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发成草稿了,请订早了的各位刷新一下。】
高务实把自己的想法跟黄芷汀说了一说,黄芷汀的脸色逐渐变得凝重起来,想了想道:“你把这些事交给我,看来是希望我在这次大战期间替你坐镇安南?”
高务实点了点头,道:“是。”
黄芷汀便问:“我除了防备安南生变之外,是不是还要协调安南方面支援云南战事的各项事务?”
高务实依然道:“是。”
黄芷汀继续问道:“安南是否也要出兵?”
“安南出兵的问题,需要我先与朝廷报备题请,尤其是说服皇上相信安南有此余力。”高务实轻轻一叹:“其实这件事我早在两年前就有所规划的,只是当时条件不允许……”说着便又把之前的情况说了一说。
黄芷汀静静听完,若有所思地道:“原来当时在还剑湖见刀家姐弟的时候你就在考虑这些事了……先不说皇上是否同意安南出兵的问题,我想知道如果安南要出兵,你打算出兵多少,由谁领兵?还有,既然要走海路,这条海路现在安全了吗?军粮是从安南调拨还是?”
高务实道:“我现在的想法是,从升龙警备军将抽调一万南下到金港协助防守,而金港警备军抽调一万准备出征,由海路到暹罗。除了金港警备军的这一万人之外,阮倦、莫玉麟、阮潢三人各抽调三四千,凑足一万从征。移镇至安南的原广西诸土司,也是按照一万的总额抽调狼兵,大致是你们黄家和岑家各出三千,其余诸土司凑个四千。”
黄芷汀皱眉道:“我知道你抽调阮倦、莫玉麟和阮潢三人的部曲是何用意,不过从你平定安南之时直到现在,咱们从来没有正儿八经地把他们的兵马跟自己捏合在一块指挥过,都是让他们自己统领着,是真正的‘从征’,可这一次……你还是打算这样?”
高务实微微挑眉,问道:“你是怕兵太杂,反而指挥不便,不能如臂使指?”
黄芷汀毫不客气地道:“如臂使指?那得你亲自去统领,换了别人我看都不行,不论是我还是岑凌都做不到这一点。”
高务实道:“我打算让高珗领兵为主将,岑凌为副。”
“你调高军长去暹罗?”黄芷汀诧异道:“他若走了,剩下的四万升龙警备军怎么办?”
“自然是你去坐镇。”高务实道:“芷汀,升龙警备军坐镇升龙,五万还是四万,其实差别不大,关键就是控制好莫家的都统使司那些人,你身份特殊,只要我有命令传达至升龙,升龙警备军不会不听调遣的,说不定高珗走后,警备军的其他中高层在你面前只会格外听话,而不会故意刁难,这一点你可以放心。”
黄芷汀先是有些不信,想了想却又理解过来,只是面色有些发红,啐了一口:“我现在可还不是高夫人呢。”
不得不说,她说话的风格放在大明的大家闺秀里来说,算是够开放的了。
高务实则笑道:“迟早而已,提前体验一下也挺好。”
黄芷汀脸色越红,下意识岔开话题,道:“我什么时候走?”
“不急着这几天。”高务实道:“朝廷的反应没那么快,针对云南的局势,他们都可能要商议好几天才有结果,再加上我向朝廷提议,朝廷是否同意也要再看……这其中都要费些时日,你这几天先抓紧时间把辽东与安南的两地的经济情况做一个了解,我再想法子给你平衡一下货运船只的问题,不能总是满船而来,半载而归,太浪费运力了。”
黄芷汀道:“其实我倒有两个想法,你要不要听一听?”
“哦?你且说来。”高务实有些诧异,心道:这姑娘倒是进步了,以前只知道她会打仗,想不到现在倒有些往内政方面发展?
其实高务实想岔了,以前黄芷汀也是会打理内政的,毕竟当年他们家就是她掌舵,不懂内政的话早就出大事了,现在其实也只能说她跟高务实交往久了,对于这些事情的认识又有了提高。
黄芷汀道:“短期内,安南可以买马;长远一些的话,将来还可以买柞蚕丝及各类柞蚕制品。”
马在这个年代真是好东西,哪里都要。安南那边缺马,这是肯定的,那边自己所产的马匹几乎都是各种矮脚马,包括其临近的广西也是一样。
这种矮脚马在山路运输上倒是可以一用,或者作为安乐马给女子、小孩骑乘也不错,但以之作战就比较扯淡了。
不过就高务实所知,安南那边的地形,甚至包括中南半岛除了几块平原之外的地方,北方战马似乎都不大适用,所以黄芷汀说“短期内买马”大概也是从这里考虑。
即安南的确需要一批战马,只是要的量有限。当然,有限归有限,运输马匹占的运输量挺高,这个交易的确可以避免空船南归。
至于说将来买柞蚕制品,那倒是好事,因为辽南的养蚕业是高务实在辽南的一个关键性安排,将来的发展肯定挺快——养蚕这事儿其实没那么难,而且柞蚕本身也相对好养,他又是搞的“集中培训”,一看就是为了大规模爆产量做的准备。
两个人于是便就这件事又商议了一会儿,大体上给定了下来,安南买马的量的确谈不上多大,但也不算很小,大致一次船队可以买马五百匹左右,一年可能在两千匹的水平。
其实这些马到了安南并不一定全都会进军队,很多社会地位较高的人都会去买,特别是武将,不过那都不是高务实现在有兴趣详细琢磨的事了。
说起来辽东的经济本来就很畸形,要把辽东和安南撮合上还真不容易。
比方说农业方面,辽东和全国各地都不太相同。明初,全国屯田包括军屯、民屯为九十万三千三百一十三顷,约占当时耕地总面积八百五十万七千六百二十三顷的百分之十点六二。那么明初辽东的情况如何呢?辽东是“屯田之外,别无地土”。
《全辽志》记载是“率田归屯种,收其籽粒,而各军余丁又每岁出据以给公上之用。即间有科田起税,如河济之例,然总全镇会之,屯种之田,十而八九矣。”可见在明初,辽东土地的经营形态主要是军屯,这是明代辽东经济的重要特征。
当然这个情况到了后来还是有变化,一是辽东经济的军事性质日渐削弱;二为辽东经济的总趋势是日渐残破。
辽东经济军事性质日渐削弱,主要表现在自永乐初年至嘉靖末年,辽东屯田的日益衰落及军屯向民田的转化。这个时期辽东的屯田虽衰落了,但从整体上来说,辽东经济还在发展。
根据高务实升任巡抚以来查阅卷宗来看,辽东军屯在洪武末年永乐初年最发展,屯田达两万五千三百七十八顷,军屯占全部耕地的十之八九。永乐十七年年,辽东屯田只有两万一千一百七十一顷,较永乐初年减少了四千二百零七顷,减少了百分之十六点五八。
自此以后,屯田数量日渐减少。正德三年,屯田为一万七千九百三十一顷,较永乐十七年又减少了三千二百四十顷。
不过民田为两万一千五百九十三顷,与永乐初年相比增加了一万五千顷以上。此时屯田只占耕地面积的百分之四十五点三七。
嘉靖四十四年年,屯田额为一万零九百二十四顷,较正德三年又减少了七千顷。民田为两万七千四百九十一顷,较正德三年增加了近六千顷。屯田占耕地面积的百分之二十八点四四,明显下降。
嘉靖以后,辽东经济的第二个变化就是日渐残破。嘉靖年间以前,辽东军屯虽日渐衰落,但民田却在不断增加。然而嘉靖年间以后,军屯、民田均在日益减少。
比方说去年,也就是万历十年,辽东有军屯八千九百零三顷,民田两万四千一百八十八顷,总耕地面积为三万三千零九十一顷。
这和嘉靖末年相比,军屯减少了一千多顷,民田减少了三千多顷,总的耕地面积减少了四千多顷。如果高务实的记忆没错的话,这种发展趋势,在原历史到了万历末年至崇祯年间时期,还会更加严重,原因多样,暂时倒没必要提。
辽东经济的残破还表现在大量辽民逃亡。弘治元年,辽民“逃亡日多”。万历七年,整个辽镇“军民逃亡者半”。
有的“窜伏山东海岛渔海以居,率皆避重就轻,往而不返”。有的逃至女真居地,为女真贵族耕种、役使。
历史上到了最后期,辽东“少壮强勇之夫,亡入建州什四五。”开原道兵备金事潘宗颜写道“职前往还铁岭,一路居民百十为群,或三五十为伙,无论五六十起,纷纷遮告,泣称草豆寻买不出,地方所产已尽,兼称春种俱绝。见今各民糊口无粒”,只好逃亡。
现在的情况还没有那么严重,但也开始有这种趋势了,尤其是在李成梁执行的作战思路之下,不怎么“守土”,而是倾向于去攻击对方的兵马,这样就造成一些地区总是受到兵灾,经济方面当然就一日不如一日了。
经济残破造成辽民逃亡,辽民逃亡又加速和加重了辽东经济的残破。这已经是一个死结,只有改变李成梁的这种作战思路才行。
辽东的经济状况,大体上可划为三个地区。一是辽河以西地区,这里经常遭到蒙占诸部的侵扰。自山海关以东,宁远、锦州、义州一带是“地多沃而反荒”,“村田巳尽”,“三百余里不见村落,近广宁稍有村落,而三两落落如晨星。
自广宁东至三岔河一百八十里,黄沙白草,一望凄然。”“地荒芜,而耕种无丁,粮拖欠,而项纳无人。其荒凉程度,“虽有沿边各堡,堡中军民多者不过四五十家,少者才有二十家”。
对蒙古诸部而言,“宁前无村落可抢”。对明朝边将而言,“每一将官所守不过三四堡子,无村屯可护。”高务实来辽东上任时也经过了辽西,对此是有体会的。
二是辽河以东,辽阳以北地区。蒲河、汛河、开原、铁岭一带,“三面环夷”,这个地区在王杲、阿台时期是“有田而军不敢种”,当然民就更不敢种了,土地只好任其荒芜。
三是辽河以东,辽阳以南地区。这里三面临海,较少受到蒙古的直接威胁和骚扰,在士述两个地区经济残破之时,这个地区就成为“全辽根本之地”。尽管这里“地无遗利,然多山坡、沙碳,所收较薄”,也挽救不了全辽经济残破的总趋势,而月蒙占与女真诸部也都早有“垂涎之意”。
现在高务实打算把这三块地方捏合在一块,但分不同的重点来发展。
辽南属于“内线”,那边不容易遭到兵灾破坏,所以之前的辽南计划照常执行。除了辽南之外,辽南稍微往北,也就是辽阳片区则是重点的工业区,主要就是依靠正要开工的鞍山铁矿和辽阳铁厂来带动,这片区域被高务实划归到辽南计划。
而辽西地区,他的想法就是一定要改变李成梁现在的打法,不能总让蒙古人动不动就杀进关内抢掠。
因为对于蒙古人而言,抢掠的收获其实有限,但偏偏对于大明而言,抢掠造成的破坏却很大,这局面一年两年可能不打紧,八年十年那就坏事了。李成梁的打法虽然给他自己捞到了许多军功,也造就了一个军功集团,但对辽西经济的损害却是极大。
至于辽北地区,这的主要对手更复杂,西北有蒙古,正北、东北、东面都是女真。女真目前还不算特别不老实,但趋势已经有些不好,高务实正在想法子改变。
但是不管怎么改变,都跟辽东的战守之策逃不开关系,一句话:天天挨打是发展不起来的,游牧民族总挨打还能跑,大明这种农耕民族那真是跑得了和尚跑不了庙,人就算可以跑,田地跑不了啊。
所以辽东就算有辽南种植了玉米,甚至在几年内发展起来,但光靠一个辽南就想挽救整个辽东的经济还是很难的,辽西辽北的局面不改变,辽东总要从外面输入粮食才行。
安南方面的粮食“出口”看来还能持续一段时间,至少可以维持到高务实改变整个辽东的战守策略之后。
----------
感谢书友“20190223180428135”的打赏,谢谢!
感谢书友“欢爱影响”、“温柔的天狼星”、“王孙疾”、“asolaf”、“书友160712203124218”的月票支持,谢谢!
高务实把自己的想法跟黄芷汀说了一说,黄芷汀的脸色逐渐变得凝重起来,想了想道:“你把这些事交给我,看来是希望我在这次大战期间替你坐镇安南?”
高务实点了点头,道:“是。”
黄芷汀便问:“我除了防备安南生变之外,是不是还要协调安南方面支援云南战事的各项事务?”
高务实依然道:“是。”
黄芷汀继续问道:“安南是否也要出兵?”
“安南出兵的问题,需要我先与朝廷报备题请,尤其是说服皇上相信安南有此余力。”高务实轻轻一叹:“其实这件事我早在两年前就有所规划的,只是当时条件不允许……”说着便又把之前的情况说了一说。
黄芷汀静静听完,若有所思地道:“原来当时在还剑湖见刀家姐弟的时候你就在考虑这些事了……先不说皇上是否同意安南出兵的问题,我想知道如果安南要出兵,你打算出兵多少,由谁领兵?还有,既然要走海路,这条海路现在安全了吗?军粮是从安南调拨还是?”
高务实道:“我现在的想法是,从升龙警备军将抽调一万南下到金港协助防守,而金港警备军抽调一万准备出征,由海路到暹罗。除了金港警备军的这一万人之外,阮倦、莫玉麟、阮潢三人各抽调三四千,凑足一万从征。移镇至安南的原广西诸土司,也是按照一万的总额抽调狼兵,大致是你们黄家和岑家各出三千,其余诸土司凑个四千。”
黄芷汀皱眉道:“我知道你抽调阮倦、莫玉麟和阮潢三人的部曲是何用意,不过从你平定安南之时直到现在,咱们从来没有正儿八经地把他们的兵马跟自己捏合在一块指挥过,都是让他们自己统领着,是真正的‘从征’,可这一次……你还是打算这样?”
高务实微微挑眉,问道:“你是怕兵太杂,反而指挥不便,不能如臂使指?”
黄芷汀毫不客气地道:“如臂使指?那得你亲自去统领,换了别人我看都不行,不论是我还是岑凌都做不到这一点。”
高务实道:“我打算让高珗领兵为主将,岑凌为副。”
“你调高军长去暹罗?”黄芷汀诧异道:“他若走了,剩下的四万升龙警备军怎么办?”
“自然是你去坐镇。”高务实道:“芷汀,升龙警备军坐镇升龙,五万还是四万,其实差别不大,关键就是控制好莫家的都统使司那些人,你身份特殊,只要我有命令传达至升龙,升龙警备军不会不听调遣的,说不定高珗走后,警备军的其他中高层在你面前只会格外听话,而不会故意刁难,这一点你可以放心。”
黄芷汀先是有些不信,想了想却又理解过来,只是面色有些发红,啐了一口:“我现在可还不是高夫人呢。”
不得不说,她说话的风格放在大明的大家闺秀里来说,算是够开放的了。
高务实则笑道:“迟早而已,提前体验一下也挺好。”
黄芷汀脸色越红,下意识岔开话题,道:“我什么时候走?”
“不急着这几天。”高务实道:“朝廷的反应没那么快,针对云南的局势,他们都可能要商议好几天才有结果,再加上我向朝廷提议,朝廷是否同意也要再看……这其中都要费些时日,你这几天先抓紧时间把辽东与安南的两地的经济情况做一个了解,我再想法子给你平衡一下货运船只的问题,不能总是满船而来,半载而归,太浪费运力了。”
黄芷汀道:“其实我倒有两个想法,你要不要听一听?”
“哦?你且说来。”高务实有些诧异,心道:这姑娘倒是进步了,以前只知道她会打仗,想不到现在倒有些往内政方面发展?
其实高务实想岔了,以前黄芷汀也是会打理内政的,毕竟当年他们家就是她掌舵,不懂内政的话早就出大事了,现在其实也只能说她跟高务实交往久了,对于这些事情的认识又有了提高。
黄芷汀道:“短期内,安南可以买马;长远一些的话,将来还可以买柞蚕丝及各类柞蚕制品。”
马在这个年代真是好东西,哪里都要。安南那边缺马,这是肯定的,那边自己所产的马匹几乎都是各种矮脚马,包括其临近的广西也是一样。
这种矮脚马在山路运输上倒是可以一用,或者作为安乐马给女子、小孩骑乘也不错,但以之作战就比较扯淡了。
不过就高务实所知,安南那边的地形,甚至包括中南半岛除了几块平原之外的地方,北方战马似乎都不大适用,所以黄芷汀说“短期内买马”大概也是从这里考虑。
即安南的确需要一批战马,只是要的量有限。当然,有限归有限,运输马匹占的运输量挺高,这个交易的确可以避免空船南归。
至于说将来买柞蚕制品,那倒是好事,因为辽南的养蚕业是高务实在辽南的一个关键性安排,将来的发展肯定挺快——养蚕这事儿其实没那么难,而且柞蚕本身也相对好养,他又是搞的“集中培训”,一看就是为了大规模爆产量做的准备。
两个人于是便就这件事又商议了一会儿,大体上给定了下来,安南买马的量的确谈不上多大,但也不算很小,大致一次船队可以买马五百匹左右,一年可能在两千匹的水平。
其实这些马到了安南并不一定全都会进军队,很多社会地位较高的人都会去买,特别是武将,不过那都不是高务实现在有兴趣详细琢磨的事了。
说起来辽东的经济本来就很畸形,要把辽东和安南撮合上还真不容易。
比方说农业方面,辽东和全国各地都不太相同。明初,全国屯田包括军屯、民屯为九十万三千三百一十三顷,约占当时耕地总面积八百五十万七千六百二十三顷的百分之十点六二。那么明初辽东的情况如何呢?辽东是“屯田之外,别无地土”。
《全辽志》记载是“率田归屯种,收其籽粒,而各军余丁又每岁出据以给公上之用。即间有科田起税,如河济之例,然总全镇会之,屯种之田,十而八九矣。”可见在明初,辽东土地的经营形态主要是军屯,这是明代辽东经济的重要特征。
当然这个情况到了后来还是有变化,一是辽东经济的军事性质日渐削弱;二为辽东经济的总趋势是日渐残破。
辽东经济军事性质日渐削弱,主要表现在自永乐初年至嘉靖末年,辽东屯田的日益衰落及军屯向民田的转化。这个时期辽东的屯田虽衰落了,但从整体上来说,辽东经济还在发展。
根据高务实升任巡抚以来查阅卷宗来看,辽东军屯在洪武末年永乐初年最发展,屯田达两万五千三百七十八顷,军屯占全部耕地的十之八九。永乐十七年年,辽东屯田只有两万一千一百七十一顷,较永乐初年减少了四千二百零七顷,减少了百分之十六点五八。
自此以后,屯田数量日渐减少。正德三年,屯田为一万七千九百三十一顷,较永乐十七年又减少了三千二百四十顷。
不过民田为两万一千五百九十三顷,与永乐初年相比增加了一万五千顷以上。此时屯田只占耕地面积的百分之四十五点三七。
嘉靖四十四年年,屯田额为一万零九百二十四顷,较正德三年又减少了七千顷。民田为两万七千四百九十一顷,较正德三年增加了近六千顷。屯田占耕地面积的百分之二十八点四四,明显下降。
嘉靖以后,辽东经济的第二个变化就是日渐残破。嘉靖年间以前,辽东军屯虽日渐衰落,但民田却在不断增加。然而嘉靖年间以后,军屯、民田均在日益减少。
比方说去年,也就是万历十年,辽东有军屯八千九百零三顷,民田两万四千一百八十八顷,总耕地面积为三万三千零九十一顷。
这和嘉靖末年相比,军屯减少了一千多顷,民田减少了三千多顷,总的耕地面积减少了四千多顷。如果高务实的记忆没错的话,这种发展趋势,在原历史到了万历末年至崇祯年间时期,还会更加严重,原因多样,暂时倒没必要提。
辽东经济的残破还表现在大量辽民逃亡。弘治元年,辽民“逃亡日多”。万历七年,整个辽镇“军民逃亡者半”。
有的“窜伏山东海岛渔海以居,率皆避重就轻,往而不返”。有的逃至女真居地,为女真贵族耕种、役使。
历史上到了最后期,辽东“少壮强勇之夫,亡入建州什四五。”开原道兵备金事潘宗颜写道“职前往还铁岭,一路居民百十为群,或三五十为伙,无论五六十起,纷纷遮告,泣称草豆寻买不出,地方所产已尽,兼称春种俱绝。见今各民糊口无粒”,只好逃亡。
现在的情况还没有那么严重,但也开始有这种趋势了,尤其是在李成梁执行的作战思路之下,不怎么“守土”,而是倾向于去攻击对方的兵马,这样就造成一些地区总是受到兵灾,经济方面当然就一日不如一日了。
经济残破造成辽民逃亡,辽民逃亡又加速和加重了辽东经济的残破。这已经是一个死结,只有改变李成梁的这种作战思路才行。
辽东的经济状况,大体上可划为三个地区。一是辽河以西地区,这里经常遭到蒙占诸部的侵扰。自山海关以东,宁远、锦州、义州一带是“地多沃而反荒”,“村田巳尽”,“三百余里不见村落,近广宁稍有村落,而三两落落如晨星。
自广宁东至三岔河一百八十里,黄沙白草,一望凄然。”“地荒芜,而耕种无丁,粮拖欠,而项纳无人。其荒凉程度,“虽有沿边各堡,堡中军民多者不过四五十家,少者才有二十家”。
对蒙古诸部而言,“宁前无村落可抢”。对明朝边将而言,“每一将官所守不过三四堡子,无村屯可护。”高务实来辽东上任时也经过了辽西,对此是有体会的。
二是辽河以东,辽阳以北地区。蒲河、汛河、开原、铁岭一带,“三面环夷”,这个地区在王杲、阿台时期是“有田而军不敢种”,当然民就更不敢种了,土地只好任其荒芜。
三是辽河以东,辽阳以南地区。这里三面临海,较少受到蒙古的直接威胁和骚扰,在士述两个地区经济残破之时,这个地区就成为“全辽根本之地”。尽管这里“地无遗利,然多山坡、沙碳,所收较薄”,也挽救不了全辽经济残破的总趋势,而月蒙占与女真诸部也都早有“垂涎之意”。
现在高务实打算把这三块地方捏合在一块,但分不同的重点来发展。
辽南属于“内线”,那边不容易遭到兵灾破坏,所以之前的辽南计划照常执行。除了辽南之外,辽南稍微往北,也就是辽阳片区则是重点的工业区,主要就是依靠正要开工的鞍山铁矿和辽阳铁厂来带动,这片区域被高务实划归到辽南计划。
而辽西地区,他的想法就是一定要改变李成梁现在的打法,不能总让蒙古人动不动就杀进关内抢掠。
因为对于蒙古人而言,抢掠的收获其实有限,但偏偏对于大明而言,抢掠造成的破坏却很大,这局面一年两年可能不打紧,八年十年那就坏事了。李成梁的打法虽然给他自己捞到了许多军功,也造就了一个军功集团,但对辽西经济的损害却是极大。
至于辽北地区,这的主要对手更复杂,西北有蒙古,正北、东北、东面都是女真。女真目前还不算特别不老实,但趋势已经有些不好,高务实正在想法子改变。
但是不管怎么改变,都跟辽东的战守之策逃不开关系,一句话:天天挨打是发展不起来的,游牧民族总挨打还能跑,大明这种农耕民族那真是跑得了和尚跑不了庙,人就算可以跑,田地跑不了啊。
所以辽东就算有辽南种植了玉米,甚至在几年内发展起来,但光靠一个辽南就想挽救整个辽东的经济还是很难的,辽西辽北的局面不改变,辽东总要从外面输入粮食才行。
安南方面的粮食“出口”看来还能持续一段时间,至少可以维持到高务实改变整个辽东的战守策略之后。
----------
感谢书友“20190223180428135”的打赏,谢谢!
感谢书友“欢爱影响”、“温柔的天狼星”、“王孙疾”、“asolaf”、“书友160712203124218”的月票支持,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