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雪映墙,透过窗牖斜斜打在落地屏上。
“大人,方儋死了。”
室内一片空寂,久久未传出回应。
暗卫抬头望向屏风后模糊的人影,神情在雪光的辉映下显出几分忐忑。
过了半盏茶的功夫,传出一声淡淡的问话。
“谁杀的。”
暗卫低下头,回道:“暂且不知,据逃出来的人说,船在浣绫河中进了水。”
“尸首呢?”
他声线微微发颤,犹豫道:“还未找到,许是被河流冲到江中去了。”
“活要见人,死要见尸,连尸首都未找到,又怎知是死是活。”
“是……在下疏忽。”
方怀之掀起眼,看似随意的一瞥,快得如鸿鹄掠过,却吓得那人遍体生寒。
目光不过在他身上停留瞬息便收回,他垂眼继续雕刻着手中的玉雕。在他手下,一位女子的样貌已然成型。
愫愫若是在此,定能认出这玉雕人的脸。
正是前世她二十一二岁的模样。更确切地说,甚至连这身衣裙,都是平日里她最爱穿的那一身。
方怀之轻轻抚去玉屑,望着语调的眼神异常温柔,说出的话却让那暗卫如坠寒潭。
“再给你半月,如若再找不到人,便不必再来了。”
方家定下的规矩,一个被家主逐出家门的暗卫,若不自戕,其父母妻儿尽数诛杀,不留活口。
他的后背已被冷汗浸湿,强作精神道:“大人放心,在下已经打探到薛家那日确实出去了一只船,只要顺藤摸瓜,定能找到那女子所在。”
“去吧。”
暗卫旋即离开。
方怀之捧着玉雕,指尖轻柔地划过它的脸。
微敞的衣襟随他动作而牵动,雪光映衬着一道若隐若现的伤疤。
语气缱绻如恋人私语,却又透着一丝难以抑制的疯狂。
“愫愫啊愫愫,等我抓到你,该怎么惩罚你好呢?”
梅庄。
“惩罚?”愫愫眉心微拢。
月如琢躺在榻上昂了声,无力耷下脑袋。
“好在我爹昨日留了手劲,不然你们俩今日就能看到我的尸首了。”
愫愫:“那这几日你便在家好生修养吧。”
“那可不行!”他顿时躺不住了,爬起身忙道:“这几天方家在到处找方儋,我得去看看。”
沈缱按着他的肩让他躺下,规劝道:“月叔昨日既让你挨了棍子,又罚你抄家规,便是不想你再去掺合此事。”
愫愫点点头,赞同道:“就你这莽撞性子,去了也是惹人怀疑。”
“那怎么办?”
“不妨等过完年后,看方家如何行事。如今朝中动荡,方家定然自顾不暇。”
“罢了罢了,不去就是……”
月如琢唉声叹气许久,又捧着一本兵书翻看,看了三页不到便沉沉睡去。
沈缱和愫愫虚掩好门,甫一转身,便见一人站在梅树下,衣衫被风吹得狂乱,挟着纷飞的花瓣,似乎也等候许久。
“月叔,他答应了。”
月寻归浅浅一笑:“这小子向来软硬不吃,也就只有你们能劝得住他了。”
两人皆回之一笑。
不过是月如琢心思单纯罢了。
世间大多是表里不一藏污纳垢之人,如月如琢这般澄清如水的性子已实难找见。
三人沿着梅林间的小道缓缓走着。
“您要带我们去哪儿?”
月寻归回头一笑:“去个安静的地方。”
越往山上去,雪积得越深。好在青石板路已经有了清扫了雪,容易行走。
风雪尽头,月寻归推开尘封已久的门。
纵目望去,四处皆被尘灰覆盖,唯有墙上挂着的一幅画干净如新。
愫愫盯着那幅画,隐约觉得有些熟悉,却又说不出哪儿熟悉。
“这幅画……”
“是燃灯道人留下来的。”月寻归目光一寸一寸描摹着画中山水,缓缓道:“你们年岁小,应当未曾听说过他。”
燃灯道人……
愫愫眸光瞬间阴沉。
别说是他,就算是化成灰,她都能认出他的人。
“燃灯道人为天下异人之首。天下纷争,朝代更迭,乃至星辰风向,普天之下无一物出他所算。”他拂过卷身,有些慨叹。
愫愫不置可否。
她对燃灯道人有私怨不假,但他的本事的的确如月叔所言,非常人能及。不然当年也不会说服沈缱,做了他的师父。
她又看了一眼墙上的画。就是一幅普通的山水图罢了,除却画幅大些,与她在阿爹屋里见到的山水图也并未有何不同。
她不明白的是,为什么月家会藏有燃灯的画?难道月家和燃灯有关系?
对面,月寻归继续道:“他是前朝国师,深受先皇与朝臣信任。后来先皇死后,他便四处云游,遍历山水……”
“月叔带我们来这里做什么?”愫愫打断他的话,语气冷硬。
让她听厌恶之人的丰功伟绩,比逼她吃隔夜馊饭还难受。虽然她承认,燃灯那老头子确实有几分本事。但就算他有本事又如何,难道他还能同前世一般将沈缱……
她抬眼望向画中的相接的远山,攥紧掌心。
月寻归微微一笑,指着墙上的画道:“可认识这画中之景?”
说完也不等两人回答,他便自顾自叹道:“是啊,你们这般小,又如何知晓。”
“这幅画,画的是都城。”他注视着画中山水,神情虔诚而肃穆,“这幅画在梅山上已放了二十年,我自知今生已无力带它回朝廷,只能将它交给你们。”他将画装入画匣,递给沈缱。
“这东西为何要交给我们?”
“这是当年国师的嘱托,如若二十年后不能将这幅画带回朝廷,便将它交给第一个踏上这屋子的人。”
愫愫心底生出几丝不妙,皱皱眉头,心下有些怀疑:“我们是第一个?”
月寻归笑容依旧:“当然。”他携起画匣,放在两人身前。
愫愫只好接过。
半人高的画匣压得她手臂重重一沉,要她双手合抱才能稳当托住。这画不过半个手臂粗细,何至于用这么大一个画匣装。
愫愫虽因为这是燃灯的画而有些许不乐意,当下也没有显出拒绝之意。
反正过不久她便要去都城,带一个画匣不过是顺手的事罢了。
“这画要交给何人?”
月寻归看向沈缱,神情中透出一股从未有过的轻松。
“自然是愿意领受它的人。”
“愿意领受它的人?”
“等到那日,他自会出现。”
愫愫想要多问几句,但看月寻归却已不愿多说,他推开门,身形随即融入风霜,再不见行踪。
“沈缱,你说……月叔为何要将这画交给我们?”
他轻轻道:“也许,只有我们才能寻见那要画之人。”
“罢了,先下山吧。”
沈缱点点头,两人沿着来时的路,慢慢往住处走去。
在她背后看不见的地方,一只蚂蚁不知何时爬上画匣,沿着木头间的缝隙钻入画卷。
蚂蚁攀过崇山峻岭,行过沼泽大川,它顺着那条大诏最宽广繁华的道路一路北上,向它所感知的光明而前进。
它天真地以为这是出路,是黑夜过后初升的白昼。殊不知,那道光亮,不过是日薄西山的余晖。
萧华诏已能看到城墙上燃起的烽火。
她身上穿着一身宽大的甲胄,并不十分合身。这是先皇当年平定天下时所穿,距如今已有几十年。
尽管历经光阴,甲胄仍旧闪着金黄的光泽,仿佛还能依稀能看到当年先皇征战沙场,横扫千军的英姿。
先皇已逝去多年,随着先皇征战的老兵们,如今也都已白发苍苍。一见那身甲胄,他们难掩热泪。
一路上,人群安静而沉默。
直到萧华诏跨上马学往城墙而去时,她身后的兵士们终于忍不住叫住了她。
“长公主!”
在她身后,乌泱泱的人成片成片跪下,寒风裹挟着飘扬的霜雪扑在人们脸上,他们的神情如赴死般悲壮。
“您一定要平安回来!”
萧华诏回过头,嘴角泛起一丝笑意。
“好。”她轻声道。
对朝廷而言,这一场战争胜利得轻而易举。萧华诏甚至连城门都未攻下,身边的兵士们便已经阵亡了大半。这是朝臣们早已预料到的,长公主拥有的那些精兵都在以前的京兆尹郑玄手里,她手底下的都是当年随着先皇征战的老兵,早已没有了往日的战力。
不过让他们未料到的是,长公主手下竟不足百人。
她用这寥寥百人,围攻大诏最坚不可破的城池。
“不对啊,”陆归隐看着妻子,疑惑道:“长公主手下应当不止这么些人才对。”
“勿要多说。”赵娉看了他一眼,压低声道:“当不知道便是。”
长公主是仁德之人,也许事先便知道此战必败,将那些人遣散了罢。
城墙下,萧华诏站立在血泊之中,轻轻掩下最后一位死去兵士的眼睛,抬眼看向站在高耸城墙上的人影。
赵娉不忍收回眼。
或许从京兆尹郑玄死后,长公主便做好了赴死的打算。同为女子,她比一般人更了解长公主内心的那块柔软的地方。
城墙上,萧寅抚掌大笑。
“好,好,好!不愧是朕的肱骨之臣,朕要好好赏赐你们!”
“陛下,长公主率领的余孽虽除,但长公主……又该如何处置?”
“爱卿有何高见?”
荀喻拱手道:“臣以为,国失法度如同君失民心,纵使天子犯法也要与庶民同罪,长公主的造反之罪应当按照国法论处。”
“哦?”萧寅眼角露出一丝精光,捋了捋胡须,“那国法上说,造反之罪该如何论处?”
荀喻无情地瞥过城下女子,收回目光:“按律,当就地诛杀。”
“不可。”谢去夷拱手道:“长公主不过是一介女流,为何会突然谋反?微臣以为,长公主应当受了奸人蛊惑,才生出谋反之意。”
“谢相此言,难道在替长公主申辩?”他指向城下,嗤笑道:“便是她受人蛊惑又如何,郑玄已死,这些兵士,可都是她自己带来的。”
谢去夷见此话不通,话头一转:“荀大人的意思,莫非是要陛下亲手杀了自己的亲姐姐?”
荀喻面上滴水不漏,仍旧笑着:“臣只是以为,长公主若不死难以震慑那些心怀鬼胎之人罢了。长公主虽兵败,但谁知是否还有人也存了谋反之心呢?”
萧寅不由得脸色微变。
谁都知道,谢家是长公主之母的本家。谢家把持朝政这么多年,未必不会贪恋权势而生出谋反之意。如若今日不杀萧华诏以震慑谢家,必成大患。
至于如何名正言顺地杀了她……
萧寅往下看去,忽生一计,他高声道:“听谢相说,长公主是被人蒙蔽了才做出此等错事。朕不喜杀人,只要你认句错,朕便不杀你。”
萧华诏擦去嘴角的血,露出一丝讽刺的笑:“何必同我这般假惺惺,你以为我不知当年你做过什么?弑兄杀侄,假撰圣旨,窃夺皇位,每一件罪行,都够你死千百回。如今倒在我面前装起慈悲来了,你照照镜子,配么?”
萧寅眼睛微微眯起,紧紧扣住玉扳指。
“这么说,你不认罪?”
“欲加之罪,何患无辞。萧寅,你听着,我萧华诏就是化作厉鬼,都不会放过你。”
说完,她从袖中掏出一把刀,猛然朝胸口刺去。
滚烫的血液模糊了她的眼睛。
她不后悔自己的莽撞,她在世间已苟活了太久,久到她都快忘了,当年是谁杀了她所有的至亲之人。还好,还好,她走出了这一步,到了九泉之下,也能见父皇了……
血液不断流失,她感到身体在渐渐发冷,但心却是热的。
她想见父皇,母后,哥哥……
还有她的郑玄……
热血溅地,难暖一方寒土。
天地晦暗,万物同悲,大诏从此迎来了它最黑暗的岁月。
“萧华诏!”
她微微抬眼,静静看向城墙上的白影,动了动唇,似乎是一声谢谢。
小太子忍不住别过脸,擦了擦眼角的泪滴。
“公主……”
山林尽处,终于有人忍不住失声痛哭。
刺骨的寒风裹挟着低低的哀泣,蔓延至远处。
“你听到了么,大诏最后一根脊梁断了。”
“大人,方儋死了。”
室内一片空寂,久久未传出回应。
暗卫抬头望向屏风后模糊的人影,神情在雪光的辉映下显出几分忐忑。
过了半盏茶的功夫,传出一声淡淡的问话。
“谁杀的。”
暗卫低下头,回道:“暂且不知,据逃出来的人说,船在浣绫河中进了水。”
“尸首呢?”
他声线微微发颤,犹豫道:“还未找到,许是被河流冲到江中去了。”
“活要见人,死要见尸,连尸首都未找到,又怎知是死是活。”
“是……在下疏忽。”
方怀之掀起眼,看似随意的一瞥,快得如鸿鹄掠过,却吓得那人遍体生寒。
目光不过在他身上停留瞬息便收回,他垂眼继续雕刻着手中的玉雕。在他手下,一位女子的样貌已然成型。
愫愫若是在此,定能认出这玉雕人的脸。
正是前世她二十一二岁的模样。更确切地说,甚至连这身衣裙,都是平日里她最爱穿的那一身。
方怀之轻轻抚去玉屑,望着语调的眼神异常温柔,说出的话却让那暗卫如坠寒潭。
“再给你半月,如若再找不到人,便不必再来了。”
方家定下的规矩,一个被家主逐出家门的暗卫,若不自戕,其父母妻儿尽数诛杀,不留活口。
他的后背已被冷汗浸湿,强作精神道:“大人放心,在下已经打探到薛家那日确实出去了一只船,只要顺藤摸瓜,定能找到那女子所在。”
“去吧。”
暗卫旋即离开。
方怀之捧着玉雕,指尖轻柔地划过它的脸。
微敞的衣襟随他动作而牵动,雪光映衬着一道若隐若现的伤疤。
语气缱绻如恋人私语,却又透着一丝难以抑制的疯狂。
“愫愫啊愫愫,等我抓到你,该怎么惩罚你好呢?”
梅庄。
“惩罚?”愫愫眉心微拢。
月如琢躺在榻上昂了声,无力耷下脑袋。
“好在我爹昨日留了手劲,不然你们俩今日就能看到我的尸首了。”
愫愫:“那这几日你便在家好生修养吧。”
“那可不行!”他顿时躺不住了,爬起身忙道:“这几天方家在到处找方儋,我得去看看。”
沈缱按着他的肩让他躺下,规劝道:“月叔昨日既让你挨了棍子,又罚你抄家规,便是不想你再去掺合此事。”
愫愫点点头,赞同道:“就你这莽撞性子,去了也是惹人怀疑。”
“那怎么办?”
“不妨等过完年后,看方家如何行事。如今朝中动荡,方家定然自顾不暇。”
“罢了罢了,不去就是……”
月如琢唉声叹气许久,又捧着一本兵书翻看,看了三页不到便沉沉睡去。
沈缱和愫愫虚掩好门,甫一转身,便见一人站在梅树下,衣衫被风吹得狂乱,挟着纷飞的花瓣,似乎也等候许久。
“月叔,他答应了。”
月寻归浅浅一笑:“这小子向来软硬不吃,也就只有你们能劝得住他了。”
两人皆回之一笑。
不过是月如琢心思单纯罢了。
世间大多是表里不一藏污纳垢之人,如月如琢这般澄清如水的性子已实难找见。
三人沿着梅林间的小道缓缓走着。
“您要带我们去哪儿?”
月寻归回头一笑:“去个安静的地方。”
越往山上去,雪积得越深。好在青石板路已经有了清扫了雪,容易行走。
风雪尽头,月寻归推开尘封已久的门。
纵目望去,四处皆被尘灰覆盖,唯有墙上挂着的一幅画干净如新。
愫愫盯着那幅画,隐约觉得有些熟悉,却又说不出哪儿熟悉。
“这幅画……”
“是燃灯道人留下来的。”月寻归目光一寸一寸描摹着画中山水,缓缓道:“你们年岁小,应当未曾听说过他。”
燃灯道人……
愫愫眸光瞬间阴沉。
别说是他,就算是化成灰,她都能认出他的人。
“燃灯道人为天下异人之首。天下纷争,朝代更迭,乃至星辰风向,普天之下无一物出他所算。”他拂过卷身,有些慨叹。
愫愫不置可否。
她对燃灯道人有私怨不假,但他的本事的的确如月叔所言,非常人能及。不然当年也不会说服沈缱,做了他的师父。
她又看了一眼墙上的画。就是一幅普通的山水图罢了,除却画幅大些,与她在阿爹屋里见到的山水图也并未有何不同。
她不明白的是,为什么月家会藏有燃灯的画?难道月家和燃灯有关系?
对面,月寻归继续道:“他是前朝国师,深受先皇与朝臣信任。后来先皇死后,他便四处云游,遍历山水……”
“月叔带我们来这里做什么?”愫愫打断他的话,语气冷硬。
让她听厌恶之人的丰功伟绩,比逼她吃隔夜馊饭还难受。虽然她承认,燃灯那老头子确实有几分本事。但就算他有本事又如何,难道他还能同前世一般将沈缱……
她抬眼望向画中的相接的远山,攥紧掌心。
月寻归微微一笑,指着墙上的画道:“可认识这画中之景?”
说完也不等两人回答,他便自顾自叹道:“是啊,你们这般小,又如何知晓。”
“这幅画,画的是都城。”他注视着画中山水,神情虔诚而肃穆,“这幅画在梅山上已放了二十年,我自知今生已无力带它回朝廷,只能将它交给你们。”他将画装入画匣,递给沈缱。
“这东西为何要交给我们?”
“这是当年国师的嘱托,如若二十年后不能将这幅画带回朝廷,便将它交给第一个踏上这屋子的人。”
愫愫心底生出几丝不妙,皱皱眉头,心下有些怀疑:“我们是第一个?”
月寻归笑容依旧:“当然。”他携起画匣,放在两人身前。
愫愫只好接过。
半人高的画匣压得她手臂重重一沉,要她双手合抱才能稳当托住。这画不过半个手臂粗细,何至于用这么大一个画匣装。
愫愫虽因为这是燃灯的画而有些许不乐意,当下也没有显出拒绝之意。
反正过不久她便要去都城,带一个画匣不过是顺手的事罢了。
“这画要交给何人?”
月寻归看向沈缱,神情中透出一股从未有过的轻松。
“自然是愿意领受它的人。”
“愿意领受它的人?”
“等到那日,他自会出现。”
愫愫想要多问几句,但看月寻归却已不愿多说,他推开门,身形随即融入风霜,再不见行踪。
“沈缱,你说……月叔为何要将这画交给我们?”
他轻轻道:“也许,只有我们才能寻见那要画之人。”
“罢了,先下山吧。”
沈缱点点头,两人沿着来时的路,慢慢往住处走去。
在她背后看不见的地方,一只蚂蚁不知何时爬上画匣,沿着木头间的缝隙钻入画卷。
蚂蚁攀过崇山峻岭,行过沼泽大川,它顺着那条大诏最宽广繁华的道路一路北上,向它所感知的光明而前进。
它天真地以为这是出路,是黑夜过后初升的白昼。殊不知,那道光亮,不过是日薄西山的余晖。
萧华诏已能看到城墙上燃起的烽火。
她身上穿着一身宽大的甲胄,并不十分合身。这是先皇当年平定天下时所穿,距如今已有几十年。
尽管历经光阴,甲胄仍旧闪着金黄的光泽,仿佛还能依稀能看到当年先皇征战沙场,横扫千军的英姿。
先皇已逝去多年,随着先皇征战的老兵们,如今也都已白发苍苍。一见那身甲胄,他们难掩热泪。
一路上,人群安静而沉默。
直到萧华诏跨上马学往城墙而去时,她身后的兵士们终于忍不住叫住了她。
“长公主!”
在她身后,乌泱泱的人成片成片跪下,寒风裹挟着飘扬的霜雪扑在人们脸上,他们的神情如赴死般悲壮。
“您一定要平安回来!”
萧华诏回过头,嘴角泛起一丝笑意。
“好。”她轻声道。
对朝廷而言,这一场战争胜利得轻而易举。萧华诏甚至连城门都未攻下,身边的兵士们便已经阵亡了大半。这是朝臣们早已预料到的,长公主拥有的那些精兵都在以前的京兆尹郑玄手里,她手底下的都是当年随着先皇征战的老兵,早已没有了往日的战力。
不过让他们未料到的是,长公主手下竟不足百人。
她用这寥寥百人,围攻大诏最坚不可破的城池。
“不对啊,”陆归隐看着妻子,疑惑道:“长公主手下应当不止这么些人才对。”
“勿要多说。”赵娉看了他一眼,压低声道:“当不知道便是。”
长公主是仁德之人,也许事先便知道此战必败,将那些人遣散了罢。
城墙下,萧华诏站立在血泊之中,轻轻掩下最后一位死去兵士的眼睛,抬眼看向站在高耸城墙上的人影。
赵娉不忍收回眼。
或许从京兆尹郑玄死后,长公主便做好了赴死的打算。同为女子,她比一般人更了解长公主内心的那块柔软的地方。
城墙上,萧寅抚掌大笑。
“好,好,好!不愧是朕的肱骨之臣,朕要好好赏赐你们!”
“陛下,长公主率领的余孽虽除,但长公主……又该如何处置?”
“爱卿有何高见?”
荀喻拱手道:“臣以为,国失法度如同君失民心,纵使天子犯法也要与庶民同罪,长公主的造反之罪应当按照国法论处。”
“哦?”萧寅眼角露出一丝精光,捋了捋胡须,“那国法上说,造反之罪该如何论处?”
荀喻无情地瞥过城下女子,收回目光:“按律,当就地诛杀。”
“不可。”谢去夷拱手道:“长公主不过是一介女流,为何会突然谋反?微臣以为,长公主应当受了奸人蛊惑,才生出谋反之意。”
“谢相此言,难道在替长公主申辩?”他指向城下,嗤笑道:“便是她受人蛊惑又如何,郑玄已死,这些兵士,可都是她自己带来的。”
谢去夷见此话不通,话头一转:“荀大人的意思,莫非是要陛下亲手杀了自己的亲姐姐?”
荀喻面上滴水不漏,仍旧笑着:“臣只是以为,长公主若不死难以震慑那些心怀鬼胎之人罢了。长公主虽兵败,但谁知是否还有人也存了谋反之心呢?”
萧寅不由得脸色微变。
谁都知道,谢家是长公主之母的本家。谢家把持朝政这么多年,未必不会贪恋权势而生出谋反之意。如若今日不杀萧华诏以震慑谢家,必成大患。
至于如何名正言顺地杀了她……
萧寅往下看去,忽生一计,他高声道:“听谢相说,长公主是被人蒙蔽了才做出此等错事。朕不喜杀人,只要你认句错,朕便不杀你。”
萧华诏擦去嘴角的血,露出一丝讽刺的笑:“何必同我这般假惺惺,你以为我不知当年你做过什么?弑兄杀侄,假撰圣旨,窃夺皇位,每一件罪行,都够你死千百回。如今倒在我面前装起慈悲来了,你照照镜子,配么?”
萧寅眼睛微微眯起,紧紧扣住玉扳指。
“这么说,你不认罪?”
“欲加之罪,何患无辞。萧寅,你听着,我萧华诏就是化作厉鬼,都不会放过你。”
说完,她从袖中掏出一把刀,猛然朝胸口刺去。
滚烫的血液模糊了她的眼睛。
她不后悔自己的莽撞,她在世间已苟活了太久,久到她都快忘了,当年是谁杀了她所有的至亲之人。还好,还好,她走出了这一步,到了九泉之下,也能见父皇了……
血液不断流失,她感到身体在渐渐发冷,但心却是热的。
她想见父皇,母后,哥哥……
还有她的郑玄……
热血溅地,难暖一方寒土。
天地晦暗,万物同悲,大诏从此迎来了它最黑暗的岁月。
“萧华诏!”
她微微抬眼,静静看向城墙上的白影,动了动唇,似乎是一声谢谢。
小太子忍不住别过脸,擦了擦眼角的泪滴。
“公主……”
山林尽处,终于有人忍不住失声痛哭。
刺骨的寒风裹挟着低低的哀泣,蔓延至远处。
“你听到了么,大诏最后一根脊梁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