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师,尚书高府,日新楼。
这座被民间戏称为“七级浮屠”的建筑,今日来了贵客。这位贵客并未一层层参观,而是直接在高务实的陪同之下上了顶层。
日新楼的顶层单独有个名字,叫做“天翰轩”。顾名思义,这里是存放“天翰”之地,也就是皇帝的墨宝。
朱翊钧工书,喜欢给臣下赐墨宝是出了名的,其中尤以高务实获赐最多,大字小字、书帖陈词赐了一大堆,几乎将这“天翰轩”给挂满了。
眼见得自己的墨宝被保存得极好,朱翊钧的心情也舒畅之极,笑呵呵地招呼高务实与他走到悬栏边登高望远。
今日朱翊钧来此,观看日新楼以及天翰轩其实不过顺道,他真正的用意是掩盖皇后秘密看诊一事。
王皇后自诞下皇长女之后便再无身孕,此事导致了一系列变数,最大的麻烦便是国本之争。高务实既不愿选朱常洛,又不愿选朱常洵,因此一直建议让王皇后悄然出宫,由李时珍亲自把脉看诊。
皇帝本身对此很是赞同,但皇后离宫在大明朝本就极其少见,除了随皇帝往天寿山拜祭历代先帝之外,纵然偶有一二例子亦不过回家省亲,哪有去臣子府上的道理?
这事儿要是传出去,无论皇后是去做什么的,也无论当时有多少人在场,几乎都可以肯定,这位臣子必然要被言官们喷得狗血淋头,甚至没准连皇后本人都避免不了。
朱翊钧为此与高务实商量了好多次,就是要找一个机会能够完美的隐藏皇后的行踪。
其实对于高务实而言,单单把皇后悄然接出来看个病其实并不难,他为难的地方在于两点:一是皇后地位尊贵,莅临高府之时他这个主人不能不在;二是皇后毕竟是年轻女子,他高务实又不是什么耄耋老臣,如果皇帝没一道来,那他高司徒就必须避嫌。
一边要求他在,一边要求他不在,这就很蛋疼了。因此,高务实老早就打定主意,这事必须安排成皇帝出行而皇后悄悄跟着,这才算两全其美。
然而大明的皇帝可不比鞑清的皇帝,自由出行几乎是奢望,除非朱翊钧乐意自己的名声变得和武宗一样糟践,否则他也很难找到什么合适的理由溜出来。
尤其是大明朝还有个继承汉人王朝的怪异传统,即一般而言皇帝是不去重臣家中的,去重臣家中一般只有一次,而且只有一种情况下会去:这位老臣即将驾鹤西去,皇帝去见他最后一面以示荣宠。
【注:徐阶倒拱将要成功之时,高拱自称病得很重,要求请辞,当时隆庆不去亲自探视的原因就在这儿。因为高拱只说病重,司礼监也没说他马上要病死了,所以皇帝就不能随便去,否则就会有逼死帝师的嫌疑——皇帝去看望,默认就是你马上要死,你这要是不死,大家就很尴尬了。】
不过在这件事上,朱翊钧倒也开了先河,他去高务实府上已经不止一次。好在他们俩的关系大家都知道,实在是历史少有的情况。
再加上高务实这个重臣又比较特殊——他实在太年轻了,哪像一般那些大臣,都是一把年纪的老先生。所以皇帝去了也就去了,不可能要求高务实因此自杀谢恩。
既然如此,高务实就必须找个合适的理由让皇帝能借此前来他府上。这个理由本不好找,毕竟前一次皇帝光明正大的来还是因为他高某人大婚,这种事人生也就一回。
不过,日新楼落成倒是可以利用一下,因为日新楼本身就有特殊意义。它不仅是高务实取号的由头,而且是京师第一座高楼,甚至这高楼还有“可俯瞰后宫”的嫌疑。
在这种情况下,皇帝亲自去看看就说得过去了,这里头甚至还可以被外界理解为带有审视的意味。另外,日新楼采用了新式建造之法,此法将来或可能用于三大殿的翻新,这一条也可以供皇帝利用,为自己出宫找一个合理的注脚。
因此,今天皇帝皇后便一明一暗都来了,而皇后此来看诊甚至还有陪同——永宁长公主陪她一道。
当然,高务实和朱翊钧是不会陪在旁边的,高务实要借此机会和皇帝说一说“明联储”的事。
朱翊钧听完他对明联储的描述之后,思索了一会儿,忽然皱眉道:“也就是说,这个明联储的关键就是它要能自行决定发行宝钞的数目?那我就不得不问了……它归谁管?”
这个问题很“皇帝”,不过高务实早有预计,回答道:“它是个独立机构,应该自行运转,没有哪个人或者哪个衙门直接管理它。不过皇上,管理其实分两个层面,一是日常运行,也就是臣所说的没有人管的这一部分;二是监督,这个层面是不能交给它自己的。”
朱翊钧面色松下来一点,微微颔首:“这倒是你的一贯风格,那你说说看,这个监督由谁负责?我先提醒你一句,别说是你来监督。
我不是不信你,但按你方才所说,这个明联储肯定是要‘着为永例’的。既然如此,你能监督多久?十年二十年,亦或者三十年四十年?你总不能万寿无疆吧?”
“皇上折煞为臣了。”万寿无疆这个词高务实肯定不敢应,所以立刻答道:“事实上,臣的意思是由主要出资方共同组成监事会,负责监督明联储的日常运行。”
“有哪些出资方?”朱翊钧略微皱起眉头。
高务实笑了笑,答道:“正要请皇上牵头。”
朱翊钧一愣:“什么意思,我牵头……你是说我也出资?”
“那是自然。”高务实坦然道:“明联储能够自行发行‘宝钞’,这是何等权力,若皇上没有参与进来,臣等焉能自行其是?更何况,明联储宝钞之所以能够确保面额价值稳定,关键在于民间可以其缴纳各项赋税。税者,国家大政,既是国家大政,岂能没有天家参与?”
朱翊钧面色又是一松,显然对高务实的态度很满意,但他很快又皱起眉头来,问道:“那我要投多少银子进去?哦,对了,你投多少?”
高务实装作有些心疼的模样,道:“臣让家中家生子们算了一下,砸锅卖铁能凑个一千万两现银……纵是别处有缺,此刻也顾不得了。”
虽然高务实这话本身就不真,但朱翊钧一听他直接拿出一千万两现银做准备金,还是大吃了一惊:“你……你居然,有这么多现银?”
高务实苦笑道:“臣这是有提前预计,然后再在各处凑起来的啊。再说,臣顶着一个点金圣手的大高帽子十几年,若这点钱都凑不出来,那才叫虚有其名呐。”
这倒也有些道理,朱翊钧定了定神,算是接受了这个说法。但他却很快苦起一张脸,尴尬道:“那……我这里……该出多少?”
高务实很不客气,直接道:“以臣之见,内帑有多少,皇上最好就拿多少。”
“啊,这……”朱翊钧目瞪口呆:“都贴进去了,宫里怎么办?”
高务实好像也很惊讶,一脸诧异地道:“宫里拿明联储的宝钞来用啊。皇上,刚才臣不是说过了吗,此宝钞非彼宝钞,面额写的是一两库平银,它就值一两库平银,不会折价的。
内帑放进明联储的银子,只不过转成宝钞在用,这笔银子本身不会消失——顶多只是从内帑银库转移放到明联储的银库里去罢了。”
“哦……”朱翊钧放心了一些,想了想,又问道:“那你这次拢共打算凑多少?”
“至少两千万,最好三千万。”高务实回答道。
“为什么是这个数?”朱翊钧问:“我是说,这笔钱够吗?”
“按照我大明的经济规模而言,那肯定是不够的,甚至是远远不够。不过路要一步步走,饭要一口口吃,咱们眼下主要是打个基础、立个规矩,先把根扎在这儿,日后慢慢生发也不迟。若是一开始就贪大求全,难道真要倾家荡产去干?”
“那眼下这两三千万凑齐之后,你觉得主要能解决哪些问题?”朱翊钧又问。
高务实答道:“并不是为了具体解决哪些问题,现在的关键是建立制度、培养习惯。如果非要说解决具体问题,那么打个比方:这次咱们能凑三千万,这三千万准备金放在这儿,就算为臣谨慎一些,至少也能发行四千万宝钞并保证这些宝钞币值稳定……”
“如果人家不信,拿了宝钞就来找你兑换现银呢?”朱翊钧看来还是很担心。
高务实平静地道:“那就兑给他们,来多少兑多少。”
朱翊钧诧异道:“那咱们手头这三千万不是都出去了吗?而且你发了四千万,这还不够兑呢!”
高务实笑道:“怎么可能都出去?这四千万里头有多少是咱们自己拿着的?光我京华就占了一千万,只要京华不兑,臣不是来多少就能给他们兑多少?况且……皇上您也要拆臣的台吗?”
“我当然不会……”朱翊钧摆手道:“但你这么做的意义何在呢?城门立木?”
“皇上英明,这么做的目的就是城门立木。”高务实忽然严肃下来:“只要撑过这段草创时期,凡是来兑现银的人,臣都一分不少地兑给他们,久而久之大家就会相信,无论他们手里有多少宝钞,都可以随时从明联储兑走现银,那么宝钞的地位就稳了。”
朱翊钧消化了一会儿高务实这番话,然后才缓缓问道:“我猜……今后你还会扩大准备金,同时也会发行更多的宝钞,是这个意思吧?”
高务实颔首道:“那是自然。”
朱翊钧便诧异道:“可这今后再填进去的准备金该从哪来呢?如果明联储本身没有获利的能力,难道你京华就这么源源不断地往里面砸钱?
就算你点石成金,这么做也太不划算了吧?别说一直往里投了,就算现在这一千万两,你要是不投进去,那可以做多少事、建多少厂、开多少矿啊!”
高务实笑道:“要按这个说的话,那一开始肯定是亏定了。可这就好比臣要做海贸,一开始臣肯定得造船,得招募水手、船长,还要为这些船只配备火炮火枪以防海盗……但这些投资不能说是臣已经亏了,这只是必要投资而已。
同样,明联储准备金也是一样,臣投这么多银子进去,就是为了建立宝钞信用。只要信用扎实了,再按照民间经济的实际情况开始超发,那么每超发一两,实际上就相当于明联储赚了一两,这怎么可能会亏呢?”
高务实在这里肯定不会和朱翊钧说经济危机之类的情况,比如因为某些原因而发生全国性大规模挤兑,朱翊钧自己显然想不到这一点,因为高务实刚才这话的前提就是明联储宝钞已经建立了信用。
他想了想,接受了高务实的说法,但又想到另一个问题:“可既然这样,只要宝钞信用建立起来了,那又何必还要继续往里面投钱,继续提高准备金总额?”
高务实笑了笑,解释道:“这是个发展程度上的问题。因为有时候,就算宝钞的信用建立起来了,但咱们不能认为就一定没有人会去兑换银子。无论那些人是出于什么原因需要现银,但总归是一定会有的,
这样的话,随着明联储逐渐在全国铺开,咱们总得多备些银子……简单的来说,就是准备金和实际宝钞发行量之间一定要维持一个相对安全的比例。
宝钞必然需要超发,但超发的程度一定要有所控制,这个控制必须有一个标准作为律条,在任何时候都绝不能违反,监事会必须时刻监督这一原则是否被妥善执行。”
朱翊钧渐渐明白过来,点头道:“也就是说,内帑如果先投个五百万两,那么事实上等于拥有了六七百万两,这笔钱虽然是宝钞,但能确保有用。而将来随着明联储的铺开,内帑也可以继续投入,这些投入同样也能膨胀……与超发比例一起膨胀,是吧?”
高务实点头道:“是,这就是早期的获利手段。”
朱翊钧缓缓点头,思索了一会儿,咬牙道:“那好,你都敢砸锅卖铁,我这做皇帝的也也没什么不敢,内帑虽然并不富裕,但我意已决,就拿五百万两出来,放进明联储给你运作!”
----------
感谢书友“曹面子”、“单骑照碧心”的打赏支持,谢谢!
感谢书友“曹面子”、“饮一壶灼酒”、“松海云涛”、“一路色友”、“tutte”、“keyng”、“单骑照碧心”的月票支持,谢谢!
这座被民间戏称为“七级浮屠”的建筑,今日来了贵客。这位贵客并未一层层参观,而是直接在高务实的陪同之下上了顶层。
日新楼的顶层单独有个名字,叫做“天翰轩”。顾名思义,这里是存放“天翰”之地,也就是皇帝的墨宝。
朱翊钧工书,喜欢给臣下赐墨宝是出了名的,其中尤以高务实获赐最多,大字小字、书帖陈词赐了一大堆,几乎将这“天翰轩”给挂满了。
眼见得自己的墨宝被保存得极好,朱翊钧的心情也舒畅之极,笑呵呵地招呼高务实与他走到悬栏边登高望远。
今日朱翊钧来此,观看日新楼以及天翰轩其实不过顺道,他真正的用意是掩盖皇后秘密看诊一事。
王皇后自诞下皇长女之后便再无身孕,此事导致了一系列变数,最大的麻烦便是国本之争。高务实既不愿选朱常洛,又不愿选朱常洵,因此一直建议让王皇后悄然出宫,由李时珍亲自把脉看诊。
皇帝本身对此很是赞同,但皇后离宫在大明朝本就极其少见,除了随皇帝往天寿山拜祭历代先帝之外,纵然偶有一二例子亦不过回家省亲,哪有去臣子府上的道理?
这事儿要是传出去,无论皇后是去做什么的,也无论当时有多少人在场,几乎都可以肯定,这位臣子必然要被言官们喷得狗血淋头,甚至没准连皇后本人都避免不了。
朱翊钧为此与高务实商量了好多次,就是要找一个机会能够完美的隐藏皇后的行踪。
其实对于高务实而言,单单把皇后悄然接出来看个病其实并不难,他为难的地方在于两点:一是皇后地位尊贵,莅临高府之时他这个主人不能不在;二是皇后毕竟是年轻女子,他高务实又不是什么耄耋老臣,如果皇帝没一道来,那他高司徒就必须避嫌。
一边要求他在,一边要求他不在,这就很蛋疼了。因此,高务实老早就打定主意,这事必须安排成皇帝出行而皇后悄悄跟着,这才算两全其美。
然而大明的皇帝可不比鞑清的皇帝,自由出行几乎是奢望,除非朱翊钧乐意自己的名声变得和武宗一样糟践,否则他也很难找到什么合适的理由溜出来。
尤其是大明朝还有个继承汉人王朝的怪异传统,即一般而言皇帝是不去重臣家中的,去重臣家中一般只有一次,而且只有一种情况下会去:这位老臣即将驾鹤西去,皇帝去见他最后一面以示荣宠。
【注:徐阶倒拱将要成功之时,高拱自称病得很重,要求请辞,当时隆庆不去亲自探视的原因就在这儿。因为高拱只说病重,司礼监也没说他马上要病死了,所以皇帝就不能随便去,否则就会有逼死帝师的嫌疑——皇帝去看望,默认就是你马上要死,你这要是不死,大家就很尴尬了。】
不过在这件事上,朱翊钧倒也开了先河,他去高务实府上已经不止一次。好在他们俩的关系大家都知道,实在是历史少有的情况。
再加上高务实这个重臣又比较特殊——他实在太年轻了,哪像一般那些大臣,都是一把年纪的老先生。所以皇帝去了也就去了,不可能要求高务实因此自杀谢恩。
既然如此,高务实就必须找个合适的理由让皇帝能借此前来他府上。这个理由本不好找,毕竟前一次皇帝光明正大的来还是因为他高某人大婚,这种事人生也就一回。
不过,日新楼落成倒是可以利用一下,因为日新楼本身就有特殊意义。它不仅是高务实取号的由头,而且是京师第一座高楼,甚至这高楼还有“可俯瞰后宫”的嫌疑。
在这种情况下,皇帝亲自去看看就说得过去了,这里头甚至还可以被外界理解为带有审视的意味。另外,日新楼采用了新式建造之法,此法将来或可能用于三大殿的翻新,这一条也可以供皇帝利用,为自己出宫找一个合理的注脚。
因此,今天皇帝皇后便一明一暗都来了,而皇后此来看诊甚至还有陪同——永宁长公主陪她一道。
当然,高务实和朱翊钧是不会陪在旁边的,高务实要借此机会和皇帝说一说“明联储”的事。
朱翊钧听完他对明联储的描述之后,思索了一会儿,忽然皱眉道:“也就是说,这个明联储的关键就是它要能自行决定发行宝钞的数目?那我就不得不问了……它归谁管?”
这个问题很“皇帝”,不过高务实早有预计,回答道:“它是个独立机构,应该自行运转,没有哪个人或者哪个衙门直接管理它。不过皇上,管理其实分两个层面,一是日常运行,也就是臣所说的没有人管的这一部分;二是监督,这个层面是不能交给它自己的。”
朱翊钧面色松下来一点,微微颔首:“这倒是你的一贯风格,那你说说看,这个监督由谁负责?我先提醒你一句,别说是你来监督。
我不是不信你,但按你方才所说,这个明联储肯定是要‘着为永例’的。既然如此,你能监督多久?十年二十年,亦或者三十年四十年?你总不能万寿无疆吧?”
“皇上折煞为臣了。”万寿无疆这个词高务实肯定不敢应,所以立刻答道:“事实上,臣的意思是由主要出资方共同组成监事会,负责监督明联储的日常运行。”
“有哪些出资方?”朱翊钧略微皱起眉头。
高务实笑了笑,答道:“正要请皇上牵头。”
朱翊钧一愣:“什么意思,我牵头……你是说我也出资?”
“那是自然。”高务实坦然道:“明联储能够自行发行‘宝钞’,这是何等权力,若皇上没有参与进来,臣等焉能自行其是?更何况,明联储宝钞之所以能够确保面额价值稳定,关键在于民间可以其缴纳各项赋税。税者,国家大政,既是国家大政,岂能没有天家参与?”
朱翊钧面色又是一松,显然对高务实的态度很满意,但他很快又皱起眉头来,问道:“那我要投多少银子进去?哦,对了,你投多少?”
高务实装作有些心疼的模样,道:“臣让家中家生子们算了一下,砸锅卖铁能凑个一千万两现银……纵是别处有缺,此刻也顾不得了。”
虽然高务实这话本身就不真,但朱翊钧一听他直接拿出一千万两现银做准备金,还是大吃了一惊:“你……你居然,有这么多现银?”
高务实苦笑道:“臣这是有提前预计,然后再在各处凑起来的啊。再说,臣顶着一个点金圣手的大高帽子十几年,若这点钱都凑不出来,那才叫虚有其名呐。”
这倒也有些道理,朱翊钧定了定神,算是接受了这个说法。但他却很快苦起一张脸,尴尬道:“那……我这里……该出多少?”
高务实很不客气,直接道:“以臣之见,内帑有多少,皇上最好就拿多少。”
“啊,这……”朱翊钧目瞪口呆:“都贴进去了,宫里怎么办?”
高务实好像也很惊讶,一脸诧异地道:“宫里拿明联储的宝钞来用啊。皇上,刚才臣不是说过了吗,此宝钞非彼宝钞,面额写的是一两库平银,它就值一两库平银,不会折价的。
内帑放进明联储的银子,只不过转成宝钞在用,这笔银子本身不会消失——顶多只是从内帑银库转移放到明联储的银库里去罢了。”
“哦……”朱翊钧放心了一些,想了想,又问道:“那你这次拢共打算凑多少?”
“至少两千万,最好三千万。”高务实回答道。
“为什么是这个数?”朱翊钧问:“我是说,这笔钱够吗?”
“按照我大明的经济规模而言,那肯定是不够的,甚至是远远不够。不过路要一步步走,饭要一口口吃,咱们眼下主要是打个基础、立个规矩,先把根扎在这儿,日后慢慢生发也不迟。若是一开始就贪大求全,难道真要倾家荡产去干?”
“那眼下这两三千万凑齐之后,你觉得主要能解决哪些问题?”朱翊钧又问。
高务实答道:“并不是为了具体解决哪些问题,现在的关键是建立制度、培养习惯。如果非要说解决具体问题,那么打个比方:这次咱们能凑三千万,这三千万准备金放在这儿,就算为臣谨慎一些,至少也能发行四千万宝钞并保证这些宝钞币值稳定……”
“如果人家不信,拿了宝钞就来找你兑换现银呢?”朱翊钧看来还是很担心。
高务实平静地道:“那就兑给他们,来多少兑多少。”
朱翊钧诧异道:“那咱们手头这三千万不是都出去了吗?而且你发了四千万,这还不够兑呢!”
高务实笑道:“怎么可能都出去?这四千万里头有多少是咱们自己拿着的?光我京华就占了一千万,只要京华不兑,臣不是来多少就能给他们兑多少?况且……皇上您也要拆臣的台吗?”
“我当然不会……”朱翊钧摆手道:“但你这么做的意义何在呢?城门立木?”
“皇上英明,这么做的目的就是城门立木。”高务实忽然严肃下来:“只要撑过这段草创时期,凡是来兑现银的人,臣都一分不少地兑给他们,久而久之大家就会相信,无论他们手里有多少宝钞,都可以随时从明联储兑走现银,那么宝钞的地位就稳了。”
朱翊钧消化了一会儿高务实这番话,然后才缓缓问道:“我猜……今后你还会扩大准备金,同时也会发行更多的宝钞,是这个意思吧?”
高务实颔首道:“那是自然。”
朱翊钧便诧异道:“可这今后再填进去的准备金该从哪来呢?如果明联储本身没有获利的能力,难道你京华就这么源源不断地往里面砸钱?
就算你点石成金,这么做也太不划算了吧?别说一直往里投了,就算现在这一千万两,你要是不投进去,那可以做多少事、建多少厂、开多少矿啊!”
高务实笑道:“要按这个说的话,那一开始肯定是亏定了。可这就好比臣要做海贸,一开始臣肯定得造船,得招募水手、船长,还要为这些船只配备火炮火枪以防海盗……但这些投资不能说是臣已经亏了,这只是必要投资而已。
同样,明联储准备金也是一样,臣投这么多银子进去,就是为了建立宝钞信用。只要信用扎实了,再按照民间经济的实际情况开始超发,那么每超发一两,实际上就相当于明联储赚了一两,这怎么可能会亏呢?”
高务实在这里肯定不会和朱翊钧说经济危机之类的情况,比如因为某些原因而发生全国性大规模挤兑,朱翊钧自己显然想不到这一点,因为高务实刚才这话的前提就是明联储宝钞已经建立了信用。
他想了想,接受了高务实的说法,但又想到另一个问题:“可既然这样,只要宝钞信用建立起来了,那又何必还要继续往里面投钱,继续提高准备金总额?”
高务实笑了笑,解释道:“这是个发展程度上的问题。因为有时候,就算宝钞的信用建立起来了,但咱们不能认为就一定没有人会去兑换银子。无论那些人是出于什么原因需要现银,但总归是一定会有的,
这样的话,随着明联储逐渐在全国铺开,咱们总得多备些银子……简单的来说,就是准备金和实际宝钞发行量之间一定要维持一个相对安全的比例。
宝钞必然需要超发,但超发的程度一定要有所控制,这个控制必须有一个标准作为律条,在任何时候都绝不能违反,监事会必须时刻监督这一原则是否被妥善执行。”
朱翊钧渐渐明白过来,点头道:“也就是说,内帑如果先投个五百万两,那么事实上等于拥有了六七百万两,这笔钱虽然是宝钞,但能确保有用。而将来随着明联储的铺开,内帑也可以继续投入,这些投入同样也能膨胀……与超发比例一起膨胀,是吧?”
高务实点头道:“是,这就是早期的获利手段。”
朱翊钧缓缓点头,思索了一会儿,咬牙道:“那好,你都敢砸锅卖铁,我这做皇帝的也也没什么不敢,内帑虽然并不富裕,但我意已决,就拿五百万两出来,放进明联储给你运作!”
----------
感谢书友“曹面子”、“单骑照碧心”的打赏支持,谢谢!
感谢书友“曹面子”、“饮一壶灼酒”、“松海云涛”、“一路色友”、“tutte”、“keyng”、“单骑照碧心”的月票支持,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