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檐参差,秋雨渐收。残存的雨水顺着长长短短的茅草尖刺滴滴答答落下来,断了线似的,却久久不止。有时候一阵风吹过,它们或结成常常的雨线,斜飘于渺茫空疏的半空里,或筛出雨珠碎落如屑,在刹那之间洒出满天星斗。
他一个人坐在屋外狭窄的廊下,细瞧着黄褐色木栏杆上那些深深浅浅的“疤痕”。那是未经打磨的木材才有的痕迹,大大小小、斑斑点点,倒令他寻出了几分趣味来。他从未见过这样的陋室,也从未见过这样不成材的树木。
从前的他总以为,世上的居所都该如宫室宅院那样轩昂壮丽、玲珑别致之分;人间的府邸都该有殿堂楼阁、湖桥轩苑之用;每一个瓦当都该是饰卷云龙凤、羊角虎雀之纹;每一座斗拱都该刻山龟花月、鱼龙鸾凤之图;每一根梁椽栋柱都该镌虚实深浅、蟠螭纵横之雕画;每一排房脊都该铸有正、戗、跑、走,垂、吻、望、仙之别……
今日始知人心之囿、人事差别竟至于此,从前是他见识弊陋了。
他从前没想到世间真相,也从未想过有一天他竟流落如斯。
他是如何走到今天这一步的呢?
他狠狠闭上眼,昨日种种便在紧紧簇起的眉头见不断闪烁。
他记得起事的那个夜晚格外寂静,滚滚夜色,席卷了整个宫苑,高大的殿宇群宛如森然的搏兽,深藏在浓不可化的黑暗中,影影绰绰的,沉重而又怕人。
他紧紧捏住那封已经贴身藏了许久的书信,素色绢帛上的字迹被他手心里淋漓的汗水晕化开来,渐渐模糊。
其实也无妨,书信上每一个仓促写成的字,每一个字体里的勾顿横竖,他都记得清清楚楚。
按照书信所言,他早已神不知鬼不觉地而又以迅雷之速布置好了一切。
先二日便由他手下的亲信“张仙人”召集暗中所养的一千死士趁着浓浓夜色、良辰佳日悄悄去夺取武库,将这一千死士武装成甲胄精锐。只是夺取武库并没有想象的那样顺利,武库令是个机警的,并没有被伪造的符契骗过,当即令守武库的甲士守住武库,他要亲自去问调动甲胄兵器的真伪。张仙人怎能容他走出武库,当即命一千死士与武库守军激战。
他得到消息时惊慌失措——掌官武库的梁略虽然托病未到任,但梁府距离宫城不远,一旦听到动静……对于梁略的辉煌战绩,他还是怕的。
他忍不住在殿中来回奔走,满心满脑都是:开局不利,大约这场生死攸关的惊天之谋要草草收场了。
直到恩师的到来,才令他慢慢平静下来。
才不过月余,这个曾经威震朝堂的风云人物竟然佝偻了挺直的身躯,霜染了一头发,原本骨骼硬朗的面容更显嶙峋憔悴。
不知他受了怎样的折磨,腿脚已然废了,因此是被人用东宫亲赐的肩舆抬了进来的。
只是那双眼睛已然精光乍现、冷硬坚毅。
他们从前虽则彼此相依,其实暗地里也曾相互猜忌,但是当他见到这目光的那一刻,慌乱飞扬的心到底沉淀澄清下来。
到头来,他们还是彼此最可靠的人。
“殿下可曾按照臣所建言事先布置?”太子傅王昶先就问了一句。
“谨遵恩师之命,丝毫不敢有所差。”太子说罢,又将武库那边的情况告知。
“殿下何须担忧,一千死士对那久享太平的百十武库卫士,绰绰有余。”
“可是,梁氏……”
“梁略虽勇略,可是手无寸铁,谁会跟着他来送命?他难道要单枪匹马地来?”
一语惊人,令他醍醐灌顶。果真不过一炷香的功夫,传来武库令战死,其余卫士多半逃散的消息。
他心里的石头顿时落了地——拿到了武器,在这防备空虚的京城中,一千人足以成事。
“留个活口。”王昶骤然翻开那原本耷拉下垂几欲遮盖双目的眼皮,目光如箭,说话的语气一如从前威风凛凛:“待闹起来后,放进去送信。”
他听了顿时满心倾敬,若得知武库被劫,宫里那些老弱妇孺自然土崩瓦解,哪还有心反击?
一千死士自然不够,然东宫戍卫此前大多并不知情,除东宫戍卫中的绝密亲信外,就连身为太子率更令的郭朗事先也全然不知。
但是,按照王昶事先布置,郭家的人自然要拉下水。
“那郭朗平日看着忠诚恭谨,如今却死不从命。”
“郭家能屹立近二百年,不过就是只将家族置于主君之上。”王昶冷笑:“殿下还留着作甚?”
他见王昶如此说,想起郭朗素日风华朗朗,又跟从自己数年,有相伴之谊,心中倒有些不忍。
王昶见他犹豫,也不言语相催。然而大殿无声、夜色深沉、王昶无言——他终于在无边沉默中下了决心。
那就——处理了吧。
东宫戍卫,无论是当日值夜的还是原本该轮休的都被召集来,交到了率更令所属的太子庶子手中。太子亲自前往动员,谎说天子在行宫已为奸人所害,如今奸人阴谋宫变。国难之际,壮士从义,安定社稷,效忠天子。随后洒酒为誓,祭天为盟,相约同享富贵、共掌天下。这数百东宫戍卫皆是出身良家,世代受皇家恩惠。听闻太子陈言,以为山陵崩,储君难,深信不疑,个个慷慨,遂趁着夜色悄然从东宫偏门而出,向宫城方向进发。在那里,他们将得到一千死士从武库里所夺的甲胄弓弩、刀枪剑戟。
随后一千甲士与数百东宫戍卫分作两处,一队攻打司马门,意欲掌握宫禁,控制值夜的公孙尚等人,以三公之名,发号于廷臣;一队攻打云龙门,志在索获太后,以太后之命,发出诏命,宣告天子遇害,遗命储君疾速登基。
天子不在京,南宫守卫空虚,司马门竟被攻破。只是公孙尚何等人,听了纷纷涌入的甲士宣告天子为奸人所害,时已崩逝之言,一眼看穿,自然拒不发令。
消息传来,王昶欲令人斩杀公孙尚,然后假借其命号令百官。
王昶是个当机立断的,立时道:“公孙尚是条老狐狸,他不见兔子不撒鹰,此时局势尚未明朗,定然不会从殿下命。留着他只会坏事,不如命人斩杀,然后假托其名,号令百官。”
“公孙尚德高望重,门生故吏遍天下,朝臣也多服他,留着他方能镇定局面。且其昔日乃吾恩师,岂忍杀之?”
王昶自然知道这储君托此冠冕堂皇之言,定然别有想法。
天子也罢,储君也罢,一向是布置他王昶震慑公孙家,又安排公孙家牵制他王昶,这还不放心,又令郭家来制衡公孙尚和他。
这是世人皆知的,王昶见生死关头,东宫到底不能放弃制衡之道,终究想留着公孙家,将来好制衡他,他虽不能明言此中意,却也绝不坐以待毙,于是厉声道:“殿下不忍伤公孙家,难道公孙家会感激殿下吗?殿下难道以为,公孙太子妃是怎么死的,公孙家会不知道?殿下难道以为,桑林中事与梁略脱罪没有公孙家幕后托着?”
太子听了,冷汗直下,又道:“恩师所言极是,但吾留着他,实则也是为了公孙汲手中的中垒营。他父亲在我们手上,我不信他敢不来。”
王昶听了,冷笑数声,再不提此时。
君臣二人虽因公孙尚之事有了些龃龉,然大事面前,仍有条不紊。
当下二人再次计议,议定如何命自己最后的一支力量夺取京城最重要的四门,然后封锁城门,令内外不通,阻隔天子尚在人世的消息。并详细策划如何制住太后并京城众臣,乃至于控制住局面后,铲除哪些异党都计划完善。
随后王昶又与谋士议定,京城中别无力量可以倚恃,唯有两县监中看押之罪人可用,于是派出亲信,带着武器前往两狱中,免其刑罚,发动其乱。
又命两亲信速速出城,往北军五营,趁着消息尚未走漏,以“天子崩于北山行宫”诱其听命归顺。若能得北军五校,大事可成。
随即王昶又进言太子,命公孙良娣分别写书信给公孙尚及公孙汲,只说天子已崩,令二人顺应天命,速速归附储君。
谁知所派宦官归来却报,公孙良娣踪影全无。
太子恨得牙根几乎不曾咬碎,随即下令若遇公孙良娣,立即斩杀。并与王昶议定,若遇到公孙家的人,格杀勿论。随后东宫中从属于公孙萦者,皆被诛杀。
王昶听闻北宫云龙门被相斗双方分别放火烧了,后来竟连南北宫之间的空中栈道也被烧了。便劝太子速速入宫,此乃关系成败生死之时,理应入宫,封闭宫门,隔绝内外,令外面诸臣不敢动。
二人商议间,又有人来报,公孙氏、景氏、姜氏等几家也率子弟家仆冲杀出来。
这也罢了,据闻一直不声不响的梁略忽然率领子弟、家仆以及手下的二百緹侯杀向宫中。
闻得宫内宫外喊声震天,太子再也坐不住了,即可与王昶等率领最后的戍卫冲向宫门。
等他来至南北宫栈道前时,却见多处火光冲天,也辨不清是哪里起火,甚至辨不清其间情势。王昶当机立断,速速命人以太子令向北宫喊话,先宣言天子已崩,又命宫中戍卫速速顺天从义,不可受奸人唆使,自断生路。又道若从速归降,既往不咎,且可加官进爵等诱降之语。
城中激战已久,除令狐遂所令羽林左骑及宫门卫氏乃是天子心腹,不为所动,余者不知真假,只道莫非天子果真遇害,便动摇起来。
令狐遂眼见人心思变,立即肃然扬言道:“陛下巡幸北宫之前,为防有变,曾赐我以密语,若果真有变故,约有暗号。如今并无暗号传来,此必是叛乱者谣言欺天。无君无父,其罪当诛,诸君绝不可从贼。且韩侯早已出城,发令于骁骑营和北军五校,天明即到。我当与诸君同生死、共进退,诛灭乱党,封侯进爵,指日可待!”
戍卫中立时有令狐遂亲信响应道:“令狐左监所言非虚,我亲眼见韩侯率死士出宫门。我等只需坚持到天明,援兵定来。建功立业就在今日,诸君勉励!”
原本动摇之人,听闻此语,便即誓死守城。
便在此时,忽见层楼上有宫中卫士大声道:“我看见梁家的旗了,定是羽林中郎将到了,我等有救了。”
北宫戍卫翘首眺望,见外面果然烟尘四起,不禁心头大振。而太子军借着火光遥遥见了烟尘,便生了怯意。令狐遂忙趁着彼竭我盈之时,迅速选择骁勇死士,打开南北宫之间的宫门,飞驰冲杀,打了太子军一个措手不及,太子军大乱。
好在太子手下那一千死士,虽已死伤过半,战力犹在,这才稳住了阵脚,与令狐遂等厮杀起来。
双方生死冲杀之际,却有太子军中人来报说梁略已率人攻破司马门。太子军腹背受敌,渐渐不支。
王昶并亲随戍卫等于是护送太子撤离此处,暂避在隐蔽宫室中。王昶退下来细细思量,便知梁略所率领的不过是那二三百并无甲胄重器的家人与緹侯,烟尘什么的,不过是虚虚实实的障眼法。于是便命人喊出此事真相,太子军听了,果然战力倍增。
此战一直战至第二日卯时,是日天晴,天已大亮,众人看得真切,小小南北宫狭道之间,烧毁的雕梁画栋四处纵横、惨不忍睹。其中尸骸交叠、兵甲迤逦。暂时罢战的双方兵将,各自躲在断壁残垣后,彼此警戒窥伺,谁都不知此后命运如何。
北宫里的戍卫人数渐少,梁略所率之人实则有限的事实已为众人所察知,然而无论是北军五校还是骁骑营的人,都还没有来。掐算着各营到此处的时间,令狐遂的心不由越来越虚。
业已大半凋零的太子军亦是强弩之末,太子心中何尝不忐忑?城中如此大的动静,兵变的事情必然早传出去了,他不知消息到达北山还需要多久,他还能支持多久?他派出策动北军五校的人是否会带着兵马功成而归?他也掐算着五校中最远的一支到达京城的时间,心中不觉越来越凉……
“殿下惶惶多日,未曾进食。饮食虽粗,亦可果腹。请殿下保重贵体,以图来日。”
劝食之言,惊醒了他的沉沉追忆,将他从尸横遍地、满眼残骸的景象中唤回到眼前来。
他睁开眼,却见是雨后泥泞中,张仙人正半跪着奉上一只缺了口子的粗陶碗,碗中是不知何物的黑乎乎的一团。
他心中一阵苦楚,摇了摇头:“你觉得,我还有什么来日?”
张仙人听了,不禁老泪纵横,屈身跪下,将食物高高举起,道:“已故皇后临别之际,将殿下托付于臣。臣隐姓埋名十余年才敢以道人之身到殿下身边服侍,总想着尽心尽力辅佐殿下,总有出头之日。然臣不才,辜负先皇后所托,今日便效死君前,亦无面目复见先皇后于地下。”
他见了张仙人这样,心中一软,不觉悲从中来。再不言语,从碗中抓起那黑团子,不由分说便塞进嘴里,大口吞食起来。他也不嚼便硬噎着往下咽,饮食的滋味和着心中酸楚下了喉,辨不清是何滋味,唯有粗剌剌的块砾样的粗劣食材划过咽喉,前所未有的疼痛。
张仙人见了他自残式的吞咽,痛哭出声:“殿下金尊玉贵,臣等皆仰承殿下,岂可不自爱惜?”
他听了,毫不理会,仍旧不管不顾地咽下那粗团子,直到艰难咽尽。他才看向已哭得俯伏在地的张仙人,温言道:“你与我名属君臣,实乃甥舅至亲。阿舅当日逃过捕杀,能到今日,全是为我,可我还是辜负了你一番卧薪尝胆之苦。成王败寇,古今如此。我今日一败涂地,也愿赌服输。只恨未能诛灭逆臣,为母复仇,实乃人生大憾。”
张仙人听了,一面流泪,一面道:“殿下保住性命,将来或可卷土重来,定可诛杀主谋公孙尚与下毒手的顾氏,何尝将来母仇不报?”
张仙人此语原是为激励太子能矍然奋起求生之欲,哪知太子却只是一阵苦笑。他心知太子虽自小失母,却从未受此大挫,灰心已极,便放声大哭起来。
旁边追随至今的亲信扈从无不流泪。
君臣之间正自悲恸,却闻柴门推动之声。他们知是此间主人归来,到底顾着面子,顿时止了哭声。
然主人父子进来一见,便明白了此间情形,顿觉流落的贵人如此落魄,实属可怜。
那二人上前行礼,其中老者便道:“贵人命我等打探之事,小儿今日进城,以卖薪为名,也打听到了一二分。听说城中已定,今日百官皆在宫门外向太后问安。只因天子未归,宫禁依旧戒严,太后传话命各司其职。天子在北军五校的护送下,不日将要回銮……”
那老者说着,便欲言又止。
太子心知更有不祥之事,原本无情无绪,沉郁不开,不知为何此时竟反而坦然许多,道:“吾近日所遇,尽是多舛,还有什么不可承受的?但请直言无妨。”
那老者瞧了张仙人一眼,方缓缓道:“公孙汲率军已先行入城,控制了京城局面。故司徒王昶本来藏匿城中,不知为何竟率几个太学生冲出来自投罗网,被公孙汲斩杀于阵前,如今身首异处,头颅挂在城门上示众。”
虽然对于王昶,他这个做主君的素来倚重却又猜忌,却知此人既死,一切希望全无,此时心如死灰,又不同于此前灰心。更听闻其惨状,动了衷肠,不由号哭起来。
众人见太子面无表情,眼无泪水,唯有仰天嘶声号叫之声声声骇人,原本就因奔逃而惶恐无助,此时更是失控。戍卫之中,有个素来胆小的,听了此声,竟突然拔剑出鞘,割颈自刎。
只见寒光一闪,血喷如注。他没有立刻死,犹如死鱼挣扎了一会才彻底不动了。
张仙人慌忙拉住吓傻了的太子,拖进了屋子里。
他这惨烈一死,竟引发众人彻骨绝望。谁不知谋反是株九族的大罪,自己不但难逃一死,就连亲族也当连坐同罪。如此恐惧,顿时令其中几个情绪失控,他们毫无征兆地就向外奔逃起来。谁知刚打开柴门,便听几声刺耳的萧萧箭鸣,破空而来。几人应声而倒,连一声临死前的惊呼都没有,便倒在雨后的泥地里,再也没了声息。
“是邵璟!一定是邵璟!”
太子惊呼出声,状似癫狂。众人也知死期将近,个个面如死灰。只是等了半日,也只有太子那惊恐万分的呼声罢了,拟想中一拥而入将他们斩于乱刀之下的骑兵并没有出现。
有一阵风吹来,屋顶滑落的无数雨珠化作万千飞花,四溅飞散,砸其了廊下水流中无数涟漪,荡漾着血红色的光斑。
风又停了,雨滴又只是似断非断地轻轻落下去,一个雨滴落下去纷飞出的千瓣万瓣也并不比无数雨珠要少。只是渐渐地,涟漪都散了,什么痕迹都没了。只是廊下积水中与门前泥地前的血色在不断蔓延浸润,和成了泥与水的一部分。
他们都知道是骁骑营的邵璟来了。这令人惊魂难定的恐怖箭法,他们还是在十几天前才见识过的。
没想到,这样快就又见到了。
那一日,太子军与北宫守军、梁略的緹侯军以及后来陆陆续续赶来的几家子弟家仆都已势不能再战却又不可罢战之时,邵璟的骁骑营攻破雍都城的朱雀门,踏着清晨的阳光,挥刀而来。
骁骑营此前除执行天子的密令外,从来都是攻城野战,并未曾在京中有什么作为。
今日人们才得见这支天下精锐的勇武与可怖。
他们骑术惊人,动如风火、疾如迅雷,在你尚未看清之时已勒马于前,悄然近身。手起刀落、所向必要见血;箭无虚发,所指必有伤亡。死于他们刀箭之下的,甚至连呼声都没来得及发出,便已落入尘泥,寂静无声。
其实太子军也并非不是一直劲旅,就在撤出宫城后,他们还是在邵璟的手底下坚持了十几日才力竭被灭的。
等了很久,也还是不见邵璟的人冲杀进来。远山还是那样静默,天地还是一片宁静,等死的滋味令人窒息。
草屋院落之外,其实也并不远,甚至都没有丝毫隐藏的,骁骑营的骑兵无声等待着。
韩懿瞧着雨后乍晴的天空扑出了一道金光,笑道:“日已西斜,中郎将确定不进去吗?难道放任泼天功劳擦肩而过?”
邵璟淡淡瞧了他一眼,道:“韩侯如果想去的话,大可以取这首功。”
韩懿敛了笑容,正色道:“中郎将真沉得住气,就不怕天黑之后生变,若放走了不该放走的人,只怕你不好交代吧。”
邵璟却反而笑了,道:“我怕啊,但我更怕天意难测。”
韩懿叹了口气道:“既如此,我替中郎将走一趟吧。务必令此事善了善终。”
邵璟并不客气推辞,只在马上向着柴门院落方向展臂道:“有劳韩侯了。”
韩懿不禁大笑,道:“你倒是不客气。”
邵璟也回以一笑,道:“劳于王命,岂可虚应推辞。只是韩侯放心,我绝不与韩侯争这泼天功劳。”
韩懿却摇了摇头,催马靠过来,凑过脸来,低声道:“中郎将放心,君与我,功劳要拿,贵人身上的血,却一点也不沾。”
邵璟顿时明白了韩懿的意思,心中一凛,脸上却笑得随和,他也并不回话,只向韩懿略点点头,似乎是默许了,又似乎什么也没表示。
韩懿睨了他一眼,却并不计较,带着自己的四五个门人死士便向柴门奔去。
见韩懿走远了,憋了许久的孟良便问道:“中郎将受命天子捉拿悖逆庶人,为何围而不动?”
邵璟瞧了孟良一眼,这个地方大族家的芝兰子弟,虽然极其灵慧,却毕竟受限于出身与阅历,对于权谋之微妙凶险并不能全知全解。
于是他叹了口气道:“今日之悖逆,焉知不是明日爱子?”
孟良倒是一点就透,忙不迭地点头,道:“我明白了,中郎将是要困死此间人?如此使命既达,却不为他日留刀柄?只是若此中人硬在里面靠着不出来,若时间久了,只怕夜长梦多。中郎将必然知道,想来这里捞功的人多了。再则将来若有人在陛下面前参言,说中郎将不遵诏令、迁延不进该当如何?”
邵璟便想着韩懿消失的地方,道:“你想我为什么要带上他呢?”
此中涉及二十年前的惊天之变,其中恩怨非一时能明白,这孟良此时虽不能完全参悟,却也知道定然是这韩懿与东宫有龃龉,急于想要东宫的命。
“他一个无官无职、孤身一人的,倒是胆子大。”孟良讷讷说道。
邵璟摇摇头道:“你放心,他自然懂得杀人不如诛心。”
孟良不由诧异,道:“这韩侯小小年纪,想不到竟有这样的心计?”
邵璟目光停在他的脸上,良久方道:“你别小瞧了他,此人天生筹谋深沉。若谁犯在他手上,只怕不知死在何处。”
孟良先是一惊,随即释然笑道:“好在我与他并无交集,倒也不怕他。”
二人正说话间,却见柴门已开,一身黑衣的韩懿已率众驰还。众人心中都暗暗惊异于这往返之间何其迅速。
雨后的斜阳照在秋草尖上滚落的露珠上,熠耀生辉。也照在茅屋参差草檐上凝然不动的雨珠上,灿烂生辉。
泰和六年九月十三日,悖逆庶人在逃匿了十余日后,畏罪自戕于京郊一户农人的草屋中。所有追随者如张仙人等并农人父子皆从死。
两日后,天子还驾。
此后数年,不断有人受东宫谋逆案株连,流配赐死之人不可胜数,朝臣为之一空,所缺之官直到三年后梁氏掌权才陆续补缺。
人们不知那曾经一人之下万人之上,转瞬间却殒命郊野的年轻的皇太子在临终前作何感想。只是后来就流传出他死前曾题一首短歌于摇摇欲坠的廊柱上:
黄鹄翩翩兮一去不归,秋草摇摇兮丘山崔巍。
天不久覆兮地不终载,不见我母兮我心伤悲。
他一个人坐在屋外狭窄的廊下,细瞧着黄褐色木栏杆上那些深深浅浅的“疤痕”。那是未经打磨的木材才有的痕迹,大大小小、斑斑点点,倒令他寻出了几分趣味来。他从未见过这样的陋室,也从未见过这样不成材的树木。
从前的他总以为,世上的居所都该如宫室宅院那样轩昂壮丽、玲珑别致之分;人间的府邸都该有殿堂楼阁、湖桥轩苑之用;每一个瓦当都该是饰卷云龙凤、羊角虎雀之纹;每一座斗拱都该刻山龟花月、鱼龙鸾凤之图;每一根梁椽栋柱都该镌虚实深浅、蟠螭纵横之雕画;每一排房脊都该铸有正、戗、跑、走,垂、吻、望、仙之别……
今日始知人心之囿、人事差别竟至于此,从前是他见识弊陋了。
他从前没想到世间真相,也从未想过有一天他竟流落如斯。
他是如何走到今天这一步的呢?
他狠狠闭上眼,昨日种种便在紧紧簇起的眉头见不断闪烁。
他记得起事的那个夜晚格外寂静,滚滚夜色,席卷了整个宫苑,高大的殿宇群宛如森然的搏兽,深藏在浓不可化的黑暗中,影影绰绰的,沉重而又怕人。
他紧紧捏住那封已经贴身藏了许久的书信,素色绢帛上的字迹被他手心里淋漓的汗水晕化开来,渐渐模糊。
其实也无妨,书信上每一个仓促写成的字,每一个字体里的勾顿横竖,他都记得清清楚楚。
按照书信所言,他早已神不知鬼不觉地而又以迅雷之速布置好了一切。
先二日便由他手下的亲信“张仙人”召集暗中所养的一千死士趁着浓浓夜色、良辰佳日悄悄去夺取武库,将这一千死士武装成甲胄精锐。只是夺取武库并没有想象的那样顺利,武库令是个机警的,并没有被伪造的符契骗过,当即令守武库的甲士守住武库,他要亲自去问调动甲胄兵器的真伪。张仙人怎能容他走出武库,当即命一千死士与武库守军激战。
他得到消息时惊慌失措——掌官武库的梁略虽然托病未到任,但梁府距离宫城不远,一旦听到动静……对于梁略的辉煌战绩,他还是怕的。
他忍不住在殿中来回奔走,满心满脑都是:开局不利,大约这场生死攸关的惊天之谋要草草收场了。
直到恩师的到来,才令他慢慢平静下来。
才不过月余,这个曾经威震朝堂的风云人物竟然佝偻了挺直的身躯,霜染了一头发,原本骨骼硬朗的面容更显嶙峋憔悴。
不知他受了怎样的折磨,腿脚已然废了,因此是被人用东宫亲赐的肩舆抬了进来的。
只是那双眼睛已然精光乍现、冷硬坚毅。
他们从前虽则彼此相依,其实暗地里也曾相互猜忌,但是当他见到这目光的那一刻,慌乱飞扬的心到底沉淀澄清下来。
到头来,他们还是彼此最可靠的人。
“殿下可曾按照臣所建言事先布置?”太子傅王昶先就问了一句。
“谨遵恩师之命,丝毫不敢有所差。”太子说罢,又将武库那边的情况告知。
“殿下何须担忧,一千死士对那久享太平的百十武库卫士,绰绰有余。”
“可是,梁氏……”
“梁略虽勇略,可是手无寸铁,谁会跟着他来送命?他难道要单枪匹马地来?”
一语惊人,令他醍醐灌顶。果真不过一炷香的功夫,传来武库令战死,其余卫士多半逃散的消息。
他心里的石头顿时落了地——拿到了武器,在这防备空虚的京城中,一千人足以成事。
“留个活口。”王昶骤然翻开那原本耷拉下垂几欲遮盖双目的眼皮,目光如箭,说话的语气一如从前威风凛凛:“待闹起来后,放进去送信。”
他听了顿时满心倾敬,若得知武库被劫,宫里那些老弱妇孺自然土崩瓦解,哪还有心反击?
一千死士自然不够,然东宫戍卫此前大多并不知情,除东宫戍卫中的绝密亲信外,就连身为太子率更令的郭朗事先也全然不知。
但是,按照王昶事先布置,郭家的人自然要拉下水。
“那郭朗平日看着忠诚恭谨,如今却死不从命。”
“郭家能屹立近二百年,不过就是只将家族置于主君之上。”王昶冷笑:“殿下还留着作甚?”
他见王昶如此说,想起郭朗素日风华朗朗,又跟从自己数年,有相伴之谊,心中倒有些不忍。
王昶见他犹豫,也不言语相催。然而大殿无声、夜色深沉、王昶无言——他终于在无边沉默中下了决心。
那就——处理了吧。
东宫戍卫,无论是当日值夜的还是原本该轮休的都被召集来,交到了率更令所属的太子庶子手中。太子亲自前往动员,谎说天子在行宫已为奸人所害,如今奸人阴谋宫变。国难之际,壮士从义,安定社稷,效忠天子。随后洒酒为誓,祭天为盟,相约同享富贵、共掌天下。这数百东宫戍卫皆是出身良家,世代受皇家恩惠。听闻太子陈言,以为山陵崩,储君难,深信不疑,个个慷慨,遂趁着夜色悄然从东宫偏门而出,向宫城方向进发。在那里,他们将得到一千死士从武库里所夺的甲胄弓弩、刀枪剑戟。
随后一千甲士与数百东宫戍卫分作两处,一队攻打司马门,意欲掌握宫禁,控制值夜的公孙尚等人,以三公之名,发号于廷臣;一队攻打云龙门,志在索获太后,以太后之命,发出诏命,宣告天子遇害,遗命储君疾速登基。
天子不在京,南宫守卫空虚,司马门竟被攻破。只是公孙尚何等人,听了纷纷涌入的甲士宣告天子为奸人所害,时已崩逝之言,一眼看穿,自然拒不发令。
消息传来,王昶欲令人斩杀公孙尚,然后假借其命号令百官。
王昶是个当机立断的,立时道:“公孙尚是条老狐狸,他不见兔子不撒鹰,此时局势尚未明朗,定然不会从殿下命。留着他只会坏事,不如命人斩杀,然后假托其名,号令百官。”
“公孙尚德高望重,门生故吏遍天下,朝臣也多服他,留着他方能镇定局面。且其昔日乃吾恩师,岂忍杀之?”
王昶自然知道这储君托此冠冕堂皇之言,定然别有想法。
天子也罢,储君也罢,一向是布置他王昶震慑公孙家,又安排公孙家牵制他王昶,这还不放心,又令郭家来制衡公孙尚和他。
这是世人皆知的,王昶见生死关头,东宫到底不能放弃制衡之道,终究想留着公孙家,将来好制衡他,他虽不能明言此中意,却也绝不坐以待毙,于是厉声道:“殿下不忍伤公孙家,难道公孙家会感激殿下吗?殿下难道以为,公孙太子妃是怎么死的,公孙家会不知道?殿下难道以为,桑林中事与梁略脱罪没有公孙家幕后托着?”
太子听了,冷汗直下,又道:“恩师所言极是,但吾留着他,实则也是为了公孙汲手中的中垒营。他父亲在我们手上,我不信他敢不来。”
王昶听了,冷笑数声,再不提此时。
君臣二人虽因公孙尚之事有了些龃龉,然大事面前,仍有条不紊。
当下二人再次计议,议定如何命自己最后的一支力量夺取京城最重要的四门,然后封锁城门,令内外不通,阻隔天子尚在人世的消息。并详细策划如何制住太后并京城众臣,乃至于控制住局面后,铲除哪些异党都计划完善。
随后王昶又与谋士议定,京城中别无力量可以倚恃,唯有两县监中看押之罪人可用,于是派出亲信,带着武器前往两狱中,免其刑罚,发动其乱。
又命两亲信速速出城,往北军五营,趁着消息尚未走漏,以“天子崩于北山行宫”诱其听命归顺。若能得北军五校,大事可成。
随即王昶又进言太子,命公孙良娣分别写书信给公孙尚及公孙汲,只说天子已崩,令二人顺应天命,速速归附储君。
谁知所派宦官归来却报,公孙良娣踪影全无。
太子恨得牙根几乎不曾咬碎,随即下令若遇公孙良娣,立即斩杀。并与王昶议定,若遇到公孙家的人,格杀勿论。随后东宫中从属于公孙萦者,皆被诛杀。
王昶听闻北宫云龙门被相斗双方分别放火烧了,后来竟连南北宫之间的空中栈道也被烧了。便劝太子速速入宫,此乃关系成败生死之时,理应入宫,封闭宫门,隔绝内外,令外面诸臣不敢动。
二人商议间,又有人来报,公孙氏、景氏、姜氏等几家也率子弟家仆冲杀出来。
这也罢了,据闻一直不声不响的梁略忽然率领子弟、家仆以及手下的二百緹侯杀向宫中。
闻得宫内宫外喊声震天,太子再也坐不住了,即可与王昶等率领最后的戍卫冲向宫门。
等他来至南北宫栈道前时,却见多处火光冲天,也辨不清是哪里起火,甚至辨不清其间情势。王昶当机立断,速速命人以太子令向北宫喊话,先宣言天子已崩,又命宫中戍卫速速顺天从义,不可受奸人唆使,自断生路。又道若从速归降,既往不咎,且可加官进爵等诱降之语。
城中激战已久,除令狐遂所令羽林左骑及宫门卫氏乃是天子心腹,不为所动,余者不知真假,只道莫非天子果真遇害,便动摇起来。
令狐遂眼见人心思变,立即肃然扬言道:“陛下巡幸北宫之前,为防有变,曾赐我以密语,若果真有变故,约有暗号。如今并无暗号传来,此必是叛乱者谣言欺天。无君无父,其罪当诛,诸君绝不可从贼。且韩侯早已出城,发令于骁骑营和北军五校,天明即到。我当与诸君同生死、共进退,诛灭乱党,封侯进爵,指日可待!”
戍卫中立时有令狐遂亲信响应道:“令狐左监所言非虚,我亲眼见韩侯率死士出宫门。我等只需坚持到天明,援兵定来。建功立业就在今日,诸君勉励!”
原本动摇之人,听闻此语,便即誓死守城。
便在此时,忽见层楼上有宫中卫士大声道:“我看见梁家的旗了,定是羽林中郎将到了,我等有救了。”
北宫戍卫翘首眺望,见外面果然烟尘四起,不禁心头大振。而太子军借着火光遥遥见了烟尘,便生了怯意。令狐遂忙趁着彼竭我盈之时,迅速选择骁勇死士,打开南北宫之间的宫门,飞驰冲杀,打了太子军一个措手不及,太子军大乱。
好在太子手下那一千死士,虽已死伤过半,战力犹在,这才稳住了阵脚,与令狐遂等厮杀起来。
双方生死冲杀之际,却有太子军中人来报说梁略已率人攻破司马门。太子军腹背受敌,渐渐不支。
王昶并亲随戍卫等于是护送太子撤离此处,暂避在隐蔽宫室中。王昶退下来细细思量,便知梁略所率领的不过是那二三百并无甲胄重器的家人与緹侯,烟尘什么的,不过是虚虚实实的障眼法。于是便命人喊出此事真相,太子军听了,果然战力倍增。
此战一直战至第二日卯时,是日天晴,天已大亮,众人看得真切,小小南北宫狭道之间,烧毁的雕梁画栋四处纵横、惨不忍睹。其中尸骸交叠、兵甲迤逦。暂时罢战的双方兵将,各自躲在断壁残垣后,彼此警戒窥伺,谁都不知此后命运如何。
北宫里的戍卫人数渐少,梁略所率之人实则有限的事实已为众人所察知,然而无论是北军五校还是骁骑营的人,都还没有来。掐算着各营到此处的时间,令狐遂的心不由越来越虚。
业已大半凋零的太子军亦是强弩之末,太子心中何尝不忐忑?城中如此大的动静,兵变的事情必然早传出去了,他不知消息到达北山还需要多久,他还能支持多久?他派出策动北军五校的人是否会带着兵马功成而归?他也掐算着五校中最远的一支到达京城的时间,心中不觉越来越凉……
“殿下惶惶多日,未曾进食。饮食虽粗,亦可果腹。请殿下保重贵体,以图来日。”
劝食之言,惊醒了他的沉沉追忆,将他从尸横遍地、满眼残骸的景象中唤回到眼前来。
他睁开眼,却见是雨后泥泞中,张仙人正半跪着奉上一只缺了口子的粗陶碗,碗中是不知何物的黑乎乎的一团。
他心中一阵苦楚,摇了摇头:“你觉得,我还有什么来日?”
张仙人听了,不禁老泪纵横,屈身跪下,将食物高高举起,道:“已故皇后临别之际,将殿下托付于臣。臣隐姓埋名十余年才敢以道人之身到殿下身边服侍,总想着尽心尽力辅佐殿下,总有出头之日。然臣不才,辜负先皇后所托,今日便效死君前,亦无面目复见先皇后于地下。”
他见了张仙人这样,心中一软,不觉悲从中来。再不言语,从碗中抓起那黑团子,不由分说便塞进嘴里,大口吞食起来。他也不嚼便硬噎着往下咽,饮食的滋味和着心中酸楚下了喉,辨不清是何滋味,唯有粗剌剌的块砾样的粗劣食材划过咽喉,前所未有的疼痛。
张仙人见了他自残式的吞咽,痛哭出声:“殿下金尊玉贵,臣等皆仰承殿下,岂可不自爱惜?”
他听了,毫不理会,仍旧不管不顾地咽下那粗团子,直到艰难咽尽。他才看向已哭得俯伏在地的张仙人,温言道:“你与我名属君臣,实乃甥舅至亲。阿舅当日逃过捕杀,能到今日,全是为我,可我还是辜负了你一番卧薪尝胆之苦。成王败寇,古今如此。我今日一败涂地,也愿赌服输。只恨未能诛灭逆臣,为母复仇,实乃人生大憾。”
张仙人听了,一面流泪,一面道:“殿下保住性命,将来或可卷土重来,定可诛杀主谋公孙尚与下毒手的顾氏,何尝将来母仇不报?”
张仙人此语原是为激励太子能矍然奋起求生之欲,哪知太子却只是一阵苦笑。他心知太子虽自小失母,却从未受此大挫,灰心已极,便放声大哭起来。
旁边追随至今的亲信扈从无不流泪。
君臣之间正自悲恸,却闻柴门推动之声。他们知是此间主人归来,到底顾着面子,顿时止了哭声。
然主人父子进来一见,便明白了此间情形,顿觉流落的贵人如此落魄,实属可怜。
那二人上前行礼,其中老者便道:“贵人命我等打探之事,小儿今日进城,以卖薪为名,也打听到了一二分。听说城中已定,今日百官皆在宫门外向太后问安。只因天子未归,宫禁依旧戒严,太后传话命各司其职。天子在北军五校的护送下,不日将要回銮……”
那老者说着,便欲言又止。
太子心知更有不祥之事,原本无情无绪,沉郁不开,不知为何此时竟反而坦然许多,道:“吾近日所遇,尽是多舛,还有什么不可承受的?但请直言无妨。”
那老者瞧了张仙人一眼,方缓缓道:“公孙汲率军已先行入城,控制了京城局面。故司徒王昶本来藏匿城中,不知为何竟率几个太学生冲出来自投罗网,被公孙汲斩杀于阵前,如今身首异处,头颅挂在城门上示众。”
虽然对于王昶,他这个做主君的素来倚重却又猜忌,却知此人既死,一切希望全无,此时心如死灰,又不同于此前灰心。更听闻其惨状,动了衷肠,不由号哭起来。
众人见太子面无表情,眼无泪水,唯有仰天嘶声号叫之声声声骇人,原本就因奔逃而惶恐无助,此时更是失控。戍卫之中,有个素来胆小的,听了此声,竟突然拔剑出鞘,割颈自刎。
只见寒光一闪,血喷如注。他没有立刻死,犹如死鱼挣扎了一会才彻底不动了。
张仙人慌忙拉住吓傻了的太子,拖进了屋子里。
他这惨烈一死,竟引发众人彻骨绝望。谁不知谋反是株九族的大罪,自己不但难逃一死,就连亲族也当连坐同罪。如此恐惧,顿时令其中几个情绪失控,他们毫无征兆地就向外奔逃起来。谁知刚打开柴门,便听几声刺耳的萧萧箭鸣,破空而来。几人应声而倒,连一声临死前的惊呼都没有,便倒在雨后的泥地里,再也没了声息。
“是邵璟!一定是邵璟!”
太子惊呼出声,状似癫狂。众人也知死期将近,个个面如死灰。只是等了半日,也只有太子那惊恐万分的呼声罢了,拟想中一拥而入将他们斩于乱刀之下的骑兵并没有出现。
有一阵风吹来,屋顶滑落的无数雨珠化作万千飞花,四溅飞散,砸其了廊下水流中无数涟漪,荡漾着血红色的光斑。
风又停了,雨滴又只是似断非断地轻轻落下去,一个雨滴落下去纷飞出的千瓣万瓣也并不比无数雨珠要少。只是渐渐地,涟漪都散了,什么痕迹都没了。只是廊下积水中与门前泥地前的血色在不断蔓延浸润,和成了泥与水的一部分。
他们都知道是骁骑营的邵璟来了。这令人惊魂难定的恐怖箭法,他们还是在十几天前才见识过的。
没想到,这样快就又见到了。
那一日,太子军与北宫守军、梁略的緹侯军以及后来陆陆续续赶来的几家子弟家仆都已势不能再战却又不可罢战之时,邵璟的骁骑营攻破雍都城的朱雀门,踏着清晨的阳光,挥刀而来。
骁骑营此前除执行天子的密令外,从来都是攻城野战,并未曾在京中有什么作为。
今日人们才得见这支天下精锐的勇武与可怖。
他们骑术惊人,动如风火、疾如迅雷,在你尚未看清之时已勒马于前,悄然近身。手起刀落、所向必要见血;箭无虚发,所指必有伤亡。死于他们刀箭之下的,甚至连呼声都没来得及发出,便已落入尘泥,寂静无声。
其实太子军也并非不是一直劲旅,就在撤出宫城后,他们还是在邵璟的手底下坚持了十几日才力竭被灭的。
等了很久,也还是不见邵璟的人冲杀进来。远山还是那样静默,天地还是一片宁静,等死的滋味令人窒息。
草屋院落之外,其实也并不远,甚至都没有丝毫隐藏的,骁骑营的骑兵无声等待着。
韩懿瞧着雨后乍晴的天空扑出了一道金光,笑道:“日已西斜,中郎将确定不进去吗?难道放任泼天功劳擦肩而过?”
邵璟淡淡瞧了他一眼,道:“韩侯如果想去的话,大可以取这首功。”
韩懿敛了笑容,正色道:“中郎将真沉得住气,就不怕天黑之后生变,若放走了不该放走的人,只怕你不好交代吧。”
邵璟却反而笑了,道:“我怕啊,但我更怕天意难测。”
韩懿叹了口气道:“既如此,我替中郎将走一趟吧。务必令此事善了善终。”
邵璟并不客气推辞,只在马上向着柴门院落方向展臂道:“有劳韩侯了。”
韩懿不禁大笑,道:“你倒是不客气。”
邵璟也回以一笑,道:“劳于王命,岂可虚应推辞。只是韩侯放心,我绝不与韩侯争这泼天功劳。”
韩懿却摇了摇头,催马靠过来,凑过脸来,低声道:“中郎将放心,君与我,功劳要拿,贵人身上的血,却一点也不沾。”
邵璟顿时明白了韩懿的意思,心中一凛,脸上却笑得随和,他也并不回话,只向韩懿略点点头,似乎是默许了,又似乎什么也没表示。
韩懿睨了他一眼,却并不计较,带着自己的四五个门人死士便向柴门奔去。
见韩懿走远了,憋了许久的孟良便问道:“中郎将受命天子捉拿悖逆庶人,为何围而不动?”
邵璟瞧了孟良一眼,这个地方大族家的芝兰子弟,虽然极其灵慧,却毕竟受限于出身与阅历,对于权谋之微妙凶险并不能全知全解。
于是他叹了口气道:“今日之悖逆,焉知不是明日爱子?”
孟良倒是一点就透,忙不迭地点头,道:“我明白了,中郎将是要困死此间人?如此使命既达,却不为他日留刀柄?只是若此中人硬在里面靠着不出来,若时间久了,只怕夜长梦多。中郎将必然知道,想来这里捞功的人多了。再则将来若有人在陛下面前参言,说中郎将不遵诏令、迁延不进该当如何?”
邵璟便想着韩懿消失的地方,道:“你想我为什么要带上他呢?”
此中涉及二十年前的惊天之变,其中恩怨非一时能明白,这孟良此时虽不能完全参悟,却也知道定然是这韩懿与东宫有龃龉,急于想要东宫的命。
“他一个无官无职、孤身一人的,倒是胆子大。”孟良讷讷说道。
邵璟摇摇头道:“你放心,他自然懂得杀人不如诛心。”
孟良不由诧异,道:“这韩侯小小年纪,想不到竟有这样的心计?”
邵璟目光停在他的脸上,良久方道:“你别小瞧了他,此人天生筹谋深沉。若谁犯在他手上,只怕不知死在何处。”
孟良先是一惊,随即释然笑道:“好在我与他并无交集,倒也不怕他。”
二人正说话间,却见柴门已开,一身黑衣的韩懿已率众驰还。众人心中都暗暗惊异于这往返之间何其迅速。
雨后的斜阳照在秋草尖上滚落的露珠上,熠耀生辉。也照在茅屋参差草檐上凝然不动的雨珠上,灿烂生辉。
泰和六年九月十三日,悖逆庶人在逃匿了十余日后,畏罪自戕于京郊一户农人的草屋中。所有追随者如张仙人等并农人父子皆从死。
两日后,天子还驾。
此后数年,不断有人受东宫谋逆案株连,流配赐死之人不可胜数,朝臣为之一空,所缺之官直到三年后梁氏掌权才陆续补缺。
人们不知那曾经一人之下万人之上,转瞬间却殒命郊野的年轻的皇太子在临终前作何感想。只是后来就流传出他死前曾题一首短歌于摇摇欲坠的廊柱上:
黄鹄翩翩兮一去不归,秋草摇摇兮丘山崔巍。
天不久覆兮地不终载,不见我母兮我心伤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