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城之中,照例每天一早的朝会已经结束了,与以往不同的是在朝臣们结束各自的禀告后,礼部尚书站出来拜别皇帝。
“陛下,臣已到致仕之年,按理应告老还乡,特此拜别陛下。”
这件事礼部尚书几天前已经在奏折中禀明,顾倾宇自然是应允的,他命人扶起堂下这位老臣。
“不知关于新任礼部尚书,卿有何推荐?”
老尚书看向身后朝臣中站着的范曾。
“范侍郎尽职尽责且历练有成,臣愿举荐他来接替臣的位置。”
被提到名字的范曾看向礼部尚书,不敢相信他竟愿意将这么重要的职务交给自己,而老尚书则对他鼓励的点点头。
虽然有老尚书的举荐,但新任尚书的人选还需要进一步商议定夺,所以决定暂时散朝。散朝后的官员陆续走出宫门,范曾犹豫不解,于是在宫殿门口等侯着腿脚较慢的老尚书,伸出手搀扶着他,老尚书也搭上他的手。
“你等我,是为了问我什么会在朝堂上举荐你吧?”
老尚书一眼就明白了范曾的心思。
“其实以你的阅历和才识,让你一直担任礼部侍郎确实屈才,且历年的官员考核你都是成绩优秀,可为什么这么多年都没有得到重用?我猜是因为你与南藤国的关系。”
范曾的身形微微一滞。
“您知道我从前的事?”
老尚书微微一笑。
“朝廷任用官员都要去调查他的来历、关系,你自然也不例外,所以我会知道这些不奇怪。”老尚书想了想“可能还有你平常一人独行,从不去结交朋友的关系,所以会被觉得难以相处。”
范曾回想起自己的确不管出门还是归家都是一个人。
“这确是事实。”
“但是以我对你的了解,你真真是个内心真挚、一心为民的人。所以即使有那些原因,我也愿意举荐你。谁都有过去,但不能为了过去,就损失一位栋梁之材。”
老尚书拍了拍范曾的肩膀,坐上了回家的马车。范曾对着马车离去的方向深深地鞠了一躬,也坐上马车回自己家中。
刚一下马,范曾就被赶来门口祝贺的的人围住了,这些人都是听说范增获得了老尚书的举荐,极有可能就任新尚书而来结交送礼的,将平常清净的门口闹得熙熙攘攘。范曾硬是在人群中挤出了一条道才走到门口,刚一进门就命人将门关上,隔开了外面嘈杂的人声和想要跟进来的人。
他边走进书堂边接过小厮递来的东西。
“大人,这是今早寄来的书信。”
范曾屏退旁人,打开信封看好后,又将信装进了书案旁边的小木箱中,用钥匙锁好,将钥匙放入贴身的荷包中。
正如老尚书所说,范曾不爱结交朋友,府内也只有自己一人和寥寥几个仆从,平常就一心扑在公务上。可今日他莫名开心,看过那封信后没有立刻处理公文,而是到后院去侍弄一些花花草草。
——快要结束了。
远在南藤的冉骨骑马途中,路过了和范曾后院里一样的一种花,那是南藤特有的花。如今冉骨与袁远已经穿越过了一片石林,最后推算可能是南藤国的地方,就在这座石林的后面。
石林之后是一处浓雾笼罩的山谷,山谷边缘的小路上有人为用石头堆成的小山的形状证明了这里曾有人生活过。骑马踏入山谷,冉骨和袁远渐渐被浓雾笼罩,两人紧紧跟随深怕走散,走入山谷的途中零星的出现了一些破败的房屋。
“看来这里就是我们要找的地方了。”
冉骨下马仔细观察了被杂草包围的房屋,房中多年没有住人的桌子上积攒了厚厚的灰尘。
往前走就开始出现被烧焦的树木、动物骸骨和车轮的残骸,与史书中记载的:战时因南藤树木葱郁于是采用火攻的描述相吻合。再往前走,一片整齐的村庄、城镇和远处的王宫就呈现在冉骨眼前,不过均是烧焦后的摸样。因山谷地势低洼、通风不畅,此地至今还弥漫着浓郁的烧焦的味道、还有股莫名的臭味。
冉骨推开身边一扇门户,那股臭味更加明显,让他忍不住捂住口鼻。定睛一看,是两三具未烧焦的尸体腐烂发出的味道,冉骨忍不住胃里翻滚的恶心转身呕吐。
“大人,你没事吧?”
袁远看了一眼房间里的人,去扶还在干呕的冉骨。
“无事。”
冉骨休息了一会调整好自己,从衣服上撕下一块布遮住口鼻,继续向里面走去。
城外的情况还算好的,城内可就真的算得上的人间地狱,满目狼藉、尸横遍野。让人很难与书籍中描述的那个国家联想到一起。就在两人继续往前走时,远远察觉到身后有些轻微的动静。
“是谁?”
虽然察觉到了动静,一回头却只看到死寂的城镇。袁远靠近冉骨并跟进他。
“大人小心,我刚刚仿佛察觉到有人在暗中窥视我们。”
冉骨环顾四周,也觉得周围幽静黑暗的环境太过危险,或许稍不留意,此出便又会多出两具幽魂。
“抓紧到王宫找到证据,然后立刻离开。”
两人加快了前进的步伐。王宫的情况和外面比是有过之而无不及,地上挣扎着被烧焦的骸骨和坍塌的废墟都在疯狂的展现当年那场战争的惨烈。
“去王宫的大殿。”
冉骨莫名觉得那里会有问题的答案。
可是越往大殿走,就越多穿着盔甲的尸体,也越多烧焦的虫子。大殿正中躺着一具尸体,旁边有块石碑,这块石碑虽蒙了灰、还隐约看出上面还写了东西。这引起了冉骨的注意,他边用袖子拂去碑上的灰尘,边读了起来。
“吾誓报此仇!”
袁远也凑近来看,那些字似乎是红色的。
“还是血书?”
碑的右下角似乎也有痕迹,应该是署名。就在冉骨准备擦去其上的灰尘时,突然被袁远用力拉开,下一刻就见到一个黑衣人从高处跃下,手中的刀劈在了冉骨刚刚的位置。
接着四面八方涌出了七八个黑衣人将冉骨和袁远包围,那些黑衣人穿戴整齐,蒙面遮脸,定是有备而来。
身经百战的袁远很快就判断这种情况下最好的对策。
“大人,这种情况我们走为上策。”
“可是……”
冉骨看向石碑上没来的及佛开的地方,那里可能是很关键的线索。
说着黑衣人就攻了上来,袁远一边保护着冉骨一边将他拖着逃出王城,身后还一直有几个黑衣人紧追不舍。冉骨则死死的盯着那块碑,有一个黑衣人自刚才就站在那块碑前看着碑上的字,并不参与其他人的追杀。难道他们的到来就是为了阻止自己知道真相!
冉骨和袁远一直被追杀到石林,两人逃入石林后身后的黑衣人就没再追来,而是站在山谷入口等待着。不一会儿,一黑衣人从山谷的小路走出来之后,这几人才一起离开。
躲在暗处默默观察的冉骨待他们走后,又不听袁远的劝告执着的入谷再谈究竟。走到那块石碑前才发现,原本右下角的灰尘被佛开,下面隐约是两个字,可是现在已经被乱刀砍得辨认不出来,应该就是刚刚的黑衣人干的。
“果然……果然……”
这一路的艰难寻找好不容易有了些关键的线索,就仿佛在黑暗中踽踽独行终于看见前方有一点亮光,可很快这点亮光就被人掐灭了。冉骨就像脱了线的木偶一样跪坐在地,心绪郁结于心。他哀叹了许久甚至吐出一口血来。
“大人,可一定要保重自身。”
袁远想去把冉骨扶起来却被冉骨抬手阻止。
“查!”冉骨弓着疲惫的身体站了起来,一边步伐晃荡无力往城外走,一边强作理智的分析。
“一路上我们再三确定没有被人跟踪,偷袭的人一定是早就知道这个地方,故意抢在我们之前毁掉线索,他一定与当初南藤国的事情有所牵连……蒙面且不杀我们,一定是熟人……等我回到京城定要将这个人找出来……”
多日赶路体力不支的冉骨晕倒在地。袁远将其背出山谷,骑马赶回京城。
同时正被楚荷喂药的楚父拿到小厮递来的一封信后,找了个理由将楚荷支开独自查阅。楚荷临走前瞟过信面,那封信恰巧来自千里之外的南疆,让楚荷不禁好奇。
楚荷来到厨房帮母亲一起煮药,顺便疑心问起了刚刚那件事。
“娘,父亲之前的同僚们如今的年纪应该也都在京城养老了吧?”
楚母想了想, “倒还有几个身体还硬朗在外领兵。”
“都在何处?”
“北境、东海……”
楚荷试探地问: “有南疆的吗?”
“那里倒是没有。你问这个干什么?”楚母自然听出了楚荷的语气,问道。
“刚刚父亲有一封南疆来的信,我当是父亲同僚写来慰问的。”
“哦。”楚母想起了什么, “这么说,我的确想起你父亲在南疆有个熟人,南疆守将舒将军,你父亲对他有知遇之恩。”
“陛下,臣已到致仕之年,按理应告老还乡,特此拜别陛下。”
这件事礼部尚书几天前已经在奏折中禀明,顾倾宇自然是应允的,他命人扶起堂下这位老臣。
“不知关于新任礼部尚书,卿有何推荐?”
老尚书看向身后朝臣中站着的范曾。
“范侍郎尽职尽责且历练有成,臣愿举荐他来接替臣的位置。”
被提到名字的范曾看向礼部尚书,不敢相信他竟愿意将这么重要的职务交给自己,而老尚书则对他鼓励的点点头。
虽然有老尚书的举荐,但新任尚书的人选还需要进一步商议定夺,所以决定暂时散朝。散朝后的官员陆续走出宫门,范曾犹豫不解,于是在宫殿门口等侯着腿脚较慢的老尚书,伸出手搀扶着他,老尚书也搭上他的手。
“你等我,是为了问我什么会在朝堂上举荐你吧?”
老尚书一眼就明白了范曾的心思。
“其实以你的阅历和才识,让你一直担任礼部侍郎确实屈才,且历年的官员考核你都是成绩优秀,可为什么这么多年都没有得到重用?我猜是因为你与南藤国的关系。”
范曾的身形微微一滞。
“您知道我从前的事?”
老尚书微微一笑。
“朝廷任用官员都要去调查他的来历、关系,你自然也不例外,所以我会知道这些不奇怪。”老尚书想了想“可能还有你平常一人独行,从不去结交朋友的关系,所以会被觉得难以相处。”
范曾回想起自己的确不管出门还是归家都是一个人。
“这确是事实。”
“但是以我对你的了解,你真真是个内心真挚、一心为民的人。所以即使有那些原因,我也愿意举荐你。谁都有过去,但不能为了过去,就损失一位栋梁之材。”
老尚书拍了拍范曾的肩膀,坐上了回家的马车。范曾对着马车离去的方向深深地鞠了一躬,也坐上马车回自己家中。
刚一下马,范曾就被赶来门口祝贺的的人围住了,这些人都是听说范增获得了老尚书的举荐,极有可能就任新尚书而来结交送礼的,将平常清净的门口闹得熙熙攘攘。范曾硬是在人群中挤出了一条道才走到门口,刚一进门就命人将门关上,隔开了外面嘈杂的人声和想要跟进来的人。
他边走进书堂边接过小厮递来的东西。
“大人,这是今早寄来的书信。”
范曾屏退旁人,打开信封看好后,又将信装进了书案旁边的小木箱中,用钥匙锁好,将钥匙放入贴身的荷包中。
正如老尚书所说,范曾不爱结交朋友,府内也只有自己一人和寥寥几个仆从,平常就一心扑在公务上。可今日他莫名开心,看过那封信后没有立刻处理公文,而是到后院去侍弄一些花花草草。
——快要结束了。
远在南藤的冉骨骑马途中,路过了和范曾后院里一样的一种花,那是南藤特有的花。如今冉骨与袁远已经穿越过了一片石林,最后推算可能是南藤国的地方,就在这座石林的后面。
石林之后是一处浓雾笼罩的山谷,山谷边缘的小路上有人为用石头堆成的小山的形状证明了这里曾有人生活过。骑马踏入山谷,冉骨和袁远渐渐被浓雾笼罩,两人紧紧跟随深怕走散,走入山谷的途中零星的出现了一些破败的房屋。
“看来这里就是我们要找的地方了。”
冉骨下马仔细观察了被杂草包围的房屋,房中多年没有住人的桌子上积攒了厚厚的灰尘。
往前走就开始出现被烧焦的树木、动物骸骨和车轮的残骸,与史书中记载的:战时因南藤树木葱郁于是采用火攻的描述相吻合。再往前走,一片整齐的村庄、城镇和远处的王宫就呈现在冉骨眼前,不过均是烧焦后的摸样。因山谷地势低洼、通风不畅,此地至今还弥漫着浓郁的烧焦的味道、还有股莫名的臭味。
冉骨推开身边一扇门户,那股臭味更加明显,让他忍不住捂住口鼻。定睛一看,是两三具未烧焦的尸体腐烂发出的味道,冉骨忍不住胃里翻滚的恶心转身呕吐。
“大人,你没事吧?”
袁远看了一眼房间里的人,去扶还在干呕的冉骨。
“无事。”
冉骨休息了一会调整好自己,从衣服上撕下一块布遮住口鼻,继续向里面走去。
城外的情况还算好的,城内可就真的算得上的人间地狱,满目狼藉、尸横遍野。让人很难与书籍中描述的那个国家联想到一起。就在两人继续往前走时,远远察觉到身后有些轻微的动静。
“是谁?”
虽然察觉到了动静,一回头却只看到死寂的城镇。袁远靠近冉骨并跟进他。
“大人小心,我刚刚仿佛察觉到有人在暗中窥视我们。”
冉骨环顾四周,也觉得周围幽静黑暗的环境太过危险,或许稍不留意,此出便又会多出两具幽魂。
“抓紧到王宫找到证据,然后立刻离开。”
两人加快了前进的步伐。王宫的情况和外面比是有过之而无不及,地上挣扎着被烧焦的骸骨和坍塌的废墟都在疯狂的展现当年那场战争的惨烈。
“去王宫的大殿。”
冉骨莫名觉得那里会有问题的答案。
可是越往大殿走,就越多穿着盔甲的尸体,也越多烧焦的虫子。大殿正中躺着一具尸体,旁边有块石碑,这块石碑虽蒙了灰、还隐约看出上面还写了东西。这引起了冉骨的注意,他边用袖子拂去碑上的灰尘,边读了起来。
“吾誓报此仇!”
袁远也凑近来看,那些字似乎是红色的。
“还是血书?”
碑的右下角似乎也有痕迹,应该是署名。就在冉骨准备擦去其上的灰尘时,突然被袁远用力拉开,下一刻就见到一个黑衣人从高处跃下,手中的刀劈在了冉骨刚刚的位置。
接着四面八方涌出了七八个黑衣人将冉骨和袁远包围,那些黑衣人穿戴整齐,蒙面遮脸,定是有备而来。
身经百战的袁远很快就判断这种情况下最好的对策。
“大人,这种情况我们走为上策。”
“可是……”
冉骨看向石碑上没来的及佛开的地方,那里可能是很关键的线索。
说着黑衣人就攻了上来,袁远一边保护着冉骨一边将他拖着逃出王城,身后还一直有几个黑衣人紧追不舍。冉骨则死死的盯着那块碑,有一个黑衣人自刚才就站在那块碑前看着碑上的字,并不参与其他人的追杀。难道他们的到来就是为了阻止自己知道真相!
冉骨和袁远一直被追杀到石林,两人逃入石林后身后的黑衣人就没再追来,而是站在山谷入口等待着。不一会儿,一黑衣人从山谷的小路走出来之后,这几人才一起离开。
躲在暗处默默观察的冉骨待他们走后,又不听袁远的劝告执着的入谷再谈究竟。走到那块石碑前才发现,原本右下角的灰尘被佛开,下面隐约是两个字,可是现在已经被乱刀砍得辨认不出来,应该就是刚刚的黑衣人干的。
“果然……果然……”
这一路的艰难寻找好不容易有了些关键的线索,就仿佛在黑暗中踽踽独行终于看见前方有一点亮光,可很快这点亮光就被人掐灭了。冉骨就像脱了线的木偶一样跪坐在地,心绪郁结于心。他哀叹了许久甚至吐出一口血来。
“大人,可一定要保重自身。”
袁远想去把冉骨扶起来却被冉骨抬手阻止。
“查!”冉骨弓着疲惫的身体站了起来,一边步伐晃荡无力往城外走,一边强作理智的分析。
“一路上我们再三确定没有被人跟踪,偷袭的人一定是早就知道这个地方,故意抢在我们之前毁掉线索,他一定与当初南藤国的事情有所牵连……蒙面且不杀我们,一定是熟人……等我回到京城定要将这个人找出来……”
多日赶路体力不支的冉骨晕倒在地。袁远将其背出山谷,骑马赶回京城。
同时正被楚荷喂药的楚父拿到小厮递来的一封信后,找了个理由将楚荷支开独自查阅。楚荷临走前瞟过信面,那封信恰巧来自千里之外的南疆,让楚荷不禁好奇。
楚荷来到厨房帮母亲一起煮药,顺便疑心问起了刚刚那件事。
“娘,父亲之前的同僚们如今的年纪应该也都在京城养老了吧?”
楚母想了想, “倒还有几个身体还硬朗在外领兵。”
“都在何处?”
“北境、东海……”
楚荷试探地问: “有南疆的吗?”
“那里倒是没有。你问这个干什么?”楚母自然听出了楚荷的语气,问道。
“刚刚父亲有一封南疆来的信,我当是父亲同僚写来慰问的。”
“哦。”楚母想起了什么, “这么说,我的确想起你父亲在南疆有个熟人,南疆守将舒将军,你父亲对他有知遇之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