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臣、武将、勋贵三方的态度至此都算是比较清晰了。本来司礼监的态度也挺重要,不过司礼监在这件事上看来选择了保持沉默,目前还不清楚是出于何等原因,总之就是没有态度。
在这一点上,即便高陌想方设法联系上了陈矩,陈矩也没有给个明白话——换句话说就是说了一通场面话,没什么实际意义。
高陌对此其实有些不满,但刘馨听后沉默了一会儿表示无妨,然而她也没说明原因,弄得高陌心里有些七上八下,总觉得心里有些不托底,于是把这些情况一并写在送给高务实的信中。
高务实的回信照例需要两到三天才能送回京师,今天本应该是回信送到的日子,但实际结果却是回信未到而奏疏到了——便是那封请辞蒙元经略的奏疏。
由于高务实不仅是请辞,而且本人居然已经回转关内到了延庆州,某种程度上甚至可以说他这次有“挂冠而去”的意味,差别只是他没有“而去”,却是“而回”,主动往京师赶回来。
这无疑是个爆炸性的新闻,以至于得到消息的几大报业都惊呆了,然后默默将之前写好的一些稿件废掉,犹豫着再次动笔应该如何描述。
如今摆在京师各方势力面前的局势都一下子变得复杂起来,高务实忽然放弃战争前线的军权回京,这在大明历史上统兵的文帅之中尚属首次,实在是没人能够迅速以往的根据经验做出合理反应。
摆在大家面前的首先有两个大问题:第一是高务实如此弃军权“挂冠”是否有罪;第二是他回京之后大家应该以什么态度面对。
军权不比其他权力,如果前线还在激战而他弃权而走,那可以看做是临阵脱逃,理论上是要受到惩处的,严重的话丢官去职一撸到底也不是不可能。当然,按照高务实部堂之尊的身份,除非前线惨败、损失巨大,否则脑袋还是有保障的。
但现在的问题在于高务实是在大胜之后回京,察哈尔蒙军宛如脱缰的野马一般在向西逃窜。李如松部说是说奉命追击,但其实高务实给他的命令是“逐敌至蒙疆外,无须强攻”,因此李如松两次追上,都只是对察哈尔大部落进行袭扰,一旦察哈尔和外喀尔喀部主力回头摆出死战架势,李如松就后撤待变。
那么可想而知在这种情况下,蒙元经略麾下想要出现惨败几乎不可能。除非心学派下令给李如松让他惨败,而李如松也脑子抽风真的拿自家精锐去送人头,否则基本不可能出现。
别说面对这样的命令李如松是否会照办,现在最大的问题是心学派根本联系不上李如松——他跑得太远了。
根据目前的情报来看,至少四天前他就已经抵达了亦集乃,也就是甘肃甘州北部约六七百里的地方,在后世大概是内蒙古额济纳旗附近。从此处西去到哈密城也不过一千两百里了,如果说进入东察合台汗国的边境则更短,只有八九百里。总而言之就是跑到了后世内蒙古西部地区。
心学派摆明了是联系不上李如松的,人为制造一场大败已经全无可能,现在只能按照伐元之战取得大胜来算。不过也有人不满意,尤其是一些心学派中的年轻官员就提议,不管高务实此番回京有何用意,给他一顶弃军而走的帽子都很合适。
然而,一贯以倒高著称的王锡爵这次却站了出来,明确反对这个提议。王锡爵心里认为这个做法不仅毫无意义,而且极失风度,有一种癞蛤蟆跳到脚背上——不咬人却恶心人的下作,他这种自矜身份之人根本不屑为之。
当然,他心里这样想,却也不好直接说,便借口说高务实有攻灭察哈尔这大功挡着,其他一些小事根本不会被皇上在意,此时以这样的说辞拿出来,除了惹皇上不快之外毫无意义,与其在这种边角料上下功夫,还不如找点真正能威胁高务实的大料。
但高务实能有什么大料呢?以往不是没有试过,如在南疆自成一国这样的试探都有几次了,可皇上根本不以为然,甚至前次还半真半假的放了个风声,拿出了一个“定南都护府”的头衔。
“定南都护府”虽然没有真个建立,但从侧面反应了皇上的心思。皇上没把南疆那些瘴疠之地当回事,就算听说高务实把南疆各国国王当做傀儡也不在意。至于什么蓄养私兵数十万,也不知道皇上是压根不相信这个数据,还是认为那些兵不堪一击,总之从结果来看也都没有引起重视。
心学派在南疆方面本就没有什么靠得住的情报网,以前那些东西多是刘守有当年去查的,刘守有出事之后这些消息都断了来源,现在想整点新鲜活儿也没得整。
于是心学派这边商议来商议去,觉得南疆什么的也不过是边角料,不足以让皇上警惕。要想真正能离间这对君臣发小,还得从大明内部着手。
大明内部,高务实最有机会引起皇上的疑心的点以前不少,后来他主动放弃了对东厂和锦衣卫的直接影响,直接就去掉了其中大半。眼下还有机会让皇上认为是威胁的,恐怕只有两个方面:一是其在边军中的威望和目前正拥有的指挥权,二是他和靖难系勋贵集团的强势同盟。
前者意味着高务实在大明主要军事力量——边军中的影响力,不过要拿这一条说得皇上对高务实心生怀疑却不容易。毕竟大明朝的军事指挥权一直很稳固,高务实只要没有获得授权,没有虎符在手也指挥不动谁。
至于说高务实登高一呼,九边各镇立刻改旗易帜,这种事别说皇帝不会信,就连心学派官员们自己都说不出口。边军要是这样的墙头草,王骥、王越他们当年岂不也有这本事?
此时大明中枢的权威还是毋庸置疑的,大家下意识都认可一点:文臣统兵之权是皇帝授予的,文臣平时也不掌兵,所以这兵权无论多大,只要一道圣旨就能剥夺。
这么说来,边军这张牌看来是不好打了,那就只好从勋贵方面下手。
高务实和勋贵们——尤其是靖难勋贵世家的关系极其密切,这是天下共知的,毕竟偌大的海贸同盟可隐藏不了。
在以往,这种密切也算比较敏感,但由于大明经过两百多年的演化推进,其实已经不太真正被重视了。毕竟,南北二京的勋贵们早就和各路势力都有了交集,官场的也好,民间的也罢,鲜有勋贵们不涉及的。
在官场上,他们和文官集团既有隔阂也有联合,相互之间关系复杂,有不少勋贵喜欢以风雅自居,就多与当时名流交往,基本都被视为美谈而非什么对皇权的威胁——很多文官也以和地位尊崇的勋贵交好而自命不凡,毕竟花花轿子人抬人嘛!
在民间,他们和许多地方豪强、士绅富户结为一体,达成利益联盟。比如扬州盐商的背后基本都站着某位勋贵或者世宦之家,这也算是大家心照不宣之秘。用后世的话来说,就是勋贵们在海贸同盟出现之前早就各自拥有一些白手套了。谷
不过此一时彼一时,以前是大家都能从中获利,你半年我八斤,分赃比较均衡,那当然不能随便破坏规矩。但现在局面变了,眼看着再让高务实如此发展下去,恐怕要不了几日就是海贸同盟吃肉而其余人顶多能有口汤喝,甚至目光再看长远一点就会发现,搞不好这口汤都会被端走。
是可忍孰不可忍!这个时候就讲究不得这许多了,必须把高务实文臣勾结勋贵的狼子野心布告天下,为大明朝杀一杀这股歪风邪气,还天下人一个朗朗乾坤!
王锡爵其实也不太认同这种意见,他还是持那个态度:在高务实刚刚立下如此大功之时,而且还主动放弃了掌握在手中的六十万大军,只带着五百人回京的时候强行给他栽赃,实在不像是能有多大作用的样子。
不过现在心学派内部倒高的声音太强了,连王锡爵也不敢连续反对,只好把目光投向申时行,希望申元辅来压一压,不要让一群年轻人瞎搞。
可惜申时行这次却有其他的想法,沉吟片刻之后竟然道:“虽是成败难料,却也不妨一试。”
这下子年轻官员们开心了,老成持重的心学党人则眉头深皱,尤其是王锡爵,半是诧异半是不满地朝申时行望去,他不相信申时行会误会自己方才的示意。
但申时行没有解释,而是继续吩咐大家,让大伙在给高务实下绊子的同时也别忘了之前的计划,因此现在需要分成两派人,一派抨击高务实勾结勋贵,一派捧着高务实让他封爵。
直到其余人等离开申大学士府,王锡爵依旧沉着脸没说话,但也没有起身告辞。
申时行带着三分陪笑之色走到王锡爵身旁坐下,用极其温和地语调劝说道:“元驭兄,你的心思我明白,但眼下时机不妙啊……
此前我等对付高求真的一应措施都不曾取得多少进展,如今他又立下如此大功,对我心学一脉的威胁无以复加,后起之秀们按捺不住也是情理之中。我等也须给他们一个宣泄的口子,否则高求真还没有动手,咱们内部说不定就要出大事了。
至于这勾结勋贵,本也就是个说有就有、说无就无的罪名,皇上若是担心高求真,那这罪名就是实打实的,若是皇上不担心他,那这罪名他看一眼也就放过了,根本不会上心。
既然如此,让他们上疏骂一骂又有什么大不了?眼下朝廷本就是多事之秋,伐元之事虽然结束,漕军暴动估摸着也没有多少后劲余力,但播州之乱却不是那么容易摆平的。在这般时候,皇上想必不会如何关注这些声音……”
他这么一说王锡爵就明白了,在申时行眼里,这种抨击无非一步闲棋,有用固然是好,无用也不碍事,随他们去就是了。
不过王锡爵还是叹息着摇了摇头,道:“青黄不接啊,这样急功近利成得了什么事?高求真眼下正是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须得拿出水滴石穿的韧性来和他过招,等他真正露出大破绽才好一击致命,他们却偏偏要在这些事上费力……
元辅,高求真这次以退为进,原本就是要试探,既试探皇上的心意,也试探我等的城府。现在让这群小儿辈一搅和,怕是真要被高求真小瞧了去。”
“小瞧好啊。”申时行看来却浑不在意,微笑道:“元驭兄,若高求真始终如此谨慎,以他的智慧什么时候才能露出‘大破绽’来?我看悬得很,倒不如就这般将计就计,让他逐渐自负起来,将来才好办呢。”
“那也得有‘将来’才行。”王锡爵摇头道:“此子行事往往是环环相扣,一个压不住就是一串压不住,要不了多久,局势说不定还要更糟,届时可怎生是好?”
申时行收敛了一下笑容,沉吟道:“之前咱们寄希望于他此战遭到挫折,于是各项计划便能按部就班的开始执行。然而元驭兄你也看到了,这些才真正是都做了无用功,而且一个压不住就是一串压不住。
眼下我不得不想,既然他自己领兵出征是不大可能会败了,那么我们为何不把目光放得更宽阔一些?他不会输,不代表其他人也不会。如今播州战事也已经交给了实学派,坐镇四川指挥的是宋良佐,统管前线战事的是刘綎,倘若……元驭兄,播州要是再来一场大败,你说对高求真而言算不算也是一大打击?”
王锡爵皱眉道:“若视他为实学党魁,这倒也能算,但能不能算是伤筋动骨却不好说,更遑论致命了。”
“你也说要有耐心嘛。”申时行叹了口气:“以往总想着毕其功于一役,现在看来……难。既然难,也只好从长远上想法子,一点一点磨掉实学派在皇上心目中能战敢为的印象方是正理。”
王锡爵皱眉道:“那封爵一事怎么说?这件事若是能成,恐怕还就真是一劳永逸呢。”
申时行摇了摇头,答道:“可存此心,莫做此望。如今宫里一点口风都没露,我看此事颇不寻常,恐怕皇上还是想要按照他们少年时的约定,用高求真为辅臣。若是皇上铁了心要这样做,在灭元之功的加持下,咱们谁也无法挽回。”
王锡爵长叹一声,喃喃道:“可是张心斋方去,内阁新近已有调整,若要让高求真入阁,谁当去位?”
----------
感谢书友“曹面子”的打赏支持,谢谢!
感谢书友“浮在空中de鱼”、“单骑照碧心”、“初次登陆”、“klauszx”、“apodes”的月票支持,谢谢!
在这一点上,即便高陌想方设法联系上了陈矩,陈矩也没有给个明白话——换句话说就是说了一通场面话,没什么实际意义。
高陌对此其实有些不满,但刘馨听后沉默了一会儿表示无妨,然而她也没说明原因,弄得高陌心里有些七上八下,总觉得心里有些不托底,于是把这些情况一并写在送给高务实的信中。
高务实的回信照例需要两到三天才能送回京师,今天本应该是回信送到的日子,但实际结果却是回信未到而奏疏到了——便是那封请辞蒙元经略的奏疏。
由于高务实不仅是请辞,而且本人居然已经回转关内到了延庆州,某种程度上甚至可以说他这次有“挂冠而去”的意味,差别只是他没有“而去”,却是“而回”,主动往京师赶回来。
这无疑是个爆炸性的新闻,以至于得到消息的几大报业都惊呆了,然后默默将之前写好的一些稿件废掉,犹豫着再次动笔应该如何描述。
如今摆在京师各方势力面前的局势都一下子变得复杂起来,高务实忽然放弃战争前线的军权回京,这在大明历史上统兵的文帅之中尚属首次,实在是没人能够迅速以往的根据经验做出合理反应。
摆在大家面前的首先有两个大问题:第一是高务实如此弃军权“挂冠”是否有罪;第二是他回京之后大家应该以什么态度面对。
军权不比其他权力,如果前线还在激战而他弃权而走,那可以看做是临阵脱逃,理论上是要受到惩处的,严重的话丢官去职一撸到底也不是不可能。当然,按照高务实部堂之尊的身份,除非前线惨败、损失巨大,否则脑袋还是有保障的。
但现在的问题在于高务实是在大胜之后回京,察哈尔蒙军宛如脱缰的野马一般在向西逃窜。李如松部说是说奉命追击,但其实高务实给他的命令是“逐敌至蒙疆外,无须强攻”,因此李如松两次追上,都只是对察哈尔大部落进行袭扰,一旦察哈尔和外喀尔喀部主力回头摆出死战架势,李如松就后撤待变。
那么可想而知在这种情况下,蒙元经略麾下想要出现惨败几乎不可能。除非心学派下令给李如松让他惨败,而李如松也脑子抽风真的拿自家精锐去送人头,否则基本不可能出现。
别说面对这样的命令李如松是否会照办,现在最大的问题是心学派根本联系不上李如松——他跑得太远了。
根据目前的情报来看,至少四天前他就已经抵达了亦集乃,也就是甘肃甘州北部约六七百里的地方,在后世大概是内蒙古额济纳旗附近。从此处西去到哈密城也不过一千两百里了,如果说进入东察合台汗国的边境则更短,只有八九百里。总而言之就是跑到了后世内蒙古西部地区。
心学派摆明了是联系不上李如松的,人为制造一场大败已经全无可能,现在只能按照伐元之战取得大胜来算。不过也有人不满意,尤其是一些心学派中的年轻官员就提议,不管高务实此番回京有何用意,给他一顶弃军而走的帽子都很合适。
然而,一贯以倒高著称的王锡爵这次却站了出来,明确反对这个提议。王锡爵心里认为这个做法不仅毫无意义,而且极失风度,有一种癞蛤蟆跳到脚背上——不咬人却恶心人的下作,他这种自矜身份之人根本不屑为之。
当然,他心里这样想,却也不好直接说,便借口说高务实有攻灭察哈尔这大功挡着,其他一些小事根本不会被皇上在意,此时以这样的说辞拿出来,除了惹皇上不快之外毫无意义,与其在这种边角料上下功夫,还不如找点真正能威胁高务实的大料。
但高务实能有什么大料呢?以往不是没有试过,如在南疆自成一国这样的试探都有几次了,可皇上根本不以为然,甚至前次还半真半假的放了个风声,拿出了一个“定南都护府”的头衔。
“定南都护府”虽然没有真个建立,但从侧面反应了皇上的心思。皇上没把南疆那些瘴疠之地当回事,就算听说高务实把南疆各国国王当做傀儡也不在意。至于什么蓄养私兵数十万,也不知道皇上是压根不相信这个数据,还是认为那些兵不堪一击,总之从结果来看也都没有引起重视。
心学派在南疆方面本就没有什么靠得住的情报网,以前那些东西多是刘守有当年去查的,刘守有出事之后这些消息都断了来源,现在想整点新鲜活儿也没得整。
于是心学派这边商议来商议去,觉得南疆什么的也不过是边角料,不足以让皇上警惕。要想真正能离间这对君臣发小,还得从大明内部着手。
大明内部,高务实最有机会引起皇上的疑心的点以前不少,后来他主动放弃了对东厂和锦衣卫的直接影响,直接就去掉了其中大半。眼下还有机会让皇上认为是威胁的,恐怕只有两个方面:一是其在边军中的威望和目前正拥有的指挥权,二是他和靖难系勋贵集团的强势同盟。
前者意味着高务实在大明主要军事力量——边军中的影响力,不过要拿这一条说得皇上对高务实心生怀疑却不容易。毕竟大明朝的军事指挥权一直很稳固,高务实只要没有获得授权,没有虎符在手也指挥不动谁。
至于说高务实登高一呼,九边各镇立刻改旗易帜,这种事别说皇帝不会信,就连心学派官员们自己都说不出口。边军要是这样的墙头草,王骥、王越他们当年岂不也有这本事?
此时大明中枢的权威还是毋庸置疑的,大家下意识都认可一点:文臣统兵之权是皇帝授予的,文臣平时也不掌兵,所以这兵权无论多大,只要一道圣旨就能剥夺。
这么说来,边军这张牌看来是不好打了,那就只好从勋贵方面下手。
高务实和勋贵们——尤其是靖难勋贵世家的关系极其密切,这是天下共知的,毕竟偌大的海贸同盟可隐藏不了。
在以往,这种密切也算比较敏感,但由于大明经过两百多年的演化推进,其实已经不太真正被重视了。毕竟,南北二京的勋贵们早就和各路势力都有了交集,官场的也好,民间的也罢,鲜有勋贵们不涉及的。
在官场上,他们和文官集团既有隔阂也有联合,相互之间关系复杂,有不少勋贵喜欢以风雅自居,就多与当时名流交往,基本都被视为美谈而非什么对皇权的威胁——很多文官也以和地位尊崇的勋贵交好而自命不凡,毕竟花花轿子人抬人嘛!
在民间,他们和许多地方豪强、士绅富户结为一体,达成利益联盟。比如扬州盐商的背后基本都站着某位勋贵或者世宦之家,这也算是大家心照不宣之秘。用后世的话来说,就是勋贵们在海贸同盟出现之前早就各自拥有一些白手套了。谷
不过此一时彼一时,以前是大家都能从中获利,你半年我八斤,分赃比较均衡,那当然不能随便破坏规矩。但现在局面变了,眼看着再让高务实如此发展下去,恐怕要不了几日就是海贸同盟吃肉而其余人顶多能有口汤喝,甚至目光再看长远一点就会发现,搞不好这口汤都会被端走。
是可忍孰不可忍!这个时候就讲究不得这许多了,必须把高务实文臣勾结勋贵的狼子野心布告天下,为大明朝杀一杀这股歪风邪气,还天下人一个朗朗乾坤!
王锡爵其实也不太认同这种意见,他还是持那个态度:在高务实刚刚立下如此大功之时,而且还主动放弃了掌握在手中的六十万大军,只带着五百人回京的时候强行给他栽赃,实在不像是能有多大作用的样子。
不过现在心学派内部倒高的声音太强了,连王锡爵也不敢连续反对,只好把目光投向申时行,希望申元辅来压一压,不要让一群年轻人瞎搞。
可惜申时行这次却有其他的想法,沉吟片刻之后竟然道:“虽是成败难料,却也不妨一试。”
这下子年轻官员们开心了,老成持重的心学党人则眉头深皱,尤其是王锡爵,半是诧异半是不满地朝申时行望去,他不相信申时行会误会自己方才的示意。
但申时行没有解释,而是继续吩咐大家,让大伙在给高务实下绊子的同时也别忘了之前的计划,因此现在需要分成两派人,一派抨击高务实勾结勋贵,一派捧着高务实让他封爵。
直到其余人等离开申大学士府,王锡爵依旧沉着脸没说话,但也没有起身告辞。
申时行带着三分陪笑之色走到王锡爵身旁坐下,用极其温和地语调劝说道:“元驭兄,你的心思我明白,但眼下时机不妙啊……
此前我等对付高求真的一应措施都不曾取得多少进展,如今他又立下如此大功,对我心学一脉的威胁无以复加,后起之秀们按捺不住也是情理之中。我等也须给他们一个宣泄的口子,否则高求真还没有动手,咱们内部说不定就要出大事了。
至于这勾结勋贵,本也就是个说有就有、说无就无的罪名,皇上若是担心高求真,那这罪名就是实打实的,若是皇上不担心他,那这罪名他看一眼也就放过了,根本不会上心。
既然如此,让他们上疏骂一骂又有什么大不了?眼下朝廷本就是多事之秋,伐元之事虽然结束,漕军暴动估摸着也没有多少后劲余力,但播州之乱却不是那么容易摆平的。在这般时候,皇上想必不会如何关注这些声音……”
他这么一说王锡爵就明白了,在申时行眼里,这种抨击无非一步闲棋,有用固然是好,无用也不碍事,随他们去就是了。
不过王锡爵还是叹息着摇了摇头,道:“青黄不接啊,这样急功近利成得了什么事?高求真眼下正是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须得拿出水滴石穿的韧性来和他过招,等他真正露出大破绽才好一击致命,他们却偏偏要在这些事上费力……
元辅,高求真这次以退为进,原本就是要试探,既试探皇上的心意,也试探我等的城府。现在让这群小儿辈一搅和,怕是真要被高求真小瞧了去。”
“小瞧好啊。”申时行看来却浑不在意,微笑道:“元驭兄,若高求真始终如此谨慎,以他的智慧什么时候才能露出‘大破绽’来?我看悬得很,倒不如就这般将计就计,让他逐渐自负起来,将来才好办呢。”
“那也得有‘将来’才行。”王锡爵摇头道:“此子行事往往是环环相扣,一个压不住就是一串压不住,要不了多久,局势说不定还要更糟,届时可怎生是好?”
申时行收敛了一下笑容,沉吟道:“之前咱们寄希望于他此战遭到挫折,于是各项计划便能按部就班的开始执行。然而元驭兄你也看到了,这些才真正是都做了无用功,而且一个压不住就是一串压不住。
眼下我不得不想,既然他自己领兵出征是不大可能会败了,那么我们为何不把目光放得更宽阔一些?他不会输,不代表其他人也不会。如今播州战事也已经交给了实学派,坐镇四川指挥的是宋良佐,统管前线战事的是刘綎,倘若……元驭兄,播州要是再来一场大败,你说对高求真而言算不算也是一大打击?”
王锡爵皱眉道:“若视他为实学党魁,这倒也能算,但能不能算是伤筋动骨却不好说,更遑论致命了。”
“你也说要有耐心嘛。”申时行叹了口气:“以往总想着毕其功于一役,现在看来……难。既然难,也只好从长远上想法子,一点一点磨掉实学派在皇上心目中能战敢为的印象方是正理。”
王锡爵皱眉道:“那封爵一事怎么说?这件事若是能成,恐怕还就真是一劳永逸呢。”
申时行摇了摇头,答道:“可存此心,莫做此望。如今宫里一点口风都没露,我看此事颇不寻常,恐怕皇上还是想要按照他们少年时的约定,用高求真为辅臣。若是皇上铁了心要这样做,在灭元之功的加持下,咱们谁也无法挽回。”
王锡爵长叹一声,喃喃道:“可是张心斋方去,内阁新近已有调整,若要让高求真入阁,谁当去位?”
----------
感谢书友“曹面子”的打赏支持,谢谢!
感谢书友“浮在空中de鱼”、“单骑照碧心”、“初次登陆”、“klauszx”、“apodes”的月票支持,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