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成功望着万亩绿海,深深的震撼着,原本他被元宋帝指派负责红薯之事,说是要在原本打算种植小麦的御田上尽数种上这个叫做红薯的农作物。

    郑成功还极力的持反对意见,尤其是在元宋帝神秘的说其亩产可达千斤之时,郑成功觉得这根本就是天方夜谭。

    他这大半生岁月都奉献给了元宋朝的农事发展,却从未种植出过亩产超五百斤以上的粮产量,莫不是这位帝王被某些奸佞之徒糊弄了不成!

    “官家,万万不可啊,今岁旱季之久,之重恐有一场遍及全国的大旱之灾啊!

    在万亩御田上种植知根知底的小麦这才是正道,这才是举国万民的救命粮草!

    官家又怎可盲目相信这般不知深浅,不知表里的红薯真能亩产千斤,老臣我种了大半生的庄稼可闻所未闻,见所未见那。

    如若这是某些奸佞小人使的计谋妄图动摇国本朝纲,官家真按其办事,事到临头赔了夫人又折兵可如何是好!”

    郑成功一脸正气凛然的跪下劝谏道。

    元宋帝心头欢悦之意被其犹如一波冷水浇熄哽咽在喉,但郑成功其人衷心可表,虽说有些迂腐却是真为了天下百姓,为了元宋朝廷考量。

    元宋帝即使心气梗咽,却不曾发怒,而是俯身将其搀扶起来,宽慰说道:“郑老且安心,吾年纪虽知天命可脑瓜子并不糊涂,若不是由孔太傅发现并研究种植成了这红薯。

    上了奏折言明将这神物推广于众以应对将至的大旱,吾怕是同郑老一般却也是不信的!

    如今这上贡的千斤红薯皆是从孔太傅的庄田百亩地里所出,所奏用来切块浸种,生出芽窝后方种入地下,据说其抗旱适应力非常的不错。

    如此说来,郑老就算不信任吾之所言,难道还不相信那名满天下的孔太傅不成!”

    郑成功一听红薯之事出自孔元敬之手,这二人当初还在汴京之时也多有交流,按着孔元敬的品性他自然是信了五成。

    郑成功这才止住了直谏说辞,愿意一试,他一并接手了与红薯一道上京而善事种植方式的孔氏耕农们。

    待着在原本光秃秃的黄土地上种下一块块的芽窝块茎,先从又小又嫩的小苗苗开始生长起来。

    郑成功对于这事关填饱老百姓肚子的大事更是万分上心,吃喝拉撒都在御庄上,整日里与耕农们一起交流,一起施肥,一起满心期待着惊喜的发生。

    此后进入立夏气温极速上升,老天爷像是发怒了一般烈日炎炎,更让人忧心的是连着月余不曾降雨。

    这对于北面的老百姓来说眼瞅着地下田井里的水位日渐下沉到底,他们为了这么一点水抢的头破血流之后浇到田地里,也只会嗤的一声被地表的高温气化,泯灭于无。

    老百姓们无能为力的瞅着田地里那些青黄不接的小麦苗遇上了旱季,土地干裂开来,根系暴露在烈日之下,渐渐停止了生长,还未曾结穗却已枯萎了下来。

    何其的痛心疾首,同时老一辈人惊恐的想起当他们年轻时也曾经历过的大旱之灾,家破人亡,妻离子散,流离失所,饿殍遍野。

    他们之中死在大旱之中的亲人诸多,如今又想到人至晚年却要再经历一场悲欢离合的悲惨世界,如何能承受得住啊!

    与之成反比的是皇家御庄那万亩土地上全是绿油油,疯狂生长枝蔓的红薯茎叶,它们非常嚣张的无视了火毒的阳光,即是土质沙粒化了,它们依然顽强的将根系往更深的土面下蔓延开去。

    找寻那土囊深处更多的水元素,然后根须像似一张密集的蜘蛛网贪婪的将水元素吸收再输送到根茎和叶面上,使得红薯叶子越发的深绿色,越发的密集起来同时又为地下的根系遮挡住了烈日炎炎,反而叶子下是一片阴凉。

    这一大片的绿意盎然呈现在郑成功眼前,活生生的。

    郑成功满怀期许的踏下田垄,走到一垄红薯叶前蹲了下来,才小心翼翼的抹开叶片,露出了叶面下纵横交错的根茎,而根茎上有一节节的小结发芽重新扎进了土里,继续生根下去,再结出果实来。

    郑成功非常惊奇于连着根茎都可以发芽生根结果,如此一来包括主根系这么一算还真有可能亩产千斤啊!

    郑成功一想到如此正在抹开沙粒化土囊的双手因着激动而颤抖起来,待着上层干裂成粒的土块被抹开,依然不见红薯影子,看来这些根系还真是钻得挺深,郑成功上了田垄拿过一把锄头借力开始深层挖掘起来。

    待着一层一层挖下去,土囊渐渐有了湿润的粘性,终于一抹粉红色入了眼里,郑成功眼睛一亮赶紧放下锄头,继续改为用手挖土,将才果露个头的红薯四周的土囊划拨开来。

    渐渐地越来越多的粉红色暴露了出来,直到他握上了主根系用着巧劲将一窜根须拔出土囊,随着土粒纷纷扬扬的掉落下去,一窜蜘蛛网般的根须中各带着五六个粉嫩表皮的红薯果实终于展现在了郑成功眼中。

    郑成功掰下来一个红薯,将其上面的土囊擦拭干净,才放入口中啃咬上一口,尝之甘甜爽脆,正是到了收获的时候。

    于是,在这万亩田垄之上站着千把个庄稼好手,个个手拿锄头或镰刀跃跃欲试的盯着眼前这片美丽的绿海。

    随着郑成功的一声令下,这千人纷纷下场,千人分工三班,第一班人马先用镰刀一路过去收割红薯叶茎,后头第二班人马再用锄头挖掘红薯出土,待在最后一班人马随后将地面上的红薯收拢起来盛放进一个个大箩筐里。

    越来越多的大箩筐被装满,那重量甚至需要十来人一同搬运,待搬到田垄之上,早已经等待心急的算盘先生们开始组织称重算起总产量来。

    “郑大人,三十来个箩筐全都用完了,却还有近两千亩的红薯等着装框,请郑大人给个章程!”

    有耕农上前禀报道,同时那声音里带着激动的颤音。

    郑成功立即惊叹着嘶了一声,他原以为准备上的三十六个大箩框已经足够用了,却不想还是小看了这红薯的产量惊人,郑成功转头询问御庄管事,他说道:谢管事,现下陆陆续续收上来的红薯可能算出一共是多少斤的产量?”

    谢管事正在一群手指翻飞打着算盘啪啪作响,并在纸上写写画画的算盘先生之间走动着,闻言他找到了总账房先生询问。

    得到一本账簿数据,谢管事一张张的翻阅过去,待到了墨迹还未干透的那一张纸上,最后一笔竟然写着千亩产量四百八十六万斤!

    这对于农业落后的古代是什么概念,就说元宋朝一共有耕种面积六点五亿亩,亩产平均也才三百八十一斤而已。

    按着这刚收上来的三分之一的红薯产量现在便可以预估出来光是这三千多亩的红薯地便可以收获到一千四百五十八万斤的产量,要是这六点五亿亩的耕田全部种上了红薯,那数目之大可真是天价的算不过来了。

    此刻,在场众人心中全都升起一个念头来,那就是全天下的老百姓终于不用再饿肚皮,终于不用再害怕大旱之后发生家破人亡,饿殍遍野,换子易食的凄惨悲剧了。

    谢管事盯住这个惊人产量呆愣了一下,然后带着惊疑不定的双眼看向总账房先生,问道:“你确定没有算错吗!是这个数字吧!”

    “谢管事您就放心吧,这个数量经过了十几个算盘先生统一计算核对正确后才书写下来的,千真万确的亩产四千八百六十斤!”

    总账房先生激动的脸红脖子粗回答的声音洪亮极了。

    “什么四千八百六十斤!快快将账簿拿给吾瞧瞧。”

    正当谢管事欢喜雀跃的将账簿递到郑成功手上的时候,一道威严且急切的声音从侧后方响起,众人转身看去眼眸一亮,顿时跪倒下来一片,口中大呼道:“老臣(奴才)拜见官家!”

    来人正是元宋帝,福德海以及身后的御林军,皇家御庄规模很大,七拐八弯的走了一会儿才步入庄田的范围,这万亩庄田四周也筑起了一道内墙。

    当元宋帝进了内墙拱门,从后头靠近,竟无一人发现他,也是所有人都关注在了红薯之事上,才让元宋帝听及了总账房先生话末最后的一窜数据。

    “都起身吧,快快与吾说说这红薯产量到底哪般情况!”元宋帝随意的挥挥手说道。

    “回禀官家,耕农们已经将红薯从御田里收获上来三分之一,目前据账簿记载的产量可推算估总数在一千四百五十八万斤,而单单亩产就高达了四千八百六十斤!

    老臣活到天命之年,更与农事为伍了大半辈子还从没有碰上过这般天文数字似的惊人高产,天佑吾皇!天佑我元宋疆土!”

    郑成功将阅看账簿后的数目报给元宋帝听,之后又大呼着跪下来,并朝苍穹伸出双手一拜,再对着元宋帝磕头。

    “天佑吾皇!天佑我元宋!”

    在场众人跟随在后一道跪了下来学着郑成功的行事磕头大呼起来,顿时御庄里响起了山呼海啸般的吼叫声,久久不曾停歇。

    “好好好!哈哈哈~诸位都有功之人,吾定当好好嘉奖一番!”

    元宋帝听懂了亩产四千多斤,连说了三个好字,龙颜开怀大笑,他幻想着这般造化众人的大功德可比之三皇五帝了吧,那么他名垂青史,千古一帝的风采流芳百世千世甚至于万万世都不为过啊!

    元宋帝双眸精光闪烁接过账簿翻阅开来,瞧着那几个死板的数字竟也觉着可爱了许多,这可都是沉甸甸的不世之功,天下万民的饱腹希望。

    “好啊,孔太傅诚不欺吾!

    如今有了这天神神赐的红薯,吾之天下子民便不惧大旱之下无粮可食,无居可依,无生忘死,皆可做到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元宋帝一脸豪情万丈的说道。

    之后更需要实施下去的便是让老百姓们相信元宋朝廷要他们种植红薯的举措,方能顺利将红薯推广开展下去。

    思虑再三,郑成功心有计较,他说道:“官家,一千四百五十八万斤的红薯对于疆域中的六亿多亩耕田来说还是杯水车薪!

    现下若要让每一亩地立即都能种上红薯显然太过理想化,不说疆域辽阔,各地交通运输不便,而善事种植红薯的耕农还不曾广泛培训出来。

    老臣建议先在北面和南面各选定一处试验区作为更进一步向东西推广红薯的桥头堡,然而又可作为大旱之中南北纵线和东西补给线的救命粮仓!

    另外编著有关红薯种植方式方法的图画文章等,大可先未雨绸缪的印册出来,不过要考虑到对象大多是不识文字的农户老百姓,除了文章做到白话易懂外也需有专人诵读,这一点倒是可以利用酒楼茶肆坊间的评书人!”

    “哈哈哈~妙哉!

    吾有郑老,可比兴周八百年之姜子牙、旺汉四百年之张子房也!

    吾特令郑老负责有关红薯一切事宜,再赐尚方宝剑一把,见剑去见君,若有阻挠吾之民生大业者杀无赦!”

    元宋帝变脸极快,他想到红薯之事一旦暴露于天下,到时候那帮如狼似虎的官宦世家闻到犹如美味佳肴的巨大利益与不世功绩还会不来参上一手吗,一想到会有如此局面,元宋帝的脸色越发的冷然恐怖起来。

    待着车架回了汴京皇宫,垂拱殿内室里,福德海喊来小太监伺候着元宋帝更衣洗漱一番。

    出去了大半日,这桌案上的奏折又堆积起来不少,元宋帝坐上龙椅拿过一本奏折阅看之时突然进来一个御林军。

    只见御林军在殿上中央单膝下跪说道:“官家,属下有事禀报!

    正义大夫并未按着官家旨意执行,并且中途还晕厥了过去,医官诊断是中了暑气,现下已经被府邸亲属抬回了家中!”

    可怜的吴庭恩与水车做了一番无用功的斗争,拉扯到肩上血水渗出了衣袍外,再加上炎炎烈日之下暴晒怎么抗的过去,于是直接冒出虚汗,恶心呕吐了一会便双眼一闭晕死了过去。

    这会他老人家还在府邸里头晕呼的冒冷汗,元宋帝想起了还有贬斥吴庭恩这回事,于是他朝福德海说道:“福德海,你去替吾传上一句话,吾念吴大人年老体迈,实在是不忍心其继续为国家政事操劳,便特举其告老还乡,好好颐养天年去吧!”

章节目录

农家子的科举生活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零九破只为原作者我不爱吃香菜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我不爱吃香菜并收藏农家子的科举生活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