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汉当兴风起蜀中第四百二十七章分兵东进诸葛亮没有当即回答,而是坐回原位,微笑着看向关兴、姜维二人问道:“安国、伯约,汝二人以为我军该如何进兵?”
“丞相,兴以为当以进攻长安为诱饵,威逼郿城、武功之敌来援,然后我军就可在半道设伏聚歼魏军,如此一来,郿城、武功二城可得。”关兴先抱拳答道。
诸葛亮稍稍点了点头,又对姜维询问道:“伯约有何高见?”
“丞相,维亦是以为可假装向长安进兵,使魏军在渭水一线的防御混乱,如此我军就有了可趁之机。”姜维回道。
诸葛亮轻嗯了一声,一边摇着羽扇,一边微笑着说道:“只是如此吗?”
“当然不是。”
姜维也笑了笑,接着道:“不过之后如何行事维与安国将军的想法有些不同。”
“哦?有何不同?”诸葛亮兴趣大增地问道。
关兴等人听了也是极其好奇,皆将目光聚于姜维一人身上,等着他说出自己的高见。
“维以为就算我军做出直取长安的架势,郿城、武功两地的魏军也不一定会离开城池救援长安。
原因有三,一是长安城里的魏军尽管会因曹真领兵出击而有所减少,但维以为伪魏也至少会留下三千左右的兵力,这样一来加上城里的民壮,魏军足以坚守数日等候曹真回援。
故而有此依仗,郿城、武功之敌就不会那么地担心长安有失了,他们也就不一定会弃守城池赶回长安了。
二来曹真之所以胆敢从郿城、武功两地抽调数千兵马,他一定是做好了万全准备,不可能会对我们这里的三万大军掉以轻心。说不定他已下了严令,未有他的命令,渭水一线的魏军均不得出击。
三来就是我军自己的原因了,正如丞相适才所言,陈仓离长安几有四五百里,我军粮草不足,无法支持长时间的远征。
而魏军对此也必定是洞若观火,所以他们不会太害怕我军去攻长安的。此三点乃维之愚见,还望丞相与诸君莫要取笑。”
姜维一口气说了这么多,不禁有些口干舌燥,在向众人拱了拱手之后拿起矮案上的茶杯猛喝了几口。
众人听完觉得他说的也不无道理,汉军直取长安看似威胁极大,但细究下来确实不会对长安造成多大的威胁,万一魏军沉得住气,那己方这一招可就成了无用之功了。
关兴也认为自己适才将威逼长安诱使魏军出来野战的前景想得过于美好,可若不如此设计,那到底该如何进兵呢?他一时想不出别的妙计,遂低头沉思起来。
诸葛亮见众人面有无措之色,暗自笑了笑,继续对姜维问道:“既然郿城、武功两地的魏兵不一定会出动,那依汝之见我军应如何行事?”
“丞相,维以为我军既然在渭水一线没有什么良机,何不如在抵近长安的时候突然转而北上,与杨使君的人马两面夹击歼灭曹真部。
只要曹真一灭,那我军的回旋余地就更大了,到时候若再引兵回攻长安,说不定长安就能一鼓而下。”姜维激动地说道。
“去攻曹真”
众人听了都大吃一惊,想不到姜维的想法竟然会如此大胆,目前杨清大军驻扎在渭水北岸,曹真一旦前去,两军的战场也必定在渭水以北。
而己方大军为了攻打陈仓虽然也是扎营渭水北岸,但若向长安进兵,就必须先要返回南岸然后再循着渭水东进。
如此一来,那大军势必又要渡过渭水北上,尽管与杨清大军合击曹真部的前景很美好,但这般进兵也太过凶险了。
万一战事不顺,整个北伐大军就有全军覆没的危险,再加上诸葛亮若是有个什么闪失,那对兴复汉室的大业将是个沉重的打击。() ()
想到此节,赵云瞥了姜维一眼,心想这姜伯约用起兵来竟然如此大胆,与魏延的风格倒是有些相像。
杨仪道:“伯约将军,去攻曹真固然是个妙计,但正如你刚才说的那样,我军目前的粮草不足以支持长时间在长安腹地与魏军交战,一旦断粮,我军危矣。”
“这......”
姜维一时语噎,他光顾着谋划如何歼灭曹真大军去了,却是忘了粮草不足这一节。
“现下杨使君已占了安陵等县,他手中应该握有不少的粮草,只要我军能以最快的速度击破曹真,粮草方面应该......应该不成问题。”
姜维想了半晌,道出了自己的解决办法,只是他似乎也对就粮于敌的法子没有多少自信,说话的语气有些忐忑。
杨仪也听出了他的心虚,笑道:“伯约将军,你这个法子可不是什么万全之策啊。”
“这......”
姜维又是无言以对,朝主位上的诸葛亮看了一眼后又颇为尴尬地低下了头。
其他人也是交头接耳、议论纷纷,几乎都觉得姜维之计有些冒险,一个不好恐有全军覆没的可能。
“粮草方面不必担心,吾早已密令马谡从褒斜道内的邸阁起运一批粮草到斜谷口等候,我等路过斜谷口之时就可大大地补充一批军资。”
就在众人彷徨无措之际,诸葛亮忽然道出的一番话给了众人一个大大的惊喜。
姜维更是喜出望外,由衷地赞道:“丞相果然是算无遗策,维不如也。”顿了一顿,忽而惊问道:“莫非丞相也早有北渡渭水与杨使君他们合击曹真的想法?”
“不错,此计吾与明之确实也谋划过,只是此计太过凶险,是否施行还是要视情况而定。”诸葛亮颔首道。
赵云听到这里面还有杨清的手笔,不由地在心中寻思:“明之这小子的确喜欢奇兵制敌,不过这小子与魏延不同,虽然同样是弄险,但他至少会有六七分把握。”
“那依丞相之意,我军先行进逼长安,然后再视战场形势,或回攻郿城、武功,或北上合击曹真大军。”赵云道。
诸葛亮微笑道:“正如子龙所言,战场形势千变万化,岂可拘泥于一计一策?吾用兵虽以谨慎为先,但若是能一举破敌,未必不能行非常之计。”
“丞相既已成竹在胸,何必又问询我等?”赵云佯作埋怨道。
诸葛亮大笑道:“哈哈,所谓一人计短、二人计长,集思广益方能最大程度地弥补缺漏。老将军你看,安国、伯约他们不是都说的很不错么?”
赵云抚须颔首地笑了笑,他自是明白诸葛亮的考校之意,关兴、姜维二人乃是年轻一辈中的佼佼者,若能迅速成长,成就名将之姿,汉室不仅会兴复有旺,更会长盛不衰。
关兴和姜维也听出了诸葛亮的良苦用心,顿时好生感动,二人互望了一眼,都从对方眼中看出了奋发图强的决心。
军议已定,诸葛亮当即开始部署任务,只听他朗声喊道:“子龙老将军听令。”
赵云起身应道:“末将在。”
“命汝率领右军留守陈仓大营,看住郭淮。”
“诺。”
这个安排没有出乎众人的意料,在场之人中能担负起分兵留守重任的非赵云这位老将莫属。
“其余诸将各回本部做好准备,明日一早开拔东进。”
诸将齐声应道:“遵令。”
“丞相,兴以为当以进攻长安为诱饵,威逼郿城、武功之敌来援,然后我军就可在半道设伏聚歼魏军,如此一来,郿城、武功二城可得。”关兴先抱拳答道。
诸葛亮稍稍点了点头,又对姜维询问道:“伯约有何高见?”
“丞相,维亦是以为可假装向长安进兵,使魏军在渭水一线的防御混乱,如此我军就有了可趁之机。”姜维回道。
诸葛亮轻嗯了一声,一边摇着羽扇,一边微笑着说道:“只是如此吗?”
“当然不是。”
姜维也笑了笑,接着道:“不过之后如何行事维与安国将军的想法有些不同。”
“哦?有何不同?”诸葛亮兴趣大增地问道。
关兴等人听了也是极其好奇,皆将目光聚于姜维一人身上,等着他说出自己的高见。
“维以为就算我军做出直取长安的架势,郿城、武功两地的魏军也不一定会离开城池救援长安。
原因有三,一是长安城里的魏军尽管会因曹真领兵出击而有所减少,但维以为伪魏也至少会留下三千左右的兵力,这样一来加上城里的民壮,魏军足以坚守数日等候曹真回援。
故而有此依仗,郿城、武功之敌就不会那么地担心长安有失了,他们也就不一定会弃守城池赶回长安了。
二来曹真之所以胆敢从郿城、武功两地抽调数千兵马,他一定是做好了万全准备,不可能会对我们这里的三万大军掉以轻心。说不定他已下了严令,未有他的命令,渭水一线的魏军均不得出击。
三来就是我军自己的原因了,正如丞相适才所言,陈仓离长安几有四五百里,我军粮草不足,无法支持长时间的远征。
而魏军对此也必定是洞若观火,所以他们不会太害怕我军去攻长安的。此三点乃维之愚见,还望丞相与诸君莫要取笑。”
姜维一口气说了这么多,不禁有些口干舌燥,在向众人拱了拱手之后拿起矮案上的茶杯猛喝了几口。
众人听完觉得他说的也不无道理,汉军直取长安看似威胁极大,但细究下来确实不会对长安造成多大的威胁,万一魏军沉得住气,那己方这一招可就成了无用之功了。
关兴也认为自己适才将威逼长安诱使魏军出来野战的前景想得过于美好,可若不如此设计,那到底该如何进兵呢?他一时想不出别的妙计,遂低头沉思起来。
诸葛亮见众人面有无措之色,暗自笑了笑,继续对姜维问道:“既然郿城、武功两地的魏兵不一定会出动,那依汝之见我军应如何行事?”
“丞相,维以为我军既然在渭水一线没有什么良机,何不如在抵近长安的时候突然转而北上,与杨使君的人马两面夹击歼灭曹真部。
只要曹真一灭,那我军的回旋余地就更大了,到时候若再引兵回攻长安,说不定长安就能一鼓而下。”姜维激动地说道。
“去攻曹真”
众人听了都大吃一惊,想不到姜维的想法竟然会如此大胆,目前杨清大军驻扎在渭水北岸,曹真一旦前去,两军的战场也必定在渭水以北。
而己方大军为了攻打陈仓虽然也是扎营渭水北岸,但若向长安进兵,就必须先要返回南岸然后再循着渭水东进。
如此一来,那大军势必又要渡过渭水北上,尽管与杨清大军合击曹真部的前景很美好,但这般进兵也太过凶险了。
万一战事不顺,整个北伐大军就有全军覆没的危险,再加上诸葛亮若是有个什么闪失,那对兴复汉室的大业将是个沉重的打击。() ()
想到此节,赵云瞥了姜维一眼,心想这姜伯约用起兵来竟然如此大胆,与魏延的风格倒是有些相像。
杨仪道:“伯约将军,去攻曹真固然是个妙计,但正如你刚才说的那样,我军目前的粮草不足以支持长时间在长安腹地与魏军交战,一旦断粮,我军危矣。”
“这......”
姜维一时语噎,他光顾着谋划如何歼灭曹真大军去了,却是忘了粮草不足这一节。
“现下杨使君已占了安陵等县,他手中应该握有不少的粮草,只要我军能以最快的速度击破曹真,粮草方面应该......应该不成问题。”
姜维想了半晌,道出了自己的解决办法,只是他似乎也对就粮于敌的法子没有多少自信,说话的语气有些忐忑。
杨仪也听出了他的心虚,笑道:“伯约将军,你这个法子可不是什么万全之策啊。”
“这......”
姜维又是无言以对,朝主位上的诸葛亮看了一眼后又颇为尴尬地低下了头。
其他人也是交头接耳、议论纷纷,几乎都觉得姜维之计有些冒险,一个不好恐有全军覆没的可能。
“粮草方面不必担心,吾早已密令马谡从褒斜道内的邸阁起运一批粮草到斜谷口等候,我等路过斜谷口之时就可大大地补充一批军资。”
就在众人彷徨无措之际,诸葛亮忽然道出的一番话给了众人一个大大的惊喜。
姜维更是喜出望外,由衷地赞道:“丞相果然是算无遗策,维不如也。”顿了一顿,忽而惊问道:“莫非丞相也早有北渡渭水与杨使君他们合击曹真的想法?”
“不错,此计吾与明之确实也谋划过,只是此计太过凶险,是否施行还是要视情况而定。”诸葛亮颔首道。
赵云听到这里面还有杨清的手笔,不由地在心中寻思:“明之这小子的确喜欢奇兵制敌,不过这小子与魏延不同,虽然同样是弄险,但他至少会有六七分把握。”
“那依丞相之意,我军先行进逼长安,然后再视战场形势,或回攻郿城、武功,或北上合击曹真大军。”赵云道。
诸葛亮微笑道:“正如子龙所言,战场形势千变万化,岂可拘泥于一计一策?吾用兵虽以谨慎为先,但若是能一举破敌,未必不能行非常之计。”
“丞相既已成竹在胸,何必又问询我等?”赵云佯作埋怨道。
诸葛亮大笑道:“哈哈,所谓一人计短、二人计长,集思广益方能最大程度地弥补缺漏。老将军你看,安国、伯约他们不是都说的很不错么?”
赵云抚须颔首地笑了笑,他自是明白诸葛亮的考校之意,关兴、姜维二人乃是年轻一辈中的佼佼者,若能迅速成长,成就名将之姿,汉室不仅会兴复有旺,更会长盛不衰。
关兴和姜维也听出了诸葛亮的良苦用心,顿时好生感动,二人互望了一眼,都从对方眼中看出了奋发图强的决心。
军议已定,诸葛亮当即开始部署任务,只听他朗声喊道:“子龙老将军听令。”
赵云起身应道:“末将在。”
“命汝率领右军留守陈仓大营,看住郭淮。”
“诺。”
这个安排没有出乎众人的意料,在场之人中能担负起分兵留守重任的非赵云这位老将莫属。
“其余诸将各回本部做好准备,明日一早开拔东进。”
诸将齐声应道:“遵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