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七十一章 咱朱家的大明战神?想看!
大唐李二:恁祖宗来了!正文卷第一百七十一章咱朱家的大明战神?想看!“我怎么看?”李清倒没想到朱元璋会忽然间问自己。
他笑着说道:“那能怎么看?如果评价老四自从登基以来做过最对的一件事,那就是迁都北平。”
“为何?”老朱来了兴趣,朱老四也是。
难道我一生的功绩,都不如一个迁都北平吗?
李清心想当然了,你要不迁都个北平,等你家大明战神绰罗斯·祁镇局部坏死后,定然会在那群文官的裹挟下放弃北方。
嗯,和耶律敬瑭、完颜构并称的绰罗斯·祁镇,代表作品是《我在草原望北平》。
“定都在北平,大明会是一个更加有进取心的朝代,而进取与否很重要的一点是政治中心和经济中心是否重合。如果政治中心和经济中心是重合的,那么这个帝国多半是一个内敛型的帝国,然后和经济中心重合的时候,实际上就是和士大夫集团在共治了。”
“对于经济中心的这些人来说,往外战争、往外去征伐,对我来说没有任何好处,然后成本都得我来负担。所以在这种情况下,他们就不愿意对外扩张,就会是一个内敛型的帝国……不信你自己想一想,老四,伱北征的时候是不是朝野之中反对之声颇多?”
“叔父所言极是,这也是俺想要迁都北方的原因之一。”朱棣立刻捧哏道。
“而当政治中心和经济重心不重合的时候,需要取偿于经济重心,来补足政治中心的不足;但同时你也要这样考虑,就算用经济重心来补足政治中心,都会有人嚷嚷不满。更何况北方不是政治中心?那就怕不是要将北方弃若敝履,而北方也将进入一个恶性循环。”
李清沉吟片刻,挥手打出一张全息地图。
“我们拿两宋来举例,北宋和南宋就是这种情况。北宋某种意义上开封可以当做前线,因为在丢失燕云十六州以后,汴梁的面前一马平川,直面国境的前线,大量的财物要靠东南地区的运河转运。而你们同时也会发现,别管结果如何,至少北宋还有一点进取心,知道五路伐夏,复燕云者为王。”
“而到了南宋时段,都城定在了长江以南的杭州,其作为政治中心,已经完全跟经济中心重合,所以在所谓的“进取”上也不如北宋多矣。”
“至于为何选在北平这个地方,老四肯定也是有自己的考量。从另一个角度来看,也就是从地理的角度来看,北平以北属于游牧区域,而以南则属于农耕区域,也就是说北平处于游牧与农耕的交界点。”
随着李清的话语,地图上染上了代表农耕区域的红色,以及游牧区域的蓝色,并且重点在北平上标了一个星标。
“战争的基石是地理,而东亚的地理决定了北方牧区拥有南方所没有的低成本产马地,与农耕区的稳定生产力一结合,就会诞生强大的军队。谁掌握了农牧交界区,谁就掌握了武德高地。长城就是区隔农区和牧区的界限,不能以华北为基石,控制长城的农耕政权,根本没有国家安全可言。”
某些人会幻想,定都在南方的话,南方人会向海外扩张。但历史证明根本就没这个可能,南方的士绅集团所想的不过就是守着一亩三分地过安稳日子。
而在农耕社会,你要往南边发展,就一定打不过同时拥有游牧与农耕二元性的北方人,你要控制北方,就只能构造一个以华北为核心的内向型大陆性政权。最浅显的例子就是宋朝,失去了产马地没有骑兵,只能守不能攻。
至于为何唐朝的都城是长安,那是因为唐朝的军事中心就是在经略西域的丝绸之路,以及应对吐蕃上,而长安又是毗邻吐蕃的前线。政治中心永远要和军事重心重叠,不然就是取祸之道。那么多活生生的先例在,你不服也没办法。
而有人说明朝后期南方的税都收不上来……那和定都在哪没有关系,问题出在士绅集团的身上。不来一个冲天大将军这种人教士绅集团什么叫我花开后百花杀,他们是永远不会把嘴里的利益吐出来的。
“所以就算南方发生叛乱,也会被北方的武力所镇压;从历史经验上看,就算到了十九世纪,也就是五百年后,骑兵仍然处于不可替代的地位。”李清最后下着定义:“所以说,老四把北平作为首都是最正确的选择……但最能够证明他正确的理由可不是以上那些。”
朱家父子三人立刻就来了兴趣:“不是这些,那是什么?”
能够压过以上有理有据的理由,那想必一定是非常炸裂吧?
他们想的也没错,绰罗斯·祁镇的行为,即使放在炸裂界也是相当炸裂的存在。
“这还要说到你们老朱家的战神,人称大明战神的那个男人。”李清呵呵一笑:“他充分地证明了老四定都在北方的正确。”
“大明战神?”朱家三人一下就来了兴趣,尤其是老朱棣,“那可得好好说道说道这个大明战神!”
然而李清并不想提前剧透,只是挤眉弄眼地说道:“等你们去看就知道了,我不剧透。”
若是李世民在这儿,一定会闷着笑,因为贤弟一旦把话说一半,并且还大肆夸奖,那就说明这人绝对不是什么好货。
他可是在李隆基那里吃过亏,本来还以为李隆基是个好人呢……结果……
老朱现在是抓心挠肝,就好奇这个大明战神到底是何许人也。但李清不说,他也没法逼着问。
他也多少知道一点李清的恶趣味,甭管多纠结大明战神,却也强按下好奇心,又问李清道:“贤弟,咱记得你之前说,老四的庙号和谥号是太宗文皇帝?那咱老四还真不错,能和李兄一个水准……”
“戳啦,众所周知的庙号是明成祖啦。”李清几乎是下意识地就给朱棣上了个眼药。
此话一出,朱棣瞬间就警觉起来。
成祖?这也太他妈大逆不道了!不可能,怎么可能是俺的庙号?不是默认的……说好的……应该是太宗吗?怎么成祖了?
俺只是小小的兵谏一下,然后顺位继承俺爹的位置,怎么就成了祖了?
“不可能!绝对不可能!”() ()
老朱的眼神儿也不对了,明成祖?好小子,你这祖是什么意思?
他不善的目光看向朱棣,等待着他给自己一个解释。
“爹,我没有,没有啊……”朱棣慌乱地解释着,同时求助的目光看向李清:“叔父,哈哈哈……叔父真风趣,怎么还说起笑来了?”
也不怪老朱和朱棣反应这么大,庙号可是有着相当多的说法的。正所谓“祖有功而宗有德”,“祖”一般是给王朝开辟者的,而后世继承之君只能用“宗”。
而从古到今,不算那些个追封的,能称为“祖”的也就那么几个。比如汉太祖刘邦,开创大汉基业;汉世祖刘秀,勘定祸乱重新续了一波大汉;汉烈祖刘备,也算是……嗯,做祖也没毛病。还有晋世祖司马炎,西晋的开国皇帝;唐高祖李渊,大唐开国皇帝;宋太祖赵匡胤,大宋开国皇帝;元世祖忽必烈,元朝的开国皇帝……
可以看出,一般来说,“祖”都是开国皇帝,少数的几个是另起炉灶的。现在你朱老四上个“成祖”庙号,咋地,意思咱大明装不下你了?
但同时朱棣也是无辜的,从他的所作所为,还有《奉天靖难记》的记载来看,朱棣这一生无疑是在把自己向“太祖高皇帝”朱元璋的正统继承人上来靠。无论是抹黑朱标也好,编故事说自己比朱标受宠也好,其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证明自己是朱元璋的正统继承人。
现在后代竟然给自己贴上这么一个堪称“大逆不道”的庙号,你让朱棣怎么冷静?
朱老四第一时间就想到了朱高炽,但同时又有些怀疑。
自家这个大胖儿子……怎么也不是那种脑后有反骨的糊涂蛋啊。再加上大胖儿子本身就特别注重礼法,也深知自己想要捞一个正统的名分,那肯定不可能这么做!
难道是瞻基?更不对啊,俺那么宠瞻基那小王八蛋,他怎么可能给爷爷我开这么一个大眼?
朱棣是真有点儿迷糊了,那能是谁干的?
“贤弟,这成祖是咋回事儿!”老朱看向李清,打算问个究竟。
“嗨,这事儿还要提到一个人……”李清看老朱有点恍惚,于是对他说道:“就是那个宗室写奏折骂他想去凤阳端铁饭碗的那一位。”
“哦,想起来了,嘉靖皇帝对吧。”朱元璋恍然,心想那也够远的,得一百五十年后了吧?
这话刚要说,外面就进来了两个人。
一个胖乎乎的,另一个像个瘦猴儿。
是朱高炽和朱瞻基父子两个。
见到汉王朱高煦被捆得像一头年猪,朱高炽立刻关心地上前,准备给他解围。
倒不是做场面,他心里倒也挺有自己的弟弟的。
而朱瞻基就不那么友好了,他的嘴角已经压不住了,两边一起挑成了歪嘴战神的弧度。
“太子,”朱棣立刻招招手,“来见过你皇爷爷,这位是你的大伯,你应该记得。”
朱高炽心里一惊,惴惴不安地看着上面那令他印象深刻的皇爷爷,还有那好久不见的大伯朱标。
“孙臣朱高炽,见过皇爷爷!”
“侄臣见过大伯!”
朱瞻基也立刻上前见礼,那毕竟是他的太爷爷和大伯爷,在那杵着可不是那回事儿。
“起来吧,地上那么凉。”老朱倒是挺喜欢朱高炽的,毕竟长得也喜庆。
最主要的是,李清曾经夸奖朱高炽,说他和朱标很像。
那老朱当然就不客气了,只要你像咱得标儿,那你就是好大孙!
老头儿的观点朴实极了,标准的偏心眼子。
“这位你叫叔爷。”朱棣再度介绍李清道。
“孙儿朱高炽,见过叔爷!”
“起来吧,初次见面也没什么礼物,把这个吃了。”李清摸出一颗大药丸子,递到了朱高炽的手上。
“谢叔爷赏赐!”朱高炽也不管是啥,先谢谢就得了。
“吃了吧,这是你叔爷的丹药,包治百病。”朱棣立刻说道。
刚刚朱标喂他的那颗,吃完了感觉自己好像回到了十六岁。
“他确实得吃,在历史上,朱高炽即位后仅仅十个月,便驾崩了。”
李清的话犹如重锤一般敲在在场众人的心上,尤其是他身后的朱瞻基。
“谢太叔祖救我父亲!”朱瞻基恭恭敬敬地行礼。
“诶,不用。”李清摆摆手,表示举手之劳。
等到朱高炽吃完药之后,朱棣立刻问道:“高炽,你即位后打算给俺什么庙号?”
“父皇春秋鼎盛,儿臣岂敢僭越!”朱高炽被这么一吓,立刻跪在地上。
“起来起来,俺就是问问你,看把你吓得!”朱棣不乐意地说道:“今天当着你皇爷爷的面,你得给爹说清楚!”
“那……呃,太宗文皇帝?”朱高炽试探地问道。
“你看爹,俺就说高炽不是那种人吧?”朱棣立刻一拍大腿,又看向朱瞻基:“瞻基,你觉得怎么样呢?”
他现在就想知道这俩人谁是嘉靖。
“孙儿也觉得挺好的,皇爷爷神文圣武,不亚于大唐李世民。”朱瞻基立刻拍马屁。
“别问了,嘉靖不是他们两个。”李清笑呵呵地说道:“嘉靖叫朱厚熜,是正德皇帝朱厚照的堂弟。”
朱元璋在过两年之后,会给各个儿子们排字辈。而朱棣这一脉,字辈是“高瞻祁见佑,厚载翊常由。慈和怡伯仲,简靖迪先猷”。从名字就能够看出到底是第几代的传人。
“为何!这朱厚熜为何害俺!”朱棣老血都快吐出来了,家人们谁懂啊,死了一百年后竟然有坑祖宗的子孙搞事情!
“不对啊,难不成是朱厚照一脉出了什么问题?”身为老祖宗的朱元璋一下就抓住了问题,“按理来说应该传给朱厚照的儿子,再不济也应该传给他的兄弟,为何会是堂弟即位?”
“这说来就话长了,”李清笑呵呵地说道:“这还要从朱厚照溶于水说起。”
他笑着说道:“那能怎么看?如果评价老四自从登基以来做过最对的一件事,那就是迁都北平。”
“为何?”老朱来了兴趣,朱老四也是。
难道我一生的功绩,都不如一个迁都北平吗?
李清心想当然了,你要不迁都个北平,等你家大明战神绰罗斯·祁镇局部坏死后,定然会在那群文官的裹挟下放弃北方。
嗯,和耶律敬瑭、完颜构并称的绰罗斯·祁镇,代表作品是《我在草原望北平》。
“定都在北平,大明会是一个更加有进取心的朝代,而进取与否很重要的一点是政治中心和经济中心是否重合。如果政治中心和经济中心是重合的,那么这个帝国多半是一个内敛型的帝国,然后和经济中心重合的时候,实际上就是和士大夫集团在共治了。”
“对于经济中心的这些人来说,往外战争、往外去征伐,对我来说没有任何好处,然后成本都得我来负担。所以在这种情况下,他们就不愿意对外扩张,就会是一个内敛型的帝国……不信你自己想一想,老四,伱北征的时候是不是朝野之中反对之声颇多?”
“叔父所言极是,这也是俺想要迁都北方的原因之一。”朱棣立刻捧哏道。
“而当政治中心和经济重心不重合的时候,需要取偿于经济重心,来补足政治中心的不足;但同时你也要这样考虑,就算用经济重心来补足政治中心,都会有人嚷嚷不满。更何况北方不是政治中心?那就怕不是要将北方弃若敝履,而北方也将进入一个恶性循环。”
李清沉吟片刻,挥手打出一张全息地图。
“我们拿两宋来举例,北宋和南宋就是这种情况。北宋某种意义上开封可以当做前线,因为在丢失燕云十六州以后,汴梁的面前一马平川,直面国境的前线,大量的财物要靠东南地区的运河转运。而你们同时也会发现,别管结果如何,至少北宋还有一点进取心,知道五路伐夏,复燕云者为王。”
“而到了南宋时段,都城定在了长江以南的杭州,其作为政治中心,已经完全跟经济中心重合,所以在所谓的“进取”上也不如北宋多矣。”
“至于为何选在北平这个地方,老四肯定也是有自己的考量。从另一个角度来看,也就是从地理的角度来看,北平以北属于游牧区域,而以南则属于农耕区域,也就是说北平处于游牧与农耕的交界点。”
随着李清的话语,地图上染上了代表农耕区域的红色,以及游牧区域的蓝色,并且重点在北平上标了一个星标。
“战争的基石是地理,而东亚的地理决定了北方牧区拥有南方所没有的低成本产马地,与农耕区的稳定生产力一结合,就会诞生强大的军队。谁掌握了农牧交界区,谁就掌握了武德高地。长城就是区隔农区和牧区的界限,不能以华北为基石,控制长城的农耕政权,根本没有国家安全可言。”
某些人会幻想,定都在南方的话,南方人会向海外扩张。但历史证明根本就没这个可能,南方的士绅集团所想的不过就是守着一亩三分地过安稳日子。
而在农耕社会,你要往南边发展,就一定打不过同时拥有游牧与农耕二元性的北方人,你要控制北方,就只能构造一个以华北为核心的内向型大陆性政权。最浅显的例子就是宋朝,失去了产马地没有骑兵,只能守不能攻。
至于为何唐朝的都城是长安,那是因为唐朝的军事中心就是在经略西域的丝绸之路,以及应对吐蕃上,而长安又是毗邻吐蕃的前线。政治中心永远要和军事重心重叠,不然就是取祸之道。那么多活生生的先例在,你不服也没办法。
而有人说明朝后期南方的税都收不上来……那和定都在哪没有关系,问题出在士绅集团的身上。不来一个冲天大将军这种人教士绅集团什么叫我花开后百花杀,他们是永远不会把嘴里的利益吐出来的。
“所以就算南方发生叛乱,也会被北方的武力所镇压;从历史经验上看,就算到了十九世纪,也就是五百年后,骑兵仍然处于不可替代的地位。”李清最后下着定义:“所以说,老四把北平作为首都是最正确的选择……但最能够证明他正确的理由可不是以上那些。”
朱家父子三人立刻就来了兴趣:“不是这些,那是什么?”
能够压过以上有理有据的理由,那想必一定是非常炸裂吧?
他们想的也没错,绰罗斯·祁镇的行为,即使放在炸裂界也是相当炸裂的存在。
“这还要说到你们老朱家的战神,人称大明战神的那个男人。”李清呵呵一笑:“他充分地证明了老四定都在北方的正确。”
“大明战神?”朱家三人一下就来了兴趣,尤其是老朱棣,“那可得好好说道说道这个大明战神!”
然而李清并不想提前剧透,只是挤眉弄眼地说道:“等你们去看就知道了,我不剧透。”
若是李世民在这儿,一定会闷着笑,因为贤弟一旦把话说一半,并且还大肆夸奖,那就说明这人绝对不是什么好货。
他可是在李隆基那里吃过亏,本来还以为李隆基是个好人呢……结果……
老朱现在是抓心挠肝,就好奇这个大明战神到底是何许人也。但李清不说,他也没法逼着问。
他也多少知道一点李清的恶趣味,甭管多纠结大明战神,却也强按下好奇心,又问李清道:“贤弟,咱记得你之前说,老四的庙号和谥号是太宗文皇帝?那咱老四还真不错,能和李兄一个水准……”
“戳啦,众所周知的庙号是明成祖啦。”李清几乎是下意识地就给朱棣上了个眼药。
此话一出,朱棣瞬间就警觉起来。
成祖?这也太他妈大逆不道了!不可能,怎么可能是俺的庙号?不是默认的……说好的……应该是太宗吗?怎么成祖了?
俺只是小小的兵谏一下,然后顺位继承俺爹的位置,怎么就成了祖了?
“不可能!绝对不可能!”() ()
老朱的眼神儿也不对了,明成祖?好小子,你这祖是什么意思?
他不善的目光看向朱棣,等待着他给自己一个解释。
“爹,我没有,没有啊……”朱棣慌乱地解释着,同时求助的目光看向李清:“叔父,哈哈哈……叔父真风趣,怎么还说起笑来了?”
也不怪老朱和朱棣反应这么大,庙号可是有着相当多的说法的。正所谓“祖有功而宗有德”,“祖”一般是给王朝开辟者的,而后世继承之君只能用“宗”。
而从古到今,不算那些个追封的,能称为“祖”的也就那么几个。比如汉太祖刘邦,开创大汉基业;汉世祖刘秀,勘定祸乱重新续了一波大汉;汉烈祖刘备,也算是……嗯,做祖也没毛病。还有晋世祖司马炎,西晋的开国皇帝;唐高祖李渊,大唐开国皇帝;宋太祖赵匡胤,大宋开国皇帝;元世祖忽必烈,元朝的开国皇帝……
可以看出,一般来说,“祖”都是开国皇帝,少数的几个是另起炉灶的。现在你朱老四上个“成祖”庙号,咋地,意思咱大明装不下你了?
但同时朱棣也是无辜的,从他的所作所为,还有《奉天靖难记》的记载来看,朱棣这一生无疑是在把自己向“太祖高皇帝”朱元璋的正统继承人上来靠。无论是抹黑朱标也好,编故事说自己比朱标受宠也好,其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证明自己是朱元璋的正统继承人。
现在后代竟然给自己贴上这么一个堪称“大逆不道”的庙号,你让朱棣怎么冷静?
朱老四第一时间就想到了朱高炽,但同时又有些怀疑。
自家这个大胖儿子……怎么也不是那种脑后有反骨的糊涂蛋啊。再加上大胖儿子本身就特别注重礼法,也深知自己想要捞一个正统的名分,那肯定不可能这么做!
难道是瞻基?更不对啊,俺那么宠瞻基那小王八蛋,他怎么可能给爷爷我开这么一个大眼?
朱棣是真有点儿迷糊了,那能是谁干的?
“贤弟,这成祖是咋回事儿!”老朱看向李清,打算问个究竟。
“嗨,这事儿还要提到一个人……”李清看老朱有点恍惚,于是对他说道:“就是那个宗室写奏折骂他想去凤阳端铁饭碗的那一位。”
“哦,想起来了,嘉靖皇帝对吧。”朱元璋恍然,心想那也够远的,得一百五十年后了吧?
这话刚要说,外面就进来了两个人。
一个胖乎乎的,另一个像个瘦猴儿。
是朱高炽和朱瞻基父子两个。
见到汉王朱高煦被捆得像一头年猪,朱高炽立刻关心地上前,准备给他解围。
倒不是做场面,他心里倒也挺有自己的弟弟的。
而朱瞻基就不那么友好了,他的嘴角已经压不住了,两边一起挑成了歪嘴战神的弧度。
“太子,”朱棣立刻招招手,“来见过你皇爷爷,这位是你的大伯,你应该记得。”
朱高炽心里一惊,惴惴不安地看着上面那令他印象深刻的皇爷爷,还有那好久不见的大伯朱标。
“孙臣朱高炽,见过皇爷爷!”
“侄臣见过大伯!”
朱瞻基也立刻上前见礼,那毕竟是他的太爷爷和大伯爷,在那杵着可不是那回事儿。
“起来吧,地上那么凉。”老朱倒是挺喜欢朱高炽的,毕竟长得也喜庆。
最主要的是,李清曾经夸奖朱高炽,说他和朱标很像。
那老朱当然就不客气了,只要你像咱得标儿,那你就是好大孙!
老头儿的观点朴实极了,标准的偏心眼子。
“这位你叫叔爷。”朱棣再度介绍李清道。
“孙儿朱高炽,见过叔爷!”
“起来吧,初次见面也没什么礼物,把这个吃了。”李清摸出一颗大药丸子,递到了朱高炽的手上。
“谢叔爷赏赐!”朱高炽也不管是啥,先谢谢就得了。
“吃了吧,这是你叔爷的丹药,包治百病。”朱棣立刻说道。
刚刚朱标喂他的那颗,吃完了感觉自己好像回到了十六岁。
“他确实得吃,在历史上,朱高炽即位后仅仅十个月,便驾崩了。”
李清的话犹如重锤一般敲在在场众人的心上,尤其是他身后的朱瞻基。
“谢太叔祖救我父亲!”朱瞻基恭恭敬敬地行礼。
“诶,不用。”李清摆摆手,表示举手之劳。
等到朱高炽吃完药之后,朱棣立刻问道:“高炽,你即位后打算给俺什么庙号?”
“父皇春秋鼎盛,儿臣岂敢僭越!”朱高炽被这么一吓,立刻跪在地上。
“起来起来,俺就是问问你,看把你吓得!”朱棣不乐意地说道:“今天当着你皇爷爷的面,你得给爹说清楚!”
“那……呃,太宗文皇帝?”朱高炽试探地问道。
“你看爹,俺就说高炽不是那种人吧?”朱棣立刻一拍大腿,又看向朱瞻基:“瞻基,你觉得怎么样呢?”
他现在就想知道这俩人谁是嘉靖。
“孙儿也觉得挺好的,皇爷爷神文圣武,不亚于大唐李世民。”朱瞻基立刻拍马屁。
“别问了,嘉靖不是他们两个。”李清笑呵呵地说道:“嘉靖叫朱厚熜,是正德皇帝朱厚照的堂弟。”
朱元璋在过两年之后,会给各个儿子们排字辈。而朱棣这一脉,字辈是“高瞻祁见佑,厚载翊常由。慈和怡伯仲,简靖迪先猷”。从名字就能够看出到底是第几代的传人。
“为何!这朱厚熜为何害俺!”朱棣老血都快吐出来了,家人们谁懂啊,死了一百年后竟然有坑祖宗的子孙搞事情!
“不对啊,难不成是朱厚照一脉出了什么问题?”身为老祖宗的朱元璋一下就抓住了问题,“按理来说应该传给朱厚照的儿子,再不济也应该传给他的兄弟,为何会是堂弟即位?”
“这说来就话长了,”李清笑呵呵地说道:“这还要从朱厚照溶于水说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