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末,正是暑热最重的时候,正午,道旁的景观草坪里,浇水喷头奋力工作着,敞开着车窗驶过,烈日下并不凉爽的风裹挟着水汽卷着青草与泥土气味被气压逼迫进来,倒也还算清新。
这一刻,李棉才有些回过神来,吸吸鼻子使劲嗅了嗅。
“妈妈,我终于到家了!”
大二第二学期的暑假,学校对接X省的政务机构安排了社会实践,面向大一大二学生进行招聘。可虽说是实习,因为单位离学校近并不管住宿,也没有工资,仅有些少的可怜的补贴。但因为学的是比较冷门的专业,今年开设的专业课知识也学的泛而不精,实习机会虽不算难得,但借此机会可以对自己的专业和未来的职业取向有更多的了解。
另外李棉想着提前回家也无事可做,不如留在学校这边参与实习历练历练,一个人住在宿舍也省的回家待久了被家人嫌弃。好在这份实习工作包伙食,不得不说编制内的伙食确实比外面营养健康实惠美味,这是李棉在这段实习期间最大的收获。
“放假可是你自己说坚决不回家不爱听我们念叨的,现在知道想家了。”
“嘻嘻,还是要跟你和爸爸联络感情的嘛,况且因为实习,我回来呆不了几天就又要回学校去了,你和爸爸还来不及烦我嫌弃我我就走喽,好好珍惜我吧妈妈!”
“就你嘴贫,对了,刚才和你一块出站人是谁呀?”
“一个初中同学,下火车搬行李的时候碰到的,打了个招呼。”
“那还挺巧的。”
“嗯。”
家乡的火车站,火车到站后需要拎着行李箱先下一大段长长的台阶,穿过一段地下通道,再爬上去,绕到出站大厅,从大厅离开还有一段一样高的台阶。下第一段台阶的时候,李棉想着偷懒省点力,把行李箱放在台阶侧边的斜坡上拎着滑下去,结果向下没两阶,行李箱的轮子就受力不均转了个弯,眼看要拽不住向下摔的时候,身侧伸出一只手,帮她把行李箱拽了回来,李棉手忙脚乱扶好箱子便连声说谢谢,循着手的方向回头便看到一张熟悉的面孔,一连串的谢声戛然而止。
“小心点,我来帮你拎吧。”
“啊不……”用字还没说出口,熟悉的身影已经拎着行李箱开始向下走了,李棉慢慢的跟在他后面,也没再说拒绝的话。
看着他的背影,李棉回想,上一次他这样走在前面,自己跟随着他的背影是多久以前的事了,眼前的背影与当时少年的背影渐渐重合,那时少年脑袋上好像还有几根白发,突兀的长着,背脊上仿佛压着千斤重胆,压的他喘不过气来,却努力挺直脊背,步履缓慢的前行着。
好像初中后就总是走在他身后,意志坚定的注视着他的背影,直到走到教学楼大厅,要朝两个方向走,李棉才收回视线,即便如此,也还是频频回头,等他的身影彻底消失在走廊尽头的楼梯拐角处,才转回头不再留意。
最后一次盯着那样的少年背影,应该是高考前的一周。
痛苦的高中,李棉属于不愿意在任何事情上投入百分百精力那一类型的人,所以一切艰苦励志的品质李棉都不太具备,高中时李棉清楚认知自己学习的极限在哪里,所以在学习上也没有下过什么刻苦的功夫,当然这也致使李棉学习成绩平平。高考后志愿填报也随手依据位次填报了稳定能过线的几所院校,最终录取进了一所普普通通的院校,调剂到了冷门的专业里。李棉除了学校饭不好吃外从来没有抱怨过学校什么,她始终清楚地明白这一切都是她不够认真努力所应得的。
李棉敬佩那些天生的学霸,比她还轻松就能获得优异稳定的成绩但仍然努力刻苦,一次次自我挑战;她更是十分敬佩用比别人多十倍百倍精力刻苦努力补足不足的人,高考前家人带她去市郊有名的寺里拜学业有成时她也诚恳的为他们祈祷,努力认真的人不该被结果辜负,这样努力认真的人当然也包括邹曙。
走到台阶中段的平台,少年背影停了下来,回头看她,李棉从回忆里抽离。
“都帮你减负了怎么走的比我还慢?”
在李棉的记忆里,这背影回头还是第一次,李棉神情上带了些慌乱。
“好巧啊,在这碰见你,好久不见,邹曙。”
回答的话也有些前言不搭后语,像是才回忆起来要打招呼似的。
“打招呼环节都过了吧,李慢慢。”
慢慢是上学时的外号,因为李棉同学做什么都比别人慢一些,同样的时间做不需要计算的语文作业,别人早早写完就回家了,李棉要留到最后,从家到学校同样长的路,相同时间出发李棉也比别人走的慢,到的晚。
听到这个外号,李棉心中的慌乱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初中时有的这个外号,高中就没什么人记得了,没想到邹曙却还记得,为掩饰这样的尴尬,李棉呛声到“反应慢所以走的比你慢,第一天认识我啊。”
“是哦,我记得你初中慢到写不完作业我还要被迫留下来陪你。”
李棉初中的学校,初三为了迎战中考在下课后补加了一节作业辅导课,每天要求一门科目的老师坐班辅导,每次轮到数学老师辅导的那天,数学老师会要求当堂布置的作业要当堂完成才能回家,李棉同学总是完成的很慢。因为下课本身就晚,学校就安排了同路的同学一同回家,李棉和邹曙本就同路且他俩是同桌,李棉同学作业写不完,邹曙就需要等等她。每周一次,每月四次,邹曙就这样等了李棉一整个初三学年。
不过李棉记得清楚,邹曙每次早早写完数学作业就会拿出周末提升班的作业开始钻研,十分忘我,压根不会关注她作业有没有写完,很多时候还是李棉写完作业后提醒邹曙该回家了,邹曙才会从题海里回神,笑话她两句写的真慢,然后和她一同回家。
“你明明自己在刷题”,嫌我慢当时也没给我讲过题。李棉在心中默念后半句。
李棉初中时是从不主动提问老师的那一类学生,怕受打击什么的,每次碰见难题要么空着不管,要么随便套用几个公式了事,实在必须需要完成才埋头苦磕,也不是不想问邹曙,只是每次开口前看到他认真钻研的样子就不好意思打断。
说话间,邹曙和李棉已经走下了第一段台阶,李棉从邹曙手中接过自己的箱子,邹曙转身去拐角拎过自己的行李箱,邹曙一身同色系的蓝,上身是湖蓝色短袖外套,内搭一件白色T恤,裤子是更深一些的藏蓝色,宽松休闲版型的长裤,整体看起来很清爽。李棉在火车上呆了近一天,嫌火车上刘海打理麻烦用卡子向上一拢,穿着白色宽松T恤和黑色休闲裤。果然人狼狈的时候总能碰到熟人,李棉心想。
“学校附属医院今年暑期缺人,本来用不到大二的学生,可今年情况特殊些,大二的学生也分到了一些名额,机会难得,我就报名留校了一段时间。刚才下火车就看到你。”
走了一段,又要上楼梯,邹曙一手拎着自己的箱子,一手接过李棉手中的箱子,李棉也不逞强,只略后一阶用手托着自己的箱子一些。好在这次放假回来行李箱中只装了些过季的衣服,并不是很重。
“好巧,没想到能碰见你。”
李棉第二次说好巧,高考结束后他们就没有过任何联系,一开始还能偶尔通过邹曙在社交软件上的分享了解一些他的动态,大一开学后大家的社交软件似乎都转移阵地去了微信,原先的软件使用频率减少,邹曙也渐渐不再分享动态,不过也不能完全这样讲,因为邹曙一年也不过分享两三条动态。
“是很巧,待会出站你怎么回?我叫了车,要一起吗?”
“我妈妈应该来接我。”
到这里,聊天的话题截止,两人陷入了一阵沉默,李棉感觉空气里弥漫着一些尴尬氛围,当然也不排除李棉单方面的遇见熟人后内心亲切可在表达上却变的生疏的缘由。走上楼梯,李棉从邹曙手中接过自己的行李箱,转出出站大厅的门,就看到妈妈在台阶下等自己的身影,匆匆回头说了句再见就从楼梯侧的缓坡拎着行李箱逃离出这样尴尬的氛围。
此刻在副驾驶座位上,回过神来的李棉复盘过刚才发生的种种,一直到结束时狼狈的逃离,她的内心更加尴尬了:怎么这样啊,都这么久过去了,怎么还是不能平静的面对邹曙,一见到他就紧张,话都说的语无伦次……
尴尬过后又是一阵后悔,怎么最后连句常联系都没有说,还有微信联系方式,也没来的及交换一下,虽然很久前存过他的电话号码,微信也多次给自己推送过他,可是始终没有主动加他的勇气,后来推送的次数多了,李棉便把他的联系方式从通讯录里删去,以防自己不慎陷入加与不加的缠斗。
回到家修整一番,吃过晚饭,时钟指到18:30,父母去家附近的公园散步遛食,李棉以舟车劳顿为由没有随行。此时太阳还没到收工的时间,但上了一天工也渐渐有了疲态,窗外吹进来到风终于带了些凉意,李棉打开手机微信,在搜索框中输入一串号码,点击搜索,界面上弹出一位用户,李棉盯着他的头像端详许久,手指在添加好友的位置犹豫不决。用户的头像是一只成年蓝猫,趴卧在一片蓝色背景下,是一张猫咪写真照片。看了许久,李棉抬起手指右划屏幕退出了界面。
算了,还是有些唐突,何况他也没有主动联系我。李棉这样想着,合上了手机,走回卧室准备躺一会缓缓神,等晚一些太阳落山再出去跑跑步。
这一刻,李棉才有些回过神来,吸吸鼻子使劲嗅了嗅。
“妈妈,我终于到家了!”
大二第二学期的暑假,学校对接X省的政务机构安排了社会实践,面向大一大二学生进行招聘。可虽说是实习,因为单位离学校近并不管住宿,也没有工资,仅有些少的可怜的补贴。但因为学的是比较冷门的专业,今年开设的专业课知识也学的泛而不精,实习机会虽不算难得,但借此机会可以对自己的专业和未来的职业取向有更多的了解。
另外李棉想着提前回家也无事可做,不如留在学校这边参与实习历练历练,一个人住在宿舍也省的回家待久了被家人嫌弃。好在这份实习工作包伙食,不得不说编制内的伙食确实比外面营养健康实惠美味,这是李棉在这段实习期间最大的收获。
“放假可是你自己说坚决不回家不爱听我们念叨的,现在知道想家了。”
“嘻嘻,还是要跟你和爸爸联络感情的嘛,况且因为实习,我回来呆不了几天就又要回学校去了,你和爸爸还来不及烦我嫌弃我我就走喽,好好珍惜我吧妈妈!”
“就你嘴贫,对了,刚才和你一块出站人是谁呀?”
“一个初中同学,下火车搬行李的时候碰到的,打了个招呼。”
“那还挺巧的。”
“嗯。”
家乡的火车站,火车到站后需要拎着行李箱先下一大段长长的台阶,穿过一段地下通道,再爬上去,绕到出站大厅,从大厅离开还有一段一样高的台阶。下第一段台阶的时候,李棉想着偷懒省点力,把行李箱放在台阶侧边的斜坡上拎着滑下去,结果向下没两阶,行李箱的轮子就受力不均转了个弯,眼看要拽不住向下摔的时候,身侧伸出一只手,帮她把行李箱拽了回来,李棉手忙脚乱扶好箱子便连声说谢谢,循着手的方向回头便看到一张熟悉的面孔,一连串的谢声戛然而止。
“小心点,我来帮你拎吧。”
“啊不……”用字还没说出口,熟悉的身影已经拎着行李箱开始向下走了,李棉慢慢的跟在他后面,也没再说拒绝的话。
看着他的背影,李棉回想,上一次他这样走在前面,自己跟随着他的背影是多久以前的事了,眼前的背影与当时少年的背影渐渐重合,那时少年脑袋上好像还有几根白发,突兀的长着,背脊上仿佛压着千斤重胆,压的他喘不过气来,却努力挺直脊背,步履缓慢的前行着。
好像初中后就总是走在他身后,意志坚定的注视着他的背影,直到走到教学楼大厅,要朝两个方向走,李棉才收回视线,即便如此,也还是频频回头,等他的身影彻底消失在走廊尽头的楼梯拐角处,才转回头不再留意。
最后一次盯着那样的少年背影,应该是高考前的一周。
痛苦的高中,李棉属于不愿意在任何事情上投入百分百精力那一类型的人,所以一切艰苦励志的品质李棉都不太具备,高中时李棉清楚认知自己学习的极限在哪里,所以在学习上也没有下过什么刻苦的功夫,当然这也致使李棉学习成绩平平。高考后志愿填报也随手依据位次填报了稳定能过线的几所院校,最终录取进了一所普普通通的院校,调剂到了冷门的专业里。李棉除了学校饭不好吃外从来没有抱怨过学校什么,她始终清楚地明白这一切都是她不够认真努力所应得的。
李棉敬佩那些天生的学霸,比她还轻松就能获得优异稳定的成绩但仍然努力刻苦,一次次自我挑战;她更是十分敬佩用比别人多十倍百倍精力刻苦努力补足不足的人,高考前家人带她去市郊有名的寺里拜学业有成时她也诚恳的为他们祈祷,努力认真的人不该被结果辜负,这样努力认真的人当然也包括邹曙。
走到台阶中段的平台,少年背影停了下来,回头看她,李棉从回忆里抽离。
“都帮你减负了怎么走的比我还慢?”
在李棉的记忆里,这背影回头还是第一次,李棉神情上带了些慌乱。
“好巧啊,在这碰见你,好久不见,邹曙。”
回答的话也有些前言不搭后语,像是才回忆起来要打招呼似的。
“打招呼环节都过了吧,李慢慢。”
慢慢是上学时的外号,因为李棉同学做什么都比别人慢一些,同样的时间做不需要计算的语文作业,别人早早写完就回家了,李棉要留到最后,从家到学校同样长的路,相同时间出发李棉也比别人走的慢,到的晚。
听到这个外号,李棉心中的慌乱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初中时有的这个外号,高中就没什么人记得了,没想到邹曙却还记得,为掩饰这样的尴尬,李棉呛声到“反应慢所以走的比你慢,第一天认识我啊。”
“是哦,我记得你初中慢到写不完作业我还要被迫留下来陪你。”
李棉初中的学校,初三为了迎战中考在下课后补加了一节作业辅导课,每天要求一门科目的老师坐班辅导,每次轮到数学老师辅导的那天,数学老师会要求当堂布置的作业要当堂完成才能回家,李棉同学总是完成的很慢。因为下课本身就晚,学校就安排了同路的同学一同回家,李棉和邹曙本就同路且他俩是同桌,李棉同学作业写不完,邹曙就需要等等她。每周一次,每月四次,邹曙就这样等了李棉一整个初三学年。
不过李棉记得清楚,邹曙每次早早写完数学作业就会拿出周末提升班的作业开始钻研,十分忘我,压根不会关注她作业有没有写完,很多时候还是李棉写完作业后提醒邹曙该回家了,邹曙才会从题海里回神,笑话她两句写的真慢,然后和她一同回家。
“你明明自己在刷题”,嫌我慢当时也没给我讲过题。李棉在心中默念后半句。
李棉初中时是从不主动提问老师的那一类学生,怕受打击什么的,每次碰见难题要么空着不管,要么随便套用几个公式了事,实在必须需要完成才埋头苦磕,也不是不想问邹曙,只是每次开口前看到他认真钻研的样子就不好意思打断。
说话间,邹曙和李棉已经走下了第一段台阶,李棉从邹曙手中接过自己的箱子,邹曙转身去拐角拎过自己的行李箱,邹曙一身同色系的蓝,上身是湖蓝色短袖外套,内搭一件白色T恤,裤子是更深一些的藏蓝色,宽松休闲版型的长裤,整体看起来很清爽。李棉在火车上呆了近一天,嫌火车上刘海打理麻烦用卡子向上一拢,穿着白色宽松T恤和黑色休闲裤。果然人狼狈的时候总能碰到熟人,李棉心想。
“学校附属医院今年暑期缺人,本来用不到大二的学生,可今年情况特殊些,大二的学生也分到了一些名额,机会难得,我就报名留校了一段时间。刚才下火车就看到你。”
走了一段,又要上楼梯,邹曙一手拎着自己的箱子,一手接过李棉手中的箱子,李棉也不逞强,只略后一阶用手托着自己的箱子一些。好在这次放假回来行李箱中只装了些过季的衣服,并不是很重。
“好巧,没想到能碰见你。”
李棉第二次说好巧,高考结束后他们就没有过任何联系,一开始还能偶尔通过邹曙在社交软件上的分享了解一些他的动态,大一开学后大家的社交软件似乎都转移阵地去了微信,原先的软件使用频率减少,邹曙也渐渐不再分享动态,不过也不能完全这样讲,因为邹曙一年也不过分享两三条动态。
“是很巧,待会出站你怎么回?我叫了车,要一起吗?”
“我妈妈应该来接我。”
到这里,聊天的话题截止,两人陷入了一阵沉默,李棉感觉空气里弥漫着一些尴尬氛围,当然也不排除李棉单方面的遇见熟人后内心亲切可在表达上却变的生疏的缘由。走上楼梯,李棉从邹曙手中接过自己的行李箱,转出出站大厅的门,就看到妈妈在台阶下等自己的身影,匆匆回头说了句再见就从楼梯侧的缓坡拎着行李箱逃离出这样尴尬的氛围。
此刻在副驾驶座位上,回过神来的李棉复盘过刚才发生的种种,一直到结束时狼狈的逃离,她的内心更加尴尬了:怎么这样啊,都这么久过去了,怎么还是不能平静的面对邹曙,一见到他就紧张,话都说的语无伦次……
尴尬过后又是一阵后悔,怎么最后连句常联系都没有说,还有微信联系方式,也没来的及交换一下,虽然很久前存过他的电话号码,微信也多次给自己推送过他,可是始终没有主动加他的勇气,后来推送的次数多了,李棉便把他的联系方式从通讯录里删去,以防自己不慎陷入加与不加的缠斗。
回到家修整一番,吃过晚饭,时钟指到18:30,父母去家附近的公园散步遛食,李棉以舟车劳顿为由没有随行。此时太阳还没到收工的时间,但上了一天工也渐渐有了疲态,窗外吹进来到风终于带了些凉意,李棉打开手机微信,在搜索框中输入一串号码,点击搜索,界面上弹出一位用户,李棉盯着他的头像端详许久,手指在添加好友的位置犹豫不决。用户的头像是一只成年蓝猫,趴卧在一片蓝色背景下,是一张猫咪写真照片。看了许久,李棉抬起手指右划屏幕退出了界面。
算了,还是有些唐突,何况他也没有主动联系我。李棉这样想着,合上了手机,走回卧室准备躺一会缓缓神,等晚一些太阳落山再出去跑跑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