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啊?”耿玉梅心直口快,直接问道。

    她是很欣赏这个小伙子的,可是也得给自家外甥女要个保障才行。无凭无据苦等他两三年,等他有了新欢,自家上哪儿哭去。

    毕竟口说无凭嘛。

    不过她也觉得方景这孩子应该是有缘故的。

    方景肃然站了起来,郑重行礼道:“各位长辈,是这样的,最近朔北战事起,我也是想参军报国,在军中成就一番事业。”

    几个长辈面面相觑,这才明白了他的意思。

    “你这孩子……”

    耿玉梅叹气,她明白了方景的打算了。现下边关战事,战场无情,都是数万数十万的军队厮杀着,个人在其中是很渺小的。

    纵使武功盖世,也难抵千军万马。

    若是一个不好,他回不来,他意思是,不想拖累文辞,让她还可以再嫁。

    自家都是战场上混出来的,她如何不知?她们老伴两个是侥幸终老,可是二儿子三儿子,二儿媳,都是死在战场上的。

    “我觉得这样也好。”陆仁山拍了拍他的肩,叹息道。

    他是知道方景的,方景最是仁义,对别人都是热忱真诚,何况是文辞呢?

    他想自己去拼闯一下,却不想文辞替他承担风险。

    文辞没有做声,其实在路上,方景有时候就流露出这种倾向了,她不是很意外。

    至于上战场,也许在方景对武馆和镖队犹豫之时,她就猜到了。

    她心中心思万转,最终只道:“我答应你,若是你不幸战死,又尸骨尚存,就将你葬于我家田庄外,清明中元等日子,着人给你上香。我也不会为你守寡,若是得遇良人,我会嫁。”

    方景笑了起来,他知道文辞答应他的,就会做到。

    “但你要给我一纸婚契,好叫万一需要领骨,我有个凭据。”

    战死将士的尸体,有的就地埋葬,有的家属会领回去。而她要领方景的尸体,用什么身份呢?

    文辞要方景给她一个未婚妻的身份。

    “好。”方景答应了。

    明明大好商量终身大事的日子,最后居然变成了这样苦涩话题,几位长辈却能看出,他们是深思熟虑过的。

    陆仁山朗声振了振气氛,“好!我本以为你们是意气用事,没想到你们都考虑好了。既然如此,我们自然是支持你们。”

    “你就放心上吧!别的事,我们会替你安排好的!”燕南飞严肃道,他也是从前线退下来的老战士,“我雁关与狼族接壤,这么多年寸土必争,不知有多少儿女埋骨于此。但因为有你们这样的新鲜血液,雁关永远不会倒下!”

    燕南飞拍了拍方景的肩,“走,喝酒!征兵处月底就关了,明日,老大哥带你去买装备!”

    在军队中,都是兄弟称呼,年纪大的,就称一声老大哥,倒是和镖队很像。

    这群习武之人,到底都有相似之处。

    “外祖父,差辈了吧!”文辞好笑。

    “各论各的!”陆仁山哈哈大笑。他之前攀关系,也是想叫燕南飞大哥的。

    “外祖父外祖母,你们也给方景讲讲你们的事吧,我还想听我母亲的。”文辞道。

    “好好好!给你们讲讲。”燕南飞大笑,几人一同赴宴去了。

    ***

    文辞将邻里几家里面的小孩子们都聚集到了一起,朗朗书声就盈满了小巷子。

    学堂里多是小女孩,小男孩多是是找秀才、举人当老师,毕竟有功名,有人脉,有师承。

    像文辞这样的,她的才名是靠口口相传,所以大多还是邻居信任燕家,才将孩子送过来。

    方景抱着刀站在门口,敲了敲门,笑道:“打扰一下,文老师,我该走了。”

    “方老师!”

    “方老师好!”

    学堂里也有人认识方景,方景之前教过她们一套拳法。

    小寒也眼巴巴地看着文辞,小寒现在是班里最大的学生,负责带几个弟弟妹妹。

    她也是知道方景要走,前几天已经吃过送别酒了。

    方景和文辞并肩走在路上,微风吹拂,两人走着走着,手不知道怎么就牵在了一起。

    暖风轻轻,笑意盈盈。

    文辞坚定地看着他的眼睛,“婚书已成,算你给我的承诺。你要记得,在战场上遇到危险,战友很重要,但也要珍惜自身。你要记得,我还在这里,等你回来成婚。”

    文辞不会干预方景的选择,但是她希望方景和自己的这道婚书,能给他牵一条线。

    好让他百里之外,也能记得回家的路。

    “等我回来,”方景说完这句话,自己先笑了,“是了,是我和你说的不必等。但是我内心还是希望,我能回来和你一起,喝那合卺酒。”

    “好!一起喝酒。”

    文辞也懂他的意思,微微踮起脚,亲在了他的颊上。

    山长路远,愿君珍重。

    已至夏末,军队要开拔了,文辞一直把他送到边界,目送他的马上了坝。

    风吹草晃,一年夏季就这么过去了。属于少年们无忧无虑的时光,也一去不复返了。

    ***

    文辞来到朔北之后,也是有当地的一些才女拜访过她。

    毕竟她在江南算是小有文名,不是特别知名,还是有很多人不知道她。

    但是通过参加朋友们邀请她的诗词会,文辞在整个朔北名声大振,很多人都是听说过了这位文武双全的才女。

    文辞也和姐妹们偶尔论论诗,斗斗文,其余时间都是在教孩子们,日子过的也清闲快活。

    直到有一天,学堂里一个孩子找到她,“老师,最近彩彩没来上学。”

    “哦?”文辞关切道,“你们几个经常玩在一起,你知道她出了什么事吗?是她身体不舒服,还是她家里面出了什么变故?”

    文辞只负责教授,其实和孩子们谈心不是很多,诗书反而跟这些孩子们打成一片,知道那个孩子家里的情况。

    “小姐,”诗书为难道,“大概还是他们家不想她上学,他们家里条件不太好,之前说,要给她哥攒钱娶老婆。”

    这在这里也是常事,可以说在整个大周都是常事。

    不过既然事情出现在了她们学堂,那文辞一定要关心一下这件事情的进度。

    她一路打听着,根据诗书留的地址,拜访到了对方家里。

    对方家里只有一个奶奶和一个母亲,再一问,家里的男丁都当兵去了,有的已经死了。

    不是所有人当兵都是为了功业,为了报国。在底层的这些人们,他们当兵可能是为了混口饭吃,或者只是要服兵役。

    他们在战场上也是一种可以损耗的资源,用来修建城池,建云梯,或者打扫战场。

    这样的工作一般没有危险,可是谁说得准呢?如果城被攻破了,或者是打扫战场的时候的敌人回来了,那么等待他们的只能是屠杀。

    对于这种家庭,文辞能说什么呢?

    她不能高高在上指着对方的鼻子问,为什么不让你家孩子上学?因为对于他们来说,孩子出去干活,也能挣钱,可以补贴家用。

    甚至孩子嫁人,还能卖出一笔巨款,足以给老大娶媳妇了。

    对于一定要给老大娶媳妇这件事情,文辞不置可否。

    只能说,就算是有姑娘被娶来了,也不是过来享福的,而是继续陷入这个贫困的笼子里,一辈辈这么被消耗下去。

    不仅是小孩子,大人也在被消耗。

    在边关,这样的事情是常态。

    所以文辞只能向她们申请,可以在晚上让孩子来读读书,她会单独教授,不收学费。

    读书有什么用?

    读书啊,文辞跟他们解释,“读书可以以后当账户的,算账,算的又快又准。”

    他们认为女子读书不过是富太太在后院算账之类的。但是穷人家的女孩,也可以出去打工,改变自己啊。

    文辞还是很坚持。

    最后是这个女孩子,她自己坚持不下去了。

    她哭着跟文辞说:“老师对不起,我知道你们都很重视我,还经常家访,经常鼓励我要学习。我也很想学习,我想跟大家一样坐在教室里,想跟大家一起读书。

    可是太累了老师,我坚持不下去了。我白天要打工,晚上要照顾弟妹,还要学习,太累了老师,我坚持不下去了……”

    孩子崩溃的哭声响在文辞的耳朵边上,孩子在哭,文辞的心里在下雨。

    最后女孩哽咽着让文辞不要怪她。

    “老师怎么会怪你呢?你是个好孩子。”文辞也忍不住红了眼圈。

    她怎么能怪她,高高在上地指责对方不愿意进步,不愿意学习吗?她饭都快吃不起了。

    即使文辞接济她,那些钱最后也被她的家人拿走,拿去给她的哥哥娶媳妇。

    媳妇媳妇,她哥哥要娶的媳妇真的那么重要吗?重要到,要将他们另一个女儿送去当媳妇。

    文辞是后来才知道她嫁人的,去当了童养媳。

    当时女孩只是说坚持不下去了,文辞给了她一笔钱,她没有要,只是跟文辞要了她头上的木簪子,说很好看。

    “好看吧,”当时文辞跟她说,“你留着吧,等以后我有空了,再雕刻一根。”

    “希望老师的簪子可以保佑我。”女孩说。

    文辞当时不知道,那是她为自己讨要的新婚礼物。

章节目录

雁关月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零九破只为原作者织麻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织麻并收藏雁关月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