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至青55岁的这一年,一战定边疆,保住了虞国北面几万亩土地,从一个不值一提的戍边将领提拔为镇国大将军,圣上在京城达官显贵的地界赐了三进院的大宅子,让沈家老小都搬去长安。
沈至青在边陲小城的房子比起普通百姓也就好上那么一点儿,东厢房住人,西厢房烧菜,平日里都靠夫人陪嫁来的婆子帮衬家务事,两个孩子住在沈至青自己搭的屋子里,眼下得了圣旨进京,竟没什么值得拾掇的,只恐那高宅深院过于富丽,自己灰头土脸镇不住宅。
"爹爹,您不是镇国大将军吗?您去了长安,那谁来守边疆啊?"沈至青的小女沈松,此刻正在院子里拿着沈至青送给她匕首左右比划,她从小就跟沈至青学了一身功夫,身量也比同龄人高,倒是一张小脸长得稚气十足。
"沈松,慎言。"沈至青拉下脸来呵斥她,大儿子沈柏被皇上许了右金吾卫中郎将一职,他倒没什么可担心的,至于沈松,年纪小,尚不能婚配,偏偏她又性子野,心思浅,到了长安,还不知该怎么安顿。
"怎么?我说的难道不是事实吗?"沈松一脸不屑,"将和兵,本就……"
"小妹,你再说下去,要挨父亲打了。"沈柏截断沈松的话头,"你不记得娘说的了?在长安,最重要的就是,知道的装不知道。"
"知道了,知道了。"沈松不耐烦地应着。
沈松收起匕首,三两下爬到院中的矮树上,长安在南方,她便朝南望去,天朗气清,越过重重的土房,便是被薄纱遮住的重峦叠嶂,书上说长安是整个虞国最热闹的地方,但她在父母兄长的脸上,只看见愁云密布。
她不在乎,爹爹说了,只要功夫好,就能保护好自己,去了长安,她的功夫只会越来越好。
沈至青在马车上把东西都放好,坐在车辕上大喊沈松的名字。
“来了!”沈松从树上跳下来,跑到门口钻进马车里,沈夫人在马车里已经准备好了茶水和吃食,她嬉皮笑脸地凑过去,伸手要拿,被刘婶不客气地拍开。
“看,又被婶子罚了吧。”沈夫人掏出帕子,握住沈松的手,“到了长安,可不能这般不懂规矩了,吃东西前要净手。”
沈松撇嘴,用擦干净的手拿了块烧饼:“娘,长安的女孩子是什么样的?”
沈夫人温柔地笑着,她出嫁前虽算不上什么高门贵女,但至少也是位小家碧玉:“长安的女孩子啊,她们大多勤劳善良,有的呢,和我们松儿一样勇敢直率,不拘小节,有的呢,喜爱琴棋书画,诗词歌赋,有华美的衣裙和不菲的钗环。不过呢,长安是天子脚下,所以有很多规矩,无论是谁,都得守规矩,否则就会招来祸端。”
“祸端?什么祸端?”沈松觉着今日的梅菜烧饼格外香,又拿了一个。
“这可海了去了,下狱,流放,抄家,斩首,什么样的都有。”沈柏隔着车帘插嘴。
听着怪吓人的。沈松一边吃一边想,向他们承诺道:“我知道了,我一定会守规矩的,你们放心吧,我们可是好不容易才过上好日子的!”
“傻孩子。”沈夫人替沈松擦掉嘴边的碎屑。
……
在马车上颠簸了月余,沈家一行人终于到了长安,皇上很是重视这位新晋的镇国大将军,派了贴身的大太监和丞相崔远在城门口等着,因为有女眷,崔夫人也来了,一路热情地将他们迎进城,京官寒暄的本事哪是地方小喽啰比得了的?沈松见了,只觉得长安城的人个顶个的和善。
大太监带来了皇帝的封赏,金银财宝,绫罗绸缎,奴役仆从,宝马良驹应有尽有,沈至青的心放下大半。他拿了赏钱递给大太监,内宅的事统统交给夫人,便忙着去赴丞相摆在探春楼的宴。
崔夫人留在沈府帮忙,她身边的婆子显然老道极了,有条不紊地安排着人布置整个宅子,自己拉着沈夫人到提前安置好的偏厅喝茶。沈松第一次见到如此排场,跟在沈夫人后边老老实实的,那崔夫人更是,她从没见过如此流光溢彩的衣裙首饰,觉得自己像个灰头土脸的小鹌鹑。
"这就是你的女儿?跟我儿子一般大,瞧着喜人。"崔夫人注意到站在一边的沈松,热切地握着她的手,"还是生女儿好啊,还知道陪着娘,我那儿子,冷冰冰的,一天到晚连句知冷知热的话都不会说。"
"哪有,你看她这样子,其实也皮得很。"沈夫人扯着沈松的袖子,"看,哪家姑娘连衣服都会刮破?"
崔夫人被逗笑了,又道:"正是这般性子才可爱,我儿子虽说是个男孩儿,连衣服上沾了汤水都难受得紧,他爹都看不惯他,说他姑娘性子呢。"
又扯了几句闲话,沈夫人道:"就是不知这半大孩子,长安有什么地方可以安置的?还不到婚配的年纪,又不好成天拘在家里。"
"瞧我这记性。"崔夫人招来下人,从一个小小的锦盒里拿出一块玉做的印章,递给沈松,"长安有一处白路书院,是先皇特地安排下来给官宦人家的子女读书用的,皇后心细,提前叫我给松儿登记好学籍,等到下个月初一,就可以直接去上课了。松儿,这个可得保管好,没有这枚章子,守门的可不会让你进去。”
"这感情好,我随至青进宫,定要亲谢皇后娘娘。”沈夫人又问了些需要注意的,对崔夫人连连道谢,崔夫人事情办完,便留下了那个能干的婆子,自己先回去了。
接下来的时日,沈松没有一天闲着的,先是去了特定的裁缝铺定制好书院春夏秋冬要穿的衣服,又去书斋买了一大堆书,当然,顺便买了些七零八碎的小东西,行头都置办妥当后,就被沈夫人关在家里,听一个老头儿给她讲之乎者也。
在边关的时候,沈松也不是没上学,但那地方哪有长安这么重文风,沈夫人便没在这上头花心思,可白路书院能一样吗?先生都是当朝负有盛名的大文豪,学生们更是没有吃素的,进了书院,还不知道沈松会面临什么。
成绩差点儿没事,就怕她被同学们耻笑,这孩子身子骨梆硬,跟别的学生起冲突,又该如何才好?
沈松拿着毛笔在纸上画猫,沈夫人只觉得自己的心跟上了一道锁似的,来长安之前担忧沈松的去处,得了去处后又担忧沈松的处境,没一天是松劲的,丈夫呢?宴请如流水,一日不得停,酒醉夜半归,囫囵入梦去。
好在大儿子沈柏比较争气,在金吾卫混得如鱼得水,就是杂事多,忙得不着家。
恭敬地送走请来的先生,沈夫人想去和沈松聊两句,但她已经趴在桌子上睡着了,沈夫人不忍打搅她,吩咐小厨房准备好沈松喜欢的吃食,等她醒来,肯定又要喊饿。
……
"还有几日便是上学的日子了,你好好试试这几套衣服,如果有哪里不合身,叫绣娘改还来得及。"这日一早,沈夫人就掀了沈松的被子,白路书院每日卯时便打更上课,断容不得沈松再睡了。
"娘!这才什么时辰,让我再睡会儿!"沈松双手捂着眼睛,寒冬腊月的,谁想早起啊。
"起来!"沈夫人呵斥道,"进了书院,你日日都要如此,先生上课可不等人,你是想让你的同窗都笑话你是不是!"
"好吧,我起,您别气了。"沈松一骨碌爬起来,丫鬟替她换衣服,屋子里烧了火龙,便把薄的先试了,尺寸正好,没什么要改的,等沈松换上冬天的青衿,瞌睡已经大醒,她记得老先生告诉她书院也有武课,她可得穿着这身衣服好好运动运动。
打开房门,屋檐窗檐都积了一层薄薄的雪,地上湿漉漉的,沈松倒不觉得冷,她长大的地方比这冷多了,她在院中舞了一套拳,权当热身,最后一脚踢在树干上,白雪纷纷扬扬,柳絮般洒下来。
沈松最后的一点担心也没了,她原先嫌弃这衣服长袍及地,但事实证明,并不影响她活动。
今日起得早,赶上沈柏出门,沈松闹着要吃大街上的馄饨,便跟着他一道出门去。
馄饨摊子离金吾卫当值的地方不远,沈柏便撩了袍子坐在一旁,陪沈松吃,这里的馄饨远近闻名,若不是赶早,往往还得等上半天。沈松坐也坐不老实,拿了筷子在手里把玩,眼睛看见摊子不远处停下来一辆雕梁画栋的马车,里面先是下来了一个大爷,又下来一位小公子,衣服像雪一样白,金丝银线飞舞在布料上,勾勒出一只栩栩如生的鹤,头发用玉冠高高束起,一头黑发在冬日的晨曦中映出如缎般的光泽,浓眉大眼,挺鼻如峰,就是唇色苍白难掩,身量也显出了点羸弱,但不妨碍他如松柏般笔直地站在那儿,贵气逼人。
那大爷和摊主不知道说了什么,摊主很快跑到他们这儿来陪着笑脸:"客官,今儿现成的馄饨都被那位贵人包圆了,再等下一批得要一个时辰,您是吃还不吃?这般都算小的的,若您还要,待会儿小的送到您府上去,若您不要,这钱就退给您。"
沈柏在家里吃过,自然就等沈松拿主意。
她其实挺想吃的,但是一个时辰属实太久,脸上难免带了点失落,往小公子那看了一眼,才发现他也在看她。
神色淡漠疏离,仿佛是在看一个无关紧要的物件。
沈松收回目光,问店家要回了那几个铜板。
看他病恹恹的样子,万一这是人家最后一顿呢?她日行一善。
崔竹生很快坐回马车里,今日是祖母的寿辰,祖母喜欢吃这家的馄饨,又苦于年事已高腿脚不好甚少出门,虽然平日里不过是使唤下人跑一趟的事,但作为晚辈,崔竹生亲自来这一趟也无妨。
如葱般白净细长的手指把玩着一个小瓷瓶,沉甸甸的,装的满满当当。察觉到李管家撩帘的动作,崔竹生迅速把瓶子藏进袖子里。
“公子,都好了。”
崔竹生略一点头。
车轱辘在地上轧出长长的痕,马车很快停在了一家医馆前。
医馆老板热情得很,早早站在门口迎接他们,李管家照常和他寒暄几句,又撩开帘子,将一个小木箱放在崔竹生面前的茶桌上。
崔竹生面无表情地打开,里面是和他手中一样的小瓷瓶,个个都满满当当,沉甸甸的。
本就昂贵的滋补药方另请医师炼成药丸,一日一粒,为了保持药性,冷不得热不得,专门找人找地方伺候着。为了支撑他这苟延残喘的身子,每年崔家都散去不少银两,若分给那些穷人,足以养活一个小村庄。
母亲热衷于求神拜佛之举,崔竹生却常觉得自己死了才是功德一件。
半年前听说这药还能给生产的妇人用,崔竹生便偷偷把药攒下来,若是有什么时疫、战乱,他落得一身轻松,也算办成好事一桩。
沈至青在边陲小城的房子比起普通百姓也就好上那么一点儿,东厢房住人,西厢房烧菜,平日里都靠夫人陪嫁来的婆子帮衬家务事,两个孩子住在沈至青自己搭的屋子里,眼下得了圣旨进京,竟没什么值得拾掇的,只恐那高宅深院过于富丽,自己灰头土脸镇不住宅。
"爹爹,您不是镇国大将军吗?您去了长安,那谁来守边疆啊?"沈至青的小女沈松,此刻正在院子里拿着沈至青送给她匕首左右比划,她从小就跟沈至青学了一身功夫,身量也比同龄人高,倒是一张小脸长得稚气十足。
"沈松,慎言。"沈至青拉下脸来呵斥她,大儿子沈柏被皇上许了右金吾卫中郎将一职,他倒没什么可担心的,至于沈松,年纪小,尚不能婚配,偏偏她又性子野,心思浅,到了长安,还不知该怎么安顿。
"怎么?我说的难道不是事实吗?"沈松一脸不屑,"将和兵,本就……"
"小妹,你再说下去,要挨父亲打了。"沈柏截断沈松的话头,"你不记得娘说的了?在长安,最重要的就是,知道的装不知道。"
"知道了,知道了。"沈松不耐烦地应着。
沈松收起匕首,三两下爬到院中的矮树上,长安在南方,她便朝南望去,天朗气清,越过重重的土房,便是被薄纱遮住的重峦叠嶂,书上说长安是整个虞国最热闹的地方,但她在父母兄长的脸上,只看见愁云密布。
她不在乎,爹爹说了,只要功夫好,就能保护好自己,去了长安,她的功夫只会越来越好。
沈至青在马车上把东西都放好,坐在车辕上大喊沈松的名字。
“来了!”沈松从树上跳下来,跑到门口钻进马车里,沈夫人在马车里已经准备好了茶水和吃食,她嬉皮笑脸地凑过去,伸手要拿,被刘婶不客气地拍开。
“看,又被婶子罚了吧。”沈夫人掏出帕子,握住沈松的手,“到了长安,可不能这般不懂规矩了,吃东西前要净手。”
沈松撇嘴,用擦干净的手拿了块烧饼:“娘,长安的女孩子是什么样的?”
沈夫人温柔地笑着,她出嫁前虽算不上什么高门贵女,但至少也是位小家碧玉:“长安的女孩子啊,她们大多勤劳善良,有的呢,和我们松儿一样勇敢直率,不拘小节,有的呢,喜爱琴棋书画,诗词歌赋,有华美的衣裙和不菲的钗环。不过呢,长安是天子脚下,所以有很多规矩,无论是谁,都得守规矩,否则就会招来祸端。”
“祸端?什么祸端?”沈松觉着今日的梅菜烧饼格外香,又拿了一个。
“这可海了去了,下狱,流放,抄家,斩首,什么样的都有。”沈柏隔着车帘插嘴。
听着怪吓人的。沈松一边吃一边想,向他们承诺道:“我知道了,我一定会守规矩的,你们放心吧,我们可是好不容易才过上好日子的!”
“傻孩子。”沈夫人替沈松擦掉嘴边的碎屑。
……
在马车上颠簸了月余,沈家一行人终于到了长安,皇上很是重视这位新晋的镇国大将军,派了贴身的大太监和丞相崔远在城门口等着,因为有女眷,崔夫人也来了,一路热情地将他们迎进城,京官寒暄的本事哪是地方小喽啰比得了的?沈松见了,只觉得长安城的人个顶个的和善。
大太监带来了皇帝的封赏,金银财宝,绫罗绸缎,奴役仆从,宝马良驹应有尽有,沈至青的心放下大半。他拿了赏钱递给大太监,内宅的事统统交给夫人,便忙着去赴丞相摆在探春楼的宴。
崔夫人留在沈府帮忙,她身边的婆子显然老道极了,有条不紊地安排着人布置整个宅子,自己拉着沈夫人到提前安置好的偏厅喝茶。沈松第一次见到如此排场,跟在沈夫人后边老老实实的,那崔夫人更是,她从没见过如此流光溢彩的衣裙首饰,觉得自己像个灰头土脸的小鹌鹑。
"这就是你的女儿?跟我儿子一般大,瞧着喜人。"崔夫人注意到站在一边的沈松,热切地握着她的手,"还是生女儿好啊,还知道陪着娘,我那儿子,冷冰冰的,一天到晚连句知冷知热的话都不会说。"
"哪有,你看她这样子,其实也皮得很。"沈夫人扯着沈松的袖子,"看,哪家姑娘连衣服都会刮破?"
崔夫人被逗笑了,又道:"正是这般性子才可爱,我儿子虽说是个男孩儿,连衣服上沾了汤水都难受得紧,他爹都看不惯他,说他姑娘性子呢。"
又扯了几句闲话,沈夫人道:"就是不知这半大孩子,长安有什么地方可以安置的?还不到婚配的年纪,又不好成天拘在家里。"
"瞧我这记性。"崔夫人招来下人,从一个小小的锦盒里拿出一块玉做的印章,递给沈松,"长安有一处白路书院,是先皇特地安排下来给官宦人家的子女读书用的,皇后心细,提前叫我给松儿登记好学籍,等到下个月初一,就可以直接去上课了。松儿,这个可得保管好,没有这枚章子,守门的可不会让你进去。”
"这感情好,我随至青进宫,定要亲谢皇后娘娘。”沈夫人又问了些需要注意的,对崔夫人连连道谢,崔夫人事情办完,便留下了那个能干的婆子,自己先回去了。
接下来的时日,沈松没有一天闲着的,先是去了特定的裁缝铺定制好书院春夏秋冬要穿的衣服,又去书斋买了一大堆书,当然,顺便买了些七零八碎的小东西,行头都置办妥当后,就被沈夫人关在家里,听一个老头儿给她讲之乎者也。
在边关的时候,沈松也不是没上学,但那地方哪有长安这么重文风,沈夫人便没在这上头花心思,可白路书院能一样吗?先生都是当朝负有盛名的大文豪,学生们更是没有吃素的,进了书院,还不知道沈松会面临什么。
成绩差点儿没事,就怕她被同学们耻笑,这孩子身子骨梆硬,跟别的学生起冲突,又该如何才好?
沈松拿着毛笔在纸上画猫,沈夫人只觉得自己的心跟上了一道锁似的,来长安之前担忧沈松的去处,得了去处后又担忧沈松的处境,没一天是松劲的,丈夫呢?宴请如流水,一日不得停,酒醉夜半归,囫囵入梦去。
好在大儿子沈柏比较争气,在金吾卫混得如鱼得水,就是杂事多,忙得不着家。
恭敬地送走请来的先生,沈夫人想去和沈松聊两句,但她已经趴在桌子上睡着了,沈夫人不忍打搅她,吩咐小厨房准备好沈松喜欢的吃食,等她醒来,肯定又要喊饿。
……
"还有几日便是上学的日子了,你好好试试这几套衣服,如果有哪里不合身,叫绣娘改还来得及。"这日一早,沈夫人就掀了沈松的被子,白路书院每日卯时便打更上课,断容不得沈松再睡了。
"娘!这才什么时辰,让我再睡会儿!"沈松双手捂着眼睛,寒冬腊月的,谁想早起啊。
"起来!"沈夫人呵斥道,"进了书院,你日日都要如此,先生上课可不等人,你是想让你的同窗都笑话你是不是!"
"好吧,我起,您别气了。"沈松一骨碌爬起来,丫鬟替她换衣服,屋子里烧了火龙,便把薄的先试了,尺寸正好,没什么要改的,等沈松换上冬天的青衿,瞌睡已经大醒,她记得老先生告诉她书院也有武课,她可得穿着这身衣服好好运动运动。
打开房门,屋檐窗檐都积了一层薄薄的雪,地上湿漉漉的,沈松倒不觉得冷,她长大的地方比这冷多了,她在院中舞了一套拳,权当热身,最后一脚踢在树干上,白雪纷纷扬扬,柳絮般洒下来。
沈松最后的一点担心也没了,她原先嫌弃这衣服长袍及地,但事实证明,并不影响她活动。
今日起得早,赶上沈柏出门,沈松闹着要吃大街上的馄饨,便跟着他一道出门去。
馄饨摊子离金吾卫当值的地方不远,沈柏便撩了袍子坐在一旁,陪沈松吃,这里的馄饨远近闻名,若不是赶早,往往还得等上半天。沈松坐也坐不老实,拿了筷子在手里把玩,眼睛看见摊子不远处停下来一辆雕梁画栋的马车,里面先是下来了一个大爷,又下来一位小公子,衣服像雪一样白,金丝银线飞舞在布料上,勾勒出一只栩栩如生的鹤,头发用玉冠高高束起,一头黑发在冬日的晨曦中映出如缎般的光泽,浓眉大眼,挺鼻如峰,就是唇色苍白难掩,身量也显出了点羸弱,但不妨碍他如松柏般笔直地站在那儿,贵气逼人。
那大爷和摊主不知道说了什么,摊主很快跑到他们这儿来陪着笑脸:"客官,今儿现成的馄饨都被那位贵人包圆了,再等下一批得要一个时辰,您是吃还不吃?这般都算小的的,若您还要,待会儿小的送到您府上去,若您不要,这钱就退给您。"
沈柏在家里吃过,自然就等沈松拿主意。
她其实挺想吃的,但是一个时辰属实太久,脸上难免带了点失落,往小公子那看了一眼,才发现他也在看她。
神色淡漠疏离,仿佛是在看一个无关紧要的物件。
沈松收回目光,问店家要回了那几个铜板。
看他病恹恹的样子,万一这是人家最后一顿呢?她日行一善。
崔竹生很快坐回马车里,今日是祖母的寿辰,祖母喜欢吃这家的馄饨,又苦于年事已高腿脚不好甚少出门,虽然平日里不过是使唤下人跑一趟的事,但作为晚辈,崔竹生亲自来这一趟也无妨。
如葱般白净细长的手指把玩着一个小瓷瓶,沉甸甸的,装的满满当当。察觉到李管家撩帘的动作,崔竹生迅速把瓶子藏进袖子里。
“公子,都好了。”
崔竹生略一点头。
车轱辘在地上轧出长长的痕,马车很快停在了一家医馆前。
医馆老板热情得很,早早站在门口迎接他们,李管家照常和他寒暄几句,又撩开帘子,将一个小木箱放在崔竹生面前的茶桌上。
崔竹生面无表情地打开,里面是和他手中一样的小瓷瓶,个个都满满当当,沉甸甸的。
本就昂贵的滋补药方另请医师炼成药丸,一日一粒,为了保持药性,冷不得热不得,专门找人找地方伺候着。为了支撑他这苟延残喘的身子,每年崔家都散去不少银两,若分给那些穷人,足以养活一个小村庄。
母亲热衷于求神拜佛之举,崔竹生却常觉得自己死了才是功德一件。
半年前听说这药还能给生产的妇人用,崔竹生便偷偷把药攒下来,若是有什么时疫、战乱,他落得一身轻松,也算办成好事一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