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重的“东游求学”,首选周国,要再访老聃。
距离上次在老府尽情倾谈,不知不觉,已经过去了十三年之久。
现在的向重,已是满腹诗书,想起当年在守藏室所看过的那些典籍,如果让他今天再翻出来,重新读过一遍的话,必是另一种体悟。
而此时的老聃,已不仅仅是一个守藏史那么简单了,给周公姬贵出谋划策,调节与各个诸侯国、以及国内各权贵之间的关系,已经是他的“主要任务”了。
那时候,周天子的地位,早已不复当年辉煌,已是一落千丈。
而周天子残存的最后一点尊严,全都仰赖于老聃所用心守护着的“守藏室”这一室的典籍制度了。
除了没有精神上的尊严,物质上的困难,也让周天子,只剩下了创造“数典忘祖”的“骂绩”,却无力回天。
这个典故,向重很早就知道:这个周景王是真的穷,堂堂“九州”之首,诸侯应该进贡的,可是却再收不到贡品了,以致于穷到都没有礼器用。
当周景王请晋国大臣知文子荀跞吃饭时,景王指着鲁国送来的酒壶说:“各国都有器物送给王室,为何就你们晋国没有?”
这个荀跞把球踢给副使籍谈,籍谈说:“当初晋国受封时,未赐以礼器,现在晋国忙于对付戎狄,自然送不出礼物来。”
周景王当然生气了,立即列清单,看报表,列数了王室这些年陆陆续续赐给晋的土地、器物,讽刺其“数典而忘其祖”。
创造成语,是古人的“专利”,这一点,向重对他们,是有些羡慕的。
但,如果故事内容过于悲惨,还是挺尴尬的一件事:
如果说,历史是一部戏,连看戏的人,都被感动到哭了;那不知道,这戏中的“真人”,这心里、身上得有多难受。
而当时的老子,正是这“明明白白”的“戏中人”。
书卷上的东西,写得再华美、再有理、再正确,一旦下凡,落到了真实的生活里,却都不免会变了原本应有的“模样”。
各个诸侯国,在各自的“一亩三分地”里,尽着自己的性子,把“国”当成自己的“家”,想怎么整,就怎么整。
如果还只是守着自己被分封的地,那还算“本分”。
事实上,不停觊觎邻居的地盘大小、田地肥沃的,是几乎所有诸侯国国君的“真实心思”。
祖上虽然多是姻亲兄弟,手足关系;可是三代之后,出了五服,谁还念这个“血亲”的情份啊!唯一的成功,就是“扩张”。
打来打去,分分合合,就成了常态。
周王室所行的那一套“当天下之王”规制,被各个诸侯国,都学得很好,很到位;可是,对于守藏室里的那些史书典籍上说的“仁义”类的东西,各位大王,却是特别容易有选择性地“遗忘”。
老子正值盛年,也是把自己的所有的才学,都充分发挥出来,不断替周天子,在舆论上,争取着“正统”的地位。
他的名声,也渐渐在各诸侯国的“知识分子”圈层,给散播了开来,吸引了许多慕名前来求教的人。() ()
在这群人当中,有一位来自鲁国的年轻人,影响了中国未来的几千年,就算是到今天,依然被人们所推崇。
没错,他就是孔子。
不过,这一年的孔子,还只是一个十一岁的孩童,就算是来到向重面前,还得尊称向重一声“大哥哥”呢!
所以向重此次东游的重点,还依然是老子这里。
基于“爱屋及乌”,上次在老府得到的款待,向重记忆还很深刻。所以,此次东游去见孔子之前,向重先去了陈国,直接去老府,不仅拜访老子的母亲,也顺便拜见常纵师傅。
向重订的东游求学计划,是:“陈国、周国、蔡国、鲁国、齐国”。
而首站陈国,重访老府,是向重的“重中之重”。
老子的阿娘,没想到,当年那个掉下湖里差点给淹死的小孩子,现在已经长成了一个翩翩少年郎,甚至都已经戴上了成人的“皮弁”冠。
常纵师傅,作为当年把向重从水里捞出来的“救命恩人”,看到长大了的向重,也是相当欣喜。
向重带了丰厚的礼物,老子的阿娘得到了一件皮草貂裘;而常纵师傅得到的,是一柄宋刀。
这“皮草”,是管牙出的主意;而“宋刀”,是王丹出的主意。
常纵与王丹年纪相仿,聊起老佐与华喜的旧谊,也是不免一片“唏嘘”;而赵怀和杨封,却对常纵的超绝武功,想切磋交流的心思比较重,也是在欢迎的宴席当中,时不时提出“见识”一下的建议,都被常纵给婉拒了。
毕竟,今日的常纵,早已不是十几年前的那个身手凌厉的常纵,这些年,他更多的,对养生、丹石,产生了更大的兴趣。
“近年来,吾潜心钻研“黄帝内经”,略有心得,晓‘贵清静而民自定’;并以此嘱咐聃儿,助其丰富文辞。若你亦有同样志趣,吾可以送些书卷俾你,共同修习。”
常纵给向重他们,送上了一整套《黄帝内经》,并附有他注解和附图的“注解本”,实在是太过珍贵!又是那么的慷慨无私!
向重深礼长揖,对这套书礼,如获至宝!
王丹也是养生多年,和常纵这一聊起来,可算是“话逢知己千杯少”,“天地五行、日月星辰,人体九窃”,聊得是兴致盎然,而向重他们几个陪着陪着,就插不进话来了。最后,就变成了两位老人家的“养生之术”交流会,其他几位只能是频频举杯、痴痴干笑,不知所以。
“重儿,吾哋俩个老朽之物,聊些废话,令到你哋发困,实实不好意思!不若,你带着两位师傅,去湖边逛逛,赏赏湖光山色,如何?”
常纵作为主人,自然是能敏锐地发现,这宴会到了尾声,年轻人们,已经快被这个“养生“话题给要“闷坏”了,便建议向重去“故地重游”。
“如此甚好!吾亦应带两位师傅去眙一下,老府湖光之美!”
向重一下精神了,赶紧施礼谢过,起身带着赵怀师傅和杨封师傅,去湖边闲逛逛,顺便赏赏景、消消食。
距离上次在老府尽情倾谈,不知不觉,已经过去了十三年之久。
现在的向重,已是满腹诗书,想起当年在守藏室所看过的那些典籍,如果让他今天再翻出来,重新读过一遍的话,必是另一种体悟。
而此时的老聃,已不仅仅是一个守藏史那么简单了,给周公姬贵出谋划策,调节与各个诸侯国、以及国内各权贵之间的关系,已经是他的“主要任务”了。
那时候,周天子的地位,早已不复当年辉煌,已是一落千丈。
而周天子残存的最后一点尊严,全都仰赖于老聃所用心守护着的“守藏室”这一室的典籍制度了。
除了没有精神上的尊严,物质上的困难,也让周天子,只剩下了创造“数典忘祖”的“骂绩”,却无力回天。
这个典故,向重很早就知道:这个周景王是真的穷,堂堂“九州”之首,诸侯应该进贡的,可是却再收不到贡品了,以致于穷到都没有礼器用。
当周景王请晋国大臣知文子荀跞吃饭时,景王指着鲁国送来的酒壶说:“各国都有器物送给王室,为何就你们晋国没有?”
这个荀跞把球踢给副使籍谈,籍谈说:“当初晋国受封时,未赐以礼器,现在晋国忙于对付戎狄,自然送不出礼物来。”
周景王当然生气了,立即列清单,看报表,列数了王室这些年陆陆续续赐给晋的土地、器物,讽刺其“数典而忘其祖”。
创造成语,是古人的“专利”,这一点,向重对他们,是有些羡慕的。
但,如果故事内容过于悲惨,还是挺尴尬的一件事:
如果说,历史是一部戏,连看戏的人,都被感动到哭了;那不知道,这戏中的“真人”,这心里、身上得有多难受。
而当时的老子,正是这“明明白白”的“戏中人”。
书卷上的东西,写得再华美、再有理、再正确,一旦下凡,落到了真实的生活里,却都不免会变了原本应有的“模样”。
各个诸侯国,在各自的“一亩三分地”里,尽着自己的性子,把“国”当成自己的“家”,想怎么整,就怎么整。
如果还只是守着自己被分封的地,那还算“本分”。
事实上,不停觊觎邻居的地盘大小、田地肥沃的,是几乎所有诸侯国国君的“真实心思”。
祖上虽然多是姻亲兄弟,手足关系;可是三代之后,出了五服,谁还念这个“血亲”的情份啊!唯一的成功,就是“扩张”。
打来打去,分分合合,就成了常态。
周王室所行的那一套“当天下之王”规制,被各个诸侯国,都学得很好,很到位;可是,对于守藏室里的那些史书典籍上说的“仁义”类的东西,各位大王,却是特别容易有选择性地“遗忘”。
老子正值盛年,也是把自己的所有的才学,都充分发挥出来,不断替周天子,在舆论上,争取着“正统”的地位。
他的名声,也渐渐在各诸侯国的“知识分子”圈层,给散播了开来,吸引了许多慕名前来求教的人。() ()
在这群人当中,有一位来自鲁国的年轻人,影响了中国未来的几千年,就算是到今天,依然被人们所推崇。
没错,他就是孔子。
不过,这一年的孔子,还只是一个十一岁的孩童,就算是来到向重面前,还得尊称向重一声“大哥哥”呢!
所以向重此次东游的重点,还依然是老子这里。
基于“爱屋及乌”,上次在老府得到的款待,向重记忆还很深刻。所以,此次东游去见孔子之前,向重先去了陈国,直接去老府,不仅拜访老子的母亲,也顺便拜见常纵师傅。
向重订的东游求学计划,是:“陈国、周国、蔡国、鲁国、齐国”。
而首站陈国,重访老府,是向重的“重中之重”。
老子的阿娘,没想到,当年那个掉下湖里差点给淹死的小孩子,现在已经长成了一个翩翩少年郎,甚至都已经戴上了成人的“皮弁”冠。
常纵师傅,作为当年把向重从水里捞出来的“救命恩人”,看到长大了的向重,也是相当欣喜。
向重带了丰厚的礼物,老子的阿娘得到了一件皮草貂裘;而常纵师傅得到的,是一柄宋刀。
这“皮草”,是管牙出的主意;而“宋刀”,是王丹出的主意。
常纵与王丹年纪相仿,聊起老佐与华喜的旧谊,也是不免一片“唏嘘”;而赵怀和杨封,却对常纵的超绝武功,想切磋交流的心思比较重,也是在欢迎的宴席当中,时不时提出“见识”一下的建议,都被常纵给婉拒了。
毕竟,今日的常纵,早已不是十几年前的那个身手凌厉的常纵,这些年,他更多的,对养生、丹石,产生了更大的兴趣。
“近年来,吾潜心钻研“黄帝内经”,略有心得,晓‘贵清静而民自定’;并以此嘱咐聃儿,助其丰富文辞。若你亦有同样志趣,吾可以送些书卷俾你,共同修习。”
常纵给向重他们,送上了一整套《黄帝内经》,并附有他注解和附图的“注解本”,实在是太过珍贵!又是那么的慷慨无私!
向重深礼长揖,对这套书礼,如获至宝!
王丹也是养生多年,和常纵这一聊起来,可算是“话逢知己千杯少”,“天地五行、日月星辰,人体九窃”,聊得是兴致盎然,而向重他们几个陪着陪着,就插不进话来了。最后,就变成了两位老人家的“养生之术”交流会,其他几位只能是频频举杯、痴痴干笑,不知所以。
“重儿,吾哋俩个老朽之物,聊些废话,令到你哋发困,实实不好意思!不若,你带着两位师傅,去湖边逛逛,赏赏湖光山色,如何?”
常纵作为主人,自然是能敏锐地发现,这宴会到了尾声,年轻人们,已经快被这个“养生“话题给要“闷坏”了,便建议向重去“故地重游”。
“如此甚好!吾亦应带两位师傅去眙一下,老府湖光之美!”
向重一下精神了,赶紧施礼谢过,起身带着赵怀师傅和杨封师傅,去湖边闲逛逛,顺便赏赏景、消消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