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在回孟家的马车上,孟韵心情松快极了。
和离已交王里正提上日程,该搬走的东西也搬走了,她心里的一块大石总算落了地。
元叔奉了孟老秀才的命令,比孟韵晚走半日,清点府中仆人。凡孟家来的便依旧带回孟家,新来的发了本月的月俸,任凭去留。
马车晃晃悠悠,孟韵想起了自己坐着喜轿嫁来留仙镇的时候,情不自禁伸手撩起了车帘。
她想看看,这三年来留仙镇到底变了些什么,物是人非,总该是一起改变的吧。
此刻镇街已入傍晚,黄昏十分,各家的烟囱上飘出了连绵不绝的白烟。年轻温柔的女子拍打着一身黄土的孩子,耳上银环随着身子动作来回摆动,马车一闪而过,孟韵只来得及看清女子微蹙的眉头。
这女子的面孔她并不陌生,初来留仙时,对方手里正抱着两三岁的小娃娃。没想到,一晃眼都长这么大了。
身子更贴近了车厢,孟韵稍微抬头,一连两三处,情形都大差不差。
忽然觉得无趣,孟韵垂下了眼眸,撩着车帘的手也慢慢放下。
三年的时光竟然如此飞逝,留仙镇与她而言,真像是梦一场。
孟韵情不自禁摸着手里的疤痕,长长地舒了一口气。她没想到,一切痛苦和折磨竟然就这般结束了。
脑中忽然将方才见到的女子的脸,一下换成了玉珍,想到三年后玉珍怀抱孩子的样子,孟韵的嘴角慢慢勾起,淡淡的嘲讽在笑容里漾开。
临走时,里正追上来,悄悄站在马车外告诉她,“和离文书落定、加上双方父母立据,须得花上十来日。若孟娘子铁了心想要和离,须得提防焦家这边反咬一口,免得弄出些莫须有的罪名,将事情闹大。”
她问心无愧,想来除了子嗣一事,焦家哪里能捏住别的错处。
谢过里正好心提点,孟韵正色道:“焦文俊与人私相授受,还有了孩子。若他们这次不肯放过我,我也只有闹上公堂了。”
按焦母的性子,那么疼玉珍和她肚子里的孙儿,总不会把孙子打了来证明儿子的清白吧。
孟韵神色坚定,一脸不惧地看着里正,丝毫没有因他话里焦家可能带来的危险而不安。
里正看孟韵这里丝毫没有转圜的余地,连带着最后一丝劝和的心思也歇了。他想到焦文俊固执癫狂的模样,心里不由对这位柔善的孟娘子暗自担忧。
“孟娘子保重。”里正朝她拱手作别……
*
孟韵载着满满当当的一车行李回了孟家,二老都很欢喜,当日午膳时吩咐庖屋的厨娘特地添了两味珍馐。
看着面前满满当当一桌子,额外还有一坛孟老秀才珍藏的剑南烧春,孟韵捏着竹箸,哭笑不得:“阿娘,今日午膳这般隆重,别人若见了,岂不以为在过节气?”
孟夫人因她与焦家和离,心里正欢喜,闻言笑吟吟摇头:“怎会?时隔三年,咱们一大家子才终于团聚。这难得吃上一顿如此团圆的饭食,可不得好好办!”
孟老秀才抿了口白瓷小杯中的酒,一向严厉的脸上难得露出一丝笑意,此刻也跟着说道:“是该好好办。等过几日与焦家签下文书后,让你阿兄去带串鞭炮回来,就在大门外放,亮亮堂堂的。”
“是呀,小妹。”陶玉不顾孟韵的阻拦,添了一碗汤送到她面前,“多亏你及时送来那些银子,我娘家那个不成器的兄弟总算逃过了这一劫。阿嫂该好好谢谢你才是。”
自从解决了娘家的事情,陶玉心里没了牵挂,脸上终于长了些血色,看起来终于像个有妊的妇人。
孟韵道:“阿嫂见外了,韵娘多亏有你们支持,这才敢与焦家和离。否则,我都不知道自己该去何处。”
时人男女家中,长辈想法大相径庭。譬如儿女和离一事,不少人为了面子,宁肯让后人做一对怨偶,也不肯点头和离。
更别说像孟家这样家中办学的人家,本就看重名声,孟韵嫁的匆忙、离得也匆忙,的确不省心。
除了孟老秀才实在气狠了,不许她回来的那三年,其余的后果,家里人一一都包容了。
孟韵心里感动又懊悔,如今木已成舟,只能眨眨眼角,隐去眼中泪意。
方才陶玉提到她娘家难关已过,孟韵想到这笔银子其实是阿耶与阿娘给的,抬头与二老各自对视了一下。
孟夫人使了一个眼色过去,孟韵立即抿了下嘴,飞快笑了笑,而后低着头一勺一勺舀汤喝。
提到陶玉娘家的事情,孟老秀才放下了竹箸,面上忽然露出一丝忧色。
“怎么了?”孟夫人头一个发现了丈夫的不对劲,开口问道。
孟老秀才眯了眯眼睛,“先前明明商量好的,只消拿钱便可了解此事。前几日我特意邀李六郎来家中,谁知他却一反常态,口口声声说此事难办。我原以为对方临时变卦,此事还得再多花费一些。可大郎不过去了短短一日,便回信说此事已经解决。不仅如此,李六郎还特意让大郎留在他家中,说什么让他帮忙看看自家布庄的生意。”
李六郎是生意人,生意人场面话说得极其漂亮,可背地里亮刀子毫不手软。前言不搭后语,就是不知道他为哪般。
“如此反复,不得不令我忧心呐。”孟老秀才摸着自己的胡子,心中但愿李六郎别是在算计孟家。
陶玉闻言心慌,脸色微变,忙问道:“那夫君会不会有危险?”
孟韵喝汤的动作也停下,屏息静气等候孟老秀才的下文。
“你别吓着孩子。”孟夫人拍了拍陶玉的背,安抚她有些发僵的身子,对孟老秀才道:“先让孩子们好好用膳。”
孟老秀才自觉失言,忙点头应道:“是是、阿耶糊涂了。大郎的为人我清楚,一般的难题困不住他。你们也别多想,安心在家便是。”
几人重新拿起竹箸用膳。
孟夫人心里也担忧儿子,但她也不知道今后如何变化,只能安抚好两个孩子,默默盼着别出什么事情才好。
*
翌日午后,孟夫人住处。
陶玉收到丈夫的回信,言及家中事情已了,又与陶母早有约定,等事情一毕便回家中。
孟夫人知道此事,但陶玉如今是双身子的人,一个人带着婢女回陶家,她心里着实放心不下。
如今孟韵正好回来,孟夫人看着身旁帮忙裁布的女儿,面色为难,几番嗫嚅,不知如何开口。
孟韵将裁好的布搭到一旁的架子上,擦了擦额上的汗珠,咕噜噜饮下一杯温热的茶水,方道:“阿娘,陪阿嫂回家的事就包在我身上。”
阿娘都叹了一上午的气了,时不时一个人嘀咕两句,孟韵都不必问,拼拼凑凑就知道她阿娘在担忧什么。
孟夫人一怔,旋即絮絮叨叨地解释:“我本想让你歇两日的。可赵里正家的衣裳不知为何提前两日要,催得我实在分身乏术。你阿嫂那边身子又重,你说让她一个人回去,我实在是怕——”
“好了阿娘,”孟韵牵过她的手,把人拉到自己身旁坐下,“送阿嫂回家而已,又不让我背着她走路。就当出去散散心,我也看看别的地方风景如何。”
“听说阿嫂娘家镇上有个很有名的酒楼,我倒真想去瞧一瞧。若是碰上什么好吃的,给你和阿耶也带一份回来。”
孟韵说得轻巧,孟夫人却知道这是因为女儿贴心。
心里的一块石头落了地,孟夫人点了点头应“是”,伸手将孟韵耳畔一缕碎发别至耳后,转身又立即忙着去配丝线。
孟夫人撩耳发的动作熟稔,像孟韵儿时那样。
她还未反应过来,面前的阿娘又开始忙碌。
孟韵呆坐了一瞬,眼中闪过一瞬的惊讶和不可置信,兀自轻笑一声。
起身追到孟夫人身后,孟韵掏出篮中一卷又一卷丝线,再一根根抽到桌面上。
孟夫人正想喝道“胡闹”,话到嘴边临时停住——面前的小姑娘动作利落,配出来的丝线颜色也相宜,不再是她记忆中扯着丝线胡闹的人了。
“阿娘,怎么样?”
孟韵将自己配好的几色丝线送到孟夫人面前,抬头瞬间,这才发现阿娘默默注视了自己良久。
“哦——”孟夫人微惊,忙上手接过女儿手中的丝线细看,很快点头道:“韵娘的眼光,阿娘向来信得过!”
“是吗?”孟韵的目光黯淡了一瞬,在孟夫人抬头的瞬间,很快又恢复明亮,“我怎会有阿娘的眼光呢?你比女儿厉害多了。”
她选了焦文俊那样一个人,如何配得上“眼光好”三个字。
孟夫人如何看不出她的自怨自艾,闻言并未戳穿孟韵的逞强,叹了口气,再顺手抽掉手中方才选出的丝线,重新添了一根金线。
赭色加金,顿时让人眼前一亮,绣纹未成,仿佛便能窥见百花竟放时艳色一隅。
孟韵点头,心道确实比方才出色许多,但用金线作绣,耗资便比从前更甚。
“此线绣法繁复,绣时还得人站着,如此一来,阿娘可要多费一些心思了。”
孟夫人摇头,笑吟吟道:“不过换了线而已,阿娘的手艺还在。韵娘,人活在世上,不止走一道桥,还得过许多路。人要往前看,日子才能好。”
孟韵眼皮重重阖上,又缓缓睁开:“我知道的,阿娘。”
和离已交王里正提上日程,该搬走的东西也搬走了,她心里的一块大石总算落了地。
元叔奉了孟老秀才的命令,比孟韵晚走半日,清点府中仆人。凡孟家来的便依旧带回孟家,新来的发了本月的月俸,任凭去留。
马车晃晃悠悠,孟韵想起了自己坐着喜轿嫁来留仙镇的时候,情不自禁伸手撩起了车帘。
她想看看,这三年来留仙镇到底变了些什么,物是人非,总该是一起改变的吧。
此刻镇街已入傍晚,黄昏十分,各家的烟囱上飘出了连绵不绝的白烟。年轻温柔的女子拍打着一身黄土的孩子,耳上银环随着身子动作来回摆动,马车一闪而过,孟韵只来得及看清女子微蹙的眉头。
这女子的面孔她并不陌生,初来留仙时,对方手里正抱着两三岁的小娃娃。没想到,一晃眼都长这么大了。
身子更贴近了车厢,孟韵稍微抬头,一连两三处,情形都大差不差。
忽然觉得无趣,孟韵垂下了眼眸,撩着车帘的手也慢慢放下。
三年的时光竟然如此飞逝,留仙镇与她而言,真像是梦一场。
孟韵情不自禁摸着手里的疤痕,长长地舒了一口气。她没想到,一切痛苦和折磨竟然就这般结束了。
脑中忽然将方才见到的女子的脸,一下换成了玉珍,想到三年后玉珍怀抱孩子的样子,孟韵的嘴角慢慢勾起,淡淡的嘲讽在笑容里漾开。
临走时,里正追上来,悄悄站在马车外告诉她,“和离文书落定、加上双方父母立据,须得花上十来日。若孟娘子铁了心想要和离,须得提防焦家这边反咬一口,免得弄出些莫须有的罪名,将事情闹大。”
她问心无愧,想来除了子嗣一事,焦家哪里能捏住别的错处。
谢过里正好心提点,孟韵正色道:“焦文俊与人私相授受,还有了孩子。若他们这次不肯放过我,我也只有闹上公堂了。”
按焦母的性子,那么疼玉珍和她肚子里的孙儿,总不会把孙子打了来证明儿子的清白吧。
孟韵神色坚定,一脸不惧地看着里正,丝毫没有因他话里焦家可能带来的危险而不安。
里正看孟韵这里丝毫没有转圜的余地,连带着最后一丝劝和的心思也歇了。他想到焦文俊固执癫狂的模样,心里不由对这位柔善的孟娘子暗自担忧。
“孟娘子保重。”里正朝她拱手作别……
*
孟韵载着满满当当的一车行李回了孟家,二老都很欢喜,当日午膳时吩咐庖屋的厨娘特地添了两味珍馐。
看着面前满满当当一桌子,额外还有一坛孟老秀才珍藏的剑南烧春,孟韵捏着竹箸,哭笑不得:“阿娘,今日午膳这般隆重,别人若见了,岂不以为在过节气?”
孟夫人因她与焦家和离,心里正欢喜,闻言笑吟吟摇头:“怎会?时隔三年,咱们一大家子才终于团聚。这难得吃上一顿如此团圆的饭食,可不得好好办!”
孟老秀才抿了口白瓷小杯中的酒,一向严厉的脸上难得露出一丝笑意,此刻也跟着说道:“是该好好办。等过几日与焦家签下文书后,让你阿兄去带串鞭炮回来,就在大门外放,亮亮堂堂的。”
“是呀,小妹。”陶玉不顾孟韵的阻拦,添了一碗汤送到她面前,“多亏你及时送来那些银子,我娘家那个不成器的兄弟总算逃过了这一劫。阿嫂该好好谢谢你才是。”
自从解决了娘家的事情,陶玉心里没了牵挂,脸上终于长了些血色,看起来终于像个有妊的妇人。
孟韵道:“阿嫂见外了,韵娘多亏有你们支持,这才敢与焦家和离。否则,我都不知道自己该去何处。”
时人男女家中,长辈想法大相径庭。譬如儿女和离一事,不少人为了面子,宁肯让后人做一对怨偶,也不肯点头和离。
更别说像孟家这样家中办学的人家,本就看重名声,孟韵嫁的匆忙、离得也匆忙,的确不省心。
除了孟老秀才实在气狠了,不许她回来的那三年,其余的后果,家里人一一都包容了。
孟韵心里感动又懊悔,如今木已成舟,只能眨眨眼角,隐去眼中泪意。
方才陶玉提到她娘家难关已过,孟韵想到这笔银子其实是阿耶与阿娘给的,抬头与二老各自对视了一下。
孟夫人使了一个眼色过去,孟韵立即抿了下嘴,飞快笑了笑,而后低着头一勺一勺舀汤喝。
提到陶玉娘家的事情,孟老秀才放下了竹箸,面上忽然露出一丝忧色。
“怎么了?”孟夫人头一个发现了丈夫的不对劲,开口问道。
孟老秀才眯了眯眼睛,“先前明明商量好的,只消拿钱便可了解此事。前几日我特意邀李六郎来家中,谁知他却一反常态,口口声声说此事难办。我原以为对方临时变卦,此事还得再多花费一些。可大郎不过去了短短一日,便回信说此事已经解决。不仅如此,李六郎还特意让大郎留在他家中,说什么让他帮忙看看自家布庄的生意。”
李六郎是生意人,生意人场面话说得极其漂亮,可背地里亮刀子毫不手软。前言不搭后语,就是不知道他为哪般。
“如此反复,不得不令我忧心呐。”孟老秀才摸着自己的胡子,心中但愿李六郎别是在算计孟家。
陶玉闻言心慌,脸色微变,忙问道:“那夫君会不会有危险?”
孟韵喝汤的动作也停下,屏息静气等候孟老秀才的下文。
“你别吓着孩子。”孟夫人拍了拍陶玉的背,安抚她有些发僵的身子,对孟老秀才道:“先让孩子们好好用膳。”
孟老秀才自觉失言,忙点头应道:“是是、阿耶糊涂了。大郎的为人我清楚,一般的难题困不住他。你们也别多想,安心在家便是。”
几人重新拿起竹箸用膳。
孟夫人心里也担忧儿子,但她也不知道今后如何变化,只能安抚好两个孩子,默默盼着别出什么事情才好。
*
翌日午后,孟夫人住处。
陶玉收到丈夫的回信,言及家中事情已了,又与陶母早有约定,等事情一毕便回家中。
孟夫人知道此事,但陶玉如今是双身子的人,一个人带着婢女回陶家,她心里着实放心不下。
如今孟韵正好回来,孟夫人看着身旁帮忙裁布的女儿,面色为难,几番嗫嚅,不知如何开口。
孟韵将裁好的布搭到一旁的架子上,擦了擦额上的汗珠,咕噜噜饮下一杯温热的茶水,方道:“阿娘,陪阿嫂回家的事就包在我身上。”
阿娘都叹了一上午的气了,时不时一个人嘀咕两句,孟韵都不必问,拼拼凑凑就知道她阿娘在担忧什么。
孟夫人一怔,旋即絮絮叨叨地解释:“我本想让你歇两日的。可赵里正家的衣裳不知为何提前两日要,催得我实在分身乏术。你阿嫂那边身子又重,你说让她一个人回去,我实在是怕——”
“好了阿娘,”孟韵牵过她的手,把人拉到自己身旁坐下,“送阿嫂回家而已,又不让我背着她走路。就当出去散散心,我也看看别的地方风景如何。”
“听说阿嫂娘家镇上有个很有名的酒楼,我倒真想去瞧一瞧。若是碰上什么好吃的,给你和阿耶也带一份回来。”
孟韵说得轻巧,孟夫人却知道这是因为女儿贴心。
心里的一块石头落了地,孟夫人点了点头应“是”,伸手将孟韵耳畔一缕碎发别至耳后,转身又立即忙着去配丝线。
孟夫人撩耳发的动作熟稔,像孟韵儿时那样。
她还未反应过来,面前的阿娘又开始忙碌。
孟韵呆坐了一瞬,眼中闪过一瞬的惊讶和不可置信,兀自轻笑一声。
起身追到孟夫人身后,孟韵掏出篮中一卷又一卷丝线,再一根根抽到桌面上。
孟夫人正想喝道“胡闹”,话到嘴边临时停住——面前的小姑娘动作利落,配出来的丝线颜色也相宜,不再是她记忆中扯着丝线胡闹的人了。
“阿娘,怎么样?”
孟韵将自己配好的几色丝线送到孟夫人面前,抬头瞬间,这才发现阿娘默默注视了自己良久。
“哦——”孟夫人微惊,忙上手接过女儿手中的丝线细看,很快点头道:“韵娘的眼光,阿娘向来信得过!”
“是吗?”孟韵的目光黯淡了一瞬,在孟夫人抬头的瞬间,很快又恢复明亮,“我怎会有阿娘的眼光呢?你比女儿厉害多了。”
她选了焦文俊那样一个人,如何配得上“眼光好”三个字。
孟夫人如何看不出她的自怨自艾,闻言并未戳穿孟韵的逞强,叹了口气,再顺手抽掉手中方才选出的丝线,重新添了一根金线。
赭色加金,顿时让人眼前一亮,绣纹未成,仿佛便能窥见百花竟放时艳色一隅。
孟韵点头,心道确实比方才出色许多,但用金线作绣,耗资便比从前更甚。
“此线绣法繁复,绣时还得人站着,如此一来,阿娘可要多费一些心思了。”
孟夫人摇头,笑吟吟道:“不过换了线而已,阿娘的手艺还在。韵娘,人活在世上,不止走一道桥,还得过许多路。人要往前看,日子才能好。”
孟韵眼皮重重阖上,又缓缓睁开:“我知道的,阿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