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五十八章 反迁都,风潮涌(三更补)
大明:我重生成了朱允炆第七百五十八章反迁都,风潮涌二月底,朱允炆返回京师。
朱文奎委屈巴巴地大哭一场,原因是自己已经很久没睡好一次了,朱允炆答应朱文奎留在坤宁宫住上三天,不回东宫,这才破涕而笑。
马恩慧看着入宫的陈余,不由多看了朱允炆几眼,朱允炆笑着解释:“这是山西移民百姓的女儿,想要跟着朕学门手艺,赚点嫁妆,你看看如何安排。”
“赚点嫁妆?仅此而已?”
马恩慧有些怀疑,虽说陈余容貌算不得上等,但毕竟有着农家的天然,那双忽闪的眼睛纯澈得厉害。
朱允炆认真地点了点头,眼下朝廷即将掀起惊涛骇浪,西北与辽东经略正在布局之中,千头万绪,哪里还有这些心思,有马恩慧,宁妃、贤妃、淑妃、伊真儿就已是足够。
陈余不懂礼仪,不知道该怎么给马恩慧行礼,直接跪在地上,紧张地不知道如何说话。
近三个月里,陈余总感觉生活变化的太快,快到如同直接坠入梦境,不敢大口喘息,生怕醒来之后一无所有。
事实上,如坠梦中的还不止陈余一个,陈木、崔娘也是如此,元旦时,朱允炆亮相北平,陈木与崔娘自然也去看了,当时看到朱允炆时,正错愕与惊讶,就看到了跟在一旁的陈余……
事后,朱允炆还特意邀请了陈木一家人至北平布政使司,元宵节的时候,更是一起度过的,这让陈余欢喜与感激。
从寒冷中一路南下,抵达南京时已是天气转暖,百花盛开,陈余喜欢江南的气候,这里没有恼人的寒冷,不会冻得人手都裂开。
韩夏雨听说陈余是农家的女子,不由多了些亲切,央求马恩慧让陈余进入东宫与自己为伴,却被马恩慧直接拒绝,陈余只是来赚嫁妆的,之后还得回北平,去东宫怎么合适。
“后宫中诸多生意,总需要几个聪慧的管事,不妨历练历练她,日后也好管管北平的买卖。”
朱允炆见马恩慧拿不定主意,便主动提议。
马恩慧见朱允炆果是没有留在身边的意思,便点了点头,看向跪着的陈余,柔声道:“皇上的话你也听着了,你可愿意帮着后宫做些买卖?”
陈余没有犹豫,当即答应下来。
马恩慧示意侍女将陈余搀扶起来,仔细打量了一番,笑道:“农家女子纯善,好啊,莫要羞愧,太祖也是农家出身。既然你要为皇室办差,那就得学点本领,可识字?”
“识一些字。”
陈余没有撒谎,自己两个弟弟学习的时候,她也跟着学了一些,加上记忆力不错,还背诵过一些文章。
“有基础就好,隐秀,将她暂且安排在坤宁宫,拿来一些账本,让她学习账本盘算。”
马恩慧安排道。
侍女笑着答应,带陈余下去。
马恩慧支走了朱文奎与韩夏雨等人,看着有些疲倦的朱允炆,叹道:“这次北巡,可真是长久,皇上一路舟车劳顿,臣妾已安排人备好了热水,沐浴之后好好休息吧。”
朱允炆拉着马恩慧的手,心头也满是感慨。
北巡自建文四年中秋开始,至建文五年二月底返京,历经半年之久,一桩桩事爆出,拖累着朱允炆的心神。盐政问题,灶户问题,船厂问题,吏治问题,干旱问题,市舶司问题,吃空额问题……
任一桩问题单拿出来都不是小事。
可这些问题,在迁都问题面前都是小儿科,朱允炆需要好好睡一觉,等待迁都风潮的冲击。
朱允炆的预料没有错,在解缙、茹瑺等人返回京师之后,朱允炆想要迁都北平的消息便不胫而走,在朝廷官员中引起轩然大波,内阁大臣保持了无声的沉默,而在沉默的背后,则是默许与放纵。
在朱允炆刚回到京师第二日,就收到了三份奏折,除了用词不同,笔迹不同,字数不同之外,内容完全
第七百五十八章反迁都,风潮涌
相同,就四个字:
迁都,不行。
朱允炆打了个哈欠,直接将奏折丢到一旁,然后继续盯着西北舆图看,春暖花开,通往西北的混凝土工程正在大建之中,山西征调民力五万,陕西征调民力二十万,就连四川也征调了五万民力,合计三十万民力,投身于混凝土材料供应与修筑。
混凝土城关第一次出现在大明的领土之上,为了验证混凝土城关的坚固程度,陕西都司派人使用老式神机炮打了一天,然后给五军都督府发了一封声嘶力竭的文书:
这么好的东西,为啥现在才拿出来?() ()
朱允炆翻看着一封奏折,眼神有些湿润,天佑达明啊,陕西咸阳发现了大型铁矿与石灰石矿,储量惊人,陕西布政使司已投入大量人力集中开采,并在铁矿石周围建立起冶铁高炉,只是限于人力不足,希望朝廷调一批匠人赶赴陕西。
这个必须要批准。
朱允炆长舒一口气,制约西北混凝土道路修筑的一个关键因素就是材料供应跟不上,现在这个问题将会得到缓解,对西北战略与布局有着重大意义。
让朱允炆感到惊讶的是,宋晟的文书也送到了,内容竟然是索要混凝土材料的,他想要在戈壁滩上直接打造几座新城池,将大明的西北前线向哈密方向推进,还掩耳盗铃地起了个“西域商贸城”,让朱允炆一度怀疑宋晟是不是也穿越了一回……
仔细看两封文书的时间,估计宋晟是在建造混凝土城开始之前就听到了消息,先一步写了文书,他毕竟待在京师不少时间,必然听闻过钢筋混凝土英烈碑的方案,见这玩意还可以造城,索性要朝廷要一点。
朱允炆已经没有力气支援宋晟了,西北混凝土工程、运粮工程、军需运送工程,牵涉不下六十万军民,这已经有些吃不消了,宋晟远在嘉峪关,想支援太难太难。
考虑到不能不管宋晟,朱允炆搜肠刮肚,只答应派遣二十名找矿匠人前往西北,只要能找到石灰矿与铁矿,宋晟完全可以派军民开采。
石灰矿这东西并不是什么稀罕东西,应该不难找,至于铁矿,甘肃并不缺,其他铁矿记不住,但西北第一铁矿镜铁山还是记得的,位置就在嘉峪关附近……
三月一日。
文武百官入奉天殿,一个个摩拳擦掌,清清嗓子,揉揉腮帮,准备集体反对迁都北平。
可左等,不见朱允炆,右等,还是不见朱允炆。
奇了怪了。
按理说,一号是大朝会的日子,朱允炆不会缺席。再说了,你都北巡半年了,好不容易回来,是不是也该临朝了?
就在众人疑惑,太阳偏向正午,有些饿肚子的时候,内侍终于跑来了,扯着嗓子喊了一声:“皇上身体不适,今日由太子听朝……”
百官齐晕。
这算什么,我们是来找朱允炆反对迁都的,找朱文奎有个鬼用啊,他只是个孩子啊!这种事,他根本拿不定主意,也不可能拿主意。
众人憋了一肚子话,面对朱文奎却无法说出来,这种将嘴边的话憋回肚子的感受,不好受啊。
得,朱允炆你够狠,那也别怪我们文官了。
你不上朝是吧,但你总得看奏折吧,我们写奏折,一样反对!
估计是太过委屈了,一众官员回到家里,熬夜奋战,有些官员甚至写下了万言书,就为了反对迁都!
朱允炆终于感觉到了反对的声浪有多大,只一个晚上,就有多达四十封奏折递了上来,众口一词反对迁都,理由更是多种多样,从民生,产粮区,战略纵深,国力,大局等一一阐述,说得条理清晰,文笔飞扬,但仔细推敲,不乏张冠李戴,指桑骂槐之言。
这些奏折,朱允炆都看了,也没批复,直接命人转呈内阁,让内阁大臣来处置。
解缙、
第七百五十八章反迁都,风潮涌
郁新、茹瑺与陈迪焦头烂额,四个人是反对迁都的,这点立场目前并没有改变,但户部尚书夏元吉不站在内阁这一边,让内阁大臣很是为难,缺乏户部鲜明的支持,很难反驳朱允炆的迁都想法,一旦朱允炆真搞一个辩论赛,凭着朱允炆多年谋划与布局,群臣很难找到破绽。
找不到破绽,到底该如何反对迁都?这让内阁大臣很是忧愁,解缙看着皇上丢过来的反对迁都的奏折,感觉眼前就是一个巨大的旋涡,而自己就站在旋涡的边缘。
对于这批奏折,如果内阁表示反对,那就是与群臣为敌,内阁必会被千夫所指。
可如果内阁表示赞同,那就是与朱允炆为敌,内阁必然会承压,到时候朱允炆问反对的理由时,大家该怎么接话?一个处置不当,很可能会摘帽子走人啊。
解缙沉思良久,认为反对迁都的风潮才刚刚开始,真正大的风浪还在后面,自己进退都会得罪人,捞不到好处,索性不进也不退得了。
谁说逆水行舟不进则退,我解缙偏偏就抛锚了……
“哎呀,腹痛!”
解缙想的是,投机虽然不怎么光荣,可跳坑也不明智啊。再说了,突发腹疾,纯属意外……
第七百五十八章反迁都,风潮涌
朱文奎委屈巴巴地大哭一场,原因是自己已经很久没睡好一次了,朱允炆答应朱文奎留在坤宁宫住上三天,不回东宫,这才破涕而笑。
马恩慧看着入宫的陈余,不由多看了朱允炆几眼,朱允炆笑着解释:“这是山西移民百姓的女儿,想要跟着朕学门手艺,赚点嫁妆,你看看如何安排。”
“赚点嫁妆?仅此而已?”
马恩慧有些怀疑,虽说陈余容貌算不得上等,但毕竟有着农家的天然,那双忽闪的眼睛纯澈得厉害。
朱允炆认真地点了点头,眼下朝廷即将掀起惊涛骇浪,西北与辽东经略正在布局之中,千头万绪,哪里还有这些心思,有马恩慧,宁妃、贤妃、淑妃、伊真儿就已是足够。
陈余不懂礼仪,不知道该怎么给马恩慧行礼,直接跪在地上,紧张地不知道如何说话。
近三个月里,陈余总感觉生活变化的太快,快到如同直接坠入梦境,不敢大口喘息,生怕醒来之后一无所有。
事实上,如坠梦中的还不止陈余一个,陈木、崔娘也是如此,元旦时,朱允炆亮相北平,陈木与崔娘自然也去看了,当时看到朱允炆时,正错愕与惊讶,就看到了跟在一旁的陈余……
事后,朱允炆还特意邀请了陈木一家人至北平布政使司,元宵节的时候,更是一起度过的,这让陈余欢喜与感激。
从寒冷中一路南下,抵达南京时已是天气转暖,百花盛开,陈余喜欢江南的气候,这里没有恼人的寒冷,不会冻得人手都裂开。
韩夏雨听说陈余是农家的女子,不由多了些亲切,央求马恩慧让陈余进入东宫与自己为伴,却被马恩慧直接拒绝,陈余只是来赚嫁妆的,之后还得回北平,去东宫怎么合适。
“后宫中诸多生意,总需要几个聪慧的管事,不妨历练历练她,日后也好管管北平的买卖。”
朱允炆见马恩慧拿不定主意,便主动提议。
马恩慧见朱允炆果是没有留在身边的意思,便点了点头,看向跪着的陈余,柔声道:“皇上的话你也听着了,你可愿意帮着后宫做些买卖?”
陈余没有犹豫,当即答应下来。
马恩慧示意侍女将陈余搀扶起来,仔细打量了一番,笑道:“农家女子纯善,好啊,莫要羞愧,太祖也是农家出身。既然你要为皇室办差,那就得学点本领,可识字?”
“识一些字。”
陈余没有撒谎,自己两个弟弟学习的时候,她也跟着学了一些,加上记忆力不错,还背诵过一些文章。
“有基础就好,隐秀,将她暂且安排在坤宁宫,拿来一些账本,让她学习账本盘算。”
马恩慧安排道。
侍女笑着答应,带陈余下去。
马恩慧支走了朱文奎与韩夏雨等人,看着有些疲倦的朱允炆,叹道:“这次北巡,可真是长久,皇上一路舟车劳顿,臣妾已安排人备好了热水,沐浴之后好好休息吧。”
朱允炆拉着马恩慧的手,心头也满是感慨。
北巡自建文四年中秋开始,至建文五年二月底返京,历经半年之久,一桩桩事爆出,拖累着朱允炆的心神。盐政问题,灶户问题,船厂问题,吏治问题,干旱问题,市舶司问题,吃空额问题……
任一桩问题单拿出来都不是小事。
可这些问题,在迁都问题面前都是小儿科,朱允炆需要好好睡一觉,等待迁都风潮的冲击。
朱允炆的预料没有错,在解缙、茹瑺等人返回京师之后,朱允炆想要迁都北平的消息便不胫而走,在朝廷官员中引起轩然大波,内阁大臣保持了无声的沉默,而在沉默的背后,则是默许与放纵。
在朱允炆刚回到京师第二日,就收到了三份奏折,除了用词不同,笔迹不同,字数不同之外,内容完全
第七百五十八章反迁都,风潮涌
相同,就四个字:
迁都,不行。
朱允炆打了个哈欠,直接将奏折丢到一旁,然后继续盯着西北舆图看,春暖花开,通往西北的混凝土工程正在大建之中,山西征调民力五万,陕西征调民力二十万,就连四川也征调了五万民力,合计三十万民力,投身于混凝土材料供应与修筑。
混凝土城关第一次出现在大明的领土之上,为了验证混凝土城关的坚固程度,陕西都司派人使用老式神机炮打了一天,然后给五军都督府发了一封声嘶力竭的文书:
这么好的东西,为啥现在才拿出来?() ()
朱允炆翻看着一封奏折,眼神有些湿润,天佑达明啊,陕西咸阳发现了大型铁矿与石灰石矿,储量惊人,陕西布政使司已投入大量人力集中开采,并在铁矿石周围建立起冶铁高炉,只是限于人力不足,希望朝廷调一批匠人赶赴陕西。
这个必须要批准。
朱允炆长舒一口气,制约西北混凝土道路修筑的一个关键因素就是材料供应跟不上,现在这个问题将会得到缓解,对西北战略与布局有着重大意义。
让朱允炆感到惊讶的是,宋晟的文书也送到了,内容竟然是索要混凝土材料的,他想要在戈壁滩上直接打造几座新城池,将大明的西北前线向哈密方向推进,还掩耳盗铃地起了个“西域商贸城”,让朱允炆一度怀疑宋晟是不是也穿越了一回……
仔细看两封文书的时间,估计宋晟是在建造混凝土城开始之前就听到了消息,先一步写了文书,他毕竟待在京师不少时间,必然听闻过钢筋混凝土英烈碑的方案,见这玩意还可以造城,索性要朝廷要一点。
朱允炆已经没有力气支援宋晟了,西北混凝土工程、运粮工程、军需运送工程,牵涉不下六十万军民,这已经有些吃不消了,宋晟远在嘉峪关,想支援太难太难。
考虑到不能不管宋晟,朱允炆搜肠刮肚,只答应派遣二十名找矿匠人前往西北,只要能找到石灰矿与铁矿,宋晟完全可以派军民开采。
石灰矿这东西并不是什么稀罕东西,应该不难找,至于铁矿,甘肃并不缺,其他铁矿记不住,但西北第一铁矿镜铁山还是记得的,位置就在嘉峪关附近……
三月一日。
文武百官入奉天殿,一个个摩拳擦掌,清清嗓子,揉揉腮帮,准备集体反对迁都北平。
可左等,不见朱允炆,右等,还是不见朱允炆。
奇了怪了。
按理说,一号是大朝会的日子,朱允炆不会缺席。再说了,你都北巡半年了,好不容易回来,是不是也该临朝了?
就在众人疑惑,太阳偏向正午,有些饿肚子的时候,内侍终于跑来了,扯着嗓子喊了一声:“皇上身体不适,今日由太子听朝……”
百官齐晕。
这算什么,我们是来找朱允炆反对迁都的,找朱文奎有个鬼用啊,他只是个孩子啊!这种事,他根本拿不定主意,也不可能拿主意。
众人憋了一肚子话,面对朱文奎却无法说出来,这种将嘴边的话憋回肚子的感受,不好受啊。
得,朱允炆你够狠,那也别怪我们文官了。
你不上朝是吧,但你总得看奏折吧,我们写奏折,一样反对!
估计是太过委屈了,一众官员回到家里,熬夜奋战,有些官员甚至写下了万言书,就为了反对迁都!
朱允炆终于感觉到了反对的声浪有多大,只一个晚上,就有多达四十封奏折递了上来,众口一词反对迁都,理由更是多种多样,从民生,产粮区,战略纵深,国力,大局等一一阐述,说得条理清晰,文笔飞扬,但仔细推敲,不乏张冠李戴,指桑骂槐之言。
这些奏折,朱允炆都看了,也没批复,直接命人转呈内阁,让内阁大臣来处置。
解缙、
第七百五十八章反迁都,风潮涌
郁新、茹瑺与陈迪焦头烂额,四个人是反对迁都的,这点立场目前并没有改变,但户部尚书夏元吉不站在内阁这一边,让内阁大臣很是为难,缺乏户部鲜明的支持,很难反驳朱允炆的迁都想法,一旦朱允炆真搞一个辩论赛,凭着朱允炆多年谋划与布局,群臣很难找到破绽。
找不到破绽,到底该如何反对迁都?这让内阁大臣很是忧愁,解缙看着皇上丢过来的反对迁都的奏折,感觉眼前就是一个巨大的旋涡,而自己就站在旋涡的边缘。
对于这批奏折,如果内阁表示反对,那就是与群臣为敌,内阁必会被千夫所指。
可如果内阁表示赞同,那就是与朱允炆为敌,内阁必然会承压,到时候朱允炆问反对的理由时,大家该怎么接话?一个处置不当,很可能会摘帽子走人啊。
解缙沉思良久,认为反对迁都的风潮才刚刚开始,真正大的风浪还在后面,自己进退都会得罪人,捞不到好处,索性不进也不退得了。
谁说逆水行舟不进则退,我解缙偏偏就抛锚了……
“哎呀,腹痛!”
解缙想的是,投机虽然不怎么光荣,可跳坑也不明智啊。再说了,突发腹疾,纯属意外……
第七百五十八章反迁都,风潮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