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决扶云道人的方法很简单,江湖之辈,再是义薄云天,也要吃饭喝酒。他们成天游手好闲地监视赵鸢,分文不挣,赵鸢索性将他们招进来做父亲寿宴的杂工,工钱比集市招工低,但酒肉管够。
傍晚,赵鸢双臂缠在胸前,睥睨着坐在凉席上,一手拿着鸡腿,一手拿着酒瓶的七子,“吃得如何?”
“赵娘子的本家才是神仙日子,宫廷玉液都比不上你赵家的私酿。”
“我堂弟立章在吃喝玩乐上钻研至深,这样的好酒要多少有多少。”
扶云道是江淮海一手创办,道众性格豪放,都是耿直之辈。七子虽吃了赵鸢的酒肉,但初心不改:“赵娘子,虽然你收容了弟兄们,但弟兄们毕竟是奉命来监视你的,你给我们一壶酒一口肉,李大人给我们的是一个奔头,自然是他的恩德更重,在李大人来命令之前,我们是不会离开的,至于淳于,等他养好了伤,自然会来见你。”
赵鸢淡定道:“你们来的倒是时候,皇后和二位殿下都在我身边,我正愁一己之力难以护他们周全。”
七子初随六子混江湖,学的第一课是识人,六子说,不怕人蠢,就怕人通透。而李凭云对赵鸢的评价则是既通透又愚蠢,七子还真不敢小看她。
赵鸢命人给自己拿了一壶酒来,毫无顾忌地坐在草席上,道:“在保护皇后母子这件事上,咱们目标一致,没有可互相猜忌的。”
“我们江道主说的没错,赵娘子真是个豪气之人。”
赵鸢道:“我初入世道,受你们江道主影响颇深,当初我被困太原,李凭云想我死,江淮海救了我的命,他对我恩情匪浅,我不会为难他的兄弟。”
七子手握酒壶,手腕颤了颤,一口气喝了大半壶酒,似豁出去道:“李大人从不表露心声,但我不吐不快,他不是想你死,而是你死了,他没了牵挂,就能真正把生死置之度外了。”
赵鸢晃了晃酒壶,不以为意:“是么?”
七子不满赵鸢如此态度,忽把酒壶摔向地上,站起来激动道:“就凭他为你断了一臂,你也不该如此质疑他。”
赵鸢听不懂七子这句话里的每一个字,麻木地重复了一番:“为我...断了一臂?”
“当日他误会你死在了无寿城,亲口向陛下坦白,当初陈家人设局要你死在山西,他向你报信却被陈望山拦截,陈望山将他活捉,他为逃出火海见你一面,亲手砍了自己右臂。”
酒壶从赵鸢手心滑落,哐当落地,酒撒了出来,赵鸢的裙角被沾湿,她皱眉道:“你是在说书么?世上怎有如此造化弄人之事。”
“李大人善待万物,就算是花草他也温柔以待,若非血海深仇,他岂会活活烧死陈望山?”
赵鸢倏地起来,游魂似地离去。七子不争气地擦了把泪,吸了吸鼻涕,“我就说么,她不配。”
赵鸢踱步回屋,心里说不出的焦灼难耐,她迫不及待想要做些什么转移注意,于是提起笔,欲默写一遍心经,可在握住笔的那个瞬间,似一把刀直戳她的心窝。
读书人持笔的手,是其一切。
对命运的不甘和愤恨如惊涛骇浪而来,她推翻书案,心绞痛地倒在一片狼藉里,泪如雨下。
年少的她刚直倔强,深信只要执念够深,便能得偿所愿。这世道从来没错,是她错了,命中没有之物,譬如缘分,哪怕用尽了全部努力,也强求不来。
几日后,赵邈七十寿宴,宴请满城百姓。三品以上的官员在家乡过寿,是当地盛事,更何况赵邈做了三朝帝师,于寻常百姓来说,似乎只要看一眼他的面容,就能保佑自家的读书人平安入仕。
为了赵邈的这场寿宴,其弟赵仰华豪掷千金,规模之大,覆盖了益州极周围乡县,消息传至终南山以北的长安,不论是梁国公还是旧日里的同僚,都大为吃惊。
官位越高,越难和朝廷割席,哪怕赵邈告老还乡了,依然有无数双眼睛盯着。
大多数士子的仕途都是高山低谷错落,而赵邈的仕途却是稳重求进,除了中年丧子和女皇时期几次不痛不痒的监禁和革职,从没有过太大波折,有人看出其中门道,赵邈仕途之所以如此顺利,是因为其妻兄梁国公手握重兵,但这只是最浅层的因缘。
长安权贵利用姻亲关系操纵有才干的士人,借由他们的手笔和喉舌巩固自己的地位,此事屡见不鲜。说白了,这些读书人在权贵眼中的作用,重不过一根笔,一张纸,用废了,过时了,该丢就丢。
可赵邈不同,他少年入仕,暗中救了无数人,力排众议坚持推行太宁新法,不论是三朝皇帝还是世代权贵,都找不出他任何把柄,最本质的原因,还是他奉行了一生的“中庸之道”。
赵邈一世仕途,深居简出,朝廷流传过一句话,九族之内,若有污浊,不配踏太傅家中的门槛。
赵邈仕途有无数风光时刻,其中有三件事,史上留名。一是二十三岁出任国子监祭酒,二是女皇三顾茅庐拜其为师,三是因施行太宁新法拜相,这三件事,落在别人身上,只怕恨不得世人皆知,可赵邈这人似乎天生不会炫耀,哪怕是独在家中,也不会因任何一桩成就沾沾自喜。
这样一个时刻虚心、时刻自省的人,在还乡伊始,便大办寿宴,实在反常。
长安的权贵们为探究竟,也都仗着过去的交情不请自来。
世人知道他官员通亨,却不知道他亦才情卓绝。赵邈为古籍写了一辈子批注,少有自己的文章问世,今日却一改作风,不但为自己做了一篇歌功颂德的文章,更将其编撰成曲,请了益州本地的乐师班子于寿宴上表演。
“年少问道不知愁,墨如流水金如土;琵琶灌耳声不绝,五陵少年把我妒;我见天下白衣蝼蚁命,纵是前路山高无一树,妻女不解我心孤独,幸遇太宁新法,惊鸿一瞥似如故。今我七十眼昏花,残年老还乡,回望长安梦一场,明明志同却歧路。便还新法于万众,若有大道相成时,人间化作九重天,愿世人莫把李郎负。”
赵鸢亦是第一次听这首曲,她登时明白了父亲如此高调设宴的目的。
太宁新法赵邈主持施行,现在新法见到成效,百姓和读书人感激父亲,却不知李凭云才是写下太宁新法的人。
现在李凭云为保长安安宁,以身饲虎,引得读书人的群愤。益州盛产官宦,今日前来赴宴的读书人不在少数,再小的事儿,经过读书人的笔,也能变成千古大事。
父亲此举是向世人昭告李凭云的功绩,不但是向今世人,更是向后世人。
这曲唱罢,赵邈就抱恙回屋去了,赵鸢伴在身边,道:“父亲这一举,意在托举李大人。锦上添花常见,雪中送炭少有,李大人定会记住这份恩德。”
“这不是托举,而是把欠他的东西还给他。”
“太宁新法纵是他的笔墨,可若没有实施之人,只是一张废纸,父亲为新法立下汗马功劳,何谈‘欠’字?”
赵邈突然停下步伐,道:“当年为父对他做下错事,不是因为你,而是因为嫉妒他。”
赵鸢强忍心中不平,故作镇定道:“他少年狂傲,不知收敛,也怪不得别人。”
在赵鸢面前严厉了一辈子的父亲,突然落泪:“你阿兄的才情不输李凭云,我不明白,为何你阿兄要死,李凭云却能活。”
人就怕憋,赵鸢明明是个连爱意都憋不住的姑娘,却因走了一条歧路,把自己装进老成的套子里,封闭了所有情绪,这一刻,她再也按捺不住心头的愤恨,嘶吼道:“他到底做错了什么!你们要这样对他!”
李凭云做错了什么,她又做错了什么。
他们当年只是两心相惜,不愿彼此的才情在厚重的陈规中埋没。
“鸢儿,为父错了。”
赵鸢任性地捂住耳朵,试图用这种方式逃避,可她能逃去哪里?她和李凭云最好的十年,毁于他们的私心,毁于他们的偏见!
“我要去长安找他。”
赵鸢对李凭云的情感糅杂了恩义情仇,不是无情,而是太多情,多到难以面对。
李凭云不在时,她能顶天立地,可李凭云在的时候,她只想做回那只脆弱的雏鸟。赵鸢不顾腿伤,向门外奔去,却在出府片刻,被七子拦住。
“赵娘子,去何处啊!突然着急忙慌的。”
“我要回长安。”
七子心道,李凭云真是过于了解赵鸢,竟提前料到她在益州呆不久。七子唤来一帮手下,赔笑道:“赵娘子,赵大人,贺郎君,我们李大人吩咐了不让你回长安,咱兄弟也不是吃干饭的,您看,您是自己回去,还是我们送您回去?”
“我要见李大人。”
七子像扛麻袋一样扛起赵鸢:“咱们李大人现在当大官娶新妇,不是你说见就能见的。”
扶云道的人一旦正经办起事,训练有素的官差也拿他们没辙。几十双眼睛日夜无休地监视着赵鸢,生怕她跑回长安。
赵鸢没寻到回长安的机会,反倒是长安那里传来了消息。赵邈通过寿宴向天下人递话,称太宁新法非李凭云不可。越往高位走,话越是不必明说,留三分令他人遐想余地,才叫高明。
赵邈以一句“愿世人莫把李郎负”,令长安世族们遐想连篇,梁国公虽从不真正敬重过赵邈,却又不敢轻视他的话。一个月后,大邺官场迎来最浓墨重彩的一笔。
花前月下,赵鸢携堂叔家的兄弟姐妹坐在亭中打叶子戏,赵立章把外面的消息带给她们:“白衣拜相,乃我朝第一奇闻,就算是伯父,最高也只做到尚书省长官,虽有实权,名义上却未敢用‘相’字。前姐夫这是实打实的丞相爷,掌管明镜台,位列三省之上,不但是我朝第一位白衣高官,更是我朝第一位名义上的相国。”
赵鸢打出一张十万贯,胡了牌,冲赵立章轻描淡写道:“你输了。”
自从赵鸢回益州之后,赵立章处处受其压制,长兄威严不再,心有不满,终于能借此机会报复回来:“鸢姐啊,我说你这命,怎就如此坎坷?总是赶不上姐夫的好时候。”
小妹简素倒是看得明白:“伯父年近七十拜相,姐夫今不过三十来岁,官位就做到了头,也不只是福是祸。”
简素说的是实话,可正是实话,往往不如人意,赵鸢柔声答道:“自然是福。”
虽然他们私底下常常编排赵鸢的情路,但当着赵鸢的面,谁都不敢多问一句。
赵鸢离开凉亭,不远处的七子立马带着人跟她回院中,赵鸢走着走着,停下步伐,身后那些人也停下了步伐。
她转头看向五十步开外的七子,心情没由来地烦躁,“你们当真以为能监视住我?”
七子打了个哈欠:“赵娘子,你现在孤身一人,咱们兄弟都是江湖侠士,对付你们赵家的这些打手家丁绰绰有余,你就乖乖地待在益州,等李大人有了令,我们自然会撤离。”
赵鸢素来不服管教,莫说李凭云了,就算是父亲也困不住她。她质问道:“淳于呢?伤可养好了?”
七子的瞌睡突然醒了,他对赵鸢说:“就算他养好了伤,我们也不能让他回你身边,哪有给自己找对手的,赵娘子,你说是不是?”
赵鸢仰头望月,明明是个明月夜,月圆似银盘,可无论她如何看,都看不出圆满。
傍晚,赵鸢双臂缠在胸前,睥睨着坐在凉席上,一手拿着鸡腿,一手拿着酒瓶的七子,“吃得如何?”
“赵娘子的本家才是神仙日子,宫廷玉液都比不上你赵家的私酿。”
“我堂弟立章在吃喝玩乐上钻研至深,这样的好酒要多少有多少。”
扶云道是江淮海一手创办,道众性格豪放,都是耿直之辈。七子虽吃了赵鸢的酒肉,但初心不改:“赵娘子,虽然你收容了弟兄们,但弟兄们毕竟是奉命来监视你的,你给我们一壶酒一口肉,李大人给我们的是一个奔头,自然是他的恩德更重,在李大人来命令之前,我们是不会离开的,至于淳于,等他养好了伤,自然会来见你。”
赵鸢淡定道:“你们来的倒是时候,皇后和二位殿下都在我身边,我正愁一己之力难以护他们周全。”
七子初随六子混江湖,学的第一课是识人,六子说,不怕人蠢,就怕人通透。而李凭云对赵鸢的评价则是既通透又愚蠢,七子还真不敢小看她。
赵鸢命人给自己拿了一壶酒来,毫无顾忌地坐在草席上,道:“在保护皇后母子这件事上,咱们目标一致,没有可互相猜忌的。”
“我们江道主说的没错,赵娘子真是个豪气之人。”
赵鸢道:“我初入世道,受你们江道主影响颇深,当初我被困太原,李凭云想我死,江淮海救了我的命,他对我恩情匪浅,我不会为难他的兄弟。”
七子手握酒壶,手腕颤了颤,一口气喝了大半壶酒,似豁出去道:“李大人从不表露心声,但我不吐不快,他不是想你死,而是你死了,他没了牵挂,就能真正把生死置之度外了。”
赵鸢晃了晃酒壶,不以为意:“是么?”
七子不满赵鸢如此态度,忽把酒壶摔向地上,站起来激动道:“就凭他为你断了一臂,你也不该如此质疑他。”
赵鸢听不懂七子这句话里的每一个字,麻木地重复了一番:“为我...断了一臂?”
“当日他误会你死在了无寿城,亲口向陛下坦白,当初陈家人设局要你死在山西,他向你报信却被陈望山拦截,陈望山将他活捉,他为逃出火海见你一面,亲手砍了自己右臂。”
酒壶从赵鸢手心滑落,哐当落地,酒撒了出来,赵鸢的裙角被沾湿,她皱眉道:“你是在说书么?世上怎有如此造化弄人之事。”
“李大人善待万物,就算是花草他也温柔以待,若非血海深仇,他岂会活活烧死陈望山?”
赵鸢倏地起来,游魂似地离去。七子不争气地擦了把泪,吸了吸鼻涕,“我就说么,她不配。”
赵鸢踱步回屋,心里说不出的焦灼难耐,她迫不及待想要做些什么转移注意,于是提起笔,欲默写一遍心经,可在握住笔的那个瞬间,似一把刀直戳她的心窝。
读书人持笔的手,是其一切。
对命运的不甘和愤恨如惊涛骇浪而来,她推翻书案,心绞痛地倒在一片狼藉里,泪如雨下。
年少的她刚直倔强,深信只要执念够深,便能得偿所愿。这世道从来没错,是她错了,命中没有之物,譬如缘分,哪怕用尽了全部努力,也强求不来。
几日后,赵邈七十寿宴,宴请满城百姓。三品以上的官员在家乡过寿,是当地盛事,更何况赵邈做了三朝帝师,于寻常百姓来说,似乎只要看一眼他的面容,就能保佑自家的读书人平安入仕。
为了赵邈的这场寿宴,其弟赵仰华豪掷千金,规模之大,覆盖了益州极周围乡县,消息传至终南山以北的长安,不论是梁国公还是旧日里的同僚,都大为吃惊。
官位越高,越难和朝廷割席,哪怕赵邈告老还乡了,依然有无数双眼睛盯着。
大多数士子的仕途都是高山低谷错落,而赵邈的仕途却是稳重求进,除了中年丧子和女皇时期几次不痛不痒的监禁和革职,从没有过太大波折,有人看出其中门道,赵邈仕途之所以如此顺利,是因为其妻兄梁国公手握重兵,但这只是最浅层的因缘。
长安权贵利用姻亲关系操纵有才干的士人,借由他们的手笔和喉舌巩固自己的地位,此事屡见不鲜。说白了,这些读书人在权贵眼中的作用,重不过一根笔,一张纸,用废了,过时了,该丢就丢。
可赵邈不同,他少年入仕,暗中救了无数人,力排众议坚持推行太宁新法,不论是三朝皇帝还是世代权贵,都找不出他任何把柄,最本质的原因,还是他奉行了一生的“中庸之道”。
赵邈一世仕途,深居简出,朝廷流传过一句话,九族之内,若有污浊,不配踏太傅家中的门槛。
赵邈仕途有无数风光时刻,其中有三件事,史上留名。一是二十三岁出任国子监祭酒,二是女皇三顾茅庐拜其为师,三是因施行太宁新法拜相,这三件事,落在别人身上,只怕恨不得世人皆知,可赵邈这人似乎天生不会炫耀,哪怕是独在家中,也不会因任何一桩成就沾沾自喜。
这样一个时刻虚心、时刻自省的人,在还乡伊始,便大办寿宴,实在反常。
长安的权贵们为探究竟,也都仗着过去的交情不请自来。
世人知道他官员通亨,却不知道他亦才情卓绝。赵邈为古籍写了一辈子批注,少有自己的文章问世,今日却一改作风,不但为自己做了一篇歌功颂德的文章,更将其编撰成曲,请了益州本地的乐师班子于寿宴上表演。
“年少问道不知愁,墨如流水金如土;琵琶灌耳声不绝,五陵少年把我妒;我见天下白衣蝼蚁命,纵是前路山高无一树,妻女不解我心孤独,幸遇太宁新法,惊鸿一瞥似如故。今我七十眼昏花,残年老还乡,回望长安梦一场,明明志同却歧路。便还新法于万众,若有大道相成时,人间化作九重天,愿世人莫把李郎负。”
赵鸢亦是第一次听这首曲,她登时明白了父亲如此高调设宴的目的。
太宁新法赵邈主持施行,现在新法见到成效,百姓和读书人感激父亲,却不知李凭云才是写下太宁新法的人。
现在李凭云为保长安安宁,以身饲虎,引得读书人的群愤。益州盛产官宦,今日前来赴宴的读书人不在少数,再小的事儿,经过读书人的笔,也能变成千古大事。
父亲此举是向世人昭告李凭云的功绩,不但是向今世人,更是向后世人。
这曲唱罢,赵邈就抱恙回屋去了,赵鸢伴在身边,道:“父亲这一举,意在托举李大人。锦上添花常见,雪中送炭少有,李大人定会记住这份恩德。”
“这不是托举,而是把欠他的东西还给他。”
“太宁新法纵是他的笔墨,可若没有实施之人,只是一张废纸,父亲为新法立下汗马功劳,何谈‘欠’字?”
赵邈突然停下步伐,道:“当年为父对他做下错事,不是因为你,而是因为嫉妒他。”
赵鸢强忍心中不平,故作镇定道:“他少年狂傲,不知收敛,也怪不得别人。”
在赵鸢面前严厉了一辈子的父亲,突然落泪:“你阿兄的才情不输李凭云,我不明白,为何你阿兄要死,李凭云却能活。”
人就怕憋,赵鸢明明是个连爱意都憋不住的姑娘,却因走了一条歧路,把自己装进老成的套子里,封闭了所有情绪,这一刻,她再也按捺不住心头的愤恨,嘶吼道:“他到底做错了什么!你们要这样对他!”
李凭云做错了什么,她又做错了什么。
他们当年只是两心相惜,不愿彼此的才情在厚重的陈规中埋没。
“鸢儿,为父错了。”
赵鸢任性地捂住耳朵,试图用这种方式逃避,可她能逃去哪里?她和李凭云最好的十年,毁于他们的私心,毁于他们的偏见!
“我要去长安找他。”
赵鸢对李凭云的情感糅杂了恩义情仇,不是无情,而是太多情,多到难以面对。
李凭云不在时,她能顶天立地,可李凭云在的时候,她只想做回那只脆弱的雏鸟。赵鸢不顾腿伤,向门外奔去,却在出府片刻,被七子拦住。
“赵娘子,去何处啊!突然着急忙慌的。”
“我要回长安。”
七子心道,李凭云真是过于了解赵鸢,竟提前料到她在益州呆不久。七子唤来一帮手下,赔笑道:“赵娘子,赵大人,贺郎君,我们李大人吩咐了不让你回长安,咱兄弟也不是吃干饭的,您看,您是自己回去,还是我们送您回去?”
“我要见李大人。”
七子像扛麻袋一样扛起赵鸢:“咱们李大人现在当大官娶新妇,不是你说见就能见的。”
扶云道的人一旦正经办起事,训练有素的官差也拿他们没辙。几十双眼睛日夜无休地监视着赵鸢,生怕她跑回长安。
赵鸢没寻到回长安的机会,反倒是长安那里传来了消息。赵邈通过寿宴向天下人递话,称太宁新法非李凭云不可。越往高位走,话越是不必明说,留三分令他人遐想余地,才叫高明。
赵邈以一句“愿世人莫把李郎负”,令长安世族们遐想连篇,梁国公虽从不真正敬重过赵邈,却又不敢轻视他的话。一个月后,大邺官场迎来最浓墨重彩的一笔。
花前月下,赵鸢携堂叔家的兄弟姐妹坐在亭中打叶子戏,赵立章把外面的消息带给她们:“白衣拜相,乃我朝第一奇闻,就算是伯父,最高也只做到尚书省长官,虽有实权,名义上却未敢用‘相’字。前姐夫这是实打实的丞相爷,掌管明镜台,位列三省之上,不但是我朝第一位白衣高官,更是我朝第一位名义上的相国。”
赵鸢打出一张十万贯,胡了牌,冲赵立章轻描淡写道:“你输了。”
自从赵鸢回益州之后,赵立章处处受其压制,长兄威严不再,心有不满,终于能借此机会报复回来:“鸢姐啊,我说你这命,怎就如此坎坷?总是赶不上姐夫的好时候。”
小妹简素倒是看得明白:“伯父年近七十拜相,姐夫今不过三十来岁,官位就做到了头,也不只是福是祸。”
简素说的是实话,可正是实话,往往不如人意,赵鸢柔声答道:“自然是福。”
虽然他们私底下常常编排赵鸢的情路,但当着赵鸢的面,谁都不敢多问一句。
赵鸢离开凉亭,不远处的七子立马带着人跟她回院中,赵鸢走着走着,停下步伐,身后那些人也停下了步伐。
她转头看向五十步开外的七子,心情没由来地烦躁,“你们当真以为能监视住我?”
七子打了个哈欠:“赵娘子,你现在孤身一人,咱们兄弟都是江湖侠士,对付你们赵家的这些打手家丁绰绰有余,你就乖乖地待在益州,等李大人有了令,我们自然会撤离。”
赵鸢素来不服管教,莫说李凭云了,就算是父亲也困不住她。她质问道:“淳于呢?伤可养好了?”
七子的瞌睡突然醒了,他对赵鸢说:“就算他养好了伤,我们也不能让他回你身边,哪有给自己找对手的,赵娘子,你说是不是?”
赵鸢仰头望月,明明是个明月夜,月圆似银盘,可无论她如何看,都看不出圆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