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家的武装家丁人数众多,这么多年下来,也不光是全靠资历累积来提拔人才。除了南疆方面的各种战争,大明境内和出关塞外行商时的剿山匪、杀马贼等等,高家的武装家丁是有“军校”存在的。
当然,高务实在这种事情上一贯谨慎,让他直接打出“军校”或者诸如“讲武堂”之类的名号,那是断不可能。高家武装家丁的“军校”叫做“护商进修班”。
名字嘛,越不起眼甚至越低贱越好,但实际上这个“护商进修班”可真不止是“班”这种低级规模,每年参加护商进修班培训进修的高家家丁高达千人以上。
护商进修班分为两大“班”,即“陆上护商进修班”和“海上护商进修班”,这两类都可以顾名思义而不必解释。
另外还有一类特训班,则是陆海两通的类型,人数相对比较少。高务实的本意是搞个如海军陆战队军校一样的培训。不过由于目前的登陆作战其实也不算很多,结果这其中培养的武装家丁大多都被派往内河线路“锻炼”去了,另一少部分人被派往南疆作为储备人才。
高务实原本派给孟格布禄而现在改派去曹簠麾下做幕僚的高逸民就是万历十三年特训班毕业的,考核成绩相当优秀:理论笔试第一、兵棋推演第二、综合实战演练第一。
原本,高务实把他派去孟格布禄那里而不是南疆,就是考虑到孟格布禄所在的哈达位置紧要,而孟格布禄本身实力又比较差,这才特意给他挑了个最优秀的军事参谋。
谁知道老话说得好,稀泥巴扶不上壁。高逸民的建议明明都很对,偏偏孟格布禄就是不听,唯一听了的一回还挑了个下策。
天作孽犹可活,自作孽不可活。碰上这么个“雇主”,高逸民也是没办法,最后只能赶在孟格布禄必然大败的前脚溜之大吉了。
高逸民很担心老爷因此震怒,会以孟格布禄大败而逃来责怪他参谋不力,因此他动用了自己作为外派军事参谋的紧急联络权,写了一封措辞谦卑之极的告罪书信送来给高务实。
但高务实不是不明事理的人,他知道像孟格布禄这样的女真强酋,尤其本身又是没接受过什么靠谱的教育的家伙,指望他懂得应该如何看待高逸民的存在,显然只能是奢望。
说句不好听的,南疆的那些王国高层都比孟格布禄聪明得多,至少他们都知道高务实派驻在他们身边的参谋——不管是政务参谋还是军事参谋——个个都是他们不能得罪的人物,自己的一言一行都得看这些参谋的脸色。
这些人对他们而言,相当于天子使臣,个个都是“钦差”,他们哪里敢得罪?同样也不敢抗命。人家说是说“建议”,其实每一句话都是命令。然而孟格布禄就不懂这些。
当然了,高务实在南疆的权威肯定远超他在辽东的权威,实力相差也很大,这也是孟格布禄没把高逸民的建议看成命令的另一个原因。
总而言之,高务实不认为高逸民需要为孟格布禄的战败负责,所以他依旧重用此人。
六百里加急的消息传到曹簠手中只花了三天多的时间,曹簠看过高务实的亲笔信之后面色基本如常,稍稍思索片刻,便派人联系各部将领,包括开原参将麻承勋、沈阳游击戚金等人,其他还有如张万邦、蒲元毅以及他自己的亲弟弟曹简等高务实的“老部下”。
这样的联系并非军令,因为皇帝的圣旨还没到,调动兵马必须得到辽东巡抚李松的同意,甚至还需要各处兵备道认可才行,比较麻烦。
不过高务实的信既然到了,曹簠当然知道圣意也肯定已经在路上,他私下通知只是为了让大伙提前做个准备,以免到时候又耽误时间。
高务实限定了他此次出兵的大致人数,并且直言此战“兵贵精而不贵多”,要求他仔细清点人马,虽不得超额,但也不得冒名,必须足额。
于是曹簠思来想去,干脆自己调用了三千家丁,又明确征用麻承勋的两千麻家达兵、戚金麾下两千戚家军、张万邦等一干将领的合计三千家丁,直接凑足一万家丁。
剩余一万人,也是从各处卫所精挑细选而来,都是辽河以东防区内可以拉出去打野战的那种精锐。
曹簠觉得,这样的战斗力已经完全足够了,因为家丁不比寻常士兵,同等数量的家丁不仅可以吊打三倍甚至五倍的普通卫所兵,就算面对蒙古兵也丝毫不怂,甚至很多时候能够在一千打两千的情况下还逼得蒙古人主动撤走(此时的蒙古人非常不乐意打损失较大的硬仗)。
不过,让曹簠自信如此的家丁制度其实也有隐忧,高务实在卸任戎政侍郎之前就有所察觉。这个隐忧倒不是说现在的将领们就已经开始有了什么不听指挥的苗头——这在当前的万历十五年还真没有。
隐忧在于,高务实发现如今的各将领家丁编制之中也开始出现了冒饷现象——这也是高务实此次明确要求曹簠仔细清点人数的根源。
嘉靖年间,朝廷正式承认家丁的编制,承担起支付家丁饷俸的责任。一般来说,家丁具吃双粮,比如当普通士兵的月饷为二钱五分时,家丁可以“食双粮五钱”。历史上的万历十五年,普通士兵的月饷增至四钱,家丁的月饷就升至九钱。等到了万历中后期,家丁的月饷又增加到了一两一钱五分,待遇不可谓不厚。
何况因为高务实蝴蝶翅膀的关系,北方的贸易流通相较于历史同期大为加强,间接导致物价略有下降,而因为高务实在与西班牙、葡萄牙人的海贸交往中获得了大量的白银,又使民间的通货紧缩稍有改善。
于是到了现在,边军将领家丁的粮饷已经提前达到一两二钱的水平(仅指朝廷饷银,不算其他福利、将领自行下发的补助及战利品“分红”等)。
由于兵制改革依旧只是起步阶段,而朝廷财政方面说实话也一直紧巴巴的,所以朝廷依仗家丁作战的大局面并未根本改善。如此一来,历次大规模的战役,动辄调拨数千家丁。
比如此次西北平叛,李如松就是带着自己数千辽东家丁参战的,也正因为如此,他才敢在立足未稳的情况下直接发动那次攻击,掀开大胜的帷幕。
原历史的情况比现在更加不堪,对家丁的依赖更加严重,比如为对付崛起的满洲势力,大量家丁云集辽东,万历四十七年辽东告急,朝廷一次性调拨其余诸镇家丁六千五百名参战。
后期诸如萨尔浒等大战,朝廷也往往命令各将“听其带惯战裨将,所携家丁或千计,或百计”。如此算来,加上辽东地区各将领的家丁,最多时明朝可能集结了数万家丁作战。
那么问题来了,如果此时的家丁战斗力还和马芳的马家骑兵、刘显的降倭夷丁时期一样,乃至于李成梁全盛时期的辽东军一样,则拥有如此多精锐士兵的明朝,为何还是打不过后金呢?没道理啊!
高务实认为,从家丁的角度来说,此家丁已非彼家丁。
在家丁发展的中前期,由于属于非正式编制,家丁的饷俸几乎全由将领自己负担,将领没有吃空饷的空间,更无这种必要。在这种情况下,家丁的选拔自然极其严格,毕竟没有将领愿意在战场上自己坑自己。所以此时的家丁战斗力是真的强,胜率是真的高。
这一时期的家丁,如马家骑兵、麻家达兵、降倭夷丁等,只要自家将领觉得此战非打不可而放他们作战,别说一打二、一打三了,就算一打五的战绩那也比比皆是。像刘显在内地平叛的时候,由于对手比蒙古、倭寇要弱得多,于是连一打十的情况都不罕见。
但等到了中后期,朝廷正式承认家丁的国家编制,各种吃空饷的事就开始出现在了家丁当中。如今朝廷虽然没有进行调查,但高务实此前在兵部“五堂官会议”时听梁梦龙和三位侍郎同僚对过数,发现此时全国的吃饷家丁居然将近二十万了。
这怎么可能!
高务实是亲自指挥过兵力最为庞大的宣大、蓟辽各镇军队的,这几个雄镇的将领大概有多少家丁,他高务实几乎可以说一清二楚。就以他曾经段时间挂名的“七镇经略”之七镇而言,主要将领的家丁加在一块儿绝对不超过十万。
但问题在于,他们在兵部记录进册的家丁却有将近十五万。
家丁的空额都有三分之一了!
千里之堤溃于蚁穴啊,联想到原历史上将近明末的时候,朝廷发现“各处家丁原称精锐,今则童稚厮役尽冒双粮矣”,而且将领“多以家人寄名侵饷”。
比如万历三十七年的一份调查报告显示,“总兵董一元等以废弁而冒多饷,各家丁所冒七千七百七十余名”。
这是什么性质?接近万人的家丁,都是不合格的,可见此时的家丁质量早已大不如前。
而到崇祯年间,熊廷弼经过调查,得出一个更加糟糕和悲观的结论,“全辽八万余军,堪战亲丁不满八千”,可知明朝理论上拥有的数万家丁的水分有多大。
这次出北关救援叶赫、打击图们的战争,高务实之所以既在私下表示,火器被服及粮食用度都可以“敞开”,又亲自去信要求曹簠仔细清点人员、不得冒名,就是出于这样的担忧。
现在高务实唯一纠结的一点在于,家丁制度到底要不要保留。如果保留,那么要怎么改革才能维持其出色的战斗力,并且不会被冒饷;而如果裁撤,又要如何确保其他军队可堪使用,并且各镇将领不会强烈反对甚至反抗。
这件事,既有国家层面的战略安全因素,又有确保统治稳定的各种顾虑。即便高务实可以通过派系因素影响兵部,可以通过与皇帝的私人关系影响圣意,但他自己却左右为难。
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但……更不能乱来啊,要是不小心搞成了王莽改制,那可如何是好?
且不说高务实的担忧,却说曹簠派人通知各地将领提前准备出兵事项的次日下午,圣旨和兵部的部令就到了。辽抚李松请曹簠入抚院议事——其实没多大事,圣旨上说了,让李松切实调度粮草军资,“运筹辽北全局”,而曹簠直接负责相关作战。
圣旨上对于“相关作战”没有明确说法,但兵部的部令中有。曹簠在抚院看了看,果然兵部的说法和高务实的要求基本一致,甚至还只是高务实亲笔信的简化版,无非多了些套话而已。
另外,兵部的部令中还提了一句别的:蓟辽总督周咏即将前来巡视辽东防务,而此事“与该将无关,毋庸为此耽误战机”。
该将就是曹簠,兵部这话的意思是:周制台要来,但你不用管,只管打仗。
问题在于,周咏又不会飞,等他来辽东的时候曹簠肯定已经出征了,想管也管不着啊?
这句话显然有所暗示,且高司徒在信中没提。曹簠直到出门的时候才想明白,周制台此来恐怕并没有别的事,巡视辽东防务也不过是个借口,他真正的目的就一个:压制李松。
曹簠深吸一口气,有些感动。
他知道,能够让周咏这位制台大人亲自跑一趟辽东,肯定不是因为他曹某人有多大的面子,有这个面子的人是高司徒,也只有高司徒才会关心他曹某人会不会被人拖后腿。
这场仗,就算拼了老命我也得为高司徒打赢了!
下定决心的曹簠动作更快,自己亲自点兵,次日便率军七千出发,其中足额家丁三千,足额卫所精锐四千。
不到两日,曹簠便在沈阳与沈阳游击将军戚金会合。戚金选调了两千戚家军和一千沈阳卫所精锐,与曹簠一起北上往开原而去。
与此同时,开原方面的麻承勋也在做出兵准备,他不仅要选调精锐,还要查验各项军备——此次出征的大本营就是开原,所需物资大部分直接从开原拨给,少部分才需要从辽阳转运。
其余如张万邦、蒲元毅等将,也都在赶往开原的路上。
一场初冬的大战即将打响。
----------
感谢书友“抚琴醉梦遥”的月票支持,谢谢!
当然,高务实在这种事情上一贯谨慎,让他直接打出“军校”或者诸如“讲武堂”之类的名号,那是断不可能。高家武装家丁的“军校”叫做“护商进修班”。
名字嘛,越不起眼甚至越低贱越好,但实际上这个“护商进修班”可真不止是“班”这种低级规模,每年参加护商进修班培训进修的高家家丁高达千人以上。
护商进修班分为两大“班”,即“陆上护商进修班”和“海上护商进修班”,这两类都可以顾名思义而不必解释。
另外还有一类特训班,则是陆海两通的类型,人数相对比较少。高务实的本意是搞个如海军陆战队军校一样的培训。不过由于目前的登陆作战其实也不算很多,结果这其中培养的武装家丁大多都被派往内河线路“锻炼”去了,另一少部分人被派往南疆作为储备人才。
高务实原本派给孟格布禄而现在改派去曹簠麾下做幕僚的高逸民就是万历十三年特训班毕业的,考核成绩相当优秀:理论笔试第一、兵棋推演第二、综合实战演练第一。
原本,高务实把他派去孟格布禄那里而不是南疆,就是考虑到孟格布禄所在的哈达位置紧要,而孟格布禄本身实力又比较差,这才特意给他挑了个最优秀的军事参谋。
谁知道老话说得好,稀泥巴扶不上壁。高逸民的建议明明都很对,偏偏孟格布禄就是不听,唯一听了的一回还挑了个下策。
天作孽犹可活,自作孽不可活。碰上这么个“雇主”,高逸民也是没办法,最后只能赶在孟格布禄必然大败的前脚溜之大吉了。
高逸民很担心老爷因此震怒,会以孟格布禄大败而逃来责怪他参谋不力,因此他动用了自己作为外派军事参谋的紧急联络权,写了一封措辞谦卑之极的告罪书信送来给高务实。
但高务实不是不明事理的人,他知道像孟格布禄这样的女真强酋,尤其本身又是没接受过什么靠谱的教育的家伙,指望他懂得应该如何看待高逸民的存在,显然只能是奢望。
说句不好听的,南疆的那些王国高层都比孟格布禄聪明得多,至少他们都知道高务实派驻在他们身边的参谋——不管是政务参谋还是军事参谋——个个都是他们不能得罪的人物,自己的一言一行都得看这些参谋的脸色。
这些人对他们而言,相当于天子使臣,个个都是“钦差”,他们哪里敢得罪?同样也不敢抗命。人家说是说“建议”,其实每一句话都是命令。然而孟格布禄就不懂这些。
当然了,高务实在南疆的权威肯定远超他在辽东的权威,实力相差也很大,这也是孟格布禄没把高逸民的建议看成命令的另一个原因。
总而言之,高务实不认为高逸民需要为孟格布禄的战败负责,所以他依旧重用此人。
六百里加急的消息传到曹簠手中只花了三天多的时间,曹簠看过高务实的亲笔信之后面色基本如常,稍稍思索片刻,便派人联系各部将领,包括开原参将麻承勋、沈阳游击戚金等人,其他还有如张万邦、蒲元毅以及他自己的亲弟弟曹简等高务实的“老部下”。
这样的联系并非军令,因为皇帝的圣旨还没到,调动兵马必须得到辽东巡抚李松的同意,甚至还需要各处兵备道认可才行,比较麻烦。
不过高务实的信既然到了,曹簠当然知道圣意也肯定已经在路上,他私下通知只是为了让大伙提前做个准备,以免到时候又耽误时间。
高务实限定了他此次出兵的大致人数,并且直言此战“兵贵精而不贵多”,要求他仔细清点人马,虽不得超额,但也不得冒名,必须足额。
于是曹簠思来想去,干脆自己调用了三千家丁,又明确征用麻承勋的两千麻家达兵、戚金麾下两千戚家军、张万邦等一干将领的合计三千家丁,直接凑足一万家丁。
剩余一万人,也是从各处卫所精挑细选而来,都是辽河以东防区内可以拉出去打野战的那种精锐。
曹簠觉得,这样的战斗力已经完全足够了,因为家丁不比寻常士兵,同等数量的家丁不仅可以吊打三倍甚至五倍的普通卫所兵,就算面对蒙古兵也丝毫不怂,甚至很多时候能够在一千打两千的情况下还逼得蒙古人主动撤走(此时的蒙古人非常不乐意打损失较大的硬仗)。
不过,让曹簠自信如此的家丁制度其实也有隐忧,高务实在卸任戎政侍郎之前就有所察觉。这个隐忧倒不是说现在的将领们就已经开始有了什么不听指挥的苗头——这在当前的万历十五年还真没有。
隐忧在于,高务实发现如今的各将领家丁编制之中也开始出现了冒饷现象——这也是高务实此次明确要求曹簠仔细清点人数的根源。
嘉靖年间,朝廷正式承认家丁的编制,承担起支付家丁饷俸的责任。一般来说,家丁具吃双粮,比如当普通士兵的月饷为二钱五分时,家丁可以“食双粮五钱”。历史上的万历十五年,普通士兵的月饷增至四钱,家丁的月饷就升至九钱。等到了万历中后期,家丁的月饷又增加到了一两一钱五分,待遇不可谓不厚。
何况因为高务实蝴蝶翅膀的关系,北方的贸易流通相较于历史同期大为加强,间接导致物价略有下降,而因为高务实在与西班牙、葡萄牙人的海贸交往中获得了大量的白银,又使民间的通货紧缩稍有改善。
于是到了现在,边军将领家丁的粮饷已经提前达到一两二钱的水平(仅指朝廷饷银,不算其他福利、将领自行下发的补助及战利品“分红”等)。
由于兵制改革依旧只是起步阶段,而朝廷财政方面说实话也一直紧巴巴的,所以朝廷依仗家丁作战的大局面并未根本改善。如此一来,历次大规模的战役,动辄调拨数千家丁。
比如此次西北平叛,李如松就是带着自己数千辽东家丁参战的,也正因为如此,他才敢在立足未稳的情况下直接发动那次攻击,掀开大胜的帷幕。
原历史的情况比现在更加不堪,对家丁的依赖更加严重,比如为对付崛起的满洲势力,大量家丁云集辽东,万历四十七年辽东告急,朝廷一次性调拨其余诸镇家丁六千五百名参战。
后期诸如萨尔浒等大战,朝廷也往往命令各将“听其带惯战裨将,所携家丁或千计,或百计”。如此算来,加上辽东地区各将领的家丁,最多时明朝可能集结了数万家丁作战。
那么问题来了,如果此时的家丁战斗力还和马芳的马家骑兵、刘显的降倭夷丁时期一样,乃至于李成梁全盛时期的辽东军一样,则拥有如此多精锐士兵的明朝,为何还是打不过后金呢?没道理啊!
高务实认为,从家丁的角度来说,此家丁已非彼家丁。
在家丁发展的中前期,由于属于非正式编制,家丁的饷俸几乎全由将领自己负担,将领没有吃空饷的空间,更无这种必要。在这种情况下,家丁的选拔自然极其严格,毕竟没有将领愿意在战场上自己坑自己。所以此时的家丁战斗力是真的强,胜率是真的高。
这一时期的家丁,如马家骑兵、麻家达兵、降倭夷丁等,只要自家将领觉得此战非打不可而放他们作战,别说一打二、一打三了,就算一打五的战绩那也比比皆是。像刘显在内地平叛的时候,由于对手比蒙古、倭寇要弱得多,于是连一打十的情况都不罕见。
但等到了中后期,朝廷正式承认家丁的国家编制,各种吃空饷的事就开始出现在了家丁当中。如今朝廷虽然没有进行调查,但高务实此前在兵部“五堂官会议”时听梁梦龙和三位侍郎同僚对过数,发现此时全国的吃饷家丁居然将近二十万了。
这怎么可能!
高务实是亲自指挥过兵力最为庞大的宣大、蓟辽各镇军队的,这几个雄镇的将领大概有多少家丁,他高务实几乎可以说一清二楚。就以他曾经段时间挂名的“七镇经略”之七镇而言,主要将领的家丁加在一块儿绝对不超过十万。
但问题在于,他们在兵部记录进册的家丁却有将近十五万。
家丁的空额都有三分之一了!
千里之堤溃于蚁穴啊,联想到原历史上将近明末的时候,朝廷发现“各处家丁原称精锐,今则童稚厮役尽冒双粮矣”,而且将领“多以家人寄名侵饷”。
比如万历三十七年的一份调查报告显示,“总兵董一元等以废弁而冒多饷,各家丁所冒七千七百七十余名”。
这是什么性质?接近万人的家丁,都是不合格的,可见此时的家丁质量早已大不如前。
而到崇祯年间,熊廷弼经过调查,得出一个更加糟糕和悲观的结论,“全辽八万余军,堪战亲丁不满八千”,可知明朝理论上拥有的数万家丁的水分有多大。
这次出北关救援叶赫、打击图们的战争,高务实之所以既在私下表示,火器被服及粮食用度都可以“敞开”,又亲自去信要求曹簠仔细清点人员、不得冒名,就是出于这样的担忧。
现在高务实唯一纠结的一点在于,家丁制度到底要不要保留。如果保留,那么要怎么改革才能维持其出色的战斗力,并且不会被冒饷;而如果裁撤,又要如何确保其他军队可堪使用,并且各镇将领不会强烈反对甚至反抗。
这件事,既有国家层面的战略安全因素,又有确保统治稳定的各种顾虑。即便高务实可以通过派系因素影响兵部,可以通过与皇帝的私人关系影响圣意,但他自己却左右为难。
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但……更不能乱来啊,要是不小心搞成了王莽改制,那可如何是好?
且不说高务实的担忧,却说曹簠派人通知各地将领提前准备出兵事项的次日下午,圣旨和兵部的部令就到了。辽抚李松请曹簠入抚院议事——其实没多大事,圣旨上说了,让李松切实调度粮草军资,“运筹辽北全局”,而曹簠直接负责相关作战。
圣旨上对于“相关作战”没有明确说法,但兵部的部令中有。曹簠在抚院看了看,果然兵部的说法和高务实的要求基本一致,甚至还只是高务实亲笔信的简化版,无非多了些套话而已。
另外,兵部的部令中还提了一句别的:蓟辽总督周咏即将前来巡视辽东防务,而此事“与该将无关,毋庸为此耽误战机”。
该将就是曹簠,兵部这话的意思是:周制台要来,但你不用管,只管打仗。
问题在于,周咏又不会飞,等他来辽东的时候曹簠肯定已经出征了,想管也管不着啊?
这句话显然有所暗示,且高司徒在信中没提。曹簠直到出门的时候才想明白,周制台此来恐怕并没有别的事,巡视辽东防务也不过是个借口,他真正的目的就一个:压制李松。
曹簠深吸一口气,有些感动。
他知道,能够让周咏这位制台大人亲自跑一趟辽东,肯定不是因为他曹某人有多大的面子,有这个面子的人是高司徒,也只有高司徒才会关心他曹某人会不会被人拖后腿。
这场仗,就算拼了老命我也得为高司徒打赢了!
下定决心的曹簠动作更快,自己亲自点兵,次日便率军七千出发,其中足额家丁三千,足额卫所精锐四千。
不到两日,曹簠便在沈阳与沈阳游击将军戚金会合。戚金选调了两千戚家军和一千沈阳卫所精锐,与曹簠一起北上往开原而去。
与此同时,开原方面的麻承勋也在做出兵准备,他不仅要选调精锐,还要查验各项军备——此次出征的大本营就是开原,所需物资大部分直接从开原拨给,少部分才需要从辽阳转运。
其余如张万邦、蒲元毅等将,也都在赶往开原的路上。
一场初冬的大战即将打响。
----------
感谢书友“抚琴醉梦遥”的月票支持,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