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方_忆写于2.9
赵小美自小就热爱语文,然而命运使然,最终未能如愿以偿踏入中文系的大门,反而走上了学习英语的道路。说来也有趣,在她的记忆里,若非是启蒙时期打下的坚实基础,恐怕早就对学习英语力不从心了。高中毕业时,她的英语考试成绩达到了85分,乍一听似乎相当不错,但实际是因为当时那场英语考试被学校特批开卷考,也就说与现在单位各种考试并无二致,附有标准答案。
高中毕业之后,她不顾家里的反对,在“上山下乡”运动即将落幕之际,竟然悄悄从家中拿走户口本报了名。可能是班主任老师急于完成学校分配的三个派遣指标,没做深入的家庭走访调查,就轻易地将她送入了热烈的欢送行列。待到父母发现此事时,木已成舟,他们虽然满心愤慨,但也只能无奈接受这个现实,并强忍怒气为女儿联系下乡插队的地方,最后不情不愿的为她送行。
下乡的第二年,赵小美偶然间重拾了英语学习。这并不是因为她突然对英语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而是因为在空闲时间里没什么书可读,便随手翻出了中学时代的英语课本。出乎意料的是,她发现自己的语音基础还算扎实,并且借助字典也能够阅读朗诵课文内容。
这个发现给她带来了极大的鼓舞和激励,使她决定再次全身心投入到英语学习之中。重新翻阅那些熟悉的旧课本时,她不仅找回了曾经的学习状态,更是在重温的过程中找寻并体验到了新的学习乐趣,从而为自己的英语学习之路注入了持续的动力。
回城后,赵小美在英语补习班里刻苦学习了几个月英语,终于鼓起勇气参加了高考。虽然未能考入名牌本科院校,但她顺利地进入了九原师范专科学校外语系深造。在那个特殊的时代背景下,学生们的知识储备相当有限,能有这样的成绩已经相当不易,所以她自己感到相当满足。
下乡插队对赵小美来说,是一段独特而充满挑战的经历。这段日子让她学会了以随性和洒脱的态度面对生活中的曲折与变迁。无论是重新拾起英语,还是应对生活中的艰辛,她都展现出了坚韧不拔的精神。而后来偶然激发起的写作兴趣,更是为她的生活增添了一抹色彩。这些经历像一块块普通的拼图,虽然色彩不同,却共同拼出了她丰富而多元的人生。
在第二年的下半学期,学校为他们开设了一门汉语写作课。这门课的老师大约五十多岁,身材高大,面色红润。然而,他讲课时习惯性地望着天花板,发音也不太标准。因此,在他的课堂上,大多数学生选择看闲书或做其他作业来打发时间。赵小美也经常心不在焉,甚至懒得做笔记。
然而,当理论讲解告一段落后,实践阶段开始。老师布置了第一篇作文,题目是“一件小事”,并限定学生在一周之内完成。
周一很快来到了,学习委员开始收集大家的作文本。赵小美只好利用午休时间匆匆赶写了一篇。又过了一周,当作文本发下来时,她看到了老师用鲜红的墨水写下的评语:“暴露阴暗面太多”。
第二篇作文的题目要求自拟,这让赵小美倍感压力,她一直在拖延着写作进度。转眼间,周末来临,午睡时间到来,赵小美躺在床上,思绪万千,却无法入眠。她拼尽全力地寻找着写作的灵感和素材。终于,一段尘封的记忆在她的脑海中浮现——那是在一年大年初二,她到好友袁红外婆家时所目睹的一幕悲惨情景再次浮现在她的眼前:
在那间破旧不堪、屋顶几乎透明、夜晚能清晰看到星光的土坯房里,她曾经熟悉的老人如今躺在空旷的土炕上。他那曾经饱满丰润的脸庞,已经变得黝黑、干瘪,扭曲不堪。灰白凌乱的头发如同一团枯萎的杂草散落在枕边,身上只盖着一条破旧不堪、污渍斑斑的被子。床头边放着一只豁了口的脏碗,里面躺着三个早已冷却失去温度的水饺,无人问津。
那个画面,深深地烙印在她的记忆中,此时再次鲜活地浮现在她的脑海中,强烈地冲击着她的心灵,触动了内心的情感,她决定以这段记忆为基石,构思她的第二篇作文。于是,赵小美迅速从床铺上跳下来,披上外套,拿起笔和本子,匆匆出了宿舍,直奔教学楼。
于是在那个宁静的中午,在空无一人的教室里,赵小美没有预先构思或打草稿,而是直接在作文本上,一气呵成地写完了《暮年》这篇作文。
出人意料的是,这篇即兴创作的《暮年》在随后的课堂讲评中被老师特意选中,进行了详尽而深入的点评。老师不仅赞扬了赵小美独特的观察力和深刻的情感表达,还鼓励她在全班同学面前朗读自己的作品。
当赵小美带着一丝紧张诵读自己的文章时,那些生动的描绘和真挚的情感使她自己也深受触动。不觉声音颤抖起来,泪水溢满眼眶,声音哽咽,泣不成声。尽管如此,她仍然坚持着,一字一句地读完了自己的作文,同学都被她的情感所感染,教室里弥漫着一种难以言喻的感动和共鸣。
之后老师又布置了一次写作练习,要求同学们尝试写一篇短篇小说。赵小美也提交了自己的作品《选择》,并且得到了老师不错的评价。有一次,在去食堂的路上,她巧遇了汉语课的老师,老师赞赏有加地对她说:
“赵小美,我发现你在写作方面很有天赋,真的非常出色。如果你有空的话,欢迎来我的办公室坐坐,我们可以一起探讨一下写作。我可以根据你的具体情况,为你提供一些针对性的辅导和建议,帮助你更好地发掘和提升你的写作才华。你觉得怎样?”
听到老师对自己的写作才能给予如此高的评价和热情的鼓励,赵小美心中涌起一股暖流和欣喜。她感激地向老师回应道:“谢谢老师的认可,我一定会找个时间去找您请教。”
然而,事后她并没有按照承诺去找汉语写作课的老师进行辅导。或许是出于胆怯,或许是因为她骨子里那种随性和散淡的性格,不喜欢受到任何形式的束缚。那些被夸赞为“好文章”的作业,其实很大程度上只是出于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的心态而已。她对写作并没有达到痴迷的程度,更多的是一种兴趣和消遣。
赵小美逐渐喜欢上写作,或许是因为她内心深处一直藏着一个文学创作的梦想。然而,现实生活中的种种琐事和责任,让她一直无暇顾及这个梦想。如今,她重新拾起这个梦想,利用闲暇时间写下一些文字。这些文字并不是严谨的回忆录或重大记事,而只是记录些她生活中的点滴经历,一些甘甜与苦涩的瞬间。也希望通过这些文字,为自己流逝的岁月留下一些值得回味的记忆。
一次偶然的机会,赵小美重新拿起了笔。起初,她只是为了完成作业,但在老师的鼓励和内心深处的驱动下,她渐渐发现自己对文学的热爱。这份热爱如星星之火,逐渐燃烧成熊熊烈火。她开始用文字记录自己的思考和感悟,分享她的故事和心路历程。这段经历不仅为她指明了新的生活方向,还让她在文学的世界里找到了自己的价值和意义。从此,她平实而坚定地走在文学的道路上,用文字书写着自己的人生篇章。
经历了生活的酸甜苦辣后,赵小美更加珍视日常生活中的每一刻。她开始用文字捕捉那些细微的生活片段和普通故事,用真挚的情感和对时光流逝的深刻感悟来描绘它们。这些文字不仅记录了她生活中的美好瞬间,还赋予了那些看似平凡却无比珍贵的日子更为丰富和深刻的意义。在她的笔下,平凡的生活点滴仿佛被点亮,变成了一串串熠熠生辉的生活珍珠,让她的日子变得充实而富有价值。
赵小美自小就热爱语文,然而命运使然,最终未能如愿以偿踏入中文系的大门,反而走上了学习英语的道路。说来也有趣,在她的记忆里,若非是启蒙时期打下的坚实基础,恐怕早就对学习英语力不从心了。高中毕业时,她的英语考试成绩达到了85分,乍一听似乎相当不错,但实际是因为当时那场英语考试被学校特批开卷考,也就说与现在单位各种考试并无二致,附有标准答案。
高中毕业之后,她不顾家里的反对,在“上山下乡”运动即将落幕之际,竟然悄悄从家中拿走户口本报了名。可能是班主任老师急于完成学校分配的三个派遣指标,没做深入的家庭走访调查,就轻易地将她送入了热烈的欢送行列。待到父母发现此事时,木已成舟,他们虽然满心愤慨,但也只能无奈接受这个现实,并强忍怒气为女儿联系下乡插队的地方,最后不情不愿的为她送行。
下乡的第二年,赵小美偶然间重拾了英语学习。这并不是因为她突然对英语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而是因为在空闲时间里没什么书可读,便随手翻出了中学时代的英语课本。出乎意料的是,她发现自己的语音基础还算扎实,并且借助字典也能够阅读朗诵课文内容。
这个发现给她带来了极大的鼓舞和激励,使她决定再次全身心投入到英语学习之中。重新翻阅那些熟悉的旧课本时,她不仅找回了曾经的学习状态,更是在重温的过程中找寻并体验到了新的学习乐趣,从而为自己的英语学习之路注入了持续的动力。
回城后,赵小美在英语补习班里刻苦学习了几个月英语,终于鼓起勇气参加了高考。虽然未能考入名牌本科院校,但她顺利地进入了九原师范专科学校外语系深造。在那个特殊的时代背景下,学生们的知识储备相当有限,能有这样的成绩已经相当不易,所以她自己感到相当满足。
下乡插队对赵小美来说,是一段独特而充满挑战的经历。这段日子让她学会了以随性和洒脱的态度面对生活中的曲折与变迁。无论是重新拾起英语,还是应对生活中的艰辛,她都展现出了坚韧不拔的精神。而后来偶然激发起的写作兴趣,更是为她的生活增添了一抹色彩。这些经历像一块块普通的拼图,虽然色彩不同,却共同拼出了她丰富而多元的人生。
在第二年的下半学期,学校为他们开设了一门汉语写作课。这门课的老师大约五十多岁,身材高大,面色红润。然而,他讲课时习惯性地望着天花板,发音也不太标准。因此,在他的课堂上,大多数学生选择看闲书或做其他作业来打发时间。赵小美也经常心不在焉,甚至懒得做笔记。
然而,当理论讲解告一段落后,实践阶段开始。老师布置了第一篇作文,题目是“一件小事”,并限定学生在一周之内完成。
周一很快来到了,学习委员开始收集大家的作文本。赵小美只好利用午休时间匆匆赶写了一篇。又过了一周,当作文本发下来时,她看到了老师用鲜红的墨水写下的评语:“暴露阴暗面太多”。
第二篇作文的题目要求自拟,这让赵小美倍感压力,她一直在拖延着写作进度。转眼间,周末来临,午睡时间到来,赵小美躺在床上,思绪万千,却无法入眠。她拼尽全力地寻找着写作的灵感和素材。终于,一段尘封的记忆在她的脑海中浮现——那是在一年大年初二,她到好友袁红外婆家时所目睹的一幕悲惨情景再次浮现在她的眼前:
在那间破旧不堪、屋顶几乎透明、夜晚能清晰看到星光的土坯房里,她曾经熟悉的老人如今躺在空旷的土炕上。他那曾经饱满丰润的脸庞,已经变得黝黑、干瘪,扭曲不堪。灰白凌乱的头发如同一团枯萎的杂草散落在枕边,身上只盖着一条破旧不堪、污渍斑斑的被子。床头边放着一只豁了口的脏碗,里面躺着三个早已冷却失去温度的水饺,无人问津。
那个画面,深深地烙印在她的记忆中,此时再次鲜活地浮现在她的脑海中,强烈地冲击着她的心灵,触动了内心的情感,她决定以这段记忆为基石,构思她的第二篇作文。于是,赵小美迅速从床铺上跳下来,披上外套,拿起笔和本子,匆匆出了宿舍,直奔教学楼。
于是在那个宁静的中午,在空无一人的教室里,赵小美没有预先构思或打草稿,而是直接在作文本上,一气呵成地写完了《暮年》这篇作文。
出人意料的是,这篇即兴创作的《暮年》在随后的课堂讲评中被老师特意选中,进行了详尽而深入的点评。老师不仅赞扬了赵小美独特的观察力和深刻的情感表达,还鼓励她在全班同学面前朗读自己的作品。
当赵小美带着一丝紧张诵读自己的文章时,那些生动的描绘和真挚的情感使她自己也深受触动。不觉声音颤抖起来,泪水溢满眼眶,声音哽咽,泣不成声。尽管如此,她仍然坚持着,一字一句地读完了自己的作文,同学都被她的情感所感染,教室里弥漫着一种难以言喻的感动和共鸣。
之后老师又布置了一次写作练习,要求同学们尝试写一篇短篇小说。赵小美也提交了自己的作品《选择》,并且得到了老师不错的评价。有一次,在去食堂的路上,她巧遇了汉语课的老师,老师赞赏有加地对她说:
“赵小美,我发现你在写作方面很有天赋,真的非常出色。如果你有空的话,欢迎来我的办公室坐坐,我们可以一起探讨一下写作。我可以根据你的具体情况,为你提供一些针对性的辅导和建议,帮助你更好地发掘和提升你的写作才华。你觉得怎样?”
听到老师对自己的写作才能给予如此高的评价和热情的鼓励,赵小美心中涌起一股暖流和欣喜。她感激地向老师回应道:“谢谢老师的认可,我一定会找个时间去找您请教。”
然而,事后她并没有按照承诺去找汉语写作课的老师进行辅导。或许是出于胆怯,或许是因为她骨子里那种随性和散淡的性格,不喜欢受到任何形式的束缚。那些被夸赞为“好文章”的作业,其实很大程度上只是出于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的心态而已。她对写作并没有达到痴迷的程度,更多的是一种兴趣和消遣。
赵小美逐渐喜欢上写作,或许是因为她内心深处一直藏着一个文学创作的梦想。然而,现实生活中的种种琐事和责任,让她一直无暇顾及这个梦想。如今,她重新拾起这个梦想,利用闲暇时间写下一些文字。这些文字并不是严谨的回忆录或重大记事,而只是记录些她生活中的点滴经历,一些甘甜与苦涩的瞬间。也希望通过这些文字,为自己流逝的岁月留下一些值得回味的记忆。
一次偶然的机会,赵小美重新拿起了笔。起初,她只是为了完成作业,但在老师的鼓励和内心深处的驱动下,她渐渐发现自己对文学的热爱。这份热爱如星星之火,逐渐燃烧成熊熊烈火。她开始用文字记录自己的思考和感悟,分享她的故事和心路历程。这段经历不仅为她指明了新的生活方向,还让她在文学的世界里找到了自己的价值和意义。从此,她平实而坚定地走在文学的道路上,用文字书写着自己的人生篇章。
经历了生活的酸甜苦辣后,赵小美更加珍视日常生活中的每一刻。她开始用文字捕捉那些细微的生活片段和普通故事,用真挚的情感和对时光流逝的深刻感悟来描绘它们。这些文字不仅记录了她生活中的美好瞬间,还赋予了那些看似平凡却无比珍贵的日子更为丰富和深刻的意义。在她的笔下,平凡的生活点滴仿佛被点亮,变成了一串串熠熠生辉的生活珍珠,让她的日子变得充实而富有价值。