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凉州沦陷,到秋瓷陷落,惶惶百年,西境百姓始终坚信朝廷不会弃他们于不顾。敦煌石窟内描绘记载了明宗朝时上元灯会的盛景,恍如隔世。”
五皇子惭愧道:“郭将军不要再说了。”
郭清晏笑笑:“五殿下无需如此,臣下并非抱怨怨恨,而是长大后明白了许多。朝廷有朝廷的为难与无奈。相比于遥远的西境,中原兵乱更加动摇过本。”
二皇子拱手:“依郭将军看,吾辈该如何收拾这残局乱象?
郭清晏所答非问:“诸位陛下可知,在西境,男女皆可为官从军。臣下成立的棉军,从种棉、织布到后勤补给,皆由女子组成。医局、城防,女子更是顶了半边天。臣下的兰台御史也是由女子担任,为何没有一丝反对之声?”
二皇子配合道:“为何?”
答案太简单了。“没人!殿下,西境乱了百余年,哪还有人?男女都动起来,才能在嘉良夷的屠杀、乌护的劫掠中残活下来。礼义廉耻,那是在有饭吃、有衣穿,不会随时掉脑袋后,才会想起。”
“人死太多了,实在打不动了,无论多勇猛的部族,都将走向穷途末路。到那个时候,不用化干戈为玉帛,部族之间便会默契的止戈休养。比起被嘉良夷压迫、被乌护奴役,跟着大周的日子,成了众望所归。”
“西州有一部族,名为处月,属乌护别部。几经迁徙,在西州北部安家落户。朝廷建安北都护府后,成了大周子民,繁衍生息。凉州失陷,处月失去保护,沦为乌护附属,本以为能得救。谁知面对的是无休止的横征暴掠,忍无可忍,于是联合诸部投靠了嘉良夷。自以为能得一夕喘息,谁知不过是出了狼窝又入虎穴。部落子民被征调为奴役,死生不复见。微臣归西州时,正遇嘉良夷国内震荡,卢尚婢大军收缩阵线,作为西州第一大族,处月自是首当其中。无论乌护漠北,再是西境嘉良夷,都没有了容身之地。后来归顺我大周,迁至柳中游牧,划分草场,修渠屯田,兴办屯学医局。短短几年间,早将乌护别部忘在脑后,只说自家是大周臣民。部族之人取汉姓、穿汉衣、遵汉俗,不出几年,草原习气尽数退去,世代为大周戍边。”
五皇子听得心情激荡:“将军好胸襟、好气魄!”
“两年前,孤夜姜大军趁我军主力西征秋瓷、伽乐之际,重兵奇袭西州,柳中城破,守将阵亡。按照以往的习性,处月本应该举族搬迁避难,逃入大漠最深处。一如他们的族名,从大漠中来。谁能想到,处月全族一步未退,同我大周共赴国难。最终大败孤夜姜大军,并且借机收复了沙、瓜二州。”
五皇子听得高兴:“好!将军为何不乘胜追击?”
郭清晏苦笑:“西境家底薄,没人没粮,禁不起连番大战。能守住晋昌,已是意外之喜,再无东进之力。况且漠北异动,乌护断我商路,下臣实在承受不住南北两线作战,只得偃旗息鼓。”
二皇子将心比心:“郭将军苦苦支撑十余载,委实不容易。”
郭清晏只说:“是下臣托大,小看了对手。不过,下臣要说的是,西境饱经战乱、民心思归,这才是臣有今日之所成的最根本原因。中原同西境,则大大不同。”
二皇子正色道;“将军仔细说来。”
郭清晏表示:“小臣拙见,笑谈罢了。如有不当,还请诸位殿下恕罪。都说大周乱于藩镇,其实不然。早在折冲府无兵可发,这乱象便已埋下祸根。为何置藩镇、设藩将,不过是无奈之举。朝廷无兵可用,可边疆不能无人可守。无兵无粮,只得授予藩将一定特权,以此来拱卫大周。若是在藩镇还未成气候之前,一步步收回藩将手中权力,则危机全解。可惜,眼看藩镇一日日做大做强,胜兵数万,必不得善终,于是先下手为强。大周只平定了藩镇之乱,但并无新的制度取代藩镇,这才造成了今日之患。谁发粮饷便是谁的兵,国家大义,比不得吃饱穿暖。”
二皇子赞成:“话虽直白,理是这个理。百姓想要活下去,并没有错。”
郭清晏继续往下说:“如今大周,有三害。其一便是那外邦夷蛮,漠北乌护、西南嘉良夷、还有那南边的南诏。趁虚而入、趁火打劫,乱我河山。不过殿下们放心,漠北西南有臣,武威军誓死为大周平定边乱。不破逻些终不回!”
五皇子听得热血沸腾:“好!”
郭清晏收敛神情:“这内乱有二。一是藩将自立,政令不达。二则家奴势大,奴大欺主。然家奴又因藩将而存在,两者相辅相成,终成大患。”
五皇子觉得是:“这些谁不知道!郭将军可有解决之策?”
郭清晏抱拳:“臣确实有一策,不知可不可行。”
五皇子着急:“速速说来。”
郭清晏道:“天子受制于宦官,全因神策军在其手中。然宫廷禁军,非神策不可?为何不甩开宦官,另组新军?神策军无论从战力上,还是从职责上,早非昔日神策。裁撤重组,才是正途。天子有如臂使指之新军,为收复山河、重建权威的第一步。这第二步,便是子承父业的藩镇。大军在侧,谁敢不从?万事开头难,只要解决掉一个,后面自然不攻自破。大周民心未失,犯上作乱,终不得长久。收藩将官员任免、税收自立之权,赐封爵祭田,子孙外任为官,各散天涯。藩兵就地开荒屯田,登记造册,以田养兵,自给自足。”
“另建督军府,天下兵马皆登记在册。掌兵籍粮饷,马匹甲胄。由荣养老将出任督军,也可招藩将入朝为督军。可将督军府按地域划分为东南西北等多个军府,分而治之。武官考核任免,交予兵部。亦可兴办武举,择优录取。如此一来,藩镇毒瘤可解。既无内乱,临危受命之家奴,自然归其本位,同神策军一起烟消云散。大周中兴有望。”
郭清晏缓了一口气道:“一切不过是微臣妄想,步步维艰。行差踏错,大周威信经不经得起,天下百姓经不经得起,尚不好评说。若天子新军战败,皇家想要再建威仪,不知何年何月。”
五皇子拍桌子:“这也怕那也怕,难道要眼看着祖宗留下来的基业被拖垮?没有新军征讨,那些藩将就不叛乱?”
二皇子直言道:“郭将军所言极是,奴大欺主,乃皇家之耻。只不过重组禁军,需大量大量物力财力,又要绕过家奴,委实不易。”简单点儿说,皇帝也就名头好听,没权没钱,没人肯替他卖命。
郭清晏遗憾道:“臣借乌护商道送回大批金银,尽数变成了这一座座巍峨宫殿。”此言一出,三位皇子立刻惭愧的低下头。
郭清晏不管这些,继续说:“世家豪族把持朝政,轻国重家为一害。藩镇尾大不掉,妄想父死子继,为一害。宦官把持宫禁,挟持皇帝,为一害。世家早在周武时期便已经元气大伤,科举选才,可未伤及根本。藩镇倒行逆施,又可分而划之,终不得长久。反倒是北司为天子身边人,一言一行一举一动,皆在其掌控之中,反倒被束缚了手脚,无法施展。宦官乃无根之人,一切权利皆来自皇帝信任,离开皇权,一无所有。所以,战乱时,宦官反而最可信。可今时不同往日,亡命之徒岂能把持国家重器?宦官一无所有,同样需要厮杀夺位。不能连根拔除,但可引其相斗,坐收渔翁之利。待到元气大伤,方可一网打尽。”
“大周民心未失,为天下勇于献身的忠义之士大有人在,何必拘泥于家奴?殿下们不如思量思量,如何提贤任能,提拔颇具才干的中下层神策军将领,架空宦官权柄。没了兵权的宦官,就是那没了牙的野猫,何惧之有?”
含凉殿,长庆帝午后小憩醒来:“阿香可回来了?”
福满上前:“回殿下,郭夫人刚回来,正在后殿换衣服。奴才瞧着,很是尽兴。”
长庆帝觉得身上不舒爽:“扶朕起来。”
福满担心:“陛下龙体不适,可要请太医敷药?”
长庆帝拒绝:“不用,将熏香点上。用上好的龙涎香。”
郭清晏大步走进正殿,神清气爽,坐在长庆帝身侧,仔细观瞧道:“陛下可是身上不爽利?要不服用些福寿玉露丸?”
长庆帝摇头:“苦夏罢了。成瘾之物,还是少服用为佳。”
郭清晏赞同:“拔出丹药余毒,苦是苦了些。只要陛下坚持住,龙体定会更胜往昔。”
长庆帝看向郭清晏,眼中满是情谊:“都听你的。”
郭清晏提议:“夏日苦闷,要不我们搬到金銮殿住几日?金銮殿地势开阔,对陛下养病也有好处。”
长庆帝哪里有原则:“都听阿香的。对了阿香,你归来多日,可有回郭家祭拜列祖列宗?到安阳公墓前上一炷香?”
郭清晏笑笑:“阿香分身乏术,得空陛下将阿篱借我可好?”
长庆帝揭穿“你这是近乡情怯!”
郭清晏直言:“陛下也知道我家事。除了祖父和六姐姐,郭家哪还有牵绊。也不知他们可还认我?”
这话长庆帝不爱听了:“胡说!你乃大周镇西大将,超品郡王,岂有郭氏嫌弃的份!朕派一队神策军将士送你回家。”
郭清晏赶忙制止:“陛下,都是一家人,无需如此。阿篱陪我回去告祭列祖列宗便是。如果能将我娘的牌位请入祠堂、写入族谱,那就更好不过了。”
长庆帝安慰她:“都是小事,有朕在。”
郭清晏趁机:“阿香为陛下诊脉如何?”
长庆帝立刻收回手臂:“太医叮嘱了,朕不能见风。”
郭清晏不依不饶:“陛下信不过阿香的医术?”
长庆帝顾左右而言他:“绿豆汤呢?阿香尝尝,加了薄荷,别有一番风味。”
五皇子惭愧道:“郭将军不要再说了。”
郭清晏笑笑:“五殿下无需如此,臣下并非抱怨怨恨,而是长大后明白了许多。朝廷有朝廷的为难与无奈。相比于遥远的西境,中原兵乱更加动摇过本。”
二皇子拱手:“依郭将军看,吾辈该如何收拾这残局乱象?
郭清晏所答非问:“诸位陛下可知,在西境,男女皆可为官从军。臣下成立的棉军,从种棉、织布到后勤补给,皆由女子组成。医局、城防,女子更是顶了半边天。臣下的兰台御史也是由女子担任,为何没有一丝反对之声?”
二皇子配合道:“为何?”
答案太简单了。“没人!殿下,西境乱了百余年,哪还有人?男女都动起来,才能在嘉良夷的屠杀、乌护的劫掠中残活下来。礼义廉耻,那是在有饭吃、有衣穿,不会随时掉脑袋后,才会想起。”
“人死太多了,实在打不动了,无论多勇猛的部族,都将走向穷途末路。到那个时候,不用化干戈为玉帛,部族之间便会默契的止戈休养。比起被嘉良夷压迫、被乌护奴役,跟着大周的日子,成了众望所归。”
“西州有一部族,名为处月,属乌护别部。几经迁徙,在西州北部安家落户。朝廷建安北都护府后,成了大周子民,繁衍生息。凉州失陷,处月失去保护,沦为乌护附属,本以为能得救。谁知面对的是无休止的横征暴掠,忍无可忍,于是联合诸部投靠了嘉良夷。自以为能得一夕喘息,谁知不过是出了狼窝又入虎穴。部落子民被征调为奴役,死生不复见。微臣归西州时,正遇嘉良夷国内震荡,卢尚婢大军收缩阵线,作为西州第一大族,处月自是首当其中。无论乌护漠北,再是西境嘉良夷,都没有了容身之地。后来归顺我大周,迁至柳中游牧,划分草场,修渠屯田,兴办屯学医局。短短几年间,早将乌护别部忘在脑后,只说自家是大周臣民。部族之人取汉姓、穿汉衣、遵汉俗,不出几年,草原习气尽数退去,世代为大周戍边。”
五皇子听得心情激荡:“将军好胸襟、好气魄!”
“两年前,孤夜姜大军趁我军主力西征秋瓷、伽乐之际,重兵奇袭西州,柳中城破,守将阵亡。按照以往的习性,处月本应该举族搬迁避难,逃入大漠最深处。一如他们的族名,从大漠中来。谁能想到,处月全族一步未退,同我大周共赴国难。最终大败孤夜姜大军,并且借机收复了沙、瓜二州。”
五皇子听得高兴:“好!将军为何不乘胜追击?”
郭清晏苦笑:“西境家底薄,没人没粮,禁不起连番大战。能守住晋昌,已是意外之喜,再无东进之力。况且漠北异动,乌护断我商路,下臣实在承受不住南北两线作战,只得偃旗息鼓。”
二皇子将心比心:“郭将军苦苦支撑十余载,委实不容易。”
郭清晏只说:“是下臣托大,小看了对手。不过,下臣要说的是,西境饱经战乱、民心思归,这才是臣有今日之所成的最根本原因。中原同西境,则大大不同。”
二皇子正色道;“将军仔细说来。”
郭清晏表示:“小臣拙见,笑谈罢了。如有不当,还请诸位殿下恕罪。都说大周乱于藩镇,其实不然。早在折冲府无兵可发,这乱象便已埋下祸根。为何置藩镇、设藩将,不过是无奈之举。朝廷无兵可用,可边疆不能无人可守。无兵无粮,只得授予藩将一定特权,以此来拱卫大周。若是在藩镇还未成气候之前,一步步收回藩将手中权力,则危机全解。可惜,眼看藩镇一日日做大做强,胜兵数万,必不得善终,于是先下手为强。大周只平定了藩镇之乱,但并无新的制度取代藩镇,这才造成了今日之患。谁发粮饷便是谁的兵,国家大义,比不得吃饱穿暖。”
二皇子赞成:“话虽直白,理是这个理。百姓想要活下去,并没有错。”
郭清晏继续往下说:“如今大周,有三害。其一便是那外邦夷蛮,漠北乌护、西南嘉良夷、还有那南边的南诏。趁虚而入、趁火打劫,乱我河山。不过殿下们放心,漠北西南有臣,武威军誓死为大周平定边乱。不破逻些终不回!”
五皇子听得热血沸腾:“好!”
郭清晏收敛神情:“这内乱有二。一是藩将自立,政令不达。二则家奴势大,奴大欺主。然家奴又因藩将而存在,两者相辅相成,终成大患。”
五皇子觉得是:“这些谁不知道!郭将军可有解决之策?”
郭清晏抱拳:“臣确实有一策,不知可不可行。”
五皇子着急:“速速说来。”
郭清晏道:“天子受制于宦官,全因神策军在其手中。然宫廷禁军,非神策不可?为何不甩开宦官,另组新军?神策军无论从战力上,还是从职责上,早非昔日神策。裁撤重组,才是正途。天子有如臂使指之新军,为收复山河、重建权威的第一步。这第二步,便是子承父业的藩镇。大军在侧,谁敢不从?万事开头难,只要解决掉一个,后面自然不攻自破。大周民心未失,犯上作乱,终不得长久。收藩将官员任免、税收自立之权,赐封爵祭田,子孙外任为官,各散天涯。藩兵就地开荒屯田,登记造册,以田养兵,自给自足。”
“另建督军府,天下兵马皆登记在册。掌兵籍粮饷,马匹甲胄。由荣养老将出任督军,也可招藩将入朝为督军。可将督军府按地域划分为东南西北等多个军府,分而治之。武官考核任免,交予兵部。亦可兴办武举,择优录取。如此一来,藩镇毒瘤可解。既无内乱,临危受命之家奴,自然归其本位,同神策军一起烟消云散。大周中兴有望。”
郭清晏缓了一口气道:“一切不过是微臣妄想,步步维艰。行差踏错,大周威信经不经得起,天下百姓经不经得起,尚不好评说。若天子新军战败,皇家想要再建威仪,不知何年何月。”
五皇子拍桌子:“这也怕那也怕,难道要眼看着祖宗留下来的基业被拖垮?没有新军征讨,那些藩将就不叛乱?”
二皇子直言道:“郭将军所言极是,奴大欺主,乃皇家之耻。只不过重组禁军,需大量大量物力财力,又要绕过家奴,委实不易。”简单点儿说,皇帝也就名头好听,没权没钱,没人肯替他卖命。
郭清晏遗憾道:“臣借乌护商道送回大批金银,尽数变成了这一座座巍峨宫殿。”此言一出,三位皇子立刻惭愧的低下头。
郭清晏不管这些,继续说:“世家豪族把持朝政,轻国重家为一害。藩镇尾大不掉,妄想父死子继,为一害。宦官把持宫禁,挟持皇帝,为一害。世家早在周武时期便已经元气大伤,科举选才,可未伤及根本。藩镇倒行逆施,又可分而划之,终不得长久。反倒是北司为天子身边人,一言一行一举一动,皆在其掌控之中,反倒被束缚了手脚,无法施展。宦官乃无根之人,一切权利皆来自皇帝信任,离开皇权,一无所有。所以,战乱时,宦官反而最可信。可今时不同往日,亡命之徒岂能把持国家重器?宦官一无所有,同样需要厮杀夺位。不能连根拔除,但可引其相斗,坐收渔翁之利。待到元气大伤,方可一网打尽。”
“大周民心未失,为天下勇于献身的忠义之士大有人在,何必拘泥于家奴?殿下们不如思量思量,如何提贤任能,提拔颇具才干的中下层神策军将领,架空宦官权柄。没了兵权的宦官,就是那没了牙的野猫,何惧之有?”
含凉殿,长庆帝午后小憩醒来:“阿香可回来了?”
福满上前:“回殿下,郭夫人刚回来,正在后殿换衣服。奴才瞧着,很是尽兴。”
长庆帝觉得身上不舒爽:“扶朕起来。”
福满担心:“陛下龙体不适,可要请太医敷药?”
长庆帝拒绝:“不用,将熏香点上。用上好的龙涎香。”
郭清晏大步走进正殿,神清气爽,坐在长庆帝身侧,仔细观瞧道:“陛下可是身上不爽利?要不服用些福寿玉露丸?”
长庆帝摇头:“苦夏罢了。成瘾之物,还是少服用为佳。”
郭清晏赞同:“拔出丹药余毒,苦是苦了些。只要陛下坚持住,龙体定会更胜往昔。”
长庆帝看向郭清晏,眼中满是情谊:“都听你的。”
郭清晏提议:“夏日苦闷,要不我们搬到金銮殿住几日?金銮殿地势开阔,对陛下养病也有好处。”
长庆帝哪里有原则:“都听阿香的。对了阿香,你归来多日,可有回郭家祭拜列祖列宗?到安阳公墓前上一炷香?”
郭清晏笑笑:“阿香分身乏术,得空陛下将阿篱借我可好?”
长庆帝揭穿“你这是近乡情怯!”
郭清晏直言:“陛下也知道我家事。除了祖父和六姐姐,郭家哪还有牵绊。也不知他们可还认我?”
这话长庆帝不爱听了:“胡说!你乃大周镇西大将,超品郡王,岂有郭氏嫌弃的份!朕派一队神策军将士送你回家。”
郭清晏赶忙制止:“陛下,都是一家人,无需如此。阿篱陪我回去告祭列祖列宗便是。如果能将我娘的牌位请入祠堂、写入族谱,那就更好不过了。”
长庆帝安慰她:“都是小事,有朕在。”
郭清晏趁机:“阿香为陛下诊脉如何?”
长庆帝立刻收回手臂:“太医叮嘱了,朕不能见风。”
郭清晏不依不饶:“陛下信不过阿香的医术?”
长庆帝顾左右而言他:“绿豆汤呢?阿香尝尝,加了薄荷,别有一番风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