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之日不可留,今日之日多烦忧》②
早在,燕暄还没有被立为太子时,王道娥的父亲,王真卿,就曾数次上书,痛陈官场请托投献之风,力主推行科举改革,正本清源,取士固本。
怹主张:取士不问家世,婚姻不问阀阅,广纳天下孤寒有识之士,以呈文为去留;
除解试,省试外,省试同年再加殿试,并设回避之制,整肃势家结党,贪腐舞弊之风;
糊名誊录,严防舞弊;
重视策论经义,通经致用之才。
燕暄深以为然,所以刚当上太子,就与燕王商议,先暂停两年恩科,矫国革政,与民更始。
太子和朝廷,如此爱才若渴,敬贤下士,一时间,大燕学子个个摩拳擦掌,跃跃欲试。秋季解试报名时,有些地方应试人数直接翻倍。
其中,也不乏许多才华非凡,不甘祖荫的官宦氏族子弟。是以,今年春闱,从各地赶赴京都省试的学子,真可谓济济竞爽,卧虎藏龙,佳作频频,盛况空前。
七天后,就要放榜了,学子们聚在旅社茶肆,交际切磋,每感激论天下事,个个针砭时弊,慷慨直言,博得客人们满堂喝彩。
燕暄和燕煦,先去了南城,特意找了一间小茶肆,坐大堂要了壶清茶。侧耳倾听了半个时辰,大多全是些坐而论道,老生常谈之词,少有真知。
燕煦,见太子面色越来越沉,赶紧道:
“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科举改革和人才培养,肯定都是需要时间的。”
燕暄用扇子,轻轻推开面前的粗瓷碗。
“换一家罢。”
这次,他指名去了京都城里最负盛名,最豪华的客栈,天然居。
马车,刚拐进东市大街,只见,街道两侧花柳相间,望之如绣,大道尽头,那座画栋雕梁,金玉气派的八角建筑,正是天然居。
燕暄放下车帘,忍不住,长叹一声。
“上品无寒门,下品无氏族阿。”
燕煦道:
“各州土地兼并严重,捐税徭役也多,有些地方的百姓,温饱尚难满足,读书求教更是难比登天,自然难出贵子。”
“但,只要陛下和太子,坚定改革的决心,循序渐进稳推新政,臣弟相信,不出十年,我大燕科举考场定然才子如云,新开一番气象。”
“王兄说的是。”
“九层高台,起于累土。是吾太急功近利了。”
“殿下天纵英明,锐意图治,又求贤若渴,从谏如流,是乃我大燕万民之大幸。”
燕暄,轻捶燕煦肩膀一拳,笑骂一声:
“能不能好好说话了?”
忽听,车外余庆声音。
“殿下,西北急报。”
燕暄打开纱窗,接过密折,大概扫过内容,就递给了燕煦。
“我军屡战屡捷,乞颜逃兵已经溃逃回歌布,北匈人也是节节退败。”
“不出半年,西北军定能荡平秦川。此一战永除后患,西北永安。殿下也终于能放开手脚,革新除弊,整肃吏治了。”
一阵春风轻袭,卷起车帘一角,送入习习春雨。
燕暄索性推开纱窗,哈哈笑道:
“好雨知时节呀!”
车内二人心胸酣畅,大笑不止。引得路人们纷纷驻足,侧目。
车停在了天然居门外,余庆,使了些碎银给茶役,在一楼开好阁间,才来请燕暄,燕煦下车。
要说这天然居,明着是客栈兼茶楼,实则,是京都数一数二的花柳繁华地,富贵温柔乡。
老板娘苏蔓儿,从良经商前,就是京都名妓,经多见广,颇有手腕。
她心里明镜,真正的富贵气象,都藏在微末细节,文化底蕴,而非一味的涂朱抹油,恶赖富丽,是以,不做秦楼做茶楼,不卖皮肉只卖艺。
还取名天然居。
因为,天然居定位高端,消费不菲,所以,素来十分雅静,今日,却难得人声鼎沸。来往坐论的学子,不论南北人氏,皆是非富即贵,气派风流。
他们围桌散坐,或言政教之渊流,或议风俗之厚薄,或陈圣贤之事业,或论文武之得失,高谈阔论,畅所欲言。
好不热闹。
是以,四人并不扎眼。
待太子和懿亲王落座,余庆,影子也分坐下首。其余暗卫,则乔妆改扮,散坐客间。
燕暄,侧耳听了半晌,脸色果然好看许多。
“有意思。”
燕煦微了微笑。
“您既有兴致,何不出一两题,考考他们?”
燕暄双目微眯,沉吟片刻,唇角弯道:
“那吾就出,‘兴,百姓苦,亡,百姓苦罢’。”
余庆和影子闻言,皆是大惊,但见燕煦神色如常,点头附议,只得领命去传。
“诺。”
余庆起身离开,招呼一暗卫过来,耳语两句,就回到了阁间。
“殿下,已经布置下去了。”
不等他话音落下,就听堂内一暗卫,高声笑道:
“说来说去,还不是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声如洪钟,掷地有声。
刚还崇论宏议,沸沸如腾的众人,竟瞬间悄声了。
另一个暗卫,也冷嘲热讽起来。
“就这二两胆色风骨,还好意思大言不惭,扯着嗓子到处嚷嚷,要为生民立命,为万世开太平?简直就是笑话!”
“前几日,我路过青云山,文昌帝君庙,远远看着香火冲天,云山雾罩。咱们这些秀才老爷阿,哪有心思关心民间疾苦?”
“有那闲功夫,还不如多烧几柱香呢。”
门口窗外,围着看热闹的百姓们闻言,就是哄堂大笑。
茶掌柜,识得燕暄,燕煦的真容,自散不敢出面周旋,打圆场,索性装聋作哑,躲去账房盘账去了。
两个暗卫,一唱一和,肆意激讽,众学子也是变颜变色,有的摇头晃脑,忿忿低语;有的干脆落荒而逃,跑回房间。
却无一人敢站出来。
燕暄,顿时大感失望,一只脚刚踏出阁间,只见,一青衫学子缓缓起身,走到暗卫桌前。
面朝众人,作一四方揖。
“我等虽有功名,却还是一介书生学生,不在其位,不谋其政,不敢妄议朝纲国运。”
“但,先生,要说我等百无一用,沽名钓誉,在下也实在不敢苟同。”
江南软语,声音清朗。
代燕暄发问的暗卫,也起身抱拳,道:
“京都程珈,还请公子不吝赐教。”
青衫学子,显然没料到,这黑脸大汉能对自己这般客气,略怔一刻,忙忙拱手还礼。
“颖州梅延益。”
“晚生诠才末学,不揣冒昧,若有谬误之处,还望程兄多多指正。”
“请。”
看的出来,这个梅延益还是有些紧张的,他干咳一声,清清嗓子。
“适才,程兄说‘兴,百姓苦,亡,百姓苦’。要我说,程兄您说的对!骂的好!”
“国家兴盛时,难免要大兴土木,加税加役,百姓们如牛负重,不厌糟糠;国家衰微时,内忧外困,兵祸连结,百姓们更是颠沛流离,弃子逐妻。”
“我们这些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的布衣书生能做什么?”
“之乎者也,能当衣穿?能当米煮么?”
“但,如果,我等寒窗几十年,尚不能正心修身,明德齐家,为善一方,况是目不识丁的渔夫村妪,白丁游勇?”
“老子言,‘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扪心自问,又有谁能效天地,包容万物,无心无为?”
“莫要说是一国明君仁主,文武百官,就是亲生父母,也难免会有厚此薄彼。人性本恶,欲壑难填,这天底下的贪官是杀不得!”
“杀不尽的!”
“但,我朝中,更多的还是那些埋头苦干之人!拼命硬干之人!为民请命之人!舍身求法之人!”
“大道废有仁义,慧智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
“是以,生有生之理,死有死之理,治有治之理,乱有乱之理,存有存之理,亡有亡之理,盛不忘衰,自古皆然,才成人间。”
“倘若,我大燕百姓,人人都能兴教化,明道理,三省吾身,做好一个诤子,诤友,诤臣!何愁万民不安居,天下不大同?”
“国家四海升平,金瓯永固,又何来人祸兵乱,百姓之殇?”
“但,孔夫子也说了,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百姓架起锅来是要煮米粥,不能架起锅来煮道理!”
“所以,太子殿下才向陛下谏言,要丈地减税,赈穷救老,兴建居养院,为的,不就是我大燕百姓的丰衣足食,安生乐业么?”
“然,我大燕陛下君权神授,统有四海,虽有覆育之恩,而不能自理天下,是以,陛下推行科举改革,大庇天下寒门学子,不拘一格选拔人材。”
“为的,不就是要除奸革弊,匡正律法?不让我大燕百姓,做那盛世饥民!”
“为的不就是富国强兵,抚远安民,抵御外侮?不让我大燕百姓受那战乱之苦!”
“我等学子,虽然位卑,不敢忘忧国!”
众学子闻言,瞬间群情激昂,簇拥着梅延益,振臂高呼起来: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苏蔓二,款款从二楼走下来,看着燕暄,燕煦离开的背影,忍不住弯了弯嘴角。
“告诉王掌柜,去请京都最好的戏班,来天然居连唱一个月。再着人,把这客栈里里外外,角角落落,都好好打扫归置一遍。”
“什么彩烛红绸,猩毡绣帘,打扮的越喜庆,越花团锦簇越好。”
小丫鬟,有些好奇道:
“夫人,这不节不时的,预备这些干什么阿?”
苏蔓儿,却摇着团扇,只笑不答。
燕暄,坐在车里,单手击节叩几,思考了许久,才道:
“王兄以为,此人如何?”
“臣弟以为,这个梅延益少有壮志,明粹博学,一定榜上有名。今日情况,敢为人先,更是难得。”
燕暄,笑着叹了一声。
“看来,我大燕是要出一位自己的魏征了。”
“殿下踏破铁鞋,找的不就是这个魏征么?”
“昨日,西北王庚年上书,奏请兵部,想升卢达做西北军的振威校尉。”
燕煦道:
“臣弟在西北军时,武安公就曾说过,卢达将门虎子,未来可期。此一战伐乞,他身先士卒,特战伐首,确实军功卓越,应该褒奖。”
燕暄揉揉眉心。
“这么久了,安乐可和王兄打听过卢达?”
“没有。”
他长长吁出一口叹气。
“难道,她是铁了心,真的要嫁给阎敏中么?”
早在,燕暄还没有被立为太子时,王道娥的父亲,王真卿,就曾数次上书,痛陈官场请托投献之风,力主推行科举改革,正本清源,取士固本。
怹主张:取士不问家世,婚姻不问阀阅,广纳天下孤寒有识之士,以呈文为去留;
除解试,省试外,省试同年再加殿试,并设回避之制,整肃势家结党,贪腐舞弊之风;
糊名誊录,严防舞弊;
重视策论经义,通经致用之才。
燕暄深以为然,所以刚当上太子,就与燕王商议,先暂停两年恩科,矫国革政,与民更始。
太子和朝廷,如此爱才若渴,敬贤下士,一时间,大燕学子个个摩拳擦掌,跃跃欲试。秋季解试报名时,有些地方应试人数直接翻倍。
其中,也不乏许多才华非凡,不甘祖荫的官宦氏族子弟。是以,今年春闱,从各地赶赴京都省试的学子,真可谓济济竞爽,卧虎藏龙,佳作频频,盛况空前。
七天后,就要放榜了,学子们聚在旅社茶肆,交际切磋,每感激论天下事,个个针砭时弊,慷慨直言,博得客人们满堂喝彩。
燕暄和燕煦,先去了南城,特意找了一间小茶肆,坐大堂要了壶清茶。侧耳倾听了半个时辰,大多全是些坐而论道,老生常谈之词,少有真知。
燕煦,见太子面色越来越沉,赶紧道:
“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科举改革和人才培养,肯定都是需要时间的。”
燕暄用扇子,轻轻推开面前的粗瓷碗。
“换一家罢。”
这次,他指名去了京都城里最负盛名,最豪华的客栈,天然居。
马车,刚拐进东市大街,只见,街道两侧花柳相间,望之如绣,大道尽头,那座画栋雕梁,金玉气派的八角建筑,正是天然居。
燕暄放下车帘,忍不住,长叹一声。
“上品无寒门,下品无氏族阿。”
燕煦道:
“各州土地兼并严重,捐税徭役也多,有些地方的百姓,温饱尚难满足,读书求教更是难比登天,自然难出贵子。”
“但,只要陛下和太子,坚定改革的决心,循序渐进稳推新政,臣弟相信,不出十年,我大燕科举考场定然才子如云,新开一番气象。”
“王兄说的是。”
“九层高台,起于累土。是吾太急功近利了。”
“殿下天纵英明,锐意图治,又求贤若渴,从谏如流,是乃我大燕万民之大幸。”
燕暄,轻捶燕煦肩膀一拳,笑骂一声:
“能不能好好说话了?”
忽听,车外余庆声音。
“殿下,西北急报。”
燕暄打开纱窗,接过密折,大概扫过内容,就递给了燕煦。
“我军屡战屡捷,乞颜逃兵已经溃逃回歌布,北匈人也是节节退败。”
“不出半年,西北军定能荡平秦川。此一战永除后患,西北永安。殿下也终于能放开手脚,革新除弊,整肃吏治了。”
一阵春风轻袭,卷起车帘一角,送入习习春雨。
燕暄索性推开纱窗,哈哈笑道:
“好雨知时节呀!”
车内二人心胸酣畅,大笑不止。引得路人们纷纷驻足,侧目。
车停在了天然居门外,余庆,使了些碎银给茶役,在一楼开好阁间,才来请燕暄,燕煦下车。
要说这天然居,明着是客栈兼茶楼,实则,是京都数一数二的花柳繁华地,富贵温柔乡。
老板娘苏蔓儿,从良经商前,就是京都名妓,经多见广,颇有手腕。
她心里明镜,真正的富贵气象,都藏在微末细节,文化底蕴,而非一味的涂朱抹油,恶赖富丽,是以,不做秦楼做茶楼,不卖皮肉只卖艺。
还取名天然居。
因为,天然居定位高端,消费不菲,所以,素来十分雅静,今日,却难得人声鼎沸。来往坐论的学子,不论南北人氏,皆是非富即贵,气派风流。
他们围桌散坐,或言政教之渊流,或议风俗之厚薄,或陈圣贤之事业,或论文武之得失,高谈阔论,畅所欲言。
好不热闹。
是以,四人并不扎眼。
待太子和懿亲王落座,余庆,影子也分坐下首。其余暗卫,则乔妆改扮,散坐客间。
燕暄,侧耳听了半晌,脸色果然好看许多。
“有意思。”
燕煦微了微笑。
“您既有兴致,何不出一两题,考考他们?”
燕暄双目微眯,沉吟片刻,唇角弯道:
“那吾就出,‘兴,百姓苦,亡,百姓苦罢’。”
余庆和影子闻言,皆是大惊,但见燕煦神色如常,点头附议,只得领命去传。
“诺。”
余庆起身离开,招呼一暗卫过来,耳语两句,就回到了阁间。
“殿下,已经布置下去了。”
不等他话音落下,就听堂内一暗卫,高声笑道:
“说来说去,还不是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声如洪钟,掷地有声。
刚还崇论宏议,沸沸如腾的众人,竟瞬间悄声了。
另一个暗卫,也冷嘲热讽起来。
“就这二两胆色风骨,还好意思大言不惭,扯着嗓子到处嚷嚷,要为生民立命,为万世开太平?简直就是笑话!”
“前几日,我路过青云山,文昌帝君庙,远远看着香火冲天,云山雾罩。咱们这些秀才老爷阿,哪有心思关心民间疾苦?”
“有那闲功夫,还不如多烧几柱香呢。”
门口窗外,围着看热闹的百姓们闻言,就是哄堂大笑。
茶掌柜,识得燕暄,燕煦的真容,自散不敢出面周旋,打圆场,索性装聋作哑,躲去账房盘账去了。
两个暗卫,一唱一和,肆意激讽,众学子也是变颜变色,有的摇头晃脑,忿忿低语;有的干脆落荒而逃,跑回房间。
却无一人敢站出来。
燕暄,顿时大感失望,一只脚刚踏出阁间,只见,一青衫学子缓缓起身,走到暗卫桌前。
面朝众人,作一四方揖。
“我等虽有功名,却还是一介书生学生,不在其位,不谋其政,不敢妄议朝纲国运。”
“但,先生,要说我等百无一用,沽名钓誉,在下也实在不敢苟同。”
江南软语,声音清朗。
代燕暄发问的暗卫,也起身抱拳,道:
“京都程珈,还请公子不吝赐教。”
青衫学子,显然没料到,这黑脸大汉能对自己这般客气,略怔一刻,忙忙拱手还礼。
“颖州梅延益。”
“晚生诠才末学,不揣冒昧,若有谬误之处,还望程兄多多指正。”
“请。”
看的出来,这个梅延益还是有些紧张的,他干咳一声,清清嗓子。
“适才,程兄说‘兴,百姓苦,亡,百姓苦’。要我说,程兄您说的对!骂的好!”
“国家兴盛时,难免要大兴土木,加税加役,百姓们如牛负重,不厌糟糠;国家衰微时,内忧外困,兵祸连结,百姓们更是颠沛流离,弃子逐妻。”
“我们这些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的布衣书生能做什么?”
“之乎者也,能当衣穿?能当米煮么?”
“但,如果,我等寒窗几十年,尚不能正心修身,明德齐家,为善一方,况是目不识丁的渔夫村妪,白丁游勇?”
“老子言,‘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扪心自问,又有谁能效天地,包容万物,无心无为?”
“莫要说是一国明君仁主,文武百官,就是亲生父母,也难免会有厚此薄彼。人性本恶,欲壑难填,这天底下的贪官是杀不得!”
“杀不尽的!”
“但,我朝中,更多的还是那些埋头苦干之人!拼命硬干之人!为民请命之人!舍身求法之人!”
“大道废有仁义,慧智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
“是以,生有生之理,死有死之理,治有治之理,乱有乱之理,存有存之理,亡有亡之理,盛不忘衰,自古皆然,才成人间。”
“倘若,我大燕百姓,人人都能兴教化,明道理,三省吾身,做好一个诤子,诤友,诤臣!何愁万民不安居,天下不大同?”
“国家四海升平,金瓯永固,又何来人祸兵乱,百姓之殇?”
“但,孔夫子也说了,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百姓架起锅来是要煮米粥,不能架起锅来煮道理!”
“所以,太子殿下才向陛下谏言,要丈地减税,赈穷救老,兴建居养院,为的,不就是我大燕百姓的丰衣足食,安生乐业么?”
“然,我大燕陛下君权神授,统有四海,虽有覆育之恩,而不能自理天下,是以,陛下推行科举改革,大庇天下寒门学子,不拘一格选拔人材。”
“为的,不就是要除奸革弊,匡正律法?不让我大燕百姓,做那盛世饥民!”
“为的不就是富国强兵,抚远安民,抵御外侮?不让我大燕百姓受那战乱之苦!”
“我等学子,虽然位卑,不敢忘忧国!”
众学子闻言,瞬间群情激昂,簇拥着梅延益,振臂高呼起来: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苏蔓二,款款从二楼走下来,看着燕暄,燕煦离开的背影,忍不住弯了弯嘴角。
“告诉王掌柜,去请京都最好的戏班,来天然居连唱一个月。再着人,把这客栈里里外外,角角落落,都好好打扫归置一遍。”
“什么彩烛红绸,猩毡绣帘,打扮的越喜庆,越花团锦簇越好。”
小丫鬟,有些好奇道:
“夫人,这不节不时的,预备这些干什么阿?”
苏蔓儿,却摇着团扇,只笑不答。
燕暄,坐在车里,单手击节叩几,思考了许久,才道:
“王兄以为,此人如何?”
“臣弟以为,这个梅延益少有壮志,明粹博学,一定榜上有名。今日情况,敢为人先,更是难得。”
燕暄,笑着叹了一声。
“看来,我大燕是要出一位自己的魏征了。”
“殿下踏破铁鞋,找的不就是这个魏征么?”
“昨日,西北王庚年上书,奏请兵部,想升卢达做西北军的振威校尉。”
燕煦道:
“臣弟在西北军时,武安公就曾说过,卢达将门虎子,未来可期。此一战伐乞,他身先士卒,特战伐首,确实军功卓越,应该褒奖。”
燕暄揉揉眉心。
“这么久了,安乐可和王兄打听过卢达?”
“没有。”
他长长吁出一口叹气。
“难道,她是铁了心,真的要嫁给阎敏中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