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著朝着她稍稍拱手:声色温和:“是在劝殿下,也是在一遍遍得告诉臣自己。”
李徽仪闻言,轻轻勾了勾唇,问了句:“沈见微,你知道当初我为什么要选择你吗?”
沈著依旧表现的八风不动:“臣不知道,但能被殿下选择,是臣之万幸。”
“因为你和我,是一样的人。”李徽仪说着将目光对向他。
冷风在永巷里凛凛长奔,卷起了沈著宽大的袍袖,他身后高大的宫墙挡不住将颓的落日,好巧不巧的是,沈著今日也没有穿官服,而是着了一身缟羽色的常服,发髻上还是那枚简单的玉簪子,一切都好像一个多月以前,李徽仪在式乾殿门口看见沈著的那次一样。
但不一样的是,当时她是仰头看着站在台阶上的沈著的,如今则是沈著刻意地弯腰,视线与她齐平,甚至略低于她的。
耳边一时只有呼呼的风声,沈著似乎说了句什么,但李徽仪没有听清楚。
“若是没有仇恨滋生出的野心,你沈著又怎么能在终南山蛰伏近十年?如果没有仇恨滋生出的野心,我又怎么能在赵承祁跟前虚与委蛇十年?”李徽仪说这些的时候,慢慢收紧了手,最后的一句,声音轻到有些几不可闻,“你不知道,每天早上他走后,我都会恶心到吐。”
沈著心弦一颤,颇是惊愕地抬起头来看着她,但却在看到那张熟悉又陌生的脸时,好像被剥夺了说话的能力。
“所以说,恨才是这个世上最长久的。”李徽仪说着垂了垂眼睫。
说完这句,她没有再给沈著说话的机会,转过身去:“该去给谕儿讲经了,你我,还能同路一阵子。”
沈著站在原地看着那个孑然的背影,雍容,但不近人情,一时感觉落寞也将他整个人都裹挟住了。
等李徽仪走了很远了,他才趋步跟上。
到了式乾殿后,他站在门口,看着那个身影逐渐缩小,直至消失在永巷的拐角处。
直到赵谕近身伺候的内监宋照走到他身侧,他才稍稍回了神。
赵谕早已经端坐在书桌前等他了,年纪虽小,却早已有帝王威仪,只是那双眸子中分明还透露着不谙世事的天真赤忱。
沈著的思绪一时有些乱,因为曾经的自己也是这副模样。
对于这个学生,他的想法也有些复杂。
直到一声脆生生的声音打破了这些:“太傅,朕听说被关在大理寺的那个程灼,突然改了口供?”
“是。”
“为什么?前后的供词,哪个才是真得?新的供词具体又是怎么说的?”
赵谕一连串的疑问朝沈著砸来。
沈著耐着心思一件件的回应。
而此时的大理寺牢狱。
程灼托着沉重的枷锁一步步走回阴湿的牢房,隔两个牢房才有的火把半明半昧的,在他眼前虚虚的晃着。
“吱呀”一声,沉重的铁门被打了开来。
他应该算是大理寺监牢中的例外,毕竟为了节省开支,旁人的牢房里都是不点蜡烛的,全靠外面廊道里的那些暗灯支撑着,只有他的牢室里,魏青山让人搬了一个小案,上面放了烛台和纸笔,时不时的会有狱卒来换上新的蜡烛。
其实程灼知道魏青山的用意在哪里,他也偶尔会来坐坐,和他提一提当年的事情,毕竟刚刚开年,大理寺没有多少案子,最大的案子就是目前和他有关的军粮侵田并郑平一案。
魏青山是希望,他如果有什么想说的,但又不能在上面几个人面前说的事情可以写下来,但他什么也没有写。
此时只是对着烛火,从一边的破草席底下翻出一支钗子,在手里轻轻地摩挲着。
金钗在微暖的烛火的照射下,泛出了柔和的光,但他的眼睛,却被那光线刺得生疼。
他想起昨日,也是差不多这个时候,来牢室的那个人。
起初他以为是魏青山又来和他打感情牌,但他万万没有想到,那人只是淡定地将这枚金钗放在了他面前的桌子上,还特意压在了魏青山给他准备的纸笔上。
那支钗子他不会认错,是他的娘子成婚时簪在发上的,这么多年,听说是岳母留给她的,这么多年一直很珍重。
他顿时一惊,坐直了身子,想将那枚金钗拿起来,却被那人摁住了钗子的尾端。
其实根本用不上多说,他也知道,是自己将妻儿送出聿都后,有人在聿都外,又或者是聿都回安阳的途中将自己的妻儿劫走了。
“你把他们怎么样了?”程灼抬起头来看着那个男人,声线是克制不住的发抖。
妻子性子柔顺温婉,这么多年从来没有因为他是小族庶子出身而嫌弃过他,反倒与他琴瑟和鸣,恩爱非常,此番也不是她一个人回安阳老家,她还带着自己的长子,腹中还有自己另一个未出世的孩子,根本毫无反抗之力。
若是她出了什么意外,程灼根本不知道自己这些日子在大理寺的苦苦挣扎又是为了什么?
那人没有回答他,只是在他身上笼罩出一片浓重的阴影。
“你把他们到底怎么样了?!”他再次厉声质问。
想要站起身来时,那人身上的威压却像是攫取走了他所有的力气,根本站不起来。
就这么僵持着,仿佛空气都停止了流动。
程灼意识到那人既然是披着黑色的披风带着斗笠来的,那么必然不会轻易开口,自己这么做不会有任何的帮助。
他试图让自己冷静下来,于是用力地掐着自己的虎口。
程灼深吸了口气,问:“你想让我做什么?”
那人挽起自己的袖子,掀开小案上放着的水壶的盖子,将手指探了进去,蘸了两下,在程灼面前写下两个字:“翻供”。
程灼别无他选,只好颤着唇,应了声:“好。”
那人这才松开了金钗的尾端,任凭程灼将金钗收紧自己怀中。
而后转过身去,欲离开。
程灼看着他的背影,突然出声:“他们,现在还好吗?”
那人的身影顿了下,点了点头,而后出了牢室。
翻供吗?
程灼跌坐在地上,浑身的力气都仿佛被抽光了,呼吸断断续续的。
他一边摩挲着手中的金钗,一边想方才压在他面前的手。
在那人抬手写字的时候,他看到他的虎口、拇指以及食指处都有着厚厚的茧,应该是常年握刀剑才磨出来的。
聿都就这么大,他知道那个人是谁了。
但知道,也没有办法。
程灼重重一叹,喃喃:“不知宫里是个什么态度?”
*
甫一到宣光殿,李徽仪便抬手遣退了宫人,殿内被热炭烘得暖融融的,她一时有些犯头疼,遂伸手揉了揉眉心,但困倦感却越来越强。
沈著说过的那些话,还在她的脑海中挥之不去。
意识昏昏沉沉间,竟也睡了过去。
她做了一个很是冗长的梦。
魏文帝崇德十八年,李徽仪十六岁,被以匹嫡之礼赐予当时还是太子的建元帝做良娣。
李徽仪容貌姣好,又是真正的将门出身。她自小见过鸣沙山的孤月,看过天山的苍茫云海,也领略过剑阁的峥嵘崔嵬,眼界见识自然不同于京中那些深闺大院里长大的高门贵女。
她清楚自己想要的是什么,因此从来都不曾把心意放在建元帝身上。
建元帝只是她上位的垫脚石。
即使她不去抢这皇后之位,李家兵权甚重,又在陇西颇有声望,建元帝迟早是要对他们李家动手的。她只恨自己即使苦心孤诣,到最后也只保住了侄子,以及平远候府的“殊荣”。
那个潇洒落拓的鲜衣怒马少年郎死后,李徽仪对于自己未来的夫婿便再也没有了任何的期待。
因为她知道——这世间不会再有那样的人了。
她清楚的记得,出嫁那天,天空是灰蒙蒙的,空气里都透着凉薄的寒气,她坐在窗前,看着铜镜中的自己,泪水便蓄了满眶。
她食言了。
崇德十二年,李徽仪才十岁,还叫“李颂月”这个名字。
是年正月,正值李夫人有孕第六月,正月初二那天,魏文帝特许她娘家来人探望,李徽仪也跟着母亲入宫探望姑姑。
李徽仪生性跳脱,是个坐不住的性子,觉着长辈们聊的话题很是无趣,遂偷偷溜出去玩。
她在永巷里遇到了个因为偷吃宴席上的点心被宫人追着跑的少年。
少年身量不高,身材又瘦削,脸上都是病态白。
李徽仪开始还以为是哪个小黄门,善心一起,拦下了宫人。那些宫人一听她是圣眷正浓的李夫人的侄女,于是陪着笑脸走了。
“喂!你是哪个殿的呀,要不我带你去我姑母的宣光殿,她那里有好多的点心,而且她可喜欢小孩子了!”李徽仪穿着一身红色的小袄子,笑起来有两个梨涡。
很莫名的,他不想在这个小娘子面丢了场子,“我有名字,叫赵承祐,是陛下的七皇子!”
尽管他这个皇子混的还没有一般的小黄门好。
李徽仪愣了一下,少年以为她是被自己吓着了,很神气的仰了仰头,“你见到我,是应该行礼的。”
不料李徽仪却捂着肚子大笑起来,直到脸都憋红了才道:“谁家皇子混的像你这样惨呀,还需要偷东西吃?”说着看了一眼少年手里碎的点心屑,“赶紧回去当差吧,仔细你家主子找不到你了。”
少年脸上的表情很是复杂,但还没等他再说些什么,李徽仪就跑开了。
不久后李夫人生了九公主,只是月余便夭折了。魏文帝为了安抚她,便给她过继了个皇子。
同年,边关告急,李骥和夫人远赴沙场,李徽仪因无人照看,被送进宫由李夫人暂时抚养。
李徽仪到李夫人宫里时,先前遇见的那个少年正席地坐在案前吃着点心。
李徽仪闻言,轻轻勾了勾唇,问了句:“沈见微,你知道当初我为什么要选择你吗?”
沈著依旧表现的八风不动:“臣不知道,但能被殿下选择,是臣之万幸。”
“因为你和我,是一样的人。”李徽仪说着将目光对向他。
冷风在永巷里凛凛长奔,卷起了沈著宽大的袍袖,他身后高大的宫墙挡不住将颓的落日,好巧不巧的是,沈著今日也没有穿官服,而是着了一身缟羽色的常服,发髻上还是那枚简单的玉簪子,一切都好像一个多月以前,李徽仪在式乾殿门口看见沈著的那次一样。
但不一样的是,当时她是仰头看着站在台阶上的沈著的,如今则是沈著刻意地弯腰,视线与她齐平,甚至略低于她的。
耳边一时只有呼呼的风声,沈著似乎说了句什么,但李徽仪没有听清楚。
“若是没有仇恨滋生出的野心,你沈著又怎么能在终南山蛰伏近十年?如果没有仇恨滋生出的野心,我又怎么能在赵承祁跟前虚与委蛇十年?”李徽仪说这些的时候,慢慢收紧了手,最后的一句,声音轻到有些几不可闻,“你不知道,每天早上他走后,我都会恶心到吐。”
沈著心弦一颤,颇是惊愕地抬起头来看着她,但却在看到那张熟悉又陌生的脸时,好像被剥夺了说话的能力。
“所以说,恨才是这个世上最长久的。”李徽仪说着垂了垂眼睫。
说完这句,她没有再给沈著说话的机会,转过身去:“该去给谕儿讲经了,你我,还能同路一阵子。”
沈著站在原地看着那个孑然的背影,雍容,但不近人情,一时感觉落寞也将他整个人都裹挟住了。
等李徽仪走了很远了,他才趋步跟上。
到了式乾殿后,他站在门口,看着那个身影逐渐缩小,直至消失在永巷的拐角处。
直到赵谕近身伺候的内监宋照走到他身侧,他才稍稍回了神。
赵谕早已经端坐在书桌前等他了,年纪虽小,却早已有帝王威仪,只是那双眸子中分明还透露着不谙世事的天真赤忱。
沈著的思绪一时有些乱,因为曾经的自己也是这副模样。
对于这个学生,他的想法也有些复杂。
直到一声脆生生的声音打破了这些:“太傅,朕听说被关在大理寺的那个程灼,突然改了口供?”
“是。”
“为什么?前后的供词,哪个才是真得?新的供词具体又是怎么说的?”
赵谕一连串的疑问朝沈著砸来。
沈著耐着心思一件件的回应。
而此时的大理寺牢狱。
程灼托着沉重的枷锁一步步走回阴湿的牢房,隔两个牢房才有的火把半明半昧的,在他眼前虚虚的晃着。
“吱呀”一声,沉重的铁门被打了开来。
他应该算是大理寺监牢中的例外,毕竟为了节省开支,旁人的牢房里都是不点蜡烛的,全靠外面廊道里的那些暗灯支撑着,只有他的牢室里,魏青山让人搬了一个小案,上面放了烛台和纸笔,时不时的会有狱卒来换上新的蜡烛。
其实程灼知道魏青山的用意在哪里,他也偶尔会来坐坐,和他提一提当年的事情,毕竟刚刚开年,大理寺没有多少案子,最大的案子就是目前和他有关的军粮侵田并郑平一案。
魏青山是希望,他如果有什么想说的,但又不能在上面几个人面前说的事情可以写下来,但他什么也没有写。
此时只是对着烛火,从一边的破草席底下翻出一支钗子,在手里轻轻地摩挲着。
金钗在微暖的烛火的照射下,泛出了柔和的光,但他的眼睛,却被那光线刺得生疼。
他想起昨日,也是差不多这个时候,来牢室的那个人。
起初他以为是魏青山又来和他打感情牌,但他万万没有想到,那人只是淡定地将这枚金钗放在了他面前的桌子上,还特意压在了魏青山给他准备的纸笔上。
那支钗子他不会认错,是他的娘子成婚时簪在发上的,这么多年,听说是岳母留给她的,这么多年一直很珍重。
他顿时一惊,坐直了身子,想将那枚金钗拿起来,却被那人摁住了钗子的尾端。
其实根本用不上多说,他也知道,是自己将妻儿送出聿都后,有人在聿都外,又或者是聿都回安阳的途中将自己的妻儿劫走了。
“你把他们怎么样了?”程灼抬起头来看着那个男人,声线是克制不住的发抖。
妻子性子柔顺温婉,这么多年从来没有因为他是小族庶子出身而嫌弃过他,反倒与他琴瑟和鸣,恩爱非常,此番也不是她一个人回安阳老家,她还带着自己的长子,腹中还有自己另一个未出世的孩子,根本毫无反抗之力。
若是她出了什么意外,程灼根本不知道自己这些日子在大理寺的苦苦挣扎又是为了什么?
那人没有回答他,只是在他身上笼罩出一片浓重的阴影。
“你把他们到底怎么样了?!”他再次厉声质问。
想要站起身来时,那人身上的威压却像是攫取走了他所有的力气,根本站不起来。
就这么僵持着,仿佛空气都停止了流动。
程灼意识到那人既然是披着黑色的披风带着斗笠来的,那么必然不会轻易开口,自己这么做不会有任何的帮助。
他试图让自己冷静下来,于是用力地掐着自己的虎口。
程灼深吸了口气,问:“你想让我做什么?”
那人挽起自己的袖子,掀开小案上放着的水壶的盖子,将手指探了进去,蘸了两下,在程灼面前写下两个字:“翻供”。
程灼别无他选,只好颤着唇,应了声:“好。”
那人这才松开了金钗的尾端,任凭程灼将金钗收紧自己怀中。
而后转过身去,欲离开。
程灼看着他的背影,突然出声:“他们,现在还好吗?”
那人的身影顿了下,点了点头,而后出了牢室。
翻供吗?
程灼跌坐在地上,浑身的力气都仿佛被抽光了,呼吸断断续续的。
他一边摩挲着手中的金钗,一边想方才压在他面前的手。
在那人抬手写字的时候,他看到他的虎口、拇指以及食指处都有着厚厚的茧,应该是常年握刀剑才磨出来的。
聿都就这么大,他知道那个人是谁了。
但知道,也没有办法。
程灼重重一叹,喃喃:“不知宫里是个什么态度?”
*
甫一到宣光殿,李徽仪便抬手遣退了宫人,殿内被热炭烘得暖融融的,她一时有些犯头疼,遂伸手揉了揉眉心,但困倦感却越来越强。
沈著说过的那些话,还在她的脑海中挥之不去。
意识昏昏沉沉间,竟也睡了过去。
她做了一个很是冗长的梦。
魏文帝崇德十八年,李徽仪十六岁,被以匹嫡之礼赐予当时还是太子的建元帝做良娣。
李徽仪容貌姣好,又是真正的将门出身。她自小见过鸣沙山的孤月,看过天山的苍茫云海,也领略过剑阁的峥嵘崔嵬,眼界见识自然不同于京中那些深闺大院里长大的高门贵女。
她清楚自己想要的是什么,因此从来都不曾把心意放在建元帝身上。
建元帝只是她上位的垫脚石。
即使她不去抢这皇后之位,李家兵权甚重,又在陇西颇有声望,建元帝迟早是要对他们李家动手的。她只恨自己即使苦心孤诣,到最后也只保住了侄子,以及平远候府的“殊荣”。
那个潇洒落拓的鲜衣怒马少年郎死后,李徽仪对于自己未来的夫婿便再也没有了任何的期待。
因为她知道——这世间不会再有那样的人了。
她清楚的记得,出嫁那天,天空是灰蒙蒙的,空气里都透着凉薄的寒气,她坐在窗前,看着铜镜中的自己,泪水便蓄了满眶。
她食言了。
崇德十二年,李徽仪才十岁,还叫“李颂月”这个名字。
是年正月,正值李夫人有孕第六月,正月初二那天,魏文帝特许她娘家来人探望,李徽仪也跟着母亲入宫探望姑姑。
李徽仪生性跳脱,是个坐不住的性子,觉着长辈们聊的话题很是无趣,遂偷偷溜出去玩。
她在永巷里遇到了个因为偷吃宴席上的点心被宫人追着跑的少年。
少年身量不高,身材又瘦削,脸上都是病态白。
李徽仪开始还以为是哪个小黄门,善心一起,拦下了宫人。那些宫人一听她是圣眷正浓的李夫人的侄女,于是陪着笑脸走了。
“喂!你是哪个殿的呀,要不我带你去我姑母的宣光殿,她那里有好多的点心,而且她可喜欢小孩子了!”李徽仪穿着一身红色的小袄子,笑起来有两个梨涡。
很莫名的,他不想在这个小娘子面丢了场子,“我有名字,叫赵承祐,是陛下的七皇子!”
尽管他这个皇子混的还没有一般的小黄门好。
李徽仪愣了一下,少年以为她是被自己吓着了,很神气的仰了仰头,“你见到我,是应该行礼的。”
不料李徽仪却捂着肚子大笑起来,直到脸都憋红了才道:“谁家皇子混的像你这样惨呀,还需要偷东西吃?”说着看了一眼少年手里碎的点心屑,“赶紧回去当差吧,仔细你家主子找不到你了。”
少年脸上的表情很是复杂,但还没等他再说些什么,李徽仪就跑开了。
不久后李夫人生了九公主,只是月余便夭折了。魏文帝为了安抚她,便给她过继了个皇子。
同年,边关告急,李骥和夫人远赴沙场,李徽仪因无人照看,被送进宫由李夫人暂时抚养。
李徽仪到李夫人宫里时,先前遇见的那个少年正席地坐在案前吃着点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