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零五章 千古未有之事!咱听你的!
第章千古未有之事!咱听你的!
如果朱允的请求,是免除大明所有百姓一年的赋税,老朱不会有任何震惊。
大概率就直接的答应了。
反正现在国库里面的钱粮很多,免天下一年赋税,也算什么。
但是,免除徭役?
还是永久的?
若不是朱允连着说了两遍,老朱真怀疑自己的耳朵听错了。
大明的百姓,一般是不用服兵役的。
因为当兵打仗是军户的事情,与普通百姓没有啥关系。
但运送粮草,同样需要征发百姓。
当然,这只算很小的一部分。
其他的各类徭役才是大头。
比如说里甲正役,即每户为一里,一里又分甲,每甲户。
如此一共是一百户。
多余的户则当甲长,里面又推举一人当里长。
他们负责本甲人丁地产事务,协助官府拘捕逃犯,到衙门听差,上贡物料,负责一般的杂泛开支,比如祭祀,营造,宴飨等等。
均徭则是各级衙门差派的经常性差役,有力差,银差之别。
而杂役非经常性的,临时的地方性差役。
从砍薪,抬柴,修路,修河,筑城,运料乃至库子,门子,皂隶,铺兵,驿夫……
总而言之,这时候的官府,有编制的人员,非常少。
而其他没有编制的人员,都是征召而来的服徭役的人员。
国家是不发工资的。
不仅要做工,还要自己准备粮食。
在服役期间,因各种原因而死的,官府一概不负责任。
话说回来。
有些相对好的职位,往往能混得一份工钱。
比如说皂隶之类的。
按定制,这类岗位是可以领钱的。
这是为了人员稳定性。
因为发钱,一般的老百姓也抢不到。
而更多的徭役,则是没有一毛钱的,吃都要吃自己的。
平时偶尔征发还好。
反正农闲之时,闲着也是闲着。
唯有遇到兴修河道,修道路,修城池这样的大工程,百姓才会不堪重负。
“皇爷爷,孙儿是认真的,孙儿以为,当免除天下百姓所有徭役?”
老朱嚯地一下,站了起来,道:“胡闹!”
他说完之后,看了朱允一眼,又缓缓坐了下去,气息慢慢平息。
在老朱的印象中,朱允不是任性胡来的人。
他这样说,必定有自己的想法。
只不过,老朱还理解不了。
但他愿意听听。
“你且说说,这是为何?没有徭役,连官府都无法正常运转,你想修建工程,又该如何修建?”
老朱真的有点糊涂了。
一边说要大兴工程,一边说要免除天下百姓的所有徭役,这怎么能说得通嘛。
“国库里面有足够的银子。”朱允道:“以后国家需要徭役,那花钱雇佣就行了,国家只管收税,再不强制民众服徭役。”
他筹集了一亿两银子作为准备金,计划印制的人民币,数量高达五亿两,计五千亿钱。
但这笔钱到现在为止,仅仅花出去一亿两。
剩下的四亿,都还在国库里面躺着。
怎么将钱花出去,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赏赐功臣将领,王公侯爵?
那只能造成穷者愈穷,富者更富。
钱,要发到老百姓的手中。
但怎么发,就是一个大学问了。
后世现代国家,都为此头痛不已。
不断的放水,钱却不投入到实体经济中。
大量的金钱都在空转,通胀走高,百姓的财富,却没有增长。
因而造成了不少社会问题。
也成为经济学研究的热点。
但如今的大明,经济结构简单,花钱的问题,较之后世,反而容易处理得多。
朱允想到的办法,就是大修工程,通过支付劳动报酬,将钱花掉。
这样,国家需要的工程,得到了建设,印出来的钱,也发到了老百姓的手中。() ()
一举两得。
除此之外,老百姓有了钱,才会去购买东西,还会极大的刺激商品经济的繁荣。
再有一点。
因为要服徭役,在实际上就对老百姓进行了人身限制。
很多徭役是不允许交钱抵役的。
百姓必须留在原籍,不能离开当地,否则,就是逃役。
人口流动与经济发展往往是相辅相成的。
限制了人口流动,实际上就限制了经济发展。
第五点,不用服徭役,老百姓的负担会大大减轻。
大家都会对朝廷感恩戴德。
这是收买民心最好的办法。
第六,徭役由地方宗族负责。
所谓皇权不下县。
官府依靠地方宗族来治理,分配人员服徭役。
这又造成了地方宗族的权力过大。
一方面不利于国家的治理,另一方面也对底层百姓形成更大的欺压。
不用服徭役,宗族的权力,就会大大削弱。
而且,因为免费的徭役人员,是地方宗族负责召集,他们也就同样负责管理。
包括很多日常事务。
受人管,听人令。
这些人受地方宗族的管理,自然也听从地方宗族的命令。
如此一来,造成地方宗族坐大,国家管理乏力。
一旦这些人变成领国家的俸禄,由国家负钱,那就是“公务员”。
只听国家的命令,而不听地方宗族的指挥。
皇权不下县的局面,就会得到彻底的扭转。
基层的治理,将有改头换面的变化。
治理国家最重要是县治。
县治又以吏治为要。
可如果那些“吏”,绝大部分都是没有编制,不拿薪水报酬,不受朝廷管辖的人,又如何治理?
天子与胥吏共治天下,这不是好事!
封建王朝的官府机构是非常精减的。
但临时性,征发来的人,又太多了。
第七点则是大量的钱投入到国家建设当中,会极大的刺激国民经济的发展。
由此形成新的利益集团,又进一步巩固自己的统治。
还有一点,通过大规模建设工程并且支付报酬,又起到了赈灾的作用。
走投无路的百姓,只要愿意出力,就不用担心吃不饱饭了。
至于花出去的钱太多……
经济一旦发展起来。
征收的税,就能完美覆盖,根本不用担心。
……
如上种种,废除徭役的好处极多。
故而,现代国家,除了服兵役仍是义务制的外,基本上都没有徭役这个概念。
事实上,即使是义务兵,大多数也是名义上的义务,国家仍会支付不菲的报酬,以及从各方面给予好处。
朱允将废除徭役的好处,细细与老朱说了一遍。
老朱听得似懂非懂,但至少有两点听明白了。
一是废除徭役能切实减轻老百姓的负担。
二是朝廷有足够的钱,能支付得起。
“你可要想清楚了,开弓没有回头箭。”
“虽然国库里面的钱粮很多,但一旦废除徭役,朝廷的开支,也会激增。”
老朱还是不太放心。
这可是千古从未有过的事情。
一旦下旨,必定天下震动。
“孙儿早就算清楚了,徭役废除后,税收会大大增长,足以覆盖开支。”
朱允却是信心十足。
“废除徭役,废除徭役……”
老朱喃喃自语,仍有些犹豫不决。
“皇爷爷,请相信孙儿,下旨废除吧。”朱允恳请道。
“也罢。”
老朱端起酒杯来,一饮而尽。
“治理国家,井然有序,大明欣欣向荣,如今钱粮众多,百姓称赞,足见你的治理能力,还远在咱之上。”
“你有如此之心,又这般爱民如子,既已下定决心,咱有何不许的?”
“那咱便降旨,从明年开始,大明废除徭役!”
如果朱允的请求,是免除大明所有百姓一年的赋税,老朱不会有任何震惊。
大概率就直接的答应了。
反正现在国库里面的钱粮很多,免天下一年赋税,也算什么。
但是,免除徭役?
还是永久的?
若不是朱允连着说了两遍,老朱真怀疑自己的耳朵听错了。
大明的百姓,一般是不用服兵役的。
因为当兵打仗是军户的事情,与普通百姓没有啥关系。
但运送粮草,同样需要征发百姓。
当然,这只算很小的一部分。
其他的各类徭役才是大头。
比如说里甲正役,即每户为一里,一里又分甲,每甲户。
如此一共是一百户。
多余的户则当甲长,里面又推举一人当里长。
他们负责本甲人丁地产事务,协助官府拘捕逃犯,到衙门听差,上贡物料,负责一般的杂泛开支,比如祭祀,营造,宴飨等等。
均徭则是各级衙门差派的经常性差役,有力差,银差之别。
而杂役非经常性的,临时的地方性差役。
从砍薪,抬柴,修路,修河,筑城,运料乃至库子,门子,皂隶,铺兵,驿夫……
总而言之,这时候的官府,有编制的人员,非常少。
而其他没有编制的人员,都是征召而来的服徭役的人员。
国家是不发工资的。
不仅要做工,还要自己准备粮食。
在服役期间,因各种原因而死的,官府一概不负责任。
话说回来。
有些相对好的职位,往往能混得一份工钱。
比如说皂隶之类的。
按定制,这类岗位是可以领钱的。
这是为了人员稳定性。
因为发钱,一般的老百姓也抢不到。
而更多的徭役,则是没有一毛钱的,吃都要吃自己的。
平时偶尔征发还好。
反正农闲之时,闲着也是闲着。
唯有遇到兴修河道,修道路,修城池这样的大工程,百姓才会不堪重负。
“皇爷爷,孙儿是认真的,孙儿以为,当免除天下百姓所有徭役?”
老朱嚯地一下,站了起来,道:“胡闹!”
他说完之后,看了朱允一眼,又缓缓坐了下去,气息慢慢平息。
在老朱的印象中,朱允不是任性胡来的人。
他这样说,必定有自己的想法。
只不过,老朱还理解不了。
但他愿意听听。
“你且说说,这是为何?没有徭役,连官府都无法正常运转,你想修建工程,又该如何修建?”
老朱真的有点糊涂了。
一边说要大兴工程,一边说要免除天下百姓的所有徭役,这怎么能说得通嘛。
“国库里面有足够的银子。”朱允道:“以后国家需要徭役,那花钱雇佣就行了,国家只管收税,再不强制民众服徭役。”
他筹集了一亿两银子作为准备金,计划印制的人民币,数量高达五亿两,计五千亿钱。
但这笔钱到现在为止,仅仅花出去一亿两。
剩下的四亿,都还在国库里面躺着。
怎么将钱花出去,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赏赐功臣将领,王公侯爵?
那只能造成穷者愈穷,富者更富。
钱,要发到老百姓的手中。
但怎么发,就是一个大学问了。
后世现代国家,都为此头痛不已。
不断的放水,钱却不投入到实体经济中。
大量的金钱都在空转,通胀走高,百姓的财富,却没有增长。
因而造成了不少社会问题。
也成为经济学研究的热点。
但如今的大明,经济结构简单,花钱的问题,较之后世,反而容易处理得多。
朱允想到的办法,就是大修工程,通过支付劳动报酬,将钱花掉。
这样,国家需要的工程,得到了建设,印出来的钱,也发到了老百姓的手中。() ()
一举两得。
除此之外,老百姓有了钱,才会去购买东西,还会极大的刺激商品经济的繁荣。
再有一点。
因为要服徭役,在实际上就对老百姓进行了人身限制。
很多徭役是不允许交钱抵役的。
百姓必须留在原籍,不能离开当地,否则,就是逃役。
人口流动与经济发展往往是相辅相成的。
限制了人口流动,实际上就限制了经济发展。
第五点,不用服徭役,老百姓的负担会大大减轻。
大家都会对朝廷感恩戴德。
这是收买民心最好的办法。
第六,徭役由地方宗族负责。
所谓皇权不下县。
官府依靠地方宗族来治理,分配人员服徭役。
这又造成了地方宗族的权力过大。
一方面不利于国家的治理,另一方面也对底层百姓形成更大的欺压。
不用服徭役,宗族的权力,就会大大削弱。
而且,因为免费的徭役人员,是地方宗族负责召集,他们也就同样负责管理。
包括很多日常事务。
受人管,听人令。
这些人受地方宗族的管理,自然也听从地方宗族的命令。
如此一来,造成地方宗族坐大,国家管理乏力。
一旦这些人变成领国家的俸禄,由国家负钱,那就是“公务员”。
只听国家的命令,而不听地方宗族的指挥。
皇权不下县的局面,就会得到彻底的扭转。
基层的治理,将有改头换面的变化。
治理国家最重要是县治。
县治又以吏治为要。
可如果那些“吏”,绝大部分都是没有编制,不拿薪水报酬,不受朝廷管辖的人,又如何治理?
天子与胥吏共治天下,这不是好事!
封建王朝的官府机构是非常精减的。
但临时性,征发来的人,又太多了。
第七点则是大量的钱投入到国家建设当中,会极大的刺激国民经济的发展。
由此形成新的利益集团,又进一步巩固自己的统治。
还有一点,通过大规模建设工程并且支付报酬,又起到了赈灾的作用。
走投无路的百姓,只要愿意出力,就不用担心吃不饱饭了。
至于花出去的钱太多……
经济一旦发展起来。
征收的税,就能完美覆盖,根本不用担心。
……
如上种种,废除徭役的好处极多。
故而,现代国家,除了服兵役仍是义务制的外,基本上都没有徭役这个概念。
事实上,即使是义务兵,大多数也是名义上的义务,国家仍会支付不菲的报酬,以及从各方面给予好处。
朱允将废除徭役的好处,细细与老朱说了一遍。
老朱听得似懂非懂,但至少有两点听明白了。
一是废除徭役能切实减轻老百姓的负担。
二是朝廷有足够的钱,能支付得起。
“你可要想清楚了,开弓没有回头箭。”
“虽然国库里面的钱粮很多,但一旦废除徭役,朝廷的开支,也会激增。”
老朱还是不太放心。
这可是千古从未有过的事情。
一旦下旨,必定天下震动。
“孙儿早就算清楚了,徭役废除后,税收会大大增长,足以覆盖开支。”
朱允却是信心十足。
“废除徭役,废除徭役……”
老朱喃喃自语,仍有些犹豫不决。
“皇爷爷,请相信孙儿,下旨废除吧。”朱允恳请道。
“也罢。”
老朱端起酒杯来,一饮而尽。
“治理国家,井然有序,大明欣欣向荣,如今钱粮众多,百姓称赞,足见你的治理能力,还远在咱之上。”
“你有如此之心,又这般爱民如子,既已下定决心,咱有何不许的?”
“那咱便降旨,从明年开始,大明废除徭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