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穗从屋中出来后,并没有立刻离开,而是在门口立了一段时间,才缓缓拎着裙角走下了台阶。
段芳才跟着赵谓来长安,从前在聿都的时候,也就是个普通的内侍,既不如曹满侍奉赵谓的时间长,亦没有珠穗的身份地位,许多事,自然不是他能过问的。
待到珠穗走到他身边时,他才弓着身子颔首:“娘子慢走。”
珠穗看了他一眼,并未多做停留。
她踩着一地的月色慢吞吞地回了自己的房中,中间又抬头朝东看了眼聿都的方向。
不过一刻钟的时间,一只白色的鸽子便从长安的秦王府中飞出,方向,则是聿都。
*
李徽仪半倚着软榻,随手将本来捏在手中的劄子合上,搁在一边的小案上,抬眼看向推门进来的芍容。
芍容照着规矩在她跟前行礼后,双手将一小截封好的竹筒递上来:“殿下,关中那边的消息。”
李徽仪接过,坐直了身子,轻轻旋开上面的封口,而后抽出一小卷纸条来。
一切倒也在意料之中,只是顺利地有些不太对劲,关中的事情毕竟暗中是许阆在往前推,只是许阆未免太了解她的心思了,如若她没有记错,许阆在孟郁的城门事件之前,与她是没有见过的。
莫非——是沈著?
她又想起了半个多月前,在聿都城门处群臣争执的时候,许阆说得那句“叫天下将士寒心”,当时她以为是无心之言,现在看来,似乎一切早早地就有迹可循。
沈著啊沈著,你到底,还有多少秘密瞒着我?
她蹙了蹙眉,一壁掀开手边的小香炉,将纸条丢进去,一壁和芍容吩咐:“去传沈著。”
她倒是要试一试,沈著居心何在?
先帝在时,经常让沈著留宿在宫内东省,美其名曰“日侍坐备顾问”,但所有人都清楚,先帝是在把控沈著,沈著鲜少出宫,所有的行径便能全然收在他的眼皮子底下,他也不必多虑沈著会与外朝勾搭,让沈著真真正正成为自己的附庸,是最好不过的事情。
但李徽仪垂帘后,却反其道而行之,直接给沈著在外开府,个中目的彼此都心知肚明,但都未曾挑破罢了。
约一个时辰过后,芍容前来通传,说是沈著已经到了殿外。
李徽仪抬了抬手,示意芍容传他进来。
等到沈著进来以后,她方指了指炉盖尚未合上的香炉,说:“关中来信了。”
沈著没有多问,只是拱了拱手,说: “臣恭喜殿下,一切顺利。”
他与李徽仪,在这件事上,向来无需做多余的试探。
“你怎么看她?”
是指珠穗。
沈著抬起眼,而后拱了拱手:“是把双刃剑。”
用得好,所向披靡;用不好,自寻死路。
李徽仪闻言,没有收回目光,笑了声:“双刃剑?你沈见微,又何尝不是一把双刃剑呢?”
沈著敛了眸光,轻轻勾了勾唇角:“臣确实是殿下手中的一把双刃剑,遇文臣,可以为殿下左右逢源;遇武将,可以为殿下巧舌如簧。”
“我不喜欢和你讲废话,我只问你一句,许阆,是你的人?”李徽仪将目光对向沈著。
沈著躬身,稍稍弯了弯唇,说:“臣是殿下的人。”
周遭瞬间阒寂下来。
而后沈著缓缓抬头,语气温缓:“所以,许阆自然也是殿下的人。”
他这便算是承认了。
李徽仪拂袖,淡声道:“花言巧语。”
沈著立刻接上:“肺腑之言。”
“看来,给见微你这个太傅之位和宫外开府的便宜,真得是给对了。”李徽仪扫了他一眼,示意他坐下来,舀了一勺茶汤,添到沈著手边的茶盏中。
沈著愣了一瞬,抬眼问:“太后殿下,何出此言?”
李徽仪开始让他能在宫外开府,不过是为了方便底下那些原本想讨好巴结他的谄媚之辈,却没想到,这才第一天,便有人迫不及待了。
“见微瞧着这几天没睡好。”李徽仪轻笑了声。
沈著闻言,心底一颤,握着杯盏的手也稍稍僵了下。
但他只能静观其变,做出一副颇是尴尬的模样来,“殿下慧眼。”
李徽仪没想到他会这么从容自如地承认了,仍维持着面上的冷静,“是案牍劳形、还是红袖添香?”
这句话问出,她自己也意识到有些不对劲,但话已说出,又不好收回,只好借着低头抿茶的动作掩盖眉目间的不自在。
李徽仪没有注意到的是,沈著的目光从一开始就静静地落在自己身上,未曾挪开半分,纵使方才的尴尬只是在她眸中停留了片刻,也被他尽收眼底,他垂了垂眼,唇角轻轻一勾,“殿下觉得是什么呢?”他中间有意顿了顿,“又或者说,殿下希望是什么呢?”
“我的希望,又怎能改了你的意志?”
李徽仪轻轻吹了吹杯盏中的茶沫,如是道。
沈著突然倾身朝前,这次,他的眼神没有可以躲闪和掩藏,声音略略低沉:“可这不是殿下先问我的么?”
李徽仪借着这个空当,早已稳定好了心绪,她将手中的茶盏搁在一边,往前推了推,视线移到沈著捏着杯盏的手指上,又恢复了先前上位者的语气:“沈太傅如今是帝师,恐怕更要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君臣之别,还望见微慎放心上。”
她说着往后坐直了身子,脸上的神情,与面对朝野诸臣时别无二般。
沈著对于她的这副面孔,早熟于心,因此,也只是撤回了自己的眼光,道:“多谢殿下教诲,臣定然谨记于心。”
李徽仪没有再在此事上多做纠缠,轻轻叩了叩桌面,以似乎完全不在意的语气问沈著:“听闻——沈太傅如今在聿都是新贵,很受欢迎呀。”
四两拨千斤,越过他的表字称呼了他的官职,很明显的是在敲打他。
沈著心知肚明。
他将原本搁在桌案上的手收了回去,藏在宽大的袖子的底下,稍稍颔首:“殿下果真是运筹帷幄之中。”
李徽仪以鼻音应了声,意思是让他继续说,自己并不想多问。
“郭承慈昨天来找过臣。”沈著沉声回答。
郭承慈,太原郭氏,度支尚书郭霁的长子,如今在吏部做事。
大魏素来有藩王与当地世家交往密切的旧例,其实,本没有什么需要注意的。
但问题出在了,郭氏的郡望是太原。
“哦?”李徽仪撑着下颔,语气中颇有几分惊疑,“他来找你做什么?”
沈著垂了垂眼帘,没有直接回答李徽仪的话,只是说:“臣已经拒绝了他。”
李徽仪却没有打算就此松口,“和太原郭氏联姻,这么好的机会,你也要错过?”
她有意加重了“太原”两个字。
太原王是老来得子,发妻郭氏因诞此子病逝,太原王后来也没有续弦,膝下只有一子,如今不过舞象之年,未曾及冠,自然也就没有娶妻的打算。
裙带与郡望的共同联系下,太原王一直与郭氏走得近,更是将其亡妻胞弟郭承慈的女儿视作亲生,在晋州,人人称这位小郭氏为小郡主。
沈著是当朝新贵,太傅、侍中,算是烜赫一时,虽然寒门和庶族争相巴结,但太原郭氏的出现,难免不会叫人以为是太原王的授意。
沈著当然不会听不出来李徽仪的言外之意。
他只是端着方才的模样,反问李徽仪:“殿下想让臣娶吗?”但还没有等到李徽仪回答,他又道:“其他的事情臣都可以答应殿下,但唯独这件事,不行,臣,决计不会娶郭氏。”
李徽仪愣了下,顺着他的话问:“为何?这就是你说的甘愿为我所驱使?”
虽然她也没有想过让沈著娶别人,但还是想问一问。
“臣不想娶,也不会娶。”沈著这次回答地甚是坚定,说完站起身来,“请殿下治臣之罪。”
“理由。”
“臣,有心悦之人,臣想为她,守身如玉。”沈著的尾音略微有些颤抖。
李徽仪不知是不是自己的错觉,沈著抬眸的那一瞬,她似乎觉得,他的眼尾,有些泛红。
她又想到了十年前,她在已故的竹马和家族的前途中纠结挣扎的时候。
她当时,选择了后者,她本以为,沈著这样的人,会和她是同类,甚至凉薄会远超于她,但她没有想到,沈著会拒绝。
即使沈著应当能听出来自己是在试探他,即使,他又更冠冕堂皇可以敷衍她的借口,但他都没有说。
两个人就这么保持着缄默,空气中仿佛能听到炉灰跌落的声音。
良久,李徽仪才摩挲着杯子,问出一句:“心悦之人?”
沈著不答反问:“不知殿下可否记得你我初见的时候?”
她第一次见沈著,是在建元七年的初夏。
某日黄昏,式乾殿外的琉璃瓦上闪着熠熠粉彩,细碎的光影透过树荫投下一片斑驳。
沈著陪侍在先帝的一旁,等待李徽仪领着赵谕过来。
李徽仪在先帝跟前才要屈膝行礼,先帝便扶住了她,很是自然地拉住了她的手,温着声音:“徽仪瞧瞧,这便是朕为谕儿挑的老师——终南名士沈著沈见微。”说罢又转头去看赵谕,轻咳两声才道:“谕儿,这位沈先生日后便是你的老师了,拜见先生。”
赵谕恭敬地朝沈著躬身,沈著的眸光却一时没能从先帝拉着李徽仪的手处收回。
直到先帝提醒他,他才回过神来,“草民失礼,陛下恕罪。”
“既是谕儿的老师,日后便不必自称‘草民’了”先帝摆了摆手,紧接着话锋一转:“不过,你方才在想什么?”
沈著收敛了眼神,拱手答道:“臣见陛下与皇后殿下鹣鲽情深,臣羡煞不已。”
先帝左右无事,颇是随意地多问了句:“沈卿有所慕之人?是哪家的娘子?若在大魏境内,朕便下旨为你们赐婚。”
沈著抿了抿唇,眸中沾上一丝黯淡:“谢殿下厚恩,只是沈家没落后,她也嫁作他人妇了。”
“所以呢?你是打算终身不娶?”李徽仪看他的目光,带了些探究的意思。
段芳才跟着赵谓来长安,从前在聿都的时候,也就是个普通的内侍,既不如曹满侍奉赵谓的时间长,亦没有珠穗的身份地位,许多事,自然不是他能过问的。
待到珠穗走到他身边时,他才弓着身子颔首:“娘子慢走。”
珠穗看了他一眼,并未多做停留。
她踩着一地的月色慢吞吞地回了自己的房中,中间又抬头朝东看了眼聿都的方向。
不过一刻钟的时间,一只白色的鸽子便从长安的秦王府中飞出,方向,则是聿都。
*
李徽仪半倚着软榻,随手将本来捏在手中的劄子合上,搁在一边的小案上,抬眼看向推门进来的芍容。
芍容照着规矩在她跟前行礼后,双手将一小截封好的竹筒递上来:“殿下,关中那边的消息。”
李徽仪接过,坐直了身子,轻轻旋开上面的封口,而后抽出一小卷纸条来。
一切倒也在意料之中,只是顺利地有些不太对劲,关中的事情毕竟暗中是许阆在往前推,只是许阆未免太了解她的心思了,如若她没有记错,许阆在孟郁的城门事件之前,与她是没有见过的。
莫非——是沈著?
她又想起了半个多月前,在聿都城门处群臣争执的时候,许阆说得那句“叫天下将士寒心”,当时她以为是无心之言,现在看来,似乎一切早早地就有迹可循。
沈著啊沈著,你到底,还有多少秘密瞒着我?
她蹙了蹙眉,一壁掀开手边的小香炉,将纸条丢进去,一壁和芍容吩咐:“去传沈著。”
她倒是要试一试,沈著居心何在?
先帝在时,经常让沈著留宿在宫内东省,美其名曰“日侍坐备顾问”,但所有人都清楚,先帝是在把控沈著,沈著鲜少出宫,所有的行径便能全然收在他的眼皮子底下,他也不必多虑沈著会与外朝勾搭,让沈著真真正正成为自己的附庸,是最好不过的事情。
但李徽仪垂帘后,却反其道而行之,直接给沈著在外开府,个中目的彼此都心知肚明,但都未曾挑破罢了。
约一个时辰过后,芍容前来通传,说是沈著已经到了殿外。
李徽仪抬了抬手,示意芍容传他进来。
等到沈著进来以后,她方指了指炉盖尚未合上的香炉,说:“关中来信了。”
沈著没有多问,只是拱了拱手,说: “臣恭喜殿下,一切顺利。”
他与李徽仪,在这件事上,向来无需做多余的试探。
“你怎么看她?”
是指珠穗。
沈著抬起眼,而后拱了拱手:“是把双刃剑。”
用得好,所向披靡;用不好,自寻死路。
李徽仪闻言,没有收回目光,笑了声:“双刃剑?你沈见微,又何尝不是一把双刃剑呢?”
沈著敛了眸光,轻轻勾了勾唇角:“臣确实是殿下手中的一把双刃剑,遇文臣,可以为殿下左右逢源;遇武将,可以为殿下巧舌如簧。”
“我不喜欢和你讲废话,我只问你一句,许阆,是你的人?”李徽仪将目光对向沈著。
沈著躬身,稍稍弯了弯唇,说:“臣是殿下的人。”
周遭瞬间阒寂下来。
而后沈著缓缓抬头,语气温缓:“所以,许阆自然也是殿下的人。”
他这便算是承认了。
李徽仪拂袖,淡声道:“花言巧语。”
沈著立刻接上:“肺腑之言。”
“看来,给见微你这个太傅之位和宫外开府的便宜,真得是给对了。”李徽仪扫了他一眼,示意他坐下来,舀了一勺茶汤,添到沈著手边的茶盏中。
沈著愣了一瞬,抬眼问:“太后殿下,何出此言?”
李徽仪开始让他能在宫外开府,不过是为了方便底下那些原本想讨好巴结他的谄媚之辈,却没想到,这才第一天,便有人迫不及待了。
“见微瞧着这几天没睡好。”李徽仪轻笑了声。
沈著闻言,心底一颤,握着杯盏的手也稍稍僵了下。
但他只能静观其变,做出一副颇是尴尬的模样来,“殿下慧眼。”
李徽仪没想到他会这么从容自如地承认了,仍维持着面上的冷静,“是案牍劳形、还是红袖添香?”
这句话问出,她自己也意识到有些不对劲,但话已说出,又不好收回,只好借着低头抿茶的动作掩盖眉目间的不自在。
李徽仪没有注意到的是,沈著的目光从一开始就静静地落在自己身上,未曾挪开半分,纵使方才的尴尬只是在她眸中停留了片刻,也被他尽收眼底,他垂了垂眼,唇角轻轻一勾,“殿下觉得是什么呢?”他中间有意顿了顿,“又或者说,殿下希望是什么呢?”
“我的希望,又怎能改了你的意志?”
李徽仪轻轻吹了吹杯盏中的茶沫,如是道。
沈著突然倾身朝前,这次,他的眼神没有可以躲闪和掩藏,声音略略低沉:“可这不是殿下先问我的么?”
李徽仪借着这个空当,早已稳定好了心绪,她将手中的茶盏搁在一边,往前推了推,视线移到沈著捏着杯盏的手指上,又恢复了先前上位者的语气:“沈太傅如今是帝师,恐怕更要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君臣之别,还望见微慎放心上。”
她说着往后坐直了身子,脸上的神情,与面对朝野诸臣时别无二般。
沈著对于她的这副面孔,早熟于心,因此,也只是撤回了自己的眼光,道:“多谢殿下教诲,臣定然谨记于心。”
李徽仪没有再在此事上多做纠缠,轻轻叩了叩桌面,以似乎完全不在意的语气问沈著:“听闻——沈太傅如今在聿都是新贵,很受欢迎呀。”
四两拨千斤,越过他的表字称呼了他的官职,很明显的是在敲打他。
沈著心知肚明。
他将原本搁在桌案上的手收了回去,藏在宽大的袖子的底下,稍稍颔首:“殿下果真是运筹帷幄之中。”
李徽仪以鼻音应了声,意思是让他继续说,自己并不想多问。
“郭承慈昨天来找过臣。”沈著沉声回答。
郭承慈,太原郭氏,度支尚书郭霁的长子,如今在吏部做事。
大魏素来有藩王与当地世家交往密切的旧例,其实,本没有什么需要注意的。
但问题出在了,郭氏的郡望是太原。
“哦?”李徽仪撑着下颔,语气中颇有几分惊疑,“他来找你做什么?”
沈著垂了垂眼帘,没有直接回答李徽仪的话,只是说:“臣已经拒绝了他。”
李徽仪却没有打算就此松口,“和太原郭氏联姻,这么好的机会,你也要错过?”
她有意加重了“太原”两个字。
太原王是老来得子,发妻郭氏因诞此子病逝,太原王后来也没有续弦,膝下只有一子,如今不过舞象之年,未曾及冠,自然也就没有娶妻的打算。
裙带与郡望的共同联系下,太原王一直与郭氏走得近,更是将其亡妻胞弟郭承慈的女儿视作亲生,在晋州,人人称这位小郭氏为小郡主。
沈著是当朝新贵,太傅、侍中,算是烜赫一时,虽然寒门和庶族争相巴结,但太原郭氏的出现,难免不会叫人以为是太原王的授意。
沈著当然不会听不出来李徽仪的言外之意。
他只是端着方才的模样,反问李徽仪:“殿下想让臣娶吗?”但还没有等到李徽仪回答,他又道:“其他的事情臣都可以答应殿下,但唯独这件事,不行,臣,决计不会娶郭氏。”
李徽仪愣了下,顺着他的话问:“为何?这就是你说的甘愿为我所驱使?”
虽然她也没有想过让沈著娶别人,但还是想问一问。
“臣不想娶,也不会娶。”沈著这次回答地甚是坚定,说完站起身来,“请殿下治臣之罪。”
“理由。”
“臣,有心悦之人,臣想为她,守身如玉。”沈著的尾音略微有些颤抖。
李徽仪不知是不是自己的错觉,沈著抬眸的那一瞬,她似乎觉得,他的眼尾,有些泛红。
她又想到了十年前,她在已故的竹马和家族的前途中纠结挣扎的时候。
她当时,选择了后者,她本以为,沈著这样的人,会和她是同类,甚至凉薄会远超于她,但她没有想到,沈著会拒绝。
即使沈著应当能听出来自己是在试探他,即使,他又更冠冕堂皇可以敷衍她的借口,但他都没有说。
两个人就这么保持着缄默,空气中仿佛能听到炉灰跌落的声音。
良久,李徽仪才摩挲着杯子,问出一句:“心悦之人?”
沈著不答反问:“不知殿下可否记得你我初见的时候?”
她第一次见沈著,是在建元七年的初夏。
某日黄昏,式乾殿外的琉璃瓦上闪着熠熠粉彩,细碎的光影透过树荫投下一片斑驳。
沈著陪侍在先帝的一旁,等待李徽仪领着赵谕过来。
李徽仪在先帝跟前才要屈膝行礼,先帝便扶住了她,很是自然地拉住了她的手,温着声音:“徽仪瞧瞧,这便是朕为谕儿挑的老师——终南名士沈著沈见微。”说罢又转头去看赵谕,轻咳两声才道:“谕儿,这位沈先生日后便是你的老师了,拜见先生。”
赵谕恭敬地朝沈著躬身,沈著的眸光却一时没能从先帝拉着李徽仪的手处收回。
直到先帝提醒他,他才回过神来,“草民失礼,陛下恕罪。”
“既是谕儿的老师,日后便不必自称‘草民’了”先帝摆了摆手,紧接着话锋一转:“不过,你方才在想什么?”
沈著收敛了眼神,拱手答道:“臣见陛下与皇后殿下鹣鲽情深,臣羡煞不已。”
先帝左右无事,颇是随意地多问了句:“沈卿有所慕之人?是哪家的娘子?若在大魏境内,朕便下旨为你们赐婚。”
沈著抿了抿唇,眸中沾上一丝黯淡:“谢殿下厚恩,只是沈家没落后,她也嫁作他人妇了。”
“所以呢?你是打算终身不娶?”李徽仪看他的目光,带了些探究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