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5章 大丰收
金秋时节到了,整个直隶一片高粱的火红,麦子的金黄,谷子压弯了腰,豆子咧开了嘴。秋风轻拂中,你吸一口气,都是粮食的香味。
小冰河期过去了,今年风调雨顺,再加上承包带给百姓耕作的热情,今年注定是一个大丰收的年景。
直隶的百姓,在热闹的过完八月中秋节之后,刚放下碗筷,就全家出动,开始了充满希望的秋收工作中去了。
吕谋已经发下通知,今年的秋收要做到抢收,一定在最短的时间内,做到颗粒归仓。
为此,除了第四军和第五军外,不惜给其他军队放假。家有地的回去抢收,家没地的,就做佣工,在赚点外快的同时,帮助百姓抢收粮食。
然后吕谋再次出台政策,今年的地租代役钱,不收实物,只收银子。必须在十月份,地租和代役钱足额全部入库。
他这么规定的目的,就是要逼迫百姓加快收秋进度。
而为了让百姓有钱缴纳地租代役钱,吕谋下令户部,在各州城府县,各个镇子,开设收粮点,其目的,一来是防止粮商趁机压价,造成粮贱伤农。虽然是个丰收年,结果收入却减少的现象出现。
同时,将早已经空空如也的京城四大仓,通州的国储仓填补上,作为应急之粮。
之所以吕谋下达了这样,几乎不近人情的命令,其目的就是防备满清,再次趁着秋收之后入寇抢粮。
这不是吕谋杞人忧天。
因为在他的分析之下,今年满清一定会再次入寇的。
原因主要的就是,自己派人和满清去议和了。
这样虽然为自己争取了半年多的时间,但他的后遗症也显现了,那就是让满清知道,大明有议和之心了。所以他们提出来了苛刻的条件。
然而在双方扯皮谈判的时候,却完全不可能达成议和的条件。
那么满清为了达成这种条件,他就必然会派兵再次入寇大明,用这种办法来威压逼迫大明同意他们的条件。
因为整个局面改变了。在历史上,即便有吴三桂引清军入关,在刚开始的时候,满清的群臣,也依旧没有下定决心,入主中原。
何况在这个时候,没有了吴三桂引狼入室,北京也没有被流寇打下。而大明几次对流寇的胜利,满清也绝对会探知消息。为此,他们一定会继续拖延入主中原的时间,做到十拿九稳。
所以这一次必须入寇京畿地区,一来继续实现皇太极活着的时候,执行的疲惫大明的计划,又能够压迫大明,同意他们的条件,进一步削弱大明,为他们入主中原创造更有利的条件。
时间不等人啊。这一次一定要做到坚壁清野,即便自己挡不住满清铁蹄,也让满清空手而归。
为此吕谋不惜将自己的判断,当做谣言散布出去,逼迫着百姓拼了命的抢收粮食。
在这样的命令下达之后,再加上满清入寇的谣言满天飞,整个直隶,就立刻进入了一片热火朝天,抢收的高潮之中。
田野里,天不亮就有百姓一家一户的跑到田中收割,直到月亮西斜再也看不清作物,才回家休息。
而明天依旧是如此。
也是天公作美,八月十五到月初的时候,整个直隶晚上是月朗星稀,将黑夜照的如同白昼,而白天晴空万里,正适合晾晒。
所以你看到的是,大路小路熙熙攘攘往来的,全是忙碌兴奋的百姓。或者挑着或者背着,或者是大车小辆上,都是饱满成熟的粮食。
今年风调雨顺,而在低廉的地租承包费之下,激发了百姓们对自己土地的热爱,对自己庄家的爱护。他们就像侍弄自己的娃娃一样,精心的呵护侍弄着这些庄稼。而没有了那繁重徭役,百姓们有了更多的时间泡在地里,侍弄着庄家。所以今年,是一个在百姓心中,这辈子也没有的丰收年。
两个庄户人在路上碰到,虽然脚步匆匆,但也是不管认识的和不认识的,都要打个招呼:“今年丰收了吗?”() ()
回答的总是一个固定的答案:“这辈子没有的丰收。”
“今年能吃饱饭吗?”
“完全可以吃饱吃好,而且还有余粮储备。卖了一部分余粮,我要给我家的儿子娶亲。”
“我要添置一些新的家具农具。”
“我要翻盖我那破烂的房子。”
“我要买上一头耕牛,明年就能再包上几亩地。”
千句万句话,最终会合成了一句:“托皇上的隆恩,王爷的恩典,我们的好日子来啦。”
在各个地方收购粮食,吕谋规定只收麦子,不收杂粮。
这样稳住了主粮的基本盘,杂粮就让那些粮商们也吃口饭,就让市场去调控价格。
户部这时候,收购粮食的银子,就像流水一样淌出去。
弄得尚书黄道周真的心惊胆颤。如果照这样花,下去,那么国库就会空了,那就会再出现财政崩溃的现象。
为此他多次跑到皇上面前,请求崇祯皇帝,果断出手,停止向百姓收购粮食。
崇祯却笑着对他说:“老爱卿不要担心,你的那个学生既然下达了这个命令,那么当户部真缺钱的时候,他一定会有办法再变出钱来的。再说了,咱们向百姓收购粮食,储存起来,不正应了那句,手中有粮心中不慌吗?
至于后续的事情怎么办,你去问你的那个好学生吧。”
黄道周咧嘴:“陛下,我倒是想问他,结果一天我都抓不到他的影子。我这个老师从收徒那天到现在,几乎就没有机会教导他。这样荒废了学业,我可怎么对得起皇上啊。”
崇祯笑着宽慰:“老爱卿不必担心,现在朝廷刚刚展现曙光,事情千头万绪,都需要我这皇儿奔走。等过了这一段时间,咱们的大明彻底的稳定住了,你再教导他不迟。”
黄道周就只能摇头叹息了。
如流水一般淌出去的银子,看着让黄道周惊心动魄。
然而过了不久,各地百姓积极上缴地租和代役钱的高潮,也出现了。整个直隶的州城府县,上缴的银子,也如涓涓细流汇聚成河,最终如洪水猛兽一般,涌进了户部。
而最让人欣喜的是,百姓们丰收了,有钱了,他们开始爆发性的消费,已经破烂的不能遮体的衣服,不再缝补了,而是添置了新衣。
那缺了口的饭锅也舍得更换了,女儿的嫁妆也变得丰厚了,孩子的聘礼也已经很体面了。
到处都在有新房翻建,整个市场一片欣欣向荣火爆极了。
于是各地的城门税,也就是商税,也随着大幅的增长。其增长的速度,快追上了地租代役钱了。
大明,现在的小朝廷,再也不为钱发愁了。
为此崇祯第一次大方的下旨,晚上,给自己多舀一勺子饭,咱也奢侈一把。
哪个部门都希望自己的日子好过,做为户部尚书,新法之后,掌控全国总收支的黄道周,也感觉到自己的位置重要了。不再在心中抱怨皇上对自己理想目标的不理解,而开始对这份不工作感到了满足。
现在,户部已经隐隐在吏部之上了。各部来自己这里讨要经费,都是低声下气的,这让黄道周感觉非常非常有面子。
他是思想家,不爱钱,爱的就是面子。
看来,自己的弟子还是很贴心的吗,不用自己敛财,就让自己花钱,感觉还是狠爽的吗。
这样一来,师生的关系,虽然很少见面,但却融洽和谐了。
因为他的弟子跟他贴心的说:“老师虽然不懂理财,但您会签字不?你会花钱不?只要做到这点,您还每日忧心什么呢?”
在安心的著书立说,然后花钱的日子里,黄道周悟了——感情花钱的感觉,真好。
小冰河期过去了,今年风调雨顺,再加上承包带给百姓耕作的热情,今年注定是一个大丰收的年景。
直隶的百姓,在热闹的过完八月中秋节之后,刚放下碗筷,就全家出动,开始了充满希望的秋收工作中去了。
吕谋已经发下通知,今年的秋收要做到抢收,一定在最短的时间内,做到颗粒归仓。
为此,除了第四军和第五军外,不惜给其他军队放假。家有地的回去抢收,家没地的,就做佣工,在赚点外快的同时,帮助百姓抢收粮食。
然后吕谋再次出台政策,今年的地租代役钱,不收实物,只收银子。必须在十月份,地租和代役钱足额全部入库。
他这么规定的目的,就是要逼迫百姓加快收秋进度。
而为了让百姓有钱缴纳地租代役钱,吕谋下令户部,在各州城府县,各个镇子,开设收粮点,其目的,一来是防止粮商趁机压价,造成粮贱伤农。虽然是个丰收年,结果收入却减少的现象出现。
同时,将早已经空空如也的京城四大仓,通州的国储仓填补上,作为应急之粮。
之所以吕谋下达了这样,几乎不近人情的命令,其目的就是防备满清,再次趁着秋收之后入寇抢粮。
这不是吕谋杞人忧天。
因为在他的分析之下,今年满清一定会再次入寇的。
原因主要的就是,自己派人和满清去议和了。
这样虽然为自己争取了半年多的时间,但他的后遗症也显现了,那就是让满清知道,大明有议和之心了。所以他们提出来了苛刻的条件。
然而在双方扯皮谈判的时候,却完全不可能达成议和的条件。
那么满清为了达成这种条件,他就必然会派兵再次入寇大明,用这种办法来威压逼迫大明同意他们的条件。
因为整个局面改变了。在历史上,即便有吴三桂引清军入关,在刚开始的时候,满清的群臣,也依旧没有下定决心,入主中原。
何况在这个时候,没有了吴三桂引狼入室,北京也没有被流寇打下。而大明几次对流寇的胜利,满清也绝对会探知消息。为此,他们一定会继续拖延入主中原的时间,做到十拿九稳。
所以这一次必须入寇京畿地区,一来继续实现皇太极活着的时候,执行的疲惫大明的计划,又能够压迫大明,同意他们的条件,进一步削弱大明,为他们入主中原创造更有利的条件。
时间不等人啊。这一次一定要做到坚壁清野,即便自己挡不住满清铁蹄,也让满清空手而归。
为此吕谋不惜将自己的判断,当做谣言散布出去,逼迫着百姓拼了命的抢收粮食。
在这样的命令下达之后,再加上满清入寇的谣言满天飞,整个直隶,就立刻进入了一片热火朝天,抢收的高潮之中。
田野里,天不亮就有百姓一家一户的跑到田中收割,直到月亮西斜再也看不清作物,才回家休息。
而明天依旧是如此。
也是天公作美,八月十五到月初的时候,整个直隶晚上是月朗星稀,将黑夜照的如同白昼,而白天晴空万里,正适合晾晒。
所以你看到的是,大路小路熙熙攘攘往来的,全是忙碌兴奋的百姓。或者挑着或者背着,或者是大车小辆上,都是饱满成熟的粮食。
今年风调雨顺,而在低廉的地租承包费之下,激发了百姓们对自己土地的热爱,对自己庄家的爱护。他们就像侍弄自己的娃娃一样,精心的呵护侍弄着这些庄稼。而没有了那繁重徭役,百姓们有了更多的时间泡在地里,侍弄着庄家。所以今年,是一个在百姓心中,这辈子也没有的丰收年。
两个庄户人在路上碰到,虽然脚步匆匆,但也是不管认识的和不认识的,都要打个招呼:“今年丰收了吗?”() ()
回答的总是一个固定的答案:“这辈子没有的丰收。”
“今年能吃饱饭吗?”
“完全可以吃饱吃好,而且还有余粮储备。卖了一部分余粮,我要给我家的儿子娶亲。”
“我要添置一些新的家具农具。”
“我要翻盖我那破烂的房子。”
“我要买上一头耕牛,明年就能再包上几亩地。”
千句万句话,最终会合成了一句:“托皇上的隆恩,王爷的恩典,我们的好日子来啦。”
在各个地方收购粮食,吕谋规定只收麦子,不收杂粮。
这样稳住了主粮的基本盘,杂粮就让那些粮商们也吃口饭,就让市场去调控价格。
户部这时候,收购粮食的银子,就像流水一样淌出去。
弄得尚书黄道周真的心惊胆颤。如果照这样花,下去,那么国库就会空了,那就会再出现财政崩溃的现象。
为此他多次跑到皇上面前,请求崇祯皇帝,果断出手,停止向百姓收购粮食。
崇祯却笑着对他说:“老爱卿不要担心,你的那个学生既然下达了这个命令,那么当户部真缺钱的时候,他一定会有办法再变出钱来的。再说了,咱们向百姓收购粮食,储存起来,不正应了那句,手中有粮心中不慌吗?
至于后续的事情怎么办,你去问你的那个好学生吧。”
黄道周咧嘴:“陛下,我倒是想问他,结果一天我都抓不到他的影子。我这个老师从收徒那天到现在,几乎就没有机会教导他。这样荒废了学业,我可怎么对得起皇上啊。”
崇祯笑着宽慰:“老爱卿不必担心,现在朝廷刚刚展现曙光,事情千头万绪,都需要我这皇儿奔走。等过了这一段时间,咱们的大明彻底的稳定住了,你再教导他不迟。”
黄道周就只能摇头叹息了。
如流水一般淌出去的银子,看着让黄道周惊心动魄。
然而过了不久,各地百姓积极上缴地租和代役钱的高潮,也出现了。整个直隶的州城府县,上缴的银子,也如涓涓细流汇聚成河,最终如洪水猛兽一般,涌进了户部。
而最让人欣喜的是,百姓们丰收了,有钱了,他们开始爆发性的消费,已经破烂的不能遮体的衣服,不再缝补了,而是添置了新衣。
那缺了口的饭锅也舍得更换了,女儿的嫁妆也变得丰厚了,孩子的聘礼也已经很体面了。
到处都在有新房翻建,整个市场一片欣欣向荣火爆极了。
于是各地的城门税,也就是商税,也随着大幅的增长。其增长的速度,快追上了地租代役钱了。
大明,现在的小朝廷,再也不为钱发愁了。
为此崇祯第一次大方的下旨,晚上,给自己多舀一勺子饭,咱也奢侈一把。
哪个部门都希望自己的日子好过,做为户部尚书,新法之后,掌控全国总收支的黄道周,也感觉到自己的位置重要了。不再在心中抱怨皇上对自己理想目标的不理解,而开始对这份不工作感到了满足。
现在,户部已经隐隐在吏部之上了。各部来自己这里讨要经费,都是低声下气的,这让黄道周感觉非常非常有面子。
他是思想家,不爱钱,爱的就是面子。
看来,自己的弟子还是很贴心的吗,不用自己敛财,就让自己花钱,感觉还是狠爽的吗。
这样一来,师生的关系,虽然很少见面,但却融洽和谐了。
因为他的弟子跟他贴心的说:“老师虽然不懂理财,但您会签字不?你会花钱不?只要做到这点,您还每日忧心什么呢?”
在安心的著书立说,然后花钱的日子里,黄道周悟了——感情花钱的感觉,真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