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九章
第二十九章:
永安观里有一位很低调的修士,住在整个永安观的山顶,与几株松柏为伴。
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风。
其人唯爱枯龙(1)之本性,不屈服于罹凝之寒意。
他出身寒门,少时怀才不遇,后又被戾帝迫害,颠沛流离数年。是也,不愿仕宦于朝野,隐居于山林之间,修注平生之所学。
文帝数次征召,他亦不出世,答曰:“余已指天而誓,终老此处。”
但或有疑难,他也不拒人门外,鞭辟入理,细细论之。
新朝几乎已经落定,文帝吸取前朝的教训,再派人仔细排查的过程中发现各大功臣和世家多凭借权势和声望在当地大肆地圈地为己用,隐括人口,导致税负不足,民不为民。
但这里面所牵涉到的是皇亲国戚、开国功臣,牵一发而动全身,重新度田需谨慎推进,徐徐图之。
文子端得了文帝之令,纵然已熟练于政事,但他一时与此也没有什么好办法,便驾马出府,来寻这位高山隐士喝茶。
只得了一盏清茶,不过少许,却被修士察觉了他的心绪不宁。
“殿下如是,纵有再清香的茶叶也是枉然。不如随老朽下山?这山色空蒙,最能宁心静神。”
修士令道童扫榻,他自带着文子端从后山羊肠小道而下,进入深深幽谷。
走了许久,却听见前面有悠悠的萧声,不似洞箫的低沉婉转,节奏上如流水击石,锵锵和鸣。
他们循着乐音而去,在一帘瀑布之顶俯瞰。文子端见到的是一间竹亭掩映下、青石间,露出了浅粉色衣袂,除却山花烂漫,山谷里没有比这更鲜活的颜色。
“走吧,去会会这位吹箫的小友。”修士捋着胡子笑道,随后扒着瀑布边湿滑的石道上的铁链往下而去。
文子端也紧随其后。
可随即,萧声便戛然而止。
待到文子端下了瀑布,再跨过几块青石,石台上的竹亭方才近在眼前。
一主一仆正站在其中欣赏悬壶(2)击石的情形。
那便是适才乐音的来处。
“在乎山水之间,小友是雅致闲情!”修士挥袖,信步进入竹亭之内。
程嫣主仆方才见有人来立马站起身,装作是在欣赏山间景色的模样。她闻声转头看去,是一个身着灰色道袍的四十多岁的中年男子,留着一须长髯,不是刚刚模糊瞧见的石青色衣料。
“见过居士。”
程嫣不知晓眼前的人是何身份,也只能有用这个称谓糊弄在一起,倒也不算突兀。
随后,又有脚步声自修士身后传来。修士也侧过身来,为来人留出了进出亭子的道路,这才是石青色衣服的主人。
偶然相聚,最是人间堪乐处(3)。
程嫣一笑。
原来还算是旧友。
在程嫣的印象里,她同文子端大概也只有二月中旬的多宝山的偶然一面和那段并不走心的对话。
只不过当时一个人是问话人,一个是被问话的人。
从心情上来讲,程嫣算不得愉快罢了。
但程嫣仔细观察,这人......好像还是在什么地方早就见过的?
一直以来,熟悉程嫣的人都知道她有着这么一个秉性——若是她放在了心上的,或许是积年累月也会留有印象;若是不在乎的匆匆一晤,便是会被她给扔到脑子里的旮沓角落里。
程嫣来不及去翻旧账,文子端人便来到了她的身前。
“见过公子。”
“女公子好。”
问过好后,程嫣也没有对文子端过多的侧目,只是把目光放空到了四处。
修士见了二人的形状,心中了然。别管是办过多少差、多成熟的人,在这个年纪里,还是会有小儿女情态。
“我乃是这永安观里的修士。女公子,觉得我们此处的景色如何?”
程嫣如是答道:“苍苍深谷,杳杳钟声。这里很安静,但春花已开,江山秀丽,也是生机盎然。”
“你喜欢这里?”却是文子端忽然问道。
程嫣愣了愣,有些诧异地瞥了他一眼。
她笑笑,只说:“算不上。大概是每个地方都各有各的好处,说这里好,我不过就是一个俗人,待久了便会觉得太寂寞。但在城里,繁华过头了,就会觉得太喧闹了些。不过随意在哪里,能吃能睡,无病无灾就挺好的。”
这种有些随性的回答叫文子端听进耳朵里,也不知道怎么回复这种十分没有上进心的话。大约他所见到的不是已经坐在了帝国最顶端的位子上的几个女人,或是就是汲汲不倦欲要成为那种地位的人。他自己也是很有进取心的,一心向上。程嫣的回答透露出的细节就是“咸鱼”一条,只要舒舒服服就好。
修士却问:“小友是喜爱老庄之学?”
程嫣摇头,“居士认为一个人日常最需要尊奉的是什么?”她语气柔和,未见急躁。
修士想了又想,觉得自己需要遵循的东西实在太多,或有已养成多年的习惯、一贯行事的准则……
“是法律。”程嫣回答。“这是生活在这个国度的人所必须守住的底线。而它来自于法家。维护着整个宗法的是儒家,能够培养出许多能工巧匠的是墨家。就像猫有狸花猫、三花猫,但是品评它们是否称职都是能不能抓住老鼠。各有其用,所以不存在喜欢哪种。”
她的答案让文子端的思绪飞快地跳跃回那个在马车里训斥得孙兴跳脚的小女娘。
“真的是不一样的答案。”文子端心道。
自汉武帝罢黜百家后,诸子百家就这样无形湮灭于历史长河。但所谓的儒术只是成为了一块海绵,在不断吸食别家的思想,发展壮大。譬如法制,依旧是维持封建王朝最有力的法宝。
程嫣做出这样的回复,只是习以为常地依赖于后世巨人的思想肩膀,也没有去想这会不会对在儒家氛围里成长起来的古人心里造成怎样的激荡。
修士抚掌大笑,“可惜彼石台非凤台,但依旧箫声引凤归。”
(1)枯龙:松树的别称
(2)悬壶:瀑布的别称
(3)偶然相聚,最是人间堪乐处:郭永祥,《减字木兰花》
永安观里有一位很低调的修士,住在整个永安观的山顶,与几株松柏为伴。
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风。
其人唯爱枯龙(1)之本性,不屈服于罹凝之寒意。
他出身寒门,少时怀才不遇,后又被戾帝迫害,颠沛流离数年。是也,不愿仕宦于朝野,隐居于山林之间,修注平生之所学。
文帝数次征召,他亦不出世,答曰:“余已指天而誓,终老此处。”
但或有疑难,他也不拒人门外,鞭辟入理,细细论之。
新朝几乎已经落定,文帝吸取前朝的教训,再派人仔细排查的过程中发现各大功臣和世家多凭借权势和声望在当地大肆地圈地为己用,隐括人口,导致税负不足,民不为民。
但这里面所牵涉到的是皇亲国戚、开国功臣,牵一发而动全身,重新度田需谨慎推进,徐徐图之。
文子端得了文帝之令,纵然已熟练于政事,但他一时与此也没有什么好办法,便驾马出府,来寻这位高山隐士喝茶。
只得了一盏清茶,不过少许,却被修士察觉了他的心绪不宁。
“殿下如是,纵有再清香的茶叶也是枉然。不如随老朽下山?这山色空蒙,最能宁心静神。”
修士令道童扫榻,他自带着文子端从后山羊肠小道而下,进入深深幽谷。
走了许久,却听见前面有悠悠的萧声,不似洞箫的低沉婉转,节奏上如流水击石,锵锵和鸣。
他们循着乐音而去,在一帘瀑布之顶俯瞰。文子端见到的是一间竹亭掩映下、青石间,露出了浅粉色衣袂,除却山花烂漫,山谷里没有比这更鲜活的颜色。
“走吧,去会会这位吹箫的小友。”修士捋着胡子笑道,随后扒着瀑布边湿滑的石道上的铁链往下而去。
文子端也紧随其后。
可随即,萧声便戛然而止。
待到文子端下了瀑布,再跨过几块青石,石台上的竹亭方才近在眼前。
一主一仆正站在其中欣赏悬壶(2)击石的情形。
那便是适才乐音的来处。
“在乎山水之间,小友是雅致闲情!”修士挥袖,信步进入竹亭之内。
程嫣主仆方才见有人来立马站起身,装作是在欣赏山间景色的模样。她闻声转头看去,是一个身着灰色道袍的四十多岁的中年男子,留着一须长髯,不是刚刚模糊瞧见的石青色衣料。
“见过居士。”
程嫣不知晓眼前的人是何身份,也只能有用这个称谓糊弄在一起,倒也不算突兀。
随后,又有脚步声自修士身后传来。修士也侧过身来,为来人留出了进出亭子的道路,这才是石青色衣服的主人。
偶然相聚,最是人间堪乐处(3)。
程嫣一笑。
原来还算是旧友。
在程嫣的印象里,她同文子端大概也只有二月中旬的多宝山的偶然一面和那段并不走心的对话。
只不过当时一个人是问话人,一个是被问话的人。
从心情上来讲,程嫣算不得愉快罢了。
但程嫣仔细观察,这人......好像还是在什么地方早就见过的?
一直以来,熟悉程嫣的人都知道她有着这么一个秉性——若是她放在了心上的,或许是积年累月也会留有印象;若是不在乎的匆匆一晤,便是会被她给扔到脑子里的旮沓角落里。
程嫣来不及去翻旧账,文子端人便来到了她的身前。
“见过公子。”
“女公子好。”
问过好后,程嫣也没有对文子端过多的侧目,只是把目光放空到了四处。
修士见了二人的形状,心中了然。别管是办过多少差、多成熟的人,在这个年纪里,还是会有小儿女情态。
“我乃是这永安观里的修士。女公子,觉得我们此处的景色如何?”
程嫣如是答道:“苍苍深谷,杳杳钟声。这里很安静,但春花已开,江山秀丽,也是生机盎然。”
“你喜欢这里?”却是文子端忽然问道。
程嫣愣了愣,有些诧异地瞥了他一眼。
她笑笑,只说:“算不上。大概是每个地方都各有各的好处,说这里好,我不过就是一个俗人,待久了便会觉得太寂寞。但在城里,繁华过头了,就会觉得太喧闹了些。不过随意在哪里,能吃能睡,无病无灾就挺好的。”
这种有些随性的回答叫文子端听进耳朵里,也不知道怎么回复这种十分没有上进心的话。大约他所见到的不是已经坐在了帝国最顶端的位子上的几个女人,或是就是汲汲不倦欲要成为那种地位的人。他自己也是很有进取心的,一心向上。程嫣的回答透露出的细节就是“咸鱼”一条,只要舒舒服服就好。
修士却问:“小友是喜爱老庄之学?”
程嫣摇头,“居士认为一个人日常最需要尊奉的是什么?”她语气柔和,未见急躁。
修士想了又想,觉得自己需要遵循的东西实在太多,或有已养成多年的习惯、一贯行事的准则……
“是法律。”程嫣回答。“这是生活在这个国度的人所必须守住的底线。而它来自于法家。维护着整个宗法的是儒家,能够培养出许多能工巧匠的是墨家。就像猫有狸花猫、三花猫,但是品评它们是否称职都是能不能抓住老鼠。各有其用,所以不存在喜欢哪种。”
她的答案让文子端的思绪飞快地跳跃回那个在马车里训斥得孙兴跳脚的小女娘。
“真的是不一样的答案。”文子端心道。
自汉武帝罢黜百家后,诸子百家就这样无形湮灭于历史长河。但所谓的儒术只是成为了一块海绵,在不断吸食别家的思想,发展壮大。譬如法制,依旧是维持封建王朝最有力的法宝。
程嫣做出这样的回复,只是习以为常地依赖于后世巨人的思想肩膀,也没有去想这会不会对在儒家氛围里成长起来的古人心里造成怎样的激荡。
修士抚掌大笑,“可惜彼石台非凤台,但依旧箫声引凤归。”
(1)枯龙:松树的别称
(2)悬壶:瀑布的别称
(3)偶然相聚,最是人间堪乐处:郭永祥,《减字木兰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