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干饭人正文卷第章慰问第二天傅庭涵没有去地里,弘农公主得到了想要的答案,自也不再来,倒是汲渊、明预、赵铭和荀藩等大臣被叫来了。
一群上了年纪的大臣跟在赵含章身后犁地,除草,开垄,下种,施肥,再掩土。
赵含章套了一头牛,自己犁地,等干完摸了摸大喘气的牛便又换一头牛开垄,汲渊他们跟在身后除草,松土,下种和施肥。
家世高如赵铭、荀藩都会农作,何况汲渊和明预呢?
前朝的官员可能有大半不会下地干农活,但本朝的官员,几乎都干过,尤其是在赵含章年年关注农业的情况下。
作为朝廷的官员,他们自是希望国家和百姓越来越好的。
赵含章将地垄开好,回头看,她一人开垄,甩了他们十五行。
于是她将绳子解开,拍了拍牛的屁股,让它去吃草,自己晃过去找他们说话。
“赵卿,往常你们家是怎么开垄的?”
赵铭一边点麦种一边道:“也是如此,不过从前未换曲辕犁前还需一人在前面牵牛,难以做到一人便可控牛扶犁。”
赵含章:“所以曲辕犁至少可以替一个劳力,佃户们也是这样犁地吗?”
赵铭又不是何不食肉糜的官员,摇头道:“多用人力拉犁,一般犁地和开垄都需要三个劳力,且耐力远不及耕牛。”
汲渊等人也点头
赵含章:“所以耕牛至少可以代替两个劳力。”
“现在人口少,即便是生孩子,养大到可以犁地,最少也得十六年,而一头牛要养到可以犁地,只需三年。”
大臣们:“……”
汲渊:“陛下名下的牛场和马场都不愿交予国库……”
“那几个牛场和马场才能出产多少牛马?”赵含章打断他的话,“天下这么大,百姓这么散,想要用牧场养殖供应百姓所需的耕牛不可能。”
荀藩垂眸思索,抬脚将麦种掩埋后道:“百姓是以家为主,上有族,再上有里,而后才到县衙,陛下想要快速的普及耕牛,当在县及县以下布置。”
“不错,”赵含章赞道:“荀太傅看得明白。朕名下那几个牛场和马场,每年出栏的牛、骡子和马,散出去也就听个响,这么多年了,传播速度极慢,所以我们走错路了。”
汲渊:“陛下想鼓励百姓们自己养牛,养殖牛马?”
赵含章点头。
赵铭:“但百姓贫苦,哪里养得起牛马?”
“所以朕想在各县开设牛行,这才是属于朝廷的产业。”赵含章道:“牛行不仅买牛卖牛,也可赊账和租借。朕看过帐本,只靠那几个大牛场还是太慢了,朕决定开放牛市,朝廷对于经营耕牛,骡子一类的合法商贩给予补贴。”
赵铭敏锐的问道:“怎样算合法?”
赵含章:“自然是耕牛的售价在朝廷规定的价格区间内。”
赵含章用了一天的时间和大臣们种了一块麦子,并确定了牛市新政策,只等收假之后就发布。
第二天赵含章便带上王氏和王惠风陈四娘先去了一趟育善堂,在田埂边给孩子们送温暖,赵含章还和他们一起下地收割水稻,鼓励他们努力学习,努力生活,长大以后报效国家,实现自己的理想抱负;() ()
还和孩子们用了一顿午饭,饭是他们自己做的,王氏亲自去擀面调馅,和他们一起包饺子。
孩子们吃上了当朝太后亲手包的饺子,育善堂的官吏幸福得都要晕过去了。
全国育善堂总管陈四娘特意将王惠风介绍给官吏认识。
赵含章虽未明说,但陈四娘是她的心腹,已经察觉出来,今后育善堂将由朝廷和皇室共同掌管。
皇室这块会交给内廷,也就是交给太后管理,而太后之下是王惠风。
太后管事很随性,也就是说,将来她要和王惠风搭档,她代表朝廷,王惠风则代表内廷。
以太后的身份来做慈善,比朝廷和赵含章出面好太多了。
一番视察下来,王氏心疼不已,捏饺子的手指翻飞,不多会儿就捏好一簸箕,离开时还和孩子们依依不舍。
孩子们也很不舍,站在育善堂门口用力的向她和赵含章挥手,嘴里不停的叫着“娘娘,娘娘……”
他们很喜欢赵含章,崇拜她,尊敬她,但更亲近王氏。
走出老远,王氏才收回目光,用帕子擦了擦眼角的泪,“每遇节日和灾祸,我都是让青姑来送东西,我以为他们现在日子已经能过好了,没想到还是这么穷困,好多孩子脚上连一双布鞋都没有,只有草鞋。”
赵含章伸手握住她的手,拍了拍没说话。
王氏就道:“我带人给他们做些鞋子吧,再给他们送些布料,我看他们身上也单薄得很,天眼见着要冷了,得准备些冬衣。”
赵含章应下。
下午,他们则去了洛阳周边的乡村。
赵含章这次出行不是为了考察,而是为了彰显太后的威仪,所以提前通知了下去。
到地方的时候,不仅各里里正带着一大堆百姓在,县令赵正也在。
赵含章亲自扶着王氏下车,母女两个一起慰问了附近几个村子里的孤寡老人和伤病退役的老兵。
等她们离开,老人和大人们眼中只剩下激动和艳羡了,“生女当如赵含章”,没有哪一刻,这一句童谣是如此的贴服他们的内心。
于是他们扭头对家中的女孩道:“你们一定要好好读书,好好学本事,将来若能学得陛下一分的本事便可光宗耀祖,也让你们的母亲受你们荫蔽得封诰命。”
这一件事被登在了邸报和其他大报上向各地传播,各地官府和文人看到的是赵含章关心秋收的爱民之举,学堂里的学生也以此向当地百姓宣扬。
但这一刻,百姓们的脑电波成功和赵含章连接上了。
一边嗯嗯认同那些官员和学生,一边私下讨论,“京城周围的百姓日子过得真好,不仅可以看到皇帝陛下,还能见到太后呢。”
“太后真有福气,生了陛下……”话题进行到这里,再一看自家的孩子,心中一顿,好像他们家的女儿是比儿子聪明一点儿的,学堂里的先生夸三次女儿才会夸一次儿子。
要是将来他女儿当上大官,能不能和皇帝一样也恩及娘家呢?
一群上了年纪的大臣跟在赵含章身后犁地,除草,开垄,下种,施肥,再掩土。
赵含章套了一头牛,自己犁地,等干完摸了摸大喘气的牛便又换一头牛开垄,汲渊他们跟在身后除草,松土,下种和施肥。
家世高如赵铭、荀藩都会农作,何况汲渊和明预呢?
前朝的官员可能有大半不会下地干农活,但本朝的官员,几乎都干过,尤其是在赵含章年年关注农业的情况下。
作为朝廷的官员,他们自是希望国家和百姓越来越好的。
赵含章将地垄开好,回头看,她一人开垄,甩了他们十五行。
于是她将绳子解开,拍了拍牛的屁股,让它去吃草,自己晃过去找他们说话。
“赵卿,往常你们家是怎么开垄的?”
赵铭一边点麦种一边道:“也是如此,不过从前未换曲辕犁前还需一人在前面牵牛,难以做到一人便可控牛扶犁。”
赵含章:“所以曲辕犁至少可以替一个劳力,佃户们也是这样犁地吗?”
赵铭又不是何不食肉糜的官员,摇头道:“多用人力拉犁,一般犁地和开垄都需要三个劳力,且耐力远不及耕牛。”
汲渊等人也点头
赵含章:“所以耕牛至少可以代替两个劳力。”
“现在人口少,即便是生孩子,养大到可以犁地,最少也得十六年,而一头牛要养到可以犁地,只需三年。”
大臣们:“……”
汲渊:“陛下名下的牛场和马场都不愿交予国库……”
“那几个牛场和马场才能出产多少牛马?”赵含章打断他的话,“天下这么大,百姓这么散,想要用牧场养殖供应百姓所需的耕牛不可能。”
荀藩垂眸思索,抬脚将麦种掩埋后道:“百姓是以家为主,上有族,再上有里,而后才到县衙,陛下想要快速的普及耕牛,当在县及县以下布置。”
“不错,”赵含章赞道:“荀太傅看得明白。朕名下那几个牛场和马场,每年出栏的牛、骡子和马,散出去也就听个响,这么多年了,传播速度极慢,所以我们走错路了。”
汲渊:“陛下想鼓励百姓们自己养牛,养殖牛马?”
赵含章点头。
赵铭:“但百姓贫苦,哪里养得起牛马?”
“所以朕想在各县开设牛行,这才是属于朝廷的产业。”赵含章道:“牛行不仅买牛卖牛,也可赊账和租借。朕看过帐本,只靠那几个大牛场还是太慢了,朕决定开放牛市,朝廷对于经营耕牛,骡子一类的合法商贩给予补贴。”
赵铭敏锐的问道:“怎样算合法?”
赵含章:“自然是耕牛的售价在朝廷规定的价格区间内。”
赵含章用了一天的时间和大臣们种了一块麦子,并确定了牛市新政策,只等收假之后就发布。
第二天赵含章便带上王氏和王惠风陈四娘先去了一趟育善堂,在田埂边给孩子们送温暖,赵含章还和他们一起下地收割水稻,鼓励他们努力学习,努力生活,长大以后报效国家,实现自己的理想抱负;() ()
还和孩子们用了一顿午饭,饭是他们自己做的,王氏亲自去擀面调馅,和他们一起包饺子。
孩子们吃上了当朝太后亲手包的饺子,育善堂的官吏幸福得都要晕过去了。
全国育善堂总管陈四娘特意将王惠风介绍给官吏认识。
赵含章虽未明说,但陈四娘是她的心腹,已经察觉出来,今后育善堂将由朝廷和皇室共同掌管。
皇室这块会交给内廷,也就是交给太后管理,而太后之下是王惠风。
太后管事很随性,也就是说,将来她要和王惠风搭档,她代表朝廷,王惠风则代表内廷。
以太后的身份来做慈善,比朝廷和赵含章出面好太多了。
一番视察下来,王氏心疼不已,捏饺子的手指翻飞,不多会儿就捏好一簸箕,离开时还和孩子们依依不舍。
孩子们也很不舍,站在育善堂门口用力的向她和赵含章挥手,嘴里不停的叫着“娘娘,娘娘……”
他们很喜欢赵含章,崇拜她,尊敬她,但更亲近王氏。
走出老远,王氏才收回目光,用帕子擦了擦眼角的泪,“每遇节日和灾祸,我都是让青姑来送东西,我以为他们现在日子已经能过好了,没想到还是这么穷困,好多孩子脚上连一双布鞋都没有,只有草鞋。”
赵含章伸手握住她的手,拍了拍没说话。
王氏就道:“我带人给他们做些鞋子吧,再给他们送些布料,我看他们身上也单薄得很,天眼见着要冷了,得准备些冬衣。”
赵含章应下。
下午,他们则去了洛阳周边的乡村。
赵含章这次出行不是为了考察,而是为了彰显太后的威仪,所以提前通知了下去。
到地方的时候,不仅各里里正带着一大堆百姓在,县令赵正也在。
赵含章亲自扶着王氏下车,母女两个一起慰问了附近几个村子里的孤寡老人和伤病退役的老兵。
等她们离开,老人和大人们眼中只剩下激动和艳羡了,“生女当如赵含章”,没有哪一刻,这一句童谣是如此的贴服他们的内心。
于是他们扭头对家中的女孩道:“你们一定要好好读书,好好学本事,将来若能学得陛下一分的本事便可光宗耀祖,也让你们的母亲受你们荫蔽得封诰命。”
这一件事被登在了邸报和其他大报上向各地传播,各地官府和文人看到的是赵含章关心秋收的爱民之举,学堂里的学生也以此向当地百姓宣扬。
但这一刻,百姓们的脑电波成功和赵含章连接上了。
一边嗯嗯认同那些官员和学生,一边私下讨论,“京城周围的百姓日子过得真好,不仅可以看到皇帝陛下,还能见到太后呢。”
“太后真有福气,生了陛下……”话题进行到这里,再一看自家的孩子,心中一顿,好像他们家的女儿是比儿子聪明一点儿的,学堂里的先生夸三次女儿才会夸一次儿子。
要是将来他女儿当上大官,能不能和皇帝一样也恩及娘家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