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场急雨过后,天气一日日转凉,檐角的枝叶由绿转黄,又飘摇而落,踏着细碎的光影,云朔端着托盘来到书房。
屋内,李继隆斜倚在窗前,埋首看书,阳光在他的眼底眉梢洒下点滴光华,竟让云朔生出几分“陌上人如玉,公子世无双”的错觉。
云朔晃了晃脑袋,将那些个胡思乱想从脑中晃了出去,这才轻手轻脚步入屋内,走到李继隆身畔。
感受到身侧的人影,李继隆头也未抬地从托盘中抓起杯盏,仰起脖子正欲一饮而尽,抬眸间瞧见了身侧的女孩,那仰起的脖子僵了半晌,终还是装模作样地啜了几口。
李继隆知道,云朔煎的茶是极好的——并非是他有多善于品鉴,而是赵承宗每每过府来,都对云朔的茶赞不绝口。那小子的嘴有多刁,没人比李继隆更清楚,能得那家伙评一声“好”尚且不易,能被他赞不绝口,必是祖坟上冒青烟了。
可李继隆搞不懂,喝口水罢了,哪来这么些个弯弯绕绕。不过,要说到这饮茶……
李继隆摩擦着杯盏,良久不语。
待李继隆饮罢,云朔默默地端起托盘出了屋,而后轻轻地替他合上了门,留一室宁静与他。
算起来,云朔来到李继隆身边做婢女,已经有四个多月了。
自从入了这李府,做了李继隆的贴身婢女,云朔才发现,这官宦子弟的生活,似乎和自己想象的不大一样。
这几个月里,她眼瞧着李继隆天刚初晓便开始习武练剑,夜里归来,他都会读一会儿书。如今他虽领着西头供奉官的官职,但平日里也多是赋闲在家,可他从未真正让自己闲着——或是待在武场练习弓马骑射,或是与府上的先生夫子探讨学问,或是约上几个素日交好的子弟外出游猎,竟是大忙人一个。
“想什么呢?这般入神。”
一阵笑声传来,云朔回头,这才发现李素儿不知何时坐到了身畔。
当初,得知云朔要入府抵债,最为震惊的莫过于吴氏与李素儿母女二人。
吴氏直拧着李继隆的耳朵斥他胡闹。可瞧着两个孩子倒似周瑜打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也只能由他们去胡闹了。可李素儿听到消息倒是心生欢喜——她与云朔投缘,自是巴不得云朔留在府里。终日里,李素儿但凡得闲了,便总会溜来寻云朔玩儿。这满院子的婢女仆妇瞧见主子们看重云朔,越发无人敢找云朔的茬儿,待云朔很是和善。
李素儿坐在云朔身畔,拽着她的胳膊,一个劲儿地说着:“我的好朔娘,马上就要过年了,我想为大娘做个香囊,你可得帮我。”
云朔笑呵呵地直称“好”,心念一想,可不是快要过年了么?算起来,自己离开云台山,竟然一年有余了呢。
她望着头顶光秃秃的枝丫,一声伤春悲秋之叹不期然地从口中溢了出来。
.
年底降至,府里头的下人一个比一个的忙碌。至于云朔,虽说大家都心照不宣地不使唤她干活,可她也未曾闲着,眼瞅见哪里缺人手了,便跑去一起帮忙。而大宋开宝元年的爆竹声,就在云朔脚不沾地的忙碌中悄然而至。
正月初一,新年佳节,爆竹声声响彻在开封城的上空,而这一日的李府也比平日里也要热闹不少。一大早祭完祖,吴氏就带着孩子们去往同在京城任职的兄长李处畴家中拜年,夜里方归,而后一家人便围坐一起,吃着素饼,赏着漫天烟花。
李继隆兄弟姊妹共七人,李继隆排行第二,其长姐在多年前嫁给了已故中书令郭崇之子郭守磷,三妹嫁给了范贻之孙,四妹李素儿待字闺中,五弟李继和在国子监读书,近日方才归家,另有继恂及七娘两个尚还年幼的弟妹。
云朔坐在李素儿身边,望着屋内其乐融融的一团,不禁将目光投向了李继隆。长兄如父,李处耘去了,这一大家子孤儿寡母的兴衰荣辱便都系于李继隆一身了。
而李继隆,他也不过才十八岁。
仿佛察觉到云朔的视线,李继隆回望了过来。二人视线相触,云朔先是一怔,继而咧嘴一笑,又将手上的饼子朝嘴里一塞,狼吞虎咽地咀嚼了起来。
李继隆望着她这副傻样儿,也忍不住露出了笑。
.
这夜里闹腾了许久,云朔回房时已然困极,爬上床倒头便睡着了,等她从晨光熹微中醒来,她在这开封城里度过的第一个春节已经结束了。
她爬下床,揉着惺忪睡眼推开窗,霎时,白雪覆面,白茫茫的天地霎时间涌入眼底。
呵,下雪了!
云朔喜上眉梢,人已飞奔了出去。
这场雪,断断续续地下了好几日,等到冰雪消融的时候,李继隆忽然说要带她出府。
云朔不明所以,但主子有命,做丫鬟的岂有不从,于是颇为自觉地跟在李继隆屁股后头爬上了马车。
出府后,他们径直去了遇仙楼,李继隆在二楼寻了间幽静的雅室,便吩咐云朔煎茶。
店小二殷勤地凑上前来说店内已备好上好清茶,李继隆却挥了挥手,只叫云朔煎茶。
这小二也是个机灵的,见此情形,只说了句客官有事再吩咐,便笑呵呵地退下了。
煎茶的一应物件儿出府之时早已备齐。云朔端坐案前,生火,煮水,沸水撒过,茶烟袅袅而起,一股清冽的茶香便慢慢地浮起,若有似无。
从始至终,李继隆都只是默默把玩着杯盏,漫不经心地看着茶烟缭绕中的云朔。可云朔却知道,他虽看着自己,却没有看着自己。云朔还知道,今日的他,似有无限心事。云朔不知他有何烦忧,只想着这一盏清茶,或许能为他洗去几分俗世纷扰。
一屋,一案,一盏茶,一双人,一室空蒙。
打破这一室宁和的,是洞开的窗外,那个步履有些缓慢的身影。
杯盏撞击桌案的钝响声砸入耳中,云朔抬起头,却只看见李继隆飞起的衣角在门口闪过。
“晚辈李继隆拜见吕大人。”
被李继隆迎入雅室之内的吕大人是一位目光矍铄的老者。那人甫一入屋,便将目光落在煮水煎茶的云朔身上。
云朔福至心灵,适时地添火,点水,那茶水便也听话似的翻滚了起来,还飘出一缕淡香,沁人心扉。
吕大人抚着山羊须,叹道:“小郎有心了。”
李继隆一笑,“大人日理万机,还肯拨冗相见,是晚辈之幸。久闻大人擅茶,这孩子年纪虽小,却于茶之一道上略有研究,今日在大人面前献丑了。”
云朔嘴角抽了抽,倒是自己眼拙了,往日竟没看来,这家伙拍马屁的工夫竟是如此的炉火纯青。
她垂着头,用竹筴搅弄着釜中茶汤,直到水波翻腾,如鼓如浪,这才将放置于案旁的一瓢水注入釜中,茶汤之沸渐止,惊涛骇浪归于平静。
云朔露齿一笑,将第一盏茶汤双手捧上,奉与吕大人,又将第二盏奉与李继隆。
吕大人双手接过,挪于鼻唇之间,轻嗅而过,后才浅啜了一口,喟然一叹。
吕大人素日为人沉稳,此时却因一盏茶而神色沉醉,看来传言果然不虚,这位吏部侍郎兼参知政事吕余庆吕大人果真是好茶之人。
饮过茶,吕余庆的面容舒缓了几分,不似方才那般冷峻,开门见山道:“不知小郎今日邀老夫前来,所为何事?”
李继隆闻言,正襟危坐道:“大人,今日晚辈实为拜谢大人当年的恩情。”
“老夫愚钝,竟不知何日于你有恩?”
“四年前,先父触怒圣颜,贬至淄州。而半年后大人自江陵还朝,曾在官家面前替父陈情。晚辈惭愧,今时今日才知晓此事,可大人进言之恩,晚辈没齿难忘。”
“当年官家问询,老夫不过将心中所想如实相告罢了,如何敢当你一声谢。”吕余庆抚了抚胡须,又慢条斯理道,“都是些不值一提的事,又隔了这么多年,也不知今日如何又被翻了出来,徒惹是非。”
李继隆双目微缩,敛容,抱拳道:“大人,晚辈……”
吕余庆罢了罢手,止住了李继隆的话,“往事已矣,来者可追。小郎若一味沉湎于前尘往事,反倒容易落入困境,倒不如着眼将来,小郎智勇双绝,来日必有造化。”
李继隆抿了抿唇,默然片刻,方道:“有劳大人指点。”
云朔安静地坐在炉火边,袅袅茶烟下,她假装在很认真地煎茶,实则明目张胆地偷听。吕余庆瞧向云朔,露出了进屋以来的第一个笑容,“你这女娃,今年多大了?”
云朔哑然,她低头瞅了瞅自己身上的小厮装扮,又摸了摸头上的方巾,“老伯怎知我是女娃?”
吕余庆笑呵呵地眯起了眼,“女娃,我看这小郎并非懂茶之人,不如跟老伯走吧,你是个好苗子,别被那些个俗物糟蹋了。”
云朔“噌噌噌”地跑到李继隆处,躲到他身后,只笑嘻嘻地探出一颗小脑袋,“他懂与不懂,我都愿煎给他吃。老伯若是爱吃,不妨常来李府做客。”
.
马车摇摇地行驶在熙熙攘攘地街市之上。车外,喧嚣弥漫,车内,一片静谧。
自从离开遇仙楼,李继隆便再也没有发过一言。
“李继隆。”云朔忽然出声,打破这死一般的沉寂。
李继隆抬头,看向她。
“你知不知道,开封城的你,和我在蜀中遇见的那个你,不一样。”
李继隆勾起唇,反倒笑了起来,他笑起来时,那一对剑眉便微微挑起,眉眼间便泛起些神采飞扬的意味儿。
“在蜀中,你就像那天上的鹰,哪怕被打得半死不活了,你的翅膀也是高展着的。可在开封,你就像那被套了鞍的马儿,再是身姿矫健,也总透着一股沉沉死气。”
云朔认真地望着李继隆,慢慢地说着,说完,她便皱起了眉头,一副很不开心的样子,“李继隆,我不喜欢现在的你。”
李继隆微微笑着,眼底却无一分笑意。他伸出一根手指,轻飘飘地挑开马车帘子,于是,拥挤的人流便挤入了他与云朔的眼,人流之后,那一小方天空被割得四分五裂。
这里的天,太逼仄,容不下鹰。
屋内,李继隆斜倚在窗前,埋首看书,阳光在他的眼底眉梢洒下点滴光华,竟让云朔生出几分“陌上人如玉,公子世无双”的错觉。
云朔晃了晃脑袋,将那些个胡思乱想从脑中晃了出去,这才轻手轻脚步入屋内,走到李继隆身畔。
感受到身侧的人影,李继隆头也未抬地从托盘中抓起杯盏,仰起脖子正欲一饮而尽,抬眸间瞧见了身侧的女孩,那仰起的脖子僵了半晌,终还是装模作样地啜了几口。
李继隆知道,云朔煎的茶是极好的——并非是他有多善于品鉴,而是赵承宗每每过府来,都对云朔的茶赞不绝口。那小子的嘴有多刁,没人比李继隆更清楚,能得那家伙评一声“好”尚且不易,能被他赞不绝口,必是祖坟上冒青烟了。
可李继隆搞不懂,喝口水罢了,哪来这么些个弯弯绕绕。不过,要说到这饮茶……
李继隆摩擦着杯盏,良久不语。
待李继隆饮罢,云朔默默地端起托盘出了屋,而后轻轻地替他合上了门,留一室宁静与他。
算起来,云朔来到李继隆身边做婢女,已经有四个多月了。
自从入了这李府,做了李继隆的贴身婢女,云朔才发现,这官宦子弟的生活,似乎和自己想象的不大一样。
这几个月里,她眼瞧着李继隆天刚初晓便开始习武练剑,夜里归来,他都会读一会儿书。如今他虽领着西头供奉官的官职,但平日里也多是赋闲在家,可他从未真正让自己闲着——或是待在武场练习弓马骑射,或是与府上的先生夫子探讨学问,或是约上几个素日交好的子弟外出游猎,竟是大忙人一个。
“想什么呢?这般入神。”
一阵笑声传来,云朔回头,这才发现李素儿不知何时坐到了身畔。
当初,得知云朔要入府抵债,最为震惊的莫过于吴氏与李素儿母女二人。
吴氏直拧着李继隆的耳朵斥他胡闹。可瞧着两个孩子倒似周瑜打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也只能由他们去胡闹了。可李素儿听到消息倒是心生欢喜——她与云朔投缘,自是巴不得云朔留在府里。终日里,李素儿但凡得闲了,便总会溜来寻云朔玩儿。这满院子的婢女仆妇瞧见主子们看重云朔,越发无人敢找云朔的茬儿,待云朔很是和善。
李素儿坐在云朔身畔,拽着她的胳膊,一个劲儿地说着:“我的好朔娘,马上就要过年了,我想为大娘做个香囊,你可得帮我。”
云朔笑呵呵地直称“好”,心念一想,可不是快要过年了么?算起来,自己离开云台山,竟然一年有余了呢。
她望着头顶光秃秃的枝丫,一声伤春悲秋之叹不期然地从口中溢了出来。
.
年底降至,府里头的下人一个比一个的忙碌。至于云朔,虽说大家都心照不宣地不使唤她干活,可她也未曾闲着,眼瞅见哪里缺人手了,便跑去一起帮忙。而大宋开宝元年的爆竹声,就在云朔脚不沾地的忙碌中悄然而至。
正月初一,新年佳节,爆竹声声响彻在开封城的上空,而这一日的李府也比平日里也要热闹不少。一大早祭完祖,吴氏就带着孩子们去往同在京城任职的兄长李处畴家中拜年,夜里方归,而后一家人便围坐一起,吃着素饼,赏着漫天烟花。
李继隆兄弟姊妹共七人,李继隆排行第二,其长姐在多年前嫁给了已故中书令郭崇之子郭守磷,三妹嫁给了范贻之孙,四妹李素儿待字闺中,五弟李继和在国子监读书,近日方才归家,另有继恂及七娘两个尚还年幼的弟妹。
云朔坐在李素儿身边,望着屋内其乐融融的一团,不禁将目光投向了李继隆。长兄如父,李处耘去了,这一大家子孤儿寡母的兴衰荣辱便都系于李继隆一身了。
而李继隆,他也不过才十八岁。
仿佛察觉到云朔的视线,李继隆回望了过来。二人视线相触,云朔先是一怔,继而咧嘴一笑,又将手上的饼子朝嘴里一塞,狼吞虎咽地咀嚼了起来。
李继隆望着她这副傻样儿,也忍不住露出了笑。
.
这夜里闹腾了许久,云朔回房时已然困极,爬上床倒头便睡着了,等她从晨光熹微中醒来,她在这开封城里度过的第一个春节已经结束了。
她爬下床,揉着惺忪睡眼推开窗,霎时,白雪覆面,白茫茫的天地霎时间涌入眼底。
呵,下雪了!
云朔喜上眉梢,人已飞奔了出去。
这场雪,断断续续地下了好几日,等到冰雪消融的时候,李继隆忽然说要带她出府。
云朔不明所以,但主子有命,做丫鬟的岂有不从,于是颇为自觉地跟在李继隆屁股后头爬上了马车。
出府后,他们径直去了遇仙楼,李继隆在二楼寻了间幽静的雅室,便吩咐云朔煎茶。
店小二殷勤地凑上前来说店内已备好上好清茶,李继隆却挥了挥手,只叫云朔煎茶。
这小二也是个机灵的,见此情形,只说了句客官有事再吩咐,便笑呵呵地退下了。
煎茶的一应物件儿出府之时早已备齐。云朔端坐案前,生火,煮水,沸水撒过,茶烟袅袅而起,一股清冽的茶香便慢慢地浮起,若有似无。
从始至终,李继隆都只是默默把玩着杯盏,漫不经心地看着茶烟缭绕中的云朔。可云朔却知道,他虽看着自己,却没有看着自己。云朔还知道,今日的他,似有无限心事。云朔不知他有何烦忧,只想着这一盏清茶,或许能为他洗去几分俗世纷扰。
一屋,一案,一盏茶,一双人,一室空蒙。
打破这一室宁和的,是洞开的窗外,那个步履有些缓慢的身影。
杯盏撞击桌案的钝响声砸入耳中,云朔抬起头,却只看见李继隆飞起的衣角在门口闪过。
“晚辈李继隆拜见吕大人。”
被李继隆迎入雅室之内的吕大人是一位目光矍铄的老者。那人甫一入屋,便将目光落在煮水煎茶的云朔身上。
云朔福至心灵,适时地添火,点水,那茶水便也听话似的翻滚了起来,还飘出一缕淡香,沁人心扉。
吕大人抚着山羊须,叹道:“小郎有心了。”
李继隆一笑,“大人日理万机,还肯拨冗相见,是晚辈之幸。久闻大人擅茶,这孩子年纪虽小,却于茶之一道上略有研究,今日在大人面前献丑了。”
云朔嘴角抽了抽,倒是自己眼拙了,往日竟没看来,这家伙拍马屁的工夫竟是如此的炉火纯青。
她垂着头,用竹筴搅弄着釜中茶汤,直到水波翻腾,如鼓如浪,这才将放置于案旁的一瓢水注入釜中,茶汤之沸渐止,惊涛骇浪归于平静。
云朔露齿一笑,将第一盏茶汤双手捧上,奉与吕大人,又将第二盏奉与李继隆。
吕大人双手接过,挪于鼻唇之间,轻嗅而过,后才浅啜了一口,喟然一叹。
吕大人素日为人沉稳,此时却因一盏茶而神色沉醉,看来传言果然不虚,这位吏部侍郎兼参知政事吕余庆吕大人果真是好茶之人。
饮过茶,吕余庆的面容舒缓了几分,不似方才那般冷峻,开门见山道:“不知小郎今日邀老夫前来,所为何事?”
李继隆闻言,正襟危坐道:“大人,今日晚辈实为拜谢大人当年的恩情。”
“老夫愚钝,竟不知何日于你有恩?”
“四年前,先父触怒圣颜,贬至淄州。而半年后大人自江陵还朝,曾在官家面前替父陈情。晚辈惭愧,今时今日才知晓此事,可大人进言之恩,晚辈没齿难忘。”
“当年官家问询,老夫不过将心中所想如实相告罢了,如何敢当你一声谢。”吕余庆抚了抚胡须,又慢条斯理道,“都是些不值一提的事,又隔了这么多年,也不知今日如何又被翻了出来,徒惹是非。”
李继隆双目微缩,敛容,抱拳道:“大人,晚辈……”
吕余庆罢了罢手,止住了李继隆的话,“往事已矣,来者可追。小郎若一味沉湎于前尘往事,反倒容易落入困境,倒不如着眼将来,小郎智勇双绝,来日必有造化。”
李继隆抿了抿唇,默然片刻,方道:“有劳大人指点。”
云朔安静地坐在炉火边,袅袅茶烟下,她假装在很认真地煎茶,实则明目张胆地偷听。吕余庆瞧向云朔,露出了进屋以来的第一个笑容,“你这女娃,今年多大了?”
云朔哑然,她低头瞅了瞅自己身上的小厮装扮,又摸了摸头上的方巾,“老伯怎知我是女娃?”
吕余庆笑呵呵地眯起了眼,“女娃,我看这小郎并非懂茶之人,不如跟老伯走吧,你是个好苗子,别被那些个俗物糟蹋了。”
云朔“噌噌噌”地跑到李继隆处,躲到他身后,只笑嘻嘻地探出一颗小脑袋,“他懂与不懂,我都愿煎给他吃。老伯若是爱吃,不妨常来李府做客。”
.
马车摇摇地行驶在熙熙攘攘地街市之上。车外,喧嚣弥漫,车内,一片静谧。
自从离开遇仙楼,李继隆便再也没有发过一言。
“李继隆。”云朔忽然出声,打破这死一般的沉寂。
李继隆抬头,看向她。
“你知不知道,开封城的你,和我在蜀中遇见的那个你,不一样。”
李继隆勾起唇,反倒笑了起来,他笑起来时,那一对剑眉便微微挑起,眉眼间便泛起些神采飞扬的意味儿。
“在蜀中,你就像那天上的鹰,哪怕被打得半死不活了,你的翅膀也是高展着的。可在开封,你就像那被套了鞍的马儿,再是身姿矫健,也总透着一股沉沉死气。”
云朔认真地望着李继隆,慢慢地说着,说完,她便皱起了眉头,一副很不开心的样子,“李继隆,我不喜欢现在的你。”
李继隆微微笑着,眼底却无一分笑意。他伸出一根手指,轻飘飘地挑开马车帘子,于是,拥挤的人流便挤入了他与云朔的眼,人流之后,那一小方天空被割得四分五裂。
这里的天,太逼仄,容不下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