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1章 北元瓦解
大军归来后,朱元璋很快就开始准备起了下次北征。
这次由于常茂鲁莽引起的意外,致使这次北征未能尽全功,现在北元还是一片散沙的状态,若等将来再有人将这些散兵集结起来,对大明又是一个不小的威胁,而且他此时的年纪大了,更是着急着除掉这个大明的心腹大患。
朝中明白这个道理的人不在小数,私底也也都在商谈着再次北征的事,而就在这时,广西和云南等地却突然向朝廷上报称有北元残后联合土司作乱。
云南虽有沐英驻守,但是朱元璋还是不放心,便调了傅友德前去一起平叛。
本来傅友德就是征云南的主将,由他去是最为合适的。
至于征北的事,还有冯胜呢。
傅友德走后,朱元璋也正式下令再次北征之事。
然而就在此时,朝中却有御史弹劾冯胜北征时私藏良马,强占人妻等不法行为。
被关在牢中的常茂也跟着开始攻讦冯胜的各种不法行为,甚至将敌军复叛的原因也往他头上扣。
朱元璋看到这些弹劾的奏书,立时大怒,下令让冯胜谪居凤阳老家,不许外出,同时收回了给他的恩赏。
军器局里,李伟静静的听着陈肃的禀报。
为了躲避朱标,同时也是安全起见,他又搬到了军器局来。
陈肃将这些事说完,李伟沉吟了片刻,突然露出一丝笑容:“有意思。”
这些事让他有一种熟悉的感觉,就像曾经他出征倭国时,陈肃安排的那些事一样。
当时为了给他争取兵权,陈肃联同朝臣准备弹劾汤和,虽然最后被他压住了,但结果也没多大改变,汤和还是因过失被召回,而他则顺利取得了征倭大军的指挥权。
如今朝廷正准备再次北征呢,然而领兵的几位大将,先是傅友德因云南之地的叛乱被调走,后又是冯胜遭弹劾获罪,这明显是有人在重演他当初的那番事迹。
“侯爷英明,属下也觉得这些事不同寻常。”陈肃沉声道。
那些事本来就是他策划的,现在这些人的手段虽然有所不同,但也不可能瞒得过他。
李伟轻轻颔首,吩咐道:“这样,你去查查,看这件事是谁在暗中指使,还有,盯紧蓝玉那边。”
现在冯胜傅友德都不能参与北征了,徐达又身体不适,朝中剩下的有资格领兵的大将,除了他这个邗国公,也就只剩蓝玉勉强够得上了。
当然他知道朱元璋是不可能让他再领兵出征的,不然把神机营和水师调走的一系列安排都白费了,那么剩下的领兵之人也只剩下蓝玉了。
“是!”
陈肃恭声应是,随后便转身离开,按照李伟的吩咐去调查这些事情,以及盯着蓝玉府上的动静。
与此同时,锦衣卫也在暗中调查这些事。
以朱元璋的机敏,自然不会察觉不到这些事的蹊跷,但是他仍旧严厉斥责了冯胜,并把他赶回了老家。
冯胜也是老将了,但是他却不像汤和、李善长那样识趣,现在开国封的几位国公,徐达身体有恙,不再过问军政,汤和和李善长也都在李伟封公后就辞官归养了,就剩他一个开国国公赖在朝堂上不走,朱元璋也对他有些不悦,正好借此机会直接把他赶回老家。
至于北征之事,自然是要落在蓝玉的身上。
正如李伟所想的那样,他是不可能把这事再交给李伟去干的,毕竟现在蓝玉虽然意气风发,但比起李伟还差了些,他自然要扶蓝玉压制李伟。
锦衣卫在毛骧的带领下,暗中对蓝玉和李伟展开了调查。
虽然朱元璋不会把北征之事交给李伟,但就现在的局面来看,李伟也是北征的领兵人选之一,因此也不排除是李伟操纵一切的可能。
锦衣卫人手众多,能力自然没得说,毛骧很快就发现在了蓝玉身边的王行。
本来蓝玉府上多了个儒士这没什么,但是这个儒士曾经还在李善长府上呆过,那就有些不一样了。
虽然不能确定这些事是否与王行有关,但毛骧还是将此事禀报了朱元璋。
乾清宫里,朱元璋听完毛骧的禀报,眼神微微眯起。
“陛下,是否要将这个王行捉拿审问?”毛骧试探着问道。
然而朱元璋却是轻轻摇头:“不用,这事先放一放。”
即便确实这些事是蓝玉和人在背后操弄的,他暂时也不想动蓝玉。
他倒是想看看,这些人把蓝玉推上去能给他带来什么惊喜。
当初李伟搞的那一通,最后可是立下了灭国之功的,这蓝玉要是能领后把北元给他灭了,那他高兴不定数不及,自然不会去阻止。
“李伟那边可有异动?”朱元璋转而问道。
“回陛下,并未发现邗国公有何异动。”毛骧恭声答道。
朱元璋微微皱眉,他总觉得这小子也不会老实,自从那次朝堂上这臭小子摆了一通威风之后,便动作连连,把家里的奴仆也都换掉了,现在却又老实了下来,着实不同寻常。
想了想,朱元璋便先将他的事放在了一边,对毛骧吩咐道:“好,咱知道了,你继续盯着,蓝玉这边先不要打草惊蛇,咱自有安排。”
“是。”
毛骧恭声称是,随后朱元璋便让他退下了。
数日后,朱元璋正式下达了北征的旨意,以蓝玉为大将军,唐胜宗、王弼为其副将,另外还有孙恪、郭英等人为参将,再次向北元发起征讨。
李伟也通过陈肃的调查得知了王行的事,对朱元璋的这番决定并不意外,不过他也并未太过在意,而是将重心放在了明黄学院。
在他给陶圣出了些主意后,新学院最后的一切技术难点也纷纷得到解决,这所近现代化的学院终于落成。
在开院礼这天,朱标亲自到场,李伟和方孝孺共同主持。
朱标和方孝孺见到那些拧开就能出水的水龙头,还有按一下开关就能亮的电灯,连连称奇。
李伟一边笑他们没见过世面,一边自己也在心中暗暗感慨。
这些东西他也是久违了,如今过了八九年才再次用上。
在办完开院礼之后,李伟便开始了招生。
之前在小破院里的时候,明黄学院一共就收了一百零几个学生,加上跟着方孝孺来到书院的那些监生,总共也不过二三百人,但现在有了这所庞大的新学院,他终于可以大规范的招生了。() ()
至于老师,自然是以这些刚毕业的学生充任,当初落榜的那些已经答应留院任教了,而其他已经出仕为官的郑志华和鲁修等人,有时间的时候也可以来书院兼职教课。
还有留在军器局的陶圣等人,不忙的时候李伟也会让他们来书院兼任老师。
总之这回不用他再亲自手把手的去教了,可以多招些学生。
由于“士绅一体纳粮”的风波,现在的文人已经没人愿意来他这明黄书院了,包括之前认同明黄理学的那些也大都跟学院划清了界线。
不过没关系,李伟本来也没真把他们当成书院的学生。
这次招生,他还是主要招军器局那些工匠的子女,还有一些是水师和神机营将士的子女。
这些孩子大都是出身贫苦,根本上不起学,书院里提供免费的教学,还管食宿,这么好的事他们自然非常乐意。
至于“士绅一体纳粮”什么,跟他们也没什么关系。
几日之间,新成立的明黄书院就招收了上千半大孩子,幸好有侯军、宋保忠刚毕业的学生任教,帮着一起带这些孩子不然他肯定是照看不过来的。
在安顿好了这些孩子的教室和宿舍之类的后,他便又根据之前小破院里教过的那些课程加以完善,让侯军、宋保忠等人以此来进行教学。
当然方孝孺还是教他的明黄理学,虽然李伟并不在意这个,但他却是非常重视。
在李伟忙活着书院之事的时候,北征的大军也出了关,蓝玉率领大军抵达已经被明军占领的庆州,先是派人外出打探敌情,平定了周边的散兵游勇,然后便直扑王行告密的元主所在之地——捕鱼儿海。
只是这个地方中途遥远,而且一路上环境恶劣,即便他做足了准备依然困难重重。
幸好军中有许多北元归降的将领,他们长年生存在草原,对这些地形地势较为熟悉,为明军起到了领路人的作用,这才带领着大军顺利的抵达了这个目的地。
藏身捕鱼儿海的北元大汗脱古思帖木儿根本没想到明军能找到这里来,毕竟这里已经非常靠北了,明军不熟悉地形根本不可能寻到这里来。
奈何北元此时衰落至极,不但归降者无数,而且在他元廷内部也有奸细出卖他的位置。
蓝玉派出王弼为先锋突袭元军,元军毫无准备之下被杀的一片大乱,护卫北元朝廷的十万禁卫军虽然竭力抵抗,但也不是明军的对手,领军的将领被斩杀,十万大军除了溃逃的余者皆被俘虏。
北元的皇室妃嫔太子公主也没能逃了,只能脱古思帖木儿带着几十骑快马逃脱,但他也已经成了光标皇帝,并且没跑多久就敌对的阿里不哥后裔所杀,北元自此彻底崩溃瓦解。
消息传回京师,朱元璋大喜,这个让他记挂了二十余年的前元总算是在他有生这年彻底瓦解了,也算是了了他的一个心结。
蓝玉此次居功至伟,朱元璋不等大边归来,便已经为他拟定了册封的旨意。
李伟也得到了消息,对于蓝玉此次能取得这种大胜他一点都不意外,一是他早就知道蓝玉会有此大功,虽然不确定是什么时候,但都是早晚的事。
而且王行的存在也隐约表明了有人暗中助他上位,能取得这处功勋也不奇怪。
不过他记得蓝玉封公后,朱元璋也就快要大开杀戒了,这让他不禁有了紧迫感。
他不知道自己在不在朱元璋的必杀名单上,不过依旧现在的情况来看,恐怕他上名单的可能也是极大的。
大明的科技发展到今天,说实话已经够用了,而且他也已经把学院建好了,知识传播开了,往后他的独特性也就慢慢的降低了。
只要朝廷继续支持书院培养科技人材,那以后的科技发展就是必然的,有没有他区别不会太大。
好在现在学院和学生还都掌握在他的手上,即便是朱标屡次施恩,也无法取代他的地位。
在捕鱼儿海大捷的消息传回来的第二天,李伟便去到了军器局。
在军器局里,陶圣制造的那些特殊钢管被他下令切割成了长短不同的两种规格,长的半米左右,短的二十多厘米,同时让陶圣带人秘密给这些管子刻上膛线。
到了这种程度,陶圣也清楚了这些钢管的用途,既然要刻膛线,那自然是用作枪管的,只是不知道老师要做的这些新的火枪会是什么样的。
除了这些钢管,还有许多零散的部件,尤其是弹簧之类的,十分重要,李伟亲自检查了一遍,从中抽检了一部分。
现在军器局经过改造,基本上已经实现了标准化生产,这些东西生产出来的质量相差不大,若是抽检的没问题,那这一批次基本上就没问题了。
“对了,那三种酸生产的怎么样了?”
检查完这些零配件后,李伟又向陶圣问道。
这些部件都是他为制造后世那种真正的枪械设计的,但光有这些没用,最重要的还是无烟火药和击发药,想做这种东西,化学上基础的酸碱才是最重要的。
陶圣闻言立刻答道:“那些已经生产了不少了,按照老师的要求都严格保存在军器局里,有专人看守。”
“嗯,那就好。”李伟点了点头,又道:“对了,最后多收购些棉花来,我有用。”
既然酸碱有了,那就可以试着制造无烟火药和击发药了。
陶对点头应是,这事倒是不难,军器局里平时也要采购不少棉花用于造纸之类的,多采购些也不会引人注意。
将军器局里的事安排妥当,李伟才稍微放心了些许。
只要有了这些武器,即便仅是他手中的三千护卫,也足以应对不测,实在不行临时扩军也来得及,只要有这些武器,哪怕是拉一帮小孩子也能屠杀普通冷兵器为主的军队,更何况军器局这么多工匠可用呢,他们对枪械还是很熟悉的。
再者,他那些水师虽然被调到北平去了,但若是真到了必要之时,也并非不能调动,只是需要些时间罢了。
有这么多力量在手,只要枪械造出来,什么蓝玉之流的全都不足为惧。
这次由于常茂鲁莽引起的意外,致使这次北征未能尽全功,现在北元还是一片散沙的状态,若等将来再有人将这些散兵集结起来,对大明又是一个不小的威胁,而且他此时的年纪大了,更是着急着除掉这个大明的心腹大患。
朝中明白这个道理的人不在小数,私底也也都在商谈着再次北征的事,而就在这时,广西和云南等地却突然向朝廷上报称有北元残后联合土司作乱。
云南虽有沐英驻守,但是朱元璋还是不放心,便调了傅友德前去一起平叛。
本来傅友德就是征云南的主将,由他去是最为合适的。
至于征北的事,还有冯胜呢。
傅友德走后,朱元璋也正式下令再次北征之事。
然而就在此时,朝中却有御史弹劾冯胜北征时私藏良马,强占人妻等不法行为。
被关在牢中的常茂也跟着开始攻讦冯胜的各种不法行为,甚至将敌军复叛的原因也往他头上扣。
朱元璋看到这些弹劾的奏书,立时大怒,下令让冯胜谪居凤阳老家,不许外出,同时收回了给他的恩赏。
军器局里,李伟静静的听着陈肃的禀报。
为了躲避朱标,同时也是安全起见,他又搬到了军器局来。
陈肃将这些事说完,李伟沉吟了片刻,突然露出一丝笑容:“有意思。”
这些事让他有一种熟悉的感觉,就像曾经他出征倭国时,陈肃安排的那些事一样。
当时为了给他争取兵权,陈肃联同朝臣准备弹劾汤和,虽然最后被他压住了,但结果也没多大改变,汤和还是因过失被召回,而他则顺利取得了征倭大军的指挥权。
如今朝廷正准备再次北征呢,然而领兵的几位大将,先是傅友德因云南之地的叛乱被调走,后又是冯胜遭弹劾获罪,这明显是有人在重演他当初的那番事迹。
“侯爷英明,属下也觉得这些事不同寻常。”陈肃沉声道。
那些事本来就是他策划的,现在这些人的手段虽然有所不同,但也不可能瞒得过他。
李伟轻轻颔首,吩咐道:“这样,你去查查,看这件事是谁在暗中指使,还有,盯紧蓝玉那边。”
现在冯胜傅友德都不能参与北征了,徐达又身体不适,朝中剩下的有资格领兵的大将,除了他这个邗国公,也就只剩蓝玉勉强够得上了。
当然他知道朱元璋是不可能让他再领兵出征的,不然把神机营和水师调走的一系列安排都白费了,那么剩下的领兵之人也只剩下蓝玉了。
“是!”
陈肃恭声应是,随后便转身离开,按照李伟的吩咐去调查这些事情,以及盯着蓝玉府上的动静。
与此同时,锦衣卫也在暗中调查这些事。
以朱元璋的机敏,自然不会察觉不到这些事的蹊跷,但是他仍旧严厉斥责了冯胜,并把他赶回了老家。
冯胜也是老将了,但是他却不像汤和、李善长那样识趣,现在开国封的几位国公,徐达身体有恙,不再过问军政,汤和和李善长也都在李伟封公后就辞官归养了,就剩他一个开国国公赖在朝堂上不走,朱元璋也对他有些不悦,正好借此机会直接把他赶回老家。
至于北征之事,自然是要落在蓝玉的身上。
正如李伟所想的那样,他是不可能把这事再交给李伟去干的,毕竟现在蓝玉虽然意气风发,但比起李伟还差了些,他自然要扶蓝玉压制李伟。
锦衣卫在毛骧的带领下,暗中对蓝玉和李伟展开了调查。
虽然朱元璋不会把北征之事交给李伟,但就现在的局面来看,李伟也是北征的领兵人选之一,因此也不排除是李伟操纵一切的可能。
锦衣卫人手众多,能力自然没得说,毛骧很快就发现在了蓝玉身边的王行。
本来蓝玉府上多了个儒士这没什么,但是这个儒士曾经还在李善长府上呆过,那就有些不一样了。
虽然不能确定这些事是否与王行有关,但毛骧还是将此事禀报了朱元璋。
乾清宫里,朱元璋听完毛骧的禀报,眼神微微眯起。
“陛下,是否要将这个王行捉拿审问?”毛骧试探着问道。
然而朱元璋却是轻轻摇头:“不用,这事先放一放。”
即便确实这些事是蓝玉和人在背后操弄的,他暂时也不想动蓝玉。
他倒是想看看,这些人把蓝玉推上去能给他带来什么惊喜。
当初李伟搞的那一通,最后可是立下了灭国之功的,这蓝玉要是能领后把北元给他灭了,那他高兴不定数不及,自然不会去阻止。
“李伟那边可有异动?”朱元璋转而问道。
“回陛下,并未发现邗国公有何异动。”毛骧恭声答道。
朱元璋微微皱眉,他总觉得这小子也不会老实,自从那次朝堂上这臭小子摆了一通威风之后,便动作连连,把家里的奴仆也都换掉了,现在却又老实了下来,着实不同寻常。
想了想,朱元璋便先将他的事放在了一边,对毛骧吩咐道:“好,咱知道了,你继续盯着,蓝玉这边先不要打草惊蛇,咱自有安排。”
“是。”
毛骧恭声称是,随后朱元璋便让他退下了。
数日后,朱元璋正式下达了北征的旨意,以蓝玉为大将军,唐胜宗、王弼为其副将,另外还有孙恪、郭英等人为参将,再次向北元发起征讨。
李伟也通过陈肃的调查得知了王行的事,对朱元璋的这番决定并不意外,不过他也并未太过在意,而是将重心放在了明黄学院。
在他给陶圣出了些主意后,新学院最后的一切技术难点也纷纷得到解决,这所近现代化的学院终于落成。
在开院礼这天,朱标亲自到场,李伟和方孝孺共同主持。
朱标和方孝孺见到那些拧开就能出水的水龙头,还有按一下开关就能亮的电灯,连连称奇。
李伟一边笑他们没见过世面,一边自己也在心中暗暗感慨。
这些东西他也是久违了,如今过了八九年才再次用上。
在办完开院礼之后,李伟便开始了招生。
之前在小破院里的时候,明黄学院一共就收了一百零几个学生,加上跟着方孝孺来到书院的那些监生,总共也不过二三百人,但现在有了这所庞大的新学院,他终于可以大规范的招生了。() ()
至于老师,自然是以这些刚毕业的学生充任,当初落榜的那些已经答应留院任教了,而其他已经出仕为官的郑志华和鲁修等人,有时间的时候也可以来书院兼职教课。
还有留在军器局的陶圣等人,不忙的时候李伟也会让他们来书院兼任老师。
总之这回不用他再亲自手把手的去教了,可以多招些学生。
由于“士绅一体纳粮”的风波,现在的文人已经没人愿意来他这明黄书院了,包括之前认同明黄理学的那些也大都跟学院划清了界线。
不过没关系,李伟本来也没真把他们当成书院的学生。
这次招生,他还是主要招军器局那些工匠的子女,还有一些是水师和神机营将士的子女。
这些孩子大都是出身贫苦,根本上不起学,书院里提供免费的教学,还管食宿,这么好的事他们自然非常乐意。
至于“士绅一体纳粮”什么,跟他们也没什么关系。
几日之间,新成立的明黄书院就招收了上千半大孩子,幸好有侯军、宋保忠刚毕业的学生任教,帮着一起带这些孩子不然他肯定是照看不过来的。
在安顿好了这些孩子的教室和宿舍之类的后,他便又根据之前小破院里教过的那些课程加以完善,让侯军、宋保忠等人以此来进行教学。
当然方孝孺还是教他的明黄理学,虽然李伟并不在意这个,但他却是非常重视。
在李伟忙活着书院之事的时候,北征的大军也出了关,蓝玉率领大军抵达已经被明军占领的庆州,先是派人外出打探敌情,平定了周边的散兵游勇,然后便直扑王行告密的元主所在之地——捕鱼儿海。
只是这个地方中途遥远,而且一路上环境恶劣,即便他做足了准备依然困难重重。
幸好军中有许多北元归降的将领,他们长年生存在草原,对这些地形地势较为熟悉,为明军起到了领路人的作用,这才带领着大军顺利的抵达了这个目的地。
藏身捕鱼儿海的北元大汗脱古思帖木儿根本没想到明军能找到这里来,毕竟这里已经非常靠北了,明军不熟悉地形根本不可能寻到这里来。
奈何北元此时衰落至极,不但归降者无数,而且在他元廷内部也有奸细出卖他的位置。
蓝玉派出王弼为先锋突袭元军,元军毫无准备之下被杀的一片大乱,护卫北元朝廷的十万禁卫军虽然竭力抵抗,但也不是明军的对手,领军的将领被斩杀,十万大军除了溃逃的余者皆被俘虏。
北元的皇室妃嫔太子公主也没能逃了,只能脱古思帖木儿带着几十骑快马逃脱,但他也已经成了光标皇帝,并且没跑多久就敌对的阿里不哥后裔所杀,北元自此彻底崩溃瓦解。
消息传回京师,朱元璋大喜,这个让他记挂了二十余年的前元总算是在他有生这年彻底瓦解了,也算是了了他的一个心结。
蓝玉此次居功至伟,朱元璋不等大边归来,便已经为他拟定了册封的旨意。
李伟也得到了消息,对于蓝玉此次能取得这种大胜他一点都不意外,一是他早就知道蓝玉会有此大功,虽然不确定是什么时候,但都是早晚的事。
而且王行的存在也隐约表明了有人暗中助他上位,能取得这处功勋也不奇怪。
不过他记得蓝玉封公后,朱元璋也就快要大开杀戒了,这让他不禁有了紧迫感。
他不知道自己在不在朱元璋的必杀名单上,不过依旧现在的情况来看,恐怕他上名单的可能也是极大的。
大明的科技发展到今天,说实话已经够用了,而且他也已经把学院建好了,知识传播开了,往后他的独特性也就慢慢的降低了。
只要朝廷继续支持书院培养科技人材,那以后的科技发展就是必然的,有没有他区别不会太大。
好在现在学院和学生还都掌握在他的手上,即便是朱标屡次施恩,也无法取代他的地位。
在捕鱼儿海大捷的消息传回来的第二天,李伟便去到了军器局。
在军器局里,陶圣制造的那些特殊钢管被他下令切割成了长短不同的两种规格,长的半米左右,短的二十多厘米,同时让陶圣带人秘密给这些管子刻上膛线。
到了这种程度,陶圣也清楚了这些钢管的用途,既然要刻膛线,那自然是用作枪管的,只是不知道老师要做的这些新的火枪会是什么样的。
除了这些钢管,还有许多零散的部件,尤其是弹簧之类的,十分重要,李伟亲自检查了一遍,从中抽检了一部分。
现在军器局经过改造,基本上已经实现了标准化生产,这些东西生产出来的质量相差不大,若是抽检的没问题,那这一批次基本上就没问题了。
“对了,那三种酸生产的怎么样了?”
检查完这些零配件后,李伟又向陶圣问道。
这些部件都是他为制造后世那种真正的枪械设计的,但光有这些没用,最重要的还是无烟火药和击发药,想做这种东西,化学上基础的酸碱才是最重要的。
陶圣闻言立刻答道:“那些已经生产了不少了,按照老师的要求都严格保存在军器局里,有专人看守。”
“嗯,那就好。”李伟点了点头,又道:“对了,最后多收购些棉花来,我有用。”
既然酸碱有了,那就可以试着制造无烟火药和击发药了。
陶对点头应是,这事倒是不难,军器局里平时也要采购不少棉花用于造纸之类的,多采购些也不会引人注意。
将军器局里的事安排妥当,李伟才稍微放心了些许。
只要有了这些武器,即便仅是他手中的三千护卫,也足以应对不测,实在不行临时扩军也来得及,只要有这些武器,哪怕是拉一帮小孩子也能屠杀普通冷兵器为主的军队,更何况军器局这么多工匠可用呢,他们对枪械还是很熟悉的。
再者,他那些水师虽然被调到北平去了,但若是真到了必要之时,也并非不能调动,只是需要些时间罢了。
有这么多力量在手,只要枪械造出来,什么蓝玉之流的全都不足为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