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翊钧注意到,高务实提到用兵不是说宋良佐用兵之机,而是刘綎用兵之机,不免心中一动,试探着问:“播州平乱由刘綎负责?”
这句话看似直白,其实也有一点隐晦之处。那就是按照传统而言,宋良佐作为“巡抚四川等处地方兼提督军务”乃是名副其实的“抚军”,在平定播州出兵出力的诸省之中又以四川为首,那么宋良佐应该是名副其实的统帅,何以高务实的说法却不以他为首,反而以刘綎为首?
刘綎与高务实的关系,朱翊钧是清楚的,这其中包括刘馨作为京华秘书处秘书长,长期住在尚书高府——哦,今日之后应该改叫南宁候府了。
朱翊钧倒不是很关心高务实与刘馨之间是否有男女关系,哪怕他的胞妹永宁长公主与高务实……也有关系,但他作为皇帝是不会在意这种事的。作为皇帝,他在意的实际上是“实学派党魁”与“南军重要将门”之间的内在利益联系。
刘綎乃至于其父刘显,多年来一直跻身于实学派门下,或者更准确的说就是“高家门下”,可以看做是高务实在南军之中的头号大将,故而高务实愿意重用刘綎这件事本身并不奇怪。皇帝不解的地方在于,难道刘綎在高务实心目中的地位甚至高于同为实学派要员的宋良佐?
高务实当然能听出皇帝的疑问,但他的回答来得非常快:“军事攻略由刘綎负责,宋守忠(宋良佐,字守忠)负责政治、经济攻略,也就是方才臣与皇上所议,包括宣传渗透、经济封锁等方面——皇上,这些事极其重要,只能让宋守忠去办,刘綎那厮只会打仗,可干不来这些。”
“那厮”通常是一种不太客气的说法,但高务实用在于皇帝的对话中则是另一种意思,意在不否认他与刘綎的亲密关系,无论是他故作坦荡还是真个坦荡,那就看皇帝如何理解了。
朱翊钧的反应果然在高务实的预料之中,他立刻表示了理解,道:“原来如此。你说得对,这些政略上的事刘綎从未涉足,而且也不在其职权之内,自然是要巡抚亲力亲为才是。”
皇帝说完,沉吟了一下,又补充问道:“现在他们手里的实力够用么?实不相瞒,此前两次进剿失利,让我都有点怀疑南军的能力了。”
呃,南军嘛,整体实力肯定是不如北军的,毕竟北军绝大部分都是边军,此前两百年几乎长期处于战争中或者战争边缘,得到的锻炼远胜于南军。
南军前一次高光时刻,亦或者说是得到了相对比较充分的时刻,大抵还是倭寇侵扰最严重的那段时间。俞大猷、戚继光、刘显等名将都是在这段时间里打出声威来的,同时也练就了几支精兵。
不过南军的这几支精兵虽然能战,但因为其家丁军属性,所以规模都不大。比如戚继光的戚家军当年就长期维持在三千到四千左右,直到北调蓟镇才略有增长;
俞家军兵力波动略大,主要原因是其成分不像戚家军那么明确,并非专精陆战,而是一支水陆兼备的部队,但一般认为最多时也不过数千;
刘家军的人数反而最多,仅大名鼎鼎的降倭夷丁,在刘显辞任之前的最后一段时间就有三千余,全军大概有七八千。
然而也正是因为刘家军总兵力较多,刘显又是个纯粹靠打仗才起家的将领,得不到南京高官、勋贵的支持,所以很长一段时间里刘家军都被指控军纪糟糕。当时的刘家军几乎每战必抢,还常常隐瞒缴获,直到投身高拱、高务实麾下才逐渐改善。
除了他们这三支精兵之外,也不是说就再没有能打的军队了。只是一般而言,剩下能打的军队要么兵力更少,大多只有“千余”甚至“数百”,要么就干脆不是汉兵——比如广西狼兵,贵州、湘西苗兵等。
另外,云南土司也有精兵,但由于云南的内外情况更复杂,所以其土司兵马就相对较少外调使用。
这么一算,南军中如果不算土司兵,真正能打且有名有姓的精兵居然不超过三四万。这就太糟糕了,要知道这同时期的北军,那可是光李家军嫡系就有四万精锐,而且将门之多也远超南军。如果九边诸镇全加在一块儿,大大小小的将门全算上,那么北军光是家丁精锐可能都有二十万上下。
在这样的情况下,再加上南军前两次进剿全都惨败而归,皇帝怀疑南军太弱就着实不算奇怪了。
高务实略微思索了一下,道:“按理说如今几路大军的兵力应该已经够用了,何况这一次战略也与前两次不同,并不打算齐头并进。
本次围剿,其余几路的任务是坚守要道,缓慢推进,以求稳为先、控扼为主;主力只有刘綎本部一路,该部兵力虽然大概只与杨应龙播州军相当,甚至在播州军扩军之后还可能居于劣势。
但是,刘綎部大多都是百战精兵,所部汉兵约占半数,另外半数有两个来源,一部分即是大名鼎鼎的降倭夷丁,另一部分则是南疆夷丁,总体而言都比较悍不畏死……”
“且慢。”朱翊钧伸手制止了一下,打岔问道:“降倭夷丁悍不畏死我是有所了解的,但南疆夷丁不至于吧?我看你当年打安南也好,后来滇缅之战时刘綎、邓子龙以及尊夫人打缅甸、暹罗等国也罢,几乎都是势如破竹,可见南疆兵丁并不太能打啊。”
“兵丁是否能打,有时候也要看是谁统带、如何统带。”高务实笑了笑道:“以缅甸为例,莽应龙时期,金楼白象王不仅横扫南疆,我云南边军和土司兵也几乎被他压着打。
可是到了莽应里时期,缅军战斗力就出现了明显下滑,不仅在我天兵精锐反击之下被打得大败亏输,甚至连云南边军和土司兵也打不过了。”
“你是说,这些南疆降军到了刘綎手里,战斗力就大大提升了?”朱翊钧有些好奇,问道:“戚继光练兵的厉害我是知道的,却没听说刘綎也善练兵啊,他不是一直以悍将著称?”
高务实哑然失笑,道:“皇上,悍将之悍只是个人性格,又不是能力限制。刘綎也好,其父刘显也罢,要是仅仅只有勇悍,其所部也不可能有今日之盛。
不过话说回来,刘綎治军之能与戚帅还是有不少差距的。其部得之于勇,失之于宽,若要类比,大抵与李家军相类。”
朱翊钧闻言恍然,想了想,颔首道:“你这么一对比,我就了解了,想必刘綎与李如松在性子上也应该很相似,都是那种一门心思只想战场决胜的家伙,是吧?”
高务实哈哈一笑,道:“臣以为皇上这番猜测,应该是八九不离十。”
“难怪你喜欢用他,这种将领的确好用。”朱翊钧听得很是满意,下了决心,道:“那这件事就这般决定了,你回头去和大司马交待一下。”高务实应了。谷
朱翊钧又主动和高务实碰了下杯,各自小饮一口,然后再次说起朝鲜问题:“第三个问题,朝鲜。你的意思似乎是……先不着急?”
高务实道:“不是不着急,而是咱们刚打完蒙古,现在各部兵力尚未完成回调,下一步部署更未曾到位,急也急不来,只会造成麻烦或者隐患。所以,臣以为暂时只能先稳住阵脚,等部署到位、准备妥当之后,再谋定而动。”
“可是,在你回京之前朝廷已经下令让辽东选调两支精兵入援朝鲜了!”朱翊钧睁大眼睛道:“照你所言,那不是要出问题了?”
“两支精兵?”高务实皱了皱眉,问道:“收到朝廷诏命之时,辽东似乎还空虚得很,算算时间,萧如薰部可能都才刚刚回镇,甚至可能还没完全回镇啊,这从哪找两支精兵去入援朝鲜?还有,皇上所说的两支精兵,究竟是多少人马?”
“呃,这个……朝廷也知道当时局面,所以并未言明派遣多少兵力,实际上是让蹇达、顾养谦二人看着办。”
蹇达和顾养谦一个是蓟辽总督,一个是辽东巡抚。督抚封疆对于相关边务可以“自己看着办”,这在大明是很常见的。别说督抚了,高务实当年做巡按御史都敢“自己看着办”呢。
然而此刻,高务实一听就知道坏事了。看来历史这玩意儿可能真有什么惯性,这波入援朝鲜搞不好又会跟原历史一样,刚开战就先给对方送一波人头。
人家日军出兵三十万,已经入朝的已经二十余万,而明军头一次入朝才五千人,且领兵的祖承训认为他历来都是和蒙古、女真交手,麾下兵丁战斗力远超日军,收拾一下倭寇就跟玩儿一样。
再加上朝鲜官员为了尽早让大明天兵投入战斗,骗他说平壤日军兵力很少,因此他被蛊惑之后轻敌冒进,以其部五千人进攻平壤,果不其然大败而归。
高务实沉吟片刻,道:“萧如薰以善守著称,想必蹇、顾二公不太可能命其入朝,而将用以守卫我与朝鲜之交界并震慑女真诸部。如此,入朝之兵恐怕多半还是会用辽西之兵。
然而,辽西李如松部千里回镇,总得整休一番才好再战,于是能派出入援的兵马必不会太多,臣料多半只有数千。
倭兵大举入朝,此前的消息是汉城已失,而臣恐音书往返之间,如今平壤没准也已经丢了。那么,辽东军入朝之后,朝鲜最急切需要他们帮助的,大概就是收复平壤。
平壤为朝鲜北部重镇,地位类比我朝南京,我入援将领无论是谁,也势必要争一争这偌大战功。然而正因为平壤地位紧要,倭兵也一定会以重兵驻守。如此一来,平壤将有一大战也。”
高务实眉头深皱的模样让朱翊钧有些紧张,心里咯噔了一下,不太自信地问道:“你是说此战我军……恐有不利?”
高务实没有立刻回答这句话,反而问道:“对了皇上,如今正值秋收前后,辽东当地必忙碌于收粮征粮,以补充此前伐元大战之消耗,想必很难立刻调运足够入援朝鲜所需,那么这‘两支精锐’在朝鲜的补给是如何安排的?”
这件事朱翊钧倒是清楚,笑道:“我军入朝助其抵御倭寇,兵甲固然自备,可这粮饷等事自然要由朝鲜负担。李昖也算明白事理,主动表示粮饷问题由朝鲜朝廷解决,务实不必过虑。”
屁的不必过虑!我tm担心的就是“粮饷问题由朝鲜朝廷解决”!
朝鲜朝廷啊,这朝廷你都敢信任?这朝廷的腐败程度、无能程度根本就是没有下限的好吗!由他们解决的结果必然是明军大大咧咧入朝,一看补给当场傻眼,然后饿着肚子打仗,你信不信?
朱翊钧听完高务实一顿抱怨和示警,也不禁有些慌了神,手足无措地道:“不会这么糟糕吧?朝鲜承平百年,怎么着也该有些积蓄。且若如你所言,我军这次入援顶多也才数千人马,这点人马的粮饷他们都供应不上么?”
高务实叹道:“看似这么回事,可朝鲜朝廷要真有本事,何至于他们与攻朝倭军兵力相当,却被人轻易击溃、一泻千里?
皇上,这绝非仅仅只是军队不济,实际上一定是内政混乱所致。也正因如此,我军出兵入援朝鲜,绝不能指望朝鲜人能帮得上什么忙,一切的一切都只能依靠我们自己,甚至包括各种倭军情报,都不能过于轻信朝鲜人的说辞。
臣想了想,朝鲜人勉强可能帮得上一些忙的地方,大概也就只剩下提供山川地势之类消息了。”
朱翊钧愕然无语,过了一会儿才弱弱地补充道:“这个,朝鲜虽然无能,但我记得他们有个叫李什么臣的水军将领表现优异,已经连续战胜倭寇水军数次了。”
“这些消息臣听说了,不过……呵呵。”高务实撇了撇嘴,道:“目前与他交锋的倭寇水师并非倭军主力,他们的主力还在日本未曾出动。”
朱翊钧诧异道:“不会吧,倭寇既然已经大举入朝,水师主力不去击败朝鲜水军,留在日本做什么?”
高务实微微沉下面色,缓缓道:“因为……海贸同盟有一支分舰队还在倭国驻泊。”
----------
感谢书友“曹面子”的打赏支持,谢谢!
感谢书友“初次登陆”、“曹面子”、“胖带纸”的月票支持,谢谢!
ps:南方没有集中供暖真是要了命了,一场寒流下来,码个字爪子都冻僵。
这句话看似直白,其实也有一点隐晦之处。那就是按照传统而言,宋良佐作为“巡抚四川等处地方兼提督军务”乃是名副其实的“抚军”,在平定播州出兵出力的诸省之中又以四川为首,那么宋良佐应该是名副其实的统帅,何以高务实的说法却不以他为首,反而以刘綎为首?
刘綎与高务实的关系,朱翊钧是清楚的,这其中包括刘馨作为京华秘书处秘书长,长期住在尚书高府——哦,今日之后应该改叫南宁候府了。
朱翊钧倒不是很关心高务实与刘馨之间是否有男女关系,哪怕他的胞妹永宁长公主与高务实……也有关系,但他作为皇帝是不会在意这种事的。作为皇帝,他在意的实际上是“实学派党魁”与“南军重要将门”之间的内在利益联系。
刘綎乃至于其父刘显,多年来一直跻身于实学派门下,或者更准确的说就是“高家门下”,可以看做是高务实在南军之中的头号大将,故而高务实愿意重用刘綎这件事本身并不奇怪。皇帝不解的地方在于,难道刘綎在高务实心目中的地位甚至高于同为实学派要员的宋良佐?
高务实当然能听出皇帝的疑问,但他的回答来得非常快:“军事攻略由刘綎负责,宋守忠(宋良佐,字守忠)负责政治、经济攻略,也就是方才臣与皇上所议,包括宣传渗透、经济封锁等方面——皇上,这些事极其重要,只能让宋守忠去办,刘綎那厮只会打仗,可干不来这些。”
“那厮”通常是一种不太客气的说法,但高务实用在于皇帝的对话中则是另一种意思,意在不否认他与刘綎的亲密关系,无论是他故作坦荡还是真个坦荡,那就看皇帝如何理解了。
朱翊钧的反应果然在高务实的预料之中,他立刻表示了理解,道:“原来如此。你说得对,这些政略上的事刘綎从未涉足,而且也不在其职权之内,自然是要巡抚亲力亲为才是。”
皇帝说完,沉吟了一下,又补充问道:“现在他们手里的实力够用么?实不相瞒,此前两次进剿失利,让我都有点怀疑南军的能力了。”
呃,南军嘛,整体实力肯定是不如北军的,毕竟北军绝大部分都是边军,此前两百年几乎长期处于战争中或者战争边缘,得到的锻炼远胜于南军。
南军前一次高光时刻,亦或者说是得到了相对比较充分的时刻,大抵还是倭寇侵扰最严重的那段时间。俞大猷、戚继光、刘显等名将都是在这段时间里打出声威来的,同时也练就了几支精兵。
不过南军的这几支精兵虽然能战,但因为其家丁军属性,所以规模都不大。比如戚继光的戚家军当年就长期维持在三千到四千左右,直到北调蓟镇才略有增长;
俞家军兵力波动略大,主要原因是其成分不像戚家军那么明确,并非专精陆战,而是一支水陆兼备的部队,但一般认为最多时也不过数千;
刘家军的人数反而最多,仅大名鼎鼎的降倭夷丁,在刘显辞任之前的最后一段时间就有三千余,全军大概有七八千。
然而也正是因为刘家军总兵力较多,刘显又是个纯粹靠打仗才起家的将领,得不到南京高官、勋贵的支持,所以很长一段时间里刘家军都被指控军纪糟糕。当时的刘家军几乎每战必抢,还常常隐瞒缴获,直到投身高拱、高务实麾下才逐渐改善。
除了他们这三支精兵之外,也不是说就再没有能打的军队了。只是一般而言,剩下能打的军队要么兵力更少,大多只有“千余”甚至“数百”,要么就干脆不是汉兵——比如广西狼兵,贵州、湘西苗兵等。
另外,云南土司也有精兵,但由于云南的内外情况更复杂,所以其土司兵马就相对较少外调使用。
这么一算,南军中如果不算土司兵,真正能打且有名有姓的精兵居然不超过三四万。这就太糟糕了,要知道这同时期的北军,那可是光李家军嫡系就有四万精锐,而且将门之多也远超南军。如果九边诸镇全加在一块儿,大大小小的将门全算上,那么北军光是家丁精锐可能都有二十万上下。
在这样的情况下,再加上南军前两次进剿全都惨败而归,皇帝怀疑南军太弱就着实不算奇怪了。
高务实略微思索了一下,道:“按理说如今几路大军的兵力应该已经够用了,何况这一次战略也与前两次不同,并不打算齐头并进。
本次围剿,其余几路的任务是坚守要道,缓慢推进,以求稳为先、控扼为主;主力只有刘綎本部一路,该部兵力虽然大概只与杨应龙播州军相当,甚至在播州军扩军之后还可能居于劣势。
但是,刘綎部大多都是百战精兵,所部汉兵约占半数,另外半数有两个来源,一部分即是大名鼎鼎的降倭夷丁,另一部分则是南疆夷丁,总体而言都比较悍不畏死……”
“且慢。”朱翊钧伸手制止了一下,打岔问道:“降倭夷丁悍不畏死我是有所了解的,但南疆夷丁不至于吧?我看你当年打安南也好,后来滇缅之战时刘綎、邓子龙以及尊夫人打缅甸、暹罗等国也罢,几乎都是势如破竹,可见南疆兵丁并不太能打啊。”
“兵丁是否能打,有时候也要看是谁统带、如何统带。”高务实笑了笑道:“以缅甸为例,莽应龙时期,金楼白象王不仅横扫南疆,我云南边军和土司兵也几乎被他压着打。
可是到了莽应里时期,缅军战斗力就出现了明显下滑,不仅在我天兵精锐反击之下被打得大败亏输,甚至连云南边军和土司兵也打不过了。”
“你是说,这些南疆降军到了刘綎手里,战斗力就大大提升了?”朱翊钧有些好奇,问道:“戚继光练兵的厉害我是知道的,却没听说刘綎也善练兵啊,他不是一直以悍将著称?”
高务实哑然失笑,道:“皇上,悍将之悍只是个人性格,又不是能力限制。刘綎也好,其父刘显也罢,要是仅仅只有勇悍,其所部也不可能有今日之盛。
不过话说回来,刘綎治军之能与戚帅还是有不少差距的。其部得之于勇,失之于宽,若要类比,大抵与李家军相类。”
朱翊钧闻言恍然,想了想,颔首道:“你这么一对比,我就了解了,想必刘綎与李如松在性子上也应该很相似,都是那种一门心思只想战场决胜的家伙,是吧?”
高务实哈哈一笑,道:“臣以为皇上这番猜测,应该是八九不离十。”
“难怪你喜欢用他,这种将领的确好用。”朱翊钧听得很是满意,下了决心,道:“那这件事就这般决定了,你回头去和大司马交待一下。”高务实应了。谷
朱翊钧又主动和高务实碰了下杯,各自小饮一口,然后再次说起朝鲜问题:“第三个问题,朝鲜。你的意思似乎是……先不着急?”
高务实道:“不是不着急,而是咱们刚打完蒙古,现在各部兵力尚未完成回调,下一步部署更未曾到位,急也急不来,只会造成麻烦或者隐患。所以,臣以为暂时只能先稳住阵脚,等部署到位、准备妥当之后,再谋定而动。”
“可是,在你回京之前朝廷已经下令让辽东选调两支精兵入援朝鲜了!”朱翊钧睁大眼睛道:“照你所言,那不是要出问题了?”
“两支精兵?”高务实皱了皱眉,问道:“收到朝廷诏命之时,辽东似乎还空虚得很,算算时间,萧如薰部可能都才刚刚回镇,甚至可能还没完全回镇啊,这从哪找两支精兵去入援朝鲜?还有,皇上所说的两支精兵,究竟是多少人马?”
“呃,这个……朝廷也知道当时局面,所以并未言明派遣多少兵力,实际上是让蹇达、顾养谦二人看着办。”
蹇达和顾养谦一个是蓟辽总督,一个是辽东巡抚。督抚封疆对于相关边务可以“自己看着办”,这在大明是很常见的。别说督抚了,高务实当年做巡按御史都敢“自己看着办”呢。
然而此刻,高务实一听就知道坏事了。看来历史这玩意儿可能真有什么惯性,这波入援朝鲜搞不好又会跟原历史一样,刚开战就先给对方送一波人头。
人家日军出兵三十万,已经入朝的已经二十余万,而明军头一次入朝才五千人,且领兵的祖承训认为他历来都是和蒙古、女真交手,麾下兵丁战斗力远超日军,收拾一下倭寇就跟玩儿一样。
再加上朝鲜官员为了尽早让大明天兵投入战斗,骗他说平壤日军兵力很少,因此他被蛊惑之后轻敌冒进,以其部五千人进攻平壤,果不其然大败而归。
高务实沉吟片刻,道:“萧如薰以善守著称,想必蹇、顾二公不太可能命其入朝,而将用以守卫我与朝鲜之交界并震慑女真诸部。如此,入朝之兵恐怕多半还是会用辽西之兵。
然而,辽西李如松部千里回镇,总得整休一番才好再战,于是能派出入援的兵马必不会太多,臣料多半只有数千。
倭兵大举入朝,此前的消息是汉城已失,而臣恐音书往返之间,如今平壤没准也已经丢了。那么,辽东军入朝之后,朝鲜最急切需要他们帮助的,大概就是收复平壤。
平壤为朝鲜北部重镇,地位类比我朝南京,我入援将领无论是谁,也势必要争一争这偌大战功。然而正因为平壤地位紧要,倭兵也一定会以重兵驻守。如此一来,平壤将有一大战也。”
高务实眉头深皱的模样让朱翊钧有些紧张,心里咯噔了一下,不太自信地问道:“你是说此战我军……恐有不利?”
高务实没有立刻回答这句话,反而问道:“对了皇上,如今正值秋收前后,辽东当地必忙碌于收粮征粮,以补充此前伐元大战之消耗,想必很难立刻调运足够入援朝鲜所需,那么这‘两支精锐’在朝鲜的补给是如何安排的?”
这件事朱翊钧倒是清楚,笑道:“我军入朝助其抵御倭寇,兵甲固然自备,可这粮饷等事自然要由朝鲜负担。李昖也算明白事理,主动表示粮饷问题由朝鲜朝廷解决,务实不必过虑。”
屁的不必过虑!我tm担心的就是“粮饷问题由朝鲜朝廷解决”!
朝鲜朝廷啊,这朝廷你都敢信任?这朝廷的腐败程度、无能程度根本就是没有下限的好吗!由他们解决的结果必然是明军大大咧咧入朝,一看补给当场傻眼,然后饿着肚子打仗,你信不信?
朱翊钧听完高务实一顿抱怨和示警,也不禁有些慌了神,手足无措地道:“不会这么糟糕吧?朝鲜承平百年,怎么着也该有些积蓄。且若如你所言,我军这次入援顶多也才数千人马,这点人马的粮饷他们都供应不上么?”
高务实叹道:“看似这么回事,可朝鲜朝廷要真有本事,何至于他们与攻朝倭军兵力相当,却被人轻易击溃、一泻千里?
皇上,这绝非仅仅只是军队不济,实际上一定是内政混乱所致。也正因如此,我军出兵入援朝鲜,绝不能指望朝鲜人能帮得上什么忙,一切的一切都只能依靠我们自己,甚至包括各种倭军情报,都不能过于轻信朝鲜人的说辞。
臣想了想,朝鲜人勉强可能帮得上一些忙的地方,大概也就只剩下提供山川地势之类消息了。”
朱翊钧愕然无语,过了一会儿才弱弱地补充道:“这个,朝鲜虽然无能,但我记得他们有个叫李什么臣的水军将领表现优异,已经连续战胜倭寇水军数次了。”
“这些消息臣听说了,不过……呵呵。”高务实撇了撇嘴,道:“目前与他交锋的倭寇水师并非倭军主力,他们的主力还在日本未曾出动。”
朱翊钧诧异道:“不会吧,倭寇既然已经大举入朝,水师主力不去击败朝鲜水军,留在日本做什么?”
高务实微微沉下面色,缓缓道:“因为……海贸同盟有一支分舰队还在倭国驻泊。”
----------
感谢书友“曹面子”的打赏支持,谢谢!
感谢书友“初次登陆”、“曹面子”、“胖带纸”的月票支持,谢谢!
ps:南方没有集中供暖真是要了命了,一场寒流下来,码个字爪子都冻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