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苏蜀介入其中,农民堵路的问题很快解决。</P>

    这件事爆发,那就是地方吏治已经崩坏到一定程度。</P>

    吏治这个问题要重视,但却不是一时能够解决。</P>

    太子苏蜀参与国事这么多年,他已经不像年轻时,那么理想化。</P>

    真正想要做事的官员,那就是凤毛麟角。</P>

    如果能遇到一个能臣,就是社稷之福。</P>

    大部分官员都是得过且过,朝廷给予压力,他们才会做点事。</P>

    现在帝国遇到最严重的情况,那就是经济危机导致工业出现问题,进而影响帝国的财政。</P>

    太子苏蜀可没有忘记,明亡的根本原因之一,那就是财政崩溃。</P>

    帝国陷入大萧条之中,还能保持基本的稳定。</P>

    这得益于救济粮政策,底层的百姓可以吃饱饭,他们就能忍受现在的不如意。</P>

    一旦朝廷财政崩溃,便宜又难吃的救济粮,都无法供应给底层百姓。</P>

    百姓们会自己找出路,饿肚子的百姓,必然要揭竿而起。</P>

    以朝廷现在的实力,无法轻易被农民起义推翻。</P>

    但造成某些地区动荡,这是必然的事情。</P>

    朝廷实行以工代赈的政策,让数十万工人有工作。</P>

    这个政策也需要朝廷投入庞大的金钱才能推动。</P>

    一旦这些庞大的工程因为资金不足而停止。</P>

    数量庞大又没有工作的工人,他们的能力和组织力比农民更强。</P>

    这些工人起兵造反造成的破坏力,远超农民起义。</P>

    太子苏蜀每想到这种场景,他就感到心寒。</P>

    经济危机必须要尽快解决,让帝国的市场恢复活力,朝廷可以收到海量的税款。</P>

    太子苏蜀参与国事这么多年,他已经认清楚发展可以掩盖大部分矛盾,钱可以解决绝大部分问题。</P>

    车队继续前进,太子苏蜀靠在后座上,结合之前御前会议讨论的结果,还有他这段时间获得的灵感。</P>

    他已经形成完善的思路,回到东宫之中,太子苏蜀会与东宫的臣属一起讨论,形成可以执行的政策。</P>

    ……</P>

    帝国再一次召开御前会议,皇帝苏河看向从东北和天津调查过来的太子苏蜀。</P>

    “蜀儿,你去调查经济危机导致的大萧条具体情况。</P>

    你把自己看到的情况,分享一下。”</P>

    太子苏蜀听到父皇的吩咐,他行礼之后,介绍道:“启禀父皇,儿臣这次前往鞍山府和天津府实地调查,所获颇多。</P>

    经济危机比有些官员想象的更加严重。</P>

    鞍钢这种大型煤钢联合体公司,他们的业务都受到了冲击。</P>

    钢铁是工业的上游产业,只要有几个工业产业能勉强维持,钢铁行业也不会出现萧条的迹象。</P>

    如果不是朝廷启动数个大型工程,特别是哈莫铁路的修建。</P>

    这条铁路需求的庞大钢铁订单,这才把鞍钢从萧条的边缘拉了起来。</P>

    儿臣去天津府,主要观察造船业,同时派人收集天津府各大工业产业的情况。</P>

    各地因为产业布局不一样,出现了不同种类的萧条情况。</P>

    但经济危机导致的大萧条,在各地都有所发生。</P>

    儿臣结合各地官员上报的产业数据。</P>

    对于这些数据进行分析。</P>

    由银行业破产引起的经济危机,已经扩散到全国区域。</P>

    有的地方已经出现百业萧条,有的地方由于有几家效益好的大型公司,依旧维持着稳定局面。</P>

    制造业公司大量破产,导致工业萎缩,大量的工人失业。</P>

    哪怕是朝廷启动十几个大型项目,依旧无法给所有工人提供就业,大量的工人领救济粮。</P>

    但事情的局面,也没有发展到不可收拾的地步。</P>

    朝廷提供了大量的就业岗位,又有救济粮托底。</P>

    朝廷针对农林牧渔产业,采取了最低收购价的政策。</P>

    这些政策都让朝廷承受危机能力最差的底层百姓,有了一份最低的保障。</P>

    这次经济危机,对于商人群体伤害更大。</P>

    商人们也能接受这件事,什么时候都没有永赚不赔的生意。”</P>

    太子苏蜀介绍完,皇帝苏河脸上露出笑意。</P>

    太子苏蜀没有在朝堂上,翻越着官员汇报的奏疏,而是亲自前往工业重镇,调查经济危机导致的大萧条情况。</P>

    太子苏蜀愿意调查,展现出对于解决事情,实事求是的态度。</P>

    这个办事态度比调查的结果更加重要。</P>

    文武百官们听到太子苏蜀的介绍,他们都露出放心的笑容。</P>

    他们其中很多人,都是跟随皇帝苏河一起起义的老人。</P>

    他们这些人太了解,百姓生活不下去,会爆发出多大的力量?</P>

    这也是朝廷花费极大代价,执行救济粮政策,却没有太多人反对的原因。</P>

    皇帝苏河看向众位大臣说道:“今日正召集众卿,依旧是探寻解决经济危机的方法。”</P>

    首相林文静立刻站出来说道:“陛下,这件事情已经讨论过多次。</P>

    臣等与陛下已经形成共识。</P>

    解决经济危机的根本方法,那就是解决工业产品过剩问题。</P>

    这要依靠产业升级来完成。</P>

    手工生产的工业产品被水力工坊生产的产品淘汰。</P>

    水力工坊生产的产品被蒸汽工厂淘汰。</P>

    现在帝国正在经历,蒸汽工厂生产的产品被电力工厂淘汰。</P>

    前两次产业升级,只是因为工业规模不大,造成的影响不大。</P>

    帝国只要能完成产业升级,工业实力获得提升。</P>

    又因为经济危机导致大量公司破产,市场出现大片空白。</P>

    具有新技术的公司,将会带领市场强力复苏,解决经济危机导致的一系列问题。”</P>

    皇帝苏河听完首相林文静的发言。</P>

    朝廷大笔逆周期投资,还有产业升级。</P>

    这是皇帝苏河从上辈子了解到,解决经济危机的有效手段。</P>

    他这几个月以来,一直与朝廷的官员商讨这个问题,他们渐渐达成了共识。</P>

    皇帝苏河叹息一声道:“这确实是治本之法,但他的速度太慢了。</P>

    产业升级的速度,需要数年时间才能见到曙光。</P>

    朝廷的财力随着工业危机加深,会变得更加薄弱。</P>

    朝廷也没有能力兴建众多的大型项目,保证市场的活力。</P>

    时间拖延的太久,真害怕帝国有些脆弱的工业直接崩溃。</P>

    这个情况一旦出现,朕与诸位爱卿数十年的努力,将会付之东流。”</P>

    首相林文静听到皇帝苏河这样说,他眉头紧皱却想不到解决问题的办法。</P>() ()

    皇帝苏河所说的事情,很可能会真的发生。</P>

    经济危机第一次出现,它爆发时的强大威力就惊呆了众人。</P>

    大萧条造成的场景,太过可怕了。</P>

    谁知道经济危机继续发展下去,会不会酝酿出更多的灾难。</P>

    皇帝苏河不只是要推动治本的办法,他还想要治标的办法,解决朝廷现在遇到的难题。</P>

    如果有治标的办法,早就有人提出来邀功。</P>

    想出一个既不伤工业根本,又能解决帝国现在遇到难题的办法,实在是太过艰难。</P>

    太子苏蜀认为时机已经成熟。</P>

    他立刻上前一步,拱手说道:“父皇,儿臣才疏学浅,一直没有想出来解决问题的方法。</P>

    这次前往各地考察,幸得灵光一闪,想到一个治标不治本的方法。</P>

    这个方法与帝国准备实行的治本之策互不影响,儿臣认为有很大的可行性。”</P>

    文武百官听到太子苏蜀这样说,他们都把目光看向太子苏蜀。</P>

    皇帝苏河欣慰的说道:“蜀儿,你谈一谈心中所想的治标之法。</P>

    只要蜀儿的思路有可行性,哪怕是有一些问题,朕与诸位爱卿也能解决。”</P>

    太子苏蜀立刻把自己与东宫大臣共同完成的奏疏,交给父皇。</P>

    皇帝苏河接过这份奏疏,他脸上就露出笑容。</P>

    太子苏蜀已经把自己的想法整理好,形成具体的奏疏。</P>

    那一定是太子苏蜀,对于自己的思路有着充分的信心。</P>

    皇帝苏河仔细阅读太子苏蜀的奏疏,他惊喜的说道:“蜀儿,你提出的方法非常有可行性。</P>

    你与众位爱卿讲一讲这个方法。”</P>

    太子苏蜀的方法得到皇帝苏河的认可,他非常的高兴。</P>

    他看一下乾清宫的诸位大臣,说道:“刚才林首相已经讲明朝廷度过经济危机的治本之策。</P>

    父皇所忧虑的事情,也正是我所忧虑的事情。</P>

    治本之策确实能解决问题,但他耗费的时间太长了。</P>

    不知道是三年、五年、十年,还是二十年解决问题。</P>

    经济危机如果持续这么长的时间,它会造成什么样的恶果,谁都无法预料。</P>

    我所想的事情,那就是在朝廷执行治本之策,彻底解决经济危机时,兼顾治标之策。</P>

    治标之策无法解决经济危机,但却可以有效缓解经济危机的危害。</P>

    标本兼治,这样能把帝国的损害降到最低。</P>

    我想到的治标之法,一共有两个方法。</P>

    产业转移与代价转嫁。”</P>

    首相林文静听到产业转移与代价转嫁这两个方法,他眼前一亮。</P>

    他认为这两个方法很新颖,确实有可能解决经济危机遇到的一些难题。</P>

    首相林文静谦虚的请教道:“太子殿下能详细说一下,产业转移与代价转嫁具体应该怎样做。”</P>

    太子苏蜀看到首相林文静耐心求教。</P>

    他的信心更加充足,开心的介绍这两个他辛苦想到的方法。</P>

    “产业转移顾名思义,那就是把工业重镇的公司,转移到其他地方。</P>

    我对比东北与河南萧条的情况。</P>

    发现制造业公司聚集越多的地区,他们受到经济危机的影响越大,当地越萧条。</P>

    帝国之前为了快速发展工业,采取了工业重镇集中发展的政策。</P>

    这种方法极为有效,类似的工业企业聚集在一起,形成了强大的聚集效应。</P>

    这种情况在经济发展良好的时候,可以帮助各大公司快速发展。</P>

    但在经济危机之中,一家公司受到连累,必然会影响产业链上的大部分公司。</P>

    经济危机爆发最重要的原因之一,那就是生产过剩。</P>

    但这是帝国整体生产过剩,对于某些地区来说,他们依旧是极度缺少工业产品。</P>

    例如帝国的西域、暹罗、印度地区。</P>

    当地的工业公司极为缺少,当地人的收入也不高,这就导致工业产品价格很高。</P>

    当地人根本买不了多少工业产品。</P>

    一旦我们把一些制造业的公司,转移到这些落后的地区。</P>

    这些有很大概率会破产的公司,他们的继续存活下来。</P>

    这样就能为帝国提供充足的赋税。”</P>

    内阁大臣方以智听完太子苏蜀的讲解,他立刻提出自己的担忧。</P>

    “帝国现在的强大,那就是以庞大的工业能力作为支撑。</P>

    现在帝国主要的工业区,他们都是在帝国的腹地。</P>

    现在把工业转移到边疆地区,这会不会导致边疆地区因为实力更强,起了不该有的心思。”</P>

    内阁大臣方以智本想讨论边疆地区土着会不会发展壮大。</P>

    但他想到边疆地区的土着,全部都被打散重组,迁移出故土。</P>

    一些顽固不化的土着,都以移民和劳工的名义,转移到海外藩属国。</P>

    只剩下忠于帝国的人,可以继续在当地生活。</P>

    内阁大臣方以智,立刻把改口,担忧边疆地区壮大,威胁中原地区。</P>

    帝国之前的政策,一直采取强干弱支的原则。</P>

    总参谋长秦相坤听到内阁大臣方以智这个发言。</P>

    他自信地说道:“方大人请放心,在铁路连通的地方,帝国皇家陆军一定会战无不胜。</P>

    帝国皇家陆军早已经是异地屯兵。</P>

    方大人要相信帝国皇家陆军对于帝国的忠诚。</P>

    有帝国皇家陆军驻军的地方,绝对不会让野心家有硬核生存的机会。”</P>

    太子苏蜀看着内阁大臣方以智提出异议。</P>

    他在发言之前就已经知道,肯定会有人提出异议。</P>

    以帝国庞大的体量,只要发生任何变动,都会触动一些群体的利益。</P>

    太子苏蜀没有理会,帝国解决经济危机遇到的难题,这是大势所趋,绝对不会受到任何人的阻拦。</P>

    他继续说另外一个解决问题的方法。</P>

    “经济危机造成的代价确实存在,我们不能闭上眼睛就天黑,假装看不到这些代价。</P>

    我们没有能力消除已经造成的代价,但却可以想办法把这些代价转嫁出去。</P>

    帝国的藩属国发展的很好,他们国内没有出现经济危机。</P>

    以帝国和藩属国的实力和商品交易量。</P>

    我认为完全能把代价转嫁给各大藩属国,至少能转嫁出部分代价,让帝国更加轻松。”</P>

    文武百官听到太子苏蜀提出的这个方法,他们立刻精神起来。</P>

    朝廷实行这三策,确实能算得上是标本兼治,解决大部分问题。

章节目录

明末逐鹿天下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零九破只为原作者风啸木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风啸木并收藏明末逐鹿天下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