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傕、郭氾等人打进长安之后,面临着和老上司董卓一样的问题,他们控制了长安,控制了天子,可是他们的身份不足以支撑他们的权利。
二人并不傻,他们当然可以和董卓那样,利用兵权,强行掌控朝廷,官拜上公,权倾朝野。
可这样的结果会让他们权利达到顶峰,同样也会迅速坠落。
毕竟论地位,董卓是前将军,大汉名将,李傕、郭氾二人之前不过两个小小的校尉;论身份,董卓是袁家属吏出身,与袁绍、曹昂等人联系密切,而李、郭二人怕是连袁家、曹家门朝哪开都不知道;论法统,董卓和董太后能攀上关系,勉强可算作外戚,可是李、郭二人有何法统可循。
既然所有一切都比不得董卓,连董卓都失败了,二人自是不敢重走董卓走过的这条路。
这时同为校尉的贾诩建议,既然二人无力掌握大汉权利,但不如只掌握兵权,然后将权利交给能帮助他们的人。
也就是李傕、郭氾、贾诩等人身后的关西勋贵集团和关西世家。
李傕此人,乃是小一号的董卓,不仅骁勇善战,而且颇有政治头脑。他很清楚,将朝廷的权利交给关西勋贵集团和关西世家,他们的利益也得以保障,反之便是天下人再次对他们群起而讨之。
于是李傕很是果断地同意了贾诩的建议,并派贾诩前去和马日磾、皇甫嵩等人谈判。
贾诩从来都不是一个单纯的谋士,而是牛辅手下四大校尉之一,掌握兵权。同时贾诩举孝廉出身,起家拜郎官,走的是正儿八经的仕途,是关西世家中的一员,所以可以做李傕、郭氾和关西世家的中间人。
马日磾、皇甫嵩等人日思夜想的便是将关西人重新拉回大汉的权力中心,对于贾诩的提议自然愿意,于是双方一拍即合,一掌政权,一掌兵权,通力合作。
之后,朝廷先是拜前将军赵谦为司徒;又以太尉马日磾为太傅,录尚书事;车骑将军皇甫嵩为太尉;以李傕为车骑将军领司隶校尉,假节;郭氾为后将军;樊稠为右将军;贾诩为尚书;士孙瑞仍领尚书仆射·····
赵谦是益州人,马日磾、士孙瑞是关中人,皇甫嵩、贾诩是凉州人,尽是关西人士。
这是一件颇为讽刺的事情。
李傕、郭氾打着为董卓报仇的名义起兵,攻入长安后,将参与谋诛董卓的王允、黄琬尽皆杀死,可另外两个重要参与者皇甫嵩、士孙瑞却仍领大权。
须知王允谋诛董卓时,士孙瑞是联络人,皇甫嵩是安抚军队之人,并负责屠灭董卓宗族。
所以什么讨逆,什么复仇,什么家国社稷,不过是各方势力相互的斗争和交易而已。
如此安排大家都开心了,可是杨彪不开心了。
杨彪也是关西世家的一员,这么安排不是将他排除在外吗。
杨彪不开心,便是弘农杨氏不开心,而弘农杨氏不开心,整个朝堂就要遭受动荡。在袁氏势力被董卓逐出朝堂后,满朝文武半姓杨。
所以杨彪的情绪马日磾、皇甫嵩绝不能视而不见。
马日磾、皇甫嵩和董卓最大的区别便是,前者要维护派系的利益,而董卓维护的是个人利益。
对于马日磾、皇甫嵩来说,要最大限度地维持内部稳定,所以必须倚仗弘农杨氏的力量。
于是重病将死的赵谦让出了司徒之位,以司空淳于嘉为司徒,光禄大夫杨彪为司空,录尚书事。
至此,马日磾、杨彪、皇甫嵩三人掌权,李傕、郭氾、樊绸三人掌兵的权利架构正式完成。
这个时候,其实应该迁都回洛阳了,可对于马日磾、皇甫嵩等人来说,如何愿意权力中心再次东移。
于是众人故意装作不知,不提返回洛阳之事。
长安小朝廷进入新时代,接下来最重要的事情便是恢复对关东诸州郡的统治。
关东军阀众多,最强大的便是袁绍、袁术、曹昂三人。至于其他势力,或是三人的盟友,或是三人的依附,不足挂齿。
对于袁家,关西人是一千个一万个不放心,可是袁家势大,袁绍、袁术更是一南一北,控制了大半个关东。
尤其是袁绍,另立监国,加授官职,简直不当人臣。
这时贾诩便建议,既然袁绍、袁术二人皆不可信重,何不以曹昂来制衡二人。可加授曹昂为大将军,领关东诸州事,到时候袁绍、袁术兄弟必然不满。
双方起了柔盾,朝廷居中调和,才能平衡势力,进而重新控制关东之地。
众人听得贾诩的建议,皆有些犹豫。
毕竟大将军一职,权利极大,有何进的前车之鉴,众人其实并不想再有人做大将军。
贾诩却是认为,曹昂本就是先帝留下的辅政大臣,其妹更是先帝钦点的天子正妻,未来的皇后。
按照大汉传统,皇后的父亲或者兄长担任大将军,所以这个位置就是现在不给,将来也是曹昂,倒不如提前给了,以安曹昂之心。
曹昂控制着徐州,实力极强。
只要曹昂倒向朝廷,朝廷才有力量先对付袁绍、袁术兄弟二人。否则袁、曹合流,朝廷的诏令怕是再难出函谷关了。
虽然众人不愿意,但大家都明白,贾诩之言是最好的选择。
袁绍敢擅立监国,与朝廷的关系怕是很难改善。至于袁术,李傕、郭氾可是不敢跟他合作。
毕竟之前李傕、郭氾等人可是屠了颍川,跟袁术结了大仇。
朝堂总要有侧重点地布置,因此商量来商量去,最终还是同意以曹昂为大将军,仍兼徐州牧,假节钺,总领冀、幽、青、徐、兖、豫、扬七州事。
天下一共十三州,曹昂独领七州,可谓权倾天下。
当然这七州听不听就是另一回事了。
于此同时,朝廷又派太傅马日磾、太仆京兆人赵岐杖节镇抚关东诸州郡,拉拢一些中小势力为朝廷所用,分化二袁。
不过小朝廷还不知道,短短数年,关东人心早就变了。
汉室虽还在,可在关东豪杰的眼中,汉失其鹿,天下当共逐之。
二人并不傻,他们当然可以和董卓那样,利用兵权,强行掌控朝廷,官拜上公,权倾朝野。
可这样的结果会让他们权利达到顶峰,同样也会迅速坠落。
毕竟论地位,董卓是前将军,大汉名将,李傕、郭氾二人之前不过两个小小的校尉;论身份,董卓是袁家属吏出身,与袁绍、曹昂等人联系密切,而李、郭二人怕是连袁家、曹家门朝哪开都不知道;论法统,董卓和董太后能攀上关系,勉强可算作外戚,可是李、郭二人有何法统可循。
既然所有一切都比不得董卓,连董卓都失败了,二人自是不敢重走董卓走过的这条路。
这时同为校尉的贾诩建议,既然二人无力掌握大汉权利,但不如只掌握兵权,然后将权利交给能帮助他们的人。
也就是李傕、郭氾、贾诩等人身后的关西勋贵集团和关西世家。
李傕此人,乃是小一号的董卓,不仅骁勇善战,而且颇有政治头脑。他很清楚,将朝廷的权利交给关西勋贵集团和关西世家,他们的利益也得以保障,反之便是天下人再次对他们群起而讨之。
于是李傕很是果断地同意了贾诩的建议,并派贾诩前去和马日磾、皇甫嵩等人谈判。
贾诩从来都不是一个单纯的谋士,而是牛辅手下四大校尉之一,掌握兵权。同时贾诩举孝廉出身,起家拜郎官,走的是正儿八经的仕途,是关西世家中的一员,所以可以做李傕、郭氾和关西世家的中间人。
马日磾、皇甫嵩等人日思夜想的便是将关西人重新拉回大汉的权力中心,对于贾诩的提议自然愿意,于是双方一拍即合,一掌政权,一掌兵权,通力合作。
之后,朝廷先是拜前将军赵谦为司徒;又以太尉马日磾为太傅,录尚书事;车骑将军皇甫嵩为太尉;以李傕为车骑将军领司隶校尉,假节;郭氾为后将军;樊稠为右将军;贾诩为尚书;士孙瑞仍领尚书仆射·····
赵谦是益州人,马日磾、士孙瑞是关中人,皇甫嵩、贾诩是凉州人,尽是关西人士。
这是一件颇为讽刺的事情。
李傕、郭氾打着为董卓报仇的名义起兵,攻入长安后,将参与谋诛董卓的王允、黄琬尽皆杀死,可另外两个重要参与者皇甫嵩、士孙瑞却仍领大权。
须知王允谋诛董卓时,士孙瑞是联络人,皇甫嵩是安抚军队之人,并负责屠灭董卓宗族。
所以什么讨逆,什么复仇,什么家国社稷,不过是各方势力相互的斗争和交易而已。
如此安排大家都开心了,可是杨彪不开心了。
杨彪也是关西世家的一员,这么安排不是将他排除在外吗。
杨彪不开心,便是弘农杨氏不开心,而弘农杨氏不开心,整个朝堂就要遭受动荡。在袁氏势力被董卓逐出朝堂后,满朝文武半姓杨。
所以杨彪的情绪马日磾、皇甫嵩绝不能视而不见。
马日磾、皇甫嵩和董卓最大的区别便是,前者要维护派系的利益,而董卓维护的是个人利益。
对于马日磾、皇甫嵩来说,要最大限度地维持内部稳定,所以必须倚仗弘农杨氏的力量。
于是重病将死的赵谦让出了司徒之位,以司空淳于嘉为司徒,光禄大夫杨彪为司空,录尚书事。
至此,马日磾、杨彪、皇甫嵩三人掌权,李傕、郭氾、樊绸三人掌兵的权利架构正式完成。
这个时候,其实应该迁都回洛阳了,可对于马日磾、皇甫嵩等人来说,如何愿意权力中心再次东移。
于是众人故意装作不知,不提返回洛阳之事。
长安小朝廷进入新时代,接下来最重要的事情便是恢复对关东诸州郡的统治。
关东军阀众多,最强大的便是袁绍、袁术、曹昂三人。至于其他势力,或是三人的盟友,或是三人的依附,不足挂齿。
对于袁家,关西人是一千个一万个不放心,可是袁家势大,袁绍、袁术更是一南一北,控制了大半个关东。
尤其是袁绍,另立监国,加授官职,简直不当人臣。
这时贾诩便建议,既然袁绍、袁术二人皆不可信重,何不以曹昂来制衡二人。可加授曹昂为大将军,领关东诸州事,到时候袁绍、袁术兄弟必然不满。
双方起了柔盾,朝廷居中调和,才能平衡势力,进而重新控制关东之地。
众人听得贾诩的建议,皆有些犹豫。
毕竟大将军一职,权利极大,有何进的前车之鉴,众人其实并不想再有人做大将军。
贾诩却是认为,曹昂本就是先帝留下的辅政大臣,其妹更是先帝钦点的天子正妻,未来的皇后。
按照大汉传统,皇后的父亲或者兄长担任大将军,所以这个位置就是现在不给,将来也是曹昂,倒不如提前给了,以安曹昂之心。
曹昂控制着徐州,实力极强。
只要曹昂倒向朝廷,朝廷才有力量先对付袁绍、袁术兄弟二人。否则袁、曹合流,朝廷的诏令怕是再难出函谷关了。
虽然众人不愿意,但大家都明白,贾诩之言是最好的选择。
袁绍敢擅立监国,与朝廷的关系怕是很难改善。至于袁术,李傕、郭氾可是不敢跟他合作。
毕竟之前李傕、郭氾等人可是屠了颍川,跟袁术结了大仇。
朝堂总要有侧重点地布置,因此商量来商量去,最终还是同意以曹昂为大将军,仍兼徐州牧,假节钺,总领冀、幽、青、徐、兖、豫、扬七州事。
天下一共十三州,曹昂独领七州,可谓权倾天下。
当然这七州听不听就是另一回事了。
于此同时,朝廷又派太傅马日磾、太仆京兆人赵岐杖节镇抚关东诸州郡,拉拢一些中小势力为朝廷所用,分化二袁。
不过小朝廷还不知道,短短数年,关东人心早就变了。
汉室虽还在,可在关东豪杰的眼中,汉失其鹿,天下当共逐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