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0章. 生死之传说
赋闲的日子自然是轻松愉快的。梁红玉和韩世忠难得有这样清静安谧的时光。而悠闲自在的田园生活也是梁红玉喜欢的生活,她想永远过这样的生活。
她要在树林里看树叶蹁跹,在草地上看草色绵绵……可是,她现在偏又心事重重,因为时局让她焦虑不安。
是的,她的内心是不安的,是波动的,因为她不是一般的女子,她不可能对时局不闻不问。心怀家国天下,梁红玉做不到心无杂念的寄情山水,她时刻关注着时局形势。
金国亡我大宋之心不死,再次兴兵十万,兵分两路南下,大河失守!
豺狼又来了。
宋军大败,州府相继失守,开封被围,难以支撑!
不好的消息一条接着一条传来,压在梁红玉心头。也许刀光剑影的生活又要开始。
韩世忠的目光久久不动,看着那一纸诏书心中似山样沉重。皇上有招,又到了他尽忠报国的时候。金军虎狼之师,战报令人忧心忡忡,当前形势严峻。
那奔腾的快马,那扬鞭的信使告诉他事态正在恶化,前所未有的危机席卷而来。
金军不断发动攻击,到处人心惶惶。韩世忠抚摸了一下肩膀上留下的伤痕,心中感叹。当年在大宋鼎盛时期,面对金军也是危机重重,更何况此时的大宋早已是风雨飘摇,尤其是当年靖康事变之后,虽说康王即位后形势有所好转,但仍是前景堪忧。如今面对虎狼之师,若无精兵强将,怎么抵抗?
韩世忠目光透过窗户看向天空,久久不语。
梁红玉长叹一声,“唉!一直没有太平过,金人一直对我大宋怀有觊觎之心。只怕大宋江山这回真的……百姓何其苦,要遭受痛失家园之灾。”
“夫人,”韩世忠焦躁忧心的情绪此时平稳了不少,沉吟了一下,道,“国家情势如此危急,我们不能置身事外,我早就想过……”韩世忠面色冷峻如寒冰,目光坚定,“危机已经到来,对付金军我有自信,不过,我担心的是……”话说到这里,韩世忠叹口气不再说话。
梁红玉知道他没有说的话是担心皇上,担心朝堂,担心军队等等,要担心的事情实在是太多了。不由皱皱眉,抬头看了一眼韩世忠,虽未说话,但担心之意更甚。
沉默,此时想再多有什么用呢?
“不要多想,心里放得宽平就行了。”梁红玉语调平静地道,“夫君,我也要随你去,上战场我也不心虚。”
“你,还是留下吧!”
“国难当头,岂有只顾自己的道理?夫君,我也是经历过九死一生的人,再上战场又有何惧。何况你去战场,我也不能安心待在家里。”
韩世忠沉思片刻后,也没有想到反对的理由,于是道:“夫人,我知道你不是普通女子,我们一起披挂上阵吧……”
听到他的话,梁红玉的眸中闪过了一抹欣慰的神情,不过瞬间之后就变成凛然之色了,秀眉微微一扬,道:“我去准备。”
梁红玉又义无反顾地投身到保家卫国的战争之中,在她看来,比起国家的危机,个人的安危又算的了什么呢?
即使牺牲了,即使将来没有人记得她,那又如何?
之后的战争是残酷的,再之后梁红玉遭遇金军围攻,身受重伤,她根本坐不稳马背……
看着四周的金兵,梁红玉头脑里想的是大宋政权在可预见的未来里是摇摇欲坠的,她在有生之年是无法力挽狂澜了。
“我的大宋啊,何时方能国泰民安?”
此时此刻,她依然念念不忘的还是国家的安危,还是人民的生活。
有黄色的花朵星星点点地开在血的战场,梁红玉熟悉这种花,一种仿佛不会凋谢的花,它看上去很平庸,但有一种动人的美。
梁红玉感觉自己身体很柔软,没有一丝力气,一种凉意在蔓延……
~~~~~~~~
梁红玉的结局有四种说法,摘录如下:
民间流传的第一种说法:
“梁红玉和韩世忠功成身退,隐居在西湖一带,1151年,韩世忠病逝,两年之后梁红玉郁郁而终,夫妇二人被合葬在苏堤灵岩山下,宋孝宗下令为二人竖碑建祠,让他们永享人间烟火。”
民间流传的第二种说法:
“梁红玉被毒杀而亡。金国在战场之上无法战胜梁红玉,于是派奸细在梁红玉的饮食中下毒,梁红玉因此痢疾不止,衰竭而亡。”
民间流传的第三种说法:
“梁红玉遇到金军围攻,腹部重伤,肠子都流出来了,以汗巾裹好继续作战,最后血透重甲,力尽落马而死。首级被敌人割去,金人感其忠勇,将其遗体示众后,送回。”
最后一种是个传奇故事:
“梁红玉与金将大战一百多个回合,不分胜负。金将佯装失败,梁红玉策马追击,金将搭箭射击,趁梁红玉躲闪的之际,金将一刀砍下了梁红玉首级。在金将要捡梁红玉首级时,被捅了一刀,这一刀是没有了首级的梁红玉捅的,金将就这样被活活吓死了。
梁红玉下马提着自己的脑袋,沿途问人,没有脑袋还能不能活,因为传说梁红玉的师父是会神鬼之术的人,曾经告诉她,提着自己的脑袋,问一百个人,如果都说能活,你就能活。
梁红玉提着自己的脑袋一路问人,有的是道人,有的是老百姓,有的胆小之人,都说能活,可是到第一百个人问的是一个醉汉,这个醉汉说,没有脑袋怎么能活呢?梁红玉倒地而死。”
有记载:
梁红玉死后,“朝廷闻讯大加吊唁,诏赐银帛五百匹,追封‘英烈杨国夫人’”。立祠。
有赞曰:
“更纵横天下,争锋江淮,收豪杰,揽英雄,内平叛逆,外御强仇,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于将倾,古今女子,唯此一人也。惜乎天不假年,死于非命。然青史斑斑,名节永垂。”
老百姓对梁红玉十分的爱戴和敬重,不愿意让她就那样死去。以自己的方式,让她永远活着。
梁红玉的故事一直在人们的心中流淌。
~~~~~~~~
苍梧山,云顶峰,苍梧圣母眺望远方,湛蓝的天空中有一只大鸟展翅飞翔。
梁红玉一息尚存,只觉得自己在梦中飘飘荡荡……
赋闲的日子自然是轻松愉快的。梁红玉和韩世忠难得有这样清静安谧的时光。而悠闲自在的田园生活也是梁红玉喜欢的生活,她想永远过这样的生活。
她要在树林里看树叶蹁跹,在草地上看草色绵绵……可是,她现在偏又心事重重,因为时局让她焦虑不安。
是的,她的内心是不安的,是波动的,因为她不是一般的女子,她不可能对时局不闻不问。心怀家国天下,梁红玉做不到心无杂念的寄情山水,她时刻关注着时局形势。
金国亡我大宋之心不死,再次兴兵十万,兵分两路南下,大河失守!
豺狼又来了。
宋军大败,州府相继失守,开封被围,难以支撑!
不好的消息一条接着一条传来,压在梁红玉心头。也许刀光剑影的生活又要开始。
韩世忠的目光久久不动,看着那一纸诏书心中似山样沉重。皇上有招,又到了他尽忠报国的时候。金军虎狼之师,战报令人忧心忡忡,当前形势严峻。
那奔腾的快马,那扬鞭的信使告诉他事态正在恶化,前所未有的危机席卷而来。
金军不断发动攻击,到处人心惶惶。韩世忠抚摸了一下肩膀上留下的伤痕,心中感叹。当年在大宋鼎盛时期,面对金军也是危机重重,更何况此时的大宋早已是风雨飘摇,尤其是当年靖康事变之后,虽说康王即位后形势有所好转,但仍是前景堪忧。如今面对虎狼之师,若无精兵强将,怎么抵抗?
韩世忠目光透过窗户看向天空,久久不语。
梁红玉长叹一声,“唉!一直没有太平过,金人一直对我大宋怀有觊觎之心。只怕大宋江山这回真的……百姓何其苦,要遭受痛失家园之灾。”
“夫人,”韩世忠焦躁忧心的情绪此时平稳了不少,沉吟了一下,道,“国家情势如此危急,我们不能置身事外,我早就想过……”韩世忠面色冷峻如寒冰,目光坚定,“危机已经到来,对付金军我有自信,不过,我担心的是……”话说到这里,韩世忠叹口气不再说话。
梁红玉知道他没有说的话是担心皇上,担心朝堂,担心军队等等,要担心的事情实在是太多了。不由皱皱眉,抬头看了一眼韩世忠,虽未说话,但担心之意更甚。
沉默,此时想再多有什么用呢?
“不要多想,心里放得宽平就行了。”梁红玉语调平静地道,“夫君,我也要随你去,上战场我也不心虚。”
“你,还是留下吧!”
“国难当头,岂有只顾自己的道理?夫君,我也是经历过九死一生的人,再上战场又有何惧。何况你去战场,我也不能安心待在家里。”
韩世忠沉思片刻后,也没有想到反对的理由,于是道:“夫人,我知道你不是普通女子,我们一起披挂上阵吧……”
听到他的话,梁红玉的眸中闪过了一抹欣慰的神情,不过瞬间之后就变成凛然之色了,秀眉微微一扬,道:“我去准备。”
梁红玉又义无反顾地投身到保家卫国的战争之中,在她看来,比起国家的危机,个人的安危又算的了什么呢?
即使牺牲了,即使将来没有人记得她,那又如何?
之后的战争是残酷的,再之后梁红玉遭遇金军围攻,身受重伤,她根本坐不稳马背……
看着四周的金兵,梁红玉头脑里想的是大宋政权在可预见的未来里是摇摇欲坠的,她在有生之年是无法力挽狂澜了。
“我的大宋啊,何时方能国泰民安?”
此时此刻,她依然念念不忘的还是国家的安危,还是人民的生活。
有黄色的花朵星星点点地开在血的战场,梁红玉熟悉这种花,一种仿佛不会凋谢的花,它看上去很平庸,但有一种动人的美。
梁红玉感觉自己身体很柔软,没有一丝力气,一种凉意在蔓延……
~~~~~~~~
梁红玉的结局有四种说法,摘录如下:
民间流传的第一种说法:
“梁红玉和韩世忠功成身退,隐居在西湖一带,1151年,韩世忠病逝,两年之后梁红玉郁郁而终,夫妇二人被合葬在苏堤灵岩山下,宋孝宗下令为二人竖碑建祠,让他们永享人间烟火。”
民间流传的第二种说法:
“梁红玉被毒杀而亡。金国在战场之上无法战胜梁红玉,于是派奸细在梁红玉的饮食中下毒,梁红玉因此痢疾不止,衰竭而亡。”
民间流传的第三种说法:
“梁红玉遇到金军围攻,腹部重伤,肠子都流出来了,以汗巾裹好继续作战,最后血透重甲,力尽落马而死。首级被敌人割去,金人感其忠勇,将其遗体示众后,送回。”
最后一种是个传奇故事:
“梁红玉与金将大战一百多个回合,不分胜负。金将佯装失败,梁红玉策马追击,金将搭箭射击,趁梁红玉躲闪的之际,金将一刀砍下了梁红玉首级。在金将要捡梁红玉首级时,被捅了一刀,这一刀是没有了首级的梁红玉捅的,金将就这样被活活吓死了。
梁红玉下马提着自己的脑袋,沿途问人,没有脑袋还能不能活,因为传说梁红玉的师父是会神鬼之术的人,曾经告诉她,提着自己的脑袋,问一百个人,如果都说能活,你就能活。
梁红玉提着自己的脑袋一路问人,有的是道人,有的是老百姓,有的胆小之人,都说能活,可是到第一百个人问的是一个醉汉,这个醉汉说,没有脑袋怎么能活呢?梁红玉倒地而死。”
有记载:
梁红玉死后,“朝廷闻讯大加吊唁,诏赐银帛五百匹,追封‘英烈杨国夫人’”。立祠。
有赞曰:
“更纵横天下,争锋江淮,收豪杰,揽英雄,内平叛逆,外御强仇,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于将倾,古今女子,唯此一人也。惜乎天不假年,死于非命。然青史斑斑,名节永垂。”
老百姓对梁红玉十分的爱戴和敬重,不愿意让她就那样死去。以自己的方式,让她永远活着。
梁红玉的故事一直在人们的心中流淌。
~~~~~~~~
苍梧山,云顶峰,苍梧圣母眺望远方,湛蓝的天空中有一只大鸟展翅飞翔。
梁红玉一息尚存,只觉得自己在梦中飘飘荡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