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九十八章 十万京军,军令状(一更)
翻看山西、陕西等地文书,可以清晰地肯定一点,大明现在还没有做好出征的准备。
补给线太长,即便是有一年的准备时间,也无法确保所需粮草全部到位,加上冬日漫长,运输缓慢,春耕将至,百姓与匠人会走一批,这些现实都决定了一点,主力过早进入西域,对大明没好处。
可战争不是斤斤计较,左右掂量,帖木儿也不可能等大明百姓收拾好地里的庄稼,军士都到了前线,准备齐备了再来打个招呼,喊一声“我要来打你了”。
帖木儿军队的实力到底如何,亦力把里能抗住帖木儿多久,这都是未知数。真要等到战斗打响,宋晟从嘉峪关传来情报,大明再出兵,等朱棣到了那里,估计宋晟已经先和帖木儿交手几次了。
】
不能拖!
朱允炆看向朱棣,严肃地说:“鉴于眼下西北准备不足,各方物资调动尚且不够,燕王叔若想早点抵达西域,只有一个折中的法子。”
朱棣脸色有些凝重,朱允炆虽然没有说出来,但意思已经很明显,现在后勤支撑不起太多人去,你想去,只能少带点人。
可人数太少,想要收回西域的难度就太大。
最初朱允炆的设想是朱棣带二十万京军,配合西北十几万军士,即迎战帖木儿,又占据西域,形成稳固占据与控制西域的格局。可现在大明尚且做好完全准备,直接带二十万京军出征,很可能会导致补给跟不上,反而累害战力与军心,唯一的办法,就是减少出征军士的数量。
“臣愿率十万京军至西北前线!”
朱棣下了决心。
徐辉祖、铁铉等人吃了一惊,徐辉祖更是反对:“十万军士根本不足以谋略西域,帖木儿此番空国东征,其主力军队至少不下二十万,若燕王只带十万兵,即便是调动甘肃各地卫所,最多也只能凑到十七八万军士,不足以形成对帖木儿的作战优势!”
西北有十几万兵,可一些卫所、城关是不可能完全抽空投入到前线的,能抽出七八万军士已经是防守的极限了。
可十几万人对阵帖木儿的全部战力,一国精锐,且还是以骑兵为主的精锐,大明根本不占优势!一旦陷入鏖战,人数将决定战争的胜负,谁手里还握着生力军,握着后备力量,谁就能掌握战争的主动权!
铁铉也表示担忧:“燕王带京军十万出征,足守不足战!臣也认为太少了。”
朱允炆没有说话,后勤短板是客观现实,若眼下支撑二十万京军与西北十几万大军,必须在山西、陕西、四川等地,额外征调不下三十万的民力保障后勤,整个西北投入的后勤人员,将近百万之巨!如此庞大的后勤一天天在西北,本身就是一种巨大的压力,大明承受不起如此压力几个月或半年之久!
若只是十万京军与西北十几万军士的话,就可以维持现状,后勤也可以得到保障,还不需要额外征调民力。只不过,这些兵力对善于大兵团作战的朱棣,对于帖木儿这种对手,整个西域而言,是不是太少了?
朱棣知道朱允炆的为难,身为帝王,他不可能不顾及民生与百姓,不可能不考虑后勤压力,万一疲民之下,再出来个王金刚奴第二,还可能引发民变。
西北事,不同于北方事,不同于南方事,不同于东北事。
朱棣撩开衣摆,单膝下跪,抱拳道:“十万京军,合西北诸卫所,足够臣御敌,横扫西域!若不能为,臣以死谢罪,愿立下军令状!”
徐辉祖、铁铉看着朱棣,又看向朱允炆。
朱允炆凝眸盯着朱棣,一步步走了过去,严肃地说:“燕王叔,军令状一下,可就没有转圜余地!”
朱棣微抬头,豪情道:“无需转圜,只有身死沉棺,要么得胜凯旋!臣愿为陛下远征,为护卫大明江山,重现汉唐伟业!”
朱允炆伸出双手,重重地扶住朱棣的臂膀,用力将朱棣扶起来:“朕只容你得胜凯旋!那朕就将十万京军交给你,二十日后出征!将一切来犯之敌,歼灭在外!将西域故土,收我版图!”
“臣!领旨!”
朱棣重重答应。
终于。
终于!
时隔多年,自己终于再次成为军队的主帅,即将踏上金戈铁马的征程!
金陵的丝竹之音,我朱棣听腻了!
我要的是风沙大漠的呐喊,要的是草原无边际的旌旗猎猎,要的是一声令下,军士抽刀搭箭,战马振鬣长鸣!
帖木儿,这个世界上最强大的战争疯子,让我看看你到底有多少本事吧,是你的轻骑兵、重骑兵厉害,还是我大明的火器、军士厉害!() ()
血液在燃烧!
朱棣行礼后退三步,转身离去。
从现在起,自己要遴选与征调一切可用的精锐!做好出征的准备!
徐辉祖见朱棣离开,连忙看向朱允炆:“皇上曾答应过臣,准臣随军出征,现在是时候了,还请皇上恩准。”
朱允炆微微点了点头,对徐辉祖说:“你之前提议梅殷暂领五军都督府,朕答应了,让梅殷来见朕吧,你去准备出征之事。”
“臣遵旨!”
徐辉祖露出了欣慰的笑意,没有军功却坐在大明武勋第一的位置上,实在是压力太大,这次打帖木儿,谋略西域,说什么也得弄点军功来。
梅殷的忠诚是不需要怀疑的,虽然历史上的梅殷因为驻守淮安,没有阻拦朱棣进入南京,被后世人指责,但朱棣借道没被允许,只好绕路渡过淮河,从扬州进南京,这也说明了梅殷并没有背叛朱允炆。
至于梅殷为何没有动作,原因很多,比如朱棣动作太快,盛庸、铁铉、平安一堆人都跟不上,何况是作战经验并不丰富的梅殷?再说了,梅殷接到的命令是驻守淮安,不是到处打游击,朱棣跑了,铁铉盛庸可以到处追,梅殷他没命令追不出去啊……
朱允炆相信梅殷这个托孤大臣,他有处理军务的能力,而且还是荣国公,地位上也配得上,暂时交给他,不会出什么大乱子。
何福朱棣、徐辉祖这样的人物都去了西北,皇上又下旨将自己召回京师,摆明了是想让自己去西北立功啊,这得主动点。
果然,何福一请求,朱允炆便点了头。
铁铉犹豫着自己要不要跟着去,朱允炆先拒绝了:“你领兵部,可不能走开,让刘儁去吧。”
刘儁含笑答应。
国庆还没过,朱允炆已经在筹谋西征事宜。
朱棣奉旨选兵,将丘福、朱高煦、朱高燧带入军中,并请朱允炆下了调令,将瞿能、徐凯、谭渊、华聚、唐云、朱荣、陈文、毛整等二十余人调入京军,命其自属地直接进至陕西,等候大军,随军出征。
面对朱棣明目张胆安插自己人的举动,安全局第一时间报告了朱允炆,朱允炆却只是淡然一笑,不予理睬。
作为即将出征的主帅,他有权挑选自己的先锋官,副手与将官,如果连这点权利都不给他的话,那他又怎么能全力作战?
京军效忠的是大明,是朱允炆,听命朱棣是去打仗的,不存在造反的问题,核心的千户、百户、总旗等可都是朱允炆的人,有些还是朱允炆亲自提拔起来的,这些人是军中作战的主力,是军队战斗力的核心所在,他们是不可能背叛朱允炆的。
为了节制朱棣,也为了确保朱棣的安全,西域作战的胜利,朱允炆派遣安全局指挥同知薛夏、雄武成随行,下了血本,拿出了八百侦察兵,由千户索靖、百户杜渐、房崇带队随行。
朱棣在京军选择上,与徐辉祖、何福等人商议,最终确定了出征军士:
三千营,一万精骑。
五军营,五万步兵。
神机营,四万火器兵。
因为距离出征时间太紧,而刺刀式火铳更新数量还不到两万,为了最大限度保证神机营作战力,朱允炆下令兵仗局、科技局、二炮局匠人暂停其他,全力赶制刺刀式火铳,争取在军队出征前,再装配一万把刺刀式火铳。
六千余匠人分工明确,日以继夜赶制,随后交付测试,为节省时间,刺刀一律不开锋,只需保证火铳质量与刺刀质量、匹配即可,反正军士走到甘肃五千多里路,有的是时间打磨,一天磨十几下,到地方也该寒光闪闪,刺个人不算啥。
一年多的筹备,运至西北的新式神机炮已经达到了五百门,其中四百门放在了肃州与嘉峪关前线,虎蹲炮便于携带,运输方便,数量早已超出了征伐安南时期,达到了三千多,可谓是惊世骇俗的数量。
至于手榴弹、地雷式火器,也被列在了清单里,一车一车,一箱一箱地运向了西北,数量不菲,朱允炆对此是一律放行。
为了确保军队火药补给,朱允炆还特意要求二炮局选派五百人的火药匠人随军出征,由安全局人员全程护卫,不准匠人与其他军士接触。
战争的阴云正在西北凝聚,而东北的阴云已经打了雷,闪电劈裂长空。
补给线太长,即便是有一年的准备时间,也无法确保所需粮草全部到位,加上冬日漫长,运输缓慢,春耕将至,百姓与匠人会走一批,这些现实都决定了一点,主力过早进入西域,对大明没好处。
可战争不是斤斤计较,左右掂量,帖木儿也不可能等大明百姓收拾好地里的庄稼,军士都到了前线,准备齐备了再来打个招呼,喊一声“我要来打你了”。
帖木儿军队的实力到底如何,亦力把里能抗住帖木儿多久,这都是未知数。真要等到战斗打响,宋晟从嘉峪关传来情报,大明再出兵,等朱棣到了那里,估计宋晟已经先和帖木儿交手几次了。
】
不能拖!
朱允炆看向朱棣,严肃地说:“鉴于眼下西北准备不足,各方物资调动尚且不够,燕王叔若想早点抵达西域,只有一个折中的法子。”
朱棣脸色有些凝重,朱允炆虽然没有说出来,但意思已经很明显,现在后勤支撑不起太多人去,你想去,只能少带点人。
可人数太少,想要收回西域的难度就太大。
最初朱允炆的设想是朱棣带二十万京军,配合西北十几万军士,即迎战帖木儿,又占据西域,形成稳固占据与控制西域的格局。可现在大明尚且做好完全准备,直接带二十万京军出征,很可能会导致补给跟不上,反而累害战力与军心,唯一的办法,就是减少出征军士的数量。
“臣愿率十万京军至西北前线!”
朱棣下了决心。
徐辉祖、铁铉等人吃了一惊,徐辉祖更是反对:“十万军士根本不足以谋略西域,帖木儿此番空国东征,其主力军队至少不下二十万,若燕王只带十万兵,即便是调动甘肃各地卫所,最多也只能凑到十七八万军士,不足以形成对帖木儿的作战优势!”
西北有十几万兵,可一些卫所、城关是不可能完全抽空投入到前线的,能抽出七八万军士已经是防守的极限了。
可十几万人对阵帖木儿的全部战力,一国精锐,且还是以骑兵为主的精锐,大明根本不占优势!一旦陷入鏖战,人数将决定战争的胜负,谁手里还握着生力军,握着后备力量,谁就能掌握战争的主动权!
铁铉也表示担忧:“燕王带京军十万出征,足守不足战!臣也认为太少了。”
朱允炆没有说话,后勤短板是客观现实,若眼下支撑二十万京军与西北十几万大军,必须在山西、陕西、四川等地,额外征调不下三十万的民力保障后勤,整个西北投入的后勤人员,将近百万之巨!如此庞大的后勤一天天在西北,本身就是一种巨大的压力,大明承受不起如此压力几个月或半年之久!
若只是十万京军与西北十几万军士的话,就可以维持现状,后勤也可以得到保障,还不需要额外征调民力。只不过,这些兵力对善于大兵团作战的朱棣,对于帖木儿这种对手,整个西域而言,是不是太少了?
朱棣知道朱允炆的为难,身为帝王,他不可能不顾及民生与百姓,不可能不考虑后勤压力,万一疲民之下,再出来个王金刚奴第二,还可能引发民变。
西北事,不同于北方事,不同于南方事,不同于东北事。
朱棣撩开衣摆,单膝下跪,抱拳道:“十万京军,合西北诸卫所,足够臣御敌,横扫西域!若不能为,臣以死谢罪,愿立下军令状!”
徐辉祖、铁铉看着朱棣,又看向朱允炆。
朱允炆凝眸盯着朱棣,一步步走了过去,严肃地说:“燕王叔,军令状一下,可就没有转圜余地!”
朱棣微抬头,豪情道:“无需转圜,只有身死沉棺,要么得胜凯旋!臣愿为陛下远征,为护卫大明江山,重现汉唐伟业!”
朱允炆伸出双手,重重地扶住朱棣的臂膀,用力将朱棣扶起来:“朕只容你得胜凯旋!那朕就将十万京军交给你,二十日后出征!将一切来犯之敌,歼灭在外!将西域故土,收我版图!”
“臣!领旨!”
朱棣重重答应。
终于。
终于!
时隔多年,自己终于再次成为军队的主帅,即将踏上金戈铁马的征程!
金陵的丝竹之音,我朱棣听腻了!
我要的是风沙大漠的呐喊,要的是草原无边际的旌旗猎猎,要的是一声令下,军士抽刀搭箭,战马振鬣长鸣!
帖木儿,这个世界上最强大的战争疯子,让我看看你到底有多少本事吧,是你的轻骑兵、重骑兵厉害,还是我大明的火器、军士厉害!() ()
血液在燃烧!
朱棣行礼后退三步,转身离去。
从现在起,自己要遴选与征调一切可用的精锐!做好出征的准备!
徐辉祖见朱棣离开,连忙看向朱允炆:“皇上曾答应过臣,准臣随军出征,现在是时候了,还请皇上恩准。”
朱允炆微微点了点头,对徐辉祖说:“你之前提议梅殷暂领五军都督府,朕答应了,让梅殷来见朕吧,你去准备出征之事。”
“臣遵旨!”
徐辉祖露出了欣慰的笑意,没有军功却坐在大明武勋第一的位置上,实在是压力太大,这次打帖木儿,谋略西域,说什么也得弄点军功来。
梅殷的忠诚是不需要怀疑的,虽然历史上的梅殷因为驻守淮安,没有阻拦朱棣进入南京,被后世人指责,但朱棣借道没被允许,只好绕路渡过淮河,从扬州进南京,这也说明了梅殷并没有背叛朱允炆。
至于梅殷为何没有动作,原因很多,比如朱棣动作太快,盛庸、铁铉、平安一堆人都跟不上,何况是作战经验并不丰富的梅殷?再说了,梅殷接到的命令是驻守淮安,不是到处打游击,朱棣跑了,铁铉盛庸可以到处追,梅殷他没命令追不出去啊……
朱允炆相信梅殷这个托孤大臣,他有处理军务的能力,而且还是荣国公,地位上也配得上,暂时交给他,不会出什么大乱子。
何福朱棣、徐辉祖这样的人物都去了西北,皇上又下旨将自己召回京师,摆明了是想让自己去西北立功啊,这得主动点。
果然,何福一请求,朱允炆便点了头。
铁铉犹豫着自己要不要跟着去,朱允炆先拒绝了:“你领兵部,可不能走开,让刘儁去吧。”
刘儁含笑答应。
国庆还没过,朱允炆已经在筹谋西征事宜。
朱棣奉旨选兵,将丘福、朱高煦、朱高燧带入军中,并请朱允炆下了调令,将瞿能、徐凯、谭渊、华聚、唐云、朱荣、陈文、毛整等二十余人调入京军,命其自属地直接进至陕西,等候大军,随军出征。
面对朱棣明目张胆安插自己人的举动,安全局第一时间报告了朱允炆,朱允炆却只是淡然一笑,不予理睬。
作为即将出征的主帅,他有权挑选自己的先锋官,副手与将官,如果连这点权利都不给他的话,那他又怎么能全力作战?
京军效忠的是大明,是朱允炆,听命朱棣是去打仗的,不存在造反的问题,核心的千户、百户、总旗等可都是朱允炆的人,有些还是朱允炆亲自提拔起来的,这些人是军中作战的主力,是军队战斗力的核心所在,他们是不可能背叛朱允炆的。
为了节制朱棣,也为了确保朱棣的安全,西域作战的胜利,朱允炆派遣安全局指挥同知薛夏、雄武成随行,下了血本,拿出了八百侦察兵,由千户索靖、百户杜渐、房崇带队随行。
朱棣在京军选择上,与徐辉祖、何福等人商议,最终确定了出征军士:
三千营,一万精骑。
五军营,五万步兵。
神机营,四万火器兵。
因为距离出征时间太紧,而刺刀式火铳更新数量还不到两万,为了最大限度保证神机营作战力,朱允炆下令兵仗局、科技局、二炮局匠人暂停其他,全力赶制刺刀式火铳,争取在军队出征前,再装配一万把刺刀式火铳。
六千余匠人分工明确,日以继夜赶制,随后交付测试,为节省时间,刺刀一律不开锋,只需保证火铳质量与刺刀质量、匹配即可,反正军士走到甘肃五千多里路,有的是时间打磨,一天磨十几下,到地方也该寒光闪闪,刺个人不算啥。
一年多的筹备,运至西北的新式神机炮已经达到了五百门,其中四百门放在了肃州与嘉峪关前线,虎蹲炮便于携带,运输方便,数量早已超出了征伐安南时期,达到了三千多,可谓是惊世骇俗的数量。
至于手榴弹、地雷式火器,也被列在了清单里,一车一车,一箱一箱地运向了西北,数量不菲,朱允炆对此是一律放行。
为了确保军队火药补给,朱允炆还特意要求二炮局选派五百人的火药匠人随军出征,由安全局人员全程护卫,不准匠人与其他军士接触。
战争的阴云正在西北凝聚,而东北的阴云已经打了雷,闪电劈裂长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