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宏观上来,国际贸易就是为了互通有无。
中国拥有制瓷、丝织、种糖等产业的优势,荷兰造船产业领先世界,两者之间产业互补,正是绝佳的商业合作伙伴。
朱由榔提出“丝瓷换船”的建议,正符合这种理念,因此显得逻辑非常缜密,服力很强。
凡·科恩的危机意识很强,始终将大明视为荷属东印度公司继续称霸南洋的威胁,因此不愿意向大明出售性能优越的盖伦船。
然而公司需要中国货物,需求对华贸易持续进行,除了朱由榔的建议,他想不出更好的解决办法。
既然大明皇帝暂时还不会下毒手,凡·科恩在安心之余,也就打了几个哈哈,要求再考虑考虑。
朱由榔并不着急,让荷兰使团回商馆慢慢想,然后有召见了葡萄牙大使布加路、英国大使亨利·戴克斯,提出类似的建议。
张北海觉得这个做法似曾相识,仔细回忆了一下,发现和明缅和谈时的情况差不多——引入更多的谈判对象,以打破垄断。
这个博弈战略相当成功,英国大使亨利·戴克斯很快同意派人返回伦敦,游查理国王修改《航海条例》,或者对向大明出口船舶做出特殊许可。
风声传到凡·科恩的耳朵,让他压力倍增。
英国是荷兰最大的竞争对手,一旦英国垄断对华贸易,就会诱使更多英国商船前来中国。长期下去,英国人在马六甲以东海域的实力必然倍增。
凡·科恩觉得自己陷入一个非常尴尬的境地,如果试图阻碍大明国变强,就会让英国变强。
正所谓“两害相权取其轻”,让大明变强是相对“不坏”的结果。
很快,凡·科恩再度请求面圣,表示自己会派出得力助手返回荷兰,服公司同意这种贸易模式。
荷兰没有禁售船舶的法案,只要公司不阻挠,船舶贸易不成问题。
最后,他还提醒朱由榔,英国人向来包藏祸心,且卑鄙无耻,不是好的商业合作伙伴。和英国人做交易,无异于与虎谋皮,最好尽快断绝。
“哈哈,这个提醒非常有道理,朕会慎重考虑。”
……
外交大获成功,朱由榔的心情相当舒畅,连续下达了好几个命令,要求内阁尽快拟出几个扶持方案,为邓耀、杨彦迪、周玉等人成立远洋运输公司提供便利。
邓耀、杨彦迪都是职业海盗出身,陆战并不在行,现在窝在钦州、龙门一带当守备将领太屈才了。
朱由榔打算服他们以商养战,在高棉、菲律宾等地开创一片新的事业。
方以智忍了许久,终于忍不住提出疑问。
向欧罗巴国家大量采购远洋海船,有打压大明治下造船厂的嫌疑。
不久之前,朱由榔刚提出过以产品压垮产业的理论。大量采购海船似乎与这种理论有冲突。
“怎么会呢,两者不可相提并论啊!”
朱由榔对此不以为然,因为这两年清廷把中国的海船烧了大半,损失实在太大了。大明无论开设多少造船厂,短期都无法弥补这个缺口。
即使一年进口五十艘盖伦船,距离需求都很遥远,不会对大明的造船业造成冲击。
而且朱由榔还提出,中国建造的传统船型存在缺陷。由于船身强度不够,福船、广船等船型不适宜在极端恶劣的海况下航校() ()
如果只在中国附近海域,这个缺陷并不明显。但是再远一些,比如绕道好望角,或者横跨太平洋,缺陷就会被放大。
大明治下的造船厂拿到大量盖伦船来研究,吸收欧罗巴的造船技术,否则将会在大航海竞赛中落后,甚至失败。
未来几百年,世界各大强国将会在争夺海权中度过,尽早起步,有益无害。
方以智对这种长达几百年的预言将信将疑,又尝试问道:“那几百年之后呢?”
“朕也不知道,或许是更广袤的空吧。”
……
时间飞速流逝,秋收过后,明清两军对峙的前线再度紧张起来。
根据吴三省等前线将领的汇报,在明军消化新领地的时间里,清军在肇庆、广州两城外围修筑了大量防御工事。
明军惯用的倚山防御,大量挖掘壕沟等战术被清军学了七八成。
在试图合围肇庆的尝试中,明军推进的速度很慢,有时一也打不下几个据点。
精锐士兵的损失让前线将领心痛不已,纷纷在军情报告中诉苦。
朱由榔看到前线发回的伤亡数字,也同样感到非常心痛。
御林军战斗力强不是白来的,训练及配备装备的成本高昂,每损失一个,意味着损失上百两银子。
百战精锐在阵地战中消耗,无疑是一种巨大的浪费。
在巨大的成本压力下,朱由榔没影不要伤亡数字,朕只要肇庆”的底气。
一番研究过后,他决定改变思路,提出新的战略部署。
新战略非常简单,即降低肇庆前线的进攻强度,以保持军事压力,消耗清军的战略物资为主。
军队大量改用火器后,火铳、火药、弹药的消耗量相当惊人。朱由榔认为只要切断肇庆与外界的联系,光靠一座坚城撑不了多久。
这个战略的关键在于控制肇庆东北方向的北江、绥江,把清军的主要补给动脉断掉。
这个战略看起来简单,实际上却困难重重。
主要困难在于北江、绥江都比较,而且都是逆流。之前用帆船拖拽铁甲舰进入绥江不是不行,然而灵活性肯定大幅下降。
用舰炮敲掉清军在两岸设置的火炮阵地是一个长期的过程,灵活性越差,帆船的损失就会越沉重。
朱由榔急需一艘自带动力的铁甲舰,以充当踹门的急先锋。
还好,他早就下令改装一艘铁甲舰,现已接近完工,只等最后几个工序即可重新下水。
前往香江造船厂视察新舰,方以智看到一个令他合不上嘴巴的船舶动力系统。
在铁甲舰内部,英国工程师史密斯设计了一个畜力或人力驱动的装置。马匹牵着绞盘绕圈,然后通过齿轮组和传动轴,将动力传给船尾。
朱由榔告诉他,船尾的圆形装置叫螺旋桨,在水下转动时,可以产生推力驱使船舶前进。
动力越强,螺旋桨转动的速度就越快,船舶速度也会相应增加。
按照朱由榔提出的定义方式,一匹马的力量等于一马力,铁甲舰最多可以让四匹马同时干活,再让四马预备,也就是四马力的动力输出。
“四马力的铁甲舰,应该可以驶进绥江了,实在不行,就用八匹马。”
中国拥有制瓷、丝织、种糖等产业的优势,荷兰造船产业领先世界,两者之间产业互补,正是绝佳的商业合作伙伴。
朱由榔提出“丝瓷换船”的建议,正符合这种理念,因此显得逻辑非常缜密,服力很强。
凡·科恩的危机意识很强,始终将大明视为荷属东印度公司继续称霸南洋的威胁,因此不愿意向大明出售性能优越的盖伦船。
然而公司需要中国货物,需求对华贸易持续进行,除了朱由榔的建议,他想不出更好的解决办法。
既然大明皇帝暂时还不会下毒手,凡·科恩在安心之余,也就打了几个哈哈,要求再考虑考虑。
朱由榔并不着急,让荷兰使团回商馆慢慢想,然后有召见了葡萄牙大使布加路、英国大使亨利·戴克斯,提出类似的建议。
张北海觉得这个做法似曾相识,仔细回忆了一下,发现和明缅和谈时的情况差不多——引入更多的谈判对象,以打破垄断。
这个博弈战略相当成功,英国大使亨利·戴克斯很快同意派人返回伦敦,游查理国王修改《航海条例》,或者对向大明出口船舶做出特殊许可。
风声传到凡·科恩的耳朵,让他压力倍增。
英国是荷兰最大的竞争对手,一旦英国垄断对华贸易,就会诱使更多英国商船前来中国。长期下去,英国人在马六甲以东海域的实力必然倍增。
凡·科恩觉得自己陷入一个非常尴尬的境地,如果试图阻碍大明国变强,就会让英国变强。
正所谓“两害相权取其轻”,让大明变强是相对“不坏”的结果。
很快,凡·科恩再度请求面圣,表示自己会派出得力助手返回荷兰,服公司同意这种贸易模式。
荷兰没有禁售船舶的法案,只要公司不阻挠,船舶贸易不成问题。
最后,他还提醒朱由榔,英国人向来包藏祸心,且卑鄙无耻,不是好的商业合作伙伴。和英国人做交易,无异于与虎谋皮,最好尽快断绝。
“哈哈,这个提醒非常有道理,朕会慎重考虑。”
……
外交大获成功,朱由榔的心情相当舒畅,连续下达了好几个命令,要求内阁尽快拟出几个扶持方案,为邓耀、杨彦迪、周玉等人成立远洋运输公司提供便利。
邓耀、杨彦迪都是职业海盗出身,陆战并不在行,现在窝在钦州、龙门一带当守备将领太屈才了。
朱由榔打算服他们以商养战,在高棉、菲律宾等地开创一片新的事业。
方以智忍了许久,终于忍不住提出疑问。
向欧罗巴国家大量采购远洋海船,有打压大明治下造船厂的嫌疑。
不久之前,朱由榔刚提出过以产品压垮产业的理论。大量采购海船似乎与这种理论有冲突。
“怎么会呢,两者不可相提并论啊!”
朱由榔对此不以为然,因为这两年清廷把中国的海船烧了大半,损失实在太大了。大明无论开设多少造船厂,短期都无法弥补这个缺口。
即使一年进口五十艘盖伦船,距离需求都很遥远,不会对大明的造船业造成冲击。
而且朱由榔还提出,中国建造的传统船型存在缺陷。由于船身强度不够,福船、广船等船型不适宜在极端恶劣的海况下航校() ()
如果只在中国附近海域,这个缺陷并不明显。但是再远一些,比如绕道好望角,或者横跨太平洋,缺陷就会被放大。
大明治下的造船厂拿到大量盖伦船来研究,吸收欧罗巴的造船技术,否则将会在大航海竞赛中落后,甚至失败。
未来几百年,世界各大强国将会在争夺海权中度过,尽早起步,有益无害。
方以智对这种长达几百年的预言将信将疑,又尝试问道:“那几百年之后呢?”
“朕也不知道,或许是更广袤的空吧。”
……
时间飞速流逝,秋收过后,明清两军对峙的前线再度紧张起来。
根据吴三省等前线将领的汇报,在明军消化新领地的时间里,清军在肇庆、广州两城外围修筑了大量防御工事。
明军惯用的倚山防御,大量挖掘壕沟等战术被清军学了七八成。
在试图合围肇庆的尝试中,明军推进的速度很慢,有时一也打不下几个据点。
精锐士兵的损失让前线将领心痛不已,纷纷在军情报告中诉苦。
朱由榔看到前线发回的伤亡数字,也同样感到非常心痛。
御林军战斗力强不是白来的,训练及配备装备的成本高昂,每损失一个,意味着损失上百两银子。
百战精锐在阵地战中消耗,无疑是一种巨大的浪费。
在巨大的成本压力下,朱由榔没影不要伤亡数字,朕只要肇庆”的底气。
一番研究过后,他决定改变思路,提出新的战略部署。
新战略非常简单,即降低肇庆前线的进攻强度,以保持军事压力,消耗清军的战略物资为主。
军队大量改用火器后,火铳、火药、弹药的消耗量相当惊人。朱由榔认为只要切断肇庆与外界的联系,光靠一座坚城撑不了多久。
这个战略的关键在于控制肇庆东北方向的北江、绥江,把清军的主要补给动脉断掉。
这个战略看起来简单,实际上却困难重重。
主要困难在于北江、绥江都比较,而且都是逆流。之前用帆船拖拽铁甲舰进入绥江不是不行,然而灵活性肯定大幅下降。
用舰炮敲掉清军在两岸设置的火炮阵地是一个长期的过程,灵活性越差,帆船的损失就会越沉重。
朱由榔急需一艘自带动力的铁甲舰,以充当踹门的急先锋。
还好,他早就下令改装一艘铁甲舰,现已接近完工,只等最后几个工序即可重新下水。
前往香江造船厂视察新舰,方以智看到一个令他合不上嘴巴的船舶动力系统。
在铁甲舰内部,英国工程师史密斯设计了一个畜力或人力驱动的装置。马匹牵着绞盘绕圈,然后通过齿轮组和传动轴,将动力传给船尾。
朱由榔告诉他,船尾的圆形装置叫螺旋桨,在水下转动时,可以产生推力驱使船舶前进。
动力越强,螺旋桨转动的速度就越快,船舶速度也会相应增加。
按照朱由榔提出的定义方式,一匹马的力量等于一马力,铁甲舰最多可以让四匹马同时干活,再让四马预备,也就是四马力的动力输出。
“四马力的铁甲舰,应该可以驶进绥江了,实在不行,就用八匹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