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6
在开业的前一天下午,舟舟他们其实就已经未雨绸缪来店里做了一部分准备了,主要是为了提前把凉糕做好,你总不能等客人来了当场现做吧。
在商量究竟做多少凉糕的过程中,大家还发生了一场意料之外的争执。
祝昭是见识过未来的凉糕店的,她对凉糕一天能卖出去多少心里有数,所以她预想中的份数比其他人的想法多八百份。
按照祝昭在计算店里需要多少桌椅时得出的数字,店里满客状态下一小时能接待二百八十位客人。
即使一天当中满客状态只有五小时,剩下的五小时里取二百八十位客人的零头,每小时只来了八十位客人,那么一天里起码也能有一千八百位客人。
关键是凉糕这种老少咸宜的东西,许多客人不仅自己吃,吃得满意了还会打包一份、两份带给没来的家人,至少重生前的祝昭是这么做的。
所以照祝昭看来,做两千碗凉糕还是保守估计了,只会少不会多。
可惜大人们不这么认为呀,他们都认为舟舟是小孩子说大话。
周云瑛觉得平时做四百份一早上能卖完,如果是准备一整天的量,那一千两百份也就足够了。
舟舟眼巴巴地看着周云理,想要周云理帮她说说话。
没想到一贯都是激进派的周云理这次却难得地保守了一回,他咳了一声避开了舟舟的视线:“舟舟呀,舅舅也觉得你妈妈说得有理,两千份实在是太多了。”
周云理选择保守也有他的理由,云舟凉糕店靠什么吸引客人?靠的就是新式凉糕的新颖,但是把客人吸引来之后要让客人主动成为常客靠的就只有味道了。
别的凉糕摊或许可以把放了好几天的凉糕拿出来卖,但是云舟凉糕店不可以。
因为古法凉糕用了石膏水,里头或多或少总会带一些碱味,凉糕存放得久但是没变质客人就尝不出来,新式凉糕却不行。
为了保证完美的味道,新式凉糕只能存放一个晚上,要是第二天卖不完就只能拿来扔掉,周云理也不敢冒这个险。
舟舟自然据理力争,想要说服其他人。
经过一番激烈的讨论,双方各退一步,定下了一千四百份这个数字,舟舟虽然有些不高兴,在祝昭的劝导下还是决定尊重其他人的意见。
凉糕制作区足够大,四个人都可以齐上阵。
舟舟负责把泡好的糯米磨成细浆,这一步用不了多大的力气只不过是一直重复一样的动作,显得有些枯燥罢了。
祝思来负责把细浆端给周云瑛和周云理,让他们把细浆倒进锅里搅拌变粘稠,最后再把细浆倒进模具等到冷却凝固后放到冰箱里冰镇。
比起在三号家属区的那套小房子里面积狭小的料理台,大家总算可以大展身手了。故而做一千四百份凉糕反倒是比平日做四百份凉糕还要快。
因为量大,所以只能使用模具。
时间急,这些模具还是从外头买回来的,虽然便宜但是只能跟古法凉糕一样做成四四方方的模样,没办法做出之前那种圆形。
现在虽然能对付着用,但祝昭打算等到店里赚到点钱就让舟舟撺掇周云理去定制专用的模具,最好做出来的凉糕上头能带有他们凉糕店的名字。
*
2005年的5月21号,注定是个晴朗的日子。
易清县的空气十分干净,在每个放晴的日子里都能看见浅蓝的天空上飘着像棉花糖一样柔软的云朵。
周云瑛在清晨拉开窗帘看向窗外时也微微松了一口气,夏国人凡事都喜欢讲个好兆头,给自己一个积极的心理暗示,选在这样的好天气开业总比凄风苦雨要来得好。
今天不论是舟舟一家三口还是周云理起得都比往常的周末还要早些,他们叫了辆面包车,不到八点钟就到了门面里做准备。
为新开业准备的一千四百碗凉糕在昨天晚上就已经做好放进冰柜冷藏了,说是做准备实则除了熬制酸梅汤之外也不过是在店里瞎忙。
舟舟前些日子承诺了客人会在他上门的时候送他一杯酸梅汤。
后头在舟舟的强烈要求下干脆就把酸梅汤放在了店里的菜单上,原本凉糕店只打算卖凉糕,现在加上酸梅汤这个饮品总算显得没那么单调了。
为了吸引客人,开业第一天店里设置了一项活动,买一份凉糕送一杯酸梅汤。
除了周云瑛在凉糕制作区熬酸梅汤是真的在忙活之外,其他几个人都是无事忙。
周云理把放在柜台里的零钱重新理了一遍,祝思来把一尘不染的木桌木凳又擦了一遍。
没有需要帮忙的地方,舟舟站在店门口,仰着小脑袋打量着门面上头的门匾,古色古香的门匾刻下了用正楷书写的五个大字“云舟凉糕店”。
舟舟欢喜地笑着,对祝昭说到:“姐姐,你看,我的名字被写在那上头了。”
“姐姐有看到哦。”祝昭心里也是豪情万丈,这可是她前世今生开的第一家店!
*
无所事事的时间总是过得很慢,挨了许久时间才到了八点半,这个时间是舟舟的大表叔特意帮忙算过的,据说这个时间点就是适合开业的吉时。
说是开业,其实并没有什么声势浩大的场面,没有开业剪彩,没有花篮拥簇,没有礼花筒也没有红地毯,不过是大家各就各位,准备开始迎客了。
为了把原来的老顾客都吸引过来,舟舟他们决定兵分两路,周云理和祝思来仍然推车带着两百碗凉糕去临江广场上卖,顺便通知客人们新店开业的消息。
周云瑛和舟舟则镇守在凉糕店。
距周云理和祝思来推着小推车离开已有十五分钟了,凉糕店仍然没有迎来第一位客人,甚至店门口连路过的行人都寥寥无几,店前门庭冷落。
在易清县这还是第一家凉糕店,从前大家都是推着推车摆摊卖凉糕的,故而连可以照猫画虎的对象都没有。
和预想中客人纷至沓来的场景不同,周云瑛心里泛起阵阵不安,开店这一步是不是走得急了些?
祝昭看着屏幕上冷清的现状,反倒气定神闲。
阿尘狐疑地看着她:“你不着急吗?你们可是在凉糕店里头投入了全部家当,一旦生意不行,那可会赔得倾家荡产。”
祝昭随手拆开了一包薯片,不急不徐地答到:“放心好了,现在才八点过,还有足足一天时间呢。”
凉糕店生意多半是在下午和晚上最好。
下午天气炎热,比起在外头买了凉糕费劲地带回家去吃抑或是顶着烈日当场吃,人们更愿意坐在凉糕店里舒舒服服地吹着风扇吃。
而晚上则是易清县当地人的习惯了,大部分人都喜欢晚上出来沿着长江散步,然后顺路吃一块凉糕。
上午买凉糕的顾客要么是出来买菜顺便买回去的,要么是带着孩子来广场上玩买了凉糕当场吃了要接着在广场上玩的,这部分人肯定没那么愿意走一小段路特意来凉糕店一趟。
此时的冷清尽在祝昭掌握中。
行吧,阿尘也没脾气了,正主不急他跟着急什么。
*
周云理和祝思来也在发愁中,他们倒不是发愁摊子上头客人少,恰恰相反,摊子前头已经排起了十多个人的长队。
可不管他们怎么宣传,甚至用免费的酸梅汤诱惑,排队的人都不愿意去凉糕店吃凉糕,成效甚微。
因为买凉糕的人多半是带着孩子来玩的家长,但凡他们离开广场,孩子就没人时刻盯着了,这多不放心,他们宁愿多排一会儿队、宁愿不占酸梅汤的便宜也不可能把孩子一个人放在广场上。
这个理由实在是无可辩驳,总不能为了宣传自家的凉糕店非逼着客人去吧,周云理和祝思来没办法,只得在心中默默地叹口气,仍然热情地招待客人。
只是周云理还没死心,时不时地冲队伍喊一声:“我们家在左手边五十米开了家凉糕店,那边人少不需要排队,还可以坐着吃,价格都是一样的!还额外赠送一杯酸梅汤!”
*
又过了五分钟,还是没有客人上门,周云瑛已经开始病急乱投医了,她拉着舟舟心急如焚地说到:“我们当时是不是该印一千张传单出去发的?现在去找人来不来得及?”
易清县乃至整个叙城没有在开业那天找一队舞龙舞狮的人在店门口表演吸引人潮的习惯。
易清县这边开业宣传最主流的有三种形式,要么租一辆车上头挂着醒目的海报用喇叭满城宣传,要么请一队阿姨敲锣打鼓举着旗帜满城走,还有一种就是找人发传单了。
前两种都是家大业大的老板才玩得起的,乃至于周云瑛也只敢畅想一下第三种。
舟舟正要给周云瑛女士吃一剂定心丸,终于有客人上门了。
周云瑛给舟舟表演了一个翻脸比翻书还快,方才脸上还是愁云惨淡,现在立马雨过天晴,她带着恰到好处的笑容说到:“欢迎光临。”
一位穿着绵绸夏衣的老奶奶带着一个约莫五、六岁的小女孩站在门口,但她们却没有第一时间进来。
老奶奶是带着孙女来临江广场玩充气城堡的,结果充气城堡还没玩上,小孙女就被凉糕吸引住了全部的注意力。
看着临江广场的凉糕摊前头排着十多个人,起码得等个好几分钟,又听摊主说他们家在五十米远有凉糕店,老奶奶不愿意等又不怕走这么段路就带着孙女直接过来了。
可是看着这间环境很不错的店铺,老奶奶心里打起了鼓,该不会是一个连环套,把客人骗来店里然后在店里吃要多收钱吧?
她心里虽然有些担忧,面上却半点儿都没表现出来,中气十足地问到:“你们家和广场上那家是不是同一家的?”
周云瑛半点儿不扭捏,干脆地笑着答到:“是一家的,广场上卖凉糕的两个一个是我爱人,一个是我弟弟。”
老奶奶的大嗓门又再度响起:“不会多收钱吧?”
周云瑛一边把她们请进店里一边说到:“不会不会,一样是两块钱一碗,今天新开业买一碗凉糕还送一杯酸梅汤。”
老奶奶得到了满意的回答,带着小孙女走进店里坐下,叫了两碗凉糕。
舟舟走上去甜甜地问到:“奶奶,你和姐姐的酸梅汤是要常温的还是要冰的呀?”
周云瑛已经走到冰柜前头了,闻言动作僵硬了一下,她刚才怎么忘了问这回事,还要舟舟来查漏补缺。
或许是因为孙女跟舟舟差不多大,老奶奶对舟舟的态度称得上和蔼可亲:“我要两杯常温的,谢谢幺妹了。”
周云瑛从冰柜里取出两碗凉糕,装在塑料碗里又淋上足量的红糖,她让舟舟帮忙端到木桌上,她自己转身打酸梅汤去了。
因为开店过于仓促,店里的凉糕仍然是用塑料碗装的,还没来得及定制带有店名的盘子。装酸梅汤的杯子也是一捏就变形的塑料杯。
好在如今他们家凉糕店是易清县的第一家!没有先例的同时自然也没有比较对象,老奶奶和小孙女都没嫌弃简陋的塑料碗和塑料杯。
许多凉糕摊装凉糕都是直接用塑料袋打包,塑料碗比起塑料袋都算“豪华包装”了。
老奶奶和小女孩拿起塑料勺,在舟舟和周云瑛的注视中舀了一勺凉糕放进嘴里。
不管是口感还是味道跟古法凉糕相似的同时又有一定的区别,不管是老奶奶还是小女孩都满意地点点头,留下四块钱和一箩筐赞美的话悠然而去。
*
随着日头渐渐升起,气温也渐渐变高,许多人不愿意在大太阳下排队,听到了周云理和祝思来的宣传都到凉糕店来吃凉糕,还有许多路过的人也跟着凑了回热闹,进来尝了尝。
周云理和祝思来带的两百块凉糕很快就卖完了,他们担心店里人手不够索性收摊回来帮忙。
他们俩回来之后,店里的人手就充裕得多了。
舟舟负责收钱,周云瑛负责把凉糕舀在塑料碗里,周云理和祝思来则负责跑堂,帮着端凉糕、收拾桌子和吃剩下的塑料杯、塑料碗、塑料勺。
虽说早上客人没有那么多,店里也没有坐满,一张桌子顶多坐了两三位客人,但开业第一天大家没有那么熟练所以各个都忙得脚不沾地。
大约十一点左右的时候,有位中年男子扶着一位满头银丝的老年人进了店里。
周云理上去热情地招呼,同时舟舟也认出了这位客人,她惊喜地喊到:“伯伯,是你呀。”
中年男人扶着母亲坐下,今天店里有地方坐他也没有那天买不到凉糕时的急切了,他笑着冲舟舟点了点头。
因为担心母亲吃多了凉的不好,所以只要了一碗凉糕。再三叮嘱酸梅汤要常温的过后,中年男人才对站在身边的舟舟说到:“小朋友,我们又见面了。”
舟舟看他把酸梅汤让给母亲喝了,以为他是没有钱只够买一份。
为了照顾眼前这位中年男人的自尊心,她凑到中年男人身边小声说到:“伯伯,那天我说好要请你喝酸梅汤的,你想喝冰的还是常温的呀?”
中年男人讶然地指着桌上的酸梅汤:“这不是有一杯了吗?”
舟舟摇摇头:“这不一样,这杯是店里的活动,每一份凉糕都会送一杯,伯伯的那杯是我承诺单独请伯伯一个人的。”
中年男人看着舟舟刻意压低的声音和小心翼翼的动作也明白了她的心思,感念这一片赤子之心,男人也没有拂了她的好意,笑着夸奖到:“小老板真是会做生意呀,伯伯谢谢你了,就要冰的吧。”
舟舟兴奋地小跑进制作间,亲自把酸梅汤端了过来。
一杯酸梅汤量不多,只有约莫250ml,透明的塑料杯盛着褐色的酸梅汁,上头飘着三颗白色的冰块正在丝丝冒着冷气。
中年男人仰头喝了一大口,酸中带甜,果然如舟舟介绍的那样开胃又清凉解暑。
扶着母亲出店门的时候,中年男人微微低头问母亲;“妈,你喜不喜欢这家的凉糕?”
老人家有点儿耳背,问句足足重复了三遍她才听到:“啊?哦哦,喜欢,妈喜欢。”
中年男人欣慰地笑了,附在母亲耳边大声地说到:“那以后我经常带你来!”
*
临近中午客人都回家吃午饭去了,店里客人的人数渐渐减少。
舟舟他们也趁着这个空当去附近打包了四个菜回来吃,鱼香肉丝、芹菜炒牛肉、清炒时蔬、麻婆豆腐,道道菜都是色香味俱全。
吃完午饭趁着客人们还没来,大家一起清点了一下冰柜里剩余凉糕的数量,发现原本准备好的一千四百碗凉糕竟然只剩下八百碗了。
按照周云瑛他们之前的想法,早上卖四百碗,下午卖四百碗,晚上卖四百碗,多余的两百碗则是拿来备用以免数量不够,没想到一上午的业绩远超他们想象。
舟舟委屈地扁着嘴,明明之前仙女姐姐说了要准备两千碗才够的,可是她把这句话告诉大人他们都不信。
大人们这个时候却没有多余的精力去关注她的情绪,毕竟那么大一个困境摆在眼前,要是开业第一天就让客人因为凉糕不足空手而归,客人们对凉糕店的印象肯定不会好。
他们此时急得抓耳挠腮,活像是峨眉山上的猴子,要做凉糕得提前五个小时把糯米泡好,现在临时做也没时间呀,下午还要招呼客人呢。
舟舟本来心里还委屈着,见状也顾不得不高兴了,帮着大人们想办法。
她眨巴了一下眼睛,灵机一动说到:“我们可以现在就把糯米泡好,一会儿下午等到客人们都回家去吃晚饭了我们就可以做凉糕了呀。”
“这倒是个好办法。”周云理激动地一拍大腿,“下午的凉糕肯定是够用的,我们趁着晚上客人来之前把凉糕做好就可以了。”
周云瑛还是愁眉不展:“但是凉糕做完需要等它凝固,还要放冰柜里冰镇,来得及吗?”
舟舟笃定地说到:“来得及的。”
虽然大多数凉糕店或者凉糕摊都会把凉糕放进冰柜里冰镇一夜,但是冰镇并不是为了让凉糕变冷,而是为了让提前一夜做好的凉糕在炎热的夏天不会变质。
如果只是让凉糕变凉,在冰柜里搁一个小时怎么都够了。
“行吧。”虽然还是担心时间会来不及,周云瑛也被迫妥协了,她无奈地一摊手,“我也没有别的好办法了,就按舟舟说的做吧。”
周云瑛带着舟舟去里头的休息间,在行军床上午睡了半小时。
周云理和祝思来花了五分钟把糯米泡上,在外头靠着墙小憩了一会儿,下午和晚上还有一场硬仗要打,不午休可不行,会精力不足。
直至两点过后又有客人上门大家才又忙碌起来。
下午的生意远比早上更好,或许是上午的客人无形中为凉糕店做了宣传。
两点多,店里就坐得满满当当,许多人自愿跟别人拼桌。
店门口也排起了四、五个人的队伍,这还是因为许多人不愿意等,直接打包了凉糕回去吃,否则排队的人还会更多,指不定会排到别家店的门口呢。
周云理用抹布擦桌子时抬头往店外头看了一眼。
树荫隔绝了刺眼的阳光,把门口的整片区域都笼罩在了阴影里,排队的客人们不至于在夏日的午后还要顶着一天中最烈的日头排队,所以遮阳伞是不必安排了。
周云理默默地想着,一会回家属区就去找木匠多打几条长凳,让客人们等待的时候也可以坐着。
*
趁着晚饭前后的两个小时,大家顾不得休息一齐上阵做凉糕,就连舟舟也没闲着。
祝昭在空间里算了笔账,今天上午卖掉了六百碗,下午卖掉了七百五十碗,估计晚上怎么也得卖掉七百五十碗,总数也就是两千一百碗。
但昨晚只做了一千四百碗,所以今天还差七百碗。
为了方便,他们索性连带着明天的份儿一起做了,总共做了三千碗出来,多出的两百碗用于应急。
周云瑛惊讶地瞪大了眼:“每碗凉糕赚一块五,咱们今天起码能赚两千一百个一块五,舟舟你帮妈妈算算,那该是多少钱啊?咱们是不是一个周就能把开店的花销赚回来啊?”
舟舟冷静地给她泼了盆冷水:“妈妈,我们不是每天都能赚到那么多钱的。”
现在是周末,大人不上班小孩不上学,客流量大。工作日肯定没那么多人,一天能卖出五、六百碗都算好的了。
而且现在是刚开业,大家图新鲜,又有免费的酸梅汤做噱头,等到别家也研制出了新式凉糕的配方一分流客人就没那么多了。
一盆凉水把周云瑛泼了个透心凉,好在她也不是那么贪心的人,讷讷地说到:“那,那也不少了,我们该知足了。”
*
计划赶不上变化,还有部分凉糕没做完,就有零散的客人上门。
舟舟和周云瑛没办法,只得先离开凉糕制作间去接待客人,客人们新奇地指着凉糕制作间问到:“他们那是在做什么?”
缺了那两个跑腿儿的,周云瑛亲自把凉糕端过来,她笑着对客人说到:“今天生意好,我们家凉糕不够卖了,只能抓紧时间把少的那部分做出来,还要把明天卖的提前做了。”
客人也是啧啧称奇,没想到一家凉糕店生意会这么好,到达了供不应求的地步,不枉费他听说了这家新式凉糕的名头特意来吃。
到后头客人变多了店里人手不够,祝思来也只得出来帮忙,留周云理一个人在制作间里忙碌。
来的人里不乏有当时舟舟他们在临江广场摆摊时的老客人,如约来捧场的,没见到周云理就自来熟地拉着舟舟问到:“你舅舅呢?今天开业怎么都不来?”
舟舟又把先前的解释重复了一遍。
老客人的数量还真不少,没过一会儿就有人问这个问题。问的人多了,一来二去的听说这件事的人也多了,反倒对舟舟他们家的凉糕吃得更放心。
毕竟云舟凉糕店的凉糕一天卖出去这么多碗,肯定不像有的凉糕摊没卖完堆了好几天都还拿出来卖,云舟凉糕店可是提前一天做的。
吃过晚饭后客人甚至比下午还要多,毕竟下午没那么多人乐意出门,周云理做完了凉糕出来帮忙,四人都忙得团团转连喝口水的时间都没有。
祝昭就觉得舟舟回答了那么多个客人的问题,恐怕嗓子都要干得冒烟了。她连忙给自己开了一瓶饮料,舟舟辛苦就算了,她可不能受这个苦。
整条街上别家店前都只有零星的客人,唯独凉糕店前门庭若市,引得附近几家卖小吃的老板都探出脑袋来看看这家新开的凉糕店到底是何方神圣,怎么生意会好到这个份上。
一时之间云舟凉糕店在整个易清县风头无两。
在商量究竟做多少凉糕的过程中,大家还发生了一场意料之外的争执。
祝昭是见识过未来的凉糕店的,她对凉糕一天能卖出去多少心里有数,所以她预想中的份数比其他人的想法多八百份。
按照祝昭在计算店里需要多少桌椅时得出的数字,店里满客状态下一小时能接待二百八十位客人。
即使一天当中满客状态只有五小时,剩下的五小时里取二百八十位客人的零头,每小时只来了八十位客人,那么一天里起码也能有一千八百位客人。
关键是凉糕这种老少咸宜的东西,许多客人不仅自己吃,吃得满意了还会打包一份、两份带给没来的家人,至少重生前的祝昭是这么做的。
所以照祝昭看来,做两千碗凉糕还是保守估计了,只会少不会多。
可惜大人们不这么认为呀,他们都认为舟舟是小孩子说大话。
周云瑛觉得平时做四百份一早上能卖完,如果是准备一整天的量,那一千两百份也就足够了。
舟舟眼巴巴地看着周云理,想要周云理帮她说说话。
没想到一贯都是激进派的周云理这次却难得地保守了一回,他咳了一声避开了舟舟的视线:“舟舟呀,舅舅也觉得你妈妈说得有理,两千份实在是太多了。”
周云理选择保守也有他的理由,云舟凉糕店靠什么吸引客人?靠的就是新式凉糕的新颖,但是把客人吸引来之后要让客人主动成为常客靠的就只有味道了。
别的凉糕摊或许可以把放了好几天的凉糕拿出来卖,但是云舟凉糕店不可以。
因为古法凉糕用了石膏水,里头或多或少总会带一些碱味,凉糕存放得久但是没变质客人就尝不出来,新式凉糕却不行。
为了保证完美的味道,新式凉糕只能存放一个晚上,要是第二天卖不完就只能拿来扔掉,周云理也不敢冒这个险。
舟舟自然据理力争,想要说服其他人。
经过一番激烈的讨论,双方各退一步,定下了一千四百份这个数字,舟舟虽然有些不高兴,在祝昭的劝导下还是决定尊重其他人的意见。
凉糕制作区足够大,四个人都可以齐上阵。
舟舟负责把泡好的糯米磨成细浆,这一步用不了多大的力气只不过是一直重复一样的动作,显得有些枯燥罢了。
祝思来负责把细浆端给周云瑛和周云理,让他们把细浆倒进锅里搅拌变粘稠,最后再把细浆倒进模具等到冷却凝固后放到冰箱里冰镇。
比起在三号家属区的那套小房子里面积狭小的料理台,大家总算可以大展身手了。故而做一千四百份凉糕反倒是比平日做四百份凉糕还要快。
因为量大,所以只能使用模具。
时间急,这些模具还是从外头买回来的,虽然便宜但是只能跟古法凉糕一样做成四四方方的模样,没办法做出之前那种圆形。
现在虽然能对付着用,但祝昭打算等到店里赚到点钱就让舟舟撺掇周云理去定制专用的模具,最好做出来的凉糕上头能带有他们凉糕店的名字。
*
2005年的5月21号,注定是个晴朗的日子。
易清县的空气十分干净,在每个放晴的日子里都能看见浅蓝的天空上飘着像棉花糖一样柔软的云朵。
周云瑛在清晨拉开窗帘看向窗外时也微微松了一口气,夏国人凡事都喜欢讲个好兆头,给自己一个积极的心理暗示,选在这样的好天气开业总比凄风苦雨要来得好。
今天不论是舟舟一家三口还是周云理起得都比往常的周末还要早些,他们叫了辆面包车,不到八点钟就到了门面里做准备。
为新开业准备的一千四百碗凉糕在昨天晚上就已经做好放进冰柜冷藏了,说是做准备实则除了熬制酸梅汤之外也不过是在店里瞎忙。
舟舟前些日子承诺了客人会在他上门的时候送他一杯酸梅汤。
后头在舟舟的强烈要求下干脆就把酸梅汤放在了店里的菜单上,原本凉糕店只打算卖凉糕,现在加上酸梅汤这个饮品总算显得没那么单调了。
为了吸引客人,开业第一天店里设置了一项活动,买一份凉糕送一杯酸梅汤。
除了周云瑛在凉糕制作区熬酸梅汤是真的在忙活之外,其他几个人都是无事忙。
周云理把放在柜台里的零钱重新理了一遍,祝思来把一尘不染的木桌木凳又擦了一遍。
没有需要帮忙的地方,舟舟站在店门口,仰着小脑袋打量着门面上头的门匾,古色古香的门匾刻下了用正楷书写的五个大字“云舟凉糕店”。
舟舟欢喜地笑着,对祝昭说到:“姐姐,你看,我的名字被写在那上头了。”
“姐姐有看到哦。”祝昭心里也是豪情万丈,这可是她前世今生开的第一家店!
*
无所事事的时间总是过得很慢,挨了许久时间才到了八点半,这个时间是舟舟的大表叔特意帮忙算过的,据说这个时间点就是适合开业的吉时。
说是开业,其实并没有什么声势浩大的场面,没有开业剪彩,没有花篮拥簇,没有礼花筒也没有红地毯,不过是大家各就各位,准备开始迎客了。
为了把原来的老顾客都吸引过来,舟舟他们决定兵分两路,周云理和祝思来仍然推车带着两百碗凉糕去临江广场上卖,顺便通知客人们新店开业的消息。
周云瑛和舟舟则镇守在凉糕店。
距周云理和祝思来推着小推车离开已有十五分钟了,凉糕店仍然没有迎来第一位客人,甚至店门口连路过的行人都寥寥无几,店前门庭冷落。
在易清县这还是第一家凉糕店,从前大家都是推着推车摆摊卖凉糕的,故而连可以照猫画虎的对象都没有。
和预想中客人纷至沓来的场景不同,周云瑛心里泛起阵阵不安,开店这一步是不是走得急了些?
祝昭看着屏幕上冷清的现状,反倒气定神闲。
阿尘狐疑地看着她:“你不着急吗?你们可是在凉糕店里头投入了全部家当,一旦生意不行,那可会赔得倾家荡产。”
祝昭随手拆开了一包薯片,不急不徐地答到:“放心好了,现在才八点过,还有足足一天时间呢。”
凉糕店生意多半是在下午和晚上最好。
下午天气炎热,比起在外头买了凉糕费劲地带回家去吃抑或是顶着烈日当场吃,人们更愿意坐在凉糕店里舒舒服服地吹着风扇吃。
而晚上则是易清县当地人的习惯了,大部分人都喜欢晚上出来沿着长江散步,然后顺路吃一块凉糕。
上午买凉糕的顾客要么是出来买菜顺便买回去的,要么是带着孩子来广场上玩买了凉糕当场吃了要接着在广场上玩的,这部分人肯定没那么愿意走一小段路特意来凉糕店一趟。
此时的冷清尽在祝昭掌握中。
行吧,阿尘也没脾气了,正主不急他跟着急什么。
*
周云理和祝思来也在发愁中,他们倒不是发愁摊子上头客人少,恰恰相反,摊子前头已经排起了十多个人的长队。
可不管他们怎么宣传,甚至用免费的酸梅汤诱惑,排队的人都不愿意去凉糕店吃凉糕,成效甚微。
因为买凉糕的人多半是带着孩子来玩的家长,但凡他们离开广场,孩子就没人时刻盯着了,这多不放心,他们宁愿多排一会儿队、宁愿不占酸梅汤的便宜也不可能把孩子一个人放在广场上。
这个理由实在是无可辩驳,总不能为了宣传自家的凉糕店非逼着客人去吧,周云理和祝思来没办法,只得在心中默默地叹口气,仍然热情地招待客人。
只是周云理还没死心,时不时地冲队伍喊一声:“我们家在左手边五十米开了家凉糕店,那边人少不需要排队,还可以坐着吃,价格都是一样的!还额外赠送一杯酸梅汤!”
*
又过了五分钟,还是没有客人上门,周云瑛已经开始病急乱投医了,她拉着舟舟心急如焚地说到:“我们当时是不是该印一千张传单出去发的?现在去找人来不来得及?”
易清县乃至整个叙城没有在开业那天找一队舞龙舞狮的人在店门口表演吸引人潮的习惯。
易清县这边开业宣传最主流的有三种形式,要么租一辆车上头挂着醒目的海报用喇叭满城宣传,要么请一队阿姨敲锣打鼓举着旗帜满城走,还有一种就是找人发传单了。
前两种都是家大业大的老板才玩得起的,乃至于周云瑛也只敢畅想一下第三种。
舟舟正要给周云瑛女士吃一剂定心丸,终于有客人上门了。
周云瑛给舟舟表演了一个翻脸比翻书还快,方才脸上还是愁云惨淡,现在立马雨过天晴,她带着恰到好处的笑容说到:“欢迎光临。”
一位穿着绵绸夏衣的老奶奶带着一个约莫五、六岁的小女孩站在门口,但她们却没有第一时间进来。
老奶奶是带着孙女来临江广场玩充气城堡的,结果充气城堡还没玩上,小孙女就被凉糕吸引住了全部的注意力。
看着临江广场的凉糕摊前头排着十多个人,起码得等个好几分钟,又听摊主说他们家在五十米远有凉糕店,老奶奶不愿意等又不怕走这么段路就带着孙女直接过来了。
可是看着这间环境很不错的店铺,老奶奶心里打起了鼓,该不会是一个连环套,把客人骗来店里然后在店里吃要多收钱吧?
她心里虽然有些担忧,面上却半点儿都没表现出来,中气十足地问到:“你们家和广场上那家是不是同一家的?”
周云瑛半点儿不扭捏,干脆地笑着答到:“是一家的,广场上卖凉糕的两个一个是我爱人,一个是我弟弟。”
老奶奶的大嗓门又再度响起:“不会多收钱吧?”
周云瑛一边把她们请进店里一边说到:“不会不会,一样是两块钱一碗,今天新开业买一碗凉糕还送一杯酸梅汤。”
老奶奶得到了满意的回答,带着小孙女走进店里坐下,叫了两碗凉糕。
舟舟走上去甜甜地问到:“奶奶,你和姐姐的酸梅汤是要常温的还是要冰的呀?”
周云瑛已经走到冰柜前头了,闻言动作僵硬了一下,她刚才怎么忘了问这回事,还要舟舟来查漏补缺。
或许是因为孙女跟舟舟差不多大,老奶奶对舟舟的态度称得上和蔼可亲:“我要两杯常温的,谢谢幺妹了。”
周云瑛从冰柜里取出两碗凉糕,装在塑料碗里又淋上足量的红糖,她让舟舟帮忙端到木桌上,她自己转身打酸梅汤去了。
因为开店过于仓促,店里的凉糕仍然是用塑料碗装的,还没来得及定制带有店名的盘子。装酸梅汤的杯子也是一捏就变形的塑料杯。
好在如今他们家凉糕店是易清县的第一家!没有先例的同时自然也没有比较对象,老奶奶和小孙女都没嫌弃简陋的塑料碗和塑料杯。
许多凉糕摊装凉糕都是直接用塑料袋打包,塑料碗比起塑料袋都算“豪华包装”了。
老奶奶和小女孩拿起塑料勺,在舟舟和周云瑛的注视中舀了一勺凉糕放进嘴里。
不管是口感还是味道跟古法凉糕相似的同时又有一定的区别,不管是老奶奶还是小女孩都满意地点点头,留下四块钱和一箩筐赞美的话悠然而去。
*
随着日头渐渐升起,气温也渐渐变高,许多人不愿意在大太阳下排队,听到了周云理和祝思来的宣传都到凉糕店来吃凉糕,还有许多路过的人也跟着凑了回热闹,进来尝了尝。
周云理和祝思来带的两百块凉糕很快就卖完了,他们担心店里人手不够索性收摊回来帮忙。
他们俩回来之后,店里的人手就充裕得多了。
舟舟负责收钱,周云瑛负责把凉糕舀在塑料碗里,周云理和祝思来则负责跑堂,帮着端凉糕、收拾桌子和吃剩下的塑料杯、塑料碗、塑料勺。
虽说早上客人没有那么多,店里也没有坐满,一张桌子顶多坐了两三位客人,但开业第一天大家没有那么熟练所以各个都忙得脚不沾地。
大约十一点左右的时候,有位中年男子扶着一位满头银丝的老年人进了店里。
周云理上去热情地招呼,同时舟舟也认出了这位客人,她惊喜地喊到:“伯伯,是你呀。”
中年男人扶着母亲坐下,今天店里有地方坐他也没有那天买不到凉糕时的急切了,他笑着冲舟舟点了点头。
因为担心母亲吃多了凉的不好,所以只要了一碗凉糕。再三叮嘱酸梅汤要常温的过后,中年男人才对站在身边的舟舟说到:“小朋友,我们又见面了。”
舟舟看他把酸梅汤让给母亲喝了,以为他是没有钱只够买一份。
为了照顾眼前这位中年男人的自尊心,她凑到中年男人身边小声说到:“伯伯,那天我说好要请你喝酸梅汤的,你想喝冰的还是常温的呀?”
中年男人讶然地指着桌上的酸梅汤:“这不是有一杯了吗?”
舟舟摇摇头:“这不一样,这杯是店里的活动,每一份凉糕都会送一杯,伯伯的那杯是我承诺单独请伯伯一个人的。”
中年男人看着舟舟刻意压低的声音和小心翼翼的动作也明白了她的心思,感念这一片赤子之心,男人也没有拂了她的好意,笑着夸奖到:“小老板真是会做生意呀,伯伯谢谢你了,就要冰的吧。”
舟舟兴奋地小跑进制作间,亲自把酸梅汤端了过来。
一杯酸梅汤量不多,只有约莫250ml,透明的塑料杯盛着褐色的酸梅汁,上头飘着三颗白色的冰块正在丝丝冒着冷气。
中年男人仰头喝了一大口,酸中带甜,果然如舟舟介绍的那样开胃又清凉解暑。
扶着母亲出店门的时候,中年男人微微低头问母亲;“妈,你喜不喜欢这家的凉糕?”
老人家有点儿耳背,问句足足重复了三遍她才听到:“啊?哦哦,喜欢,妈喜欢。”
中年男人欣慰地笑了,附在母亲耳边大声地说到:“那以后我经常带你来!”
*
临近中午客人都回家吃午饭去了,店里客人的人数渐渐减少。
舟舟他们也趁着这个空当去附近打包了四个菜回来吃,鱼香肉丝、芹菜炒牛肉、清炒时蔬、麻婆豆腐,道道菜都是色香味俱全。
吃完午饭趁着客人们还没来,大家一起清点了一下冰柜里剩余凉糕的数量,发现原本准备好的一千四百碗凉糕竟然只剩下八百碗了。
按照周云瑛他们之前的想法,早上卖四百碗,下午卖四百碗,晚上卖四百碗,多余的两百碗则是拿来备用以免数量不够,没想到一上午的业绩远超他们想象。
舟舟委屈地扁着嘴,明明之前仙女姐姐说了要准备两千碗才够的,可是她把这句话告诉大人他们都不信。
大人们这个时候却没有多余的精力去关注她的情绪,毕竟那么大一个困境摆在眼前,要是开业第一天就让客人因为凉糕不足空手而归,客人们对凉糕店的印象肯定不会好。
他们此时急得抓耳挠腮,活像是峨眉山上的猴子,要做凉糕得提前五个小时把糯米泡好,现在临时做也没时间呀,下午还要招呼客人呢。
舟舟本来心里还委屈着,见状也顾不得不高兴了,帮着大人们想办法。
她眨巴了一下眼睛,灵机一动说到:“我们可以现在就把糯米泡好,一会儿下午等到客人们都回家去吃晚饭了我们就可以做凉糕了呀。”
“这倒是个好办法。”周云理激动地一拍大腿,“下午的凉糕肯定是够用的,我们趁着晚上客人来之前把凉糕做好就可以了。”
周云瑛还是愁眉不展:“但是凉糕做完需要等它凝固,还要放冰柜里冰镇,来得及吗?”
舟舟笃定地说到:“来得及的。”
虽然大多数凉糕店或者凉糕摊都会把凉糕放进冰柜里冰镇一夜,但是冰镇并不是为了让凉糕变冷,而是为了让提前一夜做好的凉糕在炎热的夏天不会变质。
如果只是让凉糕变凉,在冰柜里搁一个小时怎么都够了。
“行吧。”虽然还是担心时间会来不及,周云瑛也被迫妥协了,她无奈地一摊手,“我也没有别的好办法了,就按舟舟说的做吧。”
周云瑛带着舟舟去里头的休息间,在行军床上午睡了半小时。
周云理和祝思来花了五分钟把糯米泡上,在外头靠着墙小憩了一会儿,下午和晚上还有一场硬仗要打,不午休可不行,会精力不足。
直至两点过后又有客人上门大家才又忙碌起来。
下午的生意远比早上更好,或许是上午的客人无形中为凉糕店做了宣传。
两点多,店里就坐得满满当当,许多人自愿跟别人拼桌。
店门口也排起了四、五个人的队伍,这还是因为许多人不愿意等,直接打包了凉糕回去吃,否则排队的人还会更多,指不定会排到别家店的门口呢。
周云理用抹布擦桌子时抬头往店外头看了一眼。
树荫隔绝了刺眼的阳光,把门口的整片区域都笼罩在了阴影里,排队的客人们不至于在夏日的午后还要顶着一天中最烈的日头排队,所以遮阳伞是不必安排了。
周云理默默地想着,一会回家属区就去找木匠多打几条长凳,让客人们等待的时候也可以坐着。
*
趁着晚饭前后的两个小时,大家顾不得休息一齐上阵做凉糕,就连舟舟也没闲着。
祝昭在空间里算了笔账,今天上午卖掉了六百碗,下午卖掉了七百五十碗,估计晚上怎么也得卖掉七百五十碗,总数也就是两千一百碗。
但昨晚只做了一千四百碗,所以今天还差七百碗。
为了方便,他们索性连带着明天的份儿一起做了,总共做了三千碗出来,多出的两百碗用于应急。
周云瑛惊讶地瞪大了眼:“每碗凉糕赚一块五,咱们今天起码能赚两千一百个一块五,舟舟你帮妈妈算算,那该是多少钱啊?咱们是不是一个周就能把开店的花销赚回来啊?”
舟舟冷静地给她泼了盆冷水:“妈妈,我们不是每天都能赚到那么多钱的。”
现在是周末,大人不上班小孩不上学,客流量大。工作日肯定没那么多人,一天能卖出五、六百碗都算好的了。
而且现在是刚开业,大家图新鲜,又有免费的酸梅汤做噱头,等到别家也研制出了新式凉糕的配方一分流客人就没那么多了。
一盆凉水把周云瑛泼了个透心凉,好在她也不是那么贪心的人,讷讷地说到:“那,那也不少了,我们该知足了。”
*
计划赶不上变化,还有部分凉糕没做完,就有零散的客人上门。
舟舟和周云瑛没办法,只得先离开凉糕制作间去接待客人,客人们新奇地指着凉糕制作间问到:“他们那是在做什么?”
缺了那两个跑腿儿的,周云瑛亲自把凉糕端过来,她笑着对客人说到:“今天生意好,我们家凉糕不够卖了,只能抓紧时间把少的那部分做出来,还要把明天卖的提前做了。”
客人也是啧啧称奇,没想到一家凉糕店生意会这么好,到达了供不应求的地步,不枉费他听说了这家新式凉糕的名头特意来吃。
到后头客人变多了店里人手不够,祝思来也只得出来帮忙,留周云理一个人在制作间里忙碌。
来的人里不乏有当时舟舟他们在临江广场摆摊时的老客人,如约来捧场的,没见到周云理就自来熟地拉着舟舟问到:“你舅舅呢?今天开业怎么都不来?”
舟舟又把先前的解释重复了一遍。
老客人的数量还真不少,没过一会儿就有人问这个问题。问的人多了,一来二去的听说这件事的人也多了,反倒对舟舟他们家的凉糕吃得更放心。
毕竟云舟凉糕店的凉糕一天卖出去这么多碗,肯定不像有的凉糕摊没卖完堆了好几天都还拿出来卖,云舟凉糕店可是提前一天做的。
吃过晚饭后客人甚至比下午还要多,毕竟下午没那么多人乐意出门,周云理做完了凉糕出来帮忙,四人都忙得团团转连喝口水的时间都没有。
祝昭就觉得舟舟回答了那么多个客人的问题,恐怕嗓子都要干得冒烟了。她连忙给自己开了一瓶饮料,舟舟辛苦就算了,她可不能受这个苦。
整条街上别家店前都只有零星的客人,唯独凉糕店前门庭若市,引得附近几家卖小吃的老板都探出脑袋来看看这家新开的凉糕店到底是何方神圣,怎么生意会好到这个份上。
一时之间云舟凉糕店在整个易清县风头无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