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人皆知,皇城根里,天子脚下,那是红尘里一等一的所在,说不尽的风流富贵,道不完的昌盛繁华。
京城东南角里,坐落两座国公府,一唤宁国公府,一唤荣国公府,俱都出于京中贾氏。一门两国公,旁人说起来,无不翘起大拇指,道一声“难得”。
如今单说这荣国公府,原本已是烈火烹油,繁花着锦,富贵已极。谁承想他府里的福气竟比那东海还要大,二房的嫡出女儿因才貌兼备,被先帝相中,封了贵妃,住进凤藻宫。
这位贾贵妃极为争气,入宫多年后,居然得了个儿子。先帝后宫甚多,可惜子孙缘薄,统共不过三位皇子。贾妃这个,便是三皇子了。头上还有两位兄长,比他大一两岁的样子,生母身份都极低微。
三皇子长到两岁之时,先皇得了急病,不过数日,便山陵崩。临终前,下诏三皇子为太子,继承大统,又拜了北静、东顺、西平、南安四位王爷为辅政大臣。
贾妃便顺理成章,成了本朝簇新的皇太后。荣国府为太后母家,这份显耀威赫,更比先时为甚。
只是世事难测,便是滔天的权势,也有世间买不来的东西。就在荣国府声威之隆,门庭之盛,都达极致之时,他府中的老封君,也即太后的亲祖母,府中唤作老祖宗的一位老人家,近日却病体沉疴,日渐不好起来。
太后自幼长于祖母身边,祖孙之情,无比深厚。得知消息之后,自是悲痛不已,哀不自禁。虽因朝廷法度,不能亲临侍疾,但宫中被遣来问疾的太医宦官,那是一整日川流不息地往来贾府。至于人参灵芝等种种良药,更是被当作瓦砾沙石一般泼洒下去,只是不见效用。
荣府老祖宗生平最是溺爱孙辈,尤其是其中一小名唤作宝玉的,乃是老祖宗的命根子。
说起这宝玉,倒也颇有灵异之处。其出生之时,口中便衔有一枚通灵玉石,上镌若干小字。此事在京中传为奇谈,人人都道,此子非凡,将来必有一番作为。
然而待这宝玉日渐长大,却浑不似做大事之人的模样。各种惫懒顽劣之处,也不消尽说。却单有一点可取,便是待人从无二意,全是一片真心。
宝玉因是太后亲弟,又素习与北静王亲厚,于是由北静王举荐,太后亲允,做了个清闲尊贵的翰林承旨,倒也算发挥他文采出众的长处。
如今老祖宗染病,宝玉得了太后允准,日日在家中侍疾。进食喂药,添衣擦汗,样样都事必躬亲,不假他人之手。孝顺如此,府内府外,无不连连赞叹。
朝中自有善于逢迎之人,上表称颂,欲朝廷下旨旌奖。
太后拿去问弟弟意见,宝玉却坚辞不受。
他也自有一番道理:当年老祖宗爱护孙辈,关心照顾,无微不至。而今不过轮到自己乌鸦反哺,羔羊跪乳而已。既是朝廷当初并无嘉奖老祖宗爱孙之德,今日何以要表彰自己孝亲之义?难道做孙子的,孝敬长辈,反倒比老祖宗爱惜孙子更为高尚?还是更为难能?
这番言论一经传出,朝堂之上,众人自是赞叹不已,背地里却各自摇头:这贾府宝玉,果然是只能看不能用的,银样蜡枪头。
当年申报孝子节妇的表章比之往年少了一半,各地指着旌节升官减赋的官府富户,无不将这站着说话不腰疼的国舅爷恨得牙痒痒。
宝玉知道了,只是一笑,回头依然一丝不苟,尽心尽力侍奉老祖宗。
话说这一日,宝玉之母,荣国府的二房儿媳妇王夫人,与宝玉的妻室薛氏宝钗坐在一处,正计议着手中一封信函。
“我儿,今日接到韬州来信,道是林丫头知道了老祖宗的病情,已经于日前动身,前来京城侍疾。计算时日,左右不过这几日功夫,便可到了。”
宝钗听了,微笑道:“自林妹妹出阁,我们姐妹便再没见过面。倏忽已有五年。她若能来家小住,既全了她一片思亲侍疾的孝心,又圆了我们姐妹重聚的旧谊,自是再好也不过了。”
王夫人端了茶杯,抿了一口,却不言语。过了一会儿,方问道:“林丫头信中言道,是接到家中去信,方知老祖宗病重之事。我想着,家中诸般忙乱,谁会想着给她写信呢?”
宝钗垂了眼睑,轻声道:“此事不是媳妇做的。想来或是老爷?”
王夫人想了一会儿,摇头道:“若是老爷去信,必定会跟我说一声,以便收拾房舍居室。写信的,当是另有其人。”
宝钗笑道:“依我说,母亲很不用细究此事。老祖宗病重,论情论理,府中都该知会林妹妹。如今不论这写信的究竟是谁,都是个做事妥当的伶俐人儿。”
王夫人实在忍不住,微微往前探一探身子,问道:“你看,会不会是……宝玉?”
“媳妇倒不这样认为。若是二爷写的信,他便不会瞒人。”
王夫人松了一口气,念了声“阿弥陀佛”,笑道:“不是宝玉写的便好。其余阿猫阿狗,任他谁写的,有什么干系?”又朝宝钗问道:“你的身子,可有动静?”
宝钗脸上升起红云,含羞摇头。
王夫人叹道:“你们成亲也有几年了,却总没有个消息。这也不是常法。莺儿和袭人房中,你也劝他多去些。将来无论谁有了生养,不都是你名下的孩子?”
宝钗听王夫人这话中,颇有责备自己嫉妒之意,忙站起身来,回道:“母亲说得是。我也是这般跟他说的。但是二爷的性子,母亲也知道,他若是认准了什么,便十头牛都拉不回来。”
王夫人不由得叹气:“好孩子,你坐下说话。我也不是怪你,只是心中着急。他这些年只在你房中过夜,将袭人莺儿两个都当作空气。我便是想不通,莺儿倒也罢了,袭人乃是怡红院旧人,他怎的便能如此绝情?”
宝钗低下头,并不言语。
王夫人见她不说话,叹了口气,又说起另一事来:“最近这些时日,颇来了些媒婆,递了庚帖,要与妙玉说亲。我想着,妙玉虽是投靠在我们家,终究我们不是她长辈,并不能替她作主。要由她自选吧,却又一声儿不吭,将庚帖尽数退了回来。”
“她也老大不小了,这岁数,再拖个一两年,怕不是要在我们家养成老姑娘?她若是剃了头发,受了戒,做个真姑子,那倒也无所谓,横竖便当是多个供奉罢了。如今这不僧不俗的样子,到底于理不合,说不过去。时日长久了,难免生些难听口舌。”
宝钗道:“母亲说的,倒是桩为难事。不如我近日寻个时机,去栊翠庵探探她口风,看她是个什么打算,我们才好依据行事。”
婆媳两个,絮叨半天,待到向晚,宝钗方才告退。
京城东南角里,坐落两座国公府,一唤宁国公府,一唤荣国公府,俱都出于京中贾氏。一门两国公,旁人说起来,无不翘起大拇指,道一声“难得”。
如今单说这荣国公府,原本已是烈火烹油,繁花着锦,富贵已极。谁承想他府里的福气竟比那东海还要大,二房的嫡出女儿因才貌兼备,被先帝相中,封了贵妃,住进凤藻宫。
这位贾贵妃极为争气,入宫多年后,居然得了个儿子。先帝后宫甚多,可惜子孙缘薄,统共不过三位皇子。贾妃这个,便是三皇子了。头上还有两位兄长,比他大一两岁的样子,生母身份都极低微。
三皇子长到两岁之时,先皇得了急病,不过数日,便山陵崩。临终前,下诏三皇子为太子,继承大统,又拜了北静、东顺、西平、南安四位王爷为辅政大臣。
贾妃便顺理成章,成了本朝簇新的皇太后。荣国府为太后母家,这份显耀威赫,更比先时为甚。
只是世事难测,便是滔天的权势,也有世间买不来的东西。就在荣国府声威之隆,门庭之盛,都达极致之时,他府中的老封君,也即太后的亲祖母,府中唤作老祖宗的一位老人家,近日却病体沉疴,日渐不好起来。
太后自幼长于祖母身边,祖孙之情,无比深厚。得知消息之后,自是悲痛不已,哀不自禁。虽因朝廷法度,不能亲临侍疾,但宫中被遣来问疾的太医宦官,那是一整日川流不息地往来贾府。至于人参灵芝等种种良药,更是被当作瓦砾沙石一般泼洒下去,只是不见效用。
荣府老祖宗生平最是溺爱孙辈,尤其是其中一小名唤作宝玉的,乃是老祖宗的命根子。
说起这宝玉,倒也颇有灵异之处。其出生之时,口中便衔有一枚通灵玉石,上镌若干小字。此事在京中传为奇谈,人人都道,此子非凡,将来必有一番作为。
然而待这宝玉日渐长大,却浑不似做大事之人的模样。各种惫懒顽劣之处,也不消尽说。却单有一点可取,便是待人从无二意,全是一片真心。
宝玉因是太后亲弟,又素习与北静王亲厚,于是由北静王举荐,太后亲允,做了个清闲尊贵的翰林承旨,倒也算发挥他文采出众的长处。
如今老祖宗染病,宝玉得了太后允准,日日在家中侍疾。进食喂药,添衣擦汗,样样都事必躬亲,不假他人之手。孝顺如此,府内府外,无不连连赞叹。
朝中自有善于逢迎之人,上表称颂,欲朝廷下旨旌奖。
太后拿去问弟弟意见,宝玉却坚辞不受。
他也自有一番道理:当年老祖宗爱护孙辈,关心照顾,无微不至。而今不过轮到自己乌鸦反哺,羔羊跪乳而已。既是朝廷当初并无嘉奖老祖宗爱孙之德,今日何以要表彰自己孝亲之义?难道做孙子的,孝敬长辈,反倒比老祖宗爱惜孙子更为高尚?还是更为难能?
这番言论一经传出,朝堂之上,众人自是赞叹不已,背地里却各自摇头:这贾府宝玉,果然是只能看不能用的,银样蜡枪头。
当年申报孝子节妇的表章比之往年少了一半,各地指着旌节升官减赋的官府富户,无不将这站着说话不腰疼的国舅爷恨得牙痒痒。
宝玉知道了,只是一笑,回头依然一丝不苟,尽心尽力侍奉老祖宗。
话说这一日,宝玉之母,荣国府的二房儿媳妇王夫人,与宝玉的妻室薛氏宝钗坐在一处,正计议着手中一封信函。
“我儿,今日接到韬州来信,道是林丫头知道了老祖宗的病情,已经于日前动身,前来京城侍疾。计算时日,左右不过这几日功夫,便可到了。”
宝钗听了,微笑道:“自林妹妹出阁,我们姐妹便再没见过面。倏忽已有五年。她若能来家小住,既全了她一片思亲侍疾的孝心,又圆了我们姐妹重聚的旧谊,自是再好也不过了。”
王夫人端了茶杯,抿了一口,却不言语。过了一会儿,方问道:“林丫头信中言道,是接到家中去信,方知老祖宗病重之事。我想着,家中诸般忙乱,谁会想着给她写信呢?”
宝钗垂了眼睑,轻声道:“此事不是媳妇做的。想来或是老爷?”
王夫人想了一会儿,摇头道:“若是老爷去信,必定会跟我说一声,以便收拾房舍居室。写信的,当是另有其人。”
宝钗笑道:“依我说,母亲很不用细究此事。老祖宗病重,论情论理,府中都该知会林妹妹。如今不论这写信的究竟是谁,都是个做事妥当的伶俐人儿。”
王夫人实在忍不住,微微往前探一探身子,问道:“你看,会不会是……宝玉?”
“媳妇倒不这样认为。若是二爷写的信,他便不会瞒人。”
王夫人松了一口气,念了声“阿弥陀佛”,笑道:“不是宝玉写的便好。其余阿猫阿狗,任他谁写的,有什么干系?”又朝宝钗问道:“你的身子,可有动静?”
宝钗脸上升起红云,含羞摇头。
王夫人叹道:“你们成亲也有几年了,却总没有个消息。这也不是常法。莺儿和袭人房中,你也劝他多去些。将来无论谁有了生养,不都是你名下的孩子?”
宝钗听王夫人这话中,颇有责备自己嫉妒之意,忙站起身来,回道:“母亲说得是。我也是这般跟他说的。但是二爷的性子,母亲也知道,他若是认准了什么,便十头牛都拉不回来。”
王夫人不由得叹气:“好孩子,你坐下说话。我也不是怪你,只是心中着急。他这些年只在你房中过夜,将袭人莺儿两个都当作空气。我便是想不通,莺儿倒也罢了,袭人乃是怡红院旧人,他怎的便能如此绝情?”
宝钗低下头,并不言语。
王夫人见她不说话,叹了口气,又说起另一事来:“最近这些时日,颇来了些媒婆,递了庚帖,要与妙玉说亲。我想着,妙玉虽是投靠在我们家,终究我们不是她长辈,并不能替她作主。要由她自选吧,却又一声儿不吭,将庚帖尽数退了回来。”
“她也老大不小了,这岁数,再拖个一两年,怕不是要在我们家养成老姑娘?她若是剃了头发,受了戒,做个真姑子,那倒也无所谓,横竖便当是多个供奉罢了。如今这不僧不俗的样子,到底于理不合,说不过去。时日长久了,难免生些难听口舌。”
宝钗道:“母亲说的,倒是桩为难事。不如我近日寻个时机,去栊翠庵探探她口风,看她是个什么打算,我们才好依据行事。”
婆媳两个,絮叨半天,待到向晚,宝钗方才告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