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五十六章 李景隆发请帖
,大明:我重生成了朱允炆
常百业醒来,看着依旧在睡梦中的侯浅浅,伸手拨开眉头的一缕秀发,端详了一番,才起身穿衣。
九月终于要结束了,武会试的日期定在了十月十八日至二十日,还有一段时间,接下来的京师将会热闹许多,大明开国以来第一次武举考试,无论如何都会吸引很多人的目光。
无论是勋贵,还是卫所将士,亦或是民间高手,都将在十月份拼个结果!
为名,为利!
为家,为国!
无论是卑鄙的,还是高尚的,有水平的,还是没水平的,都需要到教场上走一遭。
即分胜负,也决荣辱。
常百业正伸展着筋骨,常晋走过了月亮门,紧走两步,递上来一份请帖,喊了一声:“东家。”
“这是谁,消息也太灵通了吧?”
常百业没想到,自己才刚到京师睡了一觉,连在哪里都被人打探的一清二楚,还抽空写了一份请帖,这就有点可怕了。
莫不是安全局请自己去喝茶,自己收约定门生的消息走漏了?
不应该啊。
即使是走漏了消息,那也没关系,反正常家是做好事,给人送路费进京赶考,犯法的吗?
常百业接过请帖,看到了那个醒目的落款,顿时如五雷轰顶,手一哆嗦,请帖就落在了地上,仰头长叹:“你大爷的,还不如安全局来请我喝茶。”
侯浅浅走了过来,捡起了请帖,看到了那个醒目的落款:
曹国公李景隆!
“这曹国公不是禁足了?”
侯浅浅听闻过京师的一些消息。
常晋苦笑着摇头,道:“好像几日之前,禁足到期了……”
常百业扶着额头,心中几乎呐喊起来:朱允炆啊朱允炆,你怎么就不能多禁足他几个月,至少把十月给禁过去啊,把他放出来,不是害人吗?
“八叔,去准备吧。”
侯浅浅吩咐道。
常晋看了看没有说话的常百业,当即转身离开。
常百业看着侯浅浅,一脸忧愁,道:“你知道见曹国公有多危险,还让我去?”
侯浅浅露出了无奈的笑,平和地说道:“我们能拒绝得了吗?没错,谁都知道接近曹国公危险,很可能有牢狱之灾,但他毕竟是曹国公,而我们只是商人。一个堂堂国公下请帖,身为商人的我们有拒绝的资格吗?”
常百业不是不清楚这个道理,可一想到可能要承受的风险,就一阵阵担忧。早知道还不如待在北直隶,看着晋商分会的建立。
“再说了,这请帖上的酒楼可是听雪楼,辽王的产业。眼下辽王虽然已出航在海,但曹国公也不会在这酒楼里为难我们,而且看日期就是今晚,如此仓促,可不是专门为我们准备的酒宴。”
侯浅浅分析道。
常百业听闻之后,接过请帖仔细看了看,才发现果是如此,请人家上门做客,不太可能早上发帖,晚上吃饭,不说提前三五天吧,最少也得提前个一天,这是最基本的礼仪。
曹国公府一大早发晚上吃饭的请帖,显然在这之前已经招呼了不少人,人多,那危险就少了许多。至少说明这不是一场秘密宴会,不会半路有安全局的人出来问候大家的姓名、家庭住址。
“让京师的掌柜与伙计打探下曹国公的意图,参与宴会的人有哪些。”
常百业释然了。
既然没办法躲开,那只能直面,蹉跎感叹与埋怨都是没有任何意义的,只能会让事情变得更为糟糕。
奉天殿。
朱允炆临朝,再一次对户部、工部作出指示:“北方已然入冬,迁移百姓不可没有居所。北平人力与匠人不足,可从河南、山东调,哪怕是暂缓会通河,也不能冻伤百姓。户部调拨棉衣要加快,各地征调民妇,加紧缝制,争取在落雪之前,再赶制十万棉衣、棉被。”
夏元吉、郑赐凝重地答应下来,连朝会都没结束,在请示之后,便匆匆离朝。
北方所需过冬物资已经超出了最初的预期数目,原因还真不是出在移民人数上,而是出在北直隶、山东、河南等地方上。() ()
因为地方上要接收移民,自然就涉及到重新瓜分田亩。而瓜分田亩也好,重新开荒也好,总要按人头来划分。
可一个县里,接收人口五千,本地人口九千,到了划分田亩的时候,人口总数突然成了一万六千人,凭空多出来两千多号人。
这就是传说中的黑户。
可黑户不能一直黑下去,人家为了逃避以前的按人头收取的徭役赋税,生了孩子藏起来,好不容易养大了,还得说是隔壁村老王家的,这一来二去,总喊叔叔也不是个事。
知县能怎么办,只能给他们上户籍。
上户籍这是好事,没啥好说的,人口增加了嘛,以后还能多收取点赋税。可问题是,这个上户籍的工作,和移民上户籍的工作,叠加在了一起……
既然事情就这么凑巧,那就一笔写了吧,反正朝廷也不会严格来查,你们说我们接了五千人,实际上我们是接收了七千人。
没错,有户籍为证,不信你来查我啊……
既然收了七千人,那你们朝廷是不是需要给七千人的粮食、过冬物资、还有各种补贴的好处?
户部一开始以为是山西巡抚茹瑺搞错了,分配人的时候没数对人数,出现了分配混乱,导致各地接收人数与实际接收人数不符,可发给山西巡抚与各地核查的文书还没回音,出现了十几个县都一样的情况。
北平布政使张昺率先戳穿了这个问题,指明各地出现了虚报人数,冒领物资的情况,要求严查。随后山东布政使李彦祯指明,一切的根本在于黑户转户籍所致。
朝廷面对这种情况,主张严惩地方官吏者居多。
但朱允炆经过深思熟虑之后,选择了默许这些官员,只提出了一点要求,那就是严把户籍关,若是黑户入户籍,朝廷可以给补贴,给物资,但如果是虚报人数,假造户籍,那就是欺君之罪,必死无疑。
朱允炆的意思很清楚,无论是黑户还是移民,他们都是“增加”的人口,既然是增加的人口,那朝廷给点补贴也没啥,反正他们这些人也是要分田种庄稼的,最终的财富还是朝廷的。
高压线划出,压力到了朝廷户部与工部,之前只准备了移民五十万的物资与储备,现在至少需要多准备三万至六万。
户部难,工部难,都只是一时的,毕竟都要十月份了,这一年除了武举、大朝觐就没什么花销了,预留的赈灾款项也能松动松动了。
至于明年的财政,户部很有自信,自信来自于建文二年的风调雨顺,来自于不断增长的赋税,还有大获成功的三季稻。
熬一熬,再难的事,也会过去的。
现在的朝事逐渐少了许多,北方卫所所需物资基本到位,过个冬天没什么问题,南方外无海患,内无造反,各自忙各自的,一切已步入正轨。
退朝之后,顾三审进入武英殿,禀告道:“皇上,蒙城有消息了。”
朱允炆接过文书,仔细看着。
顾三审道:“前指挥使在蒙城找到一名阴兵,名为衣容,寄身花楼。据其推测,阴兵在外,极有可能混杂于青楼之中,刺探情报,隐匿踪迹。”
“哦,这倒是个藏身的好地方。”
朱允炆有些赞叹。
能去青楼鬼混的,不是他自己有点本事,那就是他爹,他爷爷有点本事,这些人或多或少都掌握着一些情报,在香言软玉之间,套出点情报什么的,也不算什么稀奇。
像是朱有爋那样被迷得七荤八素,不知所以的家伙,属实是不多见,但也难保没有什么官吏不被其掌握把柄,沦为棋子。
“听闻庞焕正在帮丛佩儿调教那些女子?”
朱允炆轻声道。
顾三审点头称是。
朱允炆笑了,意味深长地说道:“告诉庞焕,把她们卖到青楼吧。”
“啊?”
顾三审惊呆了。
这好好的人要是卖到青楼,丛佩儿不还闹翻天……
朱允炆摆了摆手,没有多做解释,道:“去吧。”
k
常百业醒来,看着依旧在睡梦中的侯浅浅,伸手拨开眉头的一缕秀发,端详了一番,才起身穿衣。
九月终于要结束了,武会试的日期定在了十月十八日至二十日,还有一段时间,接下来的京师将会热闹许多,大明开国以来第一次武举考试,无论如何都会吸引很多人的目光。
无论是勋贵,还是卫所将士,亦或是民间高手,都将在十月份拼个结果!
为名,为利!
为家,为国!
无论是卑鄙的,还是高尚的,有水平的,还是没水平的,都需要到教场上走一遭。
即分胜负,也决荣辱。
常百业正伸展着筋骨,常晋走过了月亮门,紧走两步,递上来一份请帖,喊了一声:“东家。”
“这是谁,消息也太灵通了吧?”
常百业没想到,自己才刚到京师睡了一觉,连在哪里都被人打探的一清二楚,还抽空写了一份请帖,这就有点可怕了。
莫不是安全局请自己去喝茶,自己收约定门生的消息走漏了?
不应该啊。
即使是走漏了消息,那也没关系,反正常家是做好事,给人送路费进京赶考,犯法的吗?
常百业接过请帖,看到了那个醒目的落款,顿时如五雷轰顶,手一哆嗦,请帖就落在了地上,仰头长叹:“你大爷的,还不如安全局来请我喝茶。”
侯浅浅走了过来,捡起了请帖,看到了那个醒目的落款:
曹国公李景隆!
“这曹国公不是禁足了?”
侯浅浅听闻过京师的一些消息。
常晋苦笑着摇头,道:“好像几日之前,禁足到期了……”
常百业扶着额头,心中几乎呐喊起来:朱允炆啊朱允炆,你怎么就不能多禁足他几个月,至少把十月给禁过去啊,把他放出来,不是害人吗?
“八叔,去准备吧。”
侯浅浅吩咐道。
常晋看了看没有说话的常百业,当即转身离开。
常百业看着侯浅浅,一脸忧愁,道:“你知道见曹国公有多危险,还让我去?”
侯浅浅露出了无奈的笑,平和地说道:“我们能拒绝得了吗?没错,谁都知道接近曹国公危险,很可能有牢狱之灾,但他毕竟是曹国公,而我们只是商人。一个堂堂国公下请帖,身为商人的我们有拒绝的资格吗?”
常百业不是不清楚这个道理,可一想到可能要承受的风险,就一阵阵担忧。早知道还不如待在北直隶,看着晋商分会的建立。
“再说了,这请帖上的酒楼可是听雪楼,辽王的产业。眼下辽王虽然已出航在海,但曹国公也不会在这酒楼里为难我们,而且看日期就是今晚,如此仓促,可不是专门为我们准备的酒宴。”
侯浅浅分析道。
常百业听闻之后,接过请帖仔细看了看,才发现果是如此,请人家上门做客,不太可能早上发帖,晚上吃饭,不说提前三五天吧,最少也得提前个一天,这是最基本的礼仪。
曹国公府一大早发晚上吃饭的请帖,显然在这之前已经招呼了不少人,人多,那危险就少了许多。至少说明这不是一场秘密宴会,不会半路有安全局的人出来问候大家的姓名、家庭住址。
“让京师的掌柜与伙计打探下曹国公的意图,参与宴会的人有哪些。”
常百业释然了。
既然没办法躲开,那只能直面,蹉跎感叹与埋怨都是没有任何意义的,只能会让事情变得更为糟糕。
奉天殿。
朱允炆临朝,再一次对户部、工部作出指示:“北方已然入冬,迁移百姓不可没有居所。北平人力与匠人不足,可从河南、山东调,哪怕是暂缓会通河,也不能冻伤百姓。户部调拨棉衣要加快,各地征调民妇,加紧缝制,争取在落雪之前,再赶制十万棉衣、棉被。”
夏元吉、郑赐凝重地答应下来,连朝会都没结束,在请示之后,便匆匆离朝。
北方所需过冬物资已经超出了最初的预期数目,原因还真不是出在移民人数上,而是出在北直隶、山东、河南等地方上。() ()
因为地方上要接收移民,自然就涉及到重新瓜分田亩。而瓜分田亩也好,重新开荒也好,总要按人头来划分。
可一个县里,接收人口五千,本地人口九千,到了划分田亩的时候,人口总数突然成了一万六千人,凭空多出来两千多号人。
这就是传说中的黑户。
可黑户不能一直黑下去,人家为了逃避以前的按人头收取的徭役赋税,生了孩子藏起来,好不容易养大了,还得说是隔壁村老王家的,这一来二去,总喊叔叔也不是个事。
知县能怎么办,只能给他们上户籍。
上户籍这是好事,没啥好说的,人口增加了嘛,以后还能多收取点赋税。可问题是,这个上户籍的工作,和移民上户籍的工作,叠加在了一起……
既然事情就这么凑巧,那就一笔写了吧,反正朝廷也不会严格来查,你们说我们接了五千人,实际上我们是接收了七千人。
没错,有户籍为证,不信你来查我啊……
既然收了七千人,那你们朝廷是不是需要给七千人的粮食、过冬物资、还有各种补贴的好处?
户部一开始以为是山西巡抚茹瑺搞错了,分配人的时候没数对人数,出现了分配混乱,导致各地接收人数与实际接收人数不符,可发给山西巡抚与各地核查的文书还没回音,出现了十几个县都一样的情况。
北平布政使张昺率先戳穿了这个问题,指明各地出现了虚报人数,冒领物资的情况,要求严查。随后山东布政使李彦祯指明,一切的根本在于黑户转户籍所致。
朝廷面对这种情况,主张严惩地方官吏者居多。
但朱允炆经过深思熟虑之后,选择了默许这些官员,只提出了一点要求,那就是严把户籍关,若是黑户入户籍,朝廷可以给补贴,给物资,但如果是虚报人数,假造户籍,那就是欺君之罪,必死无疑。
朱允炆的意思很清楚,无论是黑户还是移民,他们都是“增加”的人口,既然是增加的人口,那朝廷给点补贴也没啥,反正他们这些人也是要分田种庄稼的,最终的财富还是朝廷的。
高压线划出,压力到了朝廷户部与工部,之前只准备了移民五十万的物资与储备,现在至少需要多准备三万至六万。
户部难,工部难,都只是一时的,毕竟都要十月份了,这一年除了武举、大朝觐就没什么花销了,预留的赈灾款项也能松动松动了。
至于明年的财政,户部很有自信,自信来自于建文二年的风调雨顺,来自于不断增长的赋税,还有大获成功的三季稻。
熬一熬,再难的事,也会过去的。
现在的朝事逐渐少了许多,北方卫所所需物资基本到位,过个冬天没什么问题,南方外无海患,内无造反,各自忙各自的,一切已步入正轨。
退朝之后,顾三审进入武英殿,禀告道:“皇上,蒙城有消息了。”
朱允炆接过文书,仔细看着。
顾三审道:“前指挥使在蒙城找到一名阴兵,名为衣容,寄身花楼。据其推测,阴兵在外,极有可能混杂于青楼之中,刺探情报,隐匿踪迹。”
“哦,这倒是个藏身的好地方。”
朱允炆有些赞叹。
能去青楼鬼混的,不是他自己有点本事,那就是他爹,他爷爷有点本事,这些人或多或少都掌握着一些情报,在香言软玉之间,套出点情报什么的,也不算什么稀奇。
像是朱有爋那样被迷得七荤八素,不知所以的家伙,属实是不多见,但也难保没有什么官吏不被其掌握把柄,沦为棋子。
“听闻庞焕正在帮丛佩儿调教那些女子?”
朱允炆轻声道。
顾三审点头称是。
朱允炆笑了,意味深长地说道:“告诉庞焕,把她们卖到青楼吧。”
“啊?”
顾三审惊呆了。
这好好的人要是卖到青楼,丛佩儿不还闹翻天……
朱允炆摆了摆手,没有多做解释,道:“去吧。”
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