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时孙医吏好似等准时机般在一旁道:“多谢吕侍郎,此次仲秋,终于能让县民有了盼头。”他又转头对我道:“白苏,这是当朝侍中侍郎吕南楼,莫要光顾着敲章,也要拜谢才是。”

    我连忙行礼示谢:“多谢吕侍郎。”然后将玉章双手呈上要奉还,耳边听得他说:“这印章便送与你罢。”

    这物件只在每年仲秋才用得上,我也未必年年仲秋都有机会亲自来做这月团,是嫌弃我将这印章用过了么?我怯怯地抬头看他,见他那张五官棱角分明俊朗的脸的冷清之气有几丝温和。

    阿措在一旁插嘴:“姜姑娘莫要小看这枚石印,这玉料可是老工匠们在玉料中挖出来的,是十年都难得一见的老玉,上面的字是我家少主昨夜亲自钻刀手刻,外面可没处买去。”

    吕南楼扫了一眼阿措,他即刻闭上了嘴。

    “如此,那我多谢吕侍郎。”听得不是嫌弃之货,还甚是珍贵,我马上小心翼翼放入衣袋。

    吕南楼微微一笑:“姜姑娘可有时间陪我去送这月团?”

    那十几名随从早已将竹匾上的月团三个两个用油纸包住,草绳扎好捆牢,并拢摆在一个竹匾上。

    我呆了呆:“要送给何人?这庵庐内的伤兵残员出来即可拿到了,难不成要排队发?”

    孙医吏又掐准时机似地插了话:“白苏,这里的月团就是庵庐内所有人都分一个,也还剩余有多。吕侍郎的意思,自然是将其余的月团分送到这县内每家每户内。每家均有份,这才是仲秋团圆之意啊。”

    我登时觉得脸一热,我只想到庵庐,并未曾想到这场战事之后,县内百姓走的走,亡的亡,剩余留下来的不过原来半数而已,这已经堆成小山似的月团,说多不多,说少也不少,估摸着大抵也是够的。

    已有青衣随从将一部分月团分给了庵庐的伤卒,连阿弓都拿到一个比自己脸还大的月团,脸上笑开了花,又多得分了两个说是给他父母的,拿上揣兜里连蹦带跳出了庵庐往家去了。陈老妪自拿了一个月团,不言不语躬了躬身便转身离去。剩余部分被阿措派人搬到一辆马车上,候在了庵庐门外。

    “车上载满了月团,所以我们只能走了。”阿措道。

    吕南楼看看我,我连忙点头,表示自己还是可以走的。

    此时已是掌灯时分,吕南楼在前我在后自庵庐旁的第一间屋舍开始敲门。

    门开,出来主人,吕南楼手一挥,阿措上前将扎好的月团递上,主人行礼答谢,吕南楼还礼,我在身后跟着行礼,关门,往下一家。

    县内主巷的各家各户都需走一圈,门拍了不知多少下,来回行礼回礼,出来的屋主有欣喜的,有满脸愁容的,亦有面无表情的,甚至有接过月团后泪流满面的……我们三人见了这百余户人家的喜悲,一路竟也无话,心情都很是沉重。

    我随吕南楼走了一个多时辰,终是将这不大的县尚在家中的人家都走了一轮,直至马车中的月团所剩无几。

    吕南楼回头道:“今夜辛苦姜姑娘随我一道,尊圣上旨意慰问益县百姓。”

    我连忙还礼:“吕侍郎今夜也辛苦了,这番心意,想来益县百姓定能心领。”心中想,这原来竟是圣上的意思。

    吕南楼道:“我送姜姑娘回庵庐罢。过两日圣上还会有嘉奖让人专程送来,安抚边境益县百姓,不止今夜。圣上亦知益县众人之力抵御大陈国侵犯,对两国友好相处功不可没,若非有益县拼死抵挡,未曾让大陈国得半点好处,这两国友好可也是未必能成。”

    说话间行至一户人家大门外,抬头见大门上方门匾写着“冯府”两字,我看着觉得似乎眼熟,吕南楼微笑道:“可还记得到庵庐想要请你到家医治家中病人的冯主簿之子冯堪么?”

    “哦哦,”原来是他家府邸,我心里想,“就这么巧行至此处?不对,他家也算是益县人家,照说这月团也是有份的,虽然他家不缺,但是众人皆有,独独少他一家,日后一定会找个借口来刁难,虽然与他有过节,但这事却实在少不了他家。”

    阿措走上台阶前去拍门,一小童开门出来见,回头报了转头出来作揖行礼道:“我家少主说天色已晚已然睡下,不便待客。即是益县人人有份,让我代领,致谢吕侍郎。”

    我一听就愣住了,那冯堪多半是对那日被阿措吓唬一事耿耿于怀,此时竟拒绝出门见面。我喃喃道:“此人竟如此小气,对那日之事仍有芥蒂。此时不出门,分明是再摆架子。”

    我十分生气,吕南楼却和颜悦色对那小童道:“即是如此,就请收下此月团,也请转达在下谢意,此次灰面菘菜肉料之助,还多谢你家少主。待我回到都城,定向圣上禀明,圣颜大悦之时,亦会下令嘉奖。”

    听到此处,我有点晕,那么多的月团原料,竟是冯堪所助?

    若是他此刻拒绝见我们,那么很大可能是这次所助必定是被吕南楼要挟?想到此处,顿时觉得冯堪也是很冤,换做是我,也是心有怨愤不肯出门来迎。我想他也不容易,堂堂朝内主簿之子,多少也能在人前傲然嚣张,却在面前这位吕侍郎的随从面前半分便宜没占到,非但在众人面前被吓唬一轮,还得倒贴一大笔食物,平日里跋扈惯了,有这几口气要憋在心里,不能出气,自然不愿意出门来接礼。

    想到此处,我不无担忧看着吕南楼,他回头见我不言不语,一脸担忧之色看向自己,嘴角轻扬:“不要紧,不必担心。”

    他也能猜到我所担心之事,我脸一红,心下暗道:“我是多事,此事虽我有份连累,又不是我主动去招惹。他为朝内之官,自然是要对当朝皇上负责,管理不称职百官,不算得救我于危难之时。再说当时还不知道谁胜谁负,若真动手,我未必会输,他们一伙人身后那一众伤卒,能动手的恐怕不下十人,结果是什么还真不好说……”我正胡思乱想,吕南楼一句:“我们走罢。”

    阿措牵来已经清空月团的马车,放下踏凳。吕南楼站在踏凳旁,示意我上马车:“再往前走,恐怕你体力不支,今夜走了这许久,回程不能再用两脚丈量行程,上车罢。”

    我依言提裙踏上踏凳再踏上马车,拉开车门,见车内凳上铺着绿琉璃色纹锦缎,窄桌上放着一个食盒。吕南楼随即矮身进车内,坐好后从窄桌下的屉子里拿出一个半肘之高的陶杯,外面套着青瓷色的锦缎杯套,上面盖着带扣的陶盖,递给我:“这是泡好的桂花茶,不热不凉,刚好温手,正合解渴。”

    我接过陶杯,打开陶盖,一股桂花清香之气迎面扑来,我放嘴边抿了一口,果然温度正好,一口茶水下喉,温润无比。我也是渴了,又接连喝了两口。

    吕南楼打开食盒,我看过去,里面躺着一个肥圆的月团,正是刚才做出来的。

    吕南楼一定是让人留了月团,不然这一路送出去,连带走路,作揖还礼,人都是懵的,到后面几乎都是麻木行礼,哪里还记得自己也得要吃东西?我不时看到阿措的脸部肌肉僵硬,到后来几乎是挤出来的笑,尤其在拍门有人应门而出的时候,阿措那笑容在我看来简直就不能再看第二眼,幸而开门的各家各户大多只留意那递过去的包好的月团,不曾留意门外人的笑比哭都难看的脸。

    吕南楼拿起月团递给我:“你应该饿了,从午时到现在,忙了大半日,吃吧。”

    我很是感激他居然还记得给我留一个,接过月团便咬了一大口,才发现自己真是饿得狠了。我连续咬了三大口,吧唧吧唧嚼了吞咽下肚,又就着手中的桂花茶喝了一口,才觉得有些回神的感觉,刚才那么许久的行路作揖还礼,都不知如何一口气到现在做完的。

    吕南楼目不转睛看着我狼吞虎咽,目光柔和:“你可慢些,不要噎着。”

    我舒口气:“万事均等得,唯独吃等不得。”

    马车外的阿措听到我这番言论,“噗嗤”笑出声:“姜姑娘,这话很是。我们常年在外行走,体力用得甚多,若是吃食跟不上,便会半路晕倒,其他什么都是假的,让肚子不空才是对的。”

    我不好意思:“我只顾自己吃了,不知吕侍郎可有进食?”

    阿措插话道:“我在出第一锅的时候便试吃了一个,原本怕是不熟,没想到陈老妪的烙饼真是一绝,火候刚好,不焦不生,香味扑鼻。”

    我看看吕南楼,他轻轻一笑,没有接话茬。

    我看着手中剩下半个月团,有些尴尬,这个月团可能是吕南楼自己留的,被我吃掉一半,他或许还没进食。

    我将口咬的边缘连边掰下,剩下小半个月团递给他:“这半边我没吃过,你也瞧见了,实在是我的不是,应当在进嘴之前将它分一半……”

    我还犹豫担心他看我递过去的月团不过三四口便能吃完,或许有些少了,总比全部进我的嘴里要强,谁知他伸手接过那小半边月团,放在嘴边咬了一口轻嚼了几下道:“陈老妪的烙饼果真一绝,阿措,你的品尝之技略有长进了。”

    赶马车的阿措声音甚是得意:“多谢少主夸奖。”

    我看看手中的桂花茶陶杯,心想这陶杯可不能像月团一样将我碰过的那边用刀削掉,又不能让他来喝我喝过的茶汤,我偷偷瞅瞅那屉子,指望里面若是能有另外一杯一样的陶杯,我就不至于如此尴尬。

    吕南楼看了看我,仿佛猜中了我心里所想,岔开话题问了句话:“你可知为何陈老妪今日肯现身庵庐来接你做了一半的活?”

    我尴尬笑笑:“想必她知晓我的炕饼功夫实在不能入眼,干脆亲自动手。”

    吕南楼摇摇头:“你的炕饼功夫与她而言并不重要,此次是看了孙医吏的面子,既肯出灰面,又肯出力。”

    我顿时来了好奇心,兴致勃勃的像在街头巷尾听论各种妇人消息,生怕错过了竖起耳朵。

    吕南楼并未看我,只转头望向帘外,轻声道:“孙医吏和陈老妪原是青梅竹马,两小无猜情投意合,原以为到婚嫁之龄两人便能结为夫妻。”

    我隐约猜到了后面的情节,其实都不用猜,陈老妪的夫君和儿子都为战而亡,孙医吏还活着,这两人并未能结为夫妻。

    果然,吕南楼缓缓续道:“陈老妪家中将她许配给了县中何家,孙医吏发誓此生不娶,几十年都在都城安济坊行医。陈老妪家人都在战事中亡后,孙医吏便向圣上自荐到益县庵庐为伤卒看病疗伤。孙医吏此行虽名为自荐到此地,知其过往之人谁人不知他来此处何意?他们两人如今已是不惑之年,眼下陈老妪丧夫丧子,一人独过,若是自己在家中有个头痛闹热无人知晓,也是与性命攸关之事。孙医吏不曾娶妻,就算不能同一屋檐之下,能毗邻相看,我看那孙医吏已很是尽责。”

    我忍不住道:“陈家将陈老妪许配他人,当年她肯嫁?”

    吕南楼深深看我一眼:“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确实难以违抗。”

    我喃喃道:“若是不能和自己所中意之人相守至老,此生想来已无意义。”

    吕南楼淡淡一笑:“人世岂能事事顺心遂意?当年之事我们不过道听途说,真正实情恐怕只有孙医吏和陈老妪两人自己才会知晓。话虽如此,如今陈老妪日日愿到庵庐烧火煮饭,算是对孙医吏看护之恩的回报。”

    我低头默不作声,心下感慨。这君有意妾有情,然不能在年轻时日日相守,反而到不惑之年才能隔街相助,浪费了大好年华啊。

    我连连叹气可惜。

    耳边听得吕南楼缓缓道:“那年元国四处闹荒灾,粮食欠收,陈家从更贫困山中逃难而来,家人无粮半途昏饿,让路过的何家主公救回益县。何家非但帮忙陈家在益县安顿,又救济了近半年有余,从不曾管陈家要半分银两。待陈家缓过劲来要致谢之时,何家家主病逝,家中衰落,唯有一子到了娶妻之龄,四处提亲都嫌他家家境没落。陈家此时有女也到了婚嫁之龄,虽与隔壁孙家之子相识,情投意合,但自家主动将她许配给了何家,虽有万分不情愿,但又能如何?”

    “所以情投意合,终究抵不过世间人情,可是?”我问他。

    吕南楼并未答话,沉默半晌,马车停了,他道:“庵庐到了,姜姑娘可要下车?”

    我一听,只得起身,推门而出,回头看他,那张俊逸冷清的脸,默默望向我,我抬脚踏了踏凳而下,朝着车上行了一礼:“今日听得吕侍郎一席话,当真胜过读几年书,眼界开阔,多谢吕侍郎。”

    车内无话,我转身进了庵庐,回头再望,马车未动。直至我将庵庐门关上,才听得马车车轮声“嗒嗒”远去。

    次日再点庵庐中伤卒,伤势已复好的卒子均已陆续离去,那受伤不轻的高斋却不告而别。此事甚是奇怪,我去向孙医吏报,他也不明所以,众人前堂后院都找了个遍都没有将人找到。原本这庵庐也没有多大点地方,站在篱笆外就能将除了庵庐那间堂屋内的其他地方瞧得一清二楚,就是不见高斋的人影。

    孙医吏思量半晌道:“按理说他的伤其实不过皮外伤,就是重一些的皮外伤,能护理仔细了,也无大碍,没有性命之忧。他恐怕是自己走了,不声不响的,若是真如此,也就罢了。”

    除了高斋,其余的都在离开之前有登记在册,三三两两的陆续离开,最后庵庐内的伤卒尽数都散了。

    此时已是一月有余。吕南楼那夜离去后不曾再来过,冯堪也不曾再来叫嚣过,甚至那皇四子也不曾见过了,这几人仿佛一夜消失了似的。

    又过两日,孙医吏道:“庵庐救伤已近尾声,我要回都城复命了。你家今日有人来接你,白苏,此次救治你出力不少,朝上我会禀明圣上嘉奖。”

    我惶恐得很:“孙老,我不过是奉父命来此协助,何来有功之说?”

    孙医吏修书派人往都城送信到我家,空青即刻启程来益县接我返家。当日马车来,如今马车再回去。这一路上我缩在空青带来给我的绛紫大氅里,不断掀开帘子往外望,沿街房舍已经陆续有人出入,街上开始人来人往,比往时热闹许多,又见商贩出来叫卖糕点,或是菜蔬。出了益县,沿路的树木都落尽了叶子,光秃秃的,掠过更冷的风毫无遮挡地迎面吹得脸微疼。

    空青亲自驾着马车,甩着马鞭有一句没一句和我说话:“白苏,你没有初时我送你来的时候爱说话了……白苏,在益县的日子过得如何?……白苏,要入冬了。”

    ?

章节目录

花开御炉香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零九破只为原作者季季秀秀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季季秀秀并收藏花开御炉香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