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7章 大肆封赏
朱棣更为诧异,他凝视着伊王朱道:“给朕细细说来。”
于是朱道:“每一个人群,他们的利害关系是不同的。”
顿了顿,朱接着道:“就好像对皇兄来说,保住大明江山,乃是天下一等一的事。可对士绅而言,他们的土地乃是他们的根本。至于朝中的大臣,他们才不管谁是皇帝呢,只要自己不失高官厚禄即可。商贾、农人,也是如此。”
“所以臣弟先让人大肆收购象牙和香料,这必然会引起商贾和士绅们为了牟利,而大肆生产和收购,想要借此售卖,获取暴利。而对于暹罗王而言,这样的做法,不啻是釜底抽薪。若是暹罗人与大明的贸易过于紧密,势必会慢慢地被我大明所侵蚀,因而,他必定要下诏严查这件事。”
“而趁此机会,咱们采购的海商,就此撤出。而无数的暹罗商贾和士绅,必定血本无归。”
朱棣听着直皱眉头,却也不得不承认,他并没有往这个方向去想。
他下意识地抬头,看了众臣一眼。
杨荣胡广等人一脸无语,他们感觉朱在内涵他们。
可此时却也不得不佩服,这位伊王殿下确实有些非同凡响。
原以为就是一个混吃等死的货,没想到,有这样的真知灼见。
此时,朱继续道:“当然,单靠这个来动摇暹罗人基业,是不可能的。虽然血本无归,可商贾和士绅们却只会将血本无归的原因归咎于自己,怪自己过于贪心,明知大明与暹罗为敌,竟还与之贸易。”
“那么下一步,就是要将责任,归咎于暹罗王身上。这也是为何,会有鸡鸣寺的僧人,要往暹罗访问,借此亲善,同时做到将来冰释前嫌,恢复邦交的行动了。”
“这样的做法,其实就是让原本血本无归的商贾和士绅们意识到,或许自己还有希望,人一旦有了希望,就会特别关注鸡鸣寺之事,关于此事的动向,必然已在暹罗国内引发了巨大的热情。可是皇兄可知道,一旦人人关注着一件事,而且暹罗人对鸡鸣寺的僧人到访之事,带着巨大的希望时,那暹罗王会怎么做呢?”
“暹罗王乃是雄主,他岂会不知道,这不过是大明的诡计罢了。这位暹罗王必定会生出警惕之心,因此,暹罗人对鸡鸣寺的僧人越是抱有期待,暹罗王就绝不可能会同意鸡鸣寺的僧人入境。”
朱棣点头,他细细地想着若是自己是暹罗王,只怕也会如此。
朱道:“可是当暹罗王又下诏封禁关禁,不得让鸡鸣寺的僧人到访的时候,那么……对于暹罗人而言,会是什么样的感受呢?鸡鸣寺来的不过是一些慈悲为怀,不忍生灵涂炭的僧人而已,连这些,都不为暹罗王所容。这般一来,再想到自己不能与大明贸易,所带来的巨大损失,势必……整个暹罗国内,怨声载道,人人都会想,若是没有暹罗王,岂不天下就太平了,就不必受兵役之苦?若是没有暹罗王,香料和象牙就可以售出去,借此牟利,而不必似这般一样的损失惨重。”
“更会去想,若是没有暹罗王,鸡鸣寺的僧人若是能入境弘扬佛法,又有何不好的,这一下子,便是让暹罗王得罪了暹罗国内的僧人、士绅、商贾,甚至还有不少饱受兵役之苦的百姓。”
“当然,只是到了这一步,却还是不够的,接下来要做的……就是让人四处散播谣言。臣弟在暹罗各地,暗中布置了大量的线人,特种千户所,会同安南百户所的人员,渗透进暹罗之后,开始有目的地投放各种流言蜚语,无非是暹罗王如何奢靡无度……当然,这些东西,可谓手到擒来,只需将商纣王和隋炀帝的故事,改成暹罗人的版本即可,暹罗的商贾和士绅本就不满,也乐于传播这些流言……”
朱棣忍不住道:“入他娘的。”
他本想说,外头传闻朕的事,是不是也是你和张安世这两个小子干的?
终究,这里人多,他没说出口。
朱又道:”接下来的事就好办了,现在干柴已经堆放好了,就等火星冒出来。这件事之后,必定会有暹罗的大臣对于时局担忧。因而,肯定会有人奏请暹罗王,索性与大明议和,而暹罗王何等越是聪明,越是有雄才大略,便越知道我大明所图甚大,就越发不会允许,而且为了杜绝群臣动摇,也必定会严惩上奏的大臣。“
“因此,这样的大臣,罢官的罢官,下狱的下狱。而这个时候,就大有文章可做了。但凡是这样的大臣,我们都会宣扬他们乃是比干、魏征一样的人,却因为暹罗王荒淫无度,受暹罗王的戕害,只要是暹罗国中主张议和之人,便可大肆的鼓吹他们如何正直、忠诚,使这暹罗人上下对他们怀有同情。”
“到了这一步,其实大势已成,接下来要干的事,就是临门一脚,臣弟开始派人,给暹罗的许多大臣送银子,这些重臣,虽为暹罗王的心腹,却也已经意识到,局势已有所变化,为了存续家族,若是再和暹罗王去豪赌,妄图与我大明和无数愤怒的暹罗人为敌,极有可能遭来灭门之祸,何况,我们奉送银两,却又不必让他们为我们所用,只是送银即可,这即可表明,我们已有了十足的把握,同时,又不必让他们为难,他们也只好勉强收下,因为不收,谁能想到,将来明军杀至,不会教他们死无葬身之地。”
“此外,我们又放出大明即将征集百万军马,不日即将入暹罗的消息,又收买了一些僧人,开始表达对暹罗王的不满,当然,这些收了我们好处的僧人,不过是棋子而已,他们表达不满之后,便让人立即以火焚之,使所有的暹罗人,将一切的矛头,指向暹罗王。”
“走到这一步,其实暹罗王已经必死了,暗中我们开始煽风点火,又收买暹罗国内的部族作乱,使他们的军马开始疲于应付,再加上四处放火,引发事情已经无法挽回的动静,那些暹罗王的重臣和心腹们,此时恰恰是最恐惧的,他们自知自己乃暹罗王腹心之人,事情到了这个地步,一旦明军杀至,他们可能全家族灭,何况又得了我们这么多的银子,将来若是暹罗王知道此事,也未必能放过他们。”
“此时此刻,暹罗王若还活着一日,对于整个暹罗的士农工商,甚至是暹罗王的许多亲信和心腹而言,都足以让他们食不甘味了。”
最后,他道:“皇兄,你瞧,他的人头,不就来了吗?”
朱棣听罢,自己竟都觉得一身冷汗淋漓。
这一整套的手法,他觉得,怕是姚师傅在世,大抵也只能使此毒计了。
最可怕的是,这种事可谓是防不胜防,可造成的危害,却是极大。
朱棣道:“你说的这样轻松,可是……天下的事,说来容易,做起来却是难的很。”
朱从容地道:“皇兄,事情是难是易,得看情况。若是一开始,就制定出周密的计划,而且有一群有才能的人去实施,那么就容易的多了。特种千户所里的人,多是在官校学堂毕业。他们精通情报的搜集,更有人精通天下各国的语言以及心理学,并且有人擅长经济和商学,至于暗中破坏,如何藏身等等学问,官校学堂都有不同学科的学问可学。特种千户所,所招募的都是各科的尖子生员,平日里又让他们历练,如今这些事,对他们而言,不过是轻而易举。”
朱棣哭笑不得,可此时,却不免瞥了张安世一眼。
张安世立即道:“陛下,臣只是让他们学习知识,没教他们干坏事……”
“朕没有怪伱。”朱棣道:“你慌个什么?”
他道:“这样说来,这是你的计划?”
他看着伊王朱。
朱很是坦然地道:“是臣弟的计划。不过计划并不周密,所以为了万无一失,所以臣弟往往针对一种情况,会布置几种安排。一种办法不成,就上另外一种,反正臣弟在暗,那暹罗王在明……”
朱棣不禁感慨道:“朕本要亲征,甚至也曾想过,若是不能亲征,便令诸王发兵。哪里想到,竟让你这个小子,兵不血刃的就办成了。你这一套方法,可谓是上兵伐谋,确实非同寻常。”
朱棣对朱的夸赞可谓是很难得事。
朱却是淡定地道:“我本来就很厉害,皇嫂一直都这样说。”
朱棣瞪了朱一眼,想骂两句,却发现好像确实没什么值得骂的借口。
当下,便虎着脸道:“这般说来,暹罗王的人头已送到,接下来该如何?”
朱便道:“这暹罗国已是群龙无首,不过……他们虽想和大明议和,可臣弟猜测,只怕他们未必也愿意受我大明的统治。接下来……若是不出意外,那么势必暹罗国内会乱作一团,甚至各处军马为了夺取王位会相互攻伐。所以臣弟以为,这个时候还不是大明进入暹罗的最好时机。”
“哦?”
“倘若大明直接进入暹罗,那么他们的矛盾,必然都会指向大明。唯一的办法,就是先让他们自相残杀,彼此攻伐,等到无数人头落地,血流成河的时候,人心思定之时,再让诸王调派一支军马吊民伐罪,则必然势如破竹,人人影从,暹罗上下,无不拍手称快,我大明再羁縻暹罗也就水到渠成了。”
朱棣皱眉起来。
胡广有些无法接受,道:“这样不妥吧,伊王殿下,这样的做法,未免过于霸道。我大明恩泽四海……岂可……何况这暹罗王……固然该死,可大明使用此等手法,已是不仁,眼下当务之急……”
“也不能这样说。”张安世连忙站出来打圆场:“哎……胡公可知,那暹罗王征伐高棉,行的也是霸道?由此可见,大家是半斤对八两,大家都是下九流,谁还看不起谁呢?”
胡广道:“啊……这……”
胡广显然一时词穷了。
张安世接着道:“我们现在讨论的是如何解决问题,诚如伊王所言,若是现在进入暹罗,必然民愤便要撒在我大明头上。人就是如此,此时这暹罗内群龙无首,不少人野心勃勃,人心思变,唯一的办法,就是作壁上观,等他们打的差不多了,再去收拾残局,到了那时,我大明便是仁义之师,所过之处,无不人人称颂。”
“人心即是如此,当人享受到了太平日子的时候,便不会觉得太平日子有多珍贵,可一旦大乱,人人自危,朝不保夕的时候,他们便会觉得,世间再没有比太平更可贵的事了。现在若是予以一群不在乎太平的人太平,他们只会不屑一顾,只有等到他们受了教训,才会视我大明为王师。”
胡广摇摇头,他瞥了一眼杨荣,希望杨荣站出来说两句。
杨荣却没做声。
朱棣沉吟着,却突然冷着脸,看着伊王道:“这真是你的主意?”
伊王朱道:“是……是……”
朱棣睁大着眼睛,瞪着他道:“你这个臭小子,这到底是谁教你说的,你还不快从实招来!”
这一声怒吼,立即将伊王朱吓了一大跳。
张安世也心虚起来,连忙蹑手蹑脚地后退了两步。
伊王朱的内心深处还是很怕朱棣的,此时哪还有方才的淡定从容,他结结巴巴地道:“真……真是我想出来的,皇兄若是不信……我……我在值房里,有自己亲书的计划书,暹罗今日的局面,还有将来的应对方法,早就写好了。”
朱棣倒是诧异道:“是吗?”
朱很是诚恳地道:“臣弟绝不敢欺瞒。”
听到这里,朱棣突然眼眶一红:“太祖皇帝最幼的儿子便是你这个小子,朕还以为,你这小子在宫中娇惯惯了,没什么本领。谁曾想到……你还有这样的才能,真让朕无法想象。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不费一兵一卒,便取下了千里之国。这是只有太祖高皇帝,才有这样的才能,朕真是小看了你。”
朱本是吓得满脸通红,此时听了朱棣的话,方才微微宽心。
朱棣又道:“此番,你功不可没。”
朱连忙道:“臣弟……”
朱棣摆摆手,不等朱说下去,便接着道:“可是朕不能赏你,你这点才能,朕岂会不知,若不是进了官校学堂,不是张卿家保荐你,只怕现在你这个小子,还在四处窥伺呢。所以……你这功劳,就算要算,也该算到张卿家的头上。”
朱:“……”
张安世也大大地松了一口气,整个人又像是霎时有了力气般,连忙上前两步道:“陛下,臣这算什么功劳。”
朱棣却道:“就不必和朕在此客气了,这就是天大的功劳,远在军功之上,且这特种千户所,实在非同小可,真是不可小看。”
他想了想,接着道:“从现在起,特种千户所,靠一个千户所可不成。这样吧,在这锦衣卫之下,设东镇抚司,下设三个千户所,专司特种千户所的职责。至于张卿,敕为锦衣卫都指挥使,伊王朱,便为指挥使佥事,主持东东镇抚司的事宜。你们看,可好?”
张安世终究还是成了这个指挥使。
虽然此前,朱棣派了一人做指挥使,而此人,并非是勋臣,也非是什么干练的角色,不过是一个寻常的武臣罢了。
而且这个人为人很忠厚,本事嘛,几乎没有。
张安世却知道,陛下这样做,本质上就是让这么一个老好人来做指挥使,不要妨碍他张安世在锦衣卫里做事。
而那位指挥使,显然也清楚陛下的心思,知道陛下不过是让他来做泥菩萨的,所以除了每日将自己关在值房里发呆,却从不干涉锦衣卫的事务。
而如今……连最后一丁点的遮羞布,也算是撕下了。
张安世直接顶替此人,名正言顺地掌握锦衣卫大权。
且又设立了东镇抚司,却又是将锦衣卫的权柄大大的扩张。
东镇抚司的职责,显然是专门针对海外诸藩,使这锦衣卫……已不再拘泥于大明的属地之内了。
张安世其实也早就想到有会这么一天,倒也不啰嗦,自是从善如流地谢恩。
朱对此倒也满意,便道:“如此就再好不过了,臣弟还担心人手不足呢。现在好了,有了东镇抚司,人力的问题便算是解决了大半了。”
杨荣、胡广、金忠等人,此时也都默然无言。
他们显然还是不希望,有一个超级巨大的机构如此膨胀的。
可是……任谁都清楚,已经没有人阻止得了这锦衣卫的膨胀了。
这锦衣卫表现出来的作用实在太大,这样的功劳摆在眼前,说什么也没有用。
朱棣是习惯了看这个弟弟不顺眼了,瞪了伊王朱一眼,而后又道:“东镇抚司的职责,只允许在两京十三省之外,断然不得在两京十三省内行事。若有这样的事,朕第一个要拿问的便是你这个佥事。其次……涉及这些事的校官和緹骑,统统都要严惩,知道了吗?”
朱看着朱棣严厉的样子,自也是乖乖地道:“是。”
朱棣的脸色才微微地温和了一些,而后才道:“你的嫂子……许多日子不曾见你了,你去问安吧。告诉她,你立功的事,让她也高兴高兴。”
朱道:“是,臣弟这就告辞。”
他对朱棣还有恐惧之心,恨不得立即逃之夭夭,听了朱棣的话,简直就是如蒙大赦。
朱棣随即看向张安世:“张卿……这官校学堂,很好,倒是养了不少的人才。”
张安世尴尬地笑着道:“官校学堂其实也没什么了不起,不过是搜罗天下的学问,让人根据自己的长处,做出选择而已。”
朱棣却是道:“听闻你这右都督府,热闹得很?”
张安世道:“陛下所说的热闹,是指……”
朱棣道:“不是说,搜罗了许多的钱财吗?”
“这个……”张安世笑了笑道:“臣打算……兴建铁路,方便……”
朱棣打断他:“右都督府到底借了多少银子?”
张安世迟疑了一下,最后道:“这……只怕有大几百万两……”
朱棣不禁唏嘘:“听闻利息还不小。”
“臣会想办法……偿还的,恳请陛下放心便是。”
朱棣也不好多问了,这种大肆举债,实在让人瞠目结舌,可现在说起这个……。
朱棣给杨荣等人使了个眼色,杨荣等人便默契地一一告退。
等到众人退下,只剩了张安世的时候,朱棣才道:“少借一点银子,历朝历代,大肆举债,你见有谁有好下场的?还有……皇孙那儿,你怂恿他帮你卖地?”
“臣没有……”张安世立即矢口否认。
“还说没有,瞻基已将主意,打到了他的幼军头上了。”
张安世:“……”
所谓的幼军,其实是今年开春的时候,朱棣的一道旨意。
他见朱瞻基已渐渐成人,又担心朱瞻基并非如他这个皇爷爷这般马上得天下的。
因而……他便颁下一道很特别的圣旨,命令兵部从天下各地选拔十七至二十岁的青年,标准是勇武健壮、略有才艺的民间子弟,将他们召集至京师组成“幼军”,作为皇太孙的随从,实际上就是他的私人卫队。
说实话,张安世当初得知这件事的时候,其实并不奇怪,因为历史上,朱棣确实干了这件事。
可对于朝野内外而言,却是哭笑不得。
太子都没有私人卫队呢,这皇孙便自己组建一支军马,而且还如此大动干戈,进行遴选,似乎眼下这大明,只有皇帝和皇孙,没有太子一般。
张安世听了朱棣的话,其实心头是很高兴的,还是外甥疼舅啊!
却忙做出一副诧异的样子道:“不会吧,他竟干这样的事,臣……臣一定要批评他。”
朱棣更为诧异,他凝视着伊王朱道:“给朕细细说来。”
于是朱道:“每一个人群,他们的利害关系是不同的。”
顿了顿,朱接着道:“就好像对皇兄来说,保住大明江山,乃是天下一等一的事。可对士绅而言,他们的土地乃是他们的根本。至于朝中的大臣,他们才不管谁是皇帝呢,只要自己不失高官厚禄即可。商贾、农人,也是如此。”
“所以臣弟先让人大肆收购象牙和香料,这必然会引起商贾和士绅们为了牟利,而大肆生产和收购,想要借此售卖,获取暴利。而对于暹罗王而言,这样的做法,不啻是釜底抽薪。若是暹罗人与大明的贸易过于紧密,势必会慢慢地被我大明所侵蚀,因而,他必定要下诏严查这件事。”
“而趁此机会,咱们采购的海商,就此撤出。而无数的暹罗商贾和士绅,必定血本无归。”
朱棣听着直皱眉头,却也不得不承认,他并没有往这个方向去想。
他下意识地抬头,看了众臣一眼。
杨荣胡广等人一脸无语,他们感觉朱在内涵他们。
可此时却也不得不佩服,这位伊王殿下确实有些非同凡响。
原以为就是一个混吃等死的货,没想到,有这样的真知灼见。
此时,朱继续道:“当然,单靠这个来动摇暹罗人基业,是不可能的。虽然血本无归,可商贾和士绅们却只会将血本无归的原因归咎于自己,怪自己过于贪心,明知大明与暹罗为敌,竟还与之贸易。”
“那么下一步,就是要将责任,归咎于暹罗王身上。这也是为何,会有鸡鸣寺的僧人,要往暹罗访问,借此亲善,同时做到将来冰释前嫌,恢复邦交的行动了。”
“这样的做法,其实就是让原本血本无归的商贾和士绅们意识到,或许自己还有希望,人一旦有了希望,就会特别关注鸡鸣寺之事,关于此事的动向,必然已在暹罗国内引发了巨大的热情。可是皇兄可知道,一旦人人关注着一件事,而且暹罗人对鸡鸣寺的僧人到访之事,带着巨大的希望时,那暹罗王会怎么做呢?”
“暹罗王乃是雄主,他岂会不知道,这不过是大明的诡计罢了。这位暹罗王必定会生出警惕之心,因此,暹罗人对鸡鸣寺的僧人越是抱有期待,暹罗王就绝不可能会同意鸡鸣寺的僧人入境。”
朱棣点头,他细细地想着若是自己是暹罗王,只怕也会如此。
朱道:“可是当暹罗王又下诏封禁关禁,不得让鸡鸣寺的僧人到访的时候,那么……对于暹罗人而言,会是什么样的感受呢?鸡鸣寺来的不过是一些慈悲为怀,不忍生灵涂炭的僧人而已,连这些,都不为暹罗王所容。这般一来,再想到自己不能与大明贸易,所带来的巨大损失,势必……整个暹罗国内,怨声载道,人人都会想,若是没有暹罗王,岂不天下就太平了,就不必受兵役之苦?若是没有暹罗王,香料和象牙就可以售出去,借此牟利,而不必似这般一样的损失惨重。”
“更会去想,若是没有暹罗王,鸡鸣寺的僧人若是能入境弘扬佛法,又有何不好的,这一下子,便是让暹罗王得罪了暹罗国内的僧人、士绅、商贾,甚至还有不少饱受兵役之苦的百姓。”
“当然,只是到了这一步,却还是不够的,接下来要做的……就是让人四处散播谣言。臣弟在暹罗各地,暗中布置了大量的线人,特种千户所,会同安南百户所的人员,渗透进暹罗之后,开始有目的地投放各种流言蜚语,无非是暹罗王如何奢靡无度……当然,这些东西,可谓手到擒来,只需将商纣王和隋炀帝的故事,改成暹罗人的版本即可,暹罗的商贾和士绅本就不满,也乐于传播这些流言……”
朱棣忍不住道:“入他娘的。”
他本想说,外头传闻朕的事,是不是也是你和张安世这两个小子干的?
终究,这里人多,他没说出口。
朱又道:”接下来的事就好办了,现在干柴已经堆放好了,就等火星冒出来。这件事之后,必定会有暹罗的大臣对于时局担忧。因而,肯定会有人奏请暹罗王,索性与大明议和,而暹罗王何等越是聪明,越是有雄才大略,便越知道我大明所图甚大,就越发不会允许,而且为了杜绝群臣动摇,也必定会严惩上奏的大臣。“
“因此,这样的大臣,罢官的罢官,下狱的下狱。而这个时候,就大有文章可做了。但凡是这样的大臣,我们都会宣扬他们乃是比干、魏征一样的人,却因为暹罗王荒淫无度,受暹罗王的戕害,只要是暹罗国中主张议和之人,便可大肆的鼓吹他们如何正直、忠诚,使这暹罗人上下对他们怀有同情。”
“到了这一步,其实大势已成,接下来要干的事,就是临门一脚,臣弟开始派人,给暹罗的许多大臣送银子,这些重臣,虽为暹罗王的心腹,却也已经意识到,局势已有所变化,为了存续家族,若是再和暹罗王去豪赌,妄图与我大明和无数愤怒的暹罗人为敌,极有可能遭来灭门之祸,何况,我们奉送银两,却又不必让他们为我们所用,只是送银即可,这即可表明,我们已有了十足的把握,同时,又不必让他们为难,他们也只好勉强收下,因为不收,谁能想到,将来明军杀至,不会教他们死无葬身之地。”
“此外,我们又放出大明即将征集百万军马,不日即将入暹罗的消息,又收买了一些僧人,开始表达对暹罗王的不满,当然,这些收了我们好处的僧人,不过是棋子而已,他们表达不满之后,便让人立即以火焚之,使所有的暹罗人,将一切的矛头,指向暹罗王。”
“走到这一步,其实暹罗王已经必死了,暗中我们开始煽风点火,又收买暹罗国内的部族作乱,使他们的军马开始疲于应付,再加上四处放火,引发事情已经无法挽回的动静,那些暹罗王的重臣和心腹们,此时恰恰是最恐惧的,他们自知自己乃暹罗王腹心之人,事情到了这个地步,一旦明军杀至,他们可能全家族灭,何况又得了我们这么多的银子,将来若是暹罗王知道此事,也未必能放过他们。”
“此时此刻,暹罗王若还活着一日,对于整个暹罗的士农工商,甚至是暹罗王的许多亲信和心腹而言,都足以让他们食不甘味了。”
最后,他道:“皇兄,你瞧,他的人头,不就来了吗?”
朱棣听罢,自己竟都觉得一身冷汗淋漓。
这一整套的手法,他觉得,怕是姚师傅在世,大抵也只能使此毒计了。
最可怕的是,这种事可谓是防不胜防,可造成的危害,却是极大。
朱棣道:“你说的这样轻松,可是……天下的事,说来容易,做起来却是难的很。”
朱从容地道:“皇兄,事情是难是易,得看情况。若是一开始,就制定出周密的计划,而且有一群有才能的人去实施,那么就容易的多了。特种千户所里的人,多是在官校学堂毕业。他们精通情报的搜集,更有人精通天下各国的语言以及心理学,并且有人擅长经济和商学,至于暗中破坏,如何藏身等等学问,官校学堂都有不同学科的学问可学。特种千户所,所招募的都是各科的尖子生员,平日里又让他们历练,如今这些事,对他们而言,不过是轻而易举。”
朱棣哭笑不得,可此时,却不免瞥了张安世一眼。
张安世立即道:“陛下,臣只是让他们学习知识,没教他们干坏事……”
“朕没有怪伱。”朱棣道:“你慌个什么?”
他道:“这样说来,这是你的计划?”
他看着伊王朱。
朱很是坦然地道:“是臣弟的计划。不过计划并不周密,所以为了万无一失,所以臣弟往往针对一种情况,会布置几种安排。一种办法不成,就上另外一种,反正臣弟在暗,那暹罗王在明……”
朱棣不禁感慨道:“朕本要亲征,甚至也曾想过,若是不能亲征,便令诸王发兵。哪里想到,竟让你这个小子,兵不血刃的就办成了。你这一套方法,可谓是上兵伐谋,确实非同寻常。”
朱棣对朱的夸赞可谓是很难得事。
朱却是淡定地道:“我本来就很厉害,皇嫂一直都这样说。”
朱棣瞪了朱一眼,想骂两句,却发现好像确实没什么值得骂的借口。
当下,便虎着脸道:“这般说来,暹罗王的人头已送到,接下来该如何?”
朱便道:“这暹罗国已是群龙无首,不过……他们虽想和大明议和,可臣弟猜测,只怕他们未必也愿意受我大明的统治。接下来……若是不出意外,那么势必暹罗国内会乱作一团,甚至各处军马为了夺取王位会相互攻伐。所以臣弟以为,这个时候还不是大明进入暹罗的最好时机。”
“哦?”
“倘若大明直接进入暹罗,那么他们的矛盾,必然都会指向大明。唯一的办法,就是先让他们自相残杀,彼此攻伐,等到无数人头落地,血流成河的时候,人心思定之时,再让诸王调派一支军马吊民伐罪,则必然势如破竹,人人影从,暹罗上下,无不拍手称快,我大明再羁縻暹罗也就水到渠成了。”
朱棣皱眉起来。
胡广有些无法接受,道:“这样不妥吧,伊王殿下,这样的做法,未免过于霸道。我大明恩泽四海……岂可……何况这暹罗王……固然该死,可大明使用此等手法,已是不仁,眼下当务之急……”
“也不能这样说。”张安世连忙站出来打圆场:“哎……胡公可知,那暹罗王征伐高棉,行的也是霸道?由此可见,大家是半斤对八两,大家都是下九流,谁还看不起谁呢?”
胡广道:“啊……这……”
胡广显然一时词穷了。
张安世接着道:“我们现在讨论的是如何解决问题,诚如伊王所言,若是现在进入暹罗,必然民愤便要撒在我大明头上。人就是如此,此时这暹罗内群龙无首,不少人野心勃勃,人心思变,唯一的办法,就是作壁上观,等他们打的差不多了,再去收拾残局,到了那时,我大明便是仁义之师,所过之处,无不人人称颂。”
“人心即是如此,当人享受到了太平日子的时候,便不会觉得太平日子有多珍贵,可一旦大乱,人人自危,朝不保夕的时候,他们便会觉得,世间再没有比太平更可贵的事了。现在若是予以一群不在乎太平的人太平,他们只会不屑一顾,只有等到他们受了教训,才会视我大明为王师。”
胡广摇摇头,他瞥了一眼杨荣,希望杨荣站出来说两句。
杨荣却没做声。
朱棣沉吟着,却突然冷着脸,看着伊王道:“这真是你的主意?”
伊王朱道:“是……是……”
朱棣睁大着眼睛,瞪着他道:“你这个臭小子,这到底是谁教你说的,你还不快从实招来!”
这一声怒吼,立即将伊王朱吓了一大跳。
张安世也心虚起来,连忙蹑手蹑脚地后退了两步。
伊王朱的内心深处还是很怕朱棣的,此时哪还有方才的淡定从容,他结结巴巴地道:“真……真是我想出来的,皇兄若是不信……我……我在值房里,有自己亲书的计划书,暹罗今日的局面,还有将来的应对方法,早就写好了。”
朱棣倒是诧异道:“是吗?”
朱很是诚恳地道:“臣弟绝不敢欺瞒。”
听到这里,朱棣突然眼眶一红:“太祖皇帝最幼的儿子便是你这个小子,朕还以为,你这小子在宫中娇惯惯了,没什么本领。谁曾想到……你还有这样的才能,真让朕无法想象。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不费一兵一卒,便取下了千里之国。这是只有太祖高皇帝,才有这样的才能,朕真是小看了你。”
朱本是吓得满脸通红,此时听了朱棣的话,方才微微宽心。
朱棣又道:“此番,你功不可没。”
朱连忙道:“臣弟……”
朱棣摆摆手,不等朱说下去,便接着道:“可是朕不能赏你,你这点才能,朕岂会不知,若不是进了官校学堂,不是张卿家保荐你,只怕现在你这个小子,还在四处窥伺呢。所以……你这功劳,就算要算,也该算到张卿家的头上。”
朱:“……”
张安世也大大地松了一口气,整个人又像是霎时有了力气般,连忙上前两步道:“陛下,臣这算什么功劳。”
朱棣却道:“就不必和朕在此客气了,这就是天大的功劳,远在军功之上,且这特种千户所,实在非同小可,真是不可小看。”
他想了想,接着道:“从现在起,特种千户所,靠一个千户所可不成。这样吧,在这锦衣卫之下,设东镇抚司,下设三个千户所,专司特种千户所的职责。至于张卿,敕为锦衣卫都指挥使,伊王朱,便为指挥使佥事,主持东东镇抚司的事宜。你们看,可好?”
张安世终究还是成了这个指挥使。
虽然此前,朱棣派了一人做指挥使,而此人,并非是勋臣,也非是什么干练的角色,不过是一个寻常的武臣罢了。
而且这个人为人很忠厚,本事嘛,几乎没有。
张安世却知道,陛下这样做,本质上就是让这么一个老好人来做指挥使,不要妨碍他张安世在锦衣卫里做事。
而那位指挥使,显然也清楚陛下的心思,知道陛下不过是让他来做泥菩萨的,所以除了每日将自己关在值房里发呆,却从不干涉锦衣卫的事务。
而如今……连最后一丁点的遮羞布,也算是撕下了。
张安世直接顶替此人,名正言顺地掌握锦衣卫大权。
且又设立了东镇抚司,却又是将锦衣卫的权柄大大的扩张。
东镇抚司的职责,显然是专门针对海外诸藩,使这锦衣卫……已不再拘泥于大明的属地之内了。
张安世其实也早就想到有会这么一天,倒也不啰嗦,自是从善如流地谢恩。
朱对此倒也满意,便道:“如此就再好不过了,臣弟还担心人手不足呢。现在好了,有了东镇抚司,人力的问题便算是解决了大半了。”
杨荣、胡广、金忠等人,此时也都默然无言。
他们显然还是不希望,有一个超级巨大的机构如此膨胀的。
可是……任谁都清楚,已经没有人阻止得了这锦衣卫的膨胀了。
这锦衣卫表现出来的作用实在太大,这样的功劳摆在眼前,说什么也没有用。
朱棣是习惯了看这个弟弟不顺眼了,瞪了伊王朱一眼,而后又道:“东镇抚司的职责,只允许在两京十三省之外,断然不得在两京十三省内行事。若有这样的事,朕第一个要拿问的便是你这个佥事。其次……涉及这些事的校官和緹骑,统统都要严惩,知道了吗?”
朱看着朱棣严厉的样子,自也是乖乖地道:“是。”
朱棣的脸色才微微地温和了一些,而后才道:“你的嫂子……许多日子不曾见你了,你去问安吧。告诉她,你立功的事,让她也高兴高兴。”
朱道:“是,臣弟这就告辞。”
他对朱棣还有恐惧之心,恨不得立即逃之夭夭,听了朱棣的话,简直就是如蒙大赦。
朱棣随即看向张安世:“张卿……这官校学堂,很好,倒是养了不少的人才。”
张安世尴尬地笑着道:“官校学堂其实也没什么了不起,不过是搜罗天下的学问,让人根据自己的长处,做出选择而已。”
朱棣却是道:“听闻你这右都督府,热闹得很?”
张安世道:“陛下所说的热闹,是指……”
朱棣道:“不是说,搜罗了许多的钱财吗?”
“这个……”张安世笑了笑道:“臣打算……兴建铁路,方便……”
朱棣打断他:“右都督府到底借了多少银子?”
张安世迟疑了一下,最后道:“这……只怕有大几百万两……”
朱棣不禁唏嘘:“听闻利息还不小。”
“臣会想办法……偿还的,恳请陛下放心便是。”
朱棣也不好多问了,这种大肆举债,实在让人瞠目结舌,可现在说起这个……。
朱棣给杨荣等人使了个眼色,杨荣等人便默契地一一告退。
等到众人退下,只剩了张安世的时候,朱棣才道:“少借一点银子,历朝历代,大肆举债,你见有谁有好下场的?还有……皇孙那儿,你怂恿他帮你卖地?”
“臣没有……”张安世立即矢口否认。
“还说没有,瞻基已将主意,打到了他的幼军头上了。”
张安世:“……”
所谓的幼军,其实是今年开春的时候,朱棣的一道旨意。
他见朱瞻基已渐渐成人,又担心朱瞻基并非如他这个皇爷爷这般马上得天下的。
因而……他便颁下一道很特别的圣旨,命令兵部从天下各地选拔十七至二十岁的青年,标准是勇武健壮、略有才艺的民间子弟,将他们召集至京师组成“幼军”,作为皇太孙的随从,实际上就是他的私人卫队。
说实话,张安世当初得知这件事的时候,其实并不奇怪,因为历史上,朱棣确实干了这件事。
可对于朝野内外而言,却是哭笑不得。
太子都没有私人卫队呢,这皇孙便自己组建一支军马,而且还如此大动干戈,进行遴选,似乎眼下这大明,只有皇帝和皇孙,没有太子一般。
张安世听了朱棣的话,其实心头是很高兴的,还是外甥疼舅啊!
却忙做出一副诧异的样子道:“不会吧,他竟干这样的事,臣……臣一定要批评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