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吃些什么?”
段淮盯着她喝完水,紧接着再满上一杯:“生病不能不吃东西。”
元遥被他这么一说,确实感觉胃里空得难受,但食欲缺缺,思虑了下,道:“想吃馄饨。”
段淮嗯了声,转身放下茶壶:“厨房煮了红枣桂圆羹,我让她们端过来,先垫垫。”
他走后不久,商枝过来同元遥待了片刻,直到段淮叩门,两人才停下话头。
被药气熏了许久的屋子一瞬涌入鲜香,商枝见状起身:
“公主且用膳,我明日再来瞧您。”
说罢她目光无意落餐盘上,笑道:
“先前听崔姑姑说过,公主极爱吃馄饨,今日一见确是如此。”
段淮的眼神一瞬带有探究之意。
她口中的崔姑姑,是宫内司膳房的女史。
商枝似是并未意识到自己失言,朝他点头示意过后便带上门离开。
元遥瞧见段淮已置好碗筷,安静地坐到桌前,盯着碗里的虾皮发愣。
段淮见她这副蔫巴巴的模样,将汤匙递进她手里:“多少吃一些。”
元遥抬了抬眼皮,尽力提起精神,舀了个馄饨放到嘴边吹着气。
若是在平时,这般鲜香在前,她光闻着味就得食指大动,可是今日实在有心无力,只能强硬着塞进口中。
“这是…”元遥只咬了一口便觉着味道似曾相识,再一细品,脆润的莲藕口感突出,却并不突兀,与嫩滑的肉馅融合得刚好,一口下肚竟唤起了元遥的食欲。
“是你做的?”
段淮在她对面坐下,扬了扬眉,算是默认。
怪不得味道那么熟悉,元遥又舀起一个,段淮做得馄饨与京畿地区的做法有些差异,当地的馄饨个头大些,汤底清亮;而段淮做的馄饨个头小,汤底浓郁,是吴中口味。
一不留神,碗已经空了一半,
“看起来,那位商掌事曾是宫廷中人。”
元遥捏着勺柄的手一顿,很快恢复常状,有一下没一下地撇着汤里的葱花:
“商枝姐曾是宫里的妃嫔。”与其让其猜测生疑,不如实话实说。
”集聚在这儿的,都是些苦命人。”
沉寂半晌,见段淮没有问下去的意思,元遥垂眸继续喝汤。
病这一日,元遥过得浑浑噩噩,已然朝夕颠倒,不知时辰。现下虽夜幕愈深,但她并无困倦之意,吃饱喝足,百无聊赖,索性找了本书看。
烛光昏暗,这书字迹又小,元遥只得举其于灯下,拿手指着辨认字迹。
段淮沐浴回来见到的,便是她如此“埋头苦读”的一幕。
“当心看久了头疼。”
元遥想应声,抬头便见段淮在换中衣,忙低下头,屏息凝神了片刻,听见里屋的衣料窸窣声停止,试探地瞄了一眼。
哪料段淮就站在桌几前,好整以暇地看着她的举动:
“偷看我。“
“没……”元遥急忙否认,合上书本道:“我是想说,辛苦你照顾我了。”
段淮就着蒲团坐下,悠哉地擦拭着还在滴水的发尾。他衣裳穿得十分松散,领口敞开着,元遥能清楚地瞧见,有水珠顺着锁骨滑进衣衽。
“是挺辛苦,”段淮看向她,手上却没停,偶尔动作大些,还能露出胸前的肌理:
“想想怎么回报我。“
他是大方无畏,元遥却不知道把眼神放在哪里合适,只躲避着眼神问他有什么想要的。
段淮将手肘支到桌几,拳骨侧撑着头,似是在认真思索。
须臾,他道:
“陪我过生辰。”
是了,段淮的生辰在十月十九,算起来就在七日之后。
元遥没想到他会提出这个要求,按理说两人现住在一起,就算他不说,生辰也要一起过的。
“我许久不曾过生辰了。”段淮的声音变得很轻。
元遥并非不清楚,边疆的军士,终日刀头舐血,没有功夫在意什么生辰不生辰的。在意的,都是多杀一个敌人就多守住一寸国土,多一分活着回去的希冀。
今夜二人和平无争,顺理成章地各趟一侧,安然入睡。
第二日冬阳大好,元遥醒来后身侧仍是空空无人,问了馨儿说段淮正在院里教胡豆功夫。
她原想去凑个热闹,哪知门槛都没迈过去,就被段淮拦了下来,那人不容置喙地抛下一句:“身子还没好利索,今日先别出屋。”便回到了扎着马步的胡豆身边。
过了晌午,元遥仍是没见到段淮回屋,再一问,李婶又说段淮带着侍卫随孙伯去田里翻土了。
“听小枝姑娘说段将军与公主殿下是从小相识,那一定是名门大家的公子,竟还懂这庄稼地的事!“
元遥亦是有些惊讶,昨日段淮确实提了一嘴上冻前要尽快冬耕这事,但她那时并未深思。
“许是在军中屯田习得。”
自燕立国,北方鞑靼时有内侵,至呼桓一统大漠,兵力空前强盛。
然大燕惯行守内虚外之法,兵力不济,北境之地频频失守,边镇生灵涂炭、哀鸿遍野。直到元遥父皇即位,任命陇右士族楚观岐率军驻守,夺回崆水六镇,此后两军相持于崆水河畔。
苦战数载,粮草供之不足,段淮任主将后,曾上奏朝廷,改镇北军为军户制,实施军屯。
段淮若深谙农事,大抵是这般得来。
即使想明白这些,元遥仍然无法想象段淮下地干活的模样。
天色未暗,一行人提着农具回到了铺里。
眼瞅快到寒冬,铺里生意越来越少,人人都忙着做过冬的准备。
怕元遥无趣,晚膳之后商枝招呼着几位妇人带着孩子来了她房里煮茶谈天。
大人们围着暖炉入座,聊些体己话,三个孩子在一旁闹着玩,暖意融融,实在惬意。
没过一会,段淮回到房中,瞧着眼前的景象,进门的脚步都变得踟蹰不少。
“姨丈来了!”
小家伙们也不瞎跑了,齐刷刷凑到段淮跟前,拉着他坐在元遥旁边。
“昨日还怕得不行,今天就这么亲近了。”商枝凑在元遥耳畔笑道。
惠秋拿过一只茶碗递到段淮面前,边添水边道:“外头冷,您喝些热乎的。”
“姨丈,爹爹他们还在喝酒吗?”
段淮从桌上拿了块蜜饯给宝青,又拍拍她的头道:“还喝着。”
“将军不饮酒?”商枝没在段淮身上瞧出酒意,遂开口询问。
段淮抿了一口热茶,语气平淡:“以前喝,回京后没再喝过。”
元遥侧头看向他。
她记得,儿时两人曾偷尝过宫宴上的流香酒,一小口滚进喉舌,她还没觉得有什么,一旁的段淮反应却大得很,几乎整张脸揪在一起,嘴唇抿得紧紧的,好像在忍受极大的不适。元遥觉得,若不是出于礼节,他怕不是能直接吐出来。
人果然都会变的。
一声唢呐乍然划入天际,紧接着就是凄楚的哀曲回荡在新安镇的街巷。
“有人出殡,“元遥道,”怎会在夜里?“
面前几人面露异样,李婶嘟囔着:“消停才几日,又开始了。”
商枝向元遥二人解释:"这是个怪事,约莫一月前,夜里开始时不时响起唢呐声,一回两回尚且能忍,次数一多,就有人上街想制止。“
“我爹爹他们还去过呢!”宝青接话。
“对,怪事这就来了,明明唢呐声一直响着,却怎么也找不见吹唢呐的人。“商枝继续道,“直到过去了十来天,打更的刘伯突然说头一日夜里见着了个红衣鬼,还说那鬼跑进了东头那座空宅里。”
“当晚几个胆大的汉子就拿着火把进了空宅。”
宝青从惠秋怀里抬起头:“这回没有我爹爹。“
“谁知这回更怪了,里面没寻到人不说,庭院里竟是铺天盖地的纸钱—”
商枝话未说完,唢呐声像是察觉到什么似的,戛然而止。
就在这时,未上闩的门扇突然敞开,几盏烛灯一齐熄灭。
事发突然,元遥下意识向身边人贴近。
没了烛火,屋内漆黑一片,几个孩子吱哇乱叫抱作一团,一时混乱不堪。
商枝离门口最近,首先冲出门外察看,看见了遍布院中的侍卫。
“是过堂风。”
段淮的声音几乎是贴着元遥发顶响起,元遥故作从容地与其拉开距离,回到原来的位置。
“哎呀呀,吓着你们了吧,我们想开门透透气,谁知道风这么大。“
郭广福难为情地挠着后脑勺,脚步踉跄着将前厅的后门掩上。
虽没发生什么,但这一插曲过后,几人都淡了闲娱的心思,收拾完东西带着孩子相继回房去了。
屋内只剩下元遥与段淮。
几日的同床共枕,元遥与段淮不说关系拉近了多少,但至少不再像先前那样不自在。
因着元遥睡在里侧,所以每回熄灯、放帷帐的活都是段淮来做。
其实往常元遥就寝是不松帷帐的,她有些怕黑,可若在帐里点灯,眼睛又畏光。
所以便束着帷帐,她一睁眼便能见到照进房里的月光。
但这几日跟段淮一起,她没提这事,担心给他造成不便。
想着这些,元遥习惯性地用被子将自己裹得严实,一开始还露了个脑袋,没一会连脑袋都蒙上了,只留一点点缝隙给鼻子出气。
段淮一上床,就见她给自己包成了个粽子,不禁提醒:
“别给自己憋出个好歹。”
元遥掀开一点被子。
“让那事吓着了?我记得你不怕鬼神之事。”段淮问她。
元遥贴着枕头摇头,发现他并未看着她,于是出声道:
“没吓着,应当是有人故意装神弄鬼。”
“既然没吓着,”段淮不紧不慢道:
“你那时往我身上躲什么?”
段淮盯着她喝完水,紧接着再满上一杯:“生病不能不吃东西。”
元遥被他这么一说,确实感觉胃里空得难受,但食欲缺缺,思虑了下,道:“想吃馄饨。”
段淮嗯了声,转身放下茶壶:“厨房煮了红枣桂圆羹,我让她们端过来,先垫垫。”
他走后不久,商枝过来同元遥待了片刻,直到段淮叩门,两人才停下话头。
被药气熏了许久的屋子一瞬涌入鲜香,商枝见状起身:
“公主且用膳,我明日再来瞧您。”
说罢她目光无意落餐盘上,笑道:
“先前听崔姑姑说过,公主极爱吃馄饨,今日一见确是如此。”
段淮的眼神一瞬带有探究之意。
她口中的崔姑姑,是宫内司膳房的女史。
商枝似是并未意识到自己失言,朝他点头示意过后便带上门离开。
元遥瞧见段淮已置好碗筷,安静地坐到桌前,盯着碗里的虾皮发愣。
段淮见她这副蔫巴巴的模样,将汤匙递进她手里:“多少吃一些。”
元遥抬了抬眼皮,尽力提起精神,舀了个馄饨放到嘴边吹着气。
若是在平时,这般鲜香在前,她光闻着味就得食指大动,可是今日实在有心无力,只能强硬着塞进口中。
“这是…”元遥只咬了一口便觉着味道似曾相识,再一细品,脆润的莲藕口感突出,却并不突兀,与嫩滑的肉馅融合得刚好,一口下肚竟唤起了元遥的食欲。
“是你做的?”
段淮在她对面坐下,扬了扬眉,算是默认。
怪不得味道那么熟悉,元遥又舀起一个,段淮做得馄饨与京畿地区的做法有些差异,当地的馄饨个头大些,汤底清亮;而段淮做的馄饨个头小,汤底浓郁,是吴中口味。
一不留神,碗已经空了一半,
“看起来,那位商掌事曾是宫廷中人。”
元遥捏着勺柄的手一顿,很快恢复常状,有一下没一下地撇着汤里的葱花:
“商枝姐曾是宫里的妃嫔。”与其让其猜测生疑,不如实话实说。
”集聚在这儿的,都是些苦命人。”
沉寂半晌,见段淮没有问下去的意思,元遥垂眸继续喝汤。
病这一日,元遥过得浑浑噩噩,已然朝夕颠倒,不知时辰。现下虽夜幕愈深,但她并无困倦之意,吃饱喝足,百无聊赖,索性找了本书看。
烛光昏暗,这书字迹又小,元遥只得举其于灯下,拿手指着辨认字迹。
段淮沐浴回来见到的,便是她如此“埋头苦读”的一幕。
“当心看久了头疼。”
元遥想应声,抬头便见段淮在换中衣,忙低下头,屏息凝神了片刻,听见里屋的衣料窸窣声停止,试探地瞄了一眼。
哪料段淮就站在桌几前,好整以暇地看着她的举动:
“偷看我。“
“没……”元遥急忙否认,合上书本道:“我是想说,辛苦你照顾我了。”
段淮就着蒲团坐下,悠哉地擦拭着还在滴水的发尾。他衣裳穿得十分松散,领口敞开着,元遥能清楚地瞧见,有水珠顺着锁骨滑进衣衽。
“是挺辛苦,”段淮看向她,手上却没停,偶尔动作大些,还能露出胸前的肌理:
“想想怎么回报我。“
他是大方无畏,元遥却不知道把眼神放在哪里合适,只躲避着眼神问他有什么想要的。
段淮将手肘支到桌几,拳骨侧撑着头,似是在认真思索。
须臾,他道:
“陪我过生辰。”
是了,段淮的生辰在十月十九,算起来就在七日之后。
元遥没想到他会提出这个要求,按理说两人现住在一起,就算他不说,生辰也要一起过的。
“我许久不曾过生辰了。”段淮的声音变得很轻。
元遥并非不清楚,边疆的军士,终日刀头舐血,没有功夫在意什么生辰不生辰的。在意的,都是多杀一个敌人就多守住一寸国土,多一分活着回去的希冀。
今夜二人和平无争,顺理成章地各趟一侧,安然入睡。
第二日冬阳大好,元遥醒来后身侧仍是空空无人,问了馨儿说段淮正在院里教胡豆功夫。
她原想去凑个热闹,哪知门槛都没迈过去,就被段淮拦了下来,那人不容置喙地抛下一句:“身子还没好利索,今日先别出屋。”便回到了扎着马步的胡豆身边。
过了晌午,元遥仍是没见到段淮回屋,再一问,李婶又说段淮带着侍卫随孙伯去田里翻土了。
“听小枝姑娘说段将军与公主殿下是从小相识,那一定是名门大家的公子,竟还懂这庄稼地的事!“
元遥亦是有些惊讶,昨日段淮确实提了一嘴上冻前要尽快冬耕这事,但她那时并未深思。
“许是在军中屯田习得。”
自燕立国,北方鞑靼时有内侵,至呼桓一统大漠,兵力空前强盛。
然大燕惯行守内虚外之法,兵力不济,北境之地频频失守,边镇生灵涂炭、哀鸿遍野。直到元遥父皇即位,任命陇右士族楚观岐率军驻守,夺回崆水六镇,此后两军相持于崆水河畔。
苦战数载,粮草供之不足,段淮任主将后,曾上奏朝廷,改镇北军为军户制,实施军屯。
段淮若深谙农事,大抵是这般得来。
即使想明白这些,元遥仍然无法想象段淮下地干活的模样。
天色未暗,一行人提着农具回到了铺里。
眼瞅快到寒冬,铺里生意越来越少,人人都忙着做过冬的准备。
怕元遥无趣,晚膳之后商枝招呼着几位妇人带着孩子来了她房里煮茶谈天。
大人们围着暖炉入座,聊些体己话,三个孩子在一旁闹着玩,暖意融融,实在惬意。
没过一会,段淮回到房中,瞧着眼前的景象,进门的脚步都变得踟蹰不少。
“姨丈来了!”
小家伙们也不瞎跑了,齐刷刷凑到段淮跟前,拉着他坐在元遥旁边。
“昨日还怕得不行,今天就这么亲近了。”商枝凑在元遥耳畔笑道。
惠秋拿过一只茶碗递到段淮面前,边添水边道:“外头冷,您喝些热乎的。”
“姨丈,爹爹他们还在喝酒吗?”
段淮从桌上拿了块蜜饯给宝青,又拍拍她的头道:“还喝着。”
“将军不饮酒?”商枝没在段淮身上瞧出酒意,遂开口询问。
段淮抿了一口热茶,语气平淡:“以前喝,回京后没再喝过。”
元遥侧头看向他。
她记得,儿时两人曾偷尝过宫宴上的流香酒,一小口滚进喉舌,她还没觉得有什么,一旁的段淮反应却大得很,几乎整张脸揪在一起,嘴唇抿得紧紧的,好像在忍受极大的不适。元遥觉得,若不是出于礼节,他怕不是能直接吐出来。
人果然都会变的。
一声唢呐乍然划入天际,紧接着就是凄楚的哀曲回荡在新安镇的街巷。
“有人出殡,“元遥道,”怎会在夜里?“
面前几人面露异样,李婶嘟囔着:“消停才几日,又开始了。”
商枝向元遥二人解释:"这是个怪事,约莫一月前,夜里开始时不时响起唢呐声,一回两回尚且能忍,次数一多,就有人上街想制止。“
“我爹爹他们还去过呢!”宝青接话。
“对,怪事这就来了,明明唢呐声一直响着,却怎么也找不见吹唢呐的人。“商枝继续道,“直到过去了十来天,打更的刘伯突然说头一日夜里见着了个红衣鬼,还说那鬼跑进了东头那座空宅里。”
“当晚几个胆大的汉子就拿着火把进了空宅。”
宝青从惠秋怀里抬起头:“这回没有我爹爹。“
“谁知这回更怪了,里面没寻到人不说,庭院里竟是铺天盖地的纸钱—”
商枝话未说完,唢呐声像是察觉到什么似的,戛然而止。
就在这时,未上闩的门扇突然敞开,几盏烛灯一齐熄灭。
事发突然,元遥下意识向身边人贴近。
没了烛火,屋内漆黑一片,几个孩子吱哇乱叫抱作一团,一时混乱不堪。
商枝离门口最近,首先冲出门外察看,看见了遍布院中的侍卫。
“是过堂风。”
段淮的声音几乎是贴着元遥发顶响起,元遥故作从容地与其拉开距离,回到原来的位置。
“哎呀呀,吓着你们了吧,我们想开门透透气,谁知道风这么大。“
郭广福难为情地挠着后脑勺,脚步踉跄着将前厅的后门掩上。
虽没发生什么,但这一插曲过后,几人都淡了闲娱的心思,收拾完东西带着孩子相继回房去了。
屋内只剩下元遥与段淮。
几日的同床共枕,元遥与段淮不说关系拉近了多少,但至少不再像先前那样不自在。
因着元遥睡在里侧,所以每回熄灯、放帷帐的活都是段淮来做。
其实往常元遥就寝是不松帷帐的,她有些怕黑,可若在帐里点灯,眼睛又畏光。
所以便束着帷帐,她一睁眼便能见到照进房里的月光。
但这几日跟段淮一起,她没提这事,担心给他造成不便。
想着这些,元遥习惯性地用被子将自己裹得严实,一开始还露了个脑袋,没一会连脑袋都蒙上了,只留一点点缝隙给鼻子出气。
段淮一上床,就见她给自己包成了个粽子,不禁提醒:
“别给自己憋出个好歹。”
元遥掀开一点被子。
“让那事吓着了?我记得你不怕鬼神之事。”段淮问她。
元遥贴着枕头摇头,发现他并未看着她,于是出声道:
“没吓着,应当是有人故意装神弄鬼。”
“既然没吓着,”段淮不紧不慢道:
“你那时往我身上躲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