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今日是有些特别的。
周国的太子萧彻连夜到了邯城,不至在驿馆下榻就已经被安排住进了宫里。
因他此行,不为其他,而是以质子之身作为梁国出兵的代价。
三国之中,梁国建都邯城,地处中原西面。
西境之地不似南方酷热,亦不似北方寒凉。正值七月,暑夏季节,梁国地境此时才正是天朗气清,生机盎然的好时候。
梁国皇帝卫昭的子嗣单薄,膝下仅得二子一女。宫中的皇子公主们各配有高门子弟为陪读在显庠宫中习文识礼。
显庠宫分为明学斋、正礼苑、进武堂、还有一处甚为空旷的校马场。
此刻明学斋之中,辛太傅正坐在上首几案之上盘曲而坐:“儒家有云,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诸位想一想,若是只用一个字,有什么字可以舒展心中想法,将其书于面前宣纸之上。”
辛太傅说罢,抚了抚自己微白的胡须。他年过花甲,学识渊博,是梁国数一数二的大儒。便是当今的梁国国君卫昭,都受过他的教诲。本该还乡颐养天年的年纪,还被挽留在宫中继续教育着梁国的下一代继承人。
闻言,辛太傅坐下的少年们都开始思索起来。
辛太傅看着座下落笔的少年们笑得温和慈祥:“可都写好了?”
“太傅,我写的是个武字。”当先站起来的是梁国的太子卫岐,国君卫昭的长子。
他扬声答道,语气带着几分高傲:“征伐天下,唯武而已,历来王朝开河皆动兵戈。我志在以武定天下。”
乱世乱局,这不是个太平的年代。他是梁国的太子,自是以一统天下为己任。
说罢,太子还不忘拿起他几案上的宣纸,朝着身旁几人侧身展示一番。
太子落座后,一侧的二皇子卫嶂方缓缓起身,瞧了一眼卫岐手中的“武”字后声音温吞:“我写的,是个‘仁’字。儒家长奉‘仁’为五常之首,父皇多年来待民仁爱,百姓安业,我以为,这便是仁……”
“父皇常夸二弟怀仁纳德,我竟不知,二弟何时开始忧国忧民,如此大仁了!”不等卫嶂讲完,便被太子打断。明明是赞赏的话语,偏偏说出了挖苦的口气。
卫嶂感受到了太子言语之间的压迫之意,他下意识紧张握了握拳,才又道:“我心中没有大的抱负,只想做一个仁爱之人,安身立命,唯此而已……”
太子卫岐,生母乃淑妃金氏。
自卫昭即位,后位空悬,宫中就属淑妃的家世位分拔尖,因此多年来,宫中的大小事务都是淑妃决断。
太子卫岐自负勇武,爱极先人留下的攻伐兵法,诗文倒是做得一般。他常将自己揣摩的兵法门道,安排宫人铺排出来,以此为乐。为此,其母淑妃还特意请旨将宫中一处废弃宫室改成了角斗场。
而二皇子卫嶂,其母云嫔郑氏出身不高,朝堂无人,纵然育有子嗣也终究人微言轻,在宫中多年迟迟不得晋位。
卫嶂性子绵柔,母亲和自己又常年被卫岐母子压制,养成了察言观色的习惯。每每行事总不忘先打量一番太子的脸色,生怕哪里让其不快。
二者利害悬殊,实在没有一较之力。
此时,卫岐和卫嶂座后的秦声站出解围,道:“太子殿下心怀天下,二皇子又仁厚待人,倒显得我这心中只想着足迹天下游记山河的人有些小家子气了。”
秦声是国子监祭酒家的小公子,出身不俗,又有个早已在仓部司里崭露头角的长兄,看惯了父兄在政务间难以抽身,只觉光阴难渡。
他笑得自然爽朗,无稽洒脱。
“志趣抱负无分高低,所孜所求亦无对错。只要无愧于心便很好了……”辛太傅右手的折扇拍了拍左手的手心,对众人的赞赏之余,自然也将方才几人的眼色看在眼中。
辛太傅笑得慈祥,这才将视线落在了太子和卫嶂下首的一名少年:“沈小侯爷,你写了什么?”
少年肤色白皙,面容清俊,眉目间是如水般的温柔腼腆。
只见他先是起身朝着辛太傅方向做了个揖,方将案上的宣纸拿起。
此人正是荣安侯府的独子,沈酌言。
沈酌言一身淡青色窄袖长衫,衬袍的领口素净白皙,衣角处以彩绿和象白交织做绣,袖口绣上的青竹虚叶栩栩如生。净袖覆于手腕,衬得他指节纤细修长。
他的宣纸之上,横竖交合:“学生尤为钦佩乱世的纵横家,于天地破立间逆风而行,不忘初心。今日三国乱局之中,若有朝一日,能尽学生谋思,亲眼看到破碎山河得以收复,便不枉此生。”
一横一竖,是个“十”字。
沈酌言,宫中人都敬称一声小侯爷。其父是开国谋臣沈越的嫡子沈度,允以世袭爵位的荣安侯。
荣安侯与其夫人鹣鲽情深,府中虽有几个不得登堂的侍妾却未有异生之子,因此坊间女子对荣安侯夫人的手段是极为钦佩的。
多年前宫中挑选陪读,只有沈酌言与秦声经过太傅们的层层考试,最后留在宫中一同读书。京中世家公子不知凡几,最后选中留下的自然家世才学都是首屈一指。
“今日的功课便有了,浅谈诸君心中抱负,字迹工整,各抒己见,明日早课时交予我。”辛太傅站起身看了看天色,“散课罢。”
宫中课程有时有度,唯辛太傅布置的功课是随性而来。
众人目送辛太傅离开后,外间等候的各随侍急忙将主子们的笈囊拿进来,将书案上的文卷书本归置入内。
卫岐三人均好整以暇安坐等着随侍们收拾,只有沈酌言先是从笈囊底层拿出一个布帛包好的方匣,随后才将笈囊交到随从称心手中。
众人对此习以为常,早就见怪不怪。
沈酌言提着布帛守在显庠宫的正礼苑不远处的宫檐下,不消片刻,便见到他等待的身影。
一个娇小的女娃从正礼苑的小阁里出来。
女娃看来才不过十岁模样,着一身粉色盘金的百褶裙。裙角锁丝绣工精致,外头罩了一件鹅黄色小袄,衣襟上是挑花绣成的芙蕖。姣白的襦领上还缀了几处花苞模样的点绣。
半束的发被高高盘于头顶,两侧碎发用华胜拢住,取了一缕发偏挂发鬓两侧做出双环。一个玉钿压在发顶,脑后余下的垂发在木樨油的涂抹下现出光亮润泽的乌色。
小小年纪,穿的衣衫上刺绣用的技法便有多种,从头到脚的珍奇名贵更是价值不菲。一眼便知这女娃的身份高贵。
卫令姿,国君卫昭唯一的女儿,封号康华公主。她的身后跟着的是她宫中侍女绿珠。
“公主万福。”沈酌言缓缓走近,端方有礼。
卫令姿学龄还小又是女儿身,不与他们一同学习,此时她才刚结束在正礼苑中孙尚仪的课程。读书识字,
仪态礼度,都是她身为公主的必学课程。
她恰好长到沈酌言胸口的高度,抬头仰视,了然地将手掌在面前摊开,眼神放光:“酌言哥哥又给我带好东西了?”
明媚娇笑,满眼期待。
沈酌言将手中之物交到绿珠手中,对着面前的女娃娃满脸宠溺:“我昨日出府路过品香楼便闻到香气,尝了几样觉得滋味很是不错,说是入春的新品我便每样都买了些。”
“比他家的桂花酥好吃吗?”卫令姿看了看绿珠手中的布帛,明显看出里头包着的是个食盒。
品香楼的桂花酥是卫令姿钟爱。
“桂花酥得有阵子了,待到今秋桂花香浓,我便给你带。”
“好。”
回康华宫的路上,绿珠掂了掂量手中的食盒,面上掩不住的开心:“荣安侯夫人对公主珍爱,就连沈小侯爷见着什么好物什也总能想到公主。”
卫令姿走在绿珠前头,缓缓道:“宫中护卫看守得紧,外头的东西轻易进不来。能将这些带进来免不了是要花心思藏一藏的。”
那些护卫心知是荣安侯府给康华宫的好意,只莫太过招摇显眼,一般是会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这么多年,她能见识许多宫外事物多亏了荣安侯府。宫外的吃食玩物,就连她宫中养了一年多的雪绒也是荣安侯府送的。
她与荣安侯府的渊源,源于她的母妃——宁妃叶氏。
她知道,她不是宁妃亲生的,宫中也没人避讳这个话题。毕竟,她父皇对她那位她不曾谋面生母的恩宠眷顾阖宫皆知。
卫令姿是国君卫昭的最后一个孩子,其生母元妃出身大族清河崔氏,自入宫以来便是盛宠,当时宫中都认定,以元妃家世宠爱,只要元妃能够诞下皇子,便会被册封为后。
可惜,元妃怀的是个公主,更在生产后两个时辰后因血崩死在宫中。
一个突然离世的人什么都来不及留下,就只留下将公主托付于宁妃抚养的遗言。
元妃去后,卫昭泣数行下,恸难自抑,将其追封贵妃,亲作悼赋,句句伤怀。
事实证明,元妃确实识人清明,这些年来宁妃虽不承宠,却将卫令姿视如己出,悉心养育。
基于卫昭的怜惜偏爱,卫令姿在宫中受尽宠爱,但有所求无有不应。
“太子殿下,得手了。”
还未走到康华宫,宫闱拐角一侧便传来一阵声响。
卫令姿下意识停住了脚步,她与绿珠对视一眼,都很有默契地暗暗靠到宫檐下。侧身偏头看去,只见不远处的宫道上,卫岐和他宫中的守忠正在说话。
守忠从衣衫袖口内袋中掏出一样东西交给卫岐。
隔得太远,卫令姿努力定睛瞧了瞧,才看清那是一个纯金色的匣子。
“他们被安置进长安宫的时候奴才一路看着的,周国世子对这个盒子着紧的很,奴才一直守在外头,还是趁着他们今日面见陛下才得手的。”
卫令姿听到“周国世子”四个字时,深觉讶异。
“干得好!”
卫岐一边夸奖守忠,一边端详手中这个匣子。他手指挑出匣子里的东西,面露轻蔑,“到底是积弱之地来的,什么破玩意儿也当个宝似的留在身边。”
终归是有些距离,卫令姿只能看到卫岐将锦盒中物不屑甩落在地,地上零零碎碎落下些什么。他随后将金色匣子丢到守忠怀里:“赏你了,拿去换钱吧!”
守忠接过匣子,喜不自胜,千恩万谢。
待看到卫岐二人离开,卫令姿才经过瞧清,地上躺着的是一个香囊模样的符袋。明黄色的香囊上绣着“平安”二字,牵系上下的红绳上以一颗纯白剔透的砗磲为饰,整个样式普普通通。
就是个不甚起眼的平安福袋,周围还零碎散落着些增香的干草花瓣。
在周国太子萧彻还未进城前,朝中便已经斟酌过应当以如何规制对这位太子殿下。
以卫昭的意思,太子卫岐还未出宫立府,萧彻也不是他梁国的皇子,让宫中都呼太子终归不妥。便下令阖宫,若是萧彻入京便称世子,安排住进东苑的长安宫。
既不失大国气度,亦可明示天下,周国之于大梁顶多一个诸侯名分。
卫令姿细细琢磨着方才守忠的话,推测他们已经与萧彻打过照面了。
东苑忽然多了个“邻居”,她还不太适应。
这当中因果若要追溯,实在过于深远。
周国的太子萧彻连夜到了邯城,不至在驿馆下榻就已经被安排住进了宫里。
因他此行,不为其他,而是以质子之身作为梁国出兵的代价。
三国之中,梁国建都邯城,地处中原西面。
西境之地不似南方酷热,亦不似北方寒凉。正值七月,暑夏季节,梁国地境此时才正是天朗气清,生机盎然的好时候。
梁国皇帝卫昭的子嗣单薄,膝下仅得二子一女。宫中的皇子公主们各配有高门子弟为陪读在显庠宫中习文识礼。
显庠宫分为明学斋、正礼苑、进武堂、还有一处甚为空旷的校马场。
此刻明学斋之中,辛太傅正坐在上首几案之上盘曲而坐:“儒家有云,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诸位想一想,若是只用一个字,有什么字可以舒展心中想法,将其书于面前宣纸之上。”
辛太傅说罢,抚了抚自己微白的胡须。他年过花甲,学识渊博,是梁国数一数二的大儒。便是当今的梁国国君卫昭,都受过他的教诲。本该还乡颐养天年的年纪,还被挽留在宫中继续教育着梁国的下一代继承人。
闻言,辛太傅坐下的少年们都开始思索起来。
辛太傅看着座下落笔的少年们笑得温和慈祥:“可都写好了?”
“太傅,我写的是个武字。”当先站起来的是梁国的太子卫岐,国君卫昭的长子。
他扬声答道,语气带着几分高傲:“征伐天下,唯武而已,历来王朝开河皆动兵戈。我志在以武定天下。”
乱世乱局,这不是个太平的年代。他是梁国的太子,自是以一统天下为己任。
说罢,太子还不忘拿起他几案上的宣纸,朝着身旁几人侧身展示一番。
太子落座后,一侧的二皇子卫嶂方缓缓起身,瞧了一眼卫岐手中的“武”字后声音温吞:“我写的,是个‘仁’字。儒家长奉‘仁’为五常之首,父皇多年来待民仁爱,百姓安业,我以为,这便是仁……”
“父皇常夸二弟怀仁纳德,我竟不知,二弟何时开始忧国忧民,如此大仁了!”不等卫嶂讲完,便被太子打断。明明是赞赏的话语,偏偏说出了挖苦的口气。
卫嶂感受到了太子言语之间的压迫之意,他下意识紧张握了握拳,才又道:“我心中没有大的抱负,只想做一个仁爱之人,安身立命,唯此而已……”
太子卫岐,生母乃淑妃金氏。
自卫昭即位,后位空悬,宫中就属淑妃的家世位分拔尖,因此多年来,宫中的大小事务都是淑妃决断。
太子卫岐自负勇武,爱极先人留下的攻伐兵法,诗文倒是做得一般。他常将自己揣摩的兵法门道,安排宫人铺排出来,以此为乐。为此,其母淑妃还特意请旨将宫中一处废弃宫室改成了角斗场。
而二皇子卫嶂,其母云嫔郑氏出身不高,朝堂无人,纵然育有子嗣也终究人微言轻,在宫中多年迟迟不得晋位。
卫嶂性子绵柔,母亲和自己又常年被卫岐母子压制,养成了察言观色的习惯。每每行事总不忘先打量一番太子的脸色,生怕哪里让其不快。
二者利害悬殊,实在没有一较之力。
此时,卫岐和卫嶂座后的秦声站出解围,道:“太子殿下心怀天下,二皇子又仁厚待人,倒显得我这心中只想着足迹天下游记山河的人有些小家子气了。”
秦声是国子监祭酒家的小公子,出身不俗,又有个早已在仓部司里崭露头角的长兄,看惯了父兄在政务间难以抽身,只觉光阴难渡。
他笑得自然爽朗,无稽洒脱。
“志趣抱负无分高低,所孜所求亦无对错。只要无愧于心便很好了……”辛太傅右手的折扇拍了拍左手的手心,对众人的赞赏之余,自然也将方才几人的眼色看在眼中。
辛太傅笑得慈祥,这才将视线落在了太子和卫嶂下首的一名少年:“沈小侯爷,你写了什么?”
少年肤色白皙,面容清俊,眉目间是如水般的温柔腼腆。
只见他先是起身朝着辛太傅方向做了个揖,方将案上的宣纸拿起。
此人正是荣安侯府的独子,沈酌言。
沈酌言一身淡青色窄袖长衫,衬袍的领口素净白皙,衣角处以彩绿和象白交织做绣,袖口绣上的青竹虚叶栩栩如生。净袖覆于手腕,衬得他指节纤细修长。
他的宣纸之上,横竖交合:“学生尤为钦佩乱世的纵横家,于天地破立间逆风而行,不忘初心。今日三国乱局之中,若有朝一日,能尽学生谋思,亲眼看到破碎山河得以收复,便不枉此生。”
一横一竖,是个“十”字。
沈酌言,宫中人都敬称一声小侯爷。其父是开国谋臣沈越的嫡子沈度,允以世袭爵位的荣安侯。
荣安侯与其夫人鹣鲽情深,府中虽有几个不得登堂的侍妾却未有异生之子,因此坊间女子对荣安侯夫人的手段是极为钦佩的。
多年前宫中挑选陪读,只有沈酌言与秦声经过太傅们的层层考试,最后留在宫中一同读书。京中世家公子不知凡几,最后选中留下的自然家世才学都是首屈一指。
“今日的功课便有了,浅谈诸君心中抱负,字迹工整,各抒己见,明日早课时交予我。”辛太傅站起身看了看天色,“散课罢。”
宫中课程有时有度,唯辛太傅布置的功课是随性而来。
众人目送辛太傅离开后,外间等候的各随侍急忙将主子们的笈囊拿进来,将书案上的文卷书本归置入内。
卫岐三人均好整以暇安坐等着随侍们收拾,只有沈酌言先是从笈囊底层拿出一个布帛包好的方匣,随后才将笈囊交到随从称心手中。
众人对此习以为常,早就见怪不怪。
沈酌言提着布帛守在显庠宫的正礼苑不远处的宫檐下,不消片刻,便见到他等待的身影。
一个娇小的女娃从正礼苑的小阁里出来。
女娃看来才不过十岁模样,着一身粉色盘金的百褶裙。裙角锁丝绣工精致,外头罩了一件鹅黄色小袄,衣襟上是挑花绣成的芙蕖。姣白的襦领上还缀了几处花苞模样的点绣。
半束的发被高高盘于头顶,两侧碎发用华胜拢住,取了一缕发偏挂发鬓两侧做出双环。一个玉钿压在发顶,脑后余下的垂发在木樨油的涂抹下现出光亮润泽的乌色。
小小年纪,穿的衣衫上刺绣用的技法便有多种,从头到脚的珍奇名贵更是价值不菲。一眼便知这女娃的身份高贵。
卫令姿,国君卫昭唯一的女儿,封号康华公主。她的身后跟着的是她宫中侍女绿珠。
“公主万福。”沈酌言缓缓走近,端方有礼。
卫令姿学龄还小又是女儿身,不与他们一同学习,此时她才刚结束在正礼苑中孙尚仪的课程。读书识字,
仪态礼度,都是她身为公主的必学课程。
她恰好长到沈酌言胸口的高度,抬头仰视,了然地将手掌在面前摊开,眼神放光:“酌言哥哥又给我带好东西了?”
明媚娇笑,满眼期待。
沈酌言将手中之物交到绿珠手中,对着面前的女娃娃满脸宠溺:“我昨日出府路过品香楼便闻到香气,尝了几样觉得滋味很是不错,说是入春的新品我便每样都买了些。”
“比他家的桂花酥好吃吗?”卫令姿看了看绿珠手中的布帛,明显看出里头包着的是个食盒。
品香楼的桂花酥是卫令姿钟爱。
“桂花酥得有阵子了,待到今秋桂花香浓,我便给你带。”
“好。”
回康华宫的路上,绿珠掂了掂量手中的食盒,面上掩不住的开心:“荣安侯夫人对公主珍爱,就连沈小侯爷见着什么好物什也总能想到公主。”
卫令姿走在绿珠前头,缓缓道:“宫中护卫看守得紧,外头的东西轻易进不来。能将这些带进来免不了是要花心思藏一藏的。”
那些护卫心知是荣安侯府给康华宫的好意,只莫太过招摇显眼,一般是会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这么多年,她能见识许多宫外事物多亏了荣安侯府。宫外的吃食玩物,就连她宫中养了一年多的雪绒也是荣安侯府送的。
她与荣安侯府的渊源,源于她的母妃——宁妃叶氏。
她知道,她不是宁妃亲生的,宫中也没人避讳这个话题。毕竟,她父皇对她那位她不曾谋面生母的恩宠眷顾阖宫皆知。
卫令姿是国君卫昭的最后一个孩子,其生母元妃出身大族清河崔氏,自入宫以来便是盛宠,当时宫中都认定,以元妃家世宠爱,只要元妃能够诞下皇子,便会被册封为后。
可惜,元妃怀的是个公主,更在生产后两个时辰后因血崩死在宫中。
一个突然离世的人什么都来不及留下,就只留下将公主托付于宁妃抚养的遗言。
元妃去后,卫昭泣数行下,恸难自抑,将其追封贵妃,亲作悼赋,句句伤怀。
事实证明,元妃确实识人清明,这些年来宁妃虽不承宠,却将卫令姿视如己出,悉心养育。
基于卫昭的怜惜偏爱,卫令姿在宫中受尽宠爱,但有所求无有不应。
“太子殿下,得手了。”
还未走到康华宫,宫闱拐角一侧便传来一阵声响。
卫令姿下意识停住了脚步,她与绿珠对视一眼,都很有默契地暗暗靠到宫檐下。侧身偏头看去,只见不远处的宫道上,卫岐和他宫中的守忠正在说话。
守忠从衣衫袖口内袋中掏出一样东西交给卫岐。
隔得太远,卫令姿努力定睛瞧了瞧,才看清那是一个纯金色的匣子。
“他们被安置进长安宫的时候奴才一路看着的,周国世子对这个盒子着紧的很,奴才一直守在外头,还是趁着他们今日面见陛下才得手的。”
卫令姿听到“周国世子”四个字时,深觉讶异。
“干得好!”
卫岐一边夸奖守忠,一边端详手中这个匣子。他手指挑出匣子里的东西,面露轻蔑,“到底是积弱之地来的,什么破玩意儿也当个宝似的留在身边。”
终归是有些距离,卫令姿只能看到卫岐将锦盒中物不屑甩落在地,地上零零碎碎落下些什么。他随后将金色匣子丢到守忠怀里:“赏你了,拿去换钱吧!”
守忠接过匣子,喜不自胜,千恩万谢。
待看到卫岐二人离开,卫令姿才经过瞧清,地上躺着的是一个香囊模样的符袋。明黄色的香囊上绣着“平安”二字,牵系上下的红绳上以一颗纯白剔透的砗磲为饰,整个样式普普通通。
就是个不甚起眼的平安福袋,周围还零碎散落着些增香的干草花瓣。
在周国太子萧彻还未进城前,朝中便已经斟酌过应当以如何规制对这位太子殿下。
以卫昭的意思,太子卫岐还未出宫立府,萧彻也不是他梁国的皇子,让宫中都呼太子终归不妥。便下令阖宫,若是萧彻入京便称世子,安排住进东苑的长安宫。
既不失大国气度,亦可明示天下,周国之于大梁顶多一个诸侯名分。
卫令姿细细琢磨着方才守忠的话,推测他们已经与萧彻打过照面了。
东苑忽然多了个“邻居”,她还不太适应。
这当中因果若要追溯,实在过于深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