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25 章
回去的马车上。
李忠将刚刚里领到的府衙临时腰牌递给聂天枢。
笑眯眯的道:
“好好收着吧,往后就是你自己用腰牌出入府衙了。”
“多谢前辈这些日子的照顾。”
李忠虽然一开始有些小心思。
但却也实打实的帮了她。
无论中途如何,结果是好的。
不然她也不可能这么顺利的拿到进出府衙的资格。
所以。
聂天枢接过腰牌。
这声谢说的倒是真心实意。
“呵呵,娘子客气了。”
李忠哈哈一笑。
一派平辈的语气。
摆了摆手:
“说不定,往后老夫还会有有求于娘子的时候呢。”
“您说笑了。”
聂天枢谦虚了一句。
给了对方一个承诺:
“不过若是往后有用的着的地方,晚辈自当尽力的。”
她心里很清楚。
对方突然变得这般客气。
绝不是脑子发热了。
而是自己被十三阿哥赏识,要在府衙做事的缘故。
虽然朱家安排自己进入府衙,最终目的是让自己借机接近四贝勒胤禛。
但是。
这并不妨碍她利用现有的平台,来拓展自己的人脉关系。
李忠作为苏州商会的会长,在本地也有一定的能量。
聂天枢倒是不介意用一个承诺来交好对方。
毕竟。
这世界上从来都没有永远的敌人。
只要彼此之间利益一致了,处处都是朋友。
多个朋友多条路。
也许某一天。
这个人情就用上了呢。
果然。
听了聂天枢的承诺。
李忠苍老的眼中闪过一丝满意之色。
语气也越发的温和。
“聂娘子真乃信人,老夫佩服。娘子往后若有什么难办的事儿,尽管来商会找老夫,老夫在这苏州城还有几分薄面,到时候定然......”
话说到一半儿。
又想起什么似的。
一拍额头。
哂然一笑道:
“呵呵,瞧老夫这记性。一时倒是忘了贤侄女背后有朱家做靠山,在这苏州城又能有什么难办的事儿呢。”
不知不觉间。
李忠对聂天枢的称呼变了,从聂娘子变成了贤侄女。
显然是在刻意的交好自己,拉近彼此的距离。
聂天枢也有此意。
自然闻弦而知雅意。
微微一笑。
端起马车桌上的白瓷茶盏喝了一口。
不紧不慢的道:
“李伯伯太谦逊了,这苏州城谁不知道您老。将来若是有事儿,侄女定会亲自登门,还请您老不吝赐教。”
“好,好。”
响鼓无需重锤。
一老一小目光一触。
都猜出了几分对方的心思。
......
回到沂南坊的时候。
刚过未时。
已经过了午饭的时辰。
大多数人家烟囱里的烟都熄了。
用钥匙打开大门。
从堂屋拿出木盆。
将廊下早晨剩的半桶水倒在木盆儿里,洗干净了脸和手。
隔壁院儿里的花狸猫翻上墙头。
琉璃般的猫眼定定的望着她。
舔了舔猫爪。
低低的“喵呜”了一声。
聂天枢对花狸猫招了招手。
顺便朝隔壁院儿瞥了一眼。
那对婆媳大约是午睡了。
隔壁院子里极为安静。
听不到老妇人一向中气十足的说话声。
原本晒在院中的谷子。
已经装好了麻袋,整齐的摆放在墙角的凉棚下。
花狸猫大约有些怕生。
对于聂天枢的召唤并未理睬。
摇了摇尾巴。
琉璃般的猫眼儿警惕的瞅了她一眼。
还是转身跳下了院墙。
聂天枢也不恼。
望着花狸猫的背影儿。
勾唇一笑。
拿棉布巾子擦干净手和脸。
将剩下的水浇在东厢窗边儿的垂丝海棠上。
才去后院里的那一小方菜地里,摘了一个南瓜,挖了两个土豆。
回屋开始生火煮饭。
她早晨在商会的那顿饭吃的瓷实。
这会子倒也不算太饿。
当然以她的手艺也做不了太难的,但是基本的简单蒸煮还是会的。
把灶台上的大锅刷了刷。
在大锅里放好清水。
将金黄的南瓜洗干净掏了里面的瓤子。
切成小块儿,放进锅里。
把土豆儿一样洗干净。
一切两半儿。
然后便是盖上盖子。
一直烧火就是。
拿出火折子,正准备生火。
才发现家里的柴火不够了。
这年头儿,住在街上。
可没有煤气和电。
家里烧火就得去专门买柴火。
每日早晨,城外砍柴的人家,会把砍好的柴火绑成大小差不多的捆子,用车拉到城里来卖。
一捆儿两文钱左右。
不过,这样也不知什么时候卖完,就很耽误功夫。
所以为了省时省力。
来卖柴的都会把柴火送到每条街卖针头线脑的小店儿寄卖,再额外给掌柜一些好处。
这也是个双赢的买卖。
毕竟,柴火家家户户都要用的,所以,每隔两三日家里的妇人们都得去买一趟。
卖柴火的节省了时间,得了银钱。
卖针头线脑的也不亏。
妇人们去了店里,总不能光买柴禾吧。
说说闲话儿,偶尔也总会捎带脚儿的买点儿针头线脑,便宜的绢花儿之类的。
多少也是个进项。
所以,这也就渐渐变成一种约定成俗的模式了。
基本上。
每条街都有一两家这样的老两口儿经营的寄卖柴禾的小店儿。
“大娘,给我来一捆柴。”
聂天枢从荷包里找出两文钱。
递给门口坐在马扎儿上,拿着大蒲扇。
一边儿扇风,一边打叶子牌的老太太。
“唔。”
老太太显然正在兴头儿上。
没空理会生意。
接过铜钱。
随口招呼道:
“柴火大小都一样,自己挑,只别弄乱了就成。”
“好。”
聂天枢也不以为意。
她往常在现代自然没有这样的经历。
之前在庄园里,进出都有人伺候,也不可能干这样的粗活儿。
如今初次做这样的事儿。
还是很有新鲜感的。
院子里的柴禾,垒成了高高的柴禾垛。
用来捆绑柴禾用的也都是新鲜的青树枝儿。
就像老太太说的。
每一捆儿大小都差不多。
聂天枢力气有限,自然也够不到上面的。
索性随意挑了最下面的一捆儿。
慢慢的拖着往家走去。
刚拖到半路。
就瞧见隔壁院儿的老妇人出了院子。
头上的金簪子在午后的阳光下格外的晃眼。
老妇人身边是一个身材壮硕的。
穿着衙役罩袍的男子。
正准备出门儿。
“哎呦,娘子怎么一个人拖着这么一大捆子柴火哟。”
大老远的,老妇人便招呼起来。
声音一如既往的中气十足。
“你说你这细皮嫩肉的,怎么能在大太阳底下做这样的粗活儿。哎呦呦,这家里男人不在哪,一个女人过日子就艰难些。阿林,你替聂娘子把这柴火搬进去吧,都是邻里邻居的。”
聂天枢瞬间有些懵了。
什么叫男人不在,一个女人就艰难些。
这话怎么听着自己是寡妇一样。
老太太快人快语。
话匣子一打开,谁也插不上嘴。
一叠声儿的说着。
不待聂天枢回话儿。
就指挥着身边的男子给聂天枢帮忙。
一愣神儿的功夫。
手里拖着的柴火,便被那位叫阿林的壮硕男子单手提了起来。
“额......不用麻烦。”
聂天枢顿时有些傻眼,连忙拒绝道。
“这有什么麻烦的,都是邻里邻居的。娘子别愣着了,快开门吧,过会子他还要去衙门当差呢。”
老太太这股子很莽的热情,让聂天枢根本没有机会推拒。
只得打开了院门。
让那位叫阿林的男子将柴火提进了院子。
“放院墙边儿就行。”
“好。”
“额......多谢了。”
“不用。”
男子显然惜字如金,麻利的将柴火立在院墙角落。
“好叫娘子知道,这是我儿子江林,如今在衙门当差。”
老太太笑眯眯的介绍着。
“额,江大哥好。”
聂天枢也不知道该怎么夸这样壮硕的成年男子。
为了避嫌。
客气的福了福身子。
便迅速的把话题转移到老太太身上:
“老太太好福气。”
这话老太太爱听。
顿时笑的见牙不见眼。
“聂娘子好。”
江林虽然长得壮硕粗犷。
却很知礼。
进门之后,目光始终没有落在聂天枢的脸上。
此刻。
简单打过招呼之后。
很快便说出了告辞的话。
“娘,你们聊,那我先去当差了。”
“好,快去吧,差事重要。”
老太太连忙点头。
她就像天下所有的母亲一般。
决计不肯耽误儿子的公事的。
江林转身对聂天枢一抱拳:
“聂娘子,告辞了。”
“江大哥慢走。”
送走了江林。
老太太显然没有要走的意思。
聂天枢自然也不会失礼。
无论如何对方都帮了自己的忙。
转头进屋将府衙的腰牌放进寝房。
从堂屋儿拿了小马扎儿出来,客气的招呼老妇人坐下。
末了。
又拿瓷杯倒了两盏盏桂花凉茶。
“大娘喝杯茶吧。”
“哎.....娘子真是太客气了。”
老太太接过茶盏。
打量着聂天枢那张仙姿玉色的脸。
笑眯眯的道:
“不瞒娘子说啊,老身年轻的时候,模样儿也和如今的娘子一样俊呢。”
“噗.....咳咳。”
聂天枢望着对方黝黑的面孔,以及高高骨起的太阳穴。
连忙放下手里的茶盏。
语气谦虚的摆手道:
“不敢当不敢当,我的容貌怎么能和大娘您相比。”
老太太端起茶盅喝了一口。
自顾自的拉着家常儿。
“呵呵,当时阿林他爹也是十里八乡有名的俊后生。可惜啊,他爹去的早,我们也只得了阿林这一个孩子,也没个兄弟能帮衬一把。好在啊阿林孝顺争气,老婆子我啊,如今也算是享福了。”
“额,那是,您老有福气。”
聂天枢喝了一口茶。
随口问了一句:
“江大哥在哪个衙门当差啊?”
“他在知府衙门当差,不过这两日被派去下面的县张榜了,刚才回来就是拿换洗衣裳的。”
“张榜?”
“嗯,前些日子不是发洪灾么,老身听说似乎是京里来的大贵人,要搞什么以工代赈的法子。府衙便安排他们这些底下人去各县张榜安民呢。”
“哦。”
聂天枢轻轻的点了点头。
洪灾她自然是知道的,以工代赈倒是头一回听说。
想来江林在府衙当差,消息应该是错不了的。
老太太显然被这话题勾起了谈性。
一时间滔滔不绝起来:
“要说这以工代赈的法子倒是不错。升米恩斗米仇,让那些青壮劳力自己出力气换口粮,也省的时间久了,再闲出什么岔子来。”
“哦,能闲出什么岔子?”
聂天枢有些不解。
“娘子年轻,不知事呢。老身记得也就十多年前吧,这苏州城也闹过一回灾,不过是风灾。那风大的呦,人出门根本站不住,就连好些人家的房子都卷到天上去了,死了不少人呢。当时附近县里乡里的流民就都聚在苏州城避难,府衙这边儿组织了大户人家施粥。”
“一开始这些流民也都还安分守己,只求个温饱。可时间长了,这人心哪,都是会变的。后来,慢慢的一些青壮流民就仗着人多拉帮结派起来,也不愿回乡了,每日里领了粥在城墙根儿底下吃罢,就三五成群的跑去勒索周围的铺子,调戏良家女子,真真成了城里的祸害。”
“那后来呢?”
聂天枢起身。
给老太太的茶盅儿里续了茶。
“后来啊,就是如今的苏州织造李煦的父亲,李柄大人到任。雷厉风行,处置了这帮流民,该抓的抓,该杀的杀,才止住了这股子坏风气。”
“哦,竟是这样,大娘您还真是见多识广。”
聂天枢点了点头。
语气有些感慨。
“这算什么。”
老太太显然谈兴正浓。
喝了一口茶盅里的桂花凉茶。
继续侃侃而谈:
“要说这李家可不得了呢,江宁织造曹家知道吧?和李家那是正经的姻亲,如今的那位曹寅大人,那就是李家的女婿呢。李煦大人就是曹大人的妻兄,想来有这层关系,这位李大人定能官运亨通了。”
“呵呵,大娘还真是对官场的事儿门儿清呢。”
听一个清朝老太太两眼放光的八卦官场上的事儿。
让聂天枢莫名的有种时光回溯的感觉。
仿佛在现代的公园广场上。
一帮大爷们一边锻炼身体。
一边指点江山畅谈国际局势的感觉。
“老身往常也不爱打听这些,爱跟街坊们打打叶子牌什么的。不过自从我家阿林进了知府衙门当差,老婆子闲下来就爱瞎琢磨这些,倒是让娘子见笑了。”
“怎会,大娘的话让我受益良多。”
聂天枢这话倒不是客气。
李煦这个名字她是熟悉的。
之前丁院那位死去的雎鸠杨媚儿,就是被老爷苏烈送给了苏州织造李煦。
只是她倒是不知道,李煦竟是江宁织造曹寅的大舅子。
不由的在心底暗自感慨。
这官场上的关系,还当真是盘根错节。
复杂的紧。
“对了,娘子刚去买柴禾,怕是还没用午膳吧?”
老妇人忽然瞥见墙角的那捆儿柴禾。
顿时一拍脑袋。
起身语气有些歉然的道:
“倒是听老婆子唠叨了这么久,当真是罪过。”
“不妨事,只是煮些南瓜。”
接触的久了,聂天枢倒是对老太太的印象有了一些改观。
虽然有些一惊一乍的话多八卦。
却待人却很热情。也愿意助人。
倒也不是什么坏人。
客气的将老妇人送到门口。
天空中的太阳已经开始缓缓西下了。
聂天枢转身回到院子。
煮南瓜极为简单。
南瓜和土豆都已经洗干净切好放进锅里了。
拿火折子在灶台上点了火。
在锅边儿围了一圈儿湿帕子。
防止热气从锅里跑出去。
见火势旺了。
便从买来的柴禾里,找了两根粗些的放进去。
就无需再费心去操持什么。
只等两刻钟后。
煮熟了吃就是了。
明儿个就是正式去府衙报到的日子。
趁着这个空档儿。
聂天枢回寝房准备好明日的穿戴和去衙门要用的东西。
免得早晨起来慌慌张张的抓瞎。
李忠将刚刚里领到的府衙临时腰牌递给聂天枢。
笑眯眯的道:
“好好收着吧,往后就是你自己用腰牌出入府衙了。”
“多谢前辈这些日子的照顾。”
李忠虽然一开始有些小心思。
但却也实打实的帮了她。
无论中途如何,结果是好的。
不然她也不可能这么顺利的拿到进出府衙的资格。
所以。
聂天枢接过腰牌。
这声谢说的倒是真心实意。
“呵呵,娘子客气了。”
李忠哈哈一笑。
一派平辈的语气。
摆了摆手:
“说不定,往后老夫还会有有求于娘子的时候呢。”
“您说笑了。”
聂天枢谦虚了一句。
给了对方一个承诺:
“不过若是往后有用的着的地方,晚辈自当尽力的。”
她心里很清楚。
对方突然变得这般客气。
绝不是脑子发热了。
而是自己被十三阿哥赏识,要在府衙做事的缘故。
虽然朱家安排自己进入府衙,最终目的是让自己借机接近四贝勒胤禛。
但是。
这并不妨碍她利用现有的平台,来拓展自己的人脉关系。
李忠作为苏州商会的会长,在本地也有一定的能量。
聂天枢倒是不介意用一个承诺来交好对方。
毕竟。
这世界上从来都没有永远的敌人。
只要彼此之间利益一致了,处处都是朋友。
多个朋友多条路。
也许某一天。
这个人情就用上了呢。
果然。
听了聂天枢的承诺。
李忠苍老的眼中闪过一丝满意之色。
语气也越发的温和。
“聂娘子真乃信人,老夫佩服。娘子往后若有什么难办的事儿,尽管来商会找老夫,老夫在这苏州城还有几分薄面,到时候定然......”
话说到一半儿。
又想起什么似的。
一拍额头。
哂然一笑道:
“呵呵,瞧老夫这记性。一时倒是忘了贤侄女背后有朱家做靠山,在这苏州城又能有什么难办的事儿呢。”
不知不觉间。
李忠对聂天枢的称呼变了,从聂娘子变成了贤侄女。
显然是在刻意的交好自己,拉近彼此的距离。
聂天枢也有此意。
自然闻弦而知雅意。
微微一笑。
端起马车桌上的白瓷茶盏喝了一口。
不紧不慢的道:
“李伯伯太谦逊了,这苏州城谁不知道您老。将来若是有事儿,侄女定会亲自登门,还请您老不吝赐教。”
“好,好。”
响鼓无需重锤。
一老一小目光一触。
都猜出了几分对方的心思。
......
回到沂南坊的时候。
刚过未时。
已经过了午饭的时辰。
大多数人家烟囱里的烟都熄了。
用钥匙打开大门。
从堂屋拿出木盆。
将廊下早晨剩的半桶水倒在木盆儿里,洗干净了脸和手。
隔壁院儿里的花狸猫翻上墙头。
琉璃般的猫眼定定的望着她。
舔了舔猫爪。
低低的“喵呜”了一声。
聂天枢对花狸猫招了招手。
顺便朝隔壁院儿瞥了一眼。
那对婆媳大约是午睡了。
隔壁院子里极为安静。
听不到老妇人一向中气十足的说话声。
原本晒在院中的谷子。
已经装好了麻袋,整齐的摆放在墙角的凉棚下。
花狸猫大约有些怕生。
对于聂天枢的召唤并未理睬。
摇了摇尾巴。
琉璃般的猫眼儿警惕的瞅了她一眼。
还是转身跳下了院墙。
聂天枢也不恼。
望着花狸猫的背影儿。
勾唇一笑。
拿棉布巾子擦干净手和脸。
将剩下的水浇在东厢窗边儿的垂丝海棠上。
才去后院里的那一小方菜地里,摘了一个南瓜,挖了两个土豆。
回屋开始生火煮饭。
她早晨在商会的那顿饭吃的瓷实。
这会子倒也不算太饿。
当然以她的手艺也做不了太难的,但是基本的简单蒸煮还是会的。
把灶台上的大锅刷了刷。
在大锅里放好清水。
将金黄的南瓜洗干净掏了里面的瓤子。
切成小块儿,放进锅里。
把土豆儿一样洗干净。
一切两半儿。
然后便是盖上盖子。
一直烧火就是。
拿出火折子,正准备生火。
才发现家里的柴火不够了。
这年头儿,住在街上。
可没有煤气和电。
家里烧火就得去专门买柴火。
每日早晨,城外砍柴的人家,会把砍好的柴火绑成大小差不多的捆子,用车拉到城里来卖。
一捆儿两文钱左右。
不过,这样也不知什么时候卖完,就很耽误功夫。
所以为了省时省力。
来卖柴的都会把柴火送到每条街卖针头线脑的小店儿寄卖,再额外给掌柜一些好处。
这也是个双赢的买卖。
毕竟,柴火家家户户都要用的,所以,每隔两三日家里的妇人们都得去买一趟。
卖柴火的节省了时间,得了银钱。
卖针头线脑的也不亏。
妇人们去了店里,总不能光买柴禾吧。
说说闲话儿,偶尔也总会捎带脚儿的买点儿针头线脑,便宜的绢花儿之类的。
多少也是个进项。
所以,这也就渐渐变成一种约定成俗的模式了。
基本上。
每条街都有一两家这样的老两口儿经营的寄卖柴禾的小店儿。
“大娘,给我来一捆柴。”
聂天枢从荷包里找出两文钱。
递给门口坐在马扎儿上,拿着大蒲扇。
一边儿扇风,一边打叶子牌的老太太。
“唔。”
老太太显然正在兴头儿上。
没空理会生意。
接过铜钱。
随口招呼道:
“柴火大小都一样,自己挑,只别弄乱了就成。”
“好。”
聂天枢也不以为意。
她往常在现代自然没有这样的经历。
之前在庄园里,进出都有人伺候,也不可能干这样的粗活儿。
如今初次做这样的事儿。
还是很有新鲜感的。
院子里的柴禾,垒成了高高的柴禾垛。
用来捆绑柴禾用的也都是新鲜的青树枝儿。
就像老太太说的。
每一捆儿大小都差不多。
聂天枢力气有限,自然也够不到上面的。
索性随意挑了最下面的一捆儿。
慢慢的拖着往家走去。
刚拖到半路。
就瞧见隔壁院儿的老妇人出了院子。
头上的金簪子在午后的阳光下格外的晃眼。
老妇人身边是一个身材壮硕的。
穿着衙役罩袍的男子。
正准备出门儿。
“哎呦,娘子怎么一个人拖着这么一大捆子柴火哟。”
大老远的,老妇人便招呼起来。
声音一如既往的中气十足。
“你说你这细皮嫩肉的,怎么能在大太阳底下做这样的粗活儿。哎呦呦,这家里男人不在哪,一个女人过日子就艰难些。阿林,你替聂娘子把这柴火搬进去吧,都是邻里邻居的。”
聂天枢瞬间有些懵了。
什么叫男人不在,一个女人就艰难些。
这话怎么听着自己是寡妇一样。
老太太快人快语。
话匣子一打开,谁也插不上嘴。
一叠声儿的说着。
不待聂天枢回话儿。
就指挥着身边的男子给聂天枢帮忙。
一愣神儿的功夫。
手里拖着的柴火,便被那位叫阿林的壮硕男子单手提了起来。
“额......不用麻烦。”
聂天枢顿时有些傻眼,连忙拒绝道。
“这有什么麻烦的,都是邻里邻居的。娘子别愣着了,快开门吧,过会子他还要去衙门当差呢。”
老太太这股子很莽的热情,让聂天枢根本没有机会推拒。
只得打开了院门。
让那位叫阿林的男子将柴火提进了院子。
“放院墙边儿就行。”
“好。”
“额......多谢了。”
“不用。”
男子显然惜字如金,麻利的将柴火立在院墙角落。
“好叫娘子知道,这是我儿子江林,如今在衙门当差。”
老太太笑眯眯的介绍着。
“额,江大哥好。”
聂天枢也不知道该怎么夸这样壮硕的成年男子。
为了避嫌。
客气的福了福身子。
便迅速的把话题转移到老太太身上:
“老太太好福气。”
这话老太太爱听。
顿时笑的见牙不见眼。
“聂娘子好。”
江林虽然长得壮硕粗犷。
却很知礼。
进门之后,目光始终没有落在聂天枢的脸上。
此刻。
简单打过招呼之后。
很快便说出了告辞的话。
“娘,你们聊,那我先去当差了。”
“好,快去吧,差事重要。”
老太太连忙点头。
她就像天下所有的母亲一般。
决计不肯耽误儿子的公事的。
江林转身对聂天枢一抱拳:
“聂娘子,告辞了。”
“江大哥慢走。”
送走了江林。
老太太显然没有要走的意思。
聂天枢自然也不会失礼。
无论如何对方都帮了自己的忙。
转头进屋将府衙的腰牌放进寝房。
从堂屋儿拿了小马扎儿出来,客气的招呼老妇人坐下。
末了。
又拿瓷杯倒了两盏盏桂花凉茶。
“大娘喝杯茶吧。”
“哎.....娘子真是太客气了。”
老太太接过茶盏。
打量着聂天枢那张仙姿玉色的脸。
笑眯眯的道:
“不瞒娘子说啊,老身年轻的时候,模样儿也和如今的娘子一样俊呢。”
“噗.....咳咳。”
聂天枢望着对方黝黑的面孔,以及高高骨起的太阳穴。
连忙放下手里的茶盏。
语气谦虚的摆手道:
“不敢当不敢当,我的容貌怎么能和大娘您相比。”
老太太端起茶盅喝了一口。
自顾自的拉着家常儿。
“呵呵,当时阿林他爹也是十里八乡有名的俊后生。可惜啊,他爹去的早,我们也只得了阿林这一个孩子,也没个兄弟能帮衬一把。好在啊阿林孝顺争气,老婆子我啊,如今也算是享福了。”
“额,那是,您老有福气。”
聂天枢喝了一口茶。
随口问了一句:
“江大哥在哪个衙门当差啊?”
“他在知府衙门当差,不过这两日被派去下面的县张榜了,刚才回来就是拿换洗衣裳的。”
“张榜?”
“嗯,前些日子不是发洪灾么,老身听说似乎是京里来的大贵人,要搞什么以工代赈的法子。府衙便安排他们这些底下人去各县张榜安民呢。”
“哦。”
聂天枢轻轻的点了点头。
洪灾她自然是知道的,以工代赈倒是头一回听说。
想来江林在府衙当差,消息应该是错不了的。
老太太显然被这话题勾起了谈性。
一时间滔滔不绝起来:
“要说这以工代赈的法子倒是不错。升米恩斗米仇,让那些青壮劳力自己出力气换口粮,也省的时间久了,再闲出什么岔子来。”
“哦,能闲出什么岔子?”
聂天枢有些不解。
“娘子年轻,不知事呢。老身记得也就十多年前吧,这苏州城也闹过一回灾,不过是风灾。那风大的呦,人出门根本站不住,就连好些人家的房子都卷到天上去了,死了不少人呢。当时附近县里乡里的流民就都聚在苏州城避难,府衙这边儿组织了大户人家施粥。”
“一开始这些流民也都还安分守己,只求个温饱。可时间长了,这人心哪,都是会变的。后来,慢慢的一些青壮流民就仗着人多拉帮结派起来,也不愿回乡了,每日里领了粥在城墙根儿底下吃罢,就三五成群的跑去勒索周围的铺子,调戏良家女子,真真成了城里的祸害。”
“那后来呢?”
聂天枢起身。
给老太太的茶盅儿里续了茶。
“后来啊,就是如今的苏州织造李煦的父亲,李柄大人到任。雷厉风行,处置了这帮流民,该抓的抓,该杀的杀,才止住了这股子坏风气。”
“哦,竟是这样,大娘您还真是见多识广。”
聂天枢点了点头。
语气有些感慨。
“这算什么。”
老太太显然谈兴正浓。
喝了一口茶盅里的桂花凉茶。
继续侃侃而谈:
“要说这李家可不得了呢,江宁织造曹家知道吧?和李家那是正经的姻亲,如今的那位曹寅大人,那就是李家的女婿呢。李煦大人就是曹大人的妻兄,想来有这层关系,这位李大人定能官运亨通了。”
“呵呵,大娘还真是对官场的事儿门儿清呢。”
听一个清朝老太太两眼放光的八卦官场上的事儿。
让聂天枢莫名的有种时光回溯的感觉。
仿佛在现代的公园广场上。
一帮大爷们一边锻炼身体。
一边指点江山畅谈国际局势的感觉。
“老身往常也不爱打听这些,爱跟街坊们打打叶子牌什么的。不过自从我家阿林进了知府衙门当差,老婆子闲下来就爱瞎琢磨这些,倒是让娘子见笑了。”
“怎会,大娘的话让我受益良多。”
聂天枢这话倒不是客气。
李煦这个名字她是熟悉的。
之前丁院那位死去的雎鸠杨媚儿,就是被老爷苏烈送给了苏州织造李煦。
只是她倒是不知道,李煦竟是江宁织造曹寅的大舅子。
不由的在心底暗自感慨。
这官场上的关系,还当真是盘根错节。
复杂的紧。
“对了,娘子刚去买柴禾,怕是还没用午膳吧?”
老妇人忽然瞥见墙角的那捆儿柴禾。
顿时一拍脑袋。
起身语气有些歉然的道:
“倒是听老婆子唠叨了这么久,当真是罪过。”
“不妨事,只是煮些南瓜。”
接触的久了,聂天枢倒是对老太太的印象有了一些改观。
虽然有些一惊一乍的话多八卦。
却待人却很热情。也愿意助人。
倒也不是什么坏人。
客气的将老妇人送到门口。
天空中的太阳已经开始缓缓西下了。
聂天枢转身回到院子。
煮南瓜极为简单。
南瓜和土豆都已经洗干净切好放进锅里了。
拿火折子在灶台上点了火。
在锅边儿围了一圈儿湿帕子。
防止热气从锅里跑出去。
见火势旺了。
便从买来的柴禾里,找了两根粗些的放进去。
就无需再费心去操持什么。
只等两刻钟后。
煮熟了吃就是了。
明儿个就是正式去府衙报到的日子。
趁着这个空档儿。
聂天枢回寝房准备好明日的穿戴和去衙门要用的东西。
免得早晨起来慌慌张张的抓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