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唐挽歌国虽大,好战必亡第章是时候给大唐人民来一点小小的金融震撼了“唉!”
宿醉后遗症,让方重勇头痛欲裂。第二天醒来后,他便一个人坐在卧房的桌案前冷静了半天,这才缓过来。
凉州这里酿造的葡萄酒,后劲很大,而且不是很纯。大唐的葡萄酒酿造,是学习西域那边的工艺,目前还处于摸索当中,特别是分馏技术还不是很成熟。
方重勇估计,葡萄酒里面的甲醇含量应该严重超标,这玩意真不能多喝。
要想改造技术,就必须加入精准的分馏流程,最好是能使用活性炭,而且葡萄的品种也要经过长时间筛选才行,这都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办到的事情。
看来发展葡萄酒经济,短期看是不行的,起码不能作为主流。
方重勇叹了口气,在桌案上铺开大纸,磨墨,提笔写道:“兵员移镇前的善后问题。”
河西兵马移镇河东与朔方,是他所有计划里面最基础也是最重要的一个部分。这些拿走私黑钱拿习惯了的丘八们,将他们的毒奶断掉,将他们移出河西,这便是改变经济模式的第一步。
当然,方重勇给基哥的理由是:兵员移镇乃是防止地方将领拥兵自重的良药。
他相信以基哥的小心眼,绝不会拒绝这个提议。
没了趁手的兵马,河西地方的中高层将领就很难借此发难了。
不过河西兵在移镇之前,还有几个问题要解决。
第一个是安置费谁来出。
这个方重勇已经跟基哥说过了,原则上是“谁接收,谁安置”的手段。河西的兵马到了朔方灵州,那么就由灵州那边的人来安置;同理,朔方军到了河西,则是由凉州这边来安置。
表面上看,这似乎与凉州发钱给河西兵马当路费没什么两样,但实际上则是为凉州这边争取了一两个月在路上的时间!
财务的运转,有个重要的隐藏属性,就是流转时间。同样一笔贷款,早一个月还和晚一个月还,对于某个政权来说,效果常常是天差地别的。
第二个便是处理本地丘八参与“囤货投机”的问题了。
这个比较难处理。
好比说西域那边的羊脂玉,原本价值不菲,且长安那边需求还很旺盛。边镇有些丘八家里还有点闲钱,他们便把闲钱换成了羊脂玉。
而现在,长安那边的奢侈品市场行情混乱,原本价值不菲的羊脂玉没人买了!有需求的买不起,想脱手的不肯降价,于是便僵持住了。
这些羊脂玉在河西丘八手里不能吃不能用的,好比抱着个金饭碗要饭一般,他们的生活不但没有因为这些奢侈品好起来,反而被套牢后缺乏资金购买农具,生活更差了!连正常屯田都受到了影响。
关键是这些东西现在就是人憎狗嫌,降价都没人要。
虚假繁荣的市场,黄牛太多。而真正的需求被压制,价格脱离正常尺度太远,供货量却因为虚假需求而超发!
如果朝廷贸然将这些丘八迁到朔方与河东,那么可以想象,他们一定会趁机闹事。河西节度府牵头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才是方重勇这个节度使要办的正经事。
那么,如何解决这些人所遭遇的现实问题呢?
答案很简单,就是官府出面成立商行,以打折价的方式,收购这些丘八们手里的西域奢侈品,然后给他们换成绢帛这样的硬通货。
至于打几折,就看官府还有多少良心了。还有点良心那就少打点折,没良心了那就打骨折。
当然了,愿不愿意兑换全凭自愿。反正河西的长征健儿移镇河东等地,是无法更改的现实。
解决了这个问题,就是稳住了河西的基层与河西的民心,由河西节度府出面,兜底了过去一段时间发展造成的混乱,也重新建立了在河西走廊说一不二的权威!
当然了,解决基层的问题只是开始,接下来还有更麻烦的。
方重勇继续在纸上写道:“恢复商税,恢复关税,打击走私,重建健康财政。”
过去几年是唐军亲自参与走私,现在要拨乱反正,则是需要强化官府的管理与造血能力。关税与商税乃是这里收入的大头,过去只是转嫁了风险,不代表这些税没必要去收。
与陇右那片苦寒之地不同,河西这里屯田所产之粮,足够供应本地数万驻军。
“不缺粮就好办。”
方重勇长出一口气,在纸上继续写道:“建立丝绸与西域奢侈品本位制度,开当铺,开钱庄,开商行,放低息贷款。”
在他看来,大唐中枢官员,对于“钱”的理解还非常肤浅。哪怕到了明代,提出“开中法”的那位官员,也是没有完全理解钱对于国家来说,到底意味着什么。
因为对于个人来说,无论是多么大的家族,钱只是用来卖东西的硬通货。但对于国家来说,所谓“钱”,不过是“流动性”三个字的缩写而已。
钱多钱少,以什么样式为主流,只在于流通环节的一切,而跟社会财富本身无关。
流动性越好,流通越顺畅,对于经济的发展越有利。人们对这个过程的认识,经历了“钱只是财富”,“钱不是财富”,“钱还是财富”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好理解,说白了就是以物易物。
第二个阶段也好理解,纸币也好,贵金属也好,作为货币本身,都存在一个“使用价值逐渐趋近于无”的过程,由实物货币变信用货币。
至于第三个阶段,其实一直到宏观经济学建立之前,发明了纸钞的人类,都普遍认为钱是没啥用的。换言之,大家都认同“货币面纱”理论,也就是货币对经济没啥实际用,货币就是一层实物上的面纱。
而后面宏观经济学的核心观点,就是货币对实体经济有用论。
换言之,哪怕是虚拟货币也好,债券也罢,只要能够顺利流通,那么它对于实体经济都是有利的!
唐代虽然以绢帛为流通主体,但实际上,绢帛也是具有广泛使用价值的,本质上跟“以物易物”没有多少区别。这样的钱币,流通效率非常低。
还处于“钱只是财富”这个阶段。
如果能以某种“票据”,在小范围内代替绢帛流通,那么本质上就“解放”了一批处于流通状态的绢帛,使得社会上可以使用的物品变得更多了。() ()
社会整体可以用来交易的货币变多了,流通顺畅了,那生活水平自然就上来了。
方重勇觉得,这便是河西解套的钥匙所在。
而要“发行”这样的票据,就必须囤积数量惊人的绢帛在府库里,可以随时用来“兑换”。类似金本位,只不过用的是丝绸。或者是西域过来的奢侈品。或者是二者的混合。
它就在那里,可以随取随用,但平常人们又不会取不会用,这便是方重勇希望见到的理想状态。
说白了,这些物品只是用来作为“抵押物”,发行债券用的。方重勇的本意,并不鼓励这一类物品以货币的形式在河西市面上流通。
那么,所需数量庞大的绢帛从哪里来呢?
要知道,来往于西域和沙州之间的商队,随行几千头骆驼都是常有的事,运输货物的数量极大。哪怕基哥拼命往河西运输绢帛,也不见得可以满足需求。
所以必须要有对应的配套政策,这一套才能玩得转。
想到这里,方重勇又在纸上写道:“丝绸出口配给制,进出口等额制,质押金制度。”
不同的西域商队,根据“贡献度”的不同,每年配给的丝绸进口额也不同。“贡献度”怎么来,河西节度府这边说了算,有一个相对清晰的标准。
反正到时候河西节度府规定:为了防止西域商人在大唐境内为非作歹,所以胡商们在携带西域货物入境的时候,还必须根据所携带货物的价值,向河西府衙缴纳一部分“质押金”。
换句话说,胡商空着手来没事,但要是带货的话,就必须缴纳质押金。并且这个质押金只收货不收贵金属。等胡商返回西域的时候,这笔钱再还给他们。
这些“质押金”本来就是要用来卖的货,肯定不会原封不动带回去,所以这其实是变相逼迫胡商们在河西本地采购及售卖货物,拉动地方经济。
而所谓的进出口等额,就是胡商带多少货入关,就可以带等价格的丝绸茶叶等大唐特产出关。
胡商要是空着手来,就只能在大唐境内消费,一片叶子也带不走。什么东西算是商品,这个需要“报关”,只有报关了,有了“出口配额”,胡商才能把商品带出河西走廊。
当然了,肯定有“小机灵鬼”携带大量西域货物,最后却不报关,也不走河西返回西域了!
这一点方重勇觉得无所谓,他只当那些人为大唐建设添砖加瓦了。事实上也不可能有那么傻的西域商人。
现在河西的情况,就是取消了关税商税,而官方的走私渠道又被破坏殆尽,处于群魔乱舞的时代。原来约定的规矩,已经没人遵守了,大家都希望河西节度使出来主持大局,恢复以前的“光荣岁月”!
成为“自由港”的河西,因为贸易混乱无法为官府提供足够的财源,也引起了官府和边军大佬里面很多人的不满。所以河西节度使出面牵头,拨乱反正,就必须矫枉过正。
现在收紧贸易政策,给河西的胡商们立规矩,正当其时。而方重勇所设想的这些政策,里面有很大的操作空间,他想怎么玩都可以。
这些花里胡哨的政策,并不是他心血来潮拍脑门想到的,而是在河西本地长期实践得到了经验,只是从前来不及去实施罢了。
方重勇想起了当年在沙州刚刚当“甩手刺史”的时候,敦煌本地府衙其实就在实行“以绢换粮”的常平仓之策。官府将输送到沙州的绢帛统一使用,将府库内的绢帛换沙州百姓手中的粮秣。
而将多余的绢帛,作为贷款,借贷给胡商,盘活本地商业,还账的时候,胡商必须以粮食还贷。
此举可以有效控制本地粮价,防止胡商囤积居奇。
一开始,这种政策也显得稀松平常,但慢慢的,情况就开始变得画风歪斜起来。
后来方重勇在沙州通过长期观察经济流通后才发现,沙州府衙签订的贷款票据,在当地已经无形中成为了某种大宗交易“货币”,持有官府借贷契约的胡商,在私下交易的时候,另立契约进行交易。
这跟官府借贷时的初衷大相径庭!
变相成为了方重勇前世,人们耳熟能详的“以债为锚”!
债券可以用来换粮,亦可以用来换丝绸,只需要到契约到期的时候,拿着债券的一方来沙州府衙里面还账就行了。
沙州官府因为长久以来的正常放贷,保证了债券的信用。
到后来,甚至某个胡商因为周转困难,便可以拿着快到期的短期债,在商业行会的担保下,付出一定财帛或者交易条件后,找人置换长期债。
债券在某个范围有限的区域,取代了携带不便的绢帛与粮食,变相成为了一种货币。
这其实离电报电话出现之前的近代银行体系,也就只差一步而已。
当年方重勇本人就亲笔签署过不少大数额的债务契约,对民间的运作模式知之甚详。
而那些欠债不还的人,最后在物理上消失了。茫茫沙漠之中,没有一个地方是绝对安全的,死个人埋个骨,太正常不过的事情。
以债为锚的核心,就是用债务作为“质押品”去创造“货币”。而以债为锚的关键在于,这种债务关系是安全的,债券到期后可以正常兑换。
它需要两件东西保驾护航,其一是强大的军队可以保证收账,物理消灭赖账的人;其二是强大的经济实力可以确保还账。
恰好,天宝年间的大唐,这两样东西河西都有!凉州边军实力强大,就算没钱,也可以借大唐的势。
事实上,玩这一套只需要“财富预期”,而并不需要真正的财富。
跟银行挤兑原理一样,只要不是所有人一起来取款,那么银行总可以应付日常业务。只要大唐还有一天强势,那么这个游戏就可以接着玩下去。
是时候给大唐人民来一点小小的金融震撼了。
方重勇暗暗想道,他毫不犹豫在大纸上写下了“以债为锚”四个苍劲有力的大字!
至于这一招可以玩多久,他哪里顾得上那么多。
人生短短数十年,要是不这么玩,只怕一个月都混不下去,剩下几十年咋办?
甭管那么多,莽一把再说!
方重勇决定这把先梭哈了。
宿醉后遗症,让方重勇头痛欲裂。第二天醒来后,他便一个人坐在卧房的桌案前冷静了半天,这才缓过来。
凉州这里酿造的葡萄酒,后劲很大,而且不是很纯。大唐的葡萄酒酿造,是学习西域那边的工艺,目前还处于摸索当中,特别是分馏技术还不是很成熟。
方重勇估计,葡萄酒里面的甲醇含量应该严重超标,这玩意真不能多喝。
要想改造技术,就必须加入精准的分馏流程,最好是能使用活性炭,而且葡萄的品种也要经过长时间筛选才行,这都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办到的事情。
看来发展葡萄酒经济,短期看是不行的,起码不能作为主流。
方重勇叹了口气,在桌案上铺开大纸,磨墨,提笔写道:“兵员移镇前的善后问题。”
河西兵马移镇河东与朔方,是他所有计划里面最基础也是最重要的一个部分。这些拿走私黑钱拿习惯了的丘八们,将他们的毒奶断掉,将他们移出河西,这便是改变经济模式的第一步。
当然,方重勇给基哥的理由是:兵员移镇乃是防止地方将领拥兵自重的良药。
他相信以基哥的小心眼,绝不会拒绝这个提议。
没了趁手的兵马,河西地方的中高层将领就很难借此发难了。
不过河西兵在移镇之前,还有几个问题要解决。
第一个是安置费谁来出。
这个方重勇已经跟基哥说过了,原则上是“谁接收,谁安置”的手段。河西的兵马到了朔方灵州,那么就由灵州那边的人来安置;同理,朔方军到了河西,则是由凉州这边来安置。
表面上看,这似乎与凉州发钱给河西兵马当路费没什么两样,但实际上则是为凉州这边争取了一两个月在路上的时间!
财务的运转,有个重要的隐藏属性,就是流转时间。同样一笔贷款,早一个月还和晚一个月还,对于某个政权来说,效果常常是天差地别的。
第二个便是处理本地丘八参与“囤货投机”的问题了。
这个比较难处理。
好比说西域那边的羊脂玉,原本价值不菲,且长安那边需求还很旺盛。边镇有些丘八家里还有点闲钱,他们便把闲钱换成了羊脂玉。
而现在,长安那边的奢侈品市场行情混乱,原本价值不菲的羊脂玉没人买了!有需求的买不起,想脱手的不肯降价,于是便僵持住了。
这些羊脂玉在河西丘八手里不能吃不能用的,好比抱着个金饭碗要饭一般,他们的生活不但没有因为这些奢侈品好起来,反而被套牢后缺乏资金购买农具,生活更差了!连正常屯田都受到了影响。
关键是这些东西现在就是人憎狗嫌,降价都没人要。
虚假繁荣的市场,黄牛太多。而真正的需求被压制,价格脱离正常尺度太远,供货量却因为虚假需求而超发!
如果朝廷贸然将这些丘八迁到朔方与河东,那么可以想象,他们一定会趁机闹事。河西节度府牵头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才是方重勇这个节度使要办的正经事。
那么,如何解决这些人所遭遇的现实问题呢?
答案很简单,就是官府出面成立商行,以打折价的方式,收购这些丘八们手里的西域奢侈品,然后给他们换成绢帛这样的硬通货。
至于打几折,就看官府还有多少良心了。还有点良心那就少打点折,没良心了那就打骨折。
当然了,愿不愿意兑换全凭自愿。反正河西的长征健儿移镇河东等地,是无法更改的现实。
解决了这个问题,就是稳住了河西的基层与河西的民心,由河西节度府出面,兜底了过去一段时间发展造成的混乱,也重新建立了在河西走廊说一不二的权威!
当然了,解决基层的问题只是开始,接下来还有更麻烦的。
方重勇继续在纸上写道:“恢复商税,恢复关税,打击走私,重建健康财政。”
过去几年是唐军亲自参与走私,现在要拨乱反正,则是需要强化官府的管理与造血能力。关税与商税乃是这里收入的大头,过去只是转嫁了风险,不代表这些税没必要去收。
与陇右那片苦寒之地不同,河西这里屯田所产之粮,足够供应本地数万驻军。
“不缺粮就好办。”
方重勇长出一口气,在纸上继续写道:“建立丝绸与西域奢侈品本位制度,开当铺,开钱庄,开商行,放低息贷款。”
在他看来,大唐中枢官员,对于“钱”的理解还非常肤浅。哪怕到了明代,提出“开中法”的那位官员,也是没有完全理解钱对于国家来说,到底意味着什么。
因为对于个人来说,无论是多么大的家族,钱只是用来卖东西的硬通货。但对于国家来说,所谓“钱”,不过是“流动性”三个字的缩写而已。
钱多钱少,以什么样式为主流,只在于流通环节的一切,而跟社会财富本身无关。
流动性越好,流通越顺畅,对于经济的发展越有利。人们对这个过程的认识,经历了“钱只是财富”,“钱不是财富”,“钱还是财富”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好理解,说白了就是以物易物。
第二个阶段也好理解,纸币也好,贵金属也好,作为货币本身,都存在一个“使用价值逐渐趋近于无”的过程,由实物货币变信用货币。
至于第三个阶段,其实一直到宏观经济学建立之前,发明了纸钞的人类,都普遍认为钱是没啥用的。换言之,大家都认同“货币面纱”理论,也就是货币对经济没啥实际用,货币就是一层实物上的面纱。
而后面宏观经济学的核心观点,就是货币对实体经济有用论。
换言之,哪怕是虚拟货币也好,债券也罢,只要能够顺利流通,那么它对于实体经济都是有利的!
唐代虽然以绢帛为流通主体,但实际上,绢帛也是具有广泛使用价值的,本质上跟“以物易物”没有多少区别。这样的钱币,流通效率非常低。
还处于“钱只是财富”这个阶段。
如果能以某种“票据”,在小范围内代替绢帛流通,那么本质上就“解放”了一批处于流通状态的绢帛,使得社会上可以使用的物品变得更多了。() ()
社会整体可以用来交易的货币变多了,流通顺畅了,那生活水平自然就上来了。
方重勇觉得,这便是河西解套的钥匙所在。
而要“发行”这样的票据,就必须囤积数量惊人的绢帛在府库里,可以随时用来“兑换”。类似金本位,只不过用的是丝绸。或者是西域过来的奢侈品。或者是二者的混合。
它就在那里,可以随取随用,但平常人们又不会取不会用,这便是方重勇希望见到的理想状态。
说白了,这些物品只是用来作为“抵押物”,发行债券用的。方重勇的本意,并不鼓励这一类物品以货币的形式在河西市面上流通。
那么,所需数量庞大的绢帛从哪里来呢?
要知道,来往于西域和沙州之间的商队,随行几千头骆驼都是常有的事,运输货物的数量极大。哪怕基哥拼命往河西运输绢帛,也不见得可以满足需求。
所以必须要有对应的配套政策,这一套才能玩得转。
想到这里,方重勇又在纸上写道:“丝绸出口配给制,进出口等额制,质押金制度。”
不同的西域商队,根据“贡献度”的不同,每年配给的丝绸进口额也不同。“贡献度”怎么来,河西节度府这边说了算,有一个相对清晰的标准。
反正到时候河西节度府规定:为了防止西域商人在大唐境内为非作歹,所以胡商们在携带西域货物入境的时候,还必须根据所携带货物的价值,向河西府衙缴纳一部分“质押金”。
换句话说,胡商空着手来没事,但要是带货的话,就必须缴纳质押金。并且这个质押金只收货不收贵金属。等胡商返回西域的时候,这笔钱再还给他们。
这些“质押金”本来就是要用来卖的货,肯定不会原封不动带回去,所以这其实是变相逼迫胡商们在河西本地采购及售卖货物,拉动地方经济。
而所谓的进出口等额,就是胡商带多少货入关,就可以带等价格的丝绸茶叶等大唐特产出关。
胡商要是空着手来,就只能在大唐境内消费,一片叶子也带不走。什么东西算是商品,这个需要“报关”,只有报关了,有了“出口配额”,胡商才能把商品带出河西走廊。
当然了,肯定有“小机灵鬼”携带大量西域货物,最后却不报关,也不走河西返回西域了!
这一点方重勇觉得无所谓,他只当那些人为大唐建设添砖加瓦了。事实上也不可能有那么傻的西域商人。
现在河西的情况,就是取消了关税商税,而官方的走私渠道又被破坏殆尽,处于群魔乱舞的时代。原来约定的规矩,已经没人遵守了,大家都希望河西节度使出来主持大局,恢复以前的“光荣岁月”!
成为“自由港”的河西,因为贸易混乱无法为官府提供足够的财源,也引起了官府和边军大佬里面很多人的不满。所以河西节度使出面牵头,拨乱反正,就必须矫枉过正。
现在收紧贸易政策,给河西的胡商们立规矩,正当其时。而方重勇所设想的这些政策,里面有很大的操作空间,他想怎么玩都可以。
这些花里胡哨的政策,并不是他心血来潮拍脑门想到的,而是在河西本地长期实践得到了经验,只是从前来不及去实施罢了。
方重勇想起了当年在沙州刚刚当“甩手刺史”的时候,敦煌本地府衙其实就在实行“以绢换粮”的常平仓之策。官府将输送到沙州的绢帛统一使用,将府库内的绢帛换沙州百姓手中的粮秣。
而将多余的绢帛,作为贷款,借贷给胡商,盘活本地商业,还账的时候,胡商必须以粮食还贷。
此举可以有效控制本地粮价,防止胡商囤积居奇。
一开始,这种政策也显得稀松平常,但慢慢的,情况就开始变得画风歪斜起来。
后来方重勇在沙州通过长期观察经济流通后才发现,沙州府衙签订的贷款票据,在当地已经无形中成为了某种大宗交易“货币”,持有官府借贷契约的胡商,在私下交易的时候,另立契约进行交易。
这跟官府借贷时的初衷大相径庭!
变相成为了方重勇前世,人们耳熟能详的“以债为锚”!
债券可以用来换粮,亦可以用来换丝绸,只需要到契约到期的时候,拿着债券的一方来沙州府衙里面还账就行了。
沙州官府因为长久以来的正常放贷,保证了债券的信用。
到后来,甚至某个胡商因为周转困难,便可以拿着快到期的短期债,在商业行会的担保下,付出一定财帛或者交易条件后,找人置换长期债。
债券在某个范围有限的区域,取代了携带不便的绢帛与粮食,变相成为了一种货币。
这其实离电报电话出现之前的近代银行体系,也就只差一步而已。
当年方重勇本人就亲笔签署过不少大数额的债务契约,对民间的运作模式知之甚详。
而那些欠债不还的人,最后在物理上消失了。茫茫沙漠之中,没有一个地方是绝对安全的,死个人埋个骨,太正常不过的事情。
以债为锚的核心,就是用债务作为“质押品”去创造“货币”。而以债为锚的关键在于,这种债务关系是安全的,债券到期后可以正常兑换。
它需要两件东西保驾护航,其一是强大的军队可以保证收账,物理消灭赖账的人;其二是强大的经济实力可以确保还账。
恰好,天宝年间的大唐,这两样东西河西都有!凉州边军实力强大,就算没钱,也可以借大唐的势。
事实上,玩这一套只需要“财富预期”,而并不需要真正的财富。
跟银行挤兑原理一样,只要不是所有人一起来取款,那么银行总可以应付日常业务。只要大唐还有一天强势,那么这个游戏就可以接着玩下去。
是时候给大唐人民来一点小小的金融震撼了。
方重勇暗暗想道,他毫不犹豫在大纸上写下了“以债为锚”四个苍劲有力的大字!
至于这一招可以玩多久,他哪里顾得上那么多。
人生短短数十年,要是不这么玩,只怕一个月都混不下去,剩下几十年咋办?
甭管那么多,莽一把再说!
方重勇决定这把先梭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