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当天晚上,李相夷带琴逢玉去坐船。
不过在此之前,他先带人去楼外楼吃了晚饭。
四顾门的三位门主,乔姑娘,以及刚加入四顾门没几天的佛彼白石,九个人围坐一张大桌,西湖醋鱼、龙井虾仁、宋嫂鱼羹、蜜汁火方、莼菜汤等等摆了一堆,都是琴逢玉慕名已久的名菜。
名菜当前,琴逢玉看在眼里,却只觉得味同嚼蜡。
当时她坐在上首,大小师兄分坐两边,这等左右“护法”的殊荣,她只有偶然一次下山行医,为一名看起来身份不低的年轻公子治伤时,才有此等待遇。
甚至她觉得还不如那次呢,虽然那年轻公子的护卫们显然是防着她,似乎只要那公子有一丝不好,她立刻就会人头落地,但当时琴逢玉对自己的医术颇有自信,手上稳,心里也并不慌张。
事实也证明,她稳得很有道理。琴小神医妙手回春,那公子性命无忧,休养半月,就有足够的精力,在一个月黑风高夜,乘坐马车不告而别。
琴逢玉不在意,要是对方没有用一块看起来贵重非常,但在小地方压根当不出去的玉佩做诊金,而是直接给能花出去的银子,那就更好了。
她还能多给师父师公留些银子。
然而轮到两名师兄坐身侧的这一回,琴逢玉就从头发丝到脚指甲,哪儿哪儿感觉不对劲。
大师兄太殷勤——请不要随意端起她的碗给她盛汤。
佛彼白石太热心——请不要再问她留在四顾门的打算,她的打算是待几天就走。
肖门主——肖门主以及乔姑娘都很普通,但肖门主坐在乔姑娘身边,对乔姑娘有点过于关注,那一句句仿佛随意提到的“婉娩”,让琴逢玉都开始忍不住为小师兄担忧。
而小师兄……小师兄你说句话啊!
李相夷坐在琴逢玉左侧,一反常态地话少。倒也不是完全不说话,再说他平常话也不算多,但不知为何,晚饭时的小师兄就是让琴逢玉觉得他现在不太想开口。
难道是她不该见面第一句,就脱口而出“小师兄,你嗓子真的好啦”吗?
但她真的是太惊讶了,才没管住嘴的!
一年前在山上,李相夷正在变声期,一直以来都清亮悦耳的少年音某一天变得粗犷低哑,一不留神,声音就能把人耳朵剌出一道口子。
连下山时和琴逢玉说的那句“你快些来找我”,也像是和山脚农户家的鸭子借了嗓子说出来的。
琴逢玉花了好些时间(还废了不少耳朵),总算适应小师兄的新声音。
但适应的副作用就是,在她这里,小师兄的脸再也对应不上曾经好听的声线。假设要琴逢玉想象小师兄在说话,她都不用动脑子,在脑海里响起的,就一定是那副粗哑低沉的公鸭嗓。
她也不想,但她也控制不了。
而谁承想,一年不见,小师兄的公鸭嗓又突然好了呢?
琴逢玉再见到那张熟悉的脸,却听到了和脑海中模拟的一点儿也不像、完全不哑、甚至还有了些许成熟的金石之音的清朗声线……她惊诧之下口不择言,当面感叹了一句,也算不上罪不可恕吧?
当然当然,她主要不该在乔姑娘面前说错话——但她罪不至死!
这不是现在他见死不救的理由!
小师兄你快说话!!!
琴逢玉端着汤碗,碗是往嘴边送的,但脸却僵硬地转向李相夷,试图唤醒他那不知道还存不存在的良心。
李相夷:“……”
他瞥琴逢玉一眼,用眼神传递了一个轻轻的“哼”,终究还是觉得自己堂堂四顾门门主,和师妹赌气实在有失风度,于是放下茶碗,先替她挡了汤,“师兄你忘了,圆——逢玉不爱喝汤汤水水这些,她喝了容易闹肚子。”
琴逢玉:“……”
然后回复佛彼白石,“她下山是受师娘之命来历练的,成日在四顾门躲着恐怕不行,当然最好也不要跑远,在附近游历是最好。”
琴逢玉:“……”
再向在场的所有人解释,“逢玉在山上呆久了,甫一下山,还不太习惯人多,话少了些,大家多担待。今日酒席也就早些结束吧,咱们来日方长。”
琴逢玉:“…………”
虽然小师兄的话里有很多她不认同的成分,但看在是为她找托词的份上,就暂且忍下。
琴逢玉露出一个腼腆又不好意思的微笑,她看到众人面上各异的表情,没什么心理负担地放下汤碗,拿起筷子,吃起小师兄舀过来的龙井虾仁来。
……
短暂的晚饭结束后,其余人回四顾门,李相夷直接朝琴逢玉一招手:“走,带你坐船去!”
早春的夜里有些微寒意,但两人有功夫傍身,穿着轻便也不觉得冷。
今朝无宵禁,此时月已东升,沿路的酒楼客舍仍灯火幢幢,欢声笑语,沿河两岸有一线小莲灯,直延伸到视线尽头。岸边桃树冒出花苞,树下黑色的河水发出汩汩的声响,不时有载着人的彩灯小舟摇曳而过,轻快的乐声与人声交织,正是繁华盛景寓于其中。
“小师兄,你之前真的生气了?”
两人并肩沿河慢行,琴逢玉闻到风中送来的清洁香气,想了想,问,“因为我在乔姑娘面前提你嗓子的事?”
“什么?”李相夷愣了一下,“哦……我是有些不高兴,但和乔姑娘无关。”
“哎?”
“我不是一月前就给你写信了,说嗓子好了的?你是没收到,还是没记住?”
“我收到了……”
琴逢玉反应了一下,“就为这?”
李相夷:“……”
可不是就为这。
李·四顾门门主·天下第一·相夷沉默片刻,他内心深处深深反省自己,怎么莫名其妙计较起这鸡毛蒜皮的小事,但嘴上却不肯服软:“怎么,我不该生气吗?信也没回,事也没记住,一年不见,你是不是不记得我这个师兄了。”
琴逢玉满脑袋问号:“可是,小师兄,你写信是一个月前,我收到信就是半个月前,半月前我正准备下山来找你,写了回信也不一定比我早到,何必还多此一举?”
“哼。”
李相夷假装生气,语气里却是笑意,琴逢玉侧头看他,突然说:“小师兄,你变了不少。”
李相夷:“?”
他不由得停住脚步,问琴逢玉,“哪里变了?声音的事我知道,这个不用说了。”
此时二人正走到一座拱桥上,琴逢玉站在高处,李相夷比她低一阶,即便如此,他也还是比她高出一小截。
“唔,好像长高了不少。”
桥上有顽童嬉笑追打着跑过,两人往边上让了让,先目送两个小身影都安全无恙地下了桥,才靠在石砌栏杆上闲聊。
琴逢玉伸手比了一下,“以前小师兄和我平地站,也就高我这么多吧,现在已经不仅比我高出这么多,还再高出一个台阶了。”
“那当然,”李相夷扬眉,“我现在比大师兄还高了,圆圆你嘛……”
“我也长高了!”
李相夷笑出一口白牙:“没说你没长呀,只是我没长得快而已。”
他的手也比了一下,视线顺势挪到琴逢玉脸上,不知为何,他本来是要比划琴逢玉曾经的身高的,此刻却猛地一顿,又收回了手。
“衣装也变了,”琴逢玉没察觉,还在打量小师兄,“这身衣裳看起来好华贵,以前你在山上,没这么有钱,也没这么爱打扮的。”
李相夷:“……”
他想说自己年纪毕竟轻,不穿得吓人一点,会多出很多不必要的麻烦,但口中却说,“怎么,不好看吗?”
“不是,好看的,”琴逢玉抬头,认真地重复,“我没有说小师兄你不好的意思,这样很好看。”
李相夷再次:“……”
他觉得自己现在应当是很不好意思,因为眼下耳朵后边异常地热,他嘟囔着,“圆圆也变了。”
“嗯?哪里变了?”琴逢玉摸了一下自己的头,“我长高了。”
不止如此。
李相夷看着眼前暌违一年的人。
一年前,琴逢玉十五岁,是个清丽的少女。
现在她十六岁,从年纪上来说依旧是少女,肤白唇红,亭亭玉立,个头是长了,面容也有些许细微的变化,但要说多么脱胎换骨,却也未必。
变了的,是李相夷眼里的琴逢玉。
从前在山上,即便偶尔下山,和人情世故有些接触,李相夷也对男女之别没有多少意识。师妹和师兄的确不同,师妹更可爱一点,更柔弱一点,更不爱练武一点——是更不爱练武许多,但这只是两个不同的人之间的差别,不是男女之间的差别。
圆圆是师妹,师兄是师兄,这两个称呼里的“妹”和“兄”,只代表长幼,不表示性别。
——直到他下了山。
下山后,李相夷遇到了包括乔姑娘在内的许多人,又见到了不少在山上时没有的事,离开云隐山那个单纯至极的环境,他才逐渐明白男和女之间有分别,还有无数由此而生的复杂联系。
……虽然他也不能说很懂。
但是,再次见到琴逢玉,在这月夜石桥上,他刚刚蓦地发现,圆圆不仅是他的师妹,还是一名少女。
更确切一点,是一名美丽的少女。乔姑娘是江湖上有名的美人,但李相夷看来,琴逢玉也丝毫不差。
这一点猛然醒悟,让他去触碰琴逢玉发髻的手,都已经伸不出去。
琴逢玉还等着小师兄口中她的变化。
小师兄静静望了她片刻,最后他似叹似笑地出了一口气,在自己鼻子上随手刮了一下,移开视线:“哎,就是长高了。”
其他的,似乎已经不适合说出口了。
当天晚上,李相夷带琴逢玉去坐船。
不过在此之前,他先带人去楼外楼吃了晚饭。
四顾门的三位门主,乔姑娘,以及刚加入四顾门没几天的佛彼白石,九个人围坐一张大桌,西湖醋鱼、龙井虾仁、宋嫂鱼羹、蜜汁火方、莼菜汤等等摆了一堆,都是琴逢玉慕名已久的名菜。
名菜当前,琴逢玉看在眼里,却只觉得味同嚼蜡。
当时她坐在上首,大小师兄分坐两边,这等左右“护法”的殊荣,她只有偶然一次下山行医,为一名看起来身份不低的年轻公子治伤时,才有此等待遇。
甚至她觉得还不如那次呢,虽然那年轻公子的护卫们显然是防着她,似乎只要那公子有一丝不好,她立刻就会人头落地,但当时琴逢玉对自己的医术颇有自信,手上稳,心里也并不慌张。
事实也证明,她稳得很有道理。琴小神医妙手回春,那公子性命无忧,休养半月,就有足够的精力,在一个月黑风高夜,乘坐马车不告而别。
琴逢玉不在意,要是对方没有用一块看起来贵重非常,但在小地方压根当不出去的玉佩做诊金,而是直接给能花出去的银子,那就更好了。
她还能多给师父师公留些银子。
然而轮到两名师兄坐身侧的这一回,琴逢玉就从头发丝到脚指甲,哪儿哪儿感觉不对劲。
大师兄太殷勤——请不要随意端起她的碗给她盛汤。
佛彼白石太热心——请不要再问她留在四顾门的打算,她的打算是待几天就走。
肖门主——肖门主以及乔姑娘都很普通,但肖门主坐在乔姑娘身边,对乔姑娘有点过于关注,那一句句仿佛随意提到的“婉娩”,让琴逢玉都开始忍不住为小师兄担忧。
而小师兄……小师兄你说句话啊!
李相夷坐在琴逢玉左侧,一反常态地话少。倒也不是完全不说话,再说他平常话也不算多,但不知为何,晚饭时的小师兄就是让琴逢玉觉得他现在不太想开口。
难道是她不该见面第一句,就脱口而出“小师兄,你嗓子真的好啦”吗?
但她真的是太惊讶了,才没管住嘴的!
一年前在山上,李相夷正在变声期,一直以来都清亮悦耳的少年音某一天变得粗犷低哑,一不留神,声音就能把人耳朵剌出一道口子。
连下山时和琴逢玉说的那句“你快些来找我”,也像是和山脚农户家的鸭子借了嗓子说出来的。
琴逢玉花了好些时间(还废了不少耳朵),总算适应小师兄的新声音。
但适应的副作用就是,在她这里,小师兄的脸再也对应不上曾经好听的声线。假设要琴逢玉想象小师兄在说话,她都不用动脑子,在脑海里响起的,就一定是那副粗哑低沉的公鸭嗓。
她也不想,但她也控制不了。
而谁承想,一年不见,小师兄的公鸭嗓又突然好了呢?
琴逢玉再见到那张熟悉的脸,却听到了和脑海中模拟的一点儿也不像、完全不哑、甚至还有了些许成熟的金石之音的清朗声线……她惊诧之下口不择言,当面感叹了一句,也算不上罪不可恕吧?
当然当然,她主要不该在乔姑娘面前说错话——但她罪不至死!
这不是现在他见死不救的理由!
小师兄你快说话!!!
琴逢玉端着汤碗,碗是往嘴边送的,但脸却僵硬地转向李相夷,试图唤醒他那不知道还存不存在的良心。
李相夷:“……”
他瞥琴逢玉一眼,用眼神传递了一个轻轻的“哼”,终究还是觉得自己堂堂四顾门门主,和师妹赌气实在有失风度,于是放下茶碗,先替她挡了汤,“师兄你忘了,圆——逢玉不爱喝汤汤水水这些,她喝了容易闹肚子。”
琴逢玉:“……”
然后回复佛彼白石,“她下山是受师娘之命来历练的,成日在四顾门躲着恐怕不行,当然最好也不要跑远,在附近游历是最好。”
琴逢玉:“……”
再向在场的所有人解释,“逢玉在山上呆久了,甫一下山,还不太习惯人多,话少了些,大家多担待。今日酒席也就早些结束吧,咱们来日方长。”
琴逢玉:“…………”
虽然小师兄的话里有很多她不认同的成分,但看在是为她找托词的份上,就暂且忍下。
琴逢玉露出一个腼腆又不好意思的微笑,她看到众人面上各异的表情,没什么心理负担地放下汤碗,拿起筷子,吃起小师兄舀过来的龙井虾仁来。
……
短暂的晚饭结束后,其余人回四顾门,李相夷直接朝琴逢玉一招手:“走,带你坐船去!”
早春的夜里有些微寒意,但两人有功夫傍身,穿着轻便也不觉得冷。
今朝无宵禁,此时月已东升,沿路的酒楼客舍仍灯火幢幢,欢声笑语,沿河两岸有一线小莲灯,直延伸到视线尽头。岸边桃树冒出花苞,树下黑色的河水发出汩汩的声响,不时有载着人的彩灯小舟摇曳而过,轻快的乐声与人声交织,正是繁华盛景寓于其中。
“小师兄,你之前真的生气了?”
两人并肩沿河慢行,琴逢玉闻到风中送来的清洁香气,想了想,问,“因为我在乔姑娘面前提你嗓子的事?”
“什么?”李相夷愣了一下,“哦……我是有些不高兴,但和乔姑娘无关。”
“哎?”
“我不是一月前就给你写信了,说嗓子好了的?你是没收到,还是没记住?”
“我收到了……”
琴逢玉反应了一下,“就为这?”
李相夷:“……”
可不是就为这。
李·四顾门门主·天下第一·相夷沉默片刻,他内心深处深深反省自己,怎么莫名其妙计较起这鸡毛蒜皮的小事,但嘴上却不肯服软:“怎么,我不该生气吗?信也没回,事也没记住,一年不见,你是不是不记得我这个师兄了。”
琴逢玉满脑袋问号:“可是,小师兄,你写信是一个月前,我收到信就是半个月前,半月前我正准备下山来找你,写了回信也不一定比我早到,何必还多此一举?”
“哼。”
李相夷假装生气,语气里却是笑意,琴逢玉侧头看他,突然说:“小师兄,你变了不少。”
李相夷:“?”
他不由得停住脚步,问琴逢玉,“哪里变了?声音的事我知道,这个不用说了。”
此时二人正走到一座拱桥上,琴逢玉站在高处,李相夷比她低一阶,即便如此,他也还是比她高出一小截。
“唔,好像长高了不少。”
桥上有顽童嬉笑追打着跑过,两人往边上让了让,先目送两个小身影都安全无恙地下了桥,才靠在石砌栏杆上闲聊。
琴逢玉伸手比了一下,“以前小师兄和我平地站,也就高我这么多吧,现在已经不仅比我高出这么多,还再高出一个台阶了。”
“那当然,”李相夷扬眉,“我现在比大师兄还高了,圆圆你嘛……”
“我也长高了!”
李相夷笑出一口白牙:“没说你没长呀,只是我没长得快而已。”
他的手也比了一下,视线顺势挪到琴逢玉脸上,不知为何,他本来是要比划琴逢玉曾经的身高的,此刻却猛地一顿,又收回了手。
“衣装也变了,”琴逢玉没察觉,还在打量小师兄,“这身衣裳看起来好华贵,以前你在山上,没这么有钱,也没这么爱打扮的。”
李相夷:“……”
他想说自己年纪毕竟轻,不穿得吓人一点,会多出很多不必要的麻烦,但口中却说,“怎么,不好看吗?”
“不是,好看的,”琴逢玉抬头,认真地重复,“我没有说小师兄你不好的意思,这样很好看。”
李相夷再次:“……”
他觉得自己现在应当是很不好意思,因为眼下耳朵后边异常地热,他嘟囔着,“圆圆也变了。”
“嗯?哪里变了?”琴逢玉摸了一下自己的头,“我长高了。”
不止如此。
李相夷看着眼前暌违一年的人。
一年前,琴逢玉十五岁,是个清丽的少女。
现在她十六岁,从年纪上来说依旧是少女,肤白唇红,亭亭玉立,个头是长了,面容也有些许细微的变化,但要说多么脱胎换骨,却也未必。
变了的,是李相夷眼里的琴逢玉。
从前在山上,即便偶尔下山,和人情世故有些接触,李相夷也对男女之别没有多少意识。师妹和师兄的确不同,师妹更可爱一点,更柔弱一点,更不爱练武一点——是更不爱练武许多,但这只是两个不同的人之间的差别,不是男女之间的差别。
圆圆是师妹,师兄是师兄,这两个称呼里的“妹”和“兄”,只代表长幼,不表示性别。
——直到他下了山。
下山后,李相夷遇到了包括乔姑娘在内的许多人,又见到了不少在山上时没有的事,离开云隐山那个单纯至极的环境,他才逐渐明白男和女之间有分别,还有无数由此而生的复杂联系。
……虽然他也不能说很懂。
但是,再次见到琴逢玉,在这月夜石桥上,他刚刚蓦地发现,圆圆不仅是他的师妹,还是一名少女。
更确切一点,是一名美丽的少女。乔姑娘是江湖上有名的美人,但李相夷看来,琴逢玉也丝毫不差。
这一点猛然醒悟,让他去触碰琴逢玉发髻的手,都已经伸不出去。
琴逢玉还等着小师兄口中她的变化。
小师兄静静望了她片刻,最后他似叹似笑地出了一口气,在自己鼻子上随手刮了一下,移开视线:“哎,就是长高了。”
其他的,似乎已经不适合说出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