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宽傍晚时分进入长春宫,皇后正在用晚膳。宫女姿若看他进来,便把餐厅里的宫人都遣退了。
“周大人吃了吗?没吃的话一起用膳吧。”赵簌簌说道。
周宽岂敢,立即跪下去,小心翼翼的抬头。“臣…不敢。”
赵簌簌掩面笑了,“吓你的,你这么晚来长春宫有何事?”
“臣以前在应天府府衙做事的兄弟告诉我昨晚应天府的牢狱里发生了一件事。”
“起来说话。”
“半月前应天府有人击鼓鸣冤,是松江娄县的一个秀才,他状告松江府衙门的官员私加税负,此事关系重大,应天府知府沈懋不敢堂审,便把他拘在应天府监牢,但昨晚子时三位蒙面刺客摸进去,先是纵火引起混乱,然后想要趁混乱杀了这个秀才,所幸沈大人知道这件事牵扯甚广,早就将这人转移了,刺客没有找到他才逃走,途中伤了几个捕快。”周宽说完,又顿了顿才说:“此事,或与龚大人有关。”
赵簌簌轻轻扯了一个嘴角,“本宫知道了。”
待周宽行礼离开后,赵簌簌才找姿若来,让她去重楼殿打探一下情况。赵簌簌想,实际上,这件事和龚正道关系应该不大,虽然松江知府是龚正道的门生,这些年,估计也是因为背靠他这颗大树才敢在松□□作非为,但他私纳厘金这件事龚正道应该也是刚刚知道。她要除掉龚正道,这就是机会。
沈懋正在自家院子里发愁,夫人问他为何整日长吁短叹他只是摇摇头。沈懋让下面的人把消息放出去,但是迟迟没有动静,他已经半月没有睡好觉了。
“老爷心忧之事难道是这萧瑟的秋天?”
“哎呀……夫人,我现在可没有心情伤春悲秋啊……”
沈懋话还没说完,府中家丁就连滚带爬的跑进这个别院,看见夫人在旁边,顺了顺气在沈懋旁边小声说道:“大人,有人求见。”
“何人?”沈懋很警惕,他立即转身吩咐下人带夫人去休息。
“禁卫所指挥使。”
沈懋瞳孔放大,禁卫所在京官眼中宛如杀神,即便他大概知道今晚禁卫所为何而来,但心里还是犯怵。沈懋一时手忙脚乱,家丁提醒他西院厢房的那位客人怎么办,他才冷静下来,吩咐道:“你先去西院厢房提醒那位客人……如果他想告御状,让他立马准备好自己的条陈。”说完,沈懋披上外袍赶紧去迎接。
沈府大门打开,三位男子站在他门前,左边一位身后背长刀,右边一位后腰一柄短剑。中间的没有带随身武器,却戴了一顶宽檐网帽,帽檐下的脸一点点清晰,沈懋先是一惊,刚要跪下去李顾就把他扶起来。“深夜叨扰,禁卫所办案,还望大人通融。”
“我……下官……里面请。”
李顾坐下来,这个小厢房里一下子燃起很多盏灯烛,眼前的年轻秀才眼神倔强的看着他,“你是什么人,我凭什么相信你跟松江那些狗官不是一帮的。”
“住嘴!”沈懋在一旁差点跳起来。
李顾抬手,摇摇头,嘴角上扬。“那你又是什么人?我看你衣着皆是绸缎,家里应该富庶,告府衙官员于你有何好处?我又怎知你不是为了沽名钓誉?”
“我是正文元年娄县院试的秀才!”正文,是惠帝李沅的年号。
李顾看了看左右淮南淮北,笑道:“五年过去了,这位秀才还没中举呢?”
那秀才清秀的脸颊一下涨红了,欲言又止。
“说笑而已,你叫什么名字?
“杨驹,我不是为了沽名钓誉!”杨驹站起来,激动的说道:“读书、考学、做官!目的不就是为天下计,为百姓言吗?松江府衙诸官员强缴赋税,中饱私囊,上瞒天子,下欺黎民,我作为国朝的县学生员我不能告他们吗!”
“你可有证据?”
“整个松江府的商户都可以作证!官府收厘金时会给商户一个通关票证,这是我家这几十年的票证。”
高皇帝时期元平九年,松江因近海而闹倭寇,当时北方还在打仗,国家没有多余的经费用于倭患,高皇帝便御赐了“收厘金之权”给松江府,这厘金就是商业关税,但凡在松江境内来往通商,每一个县都有权收厘金。为了抗倭,松江府用了将近十年时间来布防,而太祖也早就忘了厘金这件事,谁也没想到这厘金一收就是几十年,且被松江府官员挪为私用。松江富庶,再加上商人地位较低,更是因为民告官的案例从古至今都是少有,所以隐瞒至今。杨驹乡试第四次落榜后,接手家中生意后发现了这么一门不合理的商业税居然延续至今,他翻阅本朝实录了解厘金来源后一路从娄县县衙告到了松江府衙,松江府驳回了他的诉状三次,本以为他会放弃上诉,谁知这小子伪装成鱼贩连夜坐船来到了金陵。沈懋为官之道便是中庸,况且自己就在天子脚下,是京城的府衙,看了他是诉状不敢擅审,告诉皇帝又忌惮松江知府胡玮首辅门生的身份,只好让下面的人大肆宣传,把消息放出去,担心杨驹被刺,于是将他安置在自家宅院。今夜皇帝亲临,他心里的石头总算放下来了。
次日下早朝,龚正道看见程尹并未回家,而是在宣武门外等来一马车,他领着一位书生模样打扮的人进宫了。正是感觉头疼之际,自己的儿子龚常骑着马赶来,面色凝重。
“父亲,赵王不见我。”
龚正道压低声音,咬牙说道:“蠢货!”说完袖子一甩,准备上马车。看来皇上已经知道了,胡玮这个猪头,自己早就提醒过他,没有倭寇,就没有厘金。前几年,胡玮刚刚就任松江时,他就提醒过他,松江近海,商贸往来数巨,厘金确实是一笔不小的油水,历任官员也都是这么干的,但防务早已建起来了,惠帝登基后采纳王准鼓励贸易以增税负的计策,在泉州和明州设立了专门用于与海外诸邦通商的机构,海患就少了,想要继续收厘金,倭患就不能平,假海盗也是海盗。如此明显的指点,他居然没有去做。事发后让他杀了那个秀才,居然也搞砸了。
龚常以为是在骂他,愣在原地不敢出声,根本没注意自己身边走过一队羽林卫,队伍中不知是谁将一封信塞进了龚常的怀里。他拿着信,猛地回头,只见一支十几人的侍卫一切如常的走过去,看不出谁是其中的异常。
“父亲!父亲!”龚常牵着马跟上龚正道坐的马车,掀开帘子,把那封信给他。
“谁给你的?”
“我没注意……”
龚正道拿过来打开,这锋芒毕露的瘦金体,是皇后。“以退为进……”龚正道喃喃自语。
两日后,大雨。刑部、大理寺和应天府三堂会审松江厘金案,应天府府衙前站满了围观的百姓,大家早已等待多时,却迟迟不见开始审理。直到程尹出现,他穿着绯色的官服,胸前所绣的孔雀向在场的人显示了他的官阶。
“吏部程大人,你来干什么?”大理寺卿杜怀义问道,今天这堂上,除了沈懋这个怂货以外,刑部的梁孝昌跟他昨晚都出现在了龚正道的宴席上,他与龚正道是同窗,梁孝昌更不用说了,跟胡玮的连襟,若不是程尹出现,今天这堂审的结果早就订好了:厘金用于倭患,而倭患时兴时停,松江厘金收纳是合理合法。至于厘金的去向,松江那边早就做好了账目。
见到程尹前来,沈懋松了一口气,今天他是主审,但左右坐的人都比他官阶高,而且还是首辅的人。
程尹刚刚站定,身后便出现一个宫人,手里端着圣旨。“三位大人,接旨吧。”
“圣旨……真是圣旨。”
一瞬间,府衙内外的官员、衙役、百姓全都跪下来。
“朕忆起少时军旅之途,国朝初定,边疆不稳,朕跟随太祖皇帝四处征战,行军所到之处不敢于民有所侵扰,太祖时常训诫,民安则国安,民富则国富,民强则国强,民乃大魏兴盛之基也。今时亦是如此,为官者,为民请命。近日朕闻松江百姓诉苦无门,竟星夜赶赴京师,如此大事,堂审诸位官员皆要秉承公义还百姓一个公道!”
“吾皇万岁!”
现场百姓包括杨驹都忍不住称颂皇帝英明。
“臣,领旨。”沈懋手拿圣旨,心中有了把握。他明白,这场官司杨驹和松江官员都不重要,这是皇帝和首辅之间的决战。
程尹缓缓走上堂前,把杨驹扶起来,拍了拍他的肩膀,之前在重楼殿,程尹已经跟他说得很清楚了,太祖皇帝御赐给松江厘金之权,倭患不定,切勿再去过多言说厘金合不合理,要把重点往胡玮横行一方上引。
“堂下松江娄县生员杨驹,现将你的诉状递上来。”沈懋惊堂木一拍,堂审开始。
诉状给他们一一看过,梁孝昌率先发难:“你是娄县的秀才,既然读过书,难道不知道这厘金是用于抗倭?你是在为一己之私对抗朝廷政策吗?”
“厘金收纳用于抗倭没错,但是松江官员却将这厘金挪为私用!”
“你说松江官员私自挪用厘金,可有证据?”沈懋把话头接过来。
“回大人,这是胡玮在松江做官三年,逢年过节时给京城官员送礼的账单,敢问他的俸禄能承担几百万两的礼物吗?”杨驹从自己胸前拿出账本。
衙役拿到沈懋手中,堂上的梁孝昌和杜怀义坐不住了,他们或多或少也曾收过胡玮的礼物,硬是打着灯照,谁的脸上没有几个麻子?
“放肆!你若胡乱攀咬,本官定要治你罪!不敬上官,来人,先拖下去杖责二十!”
沈懋拿在手中翻了几下,小心地去看程尹的眼神。
“梁大人,你激动什么啊?”程尹笑道:“难道你也受了胡玮的贿赂?”
“程大人,你可不要血口喷人。”梁孝昌咬牙切齿,眼镜紧紧的盯着那个账本。不是说松江那边已经把账册全都做好了吗?难道是禁卫所去了?如果真是禁卫所去办案,确实有可能。
“我有没有血口喷人,一看便知。”程尹示意衙役把账本拿给他,“我朝官员若是行贿受贿,按律如何?梁大人是刑部侍郎,应该比我清楚。”
“程尹!”梁孝昌在程尹翻开书之前大喊着站起来,咆哮声中似有惧色。他很清楚现在朝廷的局势,惠帝时,世家势力强盛,一个龚正道加上一个王准,朝廷尽在掌握,靖难之后,王准被灭族,龚正道带领着世家势力依旧占上风,皇上若是想要不受钳制,除了龚正道是最好的办法,自己作为与龚正道的同党,若是有一点把柄,就会被皇上身边的程尹郑豫河之流无限放大。“我只是……被动的收了胡玮差人送来的一些松江特产,不是珠宝银钱。”
“好……松江知府胡玮勾结官员,为害一方,看来此案可以移交都察院了。梁大人放心,都察院会还你一个清白的。”案件移交都察院,性质可就不一样了,厘金不再是案件重点,都察院是监察机构,从胡玮查起,早晚要摸到京城来。
程尹说完,把那本账册放回沈懋的桌案上,沈懋看着那本空白的账本,后背还在不停冒冷汗,战战兢兢的拿起惊堂木拍下去,“今日堂审结束,此案移交都察院。”
杜怀义回过神,拦住要离开的程尹。“借一步说话。”
“程大人,下官知道你是代表皇上来的,下官有一言要提醒程大人,如今在朝堂上,皇上尚有掣肘,这是平衡之术,若是失了平衡,士大夫与草芥何异?武帝时死了那么多人,不就是最好的警示吗?”杜怀义忧心忡忡的看着他。
“杜大人所言,下官不敢苟同,这天下,姓李,可不姓龚。”说完,程尹撑着油纸伞就离开了。他又怎么会不懂平衡?只是龚正道早已是腐木难支,不仅自己与民争利,还纵容亲信为害一方,他这颗大树外表看上去高大,其实内部早已腐化,倒塌是早晚的事,但是龚正道的倒台不会让朝廷失去平衡,他程尹会构筑新的平衡。
“周大人吃了吗?没吃的话一起用膳吧。”赵簌簌说道。
周宽岂敢,立即跪下去,小心翼翼的抬头。“臣…不敢。”
赵簌簌掩面笑了,“吓你的,你这么晚来长春宫有何事?”
“臣以前在应天府府衙做事的兄弟告诉我昨晚应天府的牢狱里发生了一件事。”
“起来说话。”
“半月前应天府有人击鼓鸣冤,是松江娄县的一个秀才,他状告松江府衙门的官员私加税负,此事关系重大,应天府知府沈懋不敢堂审,便把他拘在应天府监牢,但昨晚子时三位蒙面刺客摸进去,先是纵火引起混乱,然后想要趁混乱杀了这个秀才,所幸沈大人知道这件事牵扯甚广,早就将这人转移了,刺客没有找到他才逃走,途中伤了几个捕快。”周宽说完,又顿了顿才说:“此事,或与龚大人有关。”
赵簌簌轻轻扯了一个嘴角,“本宫知道了。”
待周宽行礼离开后,赵簌簌才找姿若来,让她去重楼殿打探一下情况。赵簌簌想,实际上,这件事和龚正道关系应该不大,虽然松江知府是龚正道的门生,这些年,估计也是因为背靠他这颗大树才敢在松□□作非为,但他私纳厘金这件事龚正道应该也是刚刚知道。她要除掉龚正道,这就是机会。
沈懋正在自家院子里发愁,夫人问他为何整日长吁短叹他只是摇摇头。沈懋让下面的人把消息放出去,但是迟迟没有动静,他已经半月没有睡好觉了。
“老爷心忧之事难道是这萧瑟的秋天?”
“哎呀……夫人,我现在可没有心情伤春悲秋啊……”
沈懋话还没说完,府中家丁就连滚带爬的跑进这个别院,看见夫人在旁边,顺了顺气在沈懋旁边小声说道:“大人,有人求见。”
“何人?”沈懋很警惕,他立即转身吩咐下人带夫人去休息。
“禁卫所指挥使。”
沈懋瞳孔放大,禁卫所在京官眼中宛如杀神,即便他大概知道今晚禁卫所为何而来,但心里还是犯怵。沈懋一时手忙脚乱,家丁提醒他西院厢房的那位客人怎么办,他才冷静下来,吩咐道:“你先去西院厢房提醒那位客人……如果他想告御状,让他立马准备好自己的条陈。”说完,沈懋披上外袍赶紧去迎接。
沈府大门打开,三位男子站在他门前,左边一位身后背长刀,右边一位后腰一柄短剑。中间的没有带随身武器,却戴了一顶宽檐网帽,帽檐下的脸一点点清晰,沈懋先是一惊,刚要跪下去李顾就把他扶起来。“深夜叨扰,禁卫所办案,还望大人通融。”
“我……下官……里面请。”
李顾坐下来,这个小厢房里一下子燃起很多盏灯烛,眼前的年轻秀才眼神倔强的看着他,“你是什么人,我凭什么相信你跟松江那些狗官不是一帮的。”
“住嘴!”沈懋在一旁差点跳起来。
李顾抬手,摇摇头,嘴角上扬。“那你又是什么人?我看你衣着皆是绸缎,家里应该富庶,告府衙官员于你有何好处?我又怎知你不是为了沽名钓誉?”
“我是正文元年娄县院试的秀才!”正文,是惠帝李沅的年号。
李顾看了看左右淮南淮北,笑道:“五年过去了,这位秀才还没中举呢?”
那秀才清秀的脸颊一下涨红了,欲言又止。
“说笑而已,你叫什么名字?
“杨驹,我不是为了沽名钓誉!”杨驹站起来,激动的说道:“读书、考学、做官!目的不就是为天下计,为百姓言吗?松江府衙诸官员强缴赋税,中饱私囊,上瞒天子,下欺黎民,我作为国朝的县学生员我不能告他们吗!”
“你可有证据?”
“整个松江府的商户都可以作证!官府收厘金时会给商户一个通关票证,这是我家这几十年的票证。”
高皇帝时期元平九年,松江因近海而闹倭寇,当时北方还在打仗,国家没有多余的经费用于倭患,高皇帝便御赐了“收厘金之权”给松江府,这厘金就是商业关税,但凡在松江境内来往通商,每一个县都有权收厘金。为了抗倭,松江府用了将近十年时间来布防,而太祖也早就忘了厘金这件事,谁也没想到这厘金一收就是几十年,且被松江府官员挪为私用。松江富庶,再加上商人地位较低,更是因为民告官的案例从古至今都是少有,所以隐瞒至今。杨驹乡试第四次落榜后,接手家中生意后发现了这么一门不合理的商业税居然延续至今,他翻阅本朝实录了解厘金来源后一路从娄县县衙告到了松江府衙,松江府驳回了他的诉状三次,本以为他会放弃上诉,谁知这小子伪装成鱼贩连夜坐船来到了金陵。沈懋为官之道便是中庸,况且自己就在天子脚下,是京城的府衙,看了他是诉状不敢擅审,告诉皇帝又忌惮松江知府胡玮首辅门生的身份,只好让下面的人大肆宣传,把消息放出去,担心杨驹被刺,于是将他安置在自家宅院。今夜皇帝亲临,他心里的石头总算放下来了。
次日下早朝,龚正道看见程尹并未回家,而是在宣武门外等来一马车,他领着一位书生模样打扮的人进宫了。正是感觉头疼之际,自己的儿子龚常骑着马赶来,面色凝重。
“父亲,赵王不见我。”
龚正道压低声音,咬牙说道:“蠢货!”说完袖子一甩,准备上马车。看来皇上已经知道了,胡玮这个猪头,自己早就提醒过他,没有倭寇,就没有厘金。前几年,胡玮刚刚就任松江时,他就提醒过他,松江近海,商贸往来数巨,厘金确实是一笔不小的油水,历任官员也都是这么干的,但防务早已建起来了,惠帝登基后采纳王准鼓励贸易以增税负的计策,在泉州和明州设立了专门用于与海外诸邦通商的机构,海患就少了,想要继续收厘金,倭患就不能平,假海盗也是海盗。如此明显的指点,他居然没有去做。事发后让他杀了那个秀才,居然也搞砸了。
龚常以为是在骂他,愣在原地不敢出声,根本没注意自己身边走过一队羽林卫,队伍中不知是谁将一封信塞进了龚常的怀里。他拿着信,猛地回头,只见一支十几人的侍卫一切如常的走过去,看不出谁是其中的异常。
“父亲!父亲!”龚常牵着马跟上龚正道坐的马车,掀开帘子,把那封信给他。
“谁给你的?”
“我没注意……”
龚正道拿过来打开,这锋芒毕露的瘦金体,是皇后。“以退为进……”龚正道喃喃自语。
两日后,大雨。刑部、大理寺和应天府三堂会审松江厘金案,应天府府衙前站满了围观的百姓,大家早已等待多时,却迟迟不见开始审理。直到程尹出现,他穿着绯色的官服,胸前所绣的孔雀向在场的人显示了他的官阶。
“吏部程大人,你来干什么?”大理寺卿杜怀义问道,今天这堂上,除了沈懋这个怂货以外,刑部的梁孝昌跟他昨晚都出现在了龚正道的宴席上,他与龚正道是同窗,梁孝昌更不用说了,跟胡玮的连襟,若不是程尹出现,今天这堂审的结果早就订好了:厘金用于倭患,而倭患时兴时停,松江厘金收纳是合理合法。至于厘金的去向,松江那边早就做好了账目。
见到程尹前来,沈懋松了一口气,今天他是主审,但左右坐的人都比他官阶高,而且还是首辅的人。
程尹刚刚站定,身后便出现一个宫人,手里端着圣旨。“三位大人,接旨吧。”
“圣旨……真是圣旨。”
一瞬间,府衙内外的官员、衙役、百姓全都跪下来。
“朕忆起少时军旅之途,国朝初定,边疆不稳,朕跟随太祖皇帝四处征战,行军所到之处不敢于民有所侵扰,太祖时常训诫,民安则国安,民富则国富,民强则国强,民乃大魏兴盛之基也。今时亦是如此,为官者,为民请命。近日朕闻松江百姓诉苦无门,竟星夜赶赴京师,如此大事,堂审诸位官员皆要秉承公义还百姓一个公道!”
“吾皇万岁!”
现场百姓包括杨驹都忍不住称颂皇帝英明。
“臣,领旨。”沈懋手拿圣旨,心中有了把握。他明白,这场官司杨驹和松江官员都不重要,这是皇帝和首辅之间的决战。
程尹缓缓走上堂前,把杨驹扶起来,拍了拍他的肩膀,之前在重楼殿,程尹已经跟他说得很清楚了,太祖皇帝御赐给松江厘金之权,倭患不定,切勿再去过多言说厘金合不合理,要把重点往胡玮横行一方上引。
“堂下松江娄县生员杨驹,现将你的诉状递上来。”沈懋惊堂木一拍,堂审开始。
诉状给他们一一看过,梁孝昌率先发难:“你是娄县的秀才,既然读过书,难道不知道这厘金是用于抗倭?你是在为一己之私对抗朝廷政策吗?”
“厘金收纳用于抗倭没错,但是松江官员却将这厘金挪为私用!”
“你说松江官员私自挪用厘金,可有证据?”沈懋把话头接过来。
“回大人,这是胡玮在松江做官三年,逢年过节时给京城官员送礼的账单,敢问他的俸禄能承担几百万两的礼物吗?”杨驹从自己胸前拿出账本。
衙役拿到沈懋手中,堂上的梁孝昌和杜怀义坐不住了,他们或多或少也曾收过胡玮的礼物,硬是打着灯照,谁的脸上没有几个麻子?
“放肆!你若胡乱攀咬,本官定要治你罪!不敬上官,来人,先拖下去杖责二十!”
沈懋拿在手中翻了几下,小心地去看程尹的眼神。
“梁大人,你激动什么啊?”程尹笑道:“难道你也受了胡玮的贿赂?”
“程大人,你可不要血口喷人。”梁孝昌咬牙切齿,眼镜紧紧的盯着那个账本。不是说松江那边已经把账册全都做好了吗?难道是禁卫所去了?如果真是禁卫所去办案,确实有可能。
“我有没有血口喷人,一看便知。”程尹示意衙役把账本拿给他,“我朝官员若是行贿受贿,按律如何?梁大人是刑部侍郎,应该比我清楚。”
“程尹!”梁孝昌在程尹翻开书之前大喊着站起来,咆哮声中似有惧色。他很清楚现在朝廷的局势,惠帝时,世家势力强盛,一个龚正道加上一个王准,朝廷尽在掌握,靖难之后,王准被灭族,龚正道带领着世家势力依旧占上风,皇上若是想要不受钳制,除了龚正道是最好的办法,自己作为与龚正道的同党,若是有一点把柄,就会被皇上身边的程尹郑豫河之流无限放大。“我只是……被动的收了胡玮差人送来的一些松江特产,不是珠宝银钱。”
“好……松江知府胡玮勾结官员,为害一方,看来此案可以移交都察院了。梁大人放心,都察院会还你一个清白的。”案件移交都察院,性质可就不一样了,厘金不再是案件重点,都察院是监察机构,从胡玮查起,早晚要摸到京城来。
程尹说完,把那本账册放回沈懋的桌案上,沈懋看着那本空白的账本,后背还在不停冒冷汗,战战兢兢的拿起惊堂木拍下去,“今日堂审结束,此案移交都察院。”
杜怀义回过神,拦住要离开的程尹。“借一步说话。”
“程大人,下官知道你是代表皇上来的,下官有一言要提醒程大人,如今在朝堂上,皇上尚有掣肘,这是平衡之术,若是失了平衡,士大夫与草芥何异?武帝时死了那么多人,不就是最好的警示吗?”杜怀义忧心忡忡的看着他。
“杜大人所言,下官不敢苟同,这天下,姓李,可不姓龚。”说完,程尹撑着油纸伞就离开了。他又怎么会不懂平衡?只是龚正道早已是腐木难支,不仅自己与民争利,还纵容亲信为害一方,他这颗大树外表看上去高大,其实内部早已腐化,倒塌是早晚的事,但是龚正道的倒台不会让朝廷失去平衡,他程尹会构筑新的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