!一鉴碧波,送风习习,江山重叠,水天一色。九嵩山倒影璧江,如一副画轴展开铺向天际。九嵩山下,千树垂绿鬓,万花照红颜,远波粼粼,郁郁依依青青;璧江水上,彩霞挂流虹,碧川望河汉,长烟沉沉,悠悠浩浩远远。远天高山长流水,共彰九牧好河山!
辛夷道:“还真是璧江呢。”忙抱出天相,让他也观望欣赏一番,而后玉手一挥,一排竹筏落在璧江上,率先跃上,与天相并排坐于前端,道:“顺流而下,足够时间给你讲了。”
天上跃上,立于竹筏后端,望着渐渐后退的一座大城,问:“那就是良穆都嘛?”
“就算没看到城名,难道还没看到城门上呈现一个‘山’字吗?”说到这,辛夷叹了一声:“其实,前人真的很团结,不然也不可能取得上古之战的胜利,就拿伊水、璧江来说吧。伊水、璧江本不存在,是良穆都的先贤用山峦之力在九嵩山修筑了河道,才使九嵩山的千万条涓流汇集而来。前天我已说过,伊水过原睦邑、荆木邦,璧江过永牧州、雨幕府,加上良穆都本身,两条河流的确滋养了半个九牧。可做这事的先贤没有以此居功,眼下的良穆都却自称‘旧时二水发源地,从来山峦地相都’,真是不肖子孙。”
“前半句倒好理解,可这后半句?”
“说的是地相道,俗称‘山峦之力’。你可理解成境界更高的土之力。”
“你已几番提起土之力,那是什么?”
“九牧共有九种道法,土之力便是其中之一。要说这九种道法的来历,我先问你,这两天没有发现什么不同寻常的地方吗?”
“在来璧江的路上,我也经过几个城镇,可它们彼此间的距离都在百里以上。”
“和你看到的一样,九牧九城都下辖十几个郡。每一城所辖的十几郡之所以都分得很开,是因为早先时人们的食物主要是野果和野兽,若离得太近,就不能养活城民了,则容易发生冲突,就和许多年前一样。许多年前,正是因为争夺匮乏的食物,九牧大地上的人们,开始了互相征伐,而且这种征伐的脚步看不出休止的迹象,最终使无数魔煞、凶兽问世。那时,九牧的人兽不通道法,几年时间,九牧就改天换日,人兽成为阶下囚,被魔煞和凶兽任意欺凌。暗无天日的生活持续了几百年,在此期间,魔煞、凶兽中出现了一个实力高绝的大魔王,他施行唯我独尊的策略,要将人变作魔煞,兽变作凶兽。”
“那后来如何?”
“九牧九大家族听过吗?”
“没有。”
“当时的人与兽没人敢于反抗,也没有资本反抗,就这样准备接受将成为魔煞、凶兽的事实。可还是有极少的人不愿向大魔王屈服,具体来说是九个人,‘乱历’三十三年,来自天南地北的九个人一起去了九嵩山,用自己的死发出了反抗的呼声。他们死得悲壮,死得惨烈,死得毫无价值,可正是这心甘情愿的死,唤醒了沉睡中的天地之道。那一夜,九嵩山上日月同天,三种植物应气而生,化身成人,便是后人称之为三贤的松、竹、梅。三贤历经多年,教会世人与天地共鸣,使得九个人的后代各自领悟了一种道法,极沐寒的寒氏一族领悟了召唤道,冰目原的冷氏一族领悟了咒语道,海慕滨海氏一族是契约道,永牧州雍氏一族是阵法道,荆木邦荆氏一族是金之力,原睦邑的原氏一族是木之力,雨幕府郁氏一族是水之力,驻暮城祝氏一族是火之力,良穆都梁氏一族是土之力。这便是九牧的九大家族和九种道法。”
“听说圣兽个个修为不凡,他们的道法是什么呢?”
“也可以认为是九牧九道。”辛夷再接前言道:“时间来到三十二年前,九牧迎来了与大魔王的生死之战。当年大决战,去者共有人七十二,圣兽三十六,可归来者十仅存一。牺牲的修道者,用自己的血肉之躯,为九牧带来了清平。可正是因此,使人们认为,修道是一条不归之路,从那以后,世人惧怕修道,无人愿修道。有传唱歌谣为证:
“修道好,要修道,连篇累牍载丰功,罄竹难书青史名。追功名,立功名,一家老小浑不顾,走他不归路。
“追功名,热血尽,热血尽,意不尽:昨晚幽魂渡黄泉,夜半音容越阴山,九夏芙蓉托遗孤,三春杨柳拄佝偻。
“立功名,尸骨寒,尸骨寒,心挂牵:明朝此身膏荒野,他年坟前逐流萤,累累黄土长寸草,苍苍松柏奉椿萱。
“永世负恩情,换得大功名 。莫说万古传,且看三两年,伟烈丰功谁问津?落一个,断碣残碑枕清霜,大好河山付燕莺!”
天上道:“只有忘忧,才能安乐。当年悲壮 ,人们不愿回首,修道路远不归,人们不愿再涉足,也在情理之中。可是否清平不是是否修道决定,而是修道之心。只有不忘忧,才懂得珍惜,摒弃九牧九道绝非上策,想来三贤不会。”
“嗯。从前人们不通道法,还不是互相征伐了几百年之久?如今九牧天地之道苏醒,就算好人不去修道,可恶人不一定。三贤自然不会也不能让九牧九道就此失传。”
“三贤是用什么方法改变那样的现状?”
“三贤在听说了传唱歌谣后,找来圣兽和九大家族,与他们约定了两件事。一是‘欲要修道,先修其身,以正其心’,最好的方法是‘以才修身’,比如读书明理、学习琴棋书画,以养宽而栗、柔而立、愿而共、治而敬、扰而毅、直而温、简而廉、刚而实、强而义九种品性。二是‘凡生灵皆平等,不可互相而食’。这个提出的前提是,九牧一直传言吃了圣兽的肉,可以百毒不侵,喝了圣兽的血,可以提高修为。而且,世人都知道,这是得到验证了的。”
天上问:“世人都知?”
“且不说最早时候人们捕食异兽以此延年益寿的事,就说当时。大决战前,圣兽白额虎大人为了增加此去胜算,悄将自己的血肉分给前去决战的众人,未战先死。”
天上点了点头,道:“虽然三贤没有明说,但其意是希望人们修道,同时以这两件事来避免重蹈从前部落之间和人与异兽之间战乱的覆辙。眼下看来,三贤当年的决定,真有先见之明。”
辛夷深深望向九嵩山上的天穹缺口方向,心道:“父亲他们不愿九道失传,或许是早就知道会有天之殇。”想罢,收回目光,接着道:“可是,当时的人们并不能理解三贤的决定,就在那不久后,你可知道,大街小巷上,男女老幼都在说些什么?”
“难道还会是厌道、弃道的事?”
“不,人们都在夸赞三贤,赞曰:‘仁者不逐其名,仁贵焉;明者不恋其位,明弃焉;勇者不争其锋,勇敛焉。 ’”
“仁者不逐其名,仁贵焉;明者不恋其位,明弃焉;勇者不争其锋,勇敛焉。”天上用心重复一遍,凝眉道:“这三句话看似夸赞,可似乎其中另有深意 。”
“我也是从两位恩人那里得知的。当时的人们厌倦修道,自然对三贤的决定有所抗拒,更有甚者,觉得他们是为了自己创造的东西不失传,才强行让世人修道。但在上古之战中,三贤毕竟居功至伟,人们不愿意与三贤闹得太僵,因此才有这句传遍九牧的夸赞,三贤之名也正是因此而来。但其实这夸赞,正是委婉的告诫三贤要不逐其名、不恋其位、不争其锋。正是这三贤之名,让本就心灰意冷的三贤隐退,随后,圣兽也都重归山林。”
天上问:“那这之后的事呢?”
“三贤、圣兽不问世事后,九牧将那年记为贤历元年。接下来的数年,九牧修道者寥寥无几,既有修道天赋本就难得,也有《修道好》以及九牧承平的原因。虽然万民安居乐业,九牧有了繁荣之象 ,但九牧九道面临失传的危机。贤历七年,真人为免这样的事情发生,在荆木邦成立了荆棘门,不久后,海慕滨的林川门、永牧州的四玄门也相继成立,早在大决战前就已成立的北地冰雪门却分为傲雪门和凌霜门,至此,九牧上共有了五个门派,那些有修道天赋也愿意修道却苦于修道无门的人,终于有了师承之处,于是,他们都涌去了这五门之中。虽然每年的人数不多,但积水成渊,过了两三年,五门渐渐兴旺。但这引发了另一个矛盾——
“另外四大家族认为,拥有修道天赋的人本就稀少,五门的存在将使得有修道天赋且愿意修道的人都涌去这五个门派,造成其他地方修道者少之又少,他们不愿眼看着己城的修道者流失,他城的实力坐大,于是在贤历十一年,九大家族在永牧州聚齐,最终采取了冰雪门的办法,九牧仍称九牧,可实际分为两方势力,一方是有门派的五城,极沐寒、冰目原、永牧州、荆木邦、海慕滨,一方是还未设有门派的四城,良穆都、原睦邑、雨幕府、驻暮城,两方势力各自培养弟子,每过三年,在十月下旬,于清风山举行秋之大比,两方弟子互相切磋道艺,这便是‘四五之分’。”
天上道:“这样一来,九牧九道便可薪火相传。”
“贤历十七年,‘四城’在经历了两次秋之大比的失败后,又有异议。他们说,‘五门’毕竟有五城,而且凌霜门、傲雪门由来已久,四玄门有四位门主,海慕滨有大贤者夫妇坐镇,荆棘门有荆棘真人坐镇,‘四城’却只有四城,且都名不见经传,这样下去,九牧迟早成为‘五牧’,为免发生许多年前九牧九城互相蚕食、进而引发整个九牧动荡的悲剧,最终决定,‘五门’的每一个门派最多有七个入室弟子,‘四城’的每个城最多有九个嫡传弟子,对于非入室或者嫡传的弟子,只能修行基础功法,这样下来,五门、四城的实力才能互相制衡,这便是‘七九之约’。
“这样的勾心斗角,终于让荆棘真人难以忍受,真人说‘九牧本是一体,‘四五之分’已是自毁城墙,门派的初衷本就是为了传道,虽然不是强求人人都要修道,但至少是人人都可修道 ,‘七九之约’不是与此背道而驰嘛?’于是将荆棘门搬出了荆木邦,以让这样的争斗停止,可事与愿违,‘五门’、‘四城’仍在,只是势力稍微发生了变化,荆木邦、原睦邑、良穆都、雨幕府组成了新的‘四城’,‘五门’成了搬出荆木邦的荆棘门、海慕滨的林川门、永牧州的四玄门、驻暮城的火焰门以及北地的冰雪门。”
“荆木邦与驻暮城互换了势力归属?”天上取出地图看了看,道:“这样一来,良穆都、原睦邑、荆木邦、雨幕府这四城,从地势来说,的确更利于互通有无。”
“驻暮城孤悬于九嵩山以东,对‘四城’来说,的确可有可无。‘四城’已取地利,‘五门’便取人和,五门虽远,可关系更为亲近。”
天上想起当日寒泉冽说的话,心道:“难怪北地弟子能去荆棘门探讨道义。”暗暗点头后,问:“是不是因为凌霜门、傲雪门对外称冰雪门,所以二门的入室弟子总共不能超过七个?”
辛夷拨弄着竹筏下的江水,耸了耸肩:“反正眼下的接过就是这样。”说罢,久久望向天上的背影,静静等待。
天上察觉出不对,回头问:“怎么了?”
“你说怎么了?我说了这么久,你呢?该你说了,你是来自哪一城呢?修行的又是哪一道?”
天上道:“我并不是九牧之人。”
一听此言,辛夷猛地起身:“你不是九牧之人?”将天上细细观望一番,而后缓缓坐下。
“你不相信?”
“我相信。刚才我所说大多都是两位恩人说的,可我的亲人也曾给我说过一件事。”
“什么事?”
“这个我也不知道怎么说,等我们到了南方的一个地方,我再告诉你。”
天上点头:“好。”
“天上大哥。”辛夷忽然用很……大概是尊敬的语气喊了一声。
“怎么了?”
“如果欠人恩情,不能回还,该怎么办 ?”
“你说的是你和你那两位恩人的事吗?”
辛夷迟疑了一下,才道:“嗯。”
天上知她重重心事,显然并非因此一件,但不论如何,都不影响他的答案,“人们帮助别人,不一定是为了让别人帮助自己。”
“那是为了什么?”
天上仰头望向晴霄星海,道:“是为了别人也去帮助别人。”
辛夷抱紧天相,陷入沉思。此时入夜,大好江风,催送扁舟凌波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