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既然到位了,高务实便又奉诏入宫接受皇帝接见。
大明现在的国情很有些搞笑,你要说它没实力吧,它是真有百余万大军,而且光九边就接近百万了;可你要说它实力强大横行无忌,其实几万两银子的军饷都能卡住它的命门,让它干瞪着眼着急,却根本动不了兵。
这个时候,任谁都不得不关注高务实这位户部尚书,因为朝廷能不能动兵,其实不是兵部说了算,是他的户部说了算。
户部要说没钱,兵部再怎么火大也只能憋着;户部要说有钱,兵部想打就只需要皇帝金口玉言批准一下就行了。
现在户部一下子有了钱,虽然二十五万两减去十八万两之后只剩下七万,但其实这已经够了,因为军饷这玩意的用法目前还并不是高务实“大户部计划”实施后的那种模式。
现在兵部动兵所需要的军饷,实际上以加饷和赏赐为主。加饷可以看做是正饷之外的“作战补贴”或者“战时津贴”,这笔钱如果拿不出来,想动兵基本是在做梦,没钱谁给你卖命打仗,以为他们是红军战士?
赏赐倒不必多解释,大抵就是有功的拿,没功的看。个别时候也用作“重赏之下必有勇夫”的情况下,即关键时刻直接发银子募集敢死队。
至于真正的军需物资,拜朱元璋小农思想所赐,各地的仓库里都有,无非是九边这种地方储备丰富、弄虚作假的比较少。
而内地如南京之类的地方,那就是账上和库里两码事。比如账上可能有十万支万历一式火枪在,结果你去库里一看:好家伙,除了摆在最外面的可能真有几千支万历一式,翻翻里头就大半都是烧火棍了,甚至这烧火棍没准还不到十万根。
辽东属于九边,而且作为“东制”察哈尔战争预计发起点之一,军备情况还是相对比较靠谱的,就算此前辽北之战消耗了一波,现在打一下努尔哈赤也不至于不足。
唯一的问题在于皇帝是准备真打还是假打。
这不是什么战略忽悠,真打有真打的准备,假打有假打的模样。真打的话,现在接近年关,辽东又冷得很,的确不是个好时候。最好是把作战定在开春之后,此前的这段时间用来把物资和人员调配到位。
假打就好办多了,大张旗鼓收拢兵力,从辽阳往抚顺关方向集结;周边如沈阳、铁岭等地也可以明目张胆地将物资往抚顺关方向运输。这样一来,努尔哈赤除非是个弱智,否则肯定能看出来大明对他已经虎视眈眈,甚至“箭在弦上不得不发”。
努尔哈赤当然不是弱智,最起码在军事方面他还是很敏锐的。尤其是,他年前入侵董鄂部之后立刻撤兵回老营赫图阿拉,一点都不带犹豫,可见其对于大明可能会有的军事反应早已存了戒备之心。
高务实也和朱翊钧提到了这一点,并以此向皇帝解释说,努尔哈赤的这个举动,某种程度上说明了他的心理:他在试探大明的容忍度。
容忍度这种东西从来都不是一成不变的,这不仅取决于双方的实力差距,还取决于战争主动方觉得自己当时是否方便动兵。
方便那就打,容忍度为零;不方便就先等等,容忍度就很高了。只要对方还没有直接触及逆鳞,就可以“再看看”。
努尔哈赤虽然能够获悉一部分辽东方面的情报,但对于大明朝廷的虚实以及朝廷决策方面,他就鞭长莫及了,所以他需要试探。
试探朝廷,本身就说明他有野心,一个没有野心的人试探朝廷干嘛?这个道理高务实一说朱翊钧就懂了。
不过朱翊钧对于努尔哈赤的野心并不是很能理解,或者说他还把握不准。
朱翊钧问高务实:“你说努尔哈赤这厮,究竟是因为其父祖之死对我大明怀恨在心,所以貌似恭顺,实则随时准备如王杲父子一般,不听号令乃至于寇边行凶?……还是说此人不过年轻气盛,一门心思就是要做满洲国主?”
高务实不好说这野猪皮可能脑后有反骨,也不能这么早就“危言耸听”说努尔哈赤甚至打算在辽东建国之类,只能道:“臣以为此二者皆有。”
他本以为这么一说会让朱翊钧提高警惕,谁知道朱翊钧听了反而不屑地冷笑一声:“历代女真视我大明为仇者多矣,此辈如今骸骨何在?”
呃……那些人的确都死了,不过你这个心态可不太健康。我们还是要谦虚谨慎戒骄戒躁,女真反贼冒头一个打死一个才好,光沉迷在昔日的荣光中可不是什么优良传统。
当然,有时候直接打死并不是最好的办法。毕竟再过几年,日本人搞不好就要来朝鲜摸鱼了,这些不听话的女真人还是留着去和日本人干仗才是最佳解决之道。死了谁都不用心疼,还能缓解小冰河时期的人口压力,简直两全其美,死得其所。
但是麻烦在于日本人的动向只有高务实清楚——刘馨不算。朱翊钧这边既不知道,高务实也不能瞎提醒,所以即便他想留着建州部作为将来朝鲜战场的炮灰,却发现不太好说服朱翊钧,而从朱翊钧现在的态度来看,他恐怕是非要教训努尔哈赤一顿才能解气了。
看来胜仗打多了也有极个别的麻烦,容易让人骄傲自满。高务实估计,朱翊钧现在对于大明实力的判断可能已经有些失准,有些高看了大明,以为一切都可以简简单单的依靠武力解决。
武力解决在高务实看来始终都是最后的手段,因为使用武力就代表耗费国力。现在的大明又没有依靠军工产业拉动国家经济的本事,所以打仗这种事还是需要慎重,能不打就最好不打,能小打就最好不要大打。
唯有始终保持自身强大,才是“处中国以治万邦”的根本所在。《司马法》说:“国虽大,好战必亡”,这话的确精辟。
后世大英帝国在自以为天下无敌的时候打了个小小的布尔战争,结果就走上了下坡路。但它不服老,又强硬地打了两次世界大战,之后就彻底萎了。哪怕挂着五大国的名头,衰落趋势也是人人都能看得出来的,只能回过头去给自己当年的小弟当小弟。
大明现在的国情本就有些外强中干,朱翊钧自己还偏偏认识不到,这不得不让高务实有些担忧,甚至觉得自己是不是应该找个机会放水,让大明吃点小亏,从而让朱翊钧端正心态。
不过这个想法在他脑海里一晃就过去了,让大明吃点小亏并不难操作,可是这却不符合他穿越以来的一贯宗旨。况且,在战争中吃点小亏也意味着会出现不必要的伤亡,死的这些士兵哪一个不无辜?这也违背了他的原则。
他给自己的定位始终是来拯救同胞的,不是来推着同胞送死的。必要的战争或许也肯定会有人牺牲,但那是站在全民利益基础之上的牺牲,是有价值的,而为了让朱翊钧清醒就故意制造牺牲,高务实就很难说服自己。
他微微叹气,对朱翊钧道:“皇上了解为臣,知道臣对于发动任何战争始终都是持谨慎态度的,此次也是一样。努尔哈赤虽然不驯,但毕竟还能以其他手段牵制,若以臣之见,尚不到非战不可之时。
不过,若皇上认为努尔哈赤不经教训不能知进退,一定要出兵的话,臣也不便反对。只是臣依旧希望这次战争的规模不要太大,不要影响‘东制’之决战。”
朱翊钧见他说得郑重,虽然心里不以为意,但为了照顾自己这位栋梁之臣的心情,还是打着哈哈走过去,拍了拍他的肩膀,亲热地道:“你向来持重,这我自然知道,要不然皇考也不会特意将你留在我身边辅佐了。
至于努尔哈赤,我看你还是高看他了一些,料他建州兵不过万,能有多大能耐能抵抗我大明天兵?至于这次战争的意义,我看还是有的:女真如今各部拜服,惟独努尔哈赤上蹿下跳。若能将他教训一番,也好使辽东升平安乐,将来对察哈尔作战之时不会在辽东给我生乱,这不也是应该提前未雨绸缪的吗?放心,放心。”
高务实见他铁了心要打这一仗,只好点了点头,但又想起一件事来,立刻问道:“此次对建州用兵,宁远伯可需亲自出马?”
朱翊钧居然没想过这一点,闻言愣了一愣,沉吟着问道:“你以为呢,他需要跑一趟么?”
按道理是不用的,因为现在辽河以东防区的兵力显然够用,犯不着李成梁过来,看起来曹簠自己就可以搞定。
但高务实特意问起这一点,却让朱翊钧有些误会。朱翊钧以为高务实是不愿意让曹簠在这件事上单单损耗兵力,所以才把李成梁提出来,让李成梁也在其中掺和一手,辽东军界的老大老二两个人联手承担损失。
他这么想其实也不是没有道理,因为众所周知,现在曹簠是“惟高司徒马首是瞻”的,他的兵力若是损失太多,对于高务实在辽东的影响力显然有不良影响。如果李成梁也被要求出兵,他作为辽东总兵肯定不能比副总兵曹簠出兵更少,如此算起来最后的损失也就不应该比曹簠少。
考虑到双方本来就有实力强弱之别,这样一来也就算是维持了某种平衡。
当然,这里提到的“兵力”并非总兵力,因为卫所方面的损失对他们二人并无直接影响,此处的“兵力”都是指他们的家丁。
不过高务实还真不是这个意思,至少主要不是这个意思。他沉吟道:“努尔哈赤兄弟二人早年曾在宁远伯帐下效力过一段时间,对于宁远伯的军威应该是颇有所惧的。臣以为如果此番宁远伯能亲讨,则努尔哈赤深惧之下,或主动认罪,或战术失当,总之都可能有些好处。”
“原来你是这个意思?”朱翊钧愣了一愣,才知道自己想岔了。不过他不等高务实反问,立刻道:“既然如此,那就让李成梁走一趟,我看他也闲得慌,该动一动了。”
这话却有点吊诡,什么叫李成梁闲得慌?你从哪看出李成梁闲得慌了?
高务实心中一动,忽然明白过来:看来朱翊钧对此前李成梁“涉嫌私售火药予察哈尔”一案是心中有数的。这件事虽然最终实学派没有要求追查,心学派则更是想方设法遮掩,但皇帝不是瞎子,更不是笨蛋,他肯定心里认定了李成梁的罪。
只是,他或许也觉得李成梁还是有用的,这罪名虽大,毕竟还是没有造成不可挽回的后果,还不至于就因此非要逼得李成梁伏法了不可。
然而被皇帝惦记显然不是好事,高务实既然提到了这一茬,朱翊钧也就想起了李成梁的不是来,觉得这事倒也两全其美,既教训了努尔哈赤,也敲打了李成梁,让他为自己的行为付出了代价——只是不知道李成梁能不能反应过来。
君臣二人又商议了几处细节,这件事便算是定了下来——内阁诸位阁老和兵部尚书甚至都没在场,他们那边显然归皇帝去通知和说服。
高务实出得宫来,看天色也不早了,赶紧去户部点了个卯下值,直接回了白玉楼,顺便通知索尔果父子前来见他。
索尔果本人其实是个添头,高务实真正要见的是费英东。
这一次高务实没怎么和他二人客气,把事情简单说了一下,便交待了任务:费英东不要继续等叶赫方面对高务实“买妾”的回礼等事,立刻回转辽东,去叶赫部带上他苏完部的部下,再找叶赫“借兵”五百去沈阳,准备跟随曹簠一同在开春之后出兵建州。
费英东自己当然没有面子能找叶赫借兵五百,甚至他老子索尔果也没这么大的面子,但他们没有,高务实有。借兵当然是高务实写信去借,只是让费英东带着罢了。
索尔果左思右想都没想明白高司徒为何要这样做,说他是派自己的儿子去送死也说不过去:高司徒与苏完部又没有仇怨,何必借刀杀人?再说,借刀杀人的话又何必皆叶赫的兵?
唯一的可能,似乎只有高司徒的确想要培养费英东这一条。可是索尔果也想不通,培养费英东对高司徒有什么好处?
----------
感谢书友“曹面子”的打赏支持,谢谢!
感谢书友“岳晓遥”、“曹面子”、“阿勒泰的老西”、“宇少-2008”、“凯尔殿下”、“德玛西亚之癫”、“书友20170107012220447”、“”、“2736”、“饮一壶灼酒”、“阴天好心情”、“书友20191018172646328”、“河马骑兵”、“lyloveww”的月票支持,谢谢!
大明现在的国情很有些搞笑,你要说它没实力吧,它是真有百余万大军,而且光九边就接近百万了;可你要说它实力强大横行无忌,其实几万两银子的军饷都能卡住它的命门,让它干瞪着眼着急,却根本动不了兵。
这个时候,任谁都不得不关注高务实这位户部尚书,因为朝廷能不能动兵,其实不是兵部说了算,是他的户部说了算。
户部要说没钱,兵部再怎么火大也只能憋着;户部要说有钱,兵部想打就只需要皇帝金口玉言批准一下就行了。
现在户部一下子有了钱,虽然二十五万两减去十八万两之后只剩下七万,但其实这已经够了,因为军饷这玩意的用法目前还并不是高务实“大户部计划”实施后的那种模式。
现在兵部动兵所需要的军饷,实际上以加饷和赏赐为主。加饷可以看做是正饷之外的“作战补贴”或者“战时津贴”,这笔钱如果拿不出来,想动兵基本是在做梦,没钱谁给你卖命打仗,以为他们是红军战士?
赏赐倒不必多解释,大抵就是有功的拿,没功的看。个别时候也用作“重赏之下必有勇夫”的情况下,即关键时刻直接发银子募集敢死队。
至于真正的军需物资,拜朱元璋小农思想所赐,各地的仓库里都有,无非是九边这种地方储备丰富、弄虚作假的比较少。
而内地如南京之类的地方,那就是账上和库里两码事。比如账上可能有十万支万历一式火枪在,结果你去库里一看:好家伙,除了摆在最外面的可能真有几千支万历一式,翻翻里头就大半都是烧火棍了,甚至这烧火棍没准还不到十万根。
辽东属于九边,而且作为“东制”察哈尔战争预计发起点之一,军备情况还是相对比较靠谱的,就算此前辽北之战消耗了一波,现在打一下努尔哈赤也不至于不足。
唯一的问题在于皇帝是准备真打还是假打。
这不是什么战略忽悠,真打有真打的准备,假打有假打的模样。真打的话,现在接近年关,辽东又冷得很,的确不是个好时候。最好是把作战定在开春之后,此前的这段时间用来把物资和人员调配到位。
假打就好办多了,大张旗鼓收拢兵力,从辽阳往抚顺关方向集结;周边如沈阳、铁岭等地也可以明目张胆地将物资往抚顺关方向运输。这样一来,努尔哈赤除非是个弱智,否则肯定能看出来大明对他已经虎视眈眈,甚至“箭在弦上不得不发”。
努尔哈赤当然不是弱智,最起码在军事方面他还是很敏锐的。尤其是,他年前入侵董鄂部之后立刻撤兵回老营赫图阿拉,一点都不带犹豫,可见其对于大明可能会有的军事反应早已存了戒备之心。
高务实也和朱翊钧提到了这一点,并以此向皇帝解释说,努尔哈赤的这个举动,某种程度上说明了他的心理:他在试探大明的容忍度。
容忍度这种东西从来都不是一成不变的,这不仅取决于双方的实力差距,还取决于战争主动方觉得自己当时是否方便动兵。
方便那就打,容忍度为零;不方便就先等等,容忍度就很高了。只要对方还没有直接触及逆鳞,就可以“再看看”。
努尔哈赤虽然能够获悉一部分辽东方面的情报,但对于大明朝廷的虚实以及朝廷决策方面,他就鞭长莫及了,所以他需要试探。
试探朝廷,本身就说明他有野心,一个没有野心的人试探朝廷干嘛?这个道理高务实一说朱翊钧就懂了。
不过朱翊钧对于努尔哈赤的野心并不是很能理解,或者说他还把握不准。
朱翊钧问高务实:“你说努尔哈赤这厮,究竟是因为其父祖之死对我大明怀恨在心,所以貌似恭顺,实则随时准备如王杲父子一般,不听号令乃至于寇边行凶?……还是说此人不过年轻气盛,一门心思就是要做满洲国主?”
高务实不好说这野猪皮可能脑后有反骨,也不能这么早就“危言耸听”说努尔哈赤甚至打算在辽东建国之类,只能道:“臣以为此二者皆有。”
他本以为这么一说会让朱翊钧提高警惕,谁知道朱翊钧听了反而不屑地冷笑一声:“历代女真视我大明为仇者多矣,此辈如今骸骨何在?”
呃……那些人的确都死了,不过你这个心态可不太健康。我们还是要谦虚谨慎戒骄戒躁,女真反贼冒头一个打死一个才好,光沉迷在昔日的荣光中可不是什么优良传统。
当然,有时候直接打死并不是最好的办法。毕竟再过几年,日本人搞不好就要来朝鲜摸鱼了,这些不听话的女真人还是留着去和日本人干仗才是最佳解决之道。死了谁都不用心疼,还能缓解小冰河时期的人口压力,简直两全其美,死得其所。
但是麻烦在于日本人的动向只有高务实清楚——刘馨不算。朱翊钧这边既不知道,高务实也不能瞎提醒,所以即便他想留着建州部作为将来朝鲜战场的炮灰,却发现不太好说服朱翊钧,而从朱翊钧现在的态度来看,他恐怕是非要教训努尔哈赤一顿才能解气了。
看来胜仗打多了也有极个别的麻烦,容易让人骄傲自满。高务实估计,朱翊钧现在对于大明实力的判断可能已经有些失准,有些高看了大明,以为一切都可以简简单单的依靠武力解决。
武力解决在高务实看来始终都是最后的手段,因为使用武力就代表耗费国力。现在的大明又没有依靠军工产业拉动国家经济的本事,所以打仗这种事还是需要慎重,能不打就最好不打,能小打就最好不要大打。
唯有始终保持自身强大,才是“处中国以治万邦”的根本所在。《司马法》说:“国虽大,好战必亡”,这话的确精辟。
后世大英帝国在自以为天下无敌的时候打了个小小的布尔战争,结果就走上了下坡路。但它不服老,又强硬地打了两次世界大战,之后就彻底萎了。哪怕挂着五大国的名头,衰落趋势也是人人都能看得出来的,只能回过头去给自己当年的小弟当小弟。
大明现在的国情本就有些外强中干,朱翊钧自己还偏偏认识不到,这不得不让高务实有些担忧,甚至觉得自己是不是应该找个机会放水,让大明吃点小亏,从而让朱翊钧端正心态。
不过这个想法在他脑海里一晃就过去了,让大明吃点小亏并不难操作,可是这却不符合他穿越以来的一贯宗旨。况且,在战争中吃点小亏也意味着会出现不必要的伤亡,死的这些士兵哪一个不无辜?这也违背了他的原则。
他给自己的定位始终是来拯救同胞的,不是来推着同胞送死的。必要的战争或许也肯定会有人牺牲,但那是站在全民利益基础之上的牺牲,是有价值的,而为了让朱翊钧清醒就故意制造牺牲,高务实就很难说服自己。
他微微叹气,对朱翊钧道:“皇上了解为臣,知道臣对于发动任何战争始终都是持谨慎态度的,此次也是一样。努尔哈赤虽然不驯,但毕竟还能以其他手段牵制,若以臣之见,尚不到非战不可之时。
不过,若皇上认为努尔哈赤不经教训不能知进退,一定要出兵的话,臣也不便反对。只是臣依旧希望这次战争的规模不要太大,不要影响‘东制’之决战。”
朱翊钧见他说得郑重,虽然心里不以为意,但为了照顾自己这位栋梁之臣的心情,还是打着哈哈走过去,拍了拍他的肩膀,亲热地道:“你向来持重,这我自然知道,要不然皇考也不会特意将你留在我身边辅佐了。
至于努尔哈赤,我看你还是高看他了一些,料他建州兵不过万,能有多大能耐能抵抗我大明天兵?至于这次战争的意义,我看还是有的:女真如今各部拜服,惟独努尔哈赤上蹿下跳。若能将他教训一番,也好使辽东升平安乐,将来对察哈尔作战之时不会在辽东给我生乱,这不也是应该提前未雨绸缪的吗?放心,放心。”
高务实见他铁了心要打这一仗,只好点了点头,但又想起一件事来,立刻问道:“此次对建州用兵,宁远伯可需亲自出马?”
朱翊钧居然没想过这一点,闻言愣了一愣,沉吟着问道:“你以为呢,他需要跑一趟么?”
按道理是不用的,因为现在辽河以东防区的兵力显然够用,犯不着李成梁过来,看起来曹簠自己就可以搞定。
但高务实特意问起这一点,却让朱翊钧有些误会。朱翊钧以为高务实是不愿意让曹簠在这件事上单单损耗兵力,所以才把李成梁提出来,让李成梁也在其中掺和一手,辽东军界的老大老二两个人联手承担损失。
他这么想其实也不是没有道理,因为众所周知,现在曹簠是“惟高司徒马首是瞻”的,他的兵力若是损失太多,对于高务实在辽东的影响力显然有不良影响。如果李成梁也被要求出兵,他作为辽东总兵肯定不能比副总兵曹簠出兵更少,如此算起来最后的损失也就不应该比曹簠少。
考虑到双方本来就有实力强弱之别,这样一来也就算是维持了某种平衡。
当然,这里提到的“兵力”并非总兵力,因为卫所方面的损失对他们二人并无直接影响,此处的“兵力”都是指他们的家丁。
不过高务实还真不是这个意思,至少主要不是这个意思。他沉吟道:“努尔哈赤兄弟二人早年曾在宁远伯帐下效力过一段时间,对于宁远伯的军威应该是颇有所惧的。臣以为如果此番宁远伯能亲讨,则努尔哈赤深惧之下,或主动认罪,或战术失当,总之都可能有些好处。”
“原来你是这个意思?”朱翊钧愣了一愣,才知道自己想岔了。不过他不等高务实反问,立刻道:“既然如此,那就让李成梁走一趟,我看他也闲得慌,该动一动了。”
这话却有点吊诡,什么叫李成梁闲得慌?你从哪看出李成梁闲得慌了?
高务实心中一动,忽然明白过来:看来朱翊钧对此前李成梁“涉嫌私售火药予察哈尔”一案是心中有数的。这件事虽然最终实学派没有要求追查,心学派则更是想方设法遮掩,但皇帝不是瞎子,更不是笨蛋,他肯定心里认定了李成梁的罪。
只是,他或许也觉得李成梁还是有用的,这罪名虽大,毕竟还是没有造成不可挽回的后果,还不至于就因此非要逼得李成梁伏法了不可。
然而被皇帝惦记显然不是好事,高务实既然提到了这一茬,朱翊钧也就想起了李成梁的不是来,觉得这事倒也两全其美,既教训了努尔哈赤,也敲打了李成梁,让他为自己的行为付出了代价——只是不知道李成梁能不能反应过来。
君臣二人又商议了几处细节,这件事便算是定了下来——内阁诸位阁老和兵部尚书甚至都没在场,他们那边显然归皇帝去通知和说服。
高务实出得宫来,看天色也不早了,赶紧去户部点了个卯下值,直接回了白玉楼,顺便通知索尔果父子前来见他。
索尔果本人其实是个添头,高务实真正要见的是费英东。
这一次高务实没怎么和他二人客气,把事情简单说了一下,便交待了任务:费英东不要继续等叶赫方面对高务实“买妾”的回礼等事,立刻回转辽东,去叶赫部带上他苏完部的部下,再找叶赫“借兵”五百去沈阳,准备跟随曹簠一同在开春之后出兵建州。
费英东自己当然没有面子能找叶赫借兵五百,甚至他老子索尔果也没这么大的面子,但他们没有,高务实有。借兵当然是高务实写信去借,只是让费英东带着罢了。
索尔果左思右想都没想明白高司徒为何要这样做,说他是派自己的儿子去送死也说不过去:高司徒与苏完部又没有仇怨,何必借刀杀人?再说,借刀杀人的话又何必皆叶赫的兵?
唯一的可能,似乎只有高司徒的确想要培养费英东这一条。可是索尔果也想不通,培养费英东对高司徒有什么好处?
----------
感谢书友“曹面子”的打赏支持,谢谢!
感谢书友“岳晓遥”、“曹面子”、“阿勒泰的老西”、“宇少-2008”、“凯尔殿下”、“德玛西亚之癫”、“书友20170107012220447”、“”、“2736”、“饮一壶灼酒”、“阴天好心情”、“书友20191018172646328”、“河马骑兵”、“lyloveww”的月票支持,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