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生与博尔相望那一刻,博尔仿佛将这个动作提前做过了,那样熟练地,点着头笑了笑。然后用中文说道:“我昨天等不到你,太太。”
他的租金总是用很好的绒布袋子包着,抽绳封了口。
玉生请梅娣收着,笑着问他道:“要不要喝红茶呢?”
博尔道:“太太新买的吗?”
玉生道:“博尔先生不记得,那是你上一次交租金时送的。”
上一次已是三个月前她最后一次去收租金,她养病的这几月,一直是梅娣去收的。昨天梅娣请假回了祖母家,没有去收,实际前三月也没有准时去过。如果是玉生自己去,还总会拖过四五天,这次却是博尔第一次找上门。
阿满去找那套李爱蓝最爱的英国陶彩茶碗时,出了门,正巧,李爱蓝来了。她睡醒了,也正拿着那套碗要来前厅,也是要喝茶,一样要喝博尔送的那瓶红茶。那是公使馆的同僚送他的,真正英国人种的红茶,不是外贸货。
李爱蓝进了门,看见他,自然是讶异,眉头飞快地一扬。而后问了好,道:“你来了,公使先生。”
安华姑妈道:“爱蓝,正说到你。”
李爱蓝放下茶碗,落了座,道:“说什么。姑妈。”
“我说你——好久不见到你。”
这个成语是玉生教他的。他的中文口音在李爱蓝听来竟不那么可怖了,每个字音落下尽力不卷着舌头,听者就不会像从前那样剌耳朵。
李爱蓝道:“我去了天津上学。”
博尔道:“读大学吗?”
李爱蓝道:“是的。”
博尔说“请坐”,说成“请——座”,而实际李爱蓝已坐下了。她看着他,觉得他愚笨又高大,像他自己骑的那匹马。她知道他迷恋她,她能肯定地认为“迷恋”,是因为她见过太多男人迷恋自己时的神色,但都要比他狡猾一些,做作一些。她不为自己的美貌表现谦逊,那毕竟是她费了劲维持的东西。
只是一会儿,她气定神闲,他如坐针毡。
忽地站起来,博尔道:“我要走了。”
说得太快,他说了法文。
玉生听得懂了,以中文回他的话道:“再请一杯新茶,先生。”
李爱蓝不说话。
博尔道:“我两点前要回公使馆去。”
“爱蓝小姐。”
他仍然以法文呼唤她。
李爱蓝佯装听不懂,怔一怔,方回过脸来,问道:“您有什么事?”
博尔听她说中文,便艰难地回中文道:“爱蓝小姐——”
他不再说“艾南”或者“爱兰”了,他的“爱蓝”说得准确又清晰。
“我想问你有,有没有空?五点钟后,如果你有,我请你听歌剧好吗?那是伊诺夫送我的票面,我记得你,爱蓝小姐,我记得你喜欢看“麦克白”。”
“记得?我什么时候同您说过吗。”
李爱蓝微笑着看他。玉生几乎以为那是李文树的笑面,隐晦地,虚拟的。
博尔未回话。
安华姑妈道:“是我同公使先生提起,是因我曾听你说过的,在教会学校表演过一次,你很喜欢看。”
李爱蓝不笑了,只是回道:“那么如果有,五点钟前我会告知您的。”
博尔道了别。
那天下午,玉生如约到马夫妻家中里。博尔走后,李爱蓝便接到电话,陈太太会请人送些新鲜的咖啡过来,不走外贸船,真正从天上飞来的。她结婚十年来第一次生育,李爱蓝送了一整块金子给她,她不能不这样做。李爱蓝从天津回来,就听到她生产的消息,匆忙之下只想起这样实际的礼。
玉生乘车出门时,见陈太太家中的车正来。陈太太换了车子,一辆顶好顶亮的银车,色泽美得犹如宝石,上海从前只有一个英国人在开。陈太太就是从他手中买过来的。
这几天来,马太太的电话一天也没有间断地打来。如果今天再不来,玉生认为自己将要变成邱姑姑口中最嗤之以鼻的那一种小姐,就是把别人的邀约当着长杆,在上面晾挂着自己又薄又讨厌的面子。
马太太只有一个佣人。四十五岁前后,上海人,面圆眼大,宝蓝棉麻旗衫熨得干净整洁穿上,有时换一换藏青颜色的,哪一件都绝不泛起褶皱。
马太太的孩子唤她道:“元妈妈。”
那是最小的孩子,七岁,今年刚在上海上学。
他的小脸从一株君子兰后面探出来,见到元妈妈,再追随着元妈妈的目光,望见了玉生,这是他第一次见她。
“漂亮太太,您是谁?”
元妈妈道:“四哥,要唤李太太。”
“李太太。”
玉生向他一笑。
“我唤马自安。”
他伸出手来,似乎要相握。
玉生同他一握,道:“我要唤你自安还是四哥呢。”
“李太太,您唤我四哥吧。”
他方正的面孔像他父亲,但要柔软些,笑起来松弛些,露出两个尖牙来,注道:“我外祖母说过,自安这个名太大,我年纪小压不住。我排第四,家中人都唤我四哥。”
元妈妈忽地道:“你姐姐的信看了吗?四哥。我早晨放你房里了。”
他仿佛猛地惊醒。飞快地,道了歉意,走入了庭院的另一端。之后玉生没有再见到他。
后来与马太太常常交往,玉生才知道她最小的孩子四哥常年吃着药。风凉一些,雨多一些,都会促成他发一场小病。他往上的一个姐姐唤作马自颐,她却从小身体强健,去年留在湖北的一支国民军任职文书工作,只要她写信来,才能骗上四哥回房间里坐着,乖乖吃起药。
那时由元妈妈引着路,不到前厅。绕过前厅,除了四哥,再没有见到一个人。
元妈妈说道:“到了。”
然后,她笑一笑,先离去了。
玉生走入另一片灰瓦灰砖的天地,这片天地仿佛是广阔的,无垠的,顶高二层,地广如平原,满墙的字、画,满桌的墨块墨水。不似蒋太太的茶会一样香。是腐朽的木头,干掉的墨块的酸气,但也不难闻。
马太太的声音穿过寂静的字画,呼唤道:“到这儿,玉生!”
玉生挪一挪步。面前虚像渐渐成真,原是几个人围着,只有一个女人,就是马太太,约莫四五个男人。
走得更近了,马太太又回到真实天地来,道:“李太太。”
玉生在她的指引下,坐在了一个男人身旁的第二个空位上。这里的椅子,是没有打磨上色的红木圈椅。坐下会突然感到浑身僵硬。
“李太太,你来时有没有雨?”
玉生回望众人,面面笑着相望,之后回话道:“没有。”
只有一个男人躲避她的注视。
坐在她身旁第二个空位的男人,头发浓密且杂乱地梳起一个小小的圆髻,戴一双四边框,狭长的双眼在框镜中低着。如果不仔细看他唇周的绒毛,脖颈的结,大概会以为他是女人。
马太太唤他道:“鲁先生,不打招呼呀。”
他把头抬一抬,飞快地唤道:“玉生太太。”
马太太道:“没人这样唤——要么,李太太不介意这么多的,你就唤玉生好啦。”
随后,马太太为玉生解疑,细细道:“这是鲁波先生,我家里面几幅画,都是他的杰作。今日是我们的纸上大会,大家在这儿写字,鲁先生几天前看了你的字,一直说太妙、太妙!所以今日他执意请你。”
玉生笑一笑,不回什么话。
这位鲁波先生忽然站起身,他说自己要到外面煮一杯茶。
元妈妈来了,说道:“我为您煮了倒来。”
他无声地拒绝了。
接着,他拖着他那身再长不过的亚麻白长褂,仿佛一条炊布叠着一条炊布,铺厚了,拉长了,挂到他萧条的身躯上去。那含胸驼背的样子,却走出仙人之姿——这是马太太说的。
不一会儿,他倒两杯茶来。
两个男人一同问他道:“你一个人用两支笔,茶也要两杯。”
玉生见他们仿佛用了同一幅面孔。后面马太太介绍道,这是宁波的双生画家,姓单,画宁波的茶花曾是出了大名的。
“请用。”
鲁波将茶放到她与他的中间,那一张空着的位子上。像是请她,又不像。于是玉生仍然笑一笑,过了很久,近要离开之前,她要拿起来,淡淡地抿了抿。
这就算马太太请她喝过茶了。她有时不那么恨自己咳嗽的毛病,能当退场牌一样打出来,她只要发出嗽声,便有人询问上来,叫车子,请她走了。
马太太不例外,呼唤道:“元妈妈。”
玉生取出帕巾碰了碰面,又放回去。
“再见,马太太——我总会再见您的。”
之后,芳萝的车子来了。又或者她一直等着没有走开。
隔天,再隔天,马太太的电话持之以恒地打来,没有发下什么邀约,只是问她今天怎么样,昨天怎么样?今日问昨日,明日又问今日。玉生平稳地回复她,无非是今日吃了什么,昨日吃了什么。两个年龄悬殊较大的女人之间,如果没有另一个女人来做话引子,又没有同样经历过的某一件事来打开记忆的匣子,那么就会生出只有男人与女人之间才有的疏离。玉生认为自己并不厌烦马太太的问候,但也不能说是喜欢的。
直至那一天,玉生在马太太那片灰砖灰瓦的天地之外,再一次见到了鲁波。可以说巧合的是,是在万红的绸布店中,他走进来,胡乱地转着目光,不望人,立即扔下一句话道:“你好,你好,我要一条绸布帕子。”
没有等到万红回他的话。
“哦,太太。”
玉生微笑着望他。
他的长衫束着双脚,走起快步来也不快,但让人知道他是急促的,慌张的。
他在离玉生两三步的地方停住,那儿有一盏黄灯,照亮他的白面,比马太太家中看得真切。灯影中那张瘦长的面,框镜下那双巨大的骨碌碌转的瞳仁,下垂的眉毛紧连着眉弓,他不像作画的,他自己就像画,几百年前的画中,那样一种弓腰驼背,满腹愁墨的文人。
“太太。”
他又呼唤她。
玉生道:“鲁先生住这里。”
鲁波总要停一会儿,方回话道:“有人请我来,消磨消磨时光。”
玉生发觉自己同他无话可说,又只是笑一笑。
鲁波接着道:“太太,您如果有空,我们可以一同去,无非是写字看画。”
玉生微笑道:“谢谢,我没有空。”
万红的脸,随着她每日胭脂的色彩而变化,她本就是那一种清淡的面色,今日双颊打起浓郁的红,便显得张扬一些。她同鲁波说话,鲁波却并不回她的话,这让她误以为自己没有说明白,她只得再说了一次,再问了一遍道:“您要哪一条,什么样的纹?”
鲁波还是没有回话。
玉生道:“我送您一条。”
鲁波这时回了话,道:“取一条最好的。”
他把钱取出来,散开的钱票洒在柜面上,做作的好似挥墨。
万红取一条二十元的绸帕给他。
玉生随后又取了一整块的绸布送他,是花白的,最好他会去新做一身长衫。但他自然是不收的,他似乎皱起眉,非常不悦,只是踌躇着。
“鲁先生,你让马太太送过来的画,比这样一块布贵得多。”
随后他不接,也没有拒绝,便走了。万红让小厮送出去时,交给了他的车夫,那车夫也不是他的,是每个找他作画的人雇给他的。所以他的车夫来来回回地换。
没几日,玉生再见到鲁波。他真用那块布做了一身新长衫,脖颈的扣子换了两颗玉石,紧密地系着,坐另一辆更好的车子,那车夫竟那么熟面,玉生记起来,那是余太太家中的。
“我们真有缘分。”
“缘是人的假想——”
同行的李爱蓝冷冷笑一笑,回他的话,注道:“这条路,一天几十辆车子经过,每一辆车子停住走下人来,难道都要说上“有缘”?”
李爱蓝认得他,从前不喜欢他的画,如今更感到迷茫。
鲁波飞快地斜睨过她一眼。那又是李爱蓝最厌恶的眼色,怯生生地,在一个男人的面上表露,真是令人嗤笑。
“再见。”
玉生笑一笑,眼尾总是不动,同他道了别。
而后去到陈太太家中,终于赴了约会又返回,途径一家茶楼走下,她们对坐着吃了一会茶。李爱蓝再没有提起鲁波这一个人,一直等到回到家中,用过晚饭,玉生觉得困倦非常,睡了一个短觉起来,那会儿是八点钟的光景。
雪下着,黑夜里头亮堂堂的。
门开一半,他和谁说着话?听清了,什么也没有。
“不冷吗?”
李文树不回话。
只是拉掉了灯,他在狭小的光亮处坐着,读报纸,读了好一会儿。
他问她道:“明天我要到松江去一趟。”
“做什么。”
他的眼睛从停留很久的报纸一页离开,回答道:“沪港铁路明天在松江站台发第一车,我要乘车到香港去,最早后天的凌晨回来。”
良久的静默。
“太太喜欢鲁波的画。”
仍然,她不回话。
“我在你的书面上,发现他画的白玉兰。”
这时,玉生的双眼终于从书面上离开,这本书不好看,讲轮回之道,杀戮换来杀戮,她看得心烦意乱。于是她合上了。
然后,她将那朵白玉兰的书签抽出来,拿着向他道:“听姑妈说过,你是不看佛书的。”
“你喜欢吗?”
轮到他不回话。她拿着那朵白玉兰的书签起了身,向他走去,说道:“这是鲁先生送我的画轴里,又配了那么一张小签。你喜欢,我送给你。”
他回了话道:“我不喜欢这个人的画——画山画水无形,画花画草无色。”
她道:“白玉兰本没有颜色。”
他转了话头,然后道:“明早你去送我吗?”
她怔一怔,忽然笑一下,道:“只是坐车子怎么送呢。”
他再不回她的话了,从前从不这样,永远是她来发结语的。他重又看起报,匆匆地看,将报面翻得刺响,只是翻了一会儿。在她上床之前,他先上了床。
一整夜他再没有与她说话。
李文树此去香港不是独行。大约是六点钟,玉生清醒地醒着,听见车响,她换了外衣走出去,外面的天光暗着,暗里头有声响,是开馆门的声。
门外停一辆玉生从没有见过的铁皮汽车,比李爱蓝那辆更亮,像银盘一样照光。外头下着细雨,或者是细雪化开了,点在人手背上,湿漉漉的冷。玉生望见梅娣为李文树撑伞,直至他坐进车中,他坐在前面,开动车子的是一个男人,年轻非常,面色冷漠,像是他提过的冯先生。只是,后面也坐了人。
车帘子正拂动,只是望见人的肩膀,肩头正垂落一缕麦色的头发。
玉生将外衣拉紧了些。
直至车子发走,她没有走出去送他。
他的租金总是用很好的绒布袋子包着,抽绳封了口。
玉生请梅娣收着,笑着问他道:“要不要喝红茶呢?”
博尔道:“太太新买的吗?”
玉生道:“博尔先生不记得,那是你上一次交租金时送的。”
上一次已是三个月前她最后一次去收租金,她养病的这几月,一直是梅娣去收的。昨天梅娣请假回了祖母家,没有去收,实际前三月也没有准时去过。如果是玉生自己去,还总会拖过四五天,这次却是博尔第一次找上门。
阿满去找那套李爱蓝最爱的英国陶彩茶碗时,出了门,正巧,李爱蓝来了。她睡醒了,也正拿着那套碗要来前厅,也是要喝茶,一样要喝博尔送的那瓶红茶。那是公使馆的同僚送他的,真正英国人种的红茶,不是外贸货。
李爱蓝进了门,看见他,自然是讶异,眉头飞快地一扬。而后问了好,道:“你来了,公使先生。”
安华姑妈道:“爱蓝,正说到你。”
李爱蓝放下茶碗,落了座,道:“说什么。姑妈。”
“我说你——好久不见到你。”
这个成语是玉生教他的。他的中文口音在李爱蓝听来竟不那么可怖了,每个字音落下尽力不卷着舌头,听者就不会像从前那样剌耳朵。
李爱蓝道:“我去了天津上学。”
博尔道:“读大学吗?”
李爱蓝道:“是的。”
博尔说“请坐”,说成“请——座”,而实际李爱蓝已坐下了。她看着他,觉得他愚笨又高大,像他自己骑的那匹马。她知道他迷恋她,她能肯定地认为“迷恋”,是因为她见过太多男人迷恋自己时的神色,但都要比他狡猾一些,做作一些。她不为自己的美貌表现谦逊,那毕竟是她费了劲维持的东西。
只是一会儿,她气定神闲,他如坐针毡。
忽地站起来,博尔道:“我要走了。”
说得太快,他说了法文。
玉生听得懂了,以中文回他的话道:“再请一杯新茶,先生。”
李爱蓝不说话。
博尔道:“我两点前要回公使馆去。”
“爱蓝小姐。”
他仍然以法文呼唤她。
李爱蓝佯装听不懂,怔一怔,方回过脸来,问道:“您有什么事?”
博尔听她说中文,便艰难地回中文道:“爱蓝小姐——”
他不再说“艾南”或者“爱兰”了,他的“爱蓝”说得准确又清晰。
“我想问你有,有没有空?五点钟后,如果你有,我请你听歌剧好吗?那是伊诺夫送我的票面,我记得你,爱蓝小姐,我记得你喜欢看“麦克白”。”
“记得?我什么时候同您说过吗。”
李爱蓝微笑着看他。玉生几乎以为那是李文树的笑面,隐晦地,虚拟的。
博尔未回话。
安华姑妈道:“是我同公使先生提起,是因我曾听你说过的,在教会学校表演过一次,你很喜欢看。”
李爱蓝不笑了,只是回道:“那么如果有,五点钟前我会告知您的。”
博尔道了别。
那天下午,玉生如约到马夫妻家中里。博尔走后,李爱蓝便接到电话,陈太太会请人送些新鲜的咖啡过来,不走外贸船,真正从天上飞来的。她结婚十年来第一次生育,李爱蓝送了一整块金子给她,她不能不这样做。李爱蓝从天津回来,就听到她生产的消息,匆忙之下只想起这样实际的礼。
玉生乘车出门时,见陈太太家中的车正来。陈太太换了车子,一辆顶好顶亮的银车,色泽美得犹如宝石,上海从前只有一个英国人在开。陈太太就是从他手中买过来的。
这几天来,马太太的电话一天也没有间断地打来。如果今天再不来,玉生认为自己将要变成邱姑姑口中最嗤之以鼻的那一种小姐,就是把别人的邀约当着长杆,在上面晾挂着自己又薄又讨厌的面子。
马太太只有一个佣人。四十五岁前后,上海人,面圆眼大,宝蓝棉麻旗衫熨得干净整洁穿上,有时换一换藏青颜色的,哪一件都绝不泛起褶皱。
马太太的孩子唤她道:“元妈妈。”
那是最小的孩子,七岁,今年刚在上海上学。
他的小脸从一株君子兰后面探出来,见到元妈妈,再追随着元妈妈的目光,望见了玉生,这是他第一次见她。
“漂亮太太,您是谁?”
元妈妈道:“四哥,要唤李太太。”
“李太太。”
玉生向他一笑。
“我唤马自安。”
他伸出手来,似乎要相握。
玉生同他一握,道:“我要唤你自安还是四哥呢。”
“李太太,您唤我四哥吧。”
他方正的面孔像他父亲,但要柔软些,笑起来松弛些,露出两个尖牙来,注道:“我外祖母说过,自安这个名太大,我年纪小压不住。我排第四,家中人都唤我四哥。”
元妈妈忽地道:“你姐姐的信看了吗?四哥。我早晨放你房里了。”
他仿佛猛地惊醒。飞快地,道了歉意,走入了庭院的另一端。之后玉生没有再见到他。
后来与马太太常常交往,玉生才知道她最小的孩子四哥常年吃着药。风凉一些,雨多一些,都会促成他发一场小病。他往上的一个姐姐唤作马自颐,她却从小身体强健,去年留在湖北的一支国民军任职文书工作,只要她写信来,才能骗上四哥回房间里坐着,乖乖吃起药。
那时由元妈妈引着路,不到前厅。绕过前厅,除了四哥,再没有见到一个人。
元妈妈说道:“到了。”
然后,她笑一笑,先离去了。
玉生走入另一片灰瓦灰砖的天地,这片天地仿佛是广阔的,无垠的,顶高二层,地广如平原,满墙的字、画,满桌的墨块墨水。不似蒋太太的茶会一样香。是腐朽的木头,干掉的墨块的酸气,但也不难闻。
马太太的声音穿过寂静的字画,呼唤道:“到这儿,玉生!”
玉生挪一挪步。面前虚像渐渐成真,原是几个人围着,只有一个女人,就是马太太,约莫四五个男人。
走得更近了,马太太又回到真实天地来,道:“李太太。”
玉生在她的指引下,坐在了一个男人身旁的第二个空位上。这里的椅子,是没有打磨上色的红木圈椅。坐下会突然感到浑身僵硬。
“李太太,你来时有没有雨?”
玉生回望众人,面面笑着相望,之后回话道:“没有。”
只有一个男人躲避她的注视。
坐在她身旁第二个空位的男人,头发浓密且杂乱地梳起一个小小的圆髻,戴一双四边框,狭长的双眼在框镜中低着。如果不仔细看他唇周的绒毛,脖颈的结,大概会以为他是女人。
马太太唤他道:“鲁先生,不打招呼呀。”
他把头抬一抬,飞快地唤道:“玉生太太。”
马太太道:“没人这样唤——要么,李太太不介意这么多的,你就唤玉生好啦。”
随后,马太太为玉生解疑,细细道:“这是鲁波先生,我家里面几幅画,都是他的杰作。今日是我们的纸上大会,大家在这儿写字,鲁先生几天前看了你的字,一直说太妙、太妙!所以今日他执意请你。”
玉生笑一笑,不回什么话。
这位鲁波先生忽然站起身,他说自己要到外面煮一杯茶。
元妈妈来了,说道:“我为您煮了倒来。”
他无声地拒绝了。
接着,他拖着他那身再长不过的亚麻白长褂,仿佛一条炊布叠着一条炊布,铺厚了,拉长了,挂到他萧条的身躯上去。那含胸驼背的样子,却走出仙人之姿——这是马太太说的。
不一会儿,他倒两杯茶来。
两个男人一同问他道:“你一个人用两支笔,茶也要两杯。”
玉生见他们仿佛用了同一幅面孔。后面马太太介绍道,这是宁波的双生画家,姓单,画宁波的茶花曾是出了大名的。
“请用。”
鲁波将茶放到她与他的中间,那一张空着的位子上。像是请她,又不像。于是玉生仍然笑一笑,过了很久,近要离开之前,她要拿起来,淡淡地抿了抿。
这就算马太太请她喝过茶了。她有时不那么恨自己咳嗽的毛病,能当退场牌一样打出来,她只要发出嗽声,便有人询问上来,叫车子,请她走了。
马太太不例外,呼唤道:“元妈妈。”
玉生取出帕巾碰了碰面,又放回去。
“再见,马太太——我总会再见您的。”
之后,芳萝的车子来了。又或者她一直等着没有走开。
隔天,再隔天,马太太的电话持之以恒地打来,没有发下什么邀约,只是问她今天怎么样,昨天怎么样?今日问昨日,明日又问今日。玉生平稳地回复她,无非是今日吃了什么,昨日吃了什么。两个年龄悬殊较大的女人之间,如果没有另一个女人来做话引子,又没有同样经历过的某一件事来打开记忆的匣子,那么就会生出只有男人与女人之间才有的疏离。玉生认为自己并不厌烦马太太的问候,但也不能说是喜欢的。
直至那一天,玉生在马太太那片灰砖灰瓦的天地之外,再一次见到了鲁波。可以说巧合的是,是在万红的绸布店中,他走进来,胡乱地转着目光,不望人,立即扔下一句话道:“你好,你好,我要一条绸布帕子。”
没有等到万红回他的话。
“哦,太太。”
玉生微笑着望他。
他的长衫束着双脚,走起快步来也不快,但让人知道他是急促的,慌张的。
他在离玉生两三步的地方停住,那儿有一盏黄灯,照亮他的白面,比马太太家中看得真切。灯影中那张瘦长的面,框镜下那双巨大的骨碌碌转的瞳仁,下垂的眉毛紧连着眉弓,他不像作画的,他自己就像画,几百年前的画中,那样一种弓腰驼背,满腹愁墨的文人。
“太太。”
他又呼唤她。
玉生道:“鲁先生住这里。”
鲁波总要停一会儿,方回话道:“有人请我来,消磨消磨时光。”
玉生发觉自己同他无话可说,又只是笑一笑。
鲁波接着道:“太太,您如果有空,我们可以一同去,无非是写字看画。”
玉生微笑道:“谢谢,我没有空。”
万红的脸,随着她每日胭脂的色彩而变化,她本就是那一种清淡的面色,今日双颊打起浓郁的红,便显得张扬一些。她同鲁波说话,鲁波却并不回她的话,这让她误以为自己没有说明白,她只得再说了一次,再问了一遍道:“您要哪一条,什么样的纹?”
鲁波还是没有回话。
玉生道:“我送您一条。”
鲁波这时回了话,道:“取一条最好的。”
他把钱取出来,散开的钱票洒在柜面上,做作的好似挥墨。
万红取一条二十元的绸帕给他。
玉生随后又取了一整块的绸布送他,是花白的,最好他会去新做一身长衫。但他自然是不收的,他似乎皱起眉,非常不悦,只是踌躇着。
“鲁先生,你让马太太送过来的画,比这样一块布贵得多。”
随后他不接,也没有拒绝,便走了。万红让小厮送出去时,交给了他的车夫,那车夫也不是他的,是每个找他作画的人雇给他的。所以他的车夫来来回回地换。
没几日,玉生再见到鲁波。他真用那块布做了一身新长衫,脖颈的扣子换了两颗玉石,紧密地系着,坐另一辆更好的车子,那车夫竟那么熟面,玉生记起来,那是余太太家中的。
“我们真有缘分。”
“缘是人的假想——”
同行的李爱蓝冷冷笑一笑,回他的话,注道:“这条路,一天几十辆车子经过,每一辆车子停住走下人来,难道都要说上“有缘”?”
李爱蓝认得他,从前不喜欢他的画,如今更感到迷茫。
鲁波飞快地斜睨过她一眼。那又是李爱蓝最厌恶的眼色,怯生生地,在一个男人的面上表露,真是令人嗤笑。
“再见。”
玉生笑一笑,眼尾总是不动,同他道了别。
而后去到陈太太家中,终于赴了约会又返回,途径一家茶楼走下,她们对坐着吃了一会茶。李爱蓝再没有提起鲁波这一个人,一直等到回到家中,用过晚饭,玉生觉得困倦非常,睡了一个短觉起来,那会儿是八点钟的光景。
雪下着,黑夜里头亮堂堂的。
门开一半,他和谁说着话?听清了,什么也没有。
“不冷吗?”
李文树不回话。
只是拉掉了灯,他在狭小的光亮处坐着,读报纸,读了好一会儿。
他问她道:“明天我要到松江去一趟。”
“做什么。”
他的眼睛从停留很久的报纸一页离开,回答道:“沪港铁路明天在松江站台发第一车,我要乘车到香港去,最早后天的凌晨回来。”
良久的静默。
“太太喜欢鲁波的画。”
仍然,她不回话。
“我在你的书面上,发现他画的白玉兰。”
这时,玉生的双眼终于从书面上离开,这本书不好看,讲轮回之道,杀戮换来杀戮,她看得心烦意乱。于是她合上了。
然后,她将那朵白玉兰的书签抽出来,拿着向他道:“听姑妈说过,你是不看佛书的。”
“你喜欢吗?”
轮到他不回话。她拿着那朵白玉兰的书签起了身,向他走去,说道:“这是鲁先生送我的画轴里,又配了那么一张小签。你喜欢,我送给你。”
他回了话道:“我不喜欢这个人的画——画山画水无形,画花画草无色。”
她道:“白玉兰本没有颜色。”
他转了话头,然后道:“明早你去送我吗?”
她怔一怔,忽然笑一下,道:“只是坐车子怎么送呢。”
他再不回她的话了,从前从不这样,永远是她来发结语的。他重又看起报,匆匆地看,将报面翻得刺响,只是翻了一会儿。在她上床之前,他先上了床。
一整夜他再没有与她说话。
李文树此去香港不是独行。大约是六点钟,玉生清醒地醒着,听见车响,她换了外衣走出去,外面的天光暗着,暗里头有声响,是开馆门的声。
门外停一辆玉生从没有见过的铁皮汽车,比李爱蓝那辆更亮,像银盘一样照光。外头下着细雨,或者是细雪化开了,点在人手背上,湿漉漉的冷。玉生望见梅娣为李文树撑伞,直至他坐进车中,他坐在前面,开动车子的是一个男人,年轻非常,面色冷漠,像是他提过的冯先生。只是,后面也坐了人。
车帘子正拂动,只是望见人的肩膀,肩头正垂落一缕麦色的头发。
玉生将外衣拉紧了些。
直至车子发走,她没有走出去送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