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淡的芝兰香味弥漫在军帐中,座下的匪首们饶有兴致地望着台上衣衫褴褛的少女。
她的衣衫松松垮垮的挂在肩上,露出一半圆润的美人肩。盛珏伸手欲扯下剩余的衣衫,柳妤月猛地按住了他的手。
再扯下去,她便该在这群山匪面前□□了。
“我是扶芫的长姐。”危机当头,柳妤月强装镇定,深呼吸,努力保持冷静:“你这般对我,不怕她厌恶你吗?”
她隐约察觉,兴许盛珏对柳扶芫是不一样的。
“兴许你很聪明。”盛珏抚过她姣好的面颊,笑了下,“但可惜,大魏城破,公主的聪明救不了这如山倒的王朝。”
话音刚落,柳妤月更紧的抓着他的手。
硬的不吃,那就只能试试软的。
“那可否,请大王看在五妹妹的情分上。”她动了动唇,声音软了些许,“至少——”
她本就生得貌美,而今水眸盈盈,眸底波光荡漾,更显温软柔弱。
盛珏眸光一滞。
察觉到迟疑,柳妤月攥紧了他的手。
“至少、至少别在这里。”声音温和绵软,带着几分梨花带雨的哽咽。
是大魏尊贵无双的长公主,亦是如今在他身下泫然欲泣的美貌少女。
像是猫儿毛茸茸的尾巴在心头扫啊扫,盛珏喉结微动,俯身将她打横抱起,快步走出了军帐。
-
“主帅。”
“大王。”
“主帅。”
……
盛珏脚下生风,左手掀开营帐帘幕,右手便已将少女丢在虎皮硬榻上。
“唔。”柳妤月摔在硬榻上,撞得闷哼一声。
没想到大王这么早就回来,营帐中伺候的侍女你看看我,我看看你,一时不知要做什么。
“滚出去。”他一把举起水壶,对着壶嘴倒了一大口,茶水打湿他的衣裳,他擦了擦嘴角的水渍,“任何人不许进来。”
“是。”
侍女们福了福身子,纷纷退下。
营帐中只剩二人。
盛珏脱去外衣,眸光幽深,一步一步逼近。
柳妤月不自觉往后缩了缩,裹紧身上残破的衣物。
服软是为了避免在那群匪贼面前春光尽泄,更是护住大魏皇储的最后一丝颜面。
可如今看来,貌似惹上了更大的麻烦。
“在害怕?”他忽然开口,眼神如同刀子般在她身上刮过,“大魏公主,你应是知道,我留你一命,为的是什么。”
柳妤月抿了抿唇,没有回话。
她当然知道。
这群山匪出身的叛贼杀人放火、无恶不作。而她被当做礼物送来这豺狼窝,本该九死一生,但她知道,盛珏不会杀她,因为这大魏长公主的身份对盛珏有那么些用处。
叛贼靠着劫掳先帝赈灾的财宝而做大,又趁着先帝驾崩,朝纲不稳,一路杀入帝都。
大魏皇帝以贤德著称,而他充其量算个枭雄,若想取大魏而代之,他盛珏名不正言不顺。
而柳妤月能给他一个名正言顺的名分,他盛珏若是成了长公主的夫婿,也算跟大魏皇族搭上了关系。
当然,这只是个权宜之计,待到他正式登基,坐稳江山,等待柳妤月的无非就是——处死。
可是,她不能就这么死去。
柳妤月松了松手,松松垮垮的衣衫悠悠滑下。
今夜刺杀失败,过了子时,城中的将领便会带着残存的兵力离开。
而她需要蛰伏在叛贼身边,活下去,直到救出被这叛贼关押的胞弟和母后。
此时月色正好,皎洁的月光透过窗棂,落入屋中,而少女单薄的雪肩,似乎能在月光下生辉。
她抬眸,忽然不再如方才那边惊慌。
她知道,要想好好的活下去,就逃不过今晚的以身饲虎。
盛珏坐在虎皮硬榻边,抬手拂过她细嫩的肩,眸中晦暗难辨。
不得不说,柳妤月是极美的。
世间美人万千,各有各的美法。或是妩媚动人,或是清丽脱俗,而她更像是浑然天成的一顶华冠,滋养在锦衣玉食之中,带着生于皇室所特有的矜贵与娇柔。
那是只有人世间最富贵的地方才能养育出的美艳。
盛珏不傻,他知道,若非这场叛乱,他这辈子都不会和柳妤月产生交集。
他仔细地看着她的模样,眸光炽热异常,与其说是在端详她的眉眼,倒不如说……是在欣赏此番浴血厮杀得来的战利品。
这是——他颠覆了一个王朝的嘉奖。
感受到他的眸光愈发火热,柳妤月闭上眼睛,微微抬起下巴,露出脆弱的脖颈,像一只收好了爪子,温驯乖巧的猫咪。
她不再抵抗,任由他予取予求。
意识到这一点,盛珏浑身的肌肉紧了一紧,右手掐住她的脖颈,俯身吻上了她的唇。
是极其绵长的一个吻。
片刻后,外面下起了大雨,雨打棚顶发出沉闷的声响,柳妤月躺在榻上,双手被牢牢禁锢在耳畔,抿着唇,小脸微白。
巨大的痛意将她的无感吞噬了个干净,她听不见雨声,也看不见周遭的一切。
世界好像都安静下来,除了耳畔传来轻微的喘息。
盛珏的动作实在称不上温柔,又或者说,是有意下重手,叫她喊痛。
可柳妤月不愿喊疼。
大魏公主一生矜贵,从不愿在外人前示弱,何况,如今她面对的是灭国仇敌。
混沌之中,许多记忆仿佛骤然活过来。
她想到元祈六年,她六岁,被带到御书房中协助父皇处理政事,父皇握着她的小手,教她在奏折上圈点批红。
“阿词,你且记住,为君者,当以仁义治天下,使百姓养生丧死无憾,方为王道之始。”
“我皇族受百姓敬仰,亦将以性命护百姓安居乐业,予天地一方海晏河清。”
又想到父皇驾崩那日,父皇颤颤巍巍地将六岁的柳仲期交给她。
“阿词,切记、切记、护好新帝,护好大魏。”
后来大魏城破,她站在城墙上,眼睁睁地看着烽火烧到城门。
京都哭声震天,叛军所过之处,一片狼藉。
她没能救了这岌岌可危的帝国,本该随这帝国而去,可残留的老臣拦下了她。
“公主,救救大魏吧。”
“公主,太后和新帝都在那匪首手中,您不能死。”
……
她的眸光游离在外,良久,眼角轻轻落下一滴泪。
是的,她活了下来。
背负着国仇家恨和委身仇敌的屈辱,活了下来。
*
经历了一整夜的狂风暴雨,府中的梨花被骤雨打落了一地。宰相府掌事一大早就在门口来回踱步,时不时抬头,望着空空如也的巷子,良久,又低下头来叹气。
“刘叔,您坐下歇歇吧。”小童取来竹椅,撑开放在地上,“相爷定然平安的。”
刘掌事摆了摆手,如今没有坐下来的心情,“相爷降于山匪,还将……长公主送到了那些贼人手中,也不知如今该如何难过。”
“可这也是无奈之举呀。”小童知道这些,劝慰道,“彼时幼帝与太后被他们派来的奸细掳去,宫中早已无了战意,眼看都要被叛贼一网打尽了,是琅悦公主命咱们相府假意投诚,这才拖延了一段时间。”
言至此处,他顿了下,继续道:“借着咱们投诚赢来的时间,琅悦公主亲自将皇子公主们送走,为咱们大魏保存了血脉与实力,也算是好事一桩了。”
刘掌事捻须,诚然,没有相府投降争取来的时间,如今的皇宫上下早就被一锅端了。
只是……
“那群叛贼必然有所察觉。”刘掌事一提这个就更愁了,“相府投诚后不过一个时辰,宫中的公主皇子们便凭空消失,如此蹊跷,他们定然会怀疑到相府头上,如今相爷又去了,指不定会受多少折辱……”
“这些折辱——相爷……应该不会放在心上吧。”小童想了想,道,“换个角度想,还好他们怀疑到了相府头上。有相府挡在前,公主的日子,会好过许多呢。”
这倒的确。
刘掌事一滞,倒也没再说什么了。
宫中鲜有人知,三月前先帝驾崩,亲手将幼帝交付与了琅悦长公主。
此后,宫中事务名义上是相府辅佐幼帝决断,实则长公主一手操持。
外人皆以为当今宰相治国有方,在朝中无良将可用时,仍能以谋略,于衢州、赣州两地牵制住翘勇善战的义林军。
但无人知晓,这三月以来的所有战果,皆出自长公主之手。
只是可惜,先帝驾崩时匪军已势如破竹,留给长公主的时间到底还是太少,这摇摇欲坠的大魏,终究是倒下了。
绿枝上掠过一只飞鸟,树影摇晃,刘掌事抚须,再次悠长地叹了口气。
远处,青黛小巷的尽头出现一抹素白的身影,小童远远瞧见了,顿时兴奋起来。
“是相爷!”他一边招手,一边叫喊,“掌事!相爷回来了!”
刘掌事快步相迎,没走几步,便愣在原地:“相爷,您的手?”
白影越走越近,小童这才看清,来者脚步虚浮,面色苍白,似乎随时都要倒下,而他的左手,正滴着血。
滴答。
殷红的血珠滴落地面。
他走过的每一寸青石板上,都滴落了三三两两的血珠。
“相爷!”小童身子敏捷,飞快地跑过去,扶起了几欲倒下的祝允之。
“无事。”祝允之推开小童,惨白的唇动了动,“我自己走。”
“哎呀,不行的,相爷你……”小童作势又要扶,再次被推开了手。
推搡之间,祝允之淌血的掌心上似有寒光。
刘掌事上前抓住祝允之的手,翻转,只见五根银针深入掌心,鲜血顺着银针缓缓流出。
“相爷!”小童惊叫一声,“这这这……”
“这是自己扎的。”祝允之动了动唇,声音没有任何起伏,“你们让开,我一个人呆一会儿。”
“可是相——诶诶诶?”话没说完,小童便被一旁的刘管事拉到身后。
将小童拉到身后,刘管事自怀中取出早就备好的伤药与布条:“老奴为相爷简单处理伤口罢。”
见了祝允之平安归来,刘管事不似方才那般忧心,看着祝允之收回手,颇不配合,他又说了声:“这是公主临行前命老臣备下的。”
听到“公主”,祝允之的手颤了颤,这次没再挣扎,摊开手,任由刘管事料理伤口。
拔出银针,鲜血汩汩流出。
小童被拉到一旁,全程光是看着那伤口,便已痛得龇牙咧嘴。
祝允之神色不变,似是感觉不到疼痛。
刘管事上好伤药,再以布条包扎好,祝允之呆呆愣愣地看着伤处,良久,声音干涩:“她还与你交待了什么?”
包扎好伤口,刘管家退后一步,拱了拱手,“公主吩咐,她于书房留有书信一封。”
祝允之抿唇,快步往书房而去。
*
阳光透过轩窗,照到檀木小桌上。前些日子大魏皇宫被叛军所占,柳妤月暂居宰相府,大魏虽名义上国破,但皇室遍布京都的暗桩却完好无损的保存了下来。
柳妤月在宰相府,常常在这面檀木小桌上查阅文书,致函暗桩,调配暗探。
祝允之走进檀木小桌,只见上头确有一函一符。
说是信函,却不过誊抄了段诗文,他打开信函,但见洛阳纸上娟秀的簪花小楷字迹分明,然一笔一划,却是气势磅礴,入木三分:
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祝允之仔仔细细地将这一段诗文看了一遍又一遍,像是想透过这些娟秀的字迹,想起那人瑰丽的眉眼,良久,又觉得如今自己这副模样,实在痴傻,一时失笑。
他摇头,有些无奈,却依旧紧紧握着这半段诗文。
她以诗文赠他,无非是在向他明志,劝慰他不必因送她入狼窝而自责。
而这信函旁的符……祝允之拿起符,但见上头以篆文刻着明晰的“影”字,心下便知,这是可驱使京都暗桩的皇符。
她知道盛珏身边行事不便,便将这皇符交付与他,叫他在外协助。
这是……让他不要因投降于叛贼,而以死谢罪。
祝允之看了看自己伤痕累累的手,良久,闭上了眼睛。
她分明也曾一心求死,如今却来劝慰他活下去。
祝允之垂眸,不自觉握紧了信函。
可她忘了,她身陷囹圄,他又怎会甘心死去。
她的衣衫松松垮垮的挂在肩上,露出一半圆润的美人肩。盛珏伸手欲扯下剩余的衣衫,柳妤月猛地按住了他的手。
再扯下去,她便该在这群山匪面前□□了。
“我是扶芫的长姐。”危机当头,柳妤月强装镇定,深呼吸,努力保持冷静:“你这般对我,不怕她厌恶你吗?”
她隐约察觉,兴许盛珏对柳扶芫是不一样的。
“兴许你很聪明。”盛珏抚过她姣好的面颊,笑了下,“但可惜,大魏城破,公主的聪明救不了这如山倒的王朝。”
话音刚落,柳妤月更紧的抓着他的手。
硬的不吃,那就只能试试软的。
“那可否,请大王看在五妹妹的情分上。”她动了动唇,声音软了些许,“至少——”
她本就生得貌美,而今水眸盈盈,眸底波光荡漾,更显温软柔弱。
盛珏眸光一滞。
察觉到迟疑,柳妤月攥紧了他的手。
“至少、至少别在这里。”声音温和绵软,带着几分梨花带雨的哽咽。
是大魏尊贵无双的长公主,亦是如今在他身下泫然欲泣的美貌少女。
像是猫儿毛茸茸的尾巴在心头扫啊扫,盛珏喉结微动,俯身将她打横抱起,快步走出了军帐。
-
“主帅。”
“大王。”
“主帅。”
……
盛珏脚下生风,左手掀开营帐帘幕,右手便已将少女丢在虎皮硬榻上。
“唔。”柳妤月摔在硬榻上,撞得闷哼一声。
没想到大王这么早就回来,营帐中伺候的侍女你看看我,我看看你,一时不知要做什么。
“滚出去。”他一把举起水壶,对着壶嘴倒了一大口,茶水打湿他的衣裳,他擦了擦嘴角的水渍,“任何人不许进来。”
“是。”
侍女们福了福身子,纷纷退下。
营帐中只剩二人。
盛珏脱去外衣,眸光幽深,一步一步逼近。
柳妤月不自觉往后缩了缩,裹紧身上残破的衣物。
服软是为了避免在那群匪贼面前春光尽泄,更是护住大魏皇储的最后一丝颜面。
可如今看来,貌似惹上了更大的麻烦。
“在害怕?”他忽然开口,眼神如同刀子般在她身上刮过,“大魏公主,你应是知道,我留你一命,为的是什么。”
柳妤月抿了抿唇,没有回话。
她当然知道。
这群山匪出身的叛贼杀人放火、无恶不作。而她被当做礼物送来这豺狼窝,本该九死一生,但她知道,盛珏不会杀她,因为这大魏长公主的身份对盛珏有那么些用处。
叛贼靠着劫掳先帝赈灾的财宝而做大,又趁着先帝驾崩,朝纲不稳,一路杀入帝都。
大魏皇帝以贤德著称,而他充其量算个枭雄,若想取大魏而代之,他盛珏名不正言不顺。
而柳妤月能给他一个名正言顺的名分,他盛珏若是成了长公主的夫婿,也算跟大魏皇族搭上了关系。
当然,这只是个权宜之计,待到他正式登基,坐稳江山,等待柳妤月的无非就是——处死。
可是,她不能就这么死去。
柳妤月松了松手,松松垮垮的衣衫悠悠滑下。
今夜刺杀失败,过了子时,城中的将领便会带着残存的兵力离开。
而她需要蛰伏在叛贼身边,活下去,直到救出被这叛贼关押的胞弟和母后。
此时月色正好,皎洁的月光透过窗棂,落入屋中,而少女单薄的雪肩,似乎能在月光下生辉。
她抬眸,忽然不再如方才那边惊慌。
她知道,要想好好的活下去,就逃不过今晚的以身饲虎。
盛珏坐在虎皮硬榻边,抬手拂过她细嫩的肩,眸中晦暗难辨。
不得不说,柳妤月是极美的。
世间美人万千,各有各的美法。或是妩媚动人,或是清丽脱俗,而她更像是浑然天成的一顶华冠,滋养在锦衣玉食之中,带着生于皇室所特有的矜贵与娇柔。
那是只有人世间最富贵的地方才能养育出的美艳。
盛珏不傻,他知道,若非这场叛乱,他这辈子都不会和柳妤月产生交集。
他仔细地看着她的模样,眸光炽热异常,与其说是在端详她的眉眼,倒不如说……是在欣赏此番浴血厮杀得来的战利品。
这是——他颠覆了一个王朝的嘉奖。
感受到他的眸光愈发火热,柳妤月闭上眼睛,微微抬起下巴,露出脆弱的脖颈,像一只收好了爪子,温驯乖巧的猫咪。
她不再抵抗,任由他予取予求。
意识到这一点,盛珏浑身的肌肉紧了一紧,右手掐住她的脖颈,俯身吻上了她的唇。
是极其绵长的一个吻。
片刻后,外面下起了大雨,雨打棚顶发出沉闷的声响,柳妤月躺在榻上,双手被牢牢禁锢在耳畔,抿着唇,小脸微白。
巨大的痛意将她的无感吞噬了个干净,她听不见雨声,也看不见周遭的一切。
世界好像都安静下来,除了耳畔传来轻微的喘息。
盛珏的动作实在称不上温柔,又或者说,是有意下重手,叫她喊痛。
可柳妤月不愿喊疼。
大魏公主一生矜贵,从不愿在外人前示弱,何况,如今她面对的是灭国仇敌。
混沌之中,许多记忆仿佛骤然活过来。
她想到元祈六年,她六岁,被带到御书房中协助父皇处理政事,父皇握着她的小手,教她在奏折上圈点批红。
“阿词,你且记住,为君者,当以仁义治天下,使百姓养生丧死无憾,方为王道之始。”
“我皇族受百姓敬仰,亦将以性命护百姓安居乐业,予天地一方海晏河清。”
又想到父皇驾崩那日,父皇颤颤巍巍地将六岁的柳仲期交给她。
“阿词,切记、切记、护好新帝,护好大魏。”
后来大魏城破,她站在城墙上,眼睁睁地看着烽火烧到城门。
京都哭声震天,叛军所过之处,一片狼藉。
她没能救了这岌岌可危的帝国,本该随这帝国而去,可残留的老臣拦下了她。
“公主,救救大魏吧。”
“公主,太后和新帝都在那匪首手中,您不能死。”
……
她的眸光游离在外,良久,眼角轻轻落下一滴泪。
是的,她活了下来。
背负着国仇家恨和委身仇敌的屈辱,活了下来。
*
经历了一整夜的狂风暴雨,府中的梨花被骤雨打落了一地。宰相府掌事一大早就在门口来回踱步,时不时抬头,望着空空如也的巷子,良久,又低下头来叹气。
“刘叔,您坐下歇歇吧。”小童取来竹椅,撑开放在地上,“相爷定然平安的。”
刘掌事摆了摆手,如今没有坐下来的心情,“相爷降于山匪,还将……长公主送到了那些贼人手中,也不知如今该如何难过。”
“可这也是无奈之举呀。”小童知道这些,劝慰道,“彼时幼帝与太后被他们派来的奸细掳去,宫中早已无了战意,眼看都要被叛贼一网打尽了,是琅悦公主命咱们相府假意投诚,这才拖延了一段时间。”
言至此处,他顿了下,继续道:“借着咱们投诚赢来的时间,琅悦公主亲自将皇子公主们送走,为咱们大魏保存了血脉与实力,也算是好事一桩了。”
刘掌事捻须,诚然,没有相府投降争取来的时间,如今的皇宫上下早就被一锅端了。
只是……
“那群叛贼必然有所察觉。”刘掌事一提这个就更愁了,“相府投诚后不过一个时辰,宫中的公主皇子们便凭空消失,如此蹊跷,他们定然会怀疑到相府头上,如今相爷又去了,指不定会受多少折辱……”
“这些折辱——相爷……应该不会放在心上吧。”小童想了想,道,“换个角度想,还好他们怀疑到了相府头上。有相府挡在前,公主的日子,会好过许多呢。”
这倒的确。
刘掌事一滞,倒也没再说什么了。
宫中鲜有人知,三月前先帝驾崩,亲手将幼帝交付与了琅悦长公主。
此后,宫中事务名义上是相府辅佐幼帝决断,实则长公主一手操持。
外人皆以为当今宰相治国有方,在朝中无良将可用时,仍能以谋略,于衢州、赣州两地牵制住翘勇善战的义林军。
但无人知晓,这三月以来的所有战果,皆出自长公主之手。
只是可惜,先帝驾崩时匪军已势如破竹,留给长公主的时间到底还是太少,这摇摇欲坠的大魏,终究是倒下了。
绿枝上掠过一只飞鸟,树影摇晃,刘掌事抚须,再次悠长地叹了口气。
远处,青黛小巷的尽头出现一抹素白的身影,小童远远瞧见了,顿时兴奋起来。
“是相爷!”他一边招手,一边叫喊,“掌事!相爷回来了!”
刘掌事快步相迎,没走几步,便愣在原地:“相爷,您的手?”
白影越走越近,小童这才看清,来者脚步虚浮,面色苍白,似乎随时都要倒下,而他的左手,正滴着血。
滴答。
殷红的血珠滴落地面。
他走过的每一寸青石板上,都滴落了三三两两的血珠。
“相爷!”小童身子敏捷,飞快地跑过去,扶起了几欲倒下的祝允之。
“无事。”祝允之推开小童,惨白的唇动了动,“我自己走。”
“哎呀,不行的,相爷你……”小童作势又要扶,再次被推开了手。
推搡之间,祝允之淌血的掌心上似有寒光。
刘掌事上前抓住祝允之的手,翻转,只见五根银针深入掌心,鲜血顺着银针缓缓流出。
“相爷!”小童惊叫一声,“这这这……”
“这是自己扎的。”祝允之动了动唇,声音没有任何起伏,“你们让开,我一个人呆一会儿。”
“可是相——诶诶诶?”话没说完,小童便被一旁的刘管事拉到身后。
将小童拉到身后,刘管事自怀中取出早就备好的伤药与布条:“老奴为相爷简单处理伤口罢。”
见了祝允之平安归来,刘管事不似方才那般忧心,看着祝允之收回手,颇不配合,他又说了声:“这是公主临行前命老臣备下的。”
听到“公主”,祝允之的手颤了颤,这次没再挣扎,摊开手,任由刘管事料理伤口。
拔出银针,鲜血汩汩流出。
小童被拉到一旁,全程光是看着那伤口,便已痛得龇牙咧嘴。
祝允之神色不变,似是感觉不到疼痛。
刘管事上好伤药,再以布条包扎好,祝允之呆呆愣愣地看着伤处,良久,声音干涩:“她还与你交待了什么?”
包扎好伤口,刘管家退后一步,拱了拱手,“公主吩咐,她于书房留有书信一封。”
祝允之抿唇,快步往书房而去。
*
阳光透过轩窗,照到檀木小桌上。前些日子大魏皇宫被叛军所占,柳妤月暂居宰相府,大魏虽名义上国破,但皇室遍布京都的暗桩却完好无损的保存了下来。
柳妤月在宰相府,常常在这面檀木小桌上查阅文书,致函暗桩,调配暗探。
祝允之走进檀木小桌,只见上头确有一函一符。
说是信函,却不过誊抄了段诗文,他打开信函,但见洛阳纸上娟秀的簪花小楷字迹分明,然一笔一划,却是气势磅礴,入木三分:
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祝允之仔仔细细地将这一段诗文看了一遍又一遍,像是想透过这些娟秀的字迹,想起那人瑰丽的眉眼,良久,又觉得如今自己这副模样,实在痴傻,一时失笑。
他摇头,有些无奈,却依旧紧紧握着这半段诗文。
她以诗文赠他,无非是在向他明志,劝慰他不必因送她入狼窝而自责。
而这信函旁的符……祝允之拿起符,但见上头以篆文刻着明晰的“影”字,心下便知,这是可驱使京都暗桩的皇符。
她知道盛珏身边行事不便,便将这皇符交付与他,叫他在外协助。
这是……让他不要因投降于叛贼,而以死谢罪。
祝允之看了看自己伤痕累累的手,良久,闭上了眼睛。
她分明也曾一心求死,如今却来劝慰他活下去。
祝允之垂眸,不自觉握紧了信函。
可她忘了,她身陷囹圄,他又怎会甘心死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