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0.
苏谙济被人摇醒,一时惺忪,目光对上了抱着他的年轻妇人。
“微儿,你汝姐姐醒了,快过去瞧瞧她!”
苏谙济坐在她的怀里,目光描摹着她的下颌,看过她唇,她的鼻,她的眼,还有眉,只觉着陌生,又熟悉。
鼻间漫着温柔的香息,勾起他心中的眷恋。
这是他的母亲。
他喃喃出声:“娘亲。”
母亲笑着晃他,说他睡糊涂了。
屋里的婆子窸窣碎语,问要不要要备些吃食,或问要不要端盆水过来擦擦身子。
那头小榻上,另一个年轻妇人温声唤着:“阿汝。”
女孩子答:“娘。”
“有没有哪儿不舒服?”
“我饿了。”
“想吃什么?”
“米饭。”
苏谙济腾的一下从母亲怀里跳了出来,到了榻边。母女二人齐齐看过来。
榻上的女孩子有些恹恹的,却无疑是幼时的邬幸汝。旁边的姨母,是他难得一见的温柔。
姨母侧过头笑着和邬幸汝说:“你济弟弟担心你。”随后叮嘱他们两人,往后要小心些,不要太靠近水。
邬幸汝落了水。苏谙济接收了这个信息,不由想,他都赶不及去拉住她。
他没想过能重来一遭,如此,虽有惊愕,却是不消片刻就接受了。至于为何能够溯洄幼时,他没有去多想。天底下怪事逸闻何其多,只无非是叫他也撞见了一回。
现下于他而言是最好的时候,邬幸汝没有傻,他的母亲也还活着。至于他那荒唐又不堪的过往,都没有此刻来得真实,也没有此刻叫他心动。
苏谙济只觉着轻快,黑沉沉的心里好似真的能透进几丝光亮,生出几分暖来了。
这些天早间总是漫着晨雾,院里一池荷花也半隐在雾里。虽说这个年纪的小孩儿贪睡,但苏谙济这些时日却总是意外醒得早,坐在窗边独自瞥着。偶尔有晨忙的佣人没入雾里,并不引起他的注意。
按说没了修为的身躯应当是笨重不已,苏谙济这些天却总觉着自己轻飘飘的,脚底下也好像软绵绵的,也许是踩着云,又也许是踩着别的什么,终归是没有踩到踏实的地方。若说以前的一切是他此生窥见的一些机缘,那么现在更像是他死后的幻梦。
苏谙济心里装了事,沉静得不像话,实在不像是这个年纪的孩子。
又是一餐不知味的饭食,苏谙济便被大人打发跟着邬幸汝去一处玩了。
苏谙济跟在邬幸汝后边走着,留意她是不是又近了水去。没有傻的邬幸汝,他这些天常这么想,并且常常感到有些新奇:原来邬幸汝没傻的时候是这个样子。
他这位长姐现在的样貌和长大后没有多大的区别,非要细说的话,那就是长大后的眉眼舒展开了,那股子英气更能从她那双眸子里透出来。
苏谙济便又想到那位带了哀伤的邬幸汝。她似乎永远地留在了罗春山下,永远地留在了那片雪地里,只有他一个人走了过来。
眼前的邬幸汝头上结着两只鬟髻,还是八岁的孩子,一团稚气,没有沾染那些哀伤和苦涩,亦没有对他的哀怜和稔知。她面上虽是温和,眼里却带着疏离。虽然热情不假,疏离却也是真,许是见了生人的缘故。
他回到了作为柳月微的起点,不过这一次,他应该只是苏谙济。没有傻去的邬幸汝,便是明证。
当把以前的真实变为幻梦,而将如今的幻梦变作真实。
苏谙济坐在荷塘边的石板上,看着一片风中摇曳的荷花,如是想。
邬幸汝踮着脚,在塘边揪了两只莲蓬,乐颠颠地跑到苏谙济跟前,递了他一只,和他说现在的莲子正嫩,不苦,见他吃到莲心苦了脸,暗笑,终归是带了几分捉弄。
自落水后已经过了些许日子,邬幸汝身上的恹色已经散去,面上带了明朗。
没有傻的邬幸汝,其实还带了几分活泼和顽劣。她会爬树,会戳蚂蚁窝,偶尔会放一只天牛到苏谙济跟前,问他臭不臭。她还能学上几声狗叫,惟妙惟肖。她带了几分逗苏谙济笑的心思,只是苏谙济没笑,倒是边上的两个大人先笑了出来,直说汝丫头这几声学得可真像,然后叮嘱她万不可在外人面前如此状貌。
邬幸汝爬树的时候是十分轻快的。她挽起袖子,撩起裙摆往腰上一扎,两手往树上一攀,脚下一蹬,三五下,勾着树枝,很是轻巧地就到了树上,在枝干上坐下来,晃着两只脚丫子,很是得意地和底下的小孩儿喊:“是吧?我爬得快吧?”到底是担心小孩儿从树上摔下来,没敢撺掇一起爬。
苏谙济问她,跟谁学的?邬幸汝说,爬树还要学么?一靠近树就会了呀。
苏谙济实在没想到她是这么野的孩子,书香里出来的孩子,不该是这个模样。苏谙济便又想,兴许是她还未开蒙,又兴许是只有她一个,便作了男孩子养。
不过这时的邬幸汝已然识了字,只是字太丑,笔画又枯又歪的,实在叫人看不过眼。苏谙济提笔照着她的写了几个,便见她连赞好看。
整个夏日好像是伴着母亲和姨母的说笑声过去的。夏蝉的叫声减弱的时候,苏谙济便跟着母亲上了船,回了济川。
苏谙济在船头看着翻滚的水波,发红的日光晕染了天边的流云,飞鸟的鸣叫淹没在水声里,风也吹得正紧。他暗想,这一次,他真的只是苏谙济。
此次探亲一行,大家都相安无事,这是最好的结果。
苏谙济心下稍感宽慰。
但是也没有宽慰多久。
家里生了变故,没有撕破脸的场面,更没什么见不得人的缘由,到底只留了他一个。苏谙济只是漠然地想,原来不论如何,母亲终究要在这个时节死去,也原来,他终究回不去苏家。
这年春日,他跟着满眼涕泪的姨母又回到了邬家。
母亲猝然离世,叫姨母伤了心,胎气不稳,还是落了胎,这时对着苏谙济,便要怜爱几分,虽然总是忍不住捏起帕角拭泪。
苏谙济还是漠然地想:便是姨母,也注定保不住那个未成形的孩子。
他好像成了天底下最可怜的人,邬家上下的人都对他嘘寒问暖,或为他小小年纪便怙恃俱失唏嘘不已,或叫他放宽心待在这里,主人家就他这个外甥,总会疼爱他。苏谙济只感觉到聒噪。
邬幸汝好像也怕碰碎了他,绝不在他面前提起母亲的事,甚至也不再像去年夏天那样捉弄他。
她安静了许多,就像去年夏日那个顽劣的邬幸汝只是一时幻影,只是因为来了生人,一时新鲜,现在终于显出她的那份安静来了,好像安静到所有人都忘了她才好。
苏谙济很喜欢在邬幸汝身边时那些安静的时刻,这些时候,他耳边才没有那么多的唏嘘,也不会看到太多人的眼泪。
他看过了太多的生死离别,对母亲的离世远没有外人想的那么难过,他只是对一些既定的事情感到无力。
有些事情真的是注定了么?他现在常有这个疑问,他只觉着脖颈好像又被套上了绳索,也常觉着自己又要被拖进那片黑沉沉的、粘乎乎的泥沼里去。
但是邬幸汝没有傻,这又好像给他带了些许期待。这些时候,他便格外喜欢和邬幸汝独处时的安静。
安静地听风拂过竹梢,安静地听风翻过芭蕉。
两人在宽大的芭蕉树下坐着,躲避烈日的毒晒。只见邬幸汝踩着椅子上去,掰了两根果下来,递了他一根。
“熟了。”她边说边扒了一下皮,生怕苏谙济以为又戏弄他似的。
苏谙济看着她在那边咬了一大口,自己这里才慢吞吞扒了皮,顺势说:“你别骗我。”好像真的在他这儿失去了信用。
邬幸汝忙咽了一口,说:“不骗你,好吃的。”
苏谙济便低头咬了一口,有些酸,但挺甜。
两年的日子确乎白驹过隙,而苏谙济有些忘乎所以,他好像真的有些沉醉在这个地方的四季里。
转眼便到了年后的灯会。这一天的邬幸汝突然起兴,拉着他躲过了大人,偷偷地到外边看灯去了。
邬幸汝一路上都紧拉着他的手,一人一串儿糖葫芦。
就在邬幸汝说该回去了的时候,街上开始有人涌来,两人被挤进人群出了城外。路上有人说城里来了一群盗贼,也有人说城里来了妖怪,还有别的话更是耸人听闻。
苏谙济便想着,大概就是这一天了,不由得抓紧了邬幸汝的手。邬幸汝感觉到了,便对他说,不怕,又连连叮嘱他,不要松手。
他倒是不怕,只是在想,他们能否错开以前的那条路,不必他尸身血海,不必她茕茕惨淡。
还是如同记忆中的一般,他们爬上了山。下了雪的山路更为难行,深一脚浅一脚,稍不小心可能就埋了自己一个半身,不然,可能就是翻下山去。
邬幸汝便摔了下去,在此之前,她赶忙松开了抓着苏谙济的手。
苏谙济也想跟着跳下去,却被旁边的大人拉走了,说好好活着才是。因为担心他想不开,一路上都挟着他。
但是他们这行人很快便遭到了屠戮,只留下了小孩子。自然,接下来便是他熟悉的那个魔窟。
苏谙济心里真的认了,也真的生了几丝悲怆:他真的逃不开。他没能在邬幸汝落水前拉住她的手,这次摔下去的也不是他,他们之间注定了离别。
他又继续做了柳月微。
魔窟里的一切他早已驾轻就熟,很快就适应了,但也生出了漫边的无趣。他偶尔会想,没有傻的邬幸汝,有没有可能还活着?他现在不恨她,他只是,难过。
幼时觉得痛苦不堪的经历在他如今看来有些轻松,因为占了先前的便宜,他修习得也快些,更是精进,因此也生了几分闲心。后来某一天,他终于趁机跑出去看了看。
苏谙济心里有了更多的不平,也真的恨上了那座山,以前他没留心过山名,如今也记住了。
他从山脚下沿着那条山路走,当日的记忆一遍又一遍在眼前浮现,如一把没了刃的刀子刺得他心里阵阵钝痛。
他走到了邬幸汝摔下去的地方,目之所及,一片青郁,心里不由带了几分痛意。
随后他便到了山上,山上有一个野亭,他想在那儿坐会儿就走。
亭子不远处立着块碑,苏谙济走过去驻足看了会儿,内容不外乎何年何月何人作了亭,再指路此地何处,此去何方。然后他移目到了旁边一块躺倒的石板上。这石板原先该是立着的,只是显然不该立在这里,便被人扳倒作了块供人歇脚坐下的石头。
他便想,这是应该的,哪能如此随意。接着石板上的字却叫他心头一跳,他看到了“汝”字,还看到了“谙济”,遂赶紧蹲下来细细察看。
日晒雨淋,又有行人歇坐,石板一头的字已然变得平滑,却还能依稀辨认。上面刻着:邬幸汝苏谙济十月廿日见。
他被巨大的惊喜淹没:邬幸汝在找他,找了他很久。
喜不自胜。
便是回去了,心里也在反反复复咀嚼着:十月廿日见。
于是苏谙济开始留心日子,死寂里终于有了些生意。
到了时候,又是大雪,因为被耽搁了,苏谙济到山脚的时候已是深夜。
这晚很是安静,难得没有呼号的寒风。
山上走下来两个人,各自披着件斗篷。苏谙济觉出不是同道,遂隐匿了自己。
“下年还找么?”
“若是他在别处活得好好的,那就好了,我只是想他好好活着。”没回答找还是不找,最后到底带了无助,“师姐,我还是不知道他是死是活。”
“你死心了。”
沉默。
原来是早当他死了!苏谙济一时气得转身就走。
苏谙济没料到自己会有这么大的气性,莫名地因着邬幸汝的话添了几分恨意,整个冬日都念着。
他恨邬幸汝怎能这么轻易就死了心,他恨邬幸汝为何不能再坚持一下,他恨邬幸汝那时的沉默。
但他说不出为什么恨,也说不出为何生出这么多的怨气。
翻过冬天,又是春日。和以前一样,这里的巢穴依旧遭到了攻杀。出逃之时,苏谙济再一次被人拦了下来。
这是一个上了年纪的男人,体格粗犷,发须灰白,看起来没有恶意。他说,见他有些资质,想要收他为徒。
苏谙济难得犹豫了一下。
他们好像是九玄上域的人,是世人口中光明磊落的正道大派,若是投入他们门下,他日和邬幸汝相见,兴许不会那么难看。
他想起了山脚下的一遇,不由又生了闷气。接着想到山上亭子边那块石板,又生了些许冲动。
他有些想见邬幸汝了。
“师父在上,受徒儿一拜。”
他想见邬幸汝。
苏谙济被人摇醒,一时惺忪,目光对上了抱着他的年轻妇人。
“微儿,你汝姐姐醒了,快过去瞧瞧她!”
苏谙济坐在她的怀里,目光描摹着她的下颌,看过她唇,她的鼻,她的眼,还有眉,只觉着陌生,又熟悉。
鼻间漫着温柔的香息,勾起他心中的眷恋。
这是他的母亲。
他喃喃出声:“娘亲。”
母亲笑着晃他,说他睡糊涂了。
屋里的婆子窸窣碎语,问要不要要备些吃食,或问要不要端盆水过来擦擦身子。
那头小榻上,另一个年轻妇人温声唤着:“阿汝。”
女孩子答:“娘。”
“有没有哪儿不舒服?”
“我饿了。”
“想吃什么?”
“米饭。”
苏谙济腾的一下从母亲怀里跳了出来,到了榻边。母女二人齐齐看过来。
榻上的女孩子有些恹恹的,却无疑是幼时的邬幸汝。旁边的姨母,是他难得一见的温柔。
姨母侧过头笑着和邬幸汝说:“你济弟弟担心你。”随后叮嘱他们两人,往后要小心些,不要太靠近水。
邬幸汝落了水。苏谙济接收了这个信息,不由想,他都赶不及去拉住她。
他没想过能重来一遭,如此,虽有惊愕,却是不消片刻就接受了。至于为何能够溯洄幼时,他没有去多想。天底下怪事逸闻何其多,只无非是叫他也撞见了一回。
现下于他而言是最好的时候,邬幸汝没有傻,他的母亲也还活着。至于他那荒唐又不堪的过往,都没有此刻来得真实,也没有此刻叫他心动。
苏谙济只觉着轻快,黑沉沉的心里好似真的能透进几丝光亮,生出几分暖来了。
这些天早间总是漫着晨雾,院里一池荷花也半隐在雾里。虽说这个年纪的小孩儿贪睡,但苏谙济这些时日却总是意外醒得早,坐在窗边独自瞥着。偶尔有晨忙的佣人没入雾里,并不引起他的注意。
按说没了修为的身躯应当是笨重不已,苏谙济这些天却总觉着自己轻飘飘的,脚底下也好像软绵绵的,也许是踩着云,又也许是踩着别的什么,终归是没有踩到踏实的地方。若说以前的一切是他此生窥见的一些机缘,那么现在更像是他死后的幻梦。
苏谙济心里装了事,沉静得不像话,实在不像是这个年纪的孩子。
又是一餐不知味的饭食,苏谙济便被大人打发跟着邬幸汝去一处玩了。
苏谙济跟在邬幸汝后边走着,留意她是不是又近了水去。没有傻的邬幸汝,他这些天常这么想,并且常常感到有些新奇:原来邬幸汝没傻的时候是这个样子。
他这位长姐现在的样貌和长大后没有多大的区别,非要细说的话,那就是长大后的眉眼舒展开了,那股子英气更能从她那双眸子里透出来。
苏谙济便又想到那位带了哀伤的邬幸汝。她似乎永远地留在了罗春山下,永远地留在了那片雪地里,只有他一个人走了过来。
眼前的邬幸汝头上结着两只鬟髻,还是八岁的孩子,一团稚气,没有沾染那些哀伤和苦涩,亦没有对他的哀怜和稔知。她面上虽是温和,眼里却带着疏离。虽然热情不假,疏离却也是真,许是见了生人的缘故。
他回到了作为柳月微的起点,不过这一次,他应该只是苏谙济。没有傻去的邬幸汝,便是明证。
当把以前的真实变为幻梦,而将如今的幻梦变作真实。
苏谙济坐在荷塘边的石板上,看着一片风中摇曳的荷花,如是想。
邬幸汝踮着脚,在塘边揪了两只莲蓬,乐颠颠地跑到苏谙济跟前,递了他一只,和他说现在的莲子正嫩,不苦,见他吃到莲心苦了脸,暗笑,终归是带了几分捉弄。
自落水后已经过了些许日子,邬幸汝身上的恹色已经散去,面上带了明朗。
没有傻的邬幸汝,其实还带了几分活泼和顽劣。她会爬树,会戳蚂蚁窝,偶尔会放一只天牛到苏谙济跟前,问他臭不臭。她还能学上几声狗叫,惟妙惟肖。她带了几分逗苏谙济笑的心思,只是苏谙济没笑,倒是边上的两个大人先笑了出来,直说汝丫头这几声学得可真像,然后叮嘱她万不可在外人面前如此状貌。
邬幸汝爬树的时候是十分轻快的。她挽起袖子,撩起裙摆往腰上一扎,两手往树上一攀,脚下一蹬,三五下,勾着树枝,很是轻巧地就到了树上,在枝干上坐下来,晃着两只脚丫子,很是得意地和底下的小孩儿喊:“是吧?我爬得快吧?”到底是担心小孩儿从树上摔下来,没敢撺掇一起爬。
苏谙济问她,跟谁学的?邬幸汝说,爬树还要学么?一靠近树就会了呀。
苏谙济实在没想到她是这么野的孩子,书香里出来的孩子,不该是这个模样。苏谙济便又想,兴许是她还未开蒙,又兴许是只有她一个,便作了男孩子养。
不过这时的邬幸汝已然识了字,只是字太丑,笔画又枯又歪的,实在叫人看不过眼。苏谙济提笔照着她的写了几个,便见她连赞好看。
整个夏日好像是伴着母亲和姨母的说笑声过去的。夏蝉的叫声减弱的时候,苏谙济便跟着母亲上了船,回了济川。
苏谙济在船头看着翻滚的水波,发红的日光晕染了天边的流云,飞鸟的鸣叫淹没在水声里,风也吹得正紧。他暗想,这一次,他真的只是苏谙济。
此次探亲一行,大家都相安无事,这是最好的结果。
苏谙济心下稍感宽慰。
但是也没有宽慰多久。
家里生了变故,没有撕破脸的场面,更没什么见不得人的缘由,到底只留了他一个。苏谙济只是漠然地想,原来不论如何,母亲终究要在这个时节死去,也原来,他终究回不去苏家。
这年春日,他跟着满眼涕泪的姨母又回到了邬家。
母亲猝然离世,叫姨母伤了心,胎气不稳,还是落了胎,这时对着苏谙济,便要怜爱几分,虽然总是忍不住捏起帕角拭泪。
苏谙济还是漠然地想:便是姨母,也注定保不住那个未成形的孩子。
他好像成了天底下最可怜的人,邬家上下的人都对他嘘寒问暖,或为他小小年纪便怙恃俱失唏嘘不已,或叫他放宽心待在这里,主人家就他这个外甥,总会疼爱他。苏谙济只感觉到聒噪。
邬幸汝好像也怕碰碎了他,绝不在他面前提起母亲的事,甚至也不再像去年夏天那样捉弄他。
她安静了许多,就像去年夏日那个顽劣的邬幸汝只是一时幻影,只是因为来了生人,一时新鲜,现在终于显出她的那份安静来了,好像安静到所有人都忘了她才好。
苏谙济很喜欢在邬幸汝身边时那些安静的时刻,这些时候,他耳边才没有那么多的唏嘘,也不会看到太多人的眼泪。
他看过了太多的生死离别,对母亲的离世远没有外人想的那么难过,他只是对一些既定的事情感到无力。
有些事情真的是注定了么?他现在常有这个疑问,他只觉着脖颈好像又被套上了绳索,也常觉着自己又要被拖进那片黑沉沉的、粘乎乎的泥沼里去。
但是邬幸汝没有傻,这又好像给他带了些许期待。这些时候,他便格外喜欢和邬幸汝独处时的安静。
安静地听风拂过竹梢,安静地听风翻过芭蕉。
两人在宽大的芭蕉树下坐着,躲避烈日的毒晒。只见邬幸汝踩着椅子上去,掰了两根果下来,递了他一根。
“熟了。”她边说边扒了一下皮,生怕苏谙济以为又戏弄他似的。
苏谙济看着她在那边咬了一大口,自己这里才慢吞吞扒了皮,顺势说:“你别骗我。”好像真的在他这儿失去了信用。
邬幸汝忙咽了一口,说:“不骗你,好吃的。”
苏谙济便低头咬了一口,有些酸,但挺甜。
两年的日子确乎白驹过隙,而苏谙济有些忘乎所以,他好像真的有些沉醉在这个地方的四季里。
转眼便到了年后的灯会。这一天的邬幸汝突然起兴,拉着他躲过了大人,偷偷地到外边看灯去了。
邬幸汝一路上都紧拉着他的手,一人一串儿糖葫芦。
就在邬幸汝说该回去了的时候,街上开始有人涌来,两人被挤进人群出了城外。路上有人说城里来了一群盗贼,也有人说城里来了妖怪,还有别的话更是耸人听闻。
苏谙济便想着,大概就是这一天了,不由得抓紧了邬幸汝的手。邬幸汝感觉到了,便对他说,不怕,又连连叮嘱他,不要松手。
他倒是不怕,只是在想,他们能否错开以前的那条路,不必他尸身血海,不必她茕茕惨淡。
还是如同记忆中的一般,他们爬上了山。下了雪的山路更为难行,深一脚浅一脚,稍不小心可能就埋了自己一个半身,不然,可能就是翻下山去。
邬幸汝便摔了下去,在此之前,她赶忙松开了抓着苏谙济的手。
苏谙济也想跟着跳下去,却被旁边的大人拉走了,说好好活着才是。因为担心他想不开,一路上都挟着他。
但是他们这行人很快便遭到了屠戮,只留下了小孩子。自然,接下来便是他熟悉的那个魔窟。
苏谙济心里真的认了,也真的生了几丝悲怆:他真的逃不开。他没能在邬幸汝落水前拉住她的手,这次摔下去的也不是他,他们之间注定了离别。
他又继续做了柳月微。
魔窟里的一切他早已驾轻就熟,很快就适应了,但也生出了漫边的无趣。他偶尔会想,没有傻的邬幸汝,有没有可能还活着?他现在不恨她,他只是,难过。
幼时觉得痛苦不堪的经历在他如今看来有些轻松,因为占了先前的便宜,他修习得也快些,更是精进,因此也生了几分闲心。后来某一天,他终于趁机跑出去看了看。
苏谙济心里有了更多的不平,也真的恨上了那座山,以前他没留心过山名,如今也记住了。
他从山脚下沿着那条山路走,当日的记忆一遍又一遍在眼前浮现,如一把没了刃的刀子刺得他心里阵阵钝痛。
他走到了邬幸汝摔下去的地方,目之所及,一片青郁,心里不由带了几分痛意。
随后他便到了山上,山上有一个野亭,他想在那儿坐会儿就走。
亭子不远处立着块碑,苏谙济走过去驻足看了会儿,内容不外乎何年何月何人作了亭,再指路此地何处,此去何方。然后他移目到了旁边一块躺倒的石板上。这石板原先该是立着的,只是显然不该立在这里,便被人扳倒作了块供人歇脚坐下的石头。
他便想,这是应该的,哪能如此随意。接着石板上的字却叫他心头一跳,他看到了“汝”字,还看到了“谙济”,遂赶紧蹲下来细细察看。
日晒雨淋,又有行人歇坐,石板一头的字已然变得平滑,却还能依稀辨认。上面刻着:邬幸汝苏谙济十月廿日见。
他被巨大的惊喜淹没:邬幸汝在找他,找了他很久。
喜不自胜。
便是回去了,心里也在反反复复咀嚼着:十月廿日见。
于是苏谙济开始留心日子,死寂里终于有了些生意。
到了时候,又是大雪,因为被耽搁了,苏谙济到山脚的时候已是深夜。
这晚很是安静,难得没有呼号的寒风。
山上走下来两个人,各自披着件斗篷。苏谙济觉出不是同道,遂隐匿了自己。
“下年还找么?”
“若是他在别处活得好好的,那就好了,我只是想他好好活着。”没回答找还是不找,最后到底带了无助,“师姐,我还是不知道他是死是活。”
“你死心了。”
沉默。
原来是早当他死了!苏谙济一时气得转身就走。
苏谙济没料到自己会有这么大的气性,莫名地因着邬幸汝的话添了几分恨意,整个冬日都念着。
他恨邬幸汝怎能这么轻易就死了心,他恨邬幸汝为何不能再坚持一下,他恨邬幸汝那时的沉默。
但他说不出为什么恨,也说不出为何生出这么多的怨气。
翻过冬天,又是春日。和以前一样,这里的巢穴依旧遭到了攻杀。出逃之时,苏谙济再一次被人拦了下来。
这是一个上了年纪的男人,体格粗犷,发须灰白,看起来没有恶意。他说,见他有些资质,想要收他为徒。
苏谙济难得犹豫了一下。
他们好像是九玄上域的人,是世人口中光明磊落的正道大派,若是投入他们门下,他日和邬幸汝相见,兴许不会那么难看。
他想起了山脚下的一遇,不由又生了闷气。接着想到山上亭子边那块石板,又生了些许冲动。
他有些想见邬幸汝了。
“师父在上,受徒儿一拜。”
他想见邬幸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